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 5 期 · 79 ·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张 旭 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美键词]后现代;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 [摘 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的有益视角,它有利于揭示现代性充满 矛盾和悖论的一面,促使人们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并发掘其尚未释放的理性潜能,从而实现现代性的重建。 就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而言,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过多地集中于剖析其“西化”本...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 5 期 · 79 ·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张 旭 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美键词]后现代;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 [摘 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的有益视角,它有利于揭示现代性充满 矛盾和悖论的一面,促使人们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并发掘其尚未释放的理性潜能,从而实现现代性的重建。 就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而言,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过多地集中于剖析其“西化”本质,忽视了现代性的某些普 遍内涵,使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局限于中西对立的二元视野。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现代性,就应当突破上述理论 框架,认识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作用,努力实现现 代性的解放功能。 [中图分类号]B15;B26;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6)05—0079—08 Postn~ ern,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and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ZHANG Xu—peng (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Chinese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BeOing 100006,China) KeyⅥr0rds:postmodern;modernity;Chinese modernity Abstract:Postmodernism’S critique of modernity provides US a usefu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modern times.It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contradiction and absurdity of modernity.With this critique.people ca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reflect mo dernity and release its latent rational energy,which will lea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For the postmodernists of China,they criticize the westernization nature of modernity,regardless of its universal connotation,so they make an opposi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a and modern west.To evaluate Chinese modernity objectively,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is theoretical frame and realize the tension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embodied in modernity.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use the constructional experience of postmodernism and try to fulfill the liberal function of moderni— ty. 关于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学术界已有过许 多讨论。在某些理论家看来,后现代是这样一个 历史时期,它不仅表明了现代社会如同传统社会 一 样必然走向衰落,也预示着现代性工程的彻底 失败。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现代性依然是一项 未竞的事业,后现代批评家所执意攻击的不过是 现代性充满矛盾的一面,这些矛盾随着现代社会 的自我完善最终能被解决,对现代性的寻求因而 是一个辩证的能动过程,它并没有结束。①本文 无意对“后现代”或“现代”作出一种匆忙的、结论 性的判断,只是试图以后现代——如果不是一个 特定的历史阶段,也是一种解释社会变动的思维 模式——作为理解我们现代的有益视角,因为“后 现代性⋯⋯警示我们注意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它 提升了我们的敏感性,有助于我们把某些争论当 作有待解释的问题。它迫使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 技术和具体的争论中放开,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之 ①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性著作可参见让 弗朗索瓦 ·利奥 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书 店 1997年版;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New York: Semiotext(e),1983{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 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r Capitalism”,New Le Review,No.146(July-August。1984)。PP.53~ 92.