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通生物学笔记(49页)

普通生物学笔记(49页)

举报
开通vip

普通生物学笔记(49页)南方学科网 www.nfxk.com 前言………………………………………………2 复习细胞学知识…………………………………2 高等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3 皮肤系统…………………………………………4 运动系统…………………………………………6 循环系统…………………………………………10 呼吸系统…………………………………………12 排泄系统…………………………………………14 生殖系统…………………………………………15 神经系统…………………………………………16 生物电...

普通生物学笔记(49页)
南方学科网 www.nfxk.com 前言………………………………………………2 复习细胞学知识…………………………………2 高等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3 皮肤系统…………………………………………4 运动系统…………………………………………6 循环系统…………………………………………10 呼吸系统…………………………………………12 排泄系统…………………………………………14 生殖系统…………………………………………15 神经系统…………………………………………16 生物电现象的机制………………………………18 内分泌系统………………………………………20 动物界原生动物门………………………………21 腔肠动物门………………………………………22 环节动物门………………………………………24 节肢动物门………………………………………25 半索动物门………………………………………27 高等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29 茎的结构与功能…………………………………32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34 花的结构与功能…………………………………35 生物的类群………………………………………39 真菌界……………………………………………43 植物界……………………………………………44 说明:在WORD中可以直接按CTRL+目录文字(如运动系统便可实现自动跳转到运动系统的笔记。 十五的太阳制作 前言 这门课要讲的内容—学什么? 这门课的重要性—有什么用处? 1 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 2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方法—怎样学? 1理论联系实际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生命系统的层次: 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 地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命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 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2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 武汉大学的生物群落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武汉大学的乌鸦 个体:一个生命体 麻雀、野兔、人 系统:2个或更多器官构成,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器官:2种或更多类型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 胃,肺 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 上皮细胞、红细胞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 叶绿体、线粒体 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 H2O、葡萄糖、DNA 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 氢原子、氧原子 亚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中子、电子 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有序运动。 生长、发育和繁殖 遗传、变异和进化 B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B生物和环境的统一 复习细胞学知识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 细胞 细胞核 核质:含有染色体→DNA、RNA 核仁: 细胞膜 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3三层结构分子水平: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蛋白质磷脂分子以及糖类。功 能: 物质运输,防止生命所需物质渗出,调节水、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出,选择性渗透膜。信息传递,激素、神经递质、药物需通过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细胞壁 植物细胞所特有 细胞器 内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量的用途:维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细胞分裂 1.无丝分裂2.有丝分裂3.减数分裂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分裂→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生长而形成一个有机体。 囊胚早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以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高等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动物的组织 一、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联合构成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和非细胞的成分构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结合成较大的功能单位称为器官。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彼此分工协作以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这就是系统。 二、组织和器官的来源和分类 动物躯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首先是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单细胞层的囊胚,囊胚细胞进一步分裂和囊胚层的形态变化,形成具有二胚层的原肠胚,然后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形成了中胚层,组织和器官都是由这三个胚层分化产生的。 囊胚®原肠胚 外胚层 表皮及其附属物 脑和神经系统,感受器 中胚层 真皮内层 脊索 内脏器官外膜, 肌肉,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 内胚层 消化道上皮 呼吸道上皮 尿道、膀胱上皮 腺体,包括肝脏和胰腺 三、组织类型 动物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构成: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无血管,所需营养物质和自身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与结缔组织交换。 位置: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表面 按照功能可把上皮组织分为: (1)被覆上皮 按照上皮细胞的结构可把被覆上皮分为: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心腔、血管、淋巴管内面,浆膜外面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甲状腺、唾液腺、胰腺的小输出管等处。 