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举报
开通vip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4-6年级课程目标7-9年级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4-6年级内容标准7-9年级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附录 一、案例 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本《标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课程的性质、特点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第...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4-6年级课程目标7-9年级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4-6年级内容标准7-9年级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附录 一、案例 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本《标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课程的性质、特点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叙述了各学段教学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则为教学活动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组成。第一部分 前 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当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进一步学习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与技术性、普及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并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是当今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知、交流、研究与创新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信息技术内化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虽然有很深奥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感很强,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信息技术探究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而有效的学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宜刻意追求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2、开放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实践与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性的课程。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有大量需要分析、归纳、思索和探究的活动,它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试验,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文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人文的课程。技术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待技术有着不同的态度。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树立起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社会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合法利用信息资源,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5、方法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方法的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技术,还要求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和精简信息、快速准确地总结和归纳占有的信息、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恰当和谐地与人沟通交流。学生应能将这些思想和方法恰当、灵活、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都应该达到本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能因地区、经济环境或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被取消或削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应当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共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了解并初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及其思想与方法,建立起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4、注重学科渗透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和活动的编排、组织上应充分拓宽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师生可以超越学科的界限,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进而从整体上来建构学生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迁移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5、倡导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的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4~6年级、7~9年级这两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思想的表达,实现交流,展开合作。3、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两条主线,一是关注学生信息文化理念的养成,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各学段课程的任务界定如下:4~6年级: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丰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7~9年级: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初步养成信息文化的理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具备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能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逐步融入社会的信息活动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管理、加工、表达、交流与评价的技能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遵守信息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特征和概念,了解各种常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与影响,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了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运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参与日常信息活动的能力,能基本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二)过程与方法4、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知道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技术。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合乎规范地获取信息,并有效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6、能根据需要选择信息分类方案,将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并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7、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8、能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9、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体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树立敢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养成想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11、具有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2、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3、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二、4-6年级课程目标小学(4-6年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属于了解和模仿水平,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丰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目标具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能描述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使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参与社会的信息活动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4、能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尝试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从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如浏览与查找信息资源,能正确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信息。6、能管理信息和存取信息。7、能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或创作,解决实际问题。8、能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9、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能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1、体验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树立敢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12、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7-9年级课程目标初中(7-9年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达到理解与独立操作水平。学习信息科学基本常识,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形成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领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信息技术文化内涵。