首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

举报
开通vip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健康心理学笔记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为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健康是个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第一节行为与健康一、相关概念1、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主要包括:减少或消除有健康危险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以及遵医行为。2、健康习惯: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

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
健康心理学笔记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为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健康是个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第一节行为与健康一、相关概念1、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主要包括:减少或消除有健康危险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以及遵医行为。2、健康习惯: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一般童年时形成,约十一二岁稳定下来。3、生活方式:是个体所作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决定的总合。造成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因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是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活方式自己可以控制,对于疾病预防和改善颇具意义。4、危险行为: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青春期是危险行为的一个易感期。二、健康行为的意义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感情性疾病、意外伤害、职业伤害等的预防和控制也与生活方式关系紧密。而且行为是可改变的,因此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与健康相关联的行为。意义: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能延缓死亡时间,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成功的行为矫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行,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的费用。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一)教育呼吁理论观点:如果人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将会改变健康习惯。因此,健康教育是让众从事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局限:不过欲望和偏爱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作的判断,对负面信息可能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二)健康信念模式观点: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所作的两个判断: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为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是最广泛被研究和最被接受的理论。相关的几种信念:疾病严重性的信念;疾病易感性;健康行为好处;健康行为障碍。(三)Ajzen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行为理论观点: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行为是个体行为意图的直接结果。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关于行为的主观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以及行为控制感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最终促成了行为改变。局限:意图和行为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人们并不总是做他们计划要做的事,本理论局限之处。(四)原型/意愿理论观点: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做的反应。该理论引入了两个新的结构来解释个体的健康行为:行为意愿(会受重要他人影响以及曾经参与经历的强化,特点:反应性而非熟虑、不自主)和社会原型(个体的自我概念与原型的匹配会对个体产生引导)。(五)社会整合理论观点:突出了家庭在鼓励健康行为和反对高危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婚姻和做父母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对健康行为具有正性影响,婚姻和做父母是目的在于将个体综合进社会并且提供意义感、目标以及社会义务的社会关系。社会系统提供一些方式来影人们使之从事社会希望的行为并减少非常规的和偏离正常的行为,个体把社会准则同化之后,社会机制也可能成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六)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观点:有目的的行为改变要历经5个阶段: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消除行为6个月以上进入维持期)。每阶段个体的心理社会特征各不相同,有效的干预策略要与每阶段的重要特征相匹配,以帮助他们进展到下一阶段。(七)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观点:是对阶段理论的改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认为人们采纳预防性的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七个不连续的阶段:忽视、乐观偏向、卷入、无改变、想要改变、践行、维持。其中1(无意识)、3(意识但未考虑个人意义)、4(已决定不改变)是阶段理论中的无意图期的情况分解。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一、基本概念世卫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避免人们因无知而付出健康代价。是解决当今社会卫生问题的首先对策。(一)健康教育定义: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作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核心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作用在于通过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价值观,即要求人们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树立信心和信念,在此基石上建立或改变行为,也就是知信行。区别: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知、信、行”,强调行为的改变,有别于以防病和卫生知识传播为主的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二)健康促进定义: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的综合体。