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器官的粘膜、一些腺体的导管 单层纤毛上皮:小支气管、输卵管、子宫内面 假复层柱状上皮:一些腺体的大排泄管,呼吸道等。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的表皮、消化道及阴道等。在最下面一层为生发层,由此产生新的上皮细胞。ÿ过度烧伤导致生发层破坏,所以不易恢复,被结缔组织取代。 复层柱状上皮:某些腺的大排泄管、尿道、肛门粘膜,呼吸道等 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的缩张而变化,分布在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等。例如膀胱上皮,没有尿液时,为复层上皮,当充满尿液时,变为单层上皮。 被覆上皮游离面所接触的环境多种多样,因而细胞表面发生了适应性特化。消化道上皮在电镜下观察有许多突起,称为微绒毛,可增加细胞表面的吸收面积。 (2)腺上皮 特 点:具有分泌功能的单个或多个细胞,称为腺细胞 存在方式:单个分散在上皮中,如呼吸道、胃和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管状、囊状或管泡状的多细胞腺。 结缔组织 大量细胞间质+细胞 不同的结缔组织的细胞不同,间质也不同 (1)疏松结缔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和韧性,广泛分布于体内,填充作用。又称为蜂窝组织。 纤维包括: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基质:透明具粘性, 细胞:细胞种类很多。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 ÿ疏松结缔组织参与组织的修复。我们不小心划破了手,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进行填补。 (2)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支持,连接,保护,皮肤的真皮,腱,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3)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软骨组织中无血管和神经,营养物质靠软骨膜血管供应。所以一旦损伤,营养物质供应不上,恢复起来较困难。 (4)骨组织:骨细胞、纤维和基质,基质坚硬,含有大量钙盐。 (5)血液:液态结缔组织,由血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①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很大,主要含有血红蛋白,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成年男子12-16克,女子11-15克。白细胞,有核,体积大,数量少。 ②血小板:细胞碎片 ③血浆: 血液的功能: 运输:把机体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及氧运送到身体各部,同时把代谢产生的CO2、尿素及其它废物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也可运送激素。 运载工具:水、血浆蛋白、红细胞 防御和保护:吞噬作用,免疫物质(抗体)抵抗外界毒素和病毒(抗原),止血作用。 维持机体内环境: 肌组织 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细长如纤维,故肌组织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收缩作用是由其细胞质中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 根据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1)横纹肌:肌原纤维成束状排列,有明带和暗带之分,电镜下, 背括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腓肠肌都属于横纹肌。 (2)平滑肌:构成血管和某些器官的肌层部分,肌原纤维无横纹肌,不受意识支配,举例,我们的内脏不能随意运动。 (3)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构成心肌肌层,不受意识支配,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 结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 功能: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信息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1)胞体:形状多种, 除一般细胞结构外,神经细胞特有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2)树突:接受信息 神经纤维:通常指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一些附属物。 (3)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生活状态发亮,呈白色。来源于施旺氏细胞,郎飞氏节 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神经膜:施旺氏细胞膜,包在髓鞘外面,其生理功能与神经纤维的新陈代谢有关。 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内无尼氏体,多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无传导机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作用。 皮肤系统 一、基本结构 皮 肤 表皮: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皮肤衍生物 由皮肤演变而成,为了适应环境 皮肤 1.表皮 四层构造 生发层:表皮的最深层,下面紧接真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往上为复层多角形细胞。 生发层细胞,特别是深层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向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细胞。 ‚粒层:2-3层梭形细胞,细胞质中充满颗粒,组织化学方法证明,这些颗粒含有RNA,推测与角蛋白合成有关。 ƒ明层:透明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明显,细胞核也已消失。 „角质层:数层角质化的无核细胞,表面不断剥落。细胞内含有角蛋白,角蛋白是由紧密排列的多肽分子组成,具有防水作用。 2.真皮 表皮之下,致密结缔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能经受摩擦和挤压。 真皮中有大量毛细血管,有滋养表皮的作用。 真皮中还有神经、色素细胞和各种腺体 分泌 感觉 保护:防止紫外线 3.皮下组织 除了一些纤维外,还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的作用能量储存:1克脂肪完全氧化产生9.4卡能量。‚维持体温:热的不良导体。ƒ保护:缓冲外界作用力。 皮下组织也分布有血管、神经。 皮肤衍生物 指甲、爪:猛禽、猫科动物发达,用于捕食 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 毛干在皮肤之外,毛根在皮肤内,基部膨大称为毛球。 毛根外有毛囊包着。毛囊由皮肤演变而来,也有表皮和真皮之分。 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接近开口处,有皮脂腺导管通入毛囊。 与毛囊联系的还有立毛肌。立毛肌收缩,毛发竖立。 皮肤中的腺体 皮脂腺: 位置:真皮中 结构:导管开口于毛囊,又称毛囊腺。但有一些类型与毛囊无关,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游离皮脂腺 分泌物:脂肪。全浆分泌型,即分泌时充满脂肪的细胞解体,脂肪由导管排出。 汗腺 单管状腺,末端团状 乳腺 管泡状腺,外面有富有脂肪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发出许多中隔,把腺组织分成许多叶,每个小叶相互连接形成导管,导管又汇聚成总乳管,总乳管分别开口于乳头。