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体论资料汇集\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本体论资料汇集\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举报
开通vip

本体论资料汇集\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第 20 卷  第 3 期2008 年 5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20  No. 03 May12008 □哲学研究 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何少甫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在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关键性的基本概念、范畴的翻译和理解方面 ,存在含义不确切不对等问题 ,导致不 能准确地把握西方哲...

本体论资料汇集\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第 20 卷  第 3 期2008 年 5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20  No. 03 May12008 □哲学研究 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 何少甫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在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关键性的基本概念、范畴的翻译和理解方面 ,存在含义不确切不对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导致不 能准确地把握西方哲学精神的实质和脉络。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 ,也产生了不在同一概念、范畴意义下 的各说各话现象。要在比较、批判中创新中国哲学 ,对中西哲学的一些基础性的概念、范畴进行细致辨析很有必要。 [关键词 ]  本体 ;形而上学 ;本体论 ;辨析 [作者简介 ]  何少甫 (1971 - ) ,男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在西方思想的语境中 ,哲学源于惊讶 ,惊讶什么 ? 为什么惊讶 ? 古希腊人惊讶的是 Alles Seiende ist im Sein (一切在者在于 在中)这句话 ,为什么一切在者在于在中 ?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出现本是一次语言事件 ,随着语言形态的成熟、语法体系的建立 和语言的逻辑化、形式化 ,to be 不定式和 being 动名词的使用 ,对系动词 be 的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产生了西哲的研究对象 be2 ing。系动词 be 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式中的用法本来是不确定的 : I  am  X ; He  is  Y; You  are  Z ; 这里的 be 随着主语人称的变化就有了形态的变化 ,表现出 be 本身的不确定性 ,如果加上时间 ———现在、过去、将来 ,be 的用法 和使用形态就变的更多了。我是 X ,你是 Y ,他是 Z ,你我他都在时态中、时空中 ,是具体物 ,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现在把“你、 我、他”和“X、Y、Z”都抽象掉 ,换成 X是 P 的一般表达式 ,X作为 Onsichsein (自在之物) ,P 作为 Fursichsein (为我之物) ,自在之 物通过表达式 X是 P 之后 ,就显现为为我之物 ,这里系动词“是”就显得特别重要。希腊人惊讶于这个“是”,为什么自在之物 通过“是”表达之后 ,就变成了“为我之物”? 于是 ,他们就把“是”单独抽象出来作为对象研究 ,系动词 Be 就变成动名词形式 Being ,它分有了动词的性质和状态 ,变成名词 ,静下来了 ,它不在时态中 ,变成独立的永恒的东西。“巴门尼德用三个希腊文表 达‘存在’:estin (ist/ is) 、to eon (Sein / being) 、einai (sein/ to be) 。但主要是用第三人称现在时单数 estin (ist/ is) ,这表明巴门尼 德的‘存在’在语境上还紧贴着具体事物的存在 ;在他之后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用系动词 eimi 的中性分词 On (Being) 来概括 所有的 estin、to eon、einai ,用 On 或 Onta 来表达‘存在’,On 这个分词成了表示形而上学中先验的和超验的超越者的词语 ,On 作为独立的、普遍的、高度形式化了的‘概念词语’成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或存在论 (Ontolo gia) 据此 (On2 ta)而构成。”[1 ] (P39 —40) 从巴门尼德开始 ,哲学就存在者之存在 ,询问和探求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 ,它不可能不存在”① 的命题 是一个严重的事件 ,严重到这个命题颠覆了整个世界。巴门尼德划分出两个世界 ,或者说把世界二重化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 界 ,他认为处于现象世界时态生灭变化中的万物 (存在者) 是不真实的 ,而从时态中抽取出来的本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即在 者 (存在)不实 ,实者 (存在者)不在。