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符号学\符号学

符号学\符号学

举报
开通vip

符号学\符号学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符符號號學學 言語是心靈過程的符號與表徵,而文字則是言語 的符號和表徵。正如所有的人並不是具有同一的 文字記號一般,所有的人也不是具有相同的說話 聲音,但這些言語和文字所直接意指的心靈過程 則對一切人都是一樣的。 ─亞里斯多德,〈解釋篇〉,《工具...

符号学\符号学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符符號號學學 言語是心靈過程的符號與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徵,而文字則是言語 的符號和表徵。正如所有的人並不是具有同一的 文字記號一般,所有的人也不是具有相同的說話 聲音,但這些言語和文字所直接意指的心靈過程 則對一切人都是一樣的。 ─亞里斯多德,〈解釋篇〉,《工具論》 「…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經》〈第六卷:清淨慧菩薩〉 第一節 向語言轉向的當代 思維 許多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 哲學家,開始將其關注的焦點,由個 人如何「認識」世界,轉向「知識如 何能」的問題。尼采、維特根斯坦與 皮爾士等哲學家提出,語言是個人與 真實世界的媒介;亦即是說,唯有透 過話語的中介,人們才能「認識」事 物,因此,語言必須成為我們研究世 界的中心。 (一)語言是工具嗎? ◎語言是工具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表達的工 具,這種想法在過去一直是被深信不 疑的。德國古典時期美學家席勒在《論 美書簡》(1793)指出:「如果要使某種 詩的表現成為自由的,詩人就必須憑 他的藝術的偉大去克服語言通向普遍 性的傾向,並憑形式(即材料的運用) 去征服材料(即文字、構詞、及造句)。 語言的性質必須完全沉沒到給它的那 種形式中,軀體必需消融在觀念(意象) 中,符號必需消融在它所標示的對象 裏,……被表現的對象必須從表現的 媒介中,勝利地彰顯出來,不管語言 的桎梏,仍能以它的全部真實性、生 動性、親切性,站到想像力前面。」 在此觀點下,觀念之於語言,如同得 魚而忘筌,得義而忘言。當觀念被傳 達了,作為工具的語言便必需被拋 開,它也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了。 ◎語言載體即內容 席勒將語言視為是詩人想像力的 枷鎖,並深信真正好的作品必需擺脫 此一束縛,將它的媒介(語言)完全消融 到它的意象或形式之中。直到今日, 這種將語言視為工具的想法深入人 心,多數人也接受了偉大的藝術作品 必需抹去斧鑿與媒介痕跡的觀念。但 是,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家逐漸地體 會到,沒有語言工具,人們就無法思 考──我們的觀、感、思、構、用字、 詮釋,都受制於語言在我們意識中體 制化的模子,受制於語言模子所圈定 的意義範圍;換句話說,我們並不能 以工具來理解語言,它甚至還是思想 的形狀、心靈的模組(module),人們透 過它方獲得思考能力。這樣的覺醒, 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使得整個西方哲學界與美學界開始深 入語言,進行研究。 同的是,柏拉圖將語言視為是一個被 動的媒介,而胡塞爾與維特根斯坦等 人則將語言看作是能動的。語言被看 作是與實在密切相關的創造性或構成 性因素。因此,維特根斯坦深信,這 是由於語言運用的混亂所導致的。有 鑑於此,語言便成為本世紀西方哲學 關注的焦點。 (二)為何當代哲學思維會 朝向語言學發展? 符號學家李幼蒸(b.1936)指出,在 不斷創新、要求精確表達的推論邏輯 學的自然學科壓力下,社會人文學科 不得不反思與改變本身的話語系統。 在這種理性的壓力下,現代人愈來愈 無法忍受混亂、模糊、無效的思維與 表達方式。這也使得以哲學為首的人 文學科被迫要面對詞語表達精確性的 問題。是故,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一 面倒地偏向於言說與論述的問題,也 就使得思維風氣整個斜向語言學了。1 (三)向語言學轉向的學者 ◎索緒爾--語言是靜態系統 索緒爾從結構主義式的語言學出 發,將研究重心放在語言(書寫)本身; 對他來說,語言是一種靜態系統。 ◎海德格--語言的對話性質 海德格認為,語言的本質在於 「說」,而說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有聽 的存在。正是這種聽與說的關係,構 成了交談。而交談就是雙方結合一 起,它支撐著交談者的存在。巴赫金 (Mikhail Bakhtin, 1895 ~ 1975) 補 充 道:「思想只有同它人的思想發生重要 的對話關係之後,才能開放自己的生 活,意即才能形成發展,尋找和更新 自己語言表達模式,衍生出新的思 想。」對海德格而言,對話不單是話 語的本質,更是思想的本質。 現 代 哲 學 的 「 語 言 學 轉 向 」 (Linguistic turn),正反映了從古典哲學 那種將觀念和內心狀態作為哲學思考 核心方式,轉向語言。