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析教材课时安排(54课时)解决问题(4课时)表内除法(一)(13课时)图形与变换(4课时)表内除法(二)(9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克与千克(2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统计(3课时)找规律(4课时)一、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例1是由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教材课时安排(54课时)解决问题(4课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内除法(一)(13课时)图形与变换(4课时)表内除法(二)(9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克与千克(2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统计(3课时)找规律(4课时)一、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例1是由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引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教材编排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发现问题。重点是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这里的信息有显性的信息,比如“原来看戏的人有22人”,还有一些是隐形的信息,比如走了多少,又来了多少。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中,可以采取自主探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研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的计算方法:1、22+13=35(人)         35-6=29(人)2、22-6=16(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这些方法学生也许能列出来,也许没有想到,教师要组织学生明确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例2例2是面包房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种思路是分步列式:54-8-22或为54-(8+22)。一种思路是列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这是教学重点,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教学思路例3以本单元主情境图中的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重点是乘法和加法在一起列综合算式,教材的编排方式和前两个例题一样,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中提示“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例3教学时,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后再列出算式解答。接着说一说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并着重理解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学思路二、表内除法(一)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的情境是准备春游食品,由一个女孩提出的“应该每份同样多”的分配方案,引出平均分。小精灵给出了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例1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的主题图,也可以让学生亲自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感知每份同样多。再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进一步明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教学思路例2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画面上小朋友发出评论实际上在提醒这样分快些,除了这样平均分还可以那样平均分等等,所以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展现出积极主动参与平均分活动,这是编者的编写意图。例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图片代替橘子,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思路呈现一幅解决春游租船问题的情境图。画面上孩子们的对话显示出解决“租几条船”问题有几种的不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例3编写意图是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引入除法算式,显示出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除号,还要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例4   教学时,重点是组织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动手分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从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这里,注意对照平均分的活动揭示12÷4=3的实际含义,做好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有效转换。接着,让学生动手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几份的各种情况,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表示分的结果,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体会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思路例5是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一个内容,设计形式与例4相似。呈现的依然是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小精灵提出了数学问题。再由文字语言“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数学的符号语言除法算式20÷5=4。再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例5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呈现熊猫分竹笋情境图,根据信息说一说20÷4=5中每一项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思路例1呈现一幅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情境图,意在把除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生动的活动情境中。 图中先出现第一个问题和除法算式。由小精灵提出的是如何算的问题,这个环节的重点是明确探讨的任务,掌握不同的方法。 教材在给学生呈现的第二个问题下面,只给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时,列出12÷3之后,主要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求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逐渐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教学思路例2,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主题图呈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情境图。为什么情境图下面呈现出4×6=24和24÷4=□、24÷6=□三道算式?实际意思就是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方法的编写意图。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通过列出除法算式。由乘到除,帮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完成除法计算。此时,允许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圆满完成计算,特别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例3是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图中呈现了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并由小精灵提出“平均每组几个小朋友”和“可以分成几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教学时,学生先提出哪一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个问题,顺其自然。但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在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后,依教材设计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平均应有几个小朋友?这个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及时给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教学思路例4呈现给学生一幅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境图,核心是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你应付多少钱?”,小精灵实际上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教学时,让学生关注售货员与小朋友的对话,说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呈现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这个教学我的观点是学生先自主分析,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明确需要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这个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图形与变换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锐角和钝角这个单元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方法与上学期是一致的,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但比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前者是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而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说说图中哪里有角,哪里有直角,各种角的大小一样不一样,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自主探索出用直角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些练习去再认识角,并判断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例1(平移)的教学。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现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只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  课堂教学时,看看教材上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现象都是平移,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能描述。关键是把握住物体作平移运动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再在全班讨论一下各小组所举的例子是不是平移。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把其他两种情形填完整。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或挂图的形式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帮助理解。 例2(旋转)的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平移基本一致,也是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更多的旋转现象。教学时,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大致符合旋转的概念就可以了。关键是把握住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四、表内除法(二)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例1是利用主题图提供的第1组信息“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引出除数是8的除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用口诀计算56÷8的方法。变换上题中的一个条件,将“挂成8行”换成“挂成7行”,引出除数是7的除法,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56÷7。主题图提供的第2组、第3组信息是选用的。目的是引出除数是7、9的除法,使学生通过自主计算除数是7、9的除法,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例1进行教学例1时,先组织学生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用口诀求商的经验,参与计算56÷8、56÷7、49÷7、27÷9,并说一说用的是哪一句口诀。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学思路例2例2是通过3个小朋友分别用5根、10根、15根小棒摆出1架、2架、3架飞机的活动,找出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和分析方法。这个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它包括以下两点:(1)是两个数量在比较;(2)用其中一个量作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思维水平的差异。对于理解15是5的几倍的数学问题,一部分学生要借助摆好的飞机模型,看出15根是5根的3倍;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5根是5根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5里面有几个5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得出15÷5=3的算式。这两部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不同步是正常的。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3,是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以两位同学的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数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的信息:“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分析、推理,获得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维模式”。例3教学思路教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例4主要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信息“6条小船,每条船坐4人”,第二幅图以学生的对话和提问给出信息:“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以上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6×4÷3)进行解答,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例4教学以上内容时要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可采用先自主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观察两幅图,说图意,之后可以在班上交流。