有关第二种观点的论述可参 见Jtirgen Habermas, “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lty”.in Malcolm Wa— ters,ed.,Modernity.Critical Concept,Vo1.IV:A ter Modervlity, London: Routledge。 1999; JOrgen 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Modernity, trans. Fredorie Lawrence, Cambridge, M ass.: The MIT Press,1987;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鸟尔里希 ·贝克;《风险 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 2004年版;乌尔里希 ·贝 克等;《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 版 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评论可大致参 见最近出版的两本文集,分别是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 义》,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以及张颐武主编:《现代 性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8O · 下处理历史变迁问题”。[ ]‘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 将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期望得到 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 作为一种状况的后现代 无论是现代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者,都会 承认下面这个事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传统”的 现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的计算 机化把这种智能工具的终端和人类的想像力比以 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虚拟的网 络世界提供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的可能;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国际信息流动空间使 人们切实地体会到时空的压缩;生物基因技术的 革命正在引发对生命和人的概念的重新界定⋯⋯ 以往熟悉的惯例似乎正在解体消失,新的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 建立却又显得凌乱复杂,让人难以应对。飞速的 变化和多元的选择不仅构成社会变动的特征,也 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体验,人们仿佛又感受到了19 世纪中期那种令波德莱尔耳晕目眩的充满“短暂、 过渡、偶然”事物的现实。_2]【 或许马克思那段 被广为征引的、用于描述现代性体验的经典言论 仍然能够形象地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切固定 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 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 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 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 互关系。”[。 川 有关“后现代”的言论正是针对这一状况的有 感而发,它表达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一种对于现 代社会理念的怀疑和否思。且不论这种状况是否 真地宣告了“后”时代的来临,它至少提醒我们注 意现代社会的重要变化,对已有的、有关现代时代 的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作出新的评价。 作为与现代时期相分离的“后现代”概念,很 早就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汤因比在出 版于1947年的《历史研究》前 6卷的节录本中说 道,西方继经历了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 (1075~1475)和现代(1475~1875)后,“有充分的 理由认为大概从 1875年左右我们已经进入一个 新的历史阶段”,他将之命名为“后 现代” (Post--Modern)。_4j(p3 O在 1954年出版的《历史 研究》后几卷中,汤因比发展了这一概念,指出“西 方历史的现代时期结束后,将开启一个孕育着即 将到来的悲惨体验的后一现代时期,其悲惨程度 不亚于历史上已有的记录。”_5]( ”在汤 因比看 来,“后一现代”充满了战争、动荡和革命,与此前 那个以社会稳定、理性主义和进步为特征的中产 阶级的资产阶级时代截然不同。汤因比因此略带 伤感地声称,西方历史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随之 而来的将是一个“动乱时代”(a Time of Trou— bles)。_5](p4¨’与汤因比把“后现代”视作西方历史 最新发展阶段不同,巴勒克拉夫在更为广阔的全 球视野下审视了这一概念。在《当代史导论》 (1964年)中,巴勒克拉夫强调,自2O世纪 6o年 代以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完全不同于以往 的历史时期,即“当代史”阶段。考虑到“一个时代 的特征只有从局外对它进行回顾才能加以认识”, “当代”亦可称之为“后现代”。[ ]‘ 叫 巴勒克拉 夫认为,“后现代”或“当代”体现了与“现代”的断 裂,而不是延续或发展。他强调:“我们所寻求的 东西不是两个时代的相同点而是它们的不同点, 不是它们连续的因素而是非连续因素。总之,我 们必须把当代史看作是一个不同于先前时代的独 特的历史发展时代,它具有区别先前时代的自身 的各种特征,正如所谓‘中世纪史’显然有别于现 代史,至少大多数历史学家是这样看 的一 样。”_6j(p4 随后,巴勒克拉夫对这个新时代作了全 景式描述,并概括出它的若干特征:科学和技术的 革命性进步;全球政治时代的到来;从个人主义到 大众民主的转变;亚非国家的觉醒;大众文化的兴 起等。汤因比和巴勒克拉夫的“后现代”概念,都 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转折、巨变或断裂。但前者更 多地倾注了对“后现代”的忧虑,体现出一种西方 没落式的悲观主义,后者却坚信这将是一个全球 各大陆共同发挥作用的时代。然而,如果不考虑 断代的效用,这里的“后现代”仍然没有脱离“现 代”的理解范畴,它与标志着在理论上发生了后现 代转向的那种概念并不相同。 所谓的后现代转向首先出现在法国,在理论 上受到语言学转向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推动。索 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间 并不存在任何本质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仅仅是 一 种偶然的文化约定。其次,语言符号是差异性 的,词汇只有同它们所不是的东西联系起来,才能 ① 在最初使用“后一现代”概念时,汤因比显然有些谨慎, 这从他在这个词后所加的问号中可以看出。另外需要 说明的是,中文本译者将汤困比的“后一现代”这一术语 译成“近代后期”,已经失去_r其本来意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获得意义。