傳統精神哲學 和意識研究,通常只限於單個主體及 其內心;然而,向語言學轉向,即是 為現代或當代哲學打開一條通向開闊 現實世界的通路。 二十世紀哲學語言學轉向的另一 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傳統探討意識(現 象)、精神(主體)和觀念(即本體) 的哲學,不僅未能將哲學問題釐清, 反而更導致混亂。而二十世紀以後的 語言學和過去柏拉圖等的語言觀念不 ◎維特根斯坦--語言的含糊 性 分析美學家維特根斯坦認為,語 言就好比是一個工具袋,裡面裝有各 1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頁 1-2。 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種不同用途的工具,如果人們連這些 工具的用途都不清楚的話,那麼是難 以進行下一步研究的。 ◎傅科--語言受制於權力認 知 他從尼采「權力意志」出發,認 為語言或話語並不是一個透明的中性 媒介。我們經由它去接近真理。相反 地,話語總是受制於權力,這是因為 任何話語總是受到一定的認知範疇的 制約。一言以蔽之,傅科的目的是「質 疑求真意志;還話語以事件的特徵, 並清除能指的特權」。 ◎羅蘭巴特--作者的退位與 語言的登基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幾乎都是圍繞 著語言展開的。在拋棄了傳統的語言 工具論後,剩下的必是語言的第一 性。用海德格的話「不是人掌握語 言」,相反地,語言掌握了人的存在, 這麼一來便意味著主體的消失──換 言之,此即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已 死」。 第二節 符號與符號學 當人類早期尚在茹毛飲血、與動 物搏鬥、與自然爭生存、還未意識到 他與動物的不同時,彼時尚未有符號 的出現。然而,當環境迫使人類需合 作,當他需面對與他人溝通的問題 時,符號便由此而生。比方說,他企 圖向別人表示他看到一頭長毛象時, 他便透過各種方式表達,或用長毛象 的毛、或模仿大象的聲音(語言的早期 階段),或藉由某種人為的標記(文字的 早期階段),諸如此類以其它事物來指 涉某一特定事物的方式,其實已進入 到符號的運作了。 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已正式出現 了符號概念;然而,當時作為符號的 「象徵」(symbol)與「徵兆」(symptom) 尚未明確嚴格地區分。歷史上第一部 關於符號論的著作是古希臘的醫學家 希 波 克 拉 底 (Hippcrates, B.C.460 ~ B.C.377)所寫的《論預後診斷》,內容 是有關如何從病人的症候(symptom) 來判斷病情。其後,柏拉圖與亞里斯 多德都曾談論到符號問題。例如,亞 里斯多德曾有過「口語是心靈經驗的 符號,而文字是口語的符號」的說法。 隨後,古羅馬醫師與哲學家蓋倫(Calen, A.D. 129-199)寫了《症狀學》一書, 書名為 Semiotics,此即今日我們所稱 的「符號學」一詞。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在其理 論中,將科學分成三大類:「哲學」、「倫 理學」與「符號學」(Semiotic),後者 又被稱為「邏輯學」。另外,康德在《實 用人類學》一書中也表述了人的「標 記能力」,此即「以當前的事物為媒 介,把預見未來事情觀念與對過去事 情的觀念連結起來的認識能力,就是 『標記能力』。由此聯結所引起的心靈 動作就是標記。它也被稱為標幟,更 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大的程度是標誌。」 雙重接合關係,即在「接合」的領域 中,每個語言項目都是一種成份,一 種接合項。在此,觀念固定在聲音之 中,而聲音成為觀念的符號。 至於中國的符號概念是什麼? 《易經繫辭》中所說的「聖人有以見 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謂之象。『象』也者,像也」一文 中的「象」就是符號,而《文心雕龍》 作者劉勰所說的「意象」也是類似的 概念。2惟在西方符號學理論正式傳入 之前,中國始終未形成系統性的「符 號」研究。 在官方上,現代符號學的建立是 以 1969 年在巴黎成立的「國際符號學 協會」(IASS)作為分際,該會並定期 出版有《符號學》期刊(Semiotica)。3 自此,符號學擺脫了作為語言學附庸 的形象,而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根 據托多羅夫(Tzvetan Todorov, 1939- ) 的看法,現代符號學的理論來源有四: 二十世紀以後,西方符號學研究 有了飛躍性的進步,其中,瑞士語言 學與符號學家索緒爾功不可沒。若就 符號的物質層與意義層面來看,索緒 爾向我們解釋:「符號」(sign)是由物 質層,即「能指/意符」(signifier),以 及意義層,即「所指/意指」(signified) 所構成。「指稱」(signification)就是將 能指與所指結合在一起以產生符號的 過程。一個符號中的意指與意符必需 被理解為一種關係,而這層關係如果 出了指稱系統,將不具任何意義。用 另一種方式解釋,索緒爾的能指與所 指,也就是丹麥語言學家葉姆斯列夫 (Louis Hjelmslev, 1899-1965)所說的符 號的「表達層」與「內容層」。 