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文献形态学

古典文献形态学

举报
开通vip

古典文献形态学第一章 古典文献形态学   文献是一定的物质属性(即具体形态)和一定的知识内容(即抽象形态)的统一体。在这一章里,我们将集中讨论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和抽象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基本特征。  1.1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文献的知识内容必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才能得以存在和体现,也就是说,物质形态是文献的具体可见的存在方式。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主要由图文符号、载体材料、装订形式、版式装帧等四个部分组成。   1.1.1 图文符号   中国古代文献的图文符号,包括文字字体和其他符号。   (1)古代文献...

古典文献形态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形态学   文献是一定的物质属性(即具体形态)和一定的知识内容(即抽象形态)的统一体。在这一章里,我们将集中讨论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和抽象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基本特征。  1.1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文献的知识内容必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才能得以存在和体现,也就是说,物质形态是文献的具体可见的存在方式。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主要由图文符号、载体材料、装订形式、版式装帧等四个部分组成。   1.1.1 图文符号   中国古代文献的图文符号,包括文字字体和其他符号。   (1)古代文献的字体   中国古代文献是由多种文字文献组成的,包括汉文、西夏文、藏文、满文、蒙文等等。汉文文献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体。汉文文献的图文符号,首先是指汉字的字体。汉字的字体,以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论,有甲骨文、金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在现存各种古籍中,最常见的字体是楷书,因为楷书具有易写、易刻、易认、整齐、美观等优点,所以多用于古籍正文的抄写和刊刻。至于其他字体,隶书多用于书衣和内封的书名题签,行书多用于序跋的撰写,小篆多用于书牌、木记的文字说明及各种藏书印章的印文。因此,要阅读古籍,尤其是要鉴定古籍,不能不熟悉各种字体。   从明代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整齐方正的字体,称为“宋体字”。这是我国古代印刷工匠根据楷书创制的一种印刷字体,所以又称“匠体字”;这种字体相对于手写楷书而言,笔画转折生硬,棱角分明,所以也常称为“硬体字”,而称楷书为“软体字”。明清两代刻书大多采用宋体字。   (2)古代图书的符号   中国古代文献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些符号。在古代图书正文中常用的符号,有墨钉、空围、墨围、阴文、标点符号等。   “墨钉”,又叫“黑钉”。古代刻本图书正文中,偶有一二字阙文,常刻成四方形或长方形的黑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这可以便于以后补刻。   “空围”,即□,一般用于古书正文中阙字、脱文的标识,一□代表一字。   古书正文中为醒目起见,常将一些需要强调的字如“注”、“疏”、“重言”、“重意”等,用墨线圈起,叫做“墨围”,如注、疏等。   “阴文”,古代图书刻版时,将文中某些需强调的文字笔画凹刻,周围刻成墨钉,刷印后效果如同碑拓文字,字迹笔画不沾墨色,形成白文,所以又称“黑钉白文”。如“念奴娇”、“新水令”等。   “重文”,古书正文中的重叠字,在抄书或刻书时,常省标为〃(〢)或々,书于字的右下角。如“寻〃觅〃”(或“寻々觅々”)即“寻寻觅觅”;“适〃彼〃乐〃土〃”(或“适々彼々乐々土々”),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等。   标点符号。许慎《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这便是后世所谓“读”(dòu),今天的逗点。《说文》:“√,钩识也。从反亅,读若窡(居月切)。”这便是今天的句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褚少孙补《史记·滑稽传》:“(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段玉裁解释道:“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此外,古代的标点符号还有“。”(读“句”)等。但这些标点符号在刻本图书中较少见,或用于抄本图书,或为人们在阅读图书时使用。  1.1.2 载体材料   文献的知识内容通过文字手段加以记载,又必须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材料才能存在和体现。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材料,主要有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玉石、竹简、木牍、缣帛、纸等,而以纸为主。   (1)纸以外的载体材料   陶器、兽骨和龟甲,主要是商和周初时期的书写材料。   青铜器和玉石作为书写材料,源于殷商,盛于西周。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   竹简和木牍,是中国三四世纪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古人用以写书的竹片,称为“简”,也称“策”;用以写书的木板,称为“方”,也称“牍”。《礼记·中庸》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礼记正义》卷52)“方策”,犹言书籍。中国书籍的起源,应当追溯到用竹简和木牍写出的文字记录。木牍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通信和书写短文。