是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区别: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为,比较积极,不同于相对消极的疾病预防。大大超出健康教育的范围。是构建在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从两方面扩展了传统卫生保健的意义:第一方面是从针对高危人群的一般方法扩展到以社会为基础,针对全体人群,更关注整个环境改变的多水平多策略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它不仅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疾病问题,同时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也可以是针对贫困、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二、健康促进的策略《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涉及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渥太华宣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促进途径:健康场所,强调建立可操作性网络的计划去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来促进健康,如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工作场所、健康城市。健康可以通过对健康促进环境的精心设计与维护而获得。四、健康促进模式健康促进模式(HPM)是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包含3组健康促进行为决定因素,即个人特征及经验、特定行为认知及情感、行为结果。人们是否执行健康促进行为绝非仅靠意愿,而是与个人的认知、经验、环境、健康需求性有关。五、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程序组成:健康促进规划由设计、实施和评价三部分组成。模式: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方式进行思考,为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和阶段。阶段和步骤:第一阶段是诊断期和需求评估期,即PRECEDE期,指教育及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倾向性、促成性及强化性等因素的运用。第二阶段是执行期,即PROCEED期,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的应用。包含九步骤: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评断;管理与政策诊断;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远期。参照PP模式,一般将规划设计分成以下几个程序。1、社区需求的评估(相当于步骤1、2):社区诊断(找出需要和问题)、流行病学诊断(找出重点和原因)。2、确定优先项目(相当于步骤3):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社会效益。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当于步骤3、4):明确、具体、可测量。4、教育策略和干预规划的制定(相当于步骤4、5):制定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时必须仔细围绕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来综合考虑,即倾向因素(先于行为,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促成因素(使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技能、资源等)、强化因素(干预行为后强化某种行为的因素,奖惩、鼓励或抑制,多指与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X、之后是规划的执行(步骤6)与规划的评估(7、8、9)。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我国城市健康教育工作起始于80年代。1990年以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城市实现“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都推动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2005年,依据世卫《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第三节健康管理一、健康管理的概念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以及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医生诊断病人和治疗病人发展到对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侧重为数众多的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低利用的人群。定义: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才能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防未病之病。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保险领域及对个人或单位职工提供服务。意义: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二、健康管理的过程及内容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基础)、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核心)、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健康改善指导(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和促进不同,健康管理的干预是个性化的)。四、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六种:1、生活方式管理2、需求管理(利用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指导个体恰当地利用当地各种医疗服务)3、疾病管理(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4、灾难性病伤服务(为患癌症等灾难性病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5、残疾管理(减少工作地发生残疾事故的频度和费用代价,减少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6、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五、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2000年SARS危机和2005年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的设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成立等。都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和组织上推动了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第四章饮食与健康第一节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一、营养学的目标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考虑一些前提。不同个体对食物的耐受性不同;所谓健康饮食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健康饮食标准经常需要调整;饮食的健康水平不仅是生理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现象。中国人的饮食:城乡膳食质量比过去提高,动物性、奶类及油脂类的摄入均有增加,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偏低。