思想一下子达到这种抽象的高度之后 ,当时许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这才出现“拯救现象”运 动。“存在存在 ,它不可能不存在”意思是本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不真实的现象世界的存在者只有通过语言“是”的表达 ,即通 过 S是 P 的表达式 ,通过 P(逻辑范畴限定)才能牢牢地拴住真实的“在”,才能让“在”显示出来 ,范畴之间的关系就是逻辑关 系 ,范畴的位置是固定的 ,即种加属差 ,种加属差是定义事物的规则 ,用此规则定义某物就抓住了该物的本质。如果事物只有 具体的可感特征 ,它就是变化不定的、理智不能认识的东西 ,也不能表述它 ,就什么也“不是”(不存在) 。 何谓本体论和形而上学 ? 从巴门尼德开始 ,哲学研究存在 ,而不再研究存在者。黑格尔说 :“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 开始了”[2 ] (P267) 。追问“存在是什么”,Sein (being)就被当作了一个对象性范畴加以探究。关于存在问题的范畴体系称为 On2 —84— ① 这句话出于《巴门尼德残篇》B2 ,其翻译应该是“存在存在 ,它不可能不存在”,这里的引用遵循通常的译法。 tologie (本体论) 。所谓 Ontologie ,就是以希腊文 On (拉丁文 ens ,英文 Being ,德文 Sein)为核心范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范畴 构成的具有形而上特征的理论体系 ,通常被译为“本体论”、“存在论”。以 Ontologie 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称为“形而上学”。 汉语对“Sein (being)”翻译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存在”(Sein)范畴是系动词或不定式“是”的动名词化。中国古 代语言中没有系动词 ,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是“张三者 ,人也”。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以后 ,才出现“张三是人”这种语言表述方 式。汉语中的“是”也没有被抽象化、形式化 ,更没有名词化的意义。这样 ,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 Sein (being) 如何翻译就成了 问题。当然 ,“在希腊文中 ,并没有‘存在’‘本质’这些词 ,它们不过是‘是’的不同的逻辑意义 ,从逻辑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系动词 sein 具有 ‘指示存在’、‘陈述属性’和‘表达定义’三种功能。其中 ,‘指示存在’和‘陈述属性’表示事物的‘实存’,而在‘表达定义’(如 S 是 P)的逻辑表达式中 ,P 是用定义的形式表达本体存在 (S)的本质 (ousia)的 ,即只有在‘定义’中揭示了 S 的 P ,才真正弄清了 本体是何以存在的。”[3 ] (P18) 西方哲学的高度抽象化形式化动名词化的“是”翻译成汉语“存在”、“是”,究竟哪个更合适 ? 这个问题因汪子嵩和王太庆 两位先生发表于《复旦学报》2000 年第一期的论文《关于“存在”和“是”》而引发一场学术争鸣 ,其中 ,王太庆先生比较倾向于翻 译为“是”:“‘是’字包含着‘有’所没有的系词意义 ,这个意义正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特色 ,需要表明。因此我建议选定‘是’字译 estin。”[4 ] (P69) 王路先生也明确主张“不应该用‘存在’,而应该用‘是’来理解和翻译 to be 或 Sein。”[5 ] (P182) 颜一先生通过对亚里 士多德哲学的论证 ,主张将 to be 翻译为“存在”。[6 ] (P230 —242) 邓晓芒先生则主张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可以分别翻译为“是”或 “存在”。[7 ] (P287 —293) 王晓朝先生也持“语境派”立场 :“即根据不同的语境 (context)对同一语词选用不同的中译名。这里说的语 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考察和理解古代哲学文本的语境 ,翻译时考虑中国读者的语境。”[8 ] (P53 —54) 后来 ,宋继杰先生把相关文 章结集编为《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 ,并评价说“其涉及面之广 ,其研究之深 ,为汉语学术界数十年来所罕见。”由此可 见 ,国内哲学界对翻译这个词语问题的重视程度 ,也说明这个词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西哲学比较中的重要性 , 对 being 的含义的准确把握是打开西哲大门的一把钥匙 ,是界定中西哲学语境下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概念使用范围的分界线。 汉语对 metaphysik 的翻译 :公元前一世纪著名学者安德罗尼克·罗德斯基在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分类时 ,把亚氏研 究和讨论具体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论著归类并统称为 Physik (物理学) ,然后把亚氏研究“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第 一哲学称为 Metaphysik ,译为“物理学之后诸篇”,中文取“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之意 ,译作“形而上学”。