《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仪礼注疏》卷24)   缣帛以丝织成,用于书写,大约始于春秋时代,与竹简同时流行,是纸张发明前的一种比较重要的书写材料。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汉早期的帛书,共约12万字。   (2)古籍用纸   在汉代,纸原本是缣帛的别名,《后汉书》卷78《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造纸术成功,时称“蔡侯纸”。其后纸写本开始出现。但直到东晋末永始二年(404)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纸才成为最主要的文献载体材料。 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大致可分为麻纸、皮纸、竹纸三类。它们全部为手工制造,与现代机制纸有所不同,在纸质、纤维、薄厚、颜色、帘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较粗,纸质坚韧;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帘纹一般较皮纸、竹纸为宽。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   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   竹纸至晚出现于唐末,宋、元时建本图书大多数是用竹纸刷印的。明末以至整个清代,竹纸更是图书典籍的主要用纸。竹纸品类极多,有毛边纸、毛太纸、连史纸、太史连纸、洋粉连纸、开化纸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以手写形式为主,兼用划刻形式。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流行,写本虽然还一直存在,但不占主流。近代以来,文献的印刷逐渐采用铅印、石印、影印等形式,此外还有拍照、刻录等手段。  1.1.3 装订形式   中国古代简帛图书、纸写本书和印本书的装订形式是不相同的。   (1)简帛图书的装订形式   简是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剖成的细窄长条,在上面可以用毛笔书写文字。许多根简用带子编连起来,就成为策。编简成策,一般用两道编,长简为了牢固也有用三道编甚至四道编的,也有只在简的一端系一道编的。编简用的带,有丝绳、皮带两种。丝质的称“丝编”,牛皮的称“韦编”。一策书卷成一卷,称为一篇。一部书常由许多篇组成,为防散乱,便将一部书的许多篇用一层竹纸或帛制的外衣裹起来,称为一帙。或用口袋盛放,称为一囊。书帙、书囊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简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帛是一种素白的丝织品,幅宽面长,在上面书写、绘图,都相当便捷。帛书的装订形式,或一反一正折叠存放,类似后世的经折装;或卷成一卷,讲究的还在左端粘接一轴,成为后世卷轴装的鼻祖。帛书一般按卷计量单位。   (2)纸写本书的装订形式   纸写本的装订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等。   早期的纸写本书,受简策形制和帛书形制的影响,大都采用“卷轴装”的形式,唐及唐以前,皆是如此。   “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因舒卷时宛如旋风,所以得名。又因其展开后形拟龙麟,所以又称“龙麟装”。唐代吴彩鸾所书龙麟装《刊谬补缺发韵》一书,迄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是宋代的原装。   古代将印度贝叶经的装订形式称为“梵夹装”。贝叶经又称“贝编”,是用生长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一种贝多罗树的树叶加工制成长条形的书叶,将许多这样的书叶整齐叠放在一起,上下用木板夹起来,再在中间穿两个眼,用绳子穿扎起来,或不穿眼而直接从外面捆扎起来,成为一部书。中国的纸写本佛经也多有采用梵夹装的,如现存的蒙文、藏文《大藏经》。   “经折装”受卷轴装影响,其制仍将一张张纸粘接成长条,用类似于帛书的叠放方式,将纸卷一反一正地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然后摹仿梵夹装的做法,在纸的前后分别粘接上两块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保护图书的封面和封底。   (3)印本书的装订形式   印本书的装订形式,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总称“册叶制度”。所谓册叶制度,是指分叶装潢成册的纸质文献。   “蝴蝶装”又称“蝶装”,因书叶展开形似蝴蝶而得名。这种装订形式流行于宋元两代,《明史》卷96《艺文志》称:“先是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摺,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在南宋末年,有人将书叶有字的一面向外对折,使版心成为书口,而将书叶两边的余幅粘在一张裹背纸上,或先用纸捻穿订起来再行粘贴,这便成为“包背装”图书。包背装在元代和明初很流行,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被线装的形式所代替。   “线装”兴起于明代中叶,来源于包背装。其折叠书叶与穿纸捻的方法与包背装一样,但不再用一张裹背纸包背,而改为前后各加一书皮,然后打眼穿线,装订成册。一般有四针眼、六针眼、八针眼的装订法,有时也采用“包角装”或“包脊装”。线装书是目前最常见到的古籍装订形式。 近代以来,印本书的装订形式又有平装、精装等形式。   1.1.4 版式装帧   (1)版式   版式,指图书版面的安排方式。不同载体形式的古典文献,版式是不尽相同的。      1.简策、帛书、纸写本书的版式。      简之长短虽然不十分规则,但还是有一些惯例,一般长简为二尺四寸,中简一尺二寸,短简八寸。一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文字,也有写两行甚至三行的。书写顺序取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定制,这种形式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帛书的版式安排基本与简策相同,但出现了用朱砂或黑墨画出的行格,后人称红的为“朱丝栏”,黑的为“乌丝栏”。这是后世图书界行和边栏的滥觞。   早期的纸写本书偶尔也有描栏画界的,但一般版面简洁,多数仅只有文字而已。