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各种生理功能 1.保护 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道防线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物理、化学物的侵害。 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真皮的坚韧性 2.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滋润皮肤、毛发 ‚汗腺分泌的汗液,成分除水外,还有尿素和无机盐 ƒ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3.感觉 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因为皮肤里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各种特殊的感受器。 冷,热,触,痛 4.调节体温 人体需要保持体温恒定,过高过低对生命活动都不利。 体温调节机制主要是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变化 外界温度高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è皮肤散热,出汗也带走一些热量。 外界温度低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è皮肤减少散热。 运动系统 骨+关节+骨骼肌 动物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引起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骼,绕着关节活动面完成的。 工作原理:骨骼是杠杆,关节是支点。 静止时:杠杆平衡 运动时:杠杆运动 骨骼 骨的结构 软骨 透明软骨:长骨关节面,喉部,气管 弹性软骨:耳外壳 纤维软骨:椎间盘,趾骨联合,关节盘,关节盂 软骨膜:包在软骨外面的一种结缔组织,软骨中无血管,营养物质由软骨膜中的血管通过渗透作用到软骨细胞中。 软骨的功能:有弹性,管径易于改变,气管;减少摩擦,关节面活动自如 硬骨 硬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杠杆作用 短骨:分布于腕部、跗骨(构成脚弓的几块骨头),承受压力 扁骨:分布于颅盖、肋骨,富有弹性,保护脑和内脏 长骨的构造 骨膜 包在外面,致密结缔组织,富有神经和血管。其中的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损伤,如骨折,成骨细胞又参与修复作用。 骨质 密质:表层、坚硬 ‚松质:内部,疏松 骨髓 髓腔和松质内,幼年时有造血功能;成年时失去造血功能。骨骺的松质终生保持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 有机成分:35%,肌原纤维 无机成分:65%,钙盐 随着年龄增长,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减少,弹性、韧性和坚硬性都降低 骨骼的区分 中轴骨骼 颅骨 脊柱 躯干骨 胸骨 肋骨 附肢骨骼 上肢骨 下肢骨 关节 能活动的骨连接 基本构造 关节面 凸起的面叫关节头 凹进的面叫关节窝 关节囊 结缔组织构成,包围整个关节,连接两块骨骼 关节腔:密闭腔,内有润滑液 骨骼肌 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50%。 基本构成:肌纤维 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机理 肌细胞=肌纤维 肌细胞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1-2微米 光学显微镜下:肌纤维明显的特征是,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电子显微镜下: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 肌小节=粗肌丝+细肌丝 收缩的机能单位 暗带:粗肌丝形成,肌球蛋白 明带:细肌丝形成,肌动蛋白 明带两个相邻的肌小节之间没有粗肌丝,只有细肌丝 Z线:明带中间有一条横向线 H区:暗带中间有一段明亮的区域,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两个Z线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肌肉收缩 要点:粗、细肌丝长度不变,只是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进一步分析 肌丝的滑动是由于肌球蛋白的横桥附着在肌动蛋白上 再深究下去,就必须联系神经系统。 首先,中枢神经引发动作电位,也就是发出指令,动作电位在神经原之间传播,到达运动终板,引起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改变肌细胞Na+和K+的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电信号引起肌细胞内特殊部位释放Ca2+,达到一定浓度,与肌球蛋白结合,产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消化系统 新陈代谢,摄取物质,蛋白质,糖,脂肪,这些食物是结构复杂的的大分子,必须转变为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 消化:在消化管内的物质分解 吸收:消化后的物质通过消化管上皮进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消化道 口腔 舌下腺 消化腺 腮腺 颌下腺 咽 食道 胃 粘液细胞 主细胞 壁细胞 小肠 胰腺 肝脏 十二指肠腺 肠腺 大肠 肛门 消化管的基本结构 从内向外分为4层(除口腔外): 1.粘膜:粘膜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结缔组织,一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3.肌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外纵行肌(除口腔,咽,食道上段和肛门外) 4.外膜:扁平上皮 消化腺的基本结构 小型腺:单细胞腺、单管腺,分布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道腺、胃腺 大型腺:以导管开口于消化管内,唾液腺、肝脏和胆囊、胰腺 消化的基本过程 1.机械性消化:口腔、牙齿的咀嚼,消化管的蠕动 主要作用,促进食物与消化液混合 2.化学性消化:消化酶作用下,化学分解 口腔内消化 食物被咀嚼,唾液起湿润作用,也有一定化学变化] 咀嚼:咀嚼肌顺序收缩,牙齿切割、研磨,反射性动作 吸吮:口腔肌、舌肌收缩→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液体进入口腔,喝饮料 唾液腺:3对大唾液腺:舌下腺,腮腺,颌下腺,各种小腺体→唾液 唾液成分:水、粘蛋白、酶、各种无机物、气体 唾液的作用: ①溶解食物 ②清洁、保护口腔,清除口中残余食物和有害物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③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 食物刺激口腔内的神经末梢→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传出指令到唾液腺→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 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环境,与食物关联的各种信号,食欲,望梅止渴,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 吞咽:口腔→咽→食道→胃 会厌负责封闭气管,吃饭时说笑,食物进食管,小孩吃果胨危险 食物吞咽的反射活动 食物团刺激软腭、咽部、食管等处感受器→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中枢→传出信号引起各部位肌肉动作,吞咽活动。 胃内消化 胃的作用 ①暂时储存:胃可容纳几倍于初体积的食物,人胃容量1-2升,故每日只需2-3餐 ②消化:a.胃的蠕动b.