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的洪涝灾害

举报
开通vip

我国的洪涝灾害----word.zl-我国的洪涝灾害1一、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局部,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局部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XX北部和南部以外,绝大局部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

我国的洪涝灾害
----word.zl-我国的洪涝灾害1一、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局部,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局部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XX北部和南部以外,绝大局部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局部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XX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和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南麓、伏牛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与交界处也曾屡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开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1.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局部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XX、、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的沙城到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潮位达5.04米,XX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局部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展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建国以来,洪涝受灾面积年均1.34亿亩,成灾面积0.7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从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建国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损失,有以下特点:1.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包括较大和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最大。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这几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都突破2亿亩,成灾面积都突破1亿亩,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见表2—1)。在这些年份,发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两河流域、、、、、等省市的受灾面积16898万亩,成灾面积1424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国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和90%;1985年东北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三省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7%和53%。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年份之所以灾害损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造成的。表2--1大江大河发生洪水年份的洪涝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单位:万亩 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备注1950—1994年平均1954年1956年1963年1985年1991年1994年1375424197(1.8)21566(1.6)21107(1.5)2l296(1.5)36894(2.7)28288(2.1)781116958(2.2)16358(2.1)15719(2.0)13424(1.7)21921(2.8)l7234(2.2)缺1967一1969年资料长江、淮河发大水海河、淮河发大水海河、淮河发大水辽河发大水淮河、太湖流域发大水珠江发大水注;括号中数字为该年受灾和成灾面积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数的倍数。2.七大河流流域中—厂游及沿海诸河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大。据1950年至1994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缺1967—196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总共为563554万亩,成灾面积总共为320237万亩。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XX、、XX、、以及长江上游的、、珠江上游的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5省、区、市,下同)的洪涝受灾面积为555351万亩,成灾面积为308084万亩,分别占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总数的99%和96%。其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XX、、等16省(简称16省,下同)的洪涝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和89%(见表2—2)。表2—2洪涝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统计单位:万亩 项目 全国25省、自治区、直辖市16省面积占全国的%面积占全国的%1950年至受灾面积56355455535199498880891994年成灾面积32023730808496289030941955年至受灾面积29930729657299265203891980年成灾面积17769816832395162964921981年至受灾面积26424725877998229448891994年成灾面积1425391397619812489689注:①25省、自治区、直辖市指、、、、、、、、、、、、、、、、、XX、、XX、、、、、。②16省指、、、、、、、、、、、、、XX、、。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经常发生洪水;二是这些地区有占全国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旦发生洪水,损失就较大。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56541人中,、、、等易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省份有20045人,约占35%;、、、等受台风经常袭击的省份有9999人,约占18%;、、、等灾害频繁的省份有13500人,约占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占全国死亡人数的77%(见表2—3)。表2--31981至1994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占全国死亡人数的%全国总计四省小计()三省小汁五省小计56541866848393669286920045340638802713999925963682248822862448135001001596535675185744424这说明,除了大江大河发生超标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坝溃决、水库垮坝、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灾害以及台风灾害,对人民生命威胁较大。4.除、XX、、、、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区1981年至1994年洪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平均值大于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18875万亩,成灾面积10181万亩,分别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灾面积(10698万亩)、成灾面积(6346万亩)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多75%和66%;16省分别多73%和53%(见表2—4)。