城市居民谷类、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有营养摄入失衡的现象。现在的中国人因为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而受到许多健康问题困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行为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和许多疾病有高度相关。二、合理的饮食建议健康的饮食包括均衡地摄取各种躯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制定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健康饮食结构建议,即中国人的“膳食金字塔”。包含谷物类(300-500克每天)、蔬菜水果(分别为400-500克和100-200克)、肉类(125-200克)、奶制品(100克)、和豆制品(50克)以及油脂类(25以下)。含量指食物生重。三、饮食和疾病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五种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与饮食有关。地中海饮食(以粗粮、果蔬为主)可降低代谢综合征(MD)患病率。第二节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一、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是体重异常,其中以肥胖症最为常见。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BMI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儿童标准体重简便计算方法:1--6个月: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7--12个月: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1岁以上:8+年龄*2。判断标准:除了生理性的判断之外,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个体差异:体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时刻也会有一定变化,再加上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原因对体重的存量也有一定影响。标准体重含义:因个体差异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难以用一个恒定值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我们把这个数值范围称之为正常值域,一般在标准体重加减10%以内的范围都属于正常。二、皮褶测量特点:可以精确的评价躯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常用的方法是用两脚规测量肱三头肌部位和肩胛骨下方的皮褶,测得双层脂肪的厚度。男性肥胖的临界值是45毫米,女性是69毫米。三、腰臀比简称WHR,简单但有高鉴别力的测量方法。测量肚脐以上至胃之间的腰围,以及臀部最大周围,然后用腰围比臀围所得的值。女性大于0.8,男性大于0.95为肥胖。特点:能够准确地预测由于肥胖引起的健康危险。腰臀比与健康关系:WHR越大,风险越高,因为腹部的脂肪沉积更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男性式肥胖:粗腰小臀式的脂肪分布,或称腹式肥胖。男性中多见。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女性式肥胖:脂肪在臀部沉积,没有男性式肥胖的健康风险因素。当女性与男性拥有同样的健康风险时,女性往往比男性更胖。第三节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以及神经性呕吐。儿童进食期拒食、偏食,以及异食症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一、神经性厌食症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都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即不能抗拒的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常见于女性,多见于城市高收入人群中。诊断标准:P102。略:明显体重减轻;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可有病理性怕胖;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症状至少已三个月;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因:与人格特征、家庭特点等有相关。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个体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方面。治疗策略:主要是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旨在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庭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二、贪食症症状: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常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常采一些极端措施来防治发胖。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性别年龄分布上也相近。多是厌食症延续者。诊断标准:P104。略: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用极端方法抵消发胖作用;常有病理性怕胖;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月;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病因:遗传、生物学、家庭、社会。应激认知(认知歪曲)内容与普通人有区别。治疗模式:药物(阿片受体阻断剂)、认知-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在此处比行为疗法更有效)。第四节肥胖与减肥策略一、肥胖症定义:如果躯体摄入了过量的热量和营养,没有被消耗掉,在体内以形式沉积下来就导致了肥胖。原因:过量进食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儿童期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型肥胖,即使是通过减少进食量也不会使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不能通过控制进食来达到减肥,且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的体积也会增长,导致肥胖加剧。且这种肥胖是不能改善的,儿童期预防肥胖关乎一生的健康。成年后肥胖多属于脂肪细胞体积增加型,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增加热量消耗来实现减肥。成年人如果长期饮食过多,脂肪沉积量过度增加,也会导致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成年人肥胖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要想恢复到正常体重也是很困难的。人一生有三个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期,妊娠期的后三个月;3个月到1岁;青春期。而体积增加主要是从出生到6岁,增约一倍。肥胖影响美观外,更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和关节、皮肤的疾病。且大多数疾病都随着肥胖程度的加剧而体现出更高的发病率。二、肥胖的类型MervynWillard制定了一个肥胖症的分类标准,指出有7种不同类型的肥胖,各自具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应该相应地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代谢性;环境型(生活方式的某些变量有关,如工作活动少);内分泌型(通常有甲状腺机能减退);食欲调节障碍性(下丘脑控制系统受损);脂肪细胞增长型;强迫性进食障碍;药源性。肥胖的心理社会原因:某些时期偏胖往往是有能力获得充足食物的一个标志并影响审美取向。