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特征和概念,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与影响,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知道以计算机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运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参与社会的信息活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二)过程与方法4、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知道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技术。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从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如浏览与查找信息资源,现场信息收集等。6、能正确地判断与估计所查找到的信息的价值与意义,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信息。7、能根据需要选择信息分类方案,将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8、能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或创作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制作等。9、能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10、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体验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树立敢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一种想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12、能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3、能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4、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非零起点,而且强调对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的理解,如果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挖掘并展示技术的纵深,追求内容与体系的和谐丰满”(李艺),那么,不论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作为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与信息技术“技术内容”体系维系在一起,或者说是以“技术内容”体系作基础的。强调信息素养不仅不能淡化“信息技术”,而且还要以一个“技术内容”体系作基础。事实上,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强调IT或ICT内容体系正是包括这些思想、方法和技术道理,是的重新定位的“技术”。为了突出这里所强调的“技术内容”体系,便于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形成基本信息素养、形成信息活动基本能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宜以技术内容体系为主线。容许在不同学段有内容的重复,但应突出各个学段的侧重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小学阶段以“综合活动”和“玩”为主要特征,不宜强调“系统性”或“完整”。初中阶段则以培养技能、能力和基本信息素养为主,应相对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等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是“零起点”的。例如:小学和初中都会学到(用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小学应为“玩”而学,能用即可,不宜讲述过多的概念、特点和有关功能等。初中则应了解包括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及其特点、某种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等。再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小学生懂得通过“开始”菜单或桌面的快捷方式图标打开某种需要打开的软件即可,初中生则应了解打开(运行)软件的几种常用方法、特点及其实质等。(以上所述是为便于课题组内更好地理解以下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正式发布时会精简或删除。)4-6年级内容标准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在4-6年级开设,以“综合活动”为主要特征,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感受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主题:(一)身边的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感受身边信息的存在。例从书报信函、广告、电话、电视等感受信息的存在。(2)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例使用电话、数码相机,用计算机写字、画画、收发电子邮件、网上对话等。(3)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2.活动建议当今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现代信息技术也使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处理变得方便、快捷和高效,例如使用电话、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等。试进行一个活动,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信息,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等。(二)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1.内容标准(1)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例如: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键盘与鼠标及操作系统(Windows)、画图软件、游戏软件等(2)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3)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2.活动建议(1)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观察实物,可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的了解。通过观察益智游戏、学习软件、画图工具等软件的简单安装、设置与运行,加深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2)许多有趣的益智游戏都是通过键盘或鼠标来玩的,可通过玩这些游戏引导学生掌握键盘的基本指法和鼠标基本操作。(3)写周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让学生通过文字处理工具写周记来练习汉字输入。(三)图文的加工处理和应用1.内容标准(1)了解常用的字处理和画图工具软件。(2)能通过某种字处理工具软件,进行文档的录入、编辑和保存等基本操作。(3)了解图文混排,并能进行基本的图文混排操作。例字体、字型,段落,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等(4)能通过某种画图工具软件,进行画图、编辑和保存的基本操作。(5)尝试使用软件工具创作图文作品。2.活动建议(1)出班的黑板报是学生们熟悉的事情。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如《庆祝“六一”》制作小报,使学生体验创作主题图文作品的乐趣。(2)环境保护是当今热门的话题,使学生体验就这一主题创作主题图画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四)因特网的简单应用1.内容标准(1)能够通过浏览器浏览因特网信息。(2)通过使用常用搜索引擎,体验搜索信息的过程。例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体验搜索有关南极资料(文字与图片)的与过程。(3)能够从因特网上保存符合需要的信息(文字、图片和网页)。(4)了解和体验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流的常用方式和方法。(5)知道在需要获取信息时寻求适当的许可,知道在不同的操作中采取措施预防病毒的传染。(许可的范围:家长、老师、作者、社会、年龄段)例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收发电子邮件、即时软件、网络视频对话等。2.活动建议(1)通过网络浏览不同类型网站(如政府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网站、新闻网站、娱乐网站等)。(2)为科普板报就某一主题(如“火星探险”)搜索和保存有关的资料。(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流方式,让学生体验通过网络与他人(如学校同学、老师、远方朋友等)进行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五)多媒体初步1.内容标准(1)了解几种常用媒体及其采集过程。例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体。(2)认识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作品。(3)通过某种多媒体制作工具,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和编辑。2.活动建议卡通贺卡是学生们喜欢和熟悉的东西。可通过多媒体电子贺卡的制作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多媒体及其作品的了解,体验作品制作的方法与过程。7—9年级内容标准初中阶段内容标准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技术为主线,包括计算机使用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网络应用接触、字处理及应用、电子表格处理及应用、多媒体制作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七大部分。描述了对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要求,并在各部分知识技能的描述中渗透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活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增进的对大众信息技术的把握,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信息文化现象。(以下各部分内容标准前的话是便于课题组内阅读理解及将来解读,正式发布时会删除,例子和活动建议需要进一步补充完整)(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1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例2信息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例3电话、电视的使用对社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2)现代信息技术简介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展望例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例2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例3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网络的使用,数字电视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等。2.活动建议(二)计算机基本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并能够熟练应用。1.内容标准(1)知道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合乎规范地使用计算机。例1常用的计算机部件主要有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磁盘驱动器、光驱、音箱等。