从符号的任意性和差异性中受到启 发,后结构主义者同样强调差异和多元的重要性, 反对追求基础、真理、客观性、确定性和系统性等 标准的现代目标。他们发展出一种用符号系统及 其符码和话语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文化和社会的话语理论,主 张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看成是依照一定的符码和 规则建立起来的符号性建构物,因而适合用指意 模式和指意实践进行语言学分析。后现代理论继 承了后结构主义者的上述批判思想,并将其扩展 到社会领域,对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话语的现代 理论发起全面攻击。 在法国的后现代理论家中,利奥塔和波德里 亚因对后现代社会的经典分析而具有代表性。在 利奥塔的一系列著作中,作者都表现出对普遍主 义和基础主义 的排斥,捍卫一切理论领域和话 语中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积极寻求现代社会的替 代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后现代状况》(1979年)一书中,正如 该书的副标题“关于知识的报告”所显示的,利奥 塔主要关注在对现代知识的批判和对新知识的呼 吁上。利奥塔指出,现代知识往往通过某个具有 明确目的性和真理意义的宏大叙事,如精神辩证 法、意义阐释学、劳动主体的解放等,获得自身地 位的合法化。所谓的“后现代”就是对这种元叙事 的怀疑。[7](引 因为,在后现代社会里,知识的 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切知识都变得和“语言” 有关。比如,当代的尖端科技日益同控制论、信息 学、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知 识的构成物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 道,成为可操作的,反之就会遭到遗弃,知识研究 的新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 译性条件。因此,现代知识的宏大叙事将让位于 后现代的语言游戏,现代性寻求普遍化的逻辑将 被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原则所取代。用利奥塔的话 说就是:“共识违背了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发明总 是产生在分歧中。后现代知识并不仅仅是政权的 工具,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 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7_ I吉 ’从后现代知识 的非连续性、不可精确性等特点出发,利奥塔进而 勾勒出后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特征,那就是“不论 在职业、感情、文化、家庭、国际交往等方面,还是 在政治事物中,临时契约都正在取代永久的制度 ⋯ ⋯ 因为它灵活性最大,费用最低,其他各种动机 也随之而来,一切因素都有助于更加的操作 性。”[ J(P13舯这样的一幅后现代社会图景中充满了 不安、未知甚至动荡,它与现代社会的井然有序和 · 81 · 整齐划一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利奥塔提出新的替代性知识和话语模式的 同时,波德里亚也开始建构一种更为极端的后现 代文化及经验形式。构成波德里亚后现代理论的 两个中心概念是“拟像”(Simulations)和“内爆” (implosion)。所谓“拟像”是指模拟自真实,但比 真实更为真实之物。后现代是一个充斥着“拟像” 的时代,电视等大众媒介每天都在复制着现实生 活的影像,它们通过屏幕代替了人眼对现实生活 的体验,无论是虚构的电视剧还是对新闻事件的 现场直播,由于其对现实的模仿而人为地创造出 另一种“真实”,它比现实的真实更为真实,从而成 为超真实(hyperreality)。这样,真实与非真实之 间的区分已变得模糊不清,真实的事物不仅变成 了可以复制的事物,而且变成了“总是被复制的事 物 就是超真实”。[83 M。 在现实与其表征之间、 在客体和符号之间已经不再有可以觉察的差异, 现实世界消失在被不断复制的拟像之中。这种社 会内部真实之物与其拟像之间边界的消失,波德 里亚称之为“内爆”。“内爆”是与“外爆”(explo— sion)相对应的概念。“外爆”指的是西方在工业 化过程中,商品生产、科学技术、国家疆界、资本等 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社会领域、话语和价值的不断 分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生产 力的变革与扩大、新的交通工具与通讯方式的出 现以及整个世界的殖民化等方面描述了工业资本 主义的外爆过程。迪尔凯姆和韦伯也分别从劳动 分工和科层化等角度讨论了现代社会的这一重要 现象。而在后现代的社会里,现代性生长和爆炸 的动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继而转向内部,吸收其自 身。各个阶级之间、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之 间的种种界限均告内爆,所有的意义彻底消失。 因此,后现代“世界的特点就是不再有其他可能的 定义⋯⋯这些可能性已达到极限。世界已经毁掉 了自身,它解构了它所有的一切,剩下的全部是一 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人们所做的只是玩弄这些碎 片。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 ]( 如果说利奥塔所努力进入的“后现代状况”依 ① 基础主义(foundalionallsm),一种使研究或思想以预先 给定的原则为基础的企图。那些原则超越纯粹的信念或 未检验的实践而被断定为真的 后现代主义者是反基 础主义的 他们认为,关于事实,真理、正确性、有效性、 明晰性的问题既无法提出,也无法回答。参 见波林 ·罗 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 1998年版。第 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82 · 然谕示着另外一种宏大叙事的话,波德里亚则以 社会彻底的影像化和碎片化宣告了现代性的衰 竭。从根本上说,不论是后现代的替代性方案或 是极端的虚无主义,都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强 制性和压迫性一面的激进清算,这与早期社会理 论家对现代性表示出的警惕和忧虑是一脉相承 的。从一开始,马克思就发现了生产领域中从事 剥削的资本家和被异化的工人。迪尔凯姆也注意 到,那些受新的社会分工影响的人群中,弥散着一 股对未来的不安和恐惧。韦伯担心,合理化将最 终摧毁人的精神,因为官僚制的铁笼不断创造着 压制人的制度和力量。齐美尔则预言,城市化所 衍生的陌生人社会将带来新的社会隔阂和分裂。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如此种种乱象不仅得到验 证,甚至比预想的还要糟糕。社会因而已经进入 一 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现代社会的种种动 力要么已经不能启动自身,要么正在引导自己走 向灭亡。然而,现代性之后是否意味着新型社会 的诞生,是否昭示着人类的解放?对此,后现代主 义者在描绘出一幅社会文化剧烈变动的图景后, 并没有提供一种确切可行的方案。后现代因此是 否只不过是一种无谓的学术臆造和流俗宣传,或 者一如大卫 ·哈维所评论的:“后现代主义游移 于、甚至是沉溺于碎片和嘈杂的变化潮流之中,似 乎这就是全部”?