环境型肥胖、强迫性进食障碍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障碍导致。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还决定着能否成功控制肥胖并维持效果。三、减肥的策略1、节食减肥极简单又经济。调查发现,节食成功减肥者90%又恢复。需要认真规划节食计划,另外,效果的维持还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初步效果后还要继续维持过度性计划;重视饮食动机对节食效果的影响;必需考虑不同的生活周期(例如生长发育阶段)人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要谨慎制定。失败的原因:对食物的数量估计有误;对每天摄入热量的估计有误。进食方式也影响节食效果,过快的进食速度会加剧脂肪沉积,宜少食多餐、慢食。2、药物减肥许多减肥药存在明显危害。四、运动与体重控制饮食加上适合的运动是控制体会的理想手段。作用:运动可以消耗掉人体内多余的能量,促进脂肪的分解,因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增加肥肉工作的能力和效果,此外,还使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发生根本性功能改善,提升躯体的整体效能。运动还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但在从事体育锻炼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坚持不懈。长期坚持的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更加有益。影响因素:医生建议很重要,此外,影响锻炼的坚持的原因:个人因素(对锻炼的态度、对从事一段锻炼的效能的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成员支持、锻炼便捷性、同伴的影响等)、锻炼计划本身的特点(经济及时间投入、强度、难度、趣味性等)。第五章吸烟行为与健康第一节人类吸烟的历史一、人类吸烟的历史烟草原产于美洲,吸烟习俗也起源于美洲,同宗教有关。烟草种植和吸烟的习惯最早是随着西班牙的航海家被带到了欧洲。人类最初将烟草作为一种有益的或具有特殊神力的药物看待,只是到了20世纪40~50年代才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地的禁烟运动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烟草传入中国,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吕宋传入台湾、福建,以及由利玛窦传入广东,是由西班牙人的航海活动造成。另一说法是更早些时由葡萄牙人传入广东。二、禁烟运动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禁烟运动在美国起源于香烟广告和因引而引起的民事纠纷。一系列连续的,并且是巨额的索赔案件显示出美国的抑制吸烟运动的高涨。抑制吸烟的公众运动正在从美国开始并蔓延到世界各地。三、吸烟行为在中国的现状中国城乡居民的总体吸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总体吸烟率大约是24%~33%,其中男性是52%~57%,女性为1.5%~6.4%。男性吸烟率随年龄上升,40~49岁最高,此后下滑,女性则随年龄稳步缓慢提高。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差异影响吸烟率,其中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为保护性因素。我国青少年吸烟率相当高。美国男性吸烟率(22.7%)比中国低,女性(17.4%)则比中国高,总体(20%)比中国低。第二节吸烟危害健康一、吸烟的危害烟草的燃烧可以产生尼古丁(改变机体代谢,破坏巨噬细胞;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脂肪酸含量,导致动脉硬化危险)、一氧化碳(取代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的可能)、烟焦油(引起支气管和肺损伤)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都是有毒的,因此,吸烟有害躯体健康。吸烟的危害主要来自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以及烟草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此外还有大量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膜成分,导致疾病,诱发癌变)。众多研究都已经表明,吸烟是导致人患肺癌、喉癌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其他疾病,如肺气肿、胃肠道溃疡、胃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等癌症都和吸烟关系密切。吸烟减短寿命,影响精子质量,孕妇吸烟影响胎儿健康。第三节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人对吸烟行为的依赖主要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烟草引起的成瘾问题在生理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是烟碱(尼古丁)本身的药理作用;二是脑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征(尼古丁扰乱大脑中正常多巴胺代谢而产生了药物依赖);三是吸烟者的某些遗传特质。尼古丁低度到中度剂量时是兴奋剂,机体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摄入维持兴奋,大剂量尼古丁会结合过多乙酰胆碱而产生抑制作用,产生精神萎靡、疲倦、乏力等症状。生理依赖来自尼古丁引起的生化反应使人生产的兴奋感和愉悦感。二、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习(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关于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和已经形成的情景-吸烟联结)以及人格特征(神经质和紧张、焦虑、应激耐受性低、心理社会资源少)。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第四节戒烟一、戒烟的困难90%的戒烟者不能成功,只有2~3%能保持一年以上不吸烟。障碍首先来自吸烟者身心对吸烟行为的依赖。包括:对香烟渴求、停止吸烟时主观幸福感的损失、戒烟后情绪易激惹以及相信戒烟后体重会增加等。心理方面:主观幸福感的损失和吸烟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让人体会到压力。生理方面:尼古丁的药理作用在吸烟者生理上产生的反应是使得吸烟者依赖香烟的重要原因。相反的是,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慢性的,吸烟者沉浸在吸烟的生理刺激中时通常不会意识到吸烟的危险。社会方面:来自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戒烟失败的重要原因。压力(西方,缓解负性情绪)、社交(中国,强化正性情绪)。对中国吸烟者,社会交往情境是诱使重新吸烟的主要原因。二、戒烟的阶段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要抵制或戒除吸烟行为也需要从多角度入手,成功的戒烟行为是一个整合了认知、决策、情绪以及动机等多种心理机制的系统性活动。许多研究者都提出,成功地戒除烟瘾需要经历几个与认知、决策、情绪和动机相联系的阶段。其中以Prochaska和Diclemente的五阶段模型(即第三章第一节中第三小题中的“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最为著名。1.计划前(肤浅认识,尚无意愿)。2.计划(开始认真思考,从思考到实际行动常需六个月,往往犹豫不决,许多人在此阶段即放弃)。3.准备(决定行动,做出承诺,承诺也会带来压力,处于趋-避动机冲突导致的焦虑中,通常一个月,要做出进退决定)。4.行动(开始后六个月)。5.维持(开始六个月后)。三、戒烟的临床干预手段戒烟的临床手段包括药物干预、行为治疗、认知-团体疗法等手段。此外,一些结合中医治疗手段的戒烟措施也开始在国内外推行。1.药物干预。主要采用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滴鼻液以及尼古丁贴片,使机体摄入替代吸烟行为,疗效不明显。2.行为治疗。主要有强化法(显效快,强化停止时复吸率高)、自我监控(不需要干预就能达到减少吸烟的目的,但往往不能彻底)、情境-吸烟行为去联结法(短期75%,保持率30%到40%)。3.认知-团体疗法。