Meta2 physik 一词中的 meta 是介词 ,即在 ⋯⋯之后 ,今天翻译成“元”,基础、奠基的意思 ,这个词语本义是“物理学之后”,说明 meta2 physik 是给“物理学”(科学)起奠基基础作用的 ,科学靠哲学才能发展。亚氏的 physik (physics) ,汉语翻译为物理学 ,等同于今 天的自然科学 ,研究具体事物 ,哲学 —物理学是奠基关系。 形而上学在中国哲学语境里却是指道气之论 ,气是形而下的具体之物 ,形而上的道能否翻译 bein g ? 中国的道没有为科学 奠基的意义。用道学代指形而上学 ,这样翻译就把元物理学为科学奠基的含义取消了。中国的形而上学一直追问道德境界 问题 ;西方的 metaphysik 关注的是为科学奠基问题。中西形而上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 ,目的也是根本不同的。中国的“道” 与西方哲学语境中的“存在”不是一个对应的范畴。中哲追问的关于“道”的学问如果翻译成形而上学 ,那么西哲追问“存在”的 学问就应翻译成物理学之后 ,不是形而上学。 中西哲学语境中“本体”概念的比较 :西方哲学对本体的规定是 :本体是不在时间中的、永恒的、唯一的 ;是经过语言 S 是 P 判断式分析逻辑抽象出来的 ;来自超验的非来自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以此标准来分析一下中国的“道”、“理”等概念 ,它们也是不在时间中 的、永恒的、唯一的 ,但它们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范畴是怎么来的 ? 可能是来自经验的 ,或者是来自人的直觉的。但不是纯粹 来自超验的 ,也没有经过语言分析过程 ,没有经过逻辑抽象过程。“道”可能是来自经验的层面 ,或者是来自超越经验的直觉 层面。从经验直接进入直觉 ,而没有经过智性阶段 ,是如何推理出来的 ?“道”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与上帝相比 ,但是 ,上帝是 处于彼岸世界的 ,人与上帝之间永远不能跨越 ;“道”是处于此岸世界的 ,人与“道”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人可以通过修养 ,达到极 高的“道”的境界。所以中国的“道”不能等同于西方的 Sein (being) 。 中西哲学语境中“本体论”概念的比较 :按照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的划分 :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类 ,理论 哲学又划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两部分。形而上学 (Metaphysik) 又划分为“本体论”(Ontologie) 和“宇宙论”( Kosmologie) 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宇宙论”追问宇宙产生或构成的本原、始基 ,追问在时间上谁先谁后。本体论追问世界本体是什么 ? 在逻辑上谁在先 ? 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没有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划分 ,本体论和宇宙论是不分的和混淆为一的。在中国古代哲 学中 ,本体论叫做本根论 ,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哲学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对经验现象 的概括 ;西方哲学本体论是以 On 为核心用逻辑构建起来的范畴体系。西哲是逻辑上演进的哲学 ;中国的儒道学说是在解释 中的发展。西方对本原的追问最终导致了本原问题在哲学形态上的取消 ,代之以 Ontolo gie 的产生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 ,本体 论与宇宙论的不分或混淆使得宇宙论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导形态。西方宇宙论从哲学中退去 ,科学就独立和发展 了 ,巴门尼德提出“是”的时候 ,就进入了本体论 ;而真正的本体论就没有进入中国 ,我们一直是处于宇宙生成论阶段 ,中国的 形而上学“道与德”结合成了道德境界问题的探讨 ,与科学没有了任何关系 ,老子的道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时候就完全成了道德 理论。西方哲学给科学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给政治、伦理提供理论基础。中国的形而上学与西方的形而上 (后物理 学)是有根本区别的。 —94—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在西哲语言陈述形式中 ,主词都是在时态中有生灭变化的 ,都是现象 ,是非存在。凡是没有时 态变化 ,被抽象出来的才是存在。“存在”究竟是什么 ? 柏拉图追问的存在就是“相”,相是什么 ? 西方追问了 2000 多年 ,追问 出来的就是形而上学。海德格尔说 :“西方哲学史就是追问存在的历史”。在巴门尼德时期 ,Sein (being) 就是“是”、“存在”;以 后柏拉图称为“理念”、“相”; 中世纪称为“上帝”、“神”;康德称为“物自体”;莱布尼茨称为“单子”;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 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 ,法国哲学家得里达的解构主义认为文化是由中心和边缘构成的二元结构 ,形成中心支配性的话语 体系 ,形成中心价值主义标准 ,导致中心对边缘的剥夺。他要打碎结构 ,消解在场形而上学 ,消解 Sein (being) 。