_1oJ ” 二 重建现代性的两种策略 如果并不苛求后现代给出一个对超越的承 诺,那么就应当努力在后现代状况下寻找一种重 新思考和界定现实的可能性。它将来自于后现代 与现代的连续,而不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声称的断 裂。如同所有历史分期一样,“后现代”首先被置 于历时I生之中,用来标示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下一 个时代的开端。然而,正如文化的因素可以贯穿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样,“后现代”作为一个“时 代”,也要从阶段性和连续性两方面来把握。也就 是说,后现代不能脱离现代的历史情景来理解。 对于这一点,詹姆逊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两个时 期之间的截然断裂一般并不关系到内容的完全改 变,而只是某些既有因素的重构:在较早的时期或 体系里作为从属的一些特征现在成为主导因素, 而曾经是主导的特征则变为次要因素。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在这里描述的所有东西都能够在较早 的时期中看到,并且最显著的是在现代主义中看 到。”[1 (p"叫 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将为重新评估现代性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语境。 以连接后现代与现代而著称的齐格蒙 ·鲍曼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后现代立场审视现代性的有 益视角:“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 结,以及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抛弃。后现代性最多 或者不过是一种由于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并 感受到变革的冲动,因而长久地、专注地、严肃地 反观自身,反观自己的状况和以往行为的现代精 神。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成年⋯⋯是一种自我监 控的现代性,一种清醒地抛弃曾经不知不觉所做 的一切的现代性。”[12J 尽管不是每一个现代主 义者都赞同鲍曼这一观点,但是所有重写现代性 的尝试都来自对后现代冲击的回应。接受后现代 主义者的批评,吸取其中创造性的洞见,在承认现 代性当前所处困境的同时并不放弃对之的追求, 不失为一种更加可取的作法。面对现代性的重 建,两种重要的理论策略值得关注。一种是在重 新认识现代社会的基础上,对现代性作出新的阐 释;一种是重新回到现代性最初所设定的那些目 标上,挖掘它那尚未释放的潜能。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孕育了我们今天称之为 “现代性”的一系列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其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便是“理性”。康德曾经一针见血地 指出,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 的理智!’,f= p2 在一些现代主义者看来,回归启 蒙理性仍然是人类最大的希望所在。当通过理性 创建一个良好社会的启蒙信仰逐渐被后现代主义 摒弃的时候,哈贝马斯正是作为现代性和理性的 坚定捍卫者而出现的。 哈贝马斯承认,各式各样的后现代理论都是 对现代性提出的某种形式的批判。他同样谴责现 代性压迫性和破坏性的一面,不同的是,哈贝马斯 视现代性为一项未竟的工程,它的解放的潜能还 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开发。在《现代性对后现代 性》一文中,哈贝马斯分析了理性的发展所导致的 文化的分化,即文化分离为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 自主的领域。之后,有关文化的各种职业就被专 门设立起来,文化领域内的问题成为特殊专家关 注的对象。对文化所做的职业化处理导致了专家 文化与为数众多的大众文化的分离,专家成为生 活世界的统治者。这样,文化越是理性化,生活世 界的丰富性就越是枯竭。[14](p10~II)哈贝马斯显然 发现了现代性的主要矛盾之处,即构成社会系统 (指因理性的分化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领域,如文化 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等)的工具理性与构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并不相同,甚至会发生冲突, 其重要后果便是工具理性对人的奴役和异化。然 而,哈贝马斯并不认为这是启蒙理性的失败,而认 为这恰恰是由于理性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因 为,启蒙工程同时要做的,是努力将社会系统中的 认知潜能解放出来,应用于生活世界。“启蒙哲学 家希望用不断积累起来的专业文化丰富日常生 活,也 就 是 说,理 性 地 组 织 日常 的 社 会 生 活。”_1 ](p1”哈贝马斯因而拒绝放弃对生活世界进 行理性理解的可能性,也拒绝放弃将生活世界理 性化的可能性。对哈贝马斯来说,只有进入一个 充分理性化的社会,才意味着现代性工程的完成。 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理性都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而不会有一方压倒或破坏另 一 方的可能性。做到了这一点,社会在获得经济 和技术进步的同时,才能避免道德和文化的衰退。 这个被称作第二次理性化的过程在今天才刚刚开 始,在实现它之前,现代世界仍有许多事情值得去 做。 与哈贝马斯不同,吉登斯和贝克的现代性重 建立足于对现代社会的全新认识上。像许多学者 一 样,吉登斯把现代性定义为出现在 17世纪的欧 洲,并在此后对世界各地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一 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然而,人类社会的持续 发展要求人们不断修订对现代性的认识,仅仅发 明一些诸如后现代性或其他新术语是不够的,必 须重新审视现代性。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确实 已经达到了极限,但并没有就此进入后现代,而是 处于现代性的第二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 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和普遍 化。”_1 5_ ’这样的现代性吉登斯称之为激进的现 代性或高度现代性,它在变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上都远远超越了早期的现代性。关于高度现代性 的特征,吉登斯作了形象地描述:“一个马力巨大 又失控的引擎,作为人类集团的我们能够在某种 程度上驾驭它⋯⋯但是,只要现代性的制度持续 下去,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驾驭的路径和 速度。相应地,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感到安全,因为 它所穿越的这些领域都充满了具有严重后果的风 险。”l1 J(p1。 吉登斯既看到了高度现代性在推动社 会发展时的巨大能量,也对它的毁灭性力量表示 了不安。对高度现代性双刃剑效应的概括,其实 是调和后现代批判与现代性重建的一种尝试。