例2计算机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输入命令或数据信息;通过主机中的CPU进行加工运算处理信息,通过软盘、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存储信息,或从这些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计算机根据用户输入要求进行工作,并把执行的反馈信息输出到屏幕或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例3合乎规范的使用磁盘以及进行开关、重启计算机等操作。例4了解计算机对防尘、防潮、稳压、防静电等方面的要求。(2)熟练掌握正确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例1熟练单击、双击鼠标及单击鼠标右键等操作及知道其作用。例2熟练掌握键盘操作的正确指法,熟悉常用功能键、组合键、热键的使用方法。(3)能够根据屏幕提示体验人机交互的方式,关注用户界面的发展变化。例1能够使用图像浏览软件欣赏图片。例2能够使用音频播放器欣赏音乐。例3能够使用视频播放器欣赏节目。例4能够使用浏览器上网浏览网页。例1熟悉窗口、菜单和图标的使用方法;感受字符命令操作界面的使用特点。例2了解如何打开运行、关闭和使用已经安装好的软件;例3能够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4)了解汉字输入方法的多样性,熟练掌握一种键盘汉字输入法。例1熟悉常用的字符输入方法,掌握快捷键的操作方法,组合功能键使用。例2了解拼音输入法、字型输入法、笔划输入法等多种输入法,熟练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汉字输入方法。(5)养成信息使用的安全保护意识。例1通过键盘输入及文件保存直接写入信息;通过打开或运行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信息;从磁盘、移动存储设备或光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上读写信息。例2从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前,注意进行病毒检查,通过外部存储设备传递信息时,注意设置信息的写入保护,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染。2.活动建议(1)(三)软件应用基础计算机的使用离不开软件,在本模块中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是软件;什么是操作系统;现在所使用的软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不同的软件又有哪些不同。1.内容标准(1)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例1计算机软件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绘图软件(图片加工软件)、数据库软件等。(2)能根据提示安装软件;使用技术手册或软件的帮助说明。例1压缩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字典翻译软件等的安装和使用。(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形成文件管理的初步意识。例1文件的基本属性包括文档图标,快捷方式,路径(存储位置),存储介质。例2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操作。例3系统文件与用户数据文件分类分开存放,系统文件存放在启动盘,数据文件存放在非启动盘。(4)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简单工作原理,能够使用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例1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和Linux等。(5)关注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社会道德问题,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例1不同的软件类型有不同的软件使用许可,如自由软件、共享软件、免费软件和商业软件等。例2组织讨论复制光盘的拷贝是否盗版侵权。例3了解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是负责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2.活动建议(四)网络应用基础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的服务功能,能够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信息,下载和上传信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来使用的能力。学生能够使用交流通讯技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互相配合、共享资源。1.内容标准(1)能够在提供的网络环境中查找信息资源,有效访问共享信息。例1在实验室中登录局域网,查找计算机,根据用户权限访问共享文件夹中的内容。例2在公共图书馆中登录网络信息系统,根据用户界面提示查找信息。(2)能够有效地使用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浏览、搜索信息。例1可在浏览器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或域名地址浏览网页信息。例2了解超级链接的意义,掌握使用超级链接的基本方法。例3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关键字搜索。例4在因特网浏览过程中使用浏览器的书签、历史记录和收藏夹标志相关信息。(3)具有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意识,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来历不明或不健康的信息。例1能参照其他信息来源综合检验信息的可靠性,考查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并注意出版日期。(4)能够合乎规范地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载和发布。例1能够对下载的文件进行组织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例2下载网上信息时保存信息来源,经得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网上信息并注明出处。例1参与健康的网络论坛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5)能够使用因特网有效地进行交流与协作。例1创建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具有通过管理常用的邮箱地址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例1使用网上寻呼工具进行即使联络和交流。例1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进行网上合作,共同完成任务。2.活动建议(1)(五)文字处理学生制作海报、校园读物、撰写信函、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调查报告时都可能用到一定形式的文档处理软件。文档处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编辑、设计和打印文稿,以及将文档制作成电子出版物。通过本内容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不同的信息表达元素,例如文本、图像;根据某种体裁形式,例如海报、调查报告、校园小报、电子出版物等,呈现与表达信息;并能对作品进行评估;在不同的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图文混排具体的操作包括:正确使用文本,选择合适的字符和字号;表格制作;图片与图形、文本框、艺术字、的插入、定位和组合操作;图形标注字母;数学公式的书写;页面设置操作;文档打印操作。(2)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方法,加工创作文档,表达主题。例1在进行海报、调查报告、校园小报、电子出版物等编辑创作时,能够根据这些体裁的特点与要求,加工呈现文档,表达自己的思想。(3)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对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例1文档中正确运用文字、符号、标点,版面布局合理,制作完成后能够进行检查校对。例2愿意尝试提高文档加工处理效率的办法。2.活动建议(六)数据处理用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来进行数值分析。电子表格软件把负责的数据转换成有含义的图表,能够将数据形象化及探究其发展趋势,当数字化数据变成图表格式时,能看到本来看不到的数据的模式和关系。统计软件帮助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找出其模式和关系,有助于总结观察结果、测试实验结果或人口数据。通过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信息收集(搜索、获取)、处理(整理、转化和存储)、分析(排序、分类)和呈现(发布和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研究工具来使用的能力。能够运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工具去定位和收集与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和评价来自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1.内容标准(1)掌握一种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2)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方法,加工处理数据,呈现处理结果。例1掌握建立、打开、保存、退出工作表的操作。例2掌握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操作。例3能使用公式和简单函数对表格数据计算和填充。例4掌握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和筛选、查询操作。(3)通过实践,学会应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和评价数据处理结果。例1柱状图、图像图表、饼状图、线形图;将所有信息包含在图表内;正确地坐标轴;并入正确的文字说明;使用正确的特殊格式用于强调,例如阴影、倾斜、立体;会处理数据库和报表。2.活动建议(七)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创作基础”进一步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工具使用的能力,使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习、增加生产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值得与他人分享的作品。1.内容标准(1)能使用常用的设备获取所需的多媒体素材。例1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抓取图片;例2在摄像机中抓取图片并将数据传送到合适的软件中;例3使用录音机软件把声音保存在计算机中等。(2)了解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类型、格式。例1计算机记录和表达图象、声音的方法是通过信息编码实现的;例2图象的存储格式主要有点阵图和矢量图。(3)掌握一种绘图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动画制作中的一些术语如关键帧、对象、层等。例2创建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如建立按钮、按钮的响应相关的变量、函数和交互语句。(4)掌握一种动画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表达创作意图。例1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选择工具,选取所需要的区域。例2使用图层工具合成图像。(5)根据要求,使用演示文稿、网页编辑软件等工具集成多媒体素材,实现信息的发布与评价。例1使用网页编辑软件集成多媒体素材,通过网络发布作品。例2使用演示文稿软件集成多媒体素材,向同学作展示介绍。2.活动建议(八)程序实现初步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知道如何利用程序实现问题的解决。1.内容标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基本工作原理例1冯和非冯计算机(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例2了解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重要作用(3)认识计算机程序的作用及其执行的基本过程(4)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2.