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和韶乐。doc

中和韶乐。doc

举报
开通vip

中和韶乐。doc《中和韶乐》——中和与“礼乐”文化的结合“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翻开《中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颇富冲击力的话语,引人无限深思。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修身养性,达到君子之境,首先就要恪守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怎么去持守、如何去达到,经过先贤们深刻思考和探索,“中和”之本就随之而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乃天地安位,万物成长。”人们的道德修养只要能达到“中正”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儒家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但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思想境界有高...

中和韶乐。doc
《中和韶乐》——中和与“礼乐”文化的结合“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翻开《中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颇富冲击力的话语,引人无限深思。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修身养性,达到君子之境,首先就要恪守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怎么去持守、如何去达到,经过先贤们深刻思考和探索,“中和”之本就随之而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乃天地安位,万物成长。”人们的道德修养只要能达到“中正”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儒家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但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思想境界有高低,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修养来达到要求。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佶屈聱牙的微言大义艰难晦涩,难以理解,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使他们也达到“中和”的境界呢?儒家继承三代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并以道德伦理改造三代的宗教礼乐文化,继而发展出归于人伦的道德礼乐文化,从而行教化,知礼仪,致中庸。通过“礼”和“乐”对广大百姓潜移默化,这一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礼”本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后引申为社会的一切礼仪,“礼者,天地之序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过制则乱,胜质则伪。”所以,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规范、制度和思想观念;“乐”本义为乐器,后引申为“音乐”,《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由此可见,“礼乐”中的“乐”是指人的心声。礼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这也是礼乐核心内容“敬天法祖”的体现。同时,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与乐密不可分。“礼”是内容,是核心,“乐”是形式,是手段。“礼”和“乐”结合形成“礼乐”,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两字的简单相加,更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韶乐”,也是能体现“中和”特质,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乐”。“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流传最久的雅乐,庄严优雅,意境悠远。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在此要注意中国传统“乐”的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乐”是要合乎于“中和”之道。“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很明显体现了“中和”思想,并且强调了“乐”是一种调和万物,使万物和谐的手段。“礼”归于道德,“乐”发乎本心。礼乐执中而允,赋予“乐”以道德追求,起到教化和雅正的作用,同时用“乐”来展现“礼”,使“礼”更富有活力和动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的最高个人修身目标,是要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君子?在儒家看来,需要人的内心和举止都合乎“中和之道”。用之于现实生活中,便是“礼”和“乐”,“礼”以治外,目的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使之处处中节,不逾矩。“乐”以治内,注重的是对人性情心志的引导。如果人的行为举止能合中和之道,但不是由内心而发的,是由外在道德支配而生,那也不是真正的礼仪。只有内心先存有德,由内自然发之于外,外在的规范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乐”与“礼”是内外相成的关系,“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乐是内心德行的体现,礼的作用是防止行为出格。独善其身之上则是兼善天下,儒家积极入世,以身匡天下为己责。同理,“中和”思想及其“礼乐”文化最终目的在于治国经略、平天下。儒家倡导德治和仁政,主张通过“礼乐”对人实行温和的教化政策,使人心向善,纯化社会风气,从而求得长治久安。在礼乐教化的谋略中,儒家注重“乐”的作用,不仅仅是把“乐”作为“礼”的补充,在很多层面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这也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特色,是以韶乐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并影响深远的因素。“乐”之所以能为教,是因为“乐”的形式最为人民喜闻乐见。“乐”有音调,有节奏,有强烈的感染力,闻声而心从,润物细无声。“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子夏向魏文侯谈乐教时,引用了《诗经•大雅•板》“诱民孔易”一句,“诱”是诱导的意思,“孔”是非常,子夏认为,要教化民众,用乐来诱导最为容易。可谓入木三分的见解。《孝经》也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儒家的治国思想基于人的性情,用歌舞宣泄情感是尽人皆有的本能,予以尊重。但是,人性的宣泄必须合理,不足或过度,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定,也不符合天道,很直接得表现出“中”的特点。再者,儒家的“立乐之方”(建立乐教的宗旨),是要“感动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让民众在健康的音乐中接受德的熏陶,让万物和顺善穆,这又蕴含很浓厚的“和”的思想特征。《吕氏春秋•适音》说“先王必托於音乐以论其教”,“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用当今的语言来说,就是寓教于乐。用韶乐来教化、劝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百姓,使之达到“中和”的境界,让社会和谐安定。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重视的“乐”并非指一切音乐,而是指具有“中和”特质,不偏不易,宣扬德礼的清正雅乐,故又名之为“中和韶乐”。中和韶乐融合“礼”、“乐”、“舞”于一体,用于宫廷盛事场合以及庄严隆重的场合。体现着中正、典雅的艺术特色,富有极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同时,它也蕴含着教化百姓、宣扬道德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被冠之以“华夏正声”。贾福林《中和韶乐》一书,立意新巧,并非简单的音乐研究,亦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的简单呈现,而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从“中和韶乐”背后所体现的“礼乐”文化入手,紧密结合儒家“中和”思想,厘清韶乐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同时在普及传统礼乐文化中,凸显“中和韶乐”的现代价值。全书以韶乐为线索,纵向来看,以韶乐的各个发展历程来展现其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和色彩。横向来看,从韶乐的特征(中正平和、清雅庄严)、与“礼”的契合(五礼)、韶乐乐器、韶乐规制、皇家乐府、舞蹈服饰、现代价值等方面系统的对韶乐进行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要把握住韶乐的根,乃是“中和”思想,也就是说“礼乐”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致中和”。中国古代的韶乐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往往是一种象征和规范,通过这种清正雅乐涤荡人心,劝之以顺睦,导之以和谐,达到教化万民,规范百姓。但是,韶乐作为音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在人为赋予其的思想内核之外,也具有其自身的美感,用其附于“中和”,便使之脱于枯燥晦涩,增添一缕灵动轻盈。这也体现“中”之义,在教与乐之间,执中而允,精义微妙,却又润物无声。“致中和”本即为儒家修身之要领,“礼乐”又为儒家文化中人伦道德体系的外在显现。囿于此,“中和”思想与“礼乐”文化一脉相承,在内里自有互相结合共通之处。体现在“中和韶乐”上,就是运用清正音乐来训导广大百姓,使人人达到“中正”的境界,不逾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高雅的音乐”传递社会正能量。其实,这也是作者编排的意图,梳理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作者从“礼乐”文化背景入手,展现韶乐的形成和发展,探索“中和韶乐”的意义和价值,归之于当代应如何传承和发扬,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并思考如何为今天的和谐社会构建发挥其作用,让这一蕴含深刻思想的古老艺术造福于今日。
本文档为【中和韶乐。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明明如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9-12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