就 这一点而言,贝克与吉登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在《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贝克 · 83 · 同样强调,当代社会正处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而 不是后现代之中:“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纪封 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出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 代化正在消解着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正在 形成之中⋯⋯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 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超越了古典 工业设计的现代性。”_1 ](∞’在贝克看来,早期的现 代性只是与工业社会相联系,而新的现代性则与 风险社会不可分割。贝克指出,风险社会是工业 社会之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其中社会、 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会越来越多地避开工业 社会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开始支配公众、政治 和私人的争论与冲突。在风险社会或吉登斯所谓 的高度现代性的世界里,风险的存在却不一定意 味着社会生活 比以前更加危险。相反,在某些领 域,它降低了总的风险性,因为风险社会的现代性 已经具有了处理风险的反思能力,它可以预防、监 督和控制风险,使之降低到最小程度。这种具有 反思能力的现代性将超越传统的现代性,成为现 代性重建的目标。 现代性的反思性(或自反性)指的是多数社会 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 而进行阶段性自我修订的那种敏感性。_1 7_(p盟’它 表现为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 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 着自己的特征。现代性的反思性或反思性现代性 使任何事物都要面对质询,它削弱了知识的权威 性,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感。但是反思性现代性也 因其不断更新的能力为现代性的转折开辟了一条 道路,它能够打破以工业社会为特征的简单现代 性无节制和压制性的弊端,使简单现代性阶段人 的异化和个体化转变为人的真正的个性化。拉什 宣称:“只有当进一步的个性化使能动作用摆脱这 些(简单)现代社会结构的束缚时,完全现代化才 有可能发生。”_1 8_‘p14∞因此,反思性现代性意味着 更多的现代性,一种针对古典工业构建的道路和 范畴而被激进化了的现代性,它既保留了早期现 代性的合理部分,又对早期现代性在实践中过犹 不及的偏离作出了调整。反思性现代性概念的引 入为解决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问无休止的争端提 供了一种可能,从这一视角来看,当今世界的种种 反现代主义言论,与其说是对现代性的驳斥,倒不 如说是对超出了工业社会轮廓的反思性现代性的 某种表达。 围绕关于后现代性的争论,引发了对现代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84 · 内涵及目标的重新评价,它促使人们对现代性的 观念作出新的判断。现代性是最终导致社会一文 化结构的分崩离析从而产生出许许多多被标示为 虚无主义的碎片,抑或现代性仍然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引导人们继续朝着那个遥远的目标前进?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历史经验 而忽视当下的历史语境。或许,在后现代多元精 神的观照下,通过检讨现代性在历史上的利与弊, 找到一种价值评判和文化反思的基点,我们才能 够更加坚定地相信:“把昨天的各种现代性拿来为 我所用,既可以是对今天的各种现代性的批判,又 可 以是对 明天 和后 天 的各 种现代性 的信 奉。’’[ 。](p4 三 后现代与中国寻求现代性的困境及出路 即使在依然寻求现代性的中国,后现代氛围 的来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从詹姆逊 1985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题为《后现代主l义与文 化理论》①系列讲座算起,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已经整整2O年。其间,国内学界对后现代 主义的态度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抗拒或认 同到冷静的审视和有条件的接受的过程。目前,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依旧热烈,并且渗透到社 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在改革开 放的现代化大潮中出现的,这与西方国家在经历 了成熟的现代性之后自然而然地进入后现代的情 形截然不同。它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尚 不具备后现代性在西方生成的那些传统、观念与 制度。因此,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可以看作 是对西方理论回应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跨国资 本时代西方文化植入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相结合 的产物。再者,由于并没有尝试建构真正意义上 的后现代知识体系或社会理论,中国的后现代主 义在本质上是派生的,称之为一种“思潮”或许更 为合理。但是,后现代语境在中国的出现,尤其是 它所表现出来的与现代性的同时性,使中国的现 代性话语不断面临来自它的冲击和质问。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首先表现了一种对于现代 性的忧思。它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的恶化、资 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以及以追求数字的绝对增长 为目标的经济乐观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 现代性的合法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在中国的后现 代主义者看来,现代性是源于西方的一种意识形 态,是与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化相联系的概念,作 为空间性文化转移和冲击的结果,接受现代性是 非西方社会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从这一意义上 而言,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或将西方的价值观念 “内在化”,它势必以民族主体性的丧失为代价。 作为对现代性的反击,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 没有采取一种更加激进的“现代之后”的姿态,却 无一例外地转向传统。②根据他们观点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三类:一、坚决抵制现代性,彻底回归 传统。