胃腺分泌胃液 胃的蠕动:有节律地波浪式运动,人频率3次/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纵行肌层内的起搏细胞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膜电位节律性变化→平滑肌收缩 这种自发的运动受神经和激素的影响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以影响基本电节律 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人进入餐厅,胃运动加强 情绪不好,胃运动减弱 消化道粘膜上有许多细胞分泌激素,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胃腺分泌胃液 粘液细胞:粘液,保护胃粘膜,使食物容易通过 主细胞:胃蛋白酶,胃液的重要成分,使蛋白质变为多肽 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激活胃蛋白酶并为之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界 ③抑制和杀灭细菌 ④进入小肠,促进小肠液分泌 壁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产生的ATP为H+和Cl-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此外,胃上皮内还有许多细胞具有分泌机能 胃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系统:非条件性的,条件性的 激素的作用 食物、药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蛋白质食物>糖类食物 脂肪抑制分泌 吃过多肥肉,长时间不觉饥饿,因为脂肪抑制胃液分泌,延长消化时间。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为什么胃内高浓度盐酸和胃蛋白酶不会使胃壁自我消化呢?因为胃粘膜表面有一层由上皮细胞产生的脂蛋白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酒精和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浓度过大时可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在局部区域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溃疡。饮酒,尤其是空腹时,酒精直接作用于胃粘膜。吃药遵医嘱,有些饭前,有些饭后,主要是为了保护胃粘膜。 小肠内消化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消化 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 机械消化:小肠蠕动 化学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 1. 胆汁 较浓,有苦味,金黄,深绿 肝细胞分泌 消化时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不消化时储存于胆囊,消化时进入十二指肠 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 作用:乳化脂肪,使之分散于水中,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有厌腻食物症状,原因是胆汁分泌减少,对油腻食物消化能力降低 胰液 胰腺 外分泌物:胰液,直接进入小肠 内分泌物:胰岛素,进入血液 胰液的分泌 成分和作用 ①水和无机盐 ②胰酶 分解作用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小肠液 由十二指肠腺、肠腺 含有多种酶 酗酒、暴饮暴食可使胰腺分泌过度旺盛,引起自体消化,导致胰腺炎发生。 大肠内消化 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吸收水分,暂时储存残余物质。大肠内有许多来自口腔的细菌,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 吸收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 消化液中的水、无机盐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血液、淋巴 人体一天的消化液为6-7升,加上饮用水 胃仅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肠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人的小肠长5-6米 ②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褶→大量绒毛→每个柱壮上皮细胞膜腔面突起,称为微绒毛,人体,每一柱状上皮细胞有1700多条微绒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小肠吸收面积达200m2,增加600倍以上。 ③被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 ④绒毛内神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丰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教材P150图。 吸收的方式 1.被动运输: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能量,扩散,渗透, 2.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能量, 动物体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形式 细胞膜上存在K+,Na+泵,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本身具有ATP酶活性,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 维持细胞内外K+,Na+离子的不等分布,其生理意义在于: ①为代谢反应提供必要条件 ②维持细胞的形状和体积 ③在细胞内外产生一种电化学势能 a.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基础 b.非离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等吸收的主要能源 研究发现这些非离子物质进入细胞内伴有Na+,表明Na+顺浓度差移动释放能量 小肠上皮细胞两侧的运输系统不同 绒毛侧:葡萄糖主动运输系统 毛细血管侧:葡萄糖被动扩散系统,K+,Na+泵主动运输系统 此外尚有其它类型的离子泵 脂肪的吸收是通过扩散作用的 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微团形式,B12与一种粘蛋白结合 水的吸收:被动渗透 电解质的吸收:Na+与氨基酸、葡萄糖一样,同时也引起Cl-等负离子被吸收 钙、铁都是主动运输过程 肝脏的机能 人体最大、功能最多的腺体,肝脏中的化学反应达500多种 肝脏血流量最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 1.分泌胆汁,肝炎病人食欲差,胆汁少,影响代谢 2.物质代谢 ①蛋白质代谢:吸收的氨基酸经过肝脏时,80%参与合成、转化 合成血浆蛋白→为身体提供各种组织蛋白 氨基酸脱氨→尿素 ②糖代谢:单糖进入肝脏→一肝糖原形式储存,肝糖原对调节血糖浓度具有重要作用。林蛙冬眠前肝糖原最高 ③脂肪代谢:脂肪运输的枢纽,吸收的脂肪中的一些进入肝脏,然后转变为体脂而储存,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先被运送到肝脏,再进行分解 3.