活动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细心呵护、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和体验,帮助他们掌握探究的思想、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应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教学中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领会知识要点和方法,并将知识提炼、迁移和拓展。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自我展现和尝试创新的空间;要注意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总结、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培养借助已有经验使用新工具、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用计算机绘画”和“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时,关于绘图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形状特征,用丰富的线条、图形把物体形象地表示出来,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掌握了绘图工具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2、合理选用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采用讲解、启发、示范、讨论、观察、模仿、操作、参观、讲座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特征,探讨它们的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1)“讲、演、练”教学法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操作课占据较大的比例。教学中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形成,精讲多练,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直观性特点,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后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而渐进的上机练习,形成操作技能。“讲、演、练”教学的操作程序:提出任务,巧设导入,激发兴趣;单项示范操作,明确要领和步骤;形成性练习,形成基本操作技能;综合示范操作,主题练习;反馈矫正,归纳讲评,对比扩展。(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即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方法,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有四个主要的环节:任务设计、任务教学、任务管理、任务检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各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3)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它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既可个人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它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探索的任务和参考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Webquest的三大要素,其主要操作流程为:目的、任务、过程、资源和评价。(4)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尽可能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协作学习模式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5)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从教学的方法论意义上讲,范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根据学科理论体系整理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理论和应用在内的典型范例;从教学目的意义上讲,则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教养性学习”,即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范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于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独立学习。选择的范例应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特点。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五个步骤:基本内容、内容结构及未来意义的分析,掌握“个”的阶段,探索“类”的阶段,理解规律的阶段,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亲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协作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空间。主题活动和开放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并在亲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协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结合主题活动,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电子作品是学生结合某一主题制作的电子报刊、网页、动画、小软件等数字化作品。创作电子作品的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的设计力求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爱,并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反思中协作完成的主题活动,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围绕主题多途径收集信息;信息分类与筛选,落实实施方案;加工信息,制作电子作品;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与完善作品。(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开放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开放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要求学生结合学科知识确定课题,通过访谈、调研、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渠道,收集信息并加以筛选,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学习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在完成开放性课题的资料收集、筛选、整理、加工、成果呈现、交流、评价过程中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方法,一方面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促进信息处理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例如,初中学生开展“外来物种对华南地区生态的影响”的开放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对收集到的信息分类后,利用网络文件传输功能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对小组中每个人收集到的资料再进行整理、重组、筛选;利用学过的应用软件制作成小板报、演示文稿、网页或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呈现学习成果,并利用网络进行展示、交流与评价。4、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个体素质等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背景特点和发展潜能,制定不同程度的目标计划,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及时调整;基础较弱的学生应重点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鼓励其进一步学习探究,并倡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相关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素材、操作要求等制作成“在线学习”网站,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二、评价建议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评价应以本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采用多种形式,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评价原则(1)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弱化甄别功能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一道及时发现和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同学生一道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应恰当、合理地利用总结性评价反映学生经过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补救,为后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采用形成性评价还是采用总结性评价,教师都不要给学生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更不能给学生排名次,而是应该多给学生鼓励,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设计、实施与统计等工作,努力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评价者地位的现象,逐步培养起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习惯和意识。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典型的评价结果材料,充分发挥这些材料服务于教学的功能。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社区、社会有关机构、媒体及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中来,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课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恰当的多元评价方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教育部门应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组织本区域内统一的、面向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以促进本区域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面向学生全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面向学生全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和肯定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学生共同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与评价项目,争取真实地反映学生个性差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以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来促进和引导学生个性的正确发展。