由于中国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异,中国因 而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鉴于中国目前 不是太“封建”而是太“现代”(即太“西化”)的状 况,中国必须全力提倡文化的民族主义,高扬民族 文化精神,重新肯定中华民族自己的伦理价值观、 世界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重续中国文化的本 根。[加] P37 W 。 。 二、以“中华性”取代“现代 性”。中华性被视作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 承,同时也是对之的双重超越,它强调多视角而不 是西方的眼光,提倡多样性而不是普遍性,主张以 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选择的多元性,进而以一 个 大 中华 的 文 化 经 济 圈 应 对 西 方 的挑 战。[213(p ∞ 三、提出一种充满悖论的“反现代性 的现代性”理论,主张反对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建 构“中国的现代性”。E223 咖 这一理论被解释为 必须在西方的理性主义范畴之外“寻找中国社会 和文化的现代同一性”。由于认识到“以西方的理 性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的)社会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已经 无力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作出恰当的分析”,因此 建议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内部寻找能够分析和描述 中国现代性的基本范畴。[2。j(脚 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中国后现代主义者的思 想来源却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基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与压榨 的历史记忆,以及出于对当今文化帝国主义和西 ① 参见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唐小兵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② 哈贝马斯曾将对现代性的各种批判及其所代表 的传统 倾向分为反现代的青年保守主义、前现代的老年保守主 义和后现代的新保守主义三种类别。不同于前两者的 屉,后现代的新保守主义并不反对现代性的科学、技术、 物质等层面,但却强调了现代性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 对立。参见哈贝马斯:《现代性 ~ 未完成的工程》,汪 安民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页。正是依据这一划分,笔者将文中所涉 及的某些国内反现代性论者归为“后现代主义者”的阵 营。同时,正如下文所要讲到的,他们与传统主义者的 区别在于他们在理论上仍然无法摆脱他们所反对的“现 代”或“西方”范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新殖民主义经济掠夺的现实忧虑,后殖民批评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摒弃所有欧洲中心主义的主 导叙述,而现代性叙事便首当其冲地成为清算的 对象。[247 P 于是,通过预设现代性是一个西方概 念,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从后殖民批评的立场将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描述为西方文化霸权的侵入和 民族身份的丧失、自我不断“他者化”的过程。他 们冀望从传统文化中获得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 信,以抵御西方经济文化霸权的渗透。应当看到, 作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后殖 民理论不仅有助于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迷 信,而且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在解殖(decoloniza— tion)的同时对全球化语境进行再认识,从而为中 国社会和文化的走向作出定位。然而,由于当前 中国学界对后殖民批评的接受是在一种偏执的视 角下完成的,所以在西方原初语境下兴起的后殖 民批评理论在中国极容易变体为一种保守的民族 主义批评思潮,从而使之陷入以下的思想误区。 首先,将现代性与西方等同起来或者将现代 性与西方剥离使之成为“中国的现代性”,极有可 能在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之后又走向“中国中心主 义”的极端。对所谓“中华性”的呼唤,其实质就是 无视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巨变而一厢情愿地寻找 中国重返中心的可能性。其次,过分强调中西文 化的本质差异,会使文化民族主义滑向文化主义, 只看到不同文化的特殊性而否认它们有相通之 处,否认人类享有某种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事 实上,即使某些代表了民族文化本根的传统也并 非为一种文化所独有,更何况传统总是处在变动 之中,最根深蒂固的传统也会被注入新的内涵,以 适应时代的需要。当提出以儒家的现代性来取代 西方的现代性时,这一儒家的传统就不再是传统 意义上的传统,它已被附加了太多的现代含义。 此外,传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发明”的产物,一些 传统往往是新近兴起的,很难断定它们是固有的 还是外来的。_25_最后,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尽管 有着明确的目的,但在方法论上却没有提出自己 的一套理论建构。所谓“中华性”或“中国的现代 性”的标准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达到它的途径 又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反讽的是,在强烈要 求放弃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后,建设中国现代性的 理论却又回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上 来,[237(p 这说明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在思想形 态上仍然是“西方的”和“现代的”。于是,在中国 的后现代主义者身上出现了一种传统观念、现代 · 85 · 理论和后现代追求的奇妙混合。借助印度裔美国 学者霍米 ·巴巴(Homi Bhabha)的时间滞差 (time—lag)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看清这种文化混 杂现象的实质:第三世界普遍的被殖民经历使它 和第一世界之间出现了一种人为的时间滞差,为 了抵制这种历史的非同步性或延误感,第三世界 需要用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话语来填补这一差 异。这种话语既有对当前的抗拒,也包括回归传 统的怀旧,以示不能遗忘被殖民之前的历史。这 也是第三世界现代性的文化话语向后殖民转向的 原因。[ ]‘p2 。