索 緒 爾 的 現 代 符 號 語 言 學 理 論 (semiology)。 皮爾士的符號學思想:皮爾士指出符號發 生的三重關係:即使連繫過程開始的東 西、對象、以及符號所產生的效果(詮釋)。 現代邏輯學(數理邏輯)。 卡西爾的符號形式哲學。 整體而言,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 或符號語言的學問(study of signs or sign language),它研究的內容有符號 的本質、符號的發展變化規律、符號 的意義、符號間與符號與人的活動的 關係、符號的運用……等課題。 在法文中,「符號學」對應於兩個 術語,即Sémiologie和Sémiotique。在 二十世紀 70 年代以前這個術語並無太 大 區 分 , 而 Sémiologie 的 使 用 早 於 Sémiotique。但從 70 年代開始,由於 使用後者一詞的研究工作出現重大突 若就符號的聲音層與意義層來 看,在結構式的語言學中,語言還具 有所謂「雙重接合」(double articulation) 的性質,也就是聲音←→思想或概 念。索緒爾解釋了語言所具備的這層 2 吳鳳著,《藝術符號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 社,2002 年,頁 26。 3 吳鳳,《藝術符號美學》,頁 23-31。 4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語意問題,它把對於「能指」(或「符 徵」;Signifier)的描述當作一種通常的 釋義來對待,而在這種釋義的活動 中,自然語言是其工具。在與語言的 關係上,它不承認語言學的優先地 位,只強調符號本身的特定性。值得 一提的是,此派乃將符號放在整個脈 絡中全面地探索符號與人、社會、文 化的多面向生命活動的結構與趨勢。 破,因此兩個術語在涵蓋的研究內容 上也有所區隔。4 ◎記號學(徵候學) Sémiologie/ Semiology 記號學有時也被稱為徵候學,它 主要研究的是語法結構層次的意義。 此術語原來是指醫學學科中對病 相的研究工作。索緒爾在《普通語言 學教程》中將其用來稱謂對於「符號 系統」的整體研究。該術語先是用來 指 1960 年代受索緒爾、葉爾姆斯列夫 (Louis Hjelmslev, 1899-1965)與雅各布 森(Roman Jacobson, 1896-1982)5影響 下 的 法 國 結 構 主 義 學 者 ( 如 李 維 史 陀、羅蘭巴特、拉岡…等)所進行的工 作;隨後則聯繫到索緒爾的Sémiologie 之定義,而將工作侷限在對符號本身 的探討。然而,因它擺脫不了對「語 言符號」模式機械的套用,終究成為 語言學的附庸學科。 ◎符號學 Sémiotique/Semiotic 符號學有時又稱語意學,它主要 是對符號中能指與所指關係的剖析與 分析。 該術語源自於英文 Semiotic,最早 是由美國符號學鼻祖皮爾士 (Pierce, 1839~1914)所使用,指的也是對「符 號」的研究。此派學者認為,在符號 已是被建構的對象而無法被觀察的對 象之前提下,其實更應著重在語意研 究,並努力探討「意指」(Signified)的 方式;也就是說,符號學是一種攸關 意指系統的理論。他們的研究領域是 作為意指實踐結果的各種文本。在這 方面,則形成了以結構研究為主的格 雷瑪斯(A. J. Greimas)等人的學派和克 里斯蒂瓦(Kristiva, 1941- )的認識符號 學研究。當中以前者的成果較豐,又 稱為「巴黎符號學學派」。以格雷馬斯 為例,他的《結構語義學》主要是在 探討意指/所指系統中的深層結構、表 層結構與表現結構間的關係。 從研究內容來看,此派並不關心 4 本 段 內 容 係 轉 引 自 穆 斯 達 法 ‧ 薩 福 安 (Moustafa Safouan)著、懷宇 譯,《結構精 神分析學-拉岡思想概述》,天津社會科學 院出版社,2001 年,頁 5~7。 5 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 1896-1982):俄 國 血 統 的 美 國 語 言 學 家 。 他 本 人 與 Levi-Strauss 交往密切,又受到胡塞爾現象 學影響,因而在當代結構主義思想發展中 倨重要地位。他曾表示:「如果我們想概況 地以多樣性表現出當代科學指導思想的基 本特徵的話,『結構主義』就是最清楚不過 的概念。當代科學所論述的各種現象總 體,都被當作是一中結構單位、一個系統, 而不是一種機械的堆積物。」轉引自高宣 揚,〈「詮釋」與「結構」〉,《利柯的反思詮 釋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頁 60。 雖然符號研究概分為上述兩項, 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但記號學發展卻明顯地逐漸向符號學 靠攏。在術語的使用上,兩者的區分 亦不那麼嚴謹,反而互相滲透、互相 影響。在稱呼上也多用「符號學」涵 蓋之。 索緒爾生前發表文章僅見於幾篇 關於印歐語與梵語的學術性論文。而 他的思想精華,主要彙集在《普通語 言 學 教 程 》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此書是他在 1907-1911 年任教於日內瓦大學期間,所授的三 期的「普通語言學」上課內容,並由 其同事與學生彙編成此書。 