(4)充分发挥评价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功能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提供新的依据和内容。评价应成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契机,通过对评价的反思,认识和改进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对评价的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评价还应成为学校反思自身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依据,并对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有清晰的认识,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2、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应以本《标准》为核心,并结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要注意《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整体提高。(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以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据,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具体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评价应着重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对知识的评价,应着重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该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对于技能的评价,应着重看学生是否能熟练的操作和运用技能。(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参与、反思与理解,解决信息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心理认可,还要注重学生全程参与的程度、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活动方式的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要注重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能否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信息并做出判断,以及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应力求避免那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方式,而要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这种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对学习及其环境的态度,遵守信息活动中的相关伦理道德,对信息技术所隐含的人文价值的理解与领会,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及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宜采用定性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观察、同学互评、态度调查问卷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评价学生,力求客观、真实。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作好保密工作,将评价结果限制在学生个人和教师之间。3、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各地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鼓励、倡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评价方法。(1)纸笔测试纸笔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题目的设计和编排要合理恰当。要尽量避免识记性质的测试题目,而应力求与学生经验、生活、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上机测试上机测试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操作技能,应避免那种机械、教条式的测试,允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上机测试环境应尽量简单、清晰、直观,人机交互友好。此外,还应该提供必要的工具,让学生在开始上机测试之前熟悉测试环境。(3)作品制作作品制作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教师宜和学生一道,共同拟定作品主题和评价标准,作品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教师可以对作品制作中使用的技术做具体的要求。在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过程性的作品制作方法,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直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满意为止。(4)教师观察教师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持续地观察。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在于对学生做出好与坏的鉴别,而在于通过日常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教师应善于见微知著,善于从学生的微小行为中发现问题的端倪和苗头,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干扰措施,解决问题。(5)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以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任务设计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环境。(6)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评价方法在再现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证据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努力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反思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取得进步。教师还应适时的将学生进步的结果与家长及相关人员共享,以争取他们对学生进步的认同,获得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基础设施与设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及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和网络环境。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时,要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注意做好现有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提高利用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师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校外资源。2、教学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库和网络课程为主,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有益于提高信息文化品质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合理建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立足本地,能反映学生日常生活,丰富课堂教学文化形态,体现校园信息文化;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形成具有丰富内涵和丰厚底蕴的信息文化氛围。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要素,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与开发,而且教师自身的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历教育、校本培训、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四、教材编写建议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渗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思想,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者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我省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并具有一定弹性的信息技术教材,保证不同地区都能开好信息技术课。此外,教材编写时,还应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1、内容的选择(1)体现学生亲历信息技术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重点不在于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信息技术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初步形成活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简单探究的能力。教材应注意选择那些学生所熟悉与希望了解的与信息处理有关的问题,以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或信息处理任务来组织教材内容。(2)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因此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信息技术。(3)重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综合考虑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加强不同领域、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个综合的体系,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健康、安全、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注意教材的衔接,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社会性信息技术教材要吸收和反映信息技术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信息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各学段落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宜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2、教材的组织《标准》给出的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可由编写者按照一定的构想加以组合和构建。(1)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教材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规律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2)体现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对信息技术探究活动有明确的要求,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信息技术探究过程。(3)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各项目标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通盘考虑《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技术与人文的交叉与渗透。