~。 ∞ 中国后现代主义者的种种言论表明,中国当 前在寻求现代性的进程中存在一种困境,这一困 境仍然围绕着“现代化是否就是西化”这样的老问 题展开。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论争”尚 不能全面理解现代性的话,那么,在现代性已经成 为全球现象的今天,应当对它有一个更为理性的 认识。首先,现代性已经突破了它的西方起源,具 备了适应不同国家发展的多元性。现代性从它向 非西方传播的那一刻起,就面对一个普遍性与特 殊性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 1877年在谈到俄国 现代化的可能性时,就告诫不要把他“关于西欧资 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 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 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他反对将这样一种 “超历史”的历史哲学理论当作一把万能钥匙,用 于一切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27](p34]--342) 这说明现代性的普遍性要面临一个被改造和转化 成为特殊性的过程,也只有在不同地区人们现代 化实践的比较和选择之中,现代性的普遍性才有 意义。客观而言,在现代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 间始终存在一种可伸缩和谈判的张力,接受现代 性不会只导致单一的趋同性,它也可以带来多元 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将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时 间范畴的同时把它也看作一个空间概念,注意到 它与地方性相结合产生出的不同形态。其次,就 现代性的内部结构而言,它包含着两个重要的主 题。一是社会的现代性,更多地涉及政治、经济、 技术等层面的现代化;一是文化的现代性,主要被 看作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和理性结构的历史客观 化。[。 ]‘p2卅 如果说社会的现代性有一个较为统一 的模式可循,如市场经济、民主和科学的话,文化 的现代性就没有这么简单,它和不同国家的深层 文化结构密切相关,呈现出多元特色。文化传统 不会完全屈从于现代性,现代性也不可能轻而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86 - 举地改变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发生激烈碰撞 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对方的面貌。即 使共享若干现代的价值观念,不同文明所采用的 现代性方案也不尽相同。所以,完全偏重于西方 现代性的整体复制或完全偏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 极端立场,都无法应对当前多元文明与现代性之 间交叉互动的复杂挑战。 由此可见,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不能再局限于 “传统 中国/现代 西方”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不能动辄以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由而对之作出全 面否定。以文化的本质主义来排斥现代性,只会 起到一种为现存文化和社会秩序辩护的保守作 用,并且以中国与西方的对立代替对自身文化和 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 忽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意义,尤其 是那些试图治愈现代性弊病的后现代思想。以提 倡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著称的美国学者大卫 ·格 里芬对中国读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指出现代概念 的破坏因素并非反现代⋯⋯西方世界的建设性的 后现代思想是要保存现代概念中的精华,同时克 服其消极影响。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 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所带来的破 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 化’了。”_29_(p¨’这也正是我们的出发点——适当 地运用后现代的视角反观现代,使我们能够超越 充斥着人类中心论、男权制、机械论、经济主义和 消费主义的现代世界,更好地关注我们时代的生 态、和平、女权及其他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在贝 克所说的世界风险社会里,非西方和西方共同面 临着第二现代性的挑战。[3()] ’因此,我们更应注 意现代性在当前的重要变化,加强现代性的反思 能力,看到现代性未来的走向和任务。正如后现 代主义对不断压抑人性的技术理性提出批评一 样,第二现代性阶段应当使现代性朝着最终实现 人类全面解放的目标发展。在技术的现代性凌驾 于解放的现代性之上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现在是 重新开启解放的现代性的时候了,这才是一种永 恒的现代性,对它的追求将永无止境。 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现代性的任务还远远 没有完成,尤其是解放的现代性的革命意义才刚 刚为人们所认识。在现代性还没有将现代世界的 男男女女全部卷入其中,使之成为它的客体和主 体时,它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宏大叙事”,范围广泛 的解放运动依然需要由它本身来完成。这个时 候,重温哈贝马斯的这段话,对于我们仍有启发意 义:“现代性的生活条件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 我们被抛入其中——它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必 然。然而,对于现代性警惕的眼睛来说,它不仅仅 是我们的宿命,而且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I大卫 ·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4. E2]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A].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郭 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Arnold J.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M].New York&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 [5]Arnold J.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Vo1.Ix[M].Lon— don/New York/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6]杰弗里 ·巴拉克勒夫.当代史导论[M].张广勇,张宇宏译.