但是 ,德国人 不承认对 Sein (being)的解构 ,因为没有 Sein (being) ,就没有理性 ,没有规则 ,没有精神家园。在以 Sein (being) 为中心建立起来 的 logos 世界 (世界对西方人来说就是哲学建构起来的世界)里 ,西方人才得以安身立命 ,如果解构 Sein (being) ,那么 ,他们的人 生棋盘就成了无底的棋盘。可以说 ,Sein (being)维持着整个欧洲人的命运。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中国哲学对“道”、“气”、“理”、“心”、“物”的分析都是在范畴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考察的。先秦时 期是天人之辩、名实之辩 ;隋唐佛学传入中国以后 ,演化为心物之辩 ;到了宋明时期 ,心物之辩与知行之辩密切结合 ,形成了气 一元论、心一元论、理一元论。王夫之用气一元论讲性与天道的统一 ,以感性活动作为桥梁和中介 ,把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 物 ;西哲是在 S是 P 的判断式中 ,“是”是中介 ,是通过判断和推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 ;中哲的“化”的中介 ———感性 活动 ,指的是色声味 ,“色声味之授我也以道”(《尚书引义·顾命》) ,对“道”的认识是凭人的感觉而得 ,或者说是凭“通觉”的体 悟、直观而得 ,与西哲对 Sein (being)的把握方式比较显然不同。近代以后 ,又演化成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知行关系的多种考 察。 思考 :中西哲学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不同 ,各成体系。二者的比较是困难的 ,但也是有可能的。彭富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 青年哲学家文库》总序中说 :“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思想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和西方思想的相遇和撞击。当代全球化的浪潮更使 中西思想产生了更密切的对话 ,这导致了中西思想的比较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所谓比较不仅只是揭示相同点 ,而且也是分 辨差异处。正是在差异处 ,我们划分了中西思想的边界。由此可以确定 ,哪些是中国思想已思考的 ,哪些是中国思想尚未思 考的。当思想意识到自身的边界之后 ,它才有可能越过它 ,开辟新的领域。”近代以来中国学习译介西方思想的时候 ,因救国 需要 ,时间紧迫 ,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关键性的基本概念、范畴的翻译和理解方面 ,存在含义不确切不对等问题 ,导致不能准确 地把握西方哲学精神的实质和脉络。今天在中西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 ,也产生了不在同一概念、范畴意义下的各说各话现 象。要在比较、批判中创新中国哲学 ,显然 ,对中西哲学的一些基础性的概念、范畴进行细致辨析很有必要。 参 考 文 献 : [ 1 ]李朝东. 西方哲学思想[ M ]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 2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 3 ]李朝东. 探究超越论的主观性之迷———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研究[ R] . 北京 :清华大学 ,2007. [ 4 ]王太庆. 我们这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 A] . 宋继杰. 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 C] .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 5 ]王路. 对希腊文动词“einai”的理解[ A] . 宋继杰. 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 C] .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 6 ]颜一. 亚里士多德论“存在”[ A] . 宋继杰. 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 C] .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 7 ]邓晓芒. BEIN G的双重含义探源[ A] . 宋继杰. 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 C] .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 8 ]王晓朝. 读《关于“存在”和“是”》一文的几点意见[ A] . 宋继杰. 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 C] .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05—
本文档为【本体论资料汇集\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概念辨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93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02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