解毒作用 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需经肝脏处理 解毒方式 ①化学作用,各种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分解,结合,脱氨等 ②分泌作用,汞、细菌通过胆汁排出 ③蓄积作用 ④吞噬作用 肝脏非常重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随便到外面吃饭,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以糖为例 消化道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食物(多糖) 单糖 肝脏 身体各部,在细胞内进行糖代谢,产生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之需,神经、肌肉、甚至消化吸收同样需要能量 涉及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涉及不同系统的协同工作 循环系统 ①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收的氧→全身各部 ②全身各组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肺、肾、皮肤→体外 ③激素→身体各部 体液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内生化反应的环境 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①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②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系统③组织液: 与大气相比,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血液 血液 血浆 血清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单核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奢碱性粒细胞 奢酸性粒细胞 血小板 血浆:淡黄色液体,占血液体积的53%(男)、58%(女)。血浆内含有92%的水,其余为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各种物质的运输都是以血浆作为载体的。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叫血清 血细胞 红细胞:数量最多,450-500万/立方毫米(男),350-450万/立方毫米(女)。 形态大小,实验已做 注意为双碟形,表面积大于球形,有利于气体交换 红细胞寿命,100-120天,4个月全部更新1次 红细胞记数比较稳定,生成率=破坏率 最重要的机能,通过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 调节生成率来适应环境变化:高原缺氧,为了运送更多的氧,红细胞数量增加 我在高原的感受,最初难受,因缺氧感到非常不适,逐渐适应,肯定红细胞增加。 失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因子,进入血液,作用于α球胆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红细胞生成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血管,肝脏加速血浆蛋白的合成。 一次抽血200-300毫升,17个月后恢复 白细胞和免疫机制 白细胞的各种类型,参与机体的免疫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能力,异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毒素及机体的退化细胞等 参加者 作用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对各种异物都能发挥作用 中性粒细胞 62%单核细胞3%称为吞噬细胞 吞噬 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 淋巴细胞32%T 80-90%B 10-20%称为免疫细胞 释放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因素,即病毒、细菌上的特殊蛋白抗体:机体识别并排斥异物的因素,即淋巴细胞上的特殊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5种类型,在抗原刺激下可释放到血浆中,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吞噬作用:一种古老的细胞功能,所谓古老,是因为一些单细胞动物有这种能力 过程:变形运动向异物靠拢®识别并附着于异物®吞入和消灭异物 中性粒细胞:含有过氧化酶、溶菌酶等 皮肤损伤,急性感染,化脓,中性粒细胞迂出血管,集中于发炎部位,细菌群集区域 清除作用 单核细胞:→进入其它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50-80微米),释放各种抑制异物活性的物质,各种脂酶破坏异物细胞膜,各种蛋白酶、过氧化酶、水解酶消化异物细胞。如对结核杆菌的吞噬。 清除退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 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功能 白血病: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导致感染,死亡 ↗记忆细胞 ↗T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因子→杀灭抗原 抗原→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胆白→识别杀灭异物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寿命长 疫苗:灭活(无毒性)的抗原,注射,引起抗体。 乙肝疫苗,灭活(无毒性)的乙肝病毒,引起抗体保持期约5年,然后要加强。 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终生免疫 血型 血型未发现之前,输血常导致红细胞凝集,从而死亡。有多种血型系统,常用有AOB血型系统 红细胞凝集是一种免疫反应现象,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抗体 血型 红细胞上凝集原(抗原) 血清里凝集素(抗体) A型 A 抗B(B的抗体) B型 B 抗B(A的抗体) AB型 A+B(同时存)在 无 O型 无 抗A +抗B 假如A型® AB型:(A+抗B)+(A+B) 假如A型血® O型:(A+抗B)+(抗A+抗B) ↓ 稀释作用而不发生溶血反应 但不能输得太多,并非万能,临床上坚持输同型血 O型血为万能输血者 AB型为万能受血者,同样道理,并非万能。 血型是遗传的,法医常用此鉴定亲子关系。 Rh因子 红细胞除有A、B两种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抗原物质叫Rh 因子。 含Rh因子:Rh阳性, 不含Rh因子:Rh阴性 Rh阴性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无凝集,但导致产生抗凝集素,下一次接受阳性时则危险。O+Rh®抗凝集素 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来自父亲),Rh因子可透过血管壁进入母体,导致母体血清产生Rh凝集素,返回胎儿血液,导致胎儿红细胞凝结,贫血死亡。 血小板和止血机制 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 ↓ 加固纤维蛋白原的骨架作用 血小板因子 ↓ ↓ 纤维蛋白原 Ga+ 纤维蛋白→凝血块 凝血酶原 凝血激活酶 凝血酶↗ 血液自身有很大的凝血潜力,必然存在抑制凝血的因素,动态平衡 抗凝血酶,抗凝血激活酶,肝素 输血用血液中常加入柠檬酸钠以去血钙→防凝作用 外科手术常向病人注射肝素→防凝作用 手术后,局部施加凝血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促凝作用 呼吸系统 营养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 4 ATP O2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 10 ATP ↓ O2线粒体内: →→→CO2 + H2O + 30 ATP 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经过三羧酸循环 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系统,就是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 呼吸系统 呼吸道 鼻腔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结构 肺叶:左二、右三 支气管↓15-16次分支 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 ↓肺泡囊 ↓分级5-7次肺泡 只是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 单层上皮 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 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 呼吸运动的机理 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密封在胸腔内。 