第三節 現代符號學之父─ 索緒爾的符號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與索緒爾約略同 時 代 的 社 會 學 家 涂 爾 幹 (Emile Durkheim, 1858-1917) 與 佛 洛 依 德 (Sigmund Freud),他們三人均體認到 要理解人類行為,必須將之放在「社 會事實」 (social fact)而非物理現象中 來觀察。這種社會事實涉及到約定俗 成的規範(conventions)與價值體系。重 要的不是現象本身,而是具有意義的 現象。 (一) 生平簡介 索 緒 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為自 然科學家,在其父的耳濡目染與刻意 栽培下,自小便精通法文、德文、英 文、拉丁文、希臘文等。1857 年進入 日內瓦大學主修物理與化學,但由於 他對語言的濃厚興趣,旋即加入「巴 黎語言學學會」(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Paris),並很快地轉到萊比錫大學學 習印歐語。博士畢業後,赴巴黎高等 研究學院(法: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in Paris)教授梵語與哥德語等。 (二) 索緒爾的符號理論 以往語言學研究乃致力於探索聲 音與文字發展的軌跡,但自索緒爾即 開始轉向專注於探討語言是如何運作 (function) 的 , 而 非 如 何 發 展 (develop)。一般來說,語言可用共時 性(synchronical)的角度來看,也就 是把它們看成存在於某一特定時空下 的語言系統、結構、或是具有相互關 係的元素叢。在結構語言學中,意義 就是產生於這些元素與其關係的交互 作用。索緒爾認為意義的產生來自於 兩種形式: 圖 7-2-1:符號學奠基人物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 意義產生於符號的一體兩面 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性(sign as two sided entities) 的形成過程,如「樹」與 該 字所代表的普遍的形象。 ◎ 意 義 也 產 生 於 「 差 異 」 (differences)關係的作用中,如 各種不同類型的樹種,在不同 類中交叉比對出所指出特定 形象的樹種。 索緒爾透過以下的符號結構圖向 我們指出,「符號」包括了兩面:「意 符/能指」 (signifier)屬於感官知覺的部 分,也就是我們可以聽見所說的話, 看見所寫的字);「意指/所指」(signified) 則是與感官知覺產生聯繫作用的概念 或意義。所以,一個符號之所以能成 為一個符號是因為它同時具備這兩 面。一面為人們所感知;一面為人們 所思考,而這兩面的關係,構成了符 號(意義)。 圖表 7-2-1:索緒爾的符號結構圖 整體而言,索緒爾的語言結構是 建立在純粹的差異性上,亦即「語言 並沒有任何先於語言系統存在的觀念 或符號。不論是意指的意符,語言只 有源於系統而產生的觀念差異和語言 差異。」因此,意義不再只是一個「意 符」(signifier)與「意指」(signified)的 相互關係,一切都是由差異而定,而 它 們 之 間 的 關 係 是 「 任 意 性 」 (arbitrariness)的。若進一步分析他的 語言架構,將可發現他的理論是建立 在二元模式(binary model)上。就好像 硬幣的正反面一般。語言是個符號系 統,藉由一個二元對立符碼結構而起 作用。一面是二元對立的能指與所 指;另一面則是句段(syntagm)與語段 (paradigm),其運作模式如下:6 ◎ 句 段 系 列 , 又 稱 連 接 軸 (syntagm) ; 建 立 在 鄰 (contiguity) 與 組 合 (combination)關係上:句子裡 各語言元素之間的線性關 係。句段組合會產生轉喻 (metonymy)。以菜單為例, 句段關係就像是開胃菜、酒、 主餐、甜點……等序列的關 係。 Signfied(所指) ◎ 語 群 關 係 , 又 稱 垂 直 軸 (paradigmatic);建立在選擇 (selection)或代換(substitution) 關係上:句子的元素根其它在 句法上可與它們互換的元素 之間的關係。語群組合會產生 隱喻(metaphor)。以菜單為 例,語群關係就像是主餐中各 種選擇(如牛排、猪排、羊排、 Sign(符號) tree Signfier(能指) 6 Richard Appignanesi 著、島子譯,《後現代主 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6 年,頁 59-63。 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義大利麵)的關係。 說話者賴以運用語言規則, 表達他個人思想的各種組 合。 (三) 研究特徵/理論內容7 若從索緒爾的理論類比到藝術品 的研究,可概分為以下數點,這幾點 同時也是索緒爾的理論核心。 -其差異可分別表示為詞義 (signification)與價值(value)。 ◎ 共時性(synchronic)與歷時性 (diachronic)研究:共時性研究 即一件作品所處當時的時代 氛圍,歷時性研究則著眼於一 種母題或形式風格在時間軸 上的變化。 ◎ 能 指 (signifer) 與 所 指 (signified):在藝術領域中就是 即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問 題。 ◎ 符號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 它可對應到藝術作品的外在形 式與其主題的關係。對索緒爾 來說,能指與所指是任意性連 繫,沒有內在連繫。所指不存 在固定的、普遍的概念,其與 能指都是任意性的,它們是純 關係性。 ◎ 語言元素中的聯想(語群)關係 (associative relations)與組合 ( 句 段 ) 關 係 (syntagmatic relations): -聯想關係現一般稱為聚合關 係,指能夠互相替換的元素間 的對比。 ◎ 語言系統(language)與言說系 統(parole):如同一位藝術家所 能使用的所有造形語彙的集合 體即語言系統;而藝術家個人 所慣用、偏好的創作傾向即言 說系統。 -組合關係為確定組合的可能 性,即可能組成一個序列的 那些元素之間的關係。 (四) 小結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文 學教授喬納森‧庫勒((Jonathan Culler) 認為索緒爾的貢獻表現在下列幾個方 面:8 - 語 言 系 統 是 一 種 制 度 (institution);言說則是一種事件 (event)。 -語言系統是社會產物,通過 語言實踐存放在某一社會集 團全體成員的寶庫;言說是 ◎ 他的研究方法促成了符號學 和結構主義的出現。 7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 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年,頁 9-45。 8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 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年,頁 1-6。 8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 他指出「意義是由事物間的關 係產生,而非由其本質確立」 此一說,成為現代主義思想中 試圖打破那個由絕對權威中 心所明定意義的思想根源。 系統本身其實是空洞的。換言之,如 學者所指出的,索緒爾的符號體系只 重視呈現差異的結構,確未去追溯此 差異的根源。11 第四節 無止境的詮釋── 皮爾士的符號運作結構 ◎ 他指出「人是語言的動物」這 一點上,不僅反映同時還帶領 了時代轉向語言學研究的趨 勢。 一、生平簡介 然而,索緒爾這種語言系統的結 構模型,卻是後結構理論與後現代理 論學者所亟欲超越的對象。除了他在 符號「能指」與「所指」的二元劃分 之說為後人所詬病之外,9羅蘭巴特還 認為他那種將語言分成「語言系統」 (language)與「言說系統」(parole)的二 分法,是把語言系統憑空想像為一種 大儲藏室,而個體為了表達、為了言 說,自此倉儲中心挑選適合字彙或句 子並組織以產生言說。巴特相信,語 言的表達形式必是個體的、記憶的, 並沒有一種抽象的、普遍性的、與集 體維度的語言中心的存在。10 美 國 符 號 學 家 皮 爾 士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生於美國麻 塞諸塞州,其父於哈佛大學教授數學 及天文學,在他父親的耳濡目染之 下,他自幼便對自然科學產生高度興 趣。1861 年起,皮爾士任職於美國海 岸觀測所,期間並在哈佛大學、霍普 金斯等大學講授邏輯與科學史。然 而,他生前並未獲得重視,直到其辭 世之後,其學說方受學界的青睞。 另一方面,如前文一再強調的, 索緒爾將語言的意義封鎖在類似標籤 功能的符號體系內,也就是用在場的 符號取代不在場的被指涉之事物;然 而他並未進一步將視野轉向符號體系 之外的真實世界,或者並未體認符號 圖 7-2-2:符號學奠基人物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 皮爾士的哲學思想被後世稱為是 實用主義哲學(Pragmatism)。實用主義 9 實際上,符號中的能指與所指的對應關係不 是任意性的,而且這種二元劃分的方式也 常被批判是男性沙文主義的思想模式。 10 方生 著,《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91。 11 劉千美著,《差異與實踐》,臺北:立緒文 化,2001 年,頁 16-17。 9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後來以杜威為首,該派的中心思想便 是從事物的效用著眼:有用即真理, 無用即謬誤。實用主義反對神學與形 而上學,並普遍採實證與從經驗主義 態度來研究。 並非只是提供另一組形象意義而已。 若我們將作品視為符號或符號組合 時,我們對其形式的理解就不只停留 在純視覺層次,同時也關心到意義如 何開展。「符號理論」最重要特色是去 注意到作品功用是作為表達意義的載 體,符號是基於先前已被建立的社會 成規之整體,能藉由其它類似事物以 指涉。 二、理論概述12 皮爾士認為,符號可區分為「指 標」(signal)、「肖像」(icon)、與「象 徵」(symbol)三種。在第一種的「指標」 中,符號與客體之間有物理性的連結 或因果關係,如煙是火的指標(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肖像」符號則 與客體彼此相像,如繪畫或漫畫;至 於「象徵」性符號,它不來自自然意 義上的而是文化的象徵,例如黑象徵 死亡、白象徵純潔、紅象徵熱情…… 等。 