后期的纸写本书则大都有边栏和界行。   2.印本书的版式。   古代印本书的版式名目繁多,有版框、栏线、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等。   “版框”,指书版一叶文字四周的边框。   “栏线”,指围成版框的四周黑线。上方的称“上栏”,下方的称“下栏”,两边的称“左栏”、“右栏”,统称“边栏”或“边阑”。四周单线印的称“四周单边”或“单栏”,单栏多是粗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双线一般是外粗内细,所以又称为“文武边栏”;上下单线、左右双线印的称“左右双边”。   “界行”,又称“界栏”、“边准”,即版框内分行的直线,由古代帛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而来。   “版心”,即版框内中心一行,用于折缝,又称“版口”、“书口”、“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未印黑线的称“白口”;其中刻有文字的称“口题”,或称“花口”。   在版心中,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版高处,印有一个形状像鱼的尾巴似的图形,称为“鱼尾”,它是折叠书叶的标记。只刻有一个的称“单鱼尾”;如上下方对称位置各有一个鱼尾,即合称“双鱼尾”。   “象鼻”,指黑口本版心上下的黑线,好像象的鼻子垂在胸前。黑线较细的称“细黑口”、“线黑口”或“小黑口”,黑线较粗的或全黑的称“粗黑口”、“大黑口”或“宽墨口”;刻在上栏的称“上黑口”,刻在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刻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 “书耳”,又称“耳子”、“耳格”,指刻在版框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像是人的耳朵。书耳内多刻本书的篇名(又称“小题”)。耳格中所刻文字称为“耳题”,在左称“左耳题”,在右称“右耳题”,多见于宋、元版书。   “天头”,又称“书眉”,是指每张书叶上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上栏以外的空白纸。“地脚”,又称“下脚”,指每张书面下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从下栏至切口的空白纸。 “行款”,又称“行格”,指版框中正文的字数和行数,通常按半叶计数,称半叶几行,行多少字。如每行字数不一致,则取其最少及最多者记之,另注“不等”二字,如说“十四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或“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如有双行小字,而一行中字数与大字相同,则称“小字双行同”;如不同,则径称“小字双行,行多少字”。   (2)装帧   早在简策时期的图书,就已经有一定的装帧形式了。如赘简(卷前空白不书的几根简)和标简(背面标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简)的使用,即被公认为是后世图书中补页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书盛行以后,图书的装帧形式日趋完善。比如线装本书册结构,就有书衣、书签、封面、封里、扉叶、衬叶、书脑、书背、书根、书角等名目。   “书衣”,俗称“书皮”,即一册书的表面装纸,现代称为“护封”或“包封”。一般用较硬而厚的彩色纸张或彩色绢绫做成,套在图书封面之外,作为书的保护和装饰之用。书衣有单叶、双叶之分,单叶的称“扣皮”,双叶的称“筒子皮”。   “书签”,又称“浮签”,或称“书皮题签”,即书衣上所贴的纸签,也有用丝织品的,用以题写书名、卷数或册数。   “封面”在书衣之后的第一页,相当于现代的扉页,又称“书名页”,常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时间等。尤重书名的书法及题写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纸覆罩其上。   “封里”,俗称“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为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叶”,指书衣与封面之间的空白页。加在前面的称“前扉”,加在后面的称“后扉”,也叫“副叶”。其功用可以保护正文书叶,还能防潮防虫,所以又称“护叶”。扉页上还可题跋识语。 “衬叶”,指衬在书前书后的空白页。   “书脑”,指线装书书叶左右边栏以外供钻孔订线的空白处。因为它是装订时的关键位置,书册形式固定的枢纽,所以称“书脑”。   “书背”,又称“书脊”,指书叶装订缝合之处的侧面,犹如一书的脊背。   “书根”,指每册书最下端的侧面切口部分。线装书在书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书家就在书根上写明书名、卷数或册数,以便于检查整理。   “书首”,又称“书头”,指每册书最上端的侧面切口部分。   “书角”,指一本书右侧的上下两隅。比较珍贵的书,在装订时常用湖色或蓝色绫子将书角包起,称“包角”。   “函”,又称“函套”,用来装置书籍。函套的种类有书套、纸匣、木匣、夹板等。“书套”以纸板为胎,内粘纸,外贴布,若四周上下六面包严,称“四合套”。在开函处制成月牙状的,称“月牙套”;在开函处制成云状或环状的,称“云头套”。“纸匣”以纸作原料,由内三面书匣与外五面匣套两部分组成,从书匣的纵侧面开启,而在另一固定纵侧面上书写书名、著者、书号、卷、册、函数等。“木匣”以楠木等硬木为材,制成五面封闭匣套,盛书时另用二块木块夹垫在书的上下。“夹板”,系从木匣简化而来,用纸带通过上下两块夹板上的扁孔,将书紧紧系牢。 思考题: 1.汉字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字体? 2.简单说明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为什么中国古代文献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3.中国古代文献所用的纸张,都有哪些种类? 4.册叶制度包括哪些装订形式?它们各自有些什么特点? 5.简单说明古代印本书的版式。 6.简单说明古代印本书的装帧形式。
本文档为【古典文献形态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77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9-11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