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吸烟者对吸烟的认知态度,建立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药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方位但以认知为核心)积极调节吸烟者的主动戒烟意识,要求个体做出承诺,并通过团体互相支持、鼓励、监督。适用于几乎所有吸烟者。4.针灸治疗。针刺穴位调节内环境。简便经济、损伤小、无副作用。见效快,复吸率高,需要定期重复治疗。四、禁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吸烟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控制吸烟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机构努力的途径:1.向公众宣传吸烟的危害。2.让公众意识到,吸烟是少数人不正常行为。3.不断地对公共政策制定者施加影响。4.做吸烟广告。社会机构努力的手段、原则:1.防止吸烟要和个人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发展咨询联系起来。2.在公众中形成吸烟是消极行为的观念。3.把不吸烟当作是符合社会交往礼仪的好习惯。4.公众人物树立不吸烟模范形象。5.鼓励戒烟同时介绍积极的替代性生活方式。6.促进戒烟时,强调停止吸烟的好处,而不是将来可能的危害。7.戒烟训练针对不同对象专门设计。第六章酗酒与健康第一节酗酒的定义一、酗酒的定义有害饮酒行为通常被称为酗酒,可以是指一次性大量饮酒或者反复性的大量饮酒,也可以是指对饮酒失去控制。定义:酗酒是一种原属性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这种疾病常常呈现出进展性和致使性。其特点是对饮酒行为不能自控;思想关注于酒;饮酒不计后果;患者有明显的思维障碍。每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周期性的。这个定义建立在疾病概念基础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只是将酗酒当作一种习惯的传统看法;并强调酗酒不是某种疾病的状态而是疾病本身。而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二、酗酒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病诊断标准CCMD-3,慢性酒精中毒、发作性酒狂和酒精成瘾等症状和药物成瘾都被归结为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躯体和心理症状。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和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和耐受性。导致对这种物质的使用极大的优先于其它重要活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慢性酒精中毒:每天大量饮酒并持续多年。发作性酒狂:明显地显示出饮酒的周期性。标准:病程至少一年,并符合以下两条(强烈欲望;开始结束及用量上控制力差、节制失败;明知有害仍继续;耐受性增;用时有快感或必需用同一物质消除戒断反应;戒断症状;导致放弃其它活动或爱好)。美国精神病诊断系统DSM-IV与酗酒相关的概念:酒依赖:需符合七条(耐受性增;戒断症状;用量失控、长期使用;节制失败;为此消耗时间;社会功能受损;不顾后果使用)。相比中国标准,把不顾后果和用量失控拆成了两条,少了使用时产生快感一条。酒滥用:慢性有害饮酒,不适合酒依赖诊断标准(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四个标准(社会功能受损;危害情况下饮酒;时常有违法行为;不顾社会及心理的不良后果)。酒精中毒(醉酒):是饮酒后的暂时状态,再现为语言含糊、运动失调、反应迟钝、注意力和记忆力受损等。此外,最主要的标准是异常行为表现,攻击性增加、不当的性接触等。酒戒断:长时间大量饮酒后突然停止时出现的不适症状。典型的有出汗、心率加快、手震颤、恶心、失眠、易激惹、焦虑、感知扭曲等,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两种即可。三、酒精中毒的法律标准在司法的角度上,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使用血液中酒精浓度(BAC)作为酒精中毒的量化指标,可通过呼吸分析器进行简便而精确的测定。BAC是以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来衡量的。对酒精吸收和代谢有很大个体差异,还有一些变量也会影响机体对酒精的吸收,因此,司法标准采用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不是饮酒的数量来衡量。BAC0.05中枢神经受影响,头轻、自制力下降。0.1扩大到低级中枢,感知功能变弱,精神动力受损,反应时间和协调性。0.2感觉和运动能力明显受抑制,丧失活动能力。0.3意识恍惚不能意识周围环境。0.4中枢认知功能几乎丧失,昏迷。0.5极度死亡危险。第二节酒精的生理作用一、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许多人认为酒精是兴奋剂,实际上酒精是中枢神经抑制剂。酒精会作用于阿片肽,干扰它的合成而改变它在大脑中的浓度。酒精代谢后的产物作为阿片肽的代替物作用于其受体部位,产生舒适感。酒精可能对一些神经递质产生作用,包括GABA、5-羟色胺(SER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加压素以及其它一些物质。二、酒精的代谢和对免疫的影响酒精代谢主要通过肝脏(每小时使BAC降低0.02%),大量饮酒将致肝脏受到极大损伤。改变正常的食物代谢。酒精即乙醇能提供所需能量的50%,因此降低食物摄入。还会打破正常进食规律和节奏,降低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和排泄。长期饮酒将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症状。还会造成脂肪储存方式的改变和免疫功能抑制。会使脂肪的分解降低。酒精导致骨髓中细胞形成受到抑制,胸腺和脾萎缩,这种萎缩直接影响T细胞更新。干扰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的转移。饮酒导致营养不良也许才是免疫抑制的根本原因。第三节饮酒与健康一、饮酒和躯体健康适当饮酒有益于健康,但酒滥用则会带来许多相关问题,比如:车祸、外伤、抑郁、家庭内暴力、婚姻问题、旷工、躯体疾病(包括肝脏和胰腺疾病、高血压、中风、胃溃疡、胃炎、偏头痛、腰背痛、脑梗塞、脑损害等)以及心理和社会性损害等。少量饮酒降低许多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大量饮酒则会升高。对男性生殖功能也有损害。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二、饮酒与心理健康大多有害饮酒都是起源于心理问题或者与心理问题高度相关。长期饮酒给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直接影响饮酒者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各种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而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广泛性大脑损害及智力受损。青少年对饮酒的期望对其饮酒行为有显著调节作用。三、妇女饮酒和胎儿的健康妇女饮酒的一个主要危害是对胎儿健康的损害。可能导致流产或低体重儿。智力滞常危险也极大升高,因为:酒精减少胚胎供氧量,影响胚胎大脑发育;酒精吸收会改变大脑中神经元的生长。饮酒的母亲可能生出酒精综合征的婴儿(FAS)。婴儿酒精综合征的症状包括低智商、警觉性低、多动、精细和粗大动作的协调性差,损害是终身的且不可逆转。第四节酗酒的病因一、遗传因素科学家已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了酗酒具有遗传学基础。父亲或母亲都可能把酗酒行为遗传给儿子,却不会给女儿。酗酒的遗传度,男性是0.357,女性是0.262。二、心理因素酗酒的基因型可能是通过个体心理功能来表现的,酗酒者脑电波有某种异常表现,表明酗酒者对事件意义的评估能力和对神经资源的行为能力下降。饮酒和焦虑、抑郁和失眠有相关;但无法解释互相的因果关系。酗酒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的心理易感性有关,表现为儿童时期的行为和注意障碍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期待效应作为一种认知变量在酗酒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效应也还和性格变量互相影响。