因此,對皮爾士而言,符號理論 應先建立的觀念是:符號經常透過自 身以外的意義指向自身,以及意義是 觀者基於先驗的符號解讀而來。在最 基本層面上,一件藝術作品如同符號 一般地作用是因為它被視為是藝術; 而更進一步的意義乃是由觀者所描繪 的、基於某種密碼或成規中所詮釋的 意義特徵。為了要使我們注意到成規 如何擔任了觀者與作品間的連結符號 模型,必需去強調若無觀者作品本身 則不具意義13。符號之所以為符號乃是 因為有「詮釋」(interpretation)的動作, 通過觀者的詮釋的介入,作品才被賦 予意義【圖表 7-2-2】。 在藝術作品中的符號意義賦與的 問題上,其實皮爾士的無止盡的符號 作用之說,特別是在如何理解視覺藝 術作品的角度上,比起索緒爾的二元 符號架構更為適用。 在符號運作上,他認為符號製作 時常以它自身以外的面貌出現。過去 人們經常把直覺意義加諸於對象上, 並將之歸為某種文化符碼的運作;但 是要理解作品符號學的真正價值,在 於它使人們重新思索「意義」為何, 從皮爾士的模型來看,意義賦予 過程決不能被貶為一對一的運作,只 將符號視為是信息集合體。他強調, 「我們無法不透過其它事物來構想符 號本身,此即詮釋」(we are unable to envisage a sign’s evoking something, namely its interpretant, without thiking of it to an object outside itself)。與此相 12 此一節之觀念主要參照自 Alex Potts 的〈符 號〉一文,見 Alex Potts, “Sign,” in Robert S. Nelson & Richard Shiff ed.,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pp.17-20. 13 Alex Potts, “Sign,” p.19. 10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對,索緒爾將符號定義為物質界的集 合體,或「能指」;或是非物質界的意 義,即「所指」。在能指與所指之間的 連結是透過複雜的思索規則或為密碼 (慣例)所組成、專屬於符號的語言。索 緒爾並不關心意味本身的過程,因此 其符號架構僅停留在「能指」喚起「所 指」的簡單運作層面上。至於後結構 主義者雖放棄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間 一對一的方式,意義遂成為永不休止 的象徵作用,然而他們那種開放式的 符號遊戲,仍舊脫不開二元式的延續 序列中的符號集合過程。 符號 Sign 1 物體(客體) Object 詮釋 intrepretant =符號 Sign 2 再詮釋 reintrepretant =符號 Sign 3 再詮釋 reintrepretant =符號 Sign 4 圖表 7-2-2:皮爾士的符號運作模型 回到皮爾士的符號架構,上述的 這種從符號到符號的追逐,他稱之為 「 無 止 境 的 符 號 學 」 (unlimited semiotics)──當詮釋者改變,時空脈絡 變動時,符號意義便成為另一個符 號,也就成為另一組三角形,且這種 再詮釋的動作會永無止境的繼續下 去,唯一沒變的是客體(object)。他與 後結構主義者不同之處在於,無止盡 的符號運作過程是隱藏及受限於物體 的,並且對同一物件的一系列的符號 指涉並非是靜態的,而是動態。因此, 作品的定義是不斷前進的,從一種詮 釋到另一種詮釋,端視詮釋者立足觀 點。意義詮釋是潛在的無止境的意義 繁殖。14 以達文西所畫的蒙娜麗莎(Mona Lisa)為例,當我們將她視為繪畫或風 景中某個人物形象,而非畫布上以油 墨繪就的抽象形式時,我們其實已進 入了某種程度的詮釋,並賦予它一種 符號意義了。若我們再進一步從符號 辨識到言辭符號層面檢視它,我們會 將該形象定義會歸類為肖像,以便與 宗教或象徵形象區隔開來,而此一意 義上的賦予更打開了詮釋上的眾多分 歧。在這例子中,若認定之為肖像畫, 我們就會試著去探究蒙娜麗莎為何人 也,她對達文西有何意義;另一方面 我們也可能以較廣泛的文化課題下, 面對肖像畫視之為女性圖像,其意義 需要與透過該時代的女性原型形象而 完成。因此,透過這樣的例子可以發 現,面對同一件作品,隨著我們對其 理解的不同,其意義也會跟著流變。 而這種理解作品的意義運作結構,正 是從事藝術作品研究工作者應深刻體 認的。 14 事實上,不單作品的意義是無限的,即便 「意義」一詞也是難以定義的。皮爾士曾 經統計過「意的種類多達五萬,後來被減 縮為 60 餘種。這說明了最不可定義的意 義 , 正 是 意 義 的 意 義 (the meaning of meaning)。見 C. S. Peirce, “Elements of Logic,” 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 Peirce II, Cambridge, Mass, 1932, p.330. 1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第五節 符號類型的探討 ──文字符號與視覺符號的 區別 一、詩與文的差異 過去在探討文字與圖像(詩與畫) 關係時,多關注於其共性上,如希臘 詩人西蒙尼德斯曾提出「畫是無聲的 詩,詩是有聲的畫」,這表明了書畫是 可以互通的;然而,至德國啟蒙時期, 美學家萊辛(Lessing, 1729-1781)於 其《拉奧孔》(Laokoon,副標題為「論 詩與畫的界限」)一書中,指出詩(文 字)與畫(圖像)間差異有三:15 ◎ 在使用媒介上:畫用顏色和線 條,它的各部位是在空間中並 列的,是同時鋪於一平面上; 詩以語言為媒介,是在時間中 沿著直線發展的。 ◎ 在題材上:由於題材有著靜止 的與流動的分別,其物體各部 位是在空間中並列的,而物體 的動作又是在時間中承續 的,因此畫的媒介適於描寫物 體,詩的媒介適於描寫動作和 情節。 ◎ 在感官上:畫是用眼睛來感受 的,眼睛可以把極大的範圍內 並列的形象同時印入眼簾,故 適於感受靜止的物體;詩是通 過耳朵接受,耳朵在時間上只 能聽到聲音之流中的一點,對 聲音的感受只能憑借印象,不 適於聽並列事物的羅列。因此 詩適合描寫動態而畫適於描 寫靜態。 相較於西方情形,在中國,雖然 晉陸機所提出的「宣物莫大於言,存 形莫善於畫」(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 記》所載)已點出詩與畫間的特性,而 宋代文人晁以道也曾表示:「畫寫物外 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 畫中態」,然中國整體發展仍不脫宋代 文豪蘇軾的格局:「味摩詰(即王維)之 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 詩。」(見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也就是將詩、畫等量齊觀之。它們的 分界,需晚至二十世紀以後方在美學 大家宗白華處得到較為深入的論述: 「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 而不全是詩。」16但是,這種關於不同 符號類型差異的課題,在中國總是未 受到系統化的分析。 回到西方的發展情形。在當代符 號學研究的時代風氣下,則開始透過 不同符號系統運作模式來探討視覺藝 術與文字差異。一般而言,西方針對 文字符號系統與形式再現的符號系統 進行比較,其差異大抵如下: 16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詩(文學)和畫的分 界〉,《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局,1981 年,頁 99。 15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頁 303。 1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語言 (文字) language 視覺形式(圖畫) visual form 有教養的、高度發展的、 合邏輯的 Articulation 、 Elaboration、Developed、 Logic、more mediated 原始的、不成熟的、粗 野的、自然的、幼稚的 Primitive 、 Childlike 、 Rudimentary、Natural、 Intuitive、less mediated 有意味的意涵 semantic significance 符號的成形未經一套建 立的規則 without established rules to form a sign 成規中被符碼化的再現 Conventionally coded representation 現實的複製 Replica of reality 能區分為如字或段落一 般的連續單元。 Divisible into a series of distinct units like the words or phrases of a text. 視覺形象總是具有某種 延展性;從未能完全區 分為連續不同性質的單 元,如文章中的文字或 段落一般。Always to some extent continuous; there is no equivalent in know syste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to the closely coded correlation between signs and meaning. 抽象觀念 Abstract 具體觀念 Concrete 第二意義 Secondary 原始意義 Primary 波特(Alex Potts)向我們直陳語言 與圖畫的差異:首先,形象本身缺乏 語 言 中 具 二 元 結 合 ( 即 聲 音 或 文 字 ←→思想概念)的性質;其次,製造符 號載體的客體 (作品 )之作坊或創作 者,其本身是否意識到語意上的意 義,是值得懷疑的;其三,視覺形象 總是具某些延續性,從未能被分裂為 連續不同性質的單元,如同文章中的 單字或段落一般;其四,視覺形式沒 有結構上的邏輯,而語言早於埃及時 代就有其系統邏輯的結構了。在任何 相近的被密碼化的符號及意義之間, 任何已知的視覺再現系統並未互相對 等,亦從未有任何圖畫形式之定義或 其組合能等同於文法或字典;其五, 即便在宗教或世俗藝術中,存在著精 緻範疇意義上所使用的、具抽象特質 的、以及按慣例的再現形式,但這些 伴隨而來的慣例並未組成了自律性、 具區隔性的視覺語彙。17 其實這種文字與圖像(畫)間的區 別,不少學者曾對此進行討論,18而蘇 珊‧朗格(Suzanne Langer)所說的「推 論性」(discursive)符號與「表象性」 (presentational)符號也可用以說明之 【 見 本 章 之 〈 藝 術 是 情 感 符 號 形 式 的 創 造〉】。