通过以上活动,不但使每一位学生对题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题意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交流、学习。当每位学生尝试解答后,应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如果班上没有列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要注意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例1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教材中小精灵的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意思是要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例1在课堂教学中,由于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数小正方体。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数的方法很多,可以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数。在“千”这个单位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如果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通过操作,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认识“千”后,注意引导学生分组讨“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思路      例2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每个数的组成。采用计数器帮助数数,由具体向表象过渡了一步,可以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对小精灵的问题“上面每个数各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304、580是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读写,这里要提醒学生看哪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读写。可以让学生添加一些正例和反例,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时候数位中间有0的要读零,而末尾的“零”不读。例2例3为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材把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比较时,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教学时,可以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直观地比较数的大小。另外,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从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数的意义的不同去比较数的大小。如,100是一个百,而1000是一个千,10个百;120有1个百,210有2个百。这样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 例4教材以小木块及计数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千一千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教材在一个例题中安排学生应用两种素材进行数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小木块和计数器都是实物,但计数器较小木块在表示数的方面更为抽象一些,由“数小木块”到“用计数器数”体现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由于计数器能直观看出千位、万位上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形成。例4教学可以先数小木块。教师要通过实物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一千一千地数。首先提问:“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大家猜想一下能不能一千一千地数?”接着出示方木块,提问:“这个方木块是由1000个小木块组成的,这些小木块可以用哪个计数单位来表示?”然后边出示方木块,边带领学生数数,当数到九千时提问:“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引导学生推想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并指出“万”也是计数单位,表示万的数写在万位上,万位在右边起的第五位。之后可以安排学生用计数器数。利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可由学生独立操作后再组织交流,也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然后选几名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在课堂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很难,所以课下可以让学生数一数一万粒米,一万页纸,一万名小朋友,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例5通过小木块直观图结合计数器记数,教学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读写及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位顺序,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时可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操作后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例5教学时可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操作后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思路例6进一步教学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时可先复习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三位数的读写,注意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及“从高位写起,有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请学生尝试读一读、写一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最后组织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样读?怎样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这节课的难点是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所以在教学时候,教师要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要对错误资源进行开发,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6教学时可先复习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三位数的读写,注意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及“从高位写起,有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请学生尝试读一读、写一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最后组织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样读?怎样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这节课的难点是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所以在教学时候,教师要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要对错误资源进行开发,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学思路例7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及1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为比较数的大小提供了关于空调及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首先安排四位数与三位数(位数不同)大小的比较,再安排四位数与四位数(位数相同)的比较。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应在提供情境后放手让学生交流,自己得出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位上所表示的是几千、几百、几十进行比较;加强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的指导,如比较2859和2895,3010和3100的大小及比较多个万以内数的大小等等,要求学生在位数相同时要一位一位的比,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例8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情境,通过对比育英小学及新长镇的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例8教学时必须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可以先将情境图整体出现,让学生讨论“1506和1500都表示育英小学的人数,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也可以先出示近似数“育英小学大约有1500人”,请学生猜猜育英小学准确人数可能是多少,再出示准确数进行比较,最后指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数容易记住?”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过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恰当选用近似数。要注意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对同一个数提出了不同的近似数,教师要予以肯定,并让其比较哪个更接近准确数。例9教学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教材通过老爷爷家新添彩电、电冰箱共花多少钱,让学生从情境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教师应鼓励学生可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并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意算法的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例9例10可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不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法则的表述和记忆,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经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只是提示学生把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归结为20以内加减法即可。例9、例10讲完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六、克与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特别要注意培养估测意识。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材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克时,教师要准备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教学千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500克的盐,让学生亲自掂一掂2袋盐,来感知1千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可以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1袋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让学生把两袋砂糖放在1只手上掂一掂,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记住1千克=1000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还可以准备重1克、10克、100克和1000克的物体,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例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由此列出算式23+31和32+39。然后让学生试算23+31,可以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展示。教师可适当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口算呢?引导学生探索出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32+39可直接让学生进行试算。教学思路例2例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由于两位数加、减算理基本相同,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学生已了解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思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 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例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让学生思考“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要计算什么,由此列出算式180+340。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接触过转化的方法,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教学思路例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例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例5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只是有的稍微粗略些,有的精确些。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思路八、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例1设计了学生检查身体的情境。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1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教学思路   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例2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    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答统计图后的简单问题,并让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九、找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例1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来找例1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例1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做一做”是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例2欢迎批评指正QQ:554932772晋中教育网张晓刚数学工作室二0一三年二月
本文档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阿荣
熟悉财税制度及流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8
浏览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