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肉,底部为隔肌,形如钟罩 肺表面的膜:脏层胸膜 胸廓内壁的膜:壁层胸膜 两层膜间的密闭腔为胸膜腔,左右肺的胸膜腔不相通 气体交换的机制 氧的运行:肺泡中的氧→穿过肺泡膜→毛细血管膜→循环系统→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的运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促使氧和二氧化碳运动的原因 被动扩散 气体分子高速运动,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 气体压力与温度压力呈正比 温度↗分子运动速度↗浓度↗分子数目↗ 扩散:气体分子 压力高的区域→压力低的区域 混和气体的压力 =各成分压力之和(各成分压力称分压) 氧分压(汞柱) 二氧化碳分压(汞柱) 空气肺泡肺动脉组织 760×20.84%=158.4 mm105.0mm40.0 mm30.0mm 0.3mm40mm46mm50mm 气体运输的机制 两种形式同时存在 物理溶解:比例很小 化学结合:主要形式 氧的交换 物理溶解: 3% 血浆 化学结合:97%, 运载工具:红细胞 氧合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没有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氧分压高,氧合 Hb + O2 HbO2 氧分压低,离解 可逆反应,不需酶参加 每个亚铁离子能携带一个氧分子 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15g/100ml血液1.34-1.36 ml氧/每克血红蛋白 CO同O2争夺Fe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大210倍,一氧化碳离解速度很慢,比O2慢3000倍以上,故很危险,汽车和通风不良的炉子危险很大。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6% 化学结合:94% 1 碳酸氢盐 87% a NaHCO3 血浆 b KHCO3 红细胞 2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红细胞 组织 血浆 红细胞 CO2O2 溶解 +Na CO2 Cl- O2 CO2+H2O→HCO3-+H+ +K+ HbO2→Hb.NH2→Hb.NHCOO-+H+到肺泡 排泄系统 废物 基本途经 水、无机盐、尿素 血液循环系统—皮肤系统—体外 二氧化碳、水 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①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氨②摄入过量物质:水、盐类③异物:毒素,包括药物 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 泌尿系统的基本构成 肾 尿的形成器官 输尿管 排尿的通道 膀胱 尿液的暂时储存器官 尿道 排尿的通道 肾: 位置:腹腔背壁,腰椎两侧 肾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 肾球囊 中空的双层壁,包裹肾小球 肾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结构和机能单位:每个肾有100多万个肾单位 尿的形成机制 三个步骤:1 肾小球过滤 2 肾小管重吸收 2 肾小管分泌 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终尿中则很少 尿中的尿酸、尿素氨却比血浆高出几十到几百倍 1 肾小球滤过 血液中有用的成分保留,废物出 但有些有用的成分也被滤下 肾小球的过滤机制 结构特征 1 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分支多,面积大 2 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 血流受阻 两端产生压力差 过滤作用的动力:有效过滤压 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球囊内压) 从血液→原尿的过程不需要肾做功,不是过膜主动运输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那么,血液是怎样在这个筛子中过滤的,也就是说这个筛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滤过膜 三层结构 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中间层 基膜 外层 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层 滤过膜上存在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分子量180)可以自由通过孔道,较大分子量物质通过较大孔道,因而原尿中含量低。如血浆蛋白(69000)分子量超过这个值,则不能滤过。 重吸收 人两肾每昼夜生成原尿180升,终尿量1.5升,99% 被重吸收 500克, 4克, 99% 被重吸收 重吸收到毛细血管里 人肾单位 不同部位重吸收的物质的质和量是不同的 近曲小管14 mm 髓袢2-10 mm 远曲小管13.6 mm 集合管20mm。 近曲小管是最主要的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有许多微绒毛,这种结构大大地增加了重吸收的面积,据统计人两肾近曲小管微绒毛面积可达50-60cm2。 重吸收的方式 1 被动重吸收 对于水,依靠渗透压作为动力。 对于溶质,浓度差、电位差是动力。 在不同的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比如水进入组织间液,使得原尿中的尿素的通透性 浓度增加,这将导致尿素向组织液扩散,但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很低,使得尿素不能到达管外NN Na+是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运输,管外Na+多,吸引Cl-被重吸收,这就是电位差动力。 2 主动重吸收 能量 低浓度 高浓度 Na+、氨基酸、葡萄糖是主动重吸收的方式。 各段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率不同。 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表明100%被重吸收。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160mg/100ml,就不能全部被吸收,尿中出现葡萄糖,为糖尿病。 分泌 分泌到小管液中而不经过肾小球过滤 分泌的物质是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行使其重吸收功能的代谢产物 ②肾小管上皮细胞自身功能的代谢产物 ③血液中的某些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H+ 、K+、NH3、有机酸、有机碱,药物。 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生殖系统 基本构成: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体、外生殖器 一.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的曲精管是精子发生的部位,各睾丸小叶内的曲精管逐渐汇合,最后形成输精管。 曲细精管的构造和精子的发生 高度特化的复层上皮,精上皮,精细胞+支柱细胞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精子细胞 睾丸的分泌功能 除产生精子外,还能分泌雄性激素 二.雌性生殖系统 生殖上皮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初级卵泡→卵胞膜细胞形态、数量、内容物都发生变化 卵泡破裂,卵泡液+次级卵母细胞放出,卵泡破裂后,内膜毛细血管出血而形成血块。 卵泡细胞在激素的作用下,体积增大,细胞内出现黄色类脂颗粒和脂色素,形成黄体细胞,整个组织呈黄色,称为黄体。 卵没有受精,14天后退化,月经黄体 卵泡排卵后 受精,黄体增大,怀孕5-6月退化,妊晟黄体 受精卵到达子宫,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并进入子宫内膜。 子宫壁有三层结构: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子宫外膜。 