上 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7]让 弗朗索瓦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 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8]Jean Baudrillard.Simulations[M].New York:Semiotext(e), 1983. [9]Jean Baudrillard.Game with Vestiges[J].On the Beach,5 (Winter).1984. [10]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 ford:Blackwell,1990. [11]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A].文化转 向[c].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Zygmunt Bauman.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M].Cam— bridge:Polity Press,1991. [13]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A].历史理性批 判文集[C].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Jtirgen Habermas.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A]. Malcolm Waters,ed..Modernity.Critical Concept,Vo1. IV:A PrModernity LCJ.London:Routledge,l999. [15]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 :译林出 版社,2000. [16]乌尔里希 ·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4. [17]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 [18]斯科特 ·拉什.自反性及其化身;结构、美学、社群[A].乌尔 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C].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1. [19]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 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o]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比照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 化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 的探寻[A].罗岗,倪文尖编.9o年代思想文选:第 1卷It].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下转第 9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家厚葬久丧,所以墨子倡“节葬”论。因为儒家重礼 乐,所以墨子倡“非乐”论;因为儒家信天命,所以墨子倡 “非命”论。_3](p1嘶 以钱穆与胡适所说两相对照,可知胡适已率 先指出:(1)墨子受到了儒学的熏染;(2)墨子因为 不满孔门“弟子”的厚葬、烦礼,故另立他宗。胡适 并且实事求是地说明了他对于汪中的承袭,表现 出胡适对于前贤学术成果的尊重。而胡适明确归 纳出来的两点,均为《系年》所采用,只不过胡适将 主张厚葬、烦礼的责任归于孔门弟子,而《系年》则 认为孔子本身就有此主张。因此,有理由认为, 《系年》的某些重要“论断”受到了胡适方法论的启 迪。但在《系年》中亦同样未见钱先生关于这一点 的任何说明。 结 语 如此看来,郭沫若虽有引用前人学术成果而 未加注明的疑点,但钱穆也同样未能免。钱先生 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对于他人知识产 权的保护却不免忽略。余英时身为钱穆弟子,未 知余先生在拿《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 时,何不也拿《先秦诸子系年》与梁启超、胡适的相 关著述互相校勘一番,以实践先贤“吾爱吾师,吾 更爱真理”之旨? 中国的现代诸子学研究,筚路蓝缕者为章太 炎、梁启超、胡适三人。其中尤以梁启超、胡适之 影响为大。自从胡适《大纲》面世以后,引发了以 章太炎、梁启超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对于“新 潮”代表人物胡适及其《大纲》的辩难,由此兴起了 现代诸子学的研究热潮,从而奠定了诸子学研究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无论是钱穆的 · 93 · 《系年》,还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均是这一学术 热潮下的产物。以诸子学研究成果问世之时序 论,胡、梁在前,钱穆随之,郭在后。钱袭用胡、梁, 郭“参考”钱穆,这都是顺理成章之事。吃紧的是, 对于前人呕心沥血而得到的学术成果,后人在承 用的同时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说明_8](p2 ①——无 论是钱穆还是郭沫若均应如此。因为这是学者 “学品”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z]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汪中.述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 】94】. 收稿日期 2005—09—10 作者路新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 殷 铭】 ① 梁启超在此类问题的处理上就很“规范”。他 1919年于 清华大学作演讲,后在演讲稿的基础上修改成《墨子学 案》,其中引用了胡适的《大纲》。梁氏在“自叙”中,对此 实事求是地做了说明。粱谓 :“吾昔年曾为《子墨子学 说》及《墨子之论理学》二篇 ,坊间有汇刻之名为墨学微 者。今兹所讲与少作全异其内容矣 胡君适之治墨有 心得,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关于墨学多创见 本书第七 章多采用其说。为讲演便利计,不及一一分别微引,谨 对胡君表谢意。” (上接第86页) E2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A].死火重温 [q.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3]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EA].汪晖自选集[c].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4]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 界批评[A].后革命氛围Ec-1.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 r25]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
本文档为【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92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6-09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