教材应当结合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提供宽广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背景资料,并将它们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4)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允许师生选择,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进程,在课时安排上留有余地。(5)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以主题活动或者信息处理任务为主线的、以探究能力和能力发展为主线的、以学生生活经验发展为主线的、以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主线的和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等几种形式。每一种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写者应当选择一种适当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结构形式的结合,以体现自己教材的特色。3、教材的呈现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注意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1)教材要从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学习的角度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教材要体现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例如在章节开头写有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或者学习任务,主体内容可围绕完成某项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展开,在章节结尾写有要点回顾、探究活动或者练一练等,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2)教材可用描述的方式阐述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事实。信息技术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去内化。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探究活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力求有一定的交互性,引导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3)教材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可适当提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以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材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师生关系、成果呈献、交流评价等方面,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4)编制应注意风格一致、形式多样、版面活泼、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流畅;内容载体要富有鲜明特点并且多样化;体例要活泼统一,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5)编写中应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为了有效发挥这种资源的作用,应给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和再创造的机会。除教材外,还应有教学参考、配套光盘、网上资源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练习和课外阅读用书,但一定要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附录一、案例案例1:(主题活动)标题:初中电子板报制作1、教师给出学习任务,学生分析任务、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列举美丽家园、能源利用、人口膨胀、健康食品、生态旅游、 湖泊海洋、动植物、矿产资源等生活中事例。 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生存环境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介绍“在线学习”网站上的使用。“在线学习”网站包括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相关知识点、素材、作品要求等。 访问“在线学习”网站,明确学习任务,建立收集资料和加工资料两个文件夹。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上网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制定活动计划 ·启发和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和灵感。·布置活动计划任务。 确定电子板报题目和创作思路,填写活动计划书。 系统工程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学习。2、学生围绕多途径收集信息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多途径收集信息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介绍网络搜索的方法,示范下载资料·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并选取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查阅书籍、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校园网,从教师已收集的资料中选取所需信息。学生利用因特网资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收集下载的资料整理加工,落实实施方案,确定版面布局草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有代表性的同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构成板报的基本元素。 学生观察报样和板报作品,分析报纸的组成要素 贴近生活,拉近距离,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欲和创新意念。 版面风格、表现形式分析 举例分析板报的色彩搭配、版面构图、图文排列规律等。 学生对报样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掌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资料加工整理绘制版面布局草图 ·示范版面布局草图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对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及时反馈,个别辅导。 学生访问“在线学习”网站,明确学习任务和作品要求,浏览版面布局草图设计范例。结合版面布局草图加工整理资料,并进行局部排版。 学生依托网络自主学习,掌握利用版面布局草图设计电子板报的思想和方法4、学生加工信息,进行创作,制作电子板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师生分享作品创作思路和设计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板报的创作思路和设计过程的交流。·肯定学生的创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点评。 学生调出项目计划书、版面布局草图和加工整理后的资料、素材,谈自己的创作思路,作品中使用信技技术的技巧和设计过程。根据教师点评,修改版面布局草图。 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学习了知识又借鉴了别人的方法和思路。 学习电子板报的制作技术 ·与学生一起探讨电子板报制作的技术方法。·示范如何根据版面布局草图和局部排版进行电子板报整体制作。 学生在“在线学习”网站的支持下制作电子板报,可通过网站的“知识点分解”,学习艺术字、插入图片、文字框、分栏设置、绕排方式、组合对象等知识点。 学生结合主题,使用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电子板报的学习和创作。主动参与,自主创作,综合运用技能。 加工创作作品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层次提出作品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 参照作品的“基本要求”或“提高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工作品,在创作中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和构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网络提交作品 ·展示部分作品·引导学生反思制作过程 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品思考作品制作心得 在反思中提高。5、成果展示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作品,完善作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学生自评 ·提出评价指标,布置作品评价任务。 完成板报制作心得,根据作品评价指标填写作品评价表自评部分。 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提高,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果交流学生互评 ·网络环境下学生作品互相交流,学生可任意浏览其他同学作品·小组之间交叉评价 通过网络浏览其他同学作品,取长补短,学习借鉴。根据作品评价指标小组打分,填写作品评价表小组评部分。 让学生享受交流的喜悦。评作品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的过程。 完善作品 ·对学生制作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评 根据教师点评和自评、小组评的学习借鉴,学生修改作品。整理个人作品档案袋。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 教师总评 ·总结性评价,填写作品评价表教师评部分。·评选优秀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优秀作品放于网上供大家学习。 以评促学,提高电子板报设计和制作能力。 对本次制作活动中优秀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2:(任务驱动,广东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第P182)标题:《网上搜索》案例3:(Webquest教学法,见广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论文集第P44)标题:保护知识产权涉及标准:7-9年级保护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建议学时:3学习目标:身边的信息技术小学阶段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图文的加工处理和应用互联网及其简单应用多媒体初步�从信息知识内容、信息系统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容�硬件、软件与人组成的复杂系统�例如,了解信息系统是按照人们的规定的算法,执行人们编制作的软件而进行工作的。�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系统使用能力(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工作;正确无误操作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与保养;必要的故障处理;……)�定向获取信息�原文是采用(有选择性和判断),现改用使用,是一种模仿水平。�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科学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本文档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橙子到此一游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9-27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