这就说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局部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开展迅速,防洪建立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开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现有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表2--4年均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比拟单位:万亩 1950—1980年1981-—1994年1981年后增加的% 年均受灾面积年均成灾面积年均受灾面积年均成灾面积年均受灾面积年均成灾面积全国25省、自治区、直辖市16省106901059294726346601158201887518484163891018199838921777573606653三、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体系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全国修建加固堤防约24.5万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点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扩大增辟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后来又进展了辽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库82848座,总库容4617亿立方米,其型水库358座,总库容3357亿立方米;在主要江河开辟行洪、分蓄洪区100多处,分蓄洪容量约1200亿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建立了黄河流域至区间,淮河流域至、的数字微波通信干线以及海河流域XX至、、涿县、新盖房的800兆通信系统;建立水情报汛站8500多处,水文预报站1000多处;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VAX一11系列计算机使用的洪水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在黄河“三花〞区间、长江荆江河段、淮河关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厅山峡、辽河三江口地带和太湖湖区等河段建成了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500个左右;全国299座大型水库和43座重点病险库,有150座水库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约1200个;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个重点蓄滞洪区建立了85个警报中心发射台和10428个警报接收点;有30多个防汛部门安装了接收日本GMS卫星云图的装置;开场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手段传报有关防洪的图象。中央、省、地、市、县各级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地区组建了防汛机动抢险队;国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拟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展了防洪保险试点,等等。各主要江河已经形成的防洪体系,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东平湖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使本世纪发生的两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样大的洪水平安行洪,防洪标准约合60年一遇;上游市和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分别可达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扛下游及湖区的堤防标准可达10——20年—遇,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种防洪措施配合运用下,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标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当于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东江可防御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联围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干流可防御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辽河干流河道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第二节1954年长江洪水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降雨量主要集中于汛期(5一lo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正常年份雨季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支流早于北岸支流,雨峰带略有错开,故一般年份上游干支流和中下游干支流洪峰相互错开,中下游于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的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是气候反常那么造成全流域或局部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1954年由于中下游区梅雨期延长,且雨量大,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近100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雨情、水情(一)雨情1954年由寸:气候反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中下游梅雨期比常年延长1个月,梅雨持续50天,且梅雨期雨日多,覆盖面广。4月份鄱阳湖水系开场降大雨和暴雨;5月份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南部等省雨量均在300毫米以上,其中鄱阳湖水系在500毫米以上;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干流以南地区,位置比5月份稍往北移,500毫米以上的雨区往西扩展到澧水和洞庭湖区,降水总量较5月份增加7%;7月份雨区往北推移,降雨中心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北和淮河流域。该月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中下游各站6、7月份降雨多为同期均值的1一3倍,汉口站7月份为多年均值的3.14倍;8月份雨区主要在盆地、汉水流域;9月份降雨根本完毕。汛期各月降雨情况如下表:(二)水情由于长江中下游雨季提前,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5月份、、均出现—了大到暴雨。长江上游支流乌江、嘉陵江、岷江5月下旬相继出现了洪峰,中游城陵矶以下水位迅速上涨。5月底站超过戒备水位;6月底汉口超过戒备水位,以下全线6月中旬已突破了戒备水位,中下游汛情出现全面紧局面。表2--51954年4—9月各月降水总量月份月最大点雨量(毫米)站名300毫米以上雨区围(万平方公里)相应降水总量(亿立方米)4767大溶江18.0685 5 1037 黄山 74.0 301061047螺山71.03220 7 1265 吴店 91.0 42808654桐梓林0.64279504止水岩0.96357月上中旬,上游地区进入雨季,站水位和上荆江河段各站水位急剧上涨。7月30日、8月2日站分别出现62600立方米每秒和668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并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使荆江河段连续出现紧局面,并加剧了城陵矶以下干流河段的防洪形势。中游最重要的控制站汉口,随着中游各支流洪水的出现,5月中旬起,水位即频频上升,6月25日已超戒备水位(26.3米),7月份起又因上游洪水的出现,水位继续上涨。