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共134张精美课件)

2010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共134张精美课件)

举报
开通vip

2010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共134张精美课件)nullnull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null第一节 ………………………………………………(3)第二节 ………………………………………………(12)null返回目录 一、从《考试说明》看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有9条,涉及文学作品的有8条,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条说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对散文来说,“中心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都是作...

2010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共134张精美课件)
nullnull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null第一节 ………………………………………………(3)第二节 ………………………………………………(12)null返回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一、从《考试说明》看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有9条,涉及文学作品的有8条,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条说的实际是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对散文来说,“中心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都是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前三条可以概括为“发现、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在散文中指的就是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弄清楚什么地方点明中心,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地方是为抒发感情作的铺垫。散文虽然“形散”,虽然文章结构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各不相同,但是也有共同的规律,文章不外乎两个大部分,一个部分是在接近结尾的地方,总是要通过某种方法来明确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而前边一部分,甚至是文章的一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为抒发感情作铺垫。 3.“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所有的散文语言都很优美,文章写得很含蓄,因此语言也会很含蓄,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在阅读散文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理解不了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理解不了全文的思想感情。 4.“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散文语言优美,使用的词汇会很丰富;散文的语言含蓄,就会使一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特定的语境义,因此理解词语的含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 5.“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点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无论是发现、概括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是把握文章的结构,或者是理解句意、词义,从根本上说都是识别、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点是文学作品特有的,用通俗的话来讲,也就是能够看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和优点,如对比、衬托、修辞手法等。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又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 从以上6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来看,阅读散文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主旨),把握住了思想感情,就读懂了文章,本大题乃至第Ⅱ卷的得分就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 二、从学生阅读看难点所在 学生读不懂散文,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不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在创作时总是有感而发的,读者未必和作者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因而也就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散文“形散神不散”,表面上看各部分材料之间似乎缺乏联系,因而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 3.好的散文往往含蓄,因此某些句子的含意不容易把握。 三、从散文特点看阅读方法 散文有侧重叙事的,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海南杂忆》、宁夏/海南卷的《叶圣陶在四川》、湖南卷的《忆刘半农君》、辽宁卷的《炉火》;有侧重议论的,如2006年山东卷的《文赤壁》、2007年浙江卷的《泰山之思》;有侧重抒情的,如2007年全国卷Ⅰ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北京卷的《湿湿的想念》。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理。一篇好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主旨,因而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扣住主旨去思考,就不难找到答案。把握了主旨,就找到了解答文后问题的钥匙。 那么如何抓住散文的主旨呢? 从散文的语句类别入手较易抓住散文的主旨。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记人叙事,一篇散文的语句大都可分为描叙性的、抒情性的、议论性的三类。描述是为抒情、议论张本,抒情、议论是对描述的深化,描述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文章主旨往往就包含在抒情性的、议论性的语句之中。在粗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是快速抓住散文主旨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下面以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为例加以说明。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在夜空中缓缓绽开。焰火消失后,天上留下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也是花卉的形状,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焰火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鸦,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 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 连树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加了横线的倒数第三段是议论性的,将炮火和焰火进行了比较,肯定焰火带给了人类欢乐,批判炮火带给了人类灾难。倒数第二段中部分加横线的语句是抒情性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远离战争永远和平的愿望。那么,前面的关于焰火的描写和联想便是叙述性的,它是为后面的抒情和议论论作铺垫的,大致看一下,了解大致内容就行了,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细看。这是阅读散文的一个技巧。 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往往在叙述性语句之后,或者说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但也有例外,开篇抒情议论,再叙述描写,或者开篇叙述描写,中间议论抒情,接下去又叙述描写,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但不管怎样,一篇散文中间总会存在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纯叙述性的文章是很少选入高考试题的。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null返回目录(一)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 又是‘革命’什么的, 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 【答案】 (1)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 (2)解放后努力学习,希望出国; (3)后来,儿子到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 (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2.文中画线语句“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分条概括出来。 【答案】(1)人生彻悟的狂喜;(2)痛失亲人的悲伤;(3)历经磨难的感叹。 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为人物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4.请概括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答案】 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后边三种理解都可视为正确答案:(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坚强、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 (二)断 崖 ①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②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null返回目录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③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④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 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⑤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 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 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 感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对贪污受贿的感想个人工作感想新员工工作感想新工作感想 ,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⑥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地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⑦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 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选自陈洪金《断崖》,有删改)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 【答案】 ①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②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③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 2.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 (2)第四段“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这句话中的“寓意”指什么? 【答案】 (1)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2)①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挫折。②面对意外的挫折,生命可以在艰难中变得更坚韧(或:面对挫折不屈服)。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 ①通过断崖的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作比较(对比、衬托),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②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 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 【答案】 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 null返回目录(三)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刚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经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年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困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在近代唯一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我去安西时,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改)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注]①三北防护林:国家在西北、华北、东北这三个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第三段末句的“再度辉煌”呼应下文提到的曾经的辉煌,即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伟大实践。 C.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D.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null返回目录 E.