三、家庭因素研究者也发现人格以及家庭因素与酗酒行为之间存在联系(酗酒常发生在较低社会阶层,父母往往也是酗酒者)。第五节对酗酒行为的治疗一、完全戒除饮酒和适量饮酒之争戒酒治疗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认为应该完全戒除;另一种则认为只要到达有控制的饮酒就是可以接受的成功。对于女性、较年轻、职业稳定、社会状况稳定的酗酒者采用适量饮酒的策略会收到较好效果。二、治疗方法对酗酒行为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医疗技术(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小组治疗、环境治疗(如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等技术。1.药物疗法:通过戒洒药物使饮酒者产生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汗等反应,从而使酒精引起的快感消失。表面上是生物医疗模式,作用过程与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一致。局限: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治疗的全部,仅靠药物作为治疗途径往往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会有毒副作用;使用药物戒洒过程中存在监督和控制问题;戒洒药物在每个人身上引起的药理反应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无效。2.厌恶疗法:颇为流行,使用催吐剂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同时进行心理训练,使酗酒者将恶心和饮酒建立联系,形成有助于抑制饮酒行为的条件反射。局限:收获快,好景不长,复发率高。通常在医疗机构中进行,费用高。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和联结强度受个体差异影响,治疗效果不稳定。还有对呕吐的控制、清理和处理等。如果配合系统脱敏(渐进式,更易被接受,强调达到目标后的强化,更易巩固)的方法会有更理想的效果。但系统脱敏周期长。3.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疗效最成功,75~90%。第七章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第一节艾滋病的定义和症状一、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AIDS)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它本身在不会致死,但仍然是死亡率很高的致死性疾病,它通过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而导致死亡,目前人类还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主要临床表现是严重的病菌感染或恶性肿瘤。HIV病毒实际上一种转录RNA,通过改变正常细胞的遗传信息而使该细胞发生病变。T4(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因表面有许多CD4受体所以是HIV的易感对象。进而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并导致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免疫正常时不能致病,减低时才能致病,90%艾滋病人死因)。此外,HIV也会损害神经细胞,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艾滋病性痴呆综合征。还会导致内分泌问题。二、艾滋病的分类和症状艾滋病的三种类型:A(无症状期或急性期,表现出一个或较少症状)、B(症状期,表现出HIV典型症状)、C(最严重病期)。根据病人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速率和血液中可检测到的病毒数量等指标将艾滋病的病程分成急性症状期、临床潜伏期和症状期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淋巴CD4T数量迅速下降到一半左右,这是急性症状。病人首先表现的是一些急性感染症状,常致误诊,并易不察觉的情况下传染给他人。一些部分感染早期可能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一到两周后就会消失,转入无症状潜伏期,血清抗体检查呈阳性,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简称带毒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第二阶段:免疫系统会努力地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细胞会有一定幅度回升。由于免疫系统的抵抗,艾滋病毒无法检测,临床上也没有症状,可能长达十年之久。第三阶段:当机体淋巴细胞继续减少,临床症状和机会感染不可避免地出现,到达临床症状期,平均两年内死亡。条件性感染可引起脑(神经系统)、肺(呼吸道)、胃肠道(消化道)和其它部位的病变及症状。1.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严重。2.呼吸道: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3.消化道:厌食、呕吐、腹泻、严重时便血。4.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发病前一到四年大多会单独出现各种口腔症状。白色念球菌感染、毛状白斑、牙周病、卡波希氏肉瘤。第二节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二、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直接原因,但高危行为则与艾滋病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如高危性行为(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伙伴)、使用不洁的注射针头、母婴传播等,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会导致艾滋病,但会增加接触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因此,艾滋病又被认为是一种行为疾病。交换媒介:三种,血液(输血、外伤、共用针头)、性交时交换的体液(无论同异性)、通过胎盘母婴传递的体液(胎盘;分娩时的羊水;哺乳)。几乎不会通过其它途径传播,如唾液、蚊子,家人感染风险很小。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在办公室、餐厅等场所和艾滋病人进行日常的接触并不会感染病毒。而艾滋病病毒可以很容易地被肥皂或漂白剂等普通清洁剂杀死。第三节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社会心理因素与高风险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对艾滋病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某些心理因素,如态度、信念等与人参与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行为有关。其二,在被诊断为艾滋病之后,病人的整个社会功能和个体情绪体验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对艾滋病的治疗、护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还会深刻地影响艾滋病患者和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个人健康信念和风险评估对艾滋病的影响:当人们意识到某个行为可能产生不健康的结局时就会自然地尽量避免,并积极投入健康保护行为。大多人往往过高估计他人染病的危险而过低估计自己感染的风险,健康信念往往会将人的行为引向错误的方向,如有人认为只有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对性活动的态度与避孕套的使用:性活动的决策往往受到众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性活动的态度和艾滋病预防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预防障碍:错误的认知、不易感染的自我感觉、有关性的观念。二、艾滋病和心理健康艾滋病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导致或加速其死亡的原因。损害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认知。