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分泌作用随着卵巢中卵泡的成熟,排卵和黄体的形成而发生一系列的周期变化。 排卵后1-5天,没有受精,黄体逐渐退化,并停止分泌孕酮和雄激素,内膜萎缩,毛细血管充血,血液突破内膜表面,流入子宫,同时萎缩坏死的内膜也一块块脱落,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这就是月经。 在月经停止前,子宫内膜开始再生、修复,进入下一个周期。 如果排出的卵受精,则子宫内膜并不萎缩,而是持续增厚。 子宫内膜是胚胎的营养层,血管非常丰富。 神经系统 基本功能: 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学习记忆 相当于一个指挥系统,神经网络上流动的是信息,也就是指令,一个复杂的信息调控系统 地球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的神经系统有100-1000亿个神经元和更多的支持细胞 其复杂性在于庞大的细胞数量和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 神经元是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高级中枢 脊髓:低级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支配肌肉、感官 脑神经:从脑发出,12对 脊神经:从脊髓发出,31对 内脏神经:支配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从胸和上腰脊段发出 副交感神经:从某些脑神经核和2、3、4骶节发出 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 基本功能: ①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如膝反射中枢 ②躯体脏器与脑联系的通路 脊髓位于脊柱内,上与脑相连,下至身体下部,脊神经、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脊髓发出 外周为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里面为灰质,呈蝴蝶形,主要由神经细胞胞体组成 灰质后角(身体背部):背根,由感觉传入神经组成,近脊髓处有一膨大部分,称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所在处 灰质前角(身体腹部):腹根,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 从解剖上来看,背、腹根出椎空前合并为一根,出椎孔后分为3支 后支:背部皮肤的感觉与运动 前支:胸、腹、四肢和肌肉的感觉与运动 脏支:植物神经 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结构上的区别:躯体神经的传出纤维直达效应器,内脏神经在到达效应器之前必须更换一次神经元 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发自胸和上腰脊段,传出神经由腹根分出,在脊柱旁更换神经元。不同脊段更换神经元的地方相连,在脊柱旁形成一条交感链 副交感:某些脑神经核和2、3、4骶节(起源分散),传出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在效应器附近或效应器上。 内脏器官的活动受双重神经支配 交感:心率快 中枢 副交感:心率慢 脑:中枢神经的高级部分,动物越高等,脑就越发达 脑 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借膑骶体相连 ,表面为灰质,上有许多沟回;内为白质,有许多灰质块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运动 间脑 脑干 灰质:脑干背侧部,分散成块,叫神经核白质:脑干腹侧部和中部 功能:①脊髓与小脑、大脑联系通道②重要反射中枢所在地,如消化、循环、呼吸 中脑 桥脑 延髓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 体内各种感觉(除嗅觉外)上行传导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然后向大脑皮层投射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的活动,还存在调节体温、摄食、饮水等重要中枢,还与垂体分泌功能有关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神经系统作用下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 反射弧 五个基本要素 感受器感觉刺激,把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体表、体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类型不同,结构不同 传入神经(10-30万)包括中枢和外周的 中枢(数百亿)控制特定生理机能的细胞群。简单的反射仅限于脊髓;复杂的多部位控制,如呼吸中枢涉及延髓、桥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传出神经(10万)包括中枢和外周的 效应器肌肉、内脏、腺体。 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传入、传出纤维都很少,反射弧信息传递过程中,神经元联系最复杂的部分在中枢。一个传入信息到达中枢后,这个信息通过中枢的整理、分析、综合,最后形成传出指令,由传出纤维传出。 所以中枢神经元的联合是相当复杂的。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虽然躯体神经都是由脊髓发出的,但因脊髓与脑是相通的,躯体运动也受脑的控制。 或者说在大脑皮层一定的部位和脊髓间有一定的传导 束。 (!)锥体系:由皮层发出经延髓到达脊髓。 (2)锥体外系:①由皮层发出经过皮层下核团;②由皮层下核团发出。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活动受内脏神经的调节,但内脏神经调节的高级部位在脑,而且受多个部位的控制。比如呼吸中枢在下丘脑,但刺激皮层外侧面一定部位,会产生呼吸及血管运动的变化。 神经系统初级功能:感觉、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初级部位和高级部位有关 神经系统高级功能:学习、记忆、联想、情绪、语言、睡眠等,与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大脑皮层有关。 非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先天就有的,吮吸,其中枢多位 于低级部位。 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后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大 脑皮层参与的高级活动。 食物→唾液分泌食物+铃声→唾液分泌 铃声→唾液分泌 时间 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先天的 后天的 简单 复杂 数量有限 数量无限 较为恒定 易变、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 适应有限 适应性高度完善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 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生来就接通的固定联系。 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之间发生了暂时的联系。 这种暂时联系不是简单地发生在两个大脑皮层中枢之间,与脑的其它部位也有联系。 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 与一般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更为丰富 第一信号:光、声、嗅、味、触为具体的条件刺激信号,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第一信号的信号,抽象的,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动物、人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系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人 这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人类出现后,社会性劳动产生了语言,对现实加以抽象和概括,人类借助于语言表达思维,并进行抽象思维。 