7月2日超1949年洪水位27,12米,18日超1931年最高洪水位28,28米(当年保证水位),8月18日出现洪峰水位29.73米,创实测最高纪录,相应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大通站的洪峰水位16.46米,超过历史最高值1.66米,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尽管当年按方案扒口分洪和自然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降低了中下游干流各站洪峰水位1.93米至3.35米,但由于1954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沙市站超戒备水位29天,城陵矶超戒备水位69天,超保证水位40天;汉口站超戒备水位100天,超保证水位52天,10月3日才退到戒备线;大通站超戒备水位109天,超保证水位88天。二、洪涝灾情1954年洪水为长江中下游近100年来最大的一次,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即非常重视长江的防洪问题,及时加高加固3万多公里的干支堤防,并利用长江中下游湖泊洼地,建立和安排了荆江分洪区、大通湖蓄洪垦区、白潭湖和渡湖蓄洪垦区等平原分蓄洪工程,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上各级政府领导组织防汛抢险工作得力,保证了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的平安,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尽管如此,但损失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下游、、、、五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00天,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1954年长江中下游五省灾情见下表:表2--61954年长江中下游五省洪涝灾情 省别受灾县市 (个)受灾人口 (万人)受灾农田 (万亩)死亡人口 (人)合计432012272l123926257191514 188821275896529094784755305824709721145 33169三、抗洪斗争情况长江防洪重点在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又突出表现在中游。当时防汛抗洪斗争的目标是力争依靠堤防抗御各站保证水位;遇更大洪水那么采取有方案分洪措施,牺牲局部保重点,力争将灾害缩小到最低程度,确保荆江大堤和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平安。1954年6月,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河段,由于“梅雨〞较强,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相继涨水,各站水位频频上涨,先后超过戒备水位。7月2日汉口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27.12米,堤防已告紧。当时上游尚未进入雨季,荆江河段沙市站水位尚低于43.00米。但根据一般规律,七月份雨区可能移至上游地区,中下游水位即将进一步上涨,荆江防汛亦将进入紧阶段。因此,为保荆江大堤和市两个重点,决定一方面加高汉口堤防,必要时采取分洪措施。第一期堤防加高工程以防御汉口站水位28.50米为标准,略高于1931年实际最高水位28.28米。7月20日前后完成第一期加高任务,在此期间,由于梅雨延续,上游又进入雨季,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争取加高堤防的时间,在家码头附近扒口分洪,与老湾溃口共同作用,缓和了水位的涨势。另外,为保汉江下游北干堤及尾闾堤防平安,有利于市的防汛,七月19日在汉江禹王宫扒口分洪,也减缓了水位的涨势。7月下旬,上游洪水下移到中游,7月27日汉口站出现28.48米水位,一期加高工程发挥了明显作用。紧着进展了第二期、第三期加高,第二期工程以防御汉口水位29.0米为标准,第三期工程以防御29.5米超高1米为目标。二、三期工程难度极大,当时汉口已根本处于四面受水包围的状况,土料、运输都有极大的困难,为了赢得加高堤防时间,先后在家湾、新港和三江口扒口分洪。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和30万军民努力下,二、三期加高工程都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了任务,抗御了汉口站29.7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比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高1.45米,此水位比1931年汉口溃堤水位高近3米,取得了1954年抗洪斗争的巨大胜利。7月中上旬,荆江河段即出现了紧形势。预报7月22日将出现洪峰,并将与中游清江、沮漳河洪峰相遭遇。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接近45米,超过荆江大堤设计防御水位和荆江分洪工程运用水位约0.5米。此时荆北地区虽已局部受灾,但大堤一旦溃决,荆北将遭受消灭性灾害,还将威胁到市的防洪平安。因此,经上报中央批准,北闸于7月22日2时开闸分洪。第一次洪峰过后,于7月27日13时10分关闸,分洪最大流量约6700立方米每秒,总分洪量约23.5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最高水位约0.47米,实际出现的最高水位为44.38米。据预报,枝城站7月29、31日流量为63000和65000立方米每秒,必须再次开闸分洪。经报上级批准,7月29日6时13分第二次开闸,最大分洪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至8月1日15时55分关闸,分洪总量17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64米,实际最高水位44.39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将达45.03米。第二次分洪后,分洪区蓄水位已到达40.32米,比原定设汁蓄水位4l米,所余容积只有5—6亿立方米。根据上游水情,预计8月2日枝城站流量将达63000立方米每秒,经上级决定8月1日21时40分第三次开闸分洪。8月枝城洪峰流量达71900立方米每秒,根据预报,如仅开北闸进洪,分洪量缺乏,仍不能有效地降低沙市水位。因此8月8日根本上同时在腊林洲和八亩滩(上百里洲的下端)扒口分洪。睹林洲的扒口,口门长250米,最大进洪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进洪量17亿立方米。北闸分洪至8月22日7时50分,第三次分洪21天半,最大进洪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荆江分洪区三次累计分洪总量122.56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o.96米,沙市8月8日最高洪峰水位44.67米,比1949年高0.18米。荆江分洪使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总计减少入湖水量54.2亿立方米。在第二次分洪期间,7月29日人民大垸临江堤、鲁家堤段决口,进洪量约6亿立方米。8月6日24时荆江分洪区围堤郭家窑堤段决口,向荆江吐洪。由于人民大垸进洪量增大,相继在大垸的东西三户街堤段吐泄入荆江。这时,监利水位迅速抬高,全线吃紧,荆江河段全面紧。监利城南水位达36.57米,鉴:于洪湖分洪区东部已经分洪运用,决定8月8日0时在上车弯江堤扒口分洪,口门宽约1000米,为防止口门过量扩大,两端临时裹头。最大进流量8930立方米每秒,进流总量达29]亿立方米。这里分洪回水上溯至郝穴附近,扩大淹区1000多平方公里。上车湾分洪降低监利水位大约0.7米,降低沙市水位0.1——0.2米,同时减少了城陵矶河段的防洪压力,暂时减缓了河段的紧局面。但荆江河段防汛局面仍很严重。为此在虎东堤肖家咀堤段扒口,吐洪入虎渡河。为了增加分洪区的泄洪,还翻开了黄天湖排水闸,下泄入虎渡河。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加高加固堤防和分洪扒口措施,确保了荆江大堤和市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平安,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小到了最低程度。长江1954年防汛,中下游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1000万人,普及五省一市,仅省参加人员就有385万,其中市30万。这些指战员风雨兼程,日以继夜,建立于功勋,也有同志献出了珍贵的生命,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平安。与1931年洪水情况比照,1954年大水不管洪峰,洪量都比1931年大得多,而洪灾损失却减少很多,如果没有军民英勇奋战,没有可靠的水情和天气预报作为决策措施的依据,要获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主席为市战胜1954年洪水的题词:“庆贺人民战胜厂1954年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对我们工作是极大的鼓舞。
本文档为【我国的洪涝灾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wdggjmm
从事建筑施工管理与质量安全、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10-10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