抑郁、焦虑;25%可达重度抑郁,中度以上占60%;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晚期容易出现艾滋病性痴呆,20%;自杀倾向。确诊后面临一系列重大生活变化,造成巨大精神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应激或抑郁会严重影响患者和其亲属的生活质量。社会的歧视与孤立;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导致精神痛苦;躯体不适;自身形象的毁坏;经济压力。第四节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关怀一、心理关怀对艾滋病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以外,“情感疗法”的作用不可忽视,即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这即是出于人道广义的关怀,也是促使艾滋病患者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保护他人免受感染的必要手段。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推迟发病、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中依从性,达到更好治疗效果;使患者主动回避高危行为,并采取预防措施保持他人;还有助于患者家庭关系的和谐。方法有:心理咨询;小组治疗;同伴教育。二、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针对艾滋病人的一种心理关怀方式,它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集治疗和心理慰藉为一体的艾滋病患者的临终护理计划。推行这样的计划是对艾滋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尊重,是在实践层次上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履行公平医疗的承诺。有三个层次。1.生理关怀(此时关怀不为治病,而是减轻痛苦,尊重病人心愿,保持良好生活环境,保留人的自尊和充实,让病人有自尊的面对死亡)2.心理关怀(临终前都处在沮丧阶段,给予理解、尊重,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亲人的理解与关爱,做家属的思想工作是重点)3.心灵关怀(起源于宗教,中国主要通过文化诠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让人反思。且给生者以生命意义的启迪)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第一节应激与应激源一、应激的概念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物质力量的观点认为应激是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实际上指的是“应激源”。心理学的观点将应激定义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偏重于应激事件之后的主观状态,特别是情绪体验。生理学的观点将应激定义为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Lazarus等提出的综合的观点,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应激定义,即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样应激被视为一个过程、一种关系,既包含刺激也包含反应,又不止于此;即有客观的需求,也有主观的条件,但更注重两者间的匹配。二、应激的性质应激有时是不好的,而有时则是好的。烦恼是指那些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的体验的应激。正应激则是一种积极的唤起,可以加深意识,增加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启动我们的高级的认知和行为表现。耶克斯-多德森律(行为绩效随唤醒水平提高而提高,超过最优值则降,简单任务的最佳唤醒水平较复杂任务偏高--推理:任务有一定复杂度更易在低唤醒水平做好,更利绩效)揭示了唤醒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三、应激源的类型及特点应激源是引发应激反应的实际事件。类型。1.生物性:(物理、化学、内在生物性刺激,首先引起生理反应,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导致压力状态和心理反应)2.心理性:(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预期的或回忆的紧张状态,对这些情境的想象、预期、和回忆也会引起与真实事件一样甚至是更大的应激)3.社会文化性:(社会变革加剧、文化迁移的增多,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应激源的特点:具有这些特征时容易产生压力感。负性的(对本身持消极观念的人来说,正性事件似乎也会对健有所损伤);不可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问题不清晰、任务不明确、角色不分明);挑战极限(能力、认知、体力极限,或挑战自我概念)。第二节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一、应激反应应激之下,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担,威胁到个体的健康。生理反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作用,躯体被迅速地激活和唤醒,加强能量供应。心率、血压、呼吸系统加快和升高,肌肉紧张,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并产生更多白细胞防止受伤。会损伤个体情绪和生理功能,严重应激下容易受感染,使许多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心理反应: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范围非常广泛,当情境一直持续,可能会在几种情绪之间不断转换,直到能够成功地应对应激情境或是被应激所压倒为止。1.情绪反应有:焦虑和恐惧(适度的话是可提高警觉的保护性反应,焦虑是对潜在威胁的情绪,恐惧则被认为是由明确的危险刺激引起)、愤怒(适度有助于产生建构性行为)、抑郁和孤寂、冷漠。2.严重应激常出现认知损伤:分散注意力、增加认知负荷、耗竭认知资源而加重知觉和认知负担。行为反应:应激的行为反应常伴随着心理反应。1.逃避与回避。2.敌对与攻击(对象可能是人、物、自己)。3.退化与依赖(退化必伴随依赖)。4.无助与自怜(常伴抑郁)。5.不健康行为(消极方式麻痹)。X.还影响到帮助行为。二、应激对健康的损害应激可能通过两种路径导致疾病:1.直接路径:即直接造成机体生理上的变化,应激时人们在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表现出的反应性与疾病之间有明确关系。2.间接路径:通过影响个体行为来影响健康,应激之下人们更可能做出不健康或危险行为,还会影响到个体对医疗服务的接受和利用。X.不过,应激的结果并不确定,还受到应激事件本身及应激承担者自身特点的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被认为应激相关疾病中最典型的一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被认为是应激相关疾病中最典型的一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性反应,包括对死亡或严重伤害,或是有死亡或严重伤害威胁的事件的亲身经历。家属朋友、救援者、媒体工作者、关心者也是易感对象。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们意识到胡必要为犯罪和事故的受害人及其亲朋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帮助。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1.即闯入性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作事件。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印象、思想、知觉;反复痛苦梦及)2.回避症状:(对事件相关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还包括不能回忆创伤的重要方面;情感范围有所限制)3.