人类条件反射的个体发生 最初,只有非条件反射,周围环境影响下,学习说话,起初模仿“妈妈”这个语言,反复刺激,同时也和“妈妈”这个人的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妈妈”的具体形象早已形成了哺乳的第一信号,小孩听到“妈妈”这个语言就表现出哺乳时的反应,语言性的第二信号学说逐渐形成。 最初,“妈妈”只是自己妈妈的具体形象,随着成长,接受教育,“妈妈”这个词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人类就是通过这种条件反射,即语言性的条件反射来学习、记忆的 扩大认识能力,深刻认识世界 睡眠与觉醒 生物电现象和细胞兴奋性 神经活动的本质就是生物电现象 几乎所有细胞都具有对外界、对内部刺激的反应能力,只是表现形式和灵敏度不同。 兴奋性高的细胞叫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细胞 生物电现象的机制 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生物细胞: K+ 浓度膜外く膜内,Na+浓度膜外>膜内 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固有的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假设膜外为零,膜内则为-10―-100mV。 不同类型的细胞不同。 静息状态,细胞膜只允许K+通过,细胞内的负离子(蛋白离子)不能通过,膜外Na+也不能通过,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向外扩散,达到动态平衡,故静息电位保持一个固定值。 静息电位实质上是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受刺激时,膜内负电位→正电位,内正外负,膜内达到+20―+40mV。 细胞膜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对K+的通透性,大量Na+进入膜内,膜内突然形成正电位。动力是(1)浓度梯度(2)膜内负电荷吸引。 膜内正电位达到一定的值,就变成阻止Na+进入的力量,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而对K+的通透性增加,K+又涌向膜外。 动力是:(1)浓度梯度(2)膜外负电荷吸引 。 结果恢复到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关键就是细胞膜对K+和Na+的通透性的改变 决定膜通透性的基础 由镶嵌于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通道实现的,称为通道蛋白。 有K+通道和Na+通道。 静息时:K+通道开放,而Na+通道失活 刺激时:Na+通道开放。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膜上的传导机理 两个特点: (1)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增强刺激,动作电位不增加 (2)任何一点引起的动作电位,可以扩布到整个细胞膜,使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同样形式和强度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内正外负,相邻部位保持原状 两部位分别在膜外、膜内出现电位差 膜外:正点荷从未兴奋段→兴奋段 膜内:正点荷从兴奋段→未兴奋段 Þ未兴奋段的动作电位 低等动物多为无髓神经纤维 高等动物多为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使轴突接触不到细胞外液,因此局部电流直接沿轴突内部运动,直到下一个未兴奋的朗飞氏节。这种跳跃传导方式解决了高速传导神经冲动的问题。 神经的传导速度 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生理学家认为相当于光速,但6年之后,他的学生则准确地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直径小于20um的人的有髓神经纤维:20-100m/s 蛙的坐骨神经:27.25m/s 直径约1000um的乌贼无髓神经纤维:小于1m/s 神经电传导不同于金属中电流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不同细胞间的传导 神经系统的调节信息在一个神经元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但这种调节信息必然遇到 (1)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神经 (2)效应器(肌肉细胞)神经→肌肉接头 那么,调节信息是如何通过这些接头呢? 神经突触的结构 神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连的部位。 突触前膜:末梢轴突膜,70埃 突触间隙:两膜之间,200埃,其间含有粘多糖、糖蛋白 突除后膜: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膜,70埃 突触前膜胞体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包含的是神经递质。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突触的神经递质不同。 周围神经乙酰胆碱—副交感节后纤维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递质 中枢神经种类很多,乙酰胆碱,单氨类,氨基酸等 突触后膜上有许多特异性的蛋白质受体 突触传递过程 末梢动作电位→Ca2+进入膜内→突触小泡贴于前膜并融合于前膜→小泡破裂,结合处出现裂口→递质进入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 抑制性 神经肌肉接触 神经递质也为乙酰胆碱,突触后膜是肌细胞膜 末梢动作电位→神经递质释放→与肌细胞膜受体结合→肌细胞膜产生终板电位→肌细胞Ca2+ 浓度变化→肌动蛋白(细肌丝)上形成肌钙蛋白→蛋白分子的构象变化→肌球蛋白(粗肌丝)横桥发挥作用→肌肉收缩。 感觉器官 刺激(光、声、嗅、味、触、压、冷、热等) →感受器→动作电位→ 能量形式的转变 视觉器官 光能→动作电位 刺激→感觉细胞→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听觉器官 声能→动作电位 声音→外耳→骨膜振动→听小骨→前庭骨,前庭阶内淋巴振动,基底膜振动,毛细胞(感音细胞)兴奋→耳蜗神经→中枢→听觉音 内分泌系统 动物生命活动的2个信息调控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信息流 动作电位神经递质 激素 信息载体 神经细胞 血液: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 基本作用 1.调节蛋白质、糖、脂肪等物质的代谢,维持身体的稳态 2.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影响身体个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 3.与神经系统配合,影响行为、学习、记忆 基本组成: 分散的内分泌细胞: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消化道粘膜分泌细胞等 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常由导管排出,而不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皮脂腺,汗腺,消化腺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渗入到腺体的毛细血管里,由循环系统送到作用目标 激素的作用机制 血液中含量极微,但作用效果明显 ①含氮类激素:分子量大,不能穿过靶细胞膜,与膜上特殊受
本文档为【普通生物学笔记(49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849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4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8-07
浏览量: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