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解析】 B项呼应的前一次的辉煌应该是上文中丝绸之路上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D项作者的态度是为贫困导致滥伐而担忧。“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当地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的语句恰恰写出了对西北人民的感恩和西北人民奉献的精神。 【答案】 B、D 2.最后一段的画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局部……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体恶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局部……改善”:三北地区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像“新栽杨柳三千里”那种左宗棠式的实践) (2)“整体恶化”:西北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趋势。 (3)表明作者希望西北的绿色工程彻底完成,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尝试。 3.作者在文章最后感叹:“一个伟大的工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更难”的原因是什么?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①“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风沙的进逼(“随后的风雨”),人民的贫困(“西北苦,甲天下”)。②历史的经验,也印证了坚持的困难;左宗棠的实践成果很快变得“寥寥”,建国四十五年来的用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 4.本文的题目是“西行路上的左公柳”,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写“西行路”和“左公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作者写亲身经历的西行路线时,与“华夏民族鼎盛时期的”丝绸之路作对比;写“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左公柳时,与正在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作对比。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给人以振奋和希望。 null返回目录(四)愁乡石 张晓风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①。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捡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 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而我站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蓦然间,沁凉的浪打在我的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廷?哪里是申包胥②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小时候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的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咸涩的下午!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羞耻。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杆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怡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马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独。 海浪冲逼而来,在阳光下亮着残忍的光芒。海雨天风,不放过旅人的悲思。我们向哪里去躲避?我们向哪里去遗忘?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 日日夜夜, 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我说, 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 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着久违的乡音。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愁乡石响着,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后记:鹅库玛系冲绳③岛极北端之海滩,多有异石悲风。西人设基督教华语电台于斯,以其面对上海及广大的内陆地域。余今秋曾往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一九六八年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注]①啼:即“ ”,杜鹃鸟。阮籍诗句有“鸣雁飞南征, 发哀音”。②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他为请秦王发兵救楚,在秦廷痛哭七昼夜,终于感动秦王。他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景仰。③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1)作者写海,有时从感觉下笔,比如“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试从文中再找两例这样写海的句子。 (2)作者为什么说“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 【答案】 (1)例如:①“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②“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 (2)用时间上的遥远间隔来说明心理(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2.文章前后两次说“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请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答案】 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故国深切思念的情感,饱含着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怅惘、无奈;形式上,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连贯。 3.作者为什么把那七块灰色的小圆石叫“愁乡石”?【答案】 因为这七块小圆石被来自上海(大陆)的潮水淘洗雕琢,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耻辱),寄托着作者的思乡忧愁,所以作者称它们为“愁乡石”。 null返回目录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我们”)分别跟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请找出这两组比较,并分析“我”(“我们”)和他们的不同。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两组比较:一组是“我”和其他游人,还有一组是“我”(“我们”)和岛上的居民。不同:其他游人捡拾沙滩上的贝壳,陶醉于岛上的风景,“我”捡起的是波涛中的小圆石,沉浸在乡愁和历史的伤痛之中;岛上的居民无所知觉地在他人的统治下“幸福”地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使人骄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耻辱使人悲哀。 null返回目录(五)灯笼红 牛 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心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 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 她牵着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 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 关于她, 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 【答案】 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答案】 (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世,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的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 null返回目录 3.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③平凡、淳朴、善良。 ④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 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答案】 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心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null返回目录(六)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候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 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 一块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 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 或者甚至于没有了。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 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答案】 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忧愁、焦灼、焦虑、忧虑。这样写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null返回目录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DCnull返回目录(七)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东西,如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而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 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 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使我欣喜之极,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莹莹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 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只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 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不矛盾。前面说身处书房“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是因为书房让自己产生了享受生活的强烈欲望,这种状态不利于写作;后面说“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主要是说身处其中可以“平息一下写作时心中涌动的风暴”,可以在现实世界享受理想的生活。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书房里的植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绿萝:“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绿蔓:“好似一只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写出了植物自由自在生长的情态,流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1.文章前面说身处书房“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后面又说“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这样的表述矛盾吗?为什么? null返回目录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是天生用理想生活的人”?请联系全文回答。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答案】 作者在写作中批判现实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也在创造并享受着理想的生活。 4.文章题目化用了常建的名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拟定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答案】 诗歌中,诗人置身美好的自然悟得了禅学的奥妙;本文中,作者从美好的自然景物中悟得了人生道理。这样的题目让人产生联想,也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null返回目录(八)雨季心思 杨机臣 ①雨多成洪,洪如猛兽,给人带来灾难。缺雨成旱,旱如烈火,能把农人的希望一把火焚掉。听南方水灾四起,我庆幸生了个好地方,不用担洪水灭顶之忧。可是,又生思虑,由于久不见雨,人心生烦,便无端地想起几乎忘掉了的雨声。心里好笑,什么不好想,单单想雨声! ②记得小时乡里什么都缺,唯不缺雨。 ③来到伏季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忙起家里的活,孩子闲着爬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里咕叽响。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null返回目录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上,叭叭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了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④奇妙的雨声,令你兴奋,能随着雨声幻想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儿。人若是困了,想睡觉,下雨天最好睡,此时的雨声是催眠曲,尽管外面是风雨交加,雨声响得清楚,却不耽搁睡觉,反
本文档为【2010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文学作品阅读(共134张精美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199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8-31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