警觉性增高症状:(难以入睡或睡不深、易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力)X.此外,危害还包括重症抑郁症、惊恐症、焦虑症,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肥胖、肿瘤及其它心身疾病的患病的危险性增加,自杀危险也高。三种亚型:急性PTSD(持续至少三个月),慢性PTSD(三个月或更长)、延迟发生的PTSD(事件后至少六个月才出现症状)。第三节应激研究:巨砾模式—细砾模式巨砾模式和细砾模式是应激研究的两条经典途径。1.巨砾模式(霍尔姆斯、瑞赫)基本观点:巨大的应激与疾病发生率升高相关,因为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应激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来进行适应,这就会增加躯体的负担。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生活的突变是造成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快乐事件,了解个体生活变化数量,可以判断其经受应激的程度。根据这一观点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开创了生活事件应激源量化研究的探索,也为应激源和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思路。也受到不少批评。首先条目界定不清;其次忽视了同一事件对不同个体的差异;第三,忽略了正性事件负性事件、个体选择和突发意外事件间的差异;另外还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慢性应激。2.细砾模式(Lazarus等提出)基本观点:认为应激是小烦恼的累积,而且区分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假设负性事件会使人的精力和体力消耗,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健康问题,而正性事件与较好的健康状况相关。这也是两模式重要差异。开发了“激战和振奋量表”,结果证明,这些小的困扰比重大事件能更好地预测疾病。两者所关注的应激类型和应激结果应该是相互作用的。第四节应激理论一、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理论主要观点:1.生物有机体有先天驱力保持体内平衡(此过程称稳态),并需为此消耗能量。2.应激源的过度工作要求会破坏平衡,人体会以非特异性生理唤醒作出反应。3.对应激的适应是按阶段发生的,各阶段的时间进程和进度赖于抗拒的成功程度,与应激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4.有机体贮存着有限的适应能量,一旦耗尽将导致死亡。GAS理论认为,机体对应激的适应包括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按生理反应不同又分两阶段,一为震撼期,情绪震撼,体温与血压下降,肌肉松弛,缺乏适应能力;持续下去则出现第二反应,即反击期,肾上腺分泌增加,全身生理功能增强。机体不能长期维持这种强烈的唤醒状态。2.抵抗阶段:如果应激持续存在并没有引起死亡,生理反应就进入到抵抗阶段,努力适应而后抵抗应激。机体集中精力应付应激,抑制生理和心理的紊乱。3.衰竭/耗竭阶段:应激一直持续,适应能力衰竭。激素、钾等微量元素耗尽,细胞死亡。意义:GAS指出了机体遭遇到应激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并提出了应激和疾病的生理机制假设。不过由于基于动物研究之上,没有包含心理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是其最大弱点。二、素质-应激互动模型素质-应激(保尔·米勒)互动模型区分了两种因素: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易感因素来自遗传,决定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对应激源的耐受力。促发因素主要指环境应激源。应激反应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脆弱点是否出现取决于应激源是否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意义:体现了交互作用的思想,从内外互动的角度考虑了应激对个体的影响作用,不过素质仍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生理因素,而应激也基本上视为有相对客观的强度,同样忽略了心理因素,仍属于应激研究的生物学理论。三、拉扎鲁斯等的交互作用/关系模型Lazarus等的交互作用/关系模型是将应激描述为过程的最有影响的模型,也突出了心理因素(主要是认知因素)在应激感受和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即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理性应对需求之间的联系。外部刺激也不能绝对定义为应激性。该理论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识评价为事物提供意义并影响应对过程,即初级评价、次级评价(二级评价)、再评价(认知重估)。初级评价是评估某个事件对我们的意义(无关、消极、积极),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应对资源的评估,应激的主观体验是由此两咱评估之间权衡而产生的。再评价是根据新信息对情境进行的重新评估,它可能降低也可能提升应激程度。意义:强调了人的主观评价在应激体验和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中介作用,指明环境或事件的应激性不是固定的。也表明,无论是真实体验还是仅凭想象,产生的应激反应都可能是相同的。严重的紧急状态下,认知功能通常会受到冲击和损害,一些自发的应激体验认知评估很难起作用。第九章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第一节应对与应对方式一、应对的定义和特点在决定健康或是患病中,人们如何应对应激事件至少和应激源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应对:是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应激带来的效应。应对成功的标志:生理和生化标准(降低了生理唤起);是否恢复正常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是否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最常用)。二、应对方式及其分类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类型或使用方式的概括,又称应对策略。个体经常使用的应对策略代表着其应对风格,成为类似于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应对方式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类:(一)问题焦点策略和情绪焦点策略:根据应对焦点不同而分,着眼于应对过程的具体特点。a)问题焦点:直接处理问题或应激的策略,即可指向环境中的问题也可指向自己,即个体可改变自身也可改变环境。适用:相信自己的资源足以应对应激时就倾向于使用问题焦点策略。有助于解决问题。b)情绪焦点:情绪策略或认知策略,着力于改变对压力情景的看法,或直接缓解情绪。如借助烟酒、合理化机制、否认、发泄等。人们通常两种同时使用。适用:问题难以解决时,情绪焦点可以带来好的感受,不失积极。(二)预防策略和战斗策略Matheny小组提出;从学习理论视角来看,预防策略是学会回避,战斗策略是学会逃跑。a)预防策略:试图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对需求的感知,或通过增加对应激影响的承受力,从而预防应激源的出现。适用:相关技术具有前瞻性,需要时间养成。(调整生活躲避应激源;调整需求水平;改变行为方式;扩展应对资源)b)战斗策略:试图征服、减轻或击败应激源。(监视应激源;集中资源;攻击;容忍;降低唤起)。适用:较短学习即可掌握。(三)回避与面对a)回避(淡化):更能有效地处理短期威胁。b)面对(警觉):可致更好地认识问题、调整情绪,因而能成功处理长期威胁。但在短时期内它们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某些生理反应。适用:注意力在情景呈现的信息而非情绪上时,警觉策略更有效。(四)独自作战与
本文档为【健康心理学笔记精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二姐爱干净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2-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