19現象學則從文字與圖畫使用意 向性的不同切入,也足以說明這兩者 的差異。20 17 Alex Potts, “Sign,” 1996, pp.20-22. 18 Wladyslaw Tatarkiewicz 也曾為文討論視覺 藝術與詩歌間的差別,參閱 Wladyslaw Tatarkiewicz 著,劉文潭譯,〈藝術:藝術 與詩歌的關係史〉,《西洋六大美學理念 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年(英文版 1975 年),頁 83-140。 19 其實,柯林伍德(Collingwood)也曾就語言描 述與藝術表現間的差異,表示他的看法: 「描述一件事物,就等於把這件事物歸到 某一類中;而(藝術)表現卻恰恰相反,表 現是將這件事物個性化,…詩人(藝術家) 總是最大限度地克服那種給自己的強感貼 標籤的習慣,決不願把自己的感情歸到這 一類或那一類中。他總是盡最大努力將它 們個性化,使用那些可以將它們與同類其 它情感區別開來的方式去表現它們。」見 Collingwood, Principle of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93. 20 若從現象學角度來看,「文字(表意)意向」 與「圖畫意向」不同處如下:一、作為表 意的文字,其意向性的「箭頭」穿越了文 字,指向一個不在場的事物。它是向外的, 從現在我的所在處境離開而指向別處事 物;圖象意向的「箭頭」方向正好相反: 被意向的對象被帶向我,進入我的鄰近 處;事物的顯現是以具現的方式在我面前 出現。簡言之,「表意意向」向外指向事物, 「圖畫意向」把事物帶近切近之處。二、 表意意向一次就指向一個完整目標,就純 然而簡單地指向了對象;圖畫意向以某種 角度、面向、光線、姿勢等條件下呈現了 1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更深入地說,在藝術表現中特定 母題及意義間所存在的連繫是基於文 化知識,能透過文字形式中如詩或散 文中被仔細地完成。雖然視覺再現能 透過文字被說明,但並非說視覺範疇 或象徵以文字面貌出現則更精確而完 備;對人們心智而言,視覺再現形式 經常被視為是比起任何對等的字面意 義來的更加生動和直接。以聖母形象 為例,當她身著藍袍、手捧聖嬰,坐 於鍍金的王座上時,往往令人連想起 其人格及神性,一方面其相關特徵能 用文字得以精確的描述,另一方面視 覺形象亦具有某種力量,似能將聖母 的神秘感予以具體化,這是沒有任何 文字能作到的地步。形象的力量使得 觀者相信永恆的、非物質性的神性顯 現其中。總言之,他強調視覺形象並 不會被矮化為文字之附庸,21它們實各 嬗勝場。 號與文字符號的差異性。其實,詩與 畫的這種差異性更是二十世紀以後的 形式主義者亟欲強調的:他們企圖將 藝術中所有的符號性排除,以創造出 一種本質上不具符號性(辨識)功能與 指涉性的藝術,如抽象派繪畫。形式 主義者將藝術意義指向它自已,把藝 術 形 式 的 自 律 性 (autonomy) 無 限 提 升。對他們來說,藝術品的存在正是 基於它物理性質上的排列意義。 二、視覺符號的非指涉性? 在上文中,我們已點出了視覺符 但是,這麼一來我們便會以為視 覺藝術是不具指涉性(denotation)的, 在此可引布洛克的說法來解釋。他認 為,儘管現代藝術作品試圖要擺脫指 涉的掌握,問題在於,一旦它們被放 置到某種藝術環境中,被當成藝術品 欣賞和評價,就永遠無法避免地被指 向它們之外的其它事物。真相是,每 件藝術作品都表達了作品的某種態 度,它們本身就是作者探索藝術的另 一種指涉。風格本身的選取也說明了 一種指涉:即便強調藝術的非指涉 性,這種「強調」的動機本身已是一 種指涉,即便是非具象作品也已進入 了指涉階段。22我們所要體認的是,藝 術品的指涉性並非像文字一般具字面 意義的指涉性。 一個對象。圖畫較為具體;表意較為抽象。 三、圖畫意向像知覺,而不像表意。圖畫 意向如同我們看到或聽到一個事物:我們 當然沒有真正地看到或聽到一個事物,因 為我們有的只是圖象而非事物本身。但圖 畫給出的與事物本身給出的有相類比關 係。就像知覺,圖畫意向是持續的,我們 可以把焦點放在圖像的這部份或那部份, 圖像本身也可以是清晰的或是褪色的。但 是這兩種意向性雖然不同,但彼此可交互 作用。例如:我們可以用字詞討論畫(物 質、材料、主題)(參閱 Robert Sokolowski 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 心靈工坊,2004 年,頁 127-128)。 就此來看,所有藝術作品都是作 者意圖性的產物,它們有其被創作的 動機,它們也都有所指涉。在此,需 被指出的是,作者意圖並不直接等於 22 H. G. 布洛克(Blocker)著,滕守堯譯,〈形式 主義〉,《現代藝術哲學》,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頁 199、204-205。 21 Alex Potts, “Sign,” 1996, pp.22-23. 14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1 當代思潮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作品意圖,一方面,雖然藝術品的指 涉與創作者意圖有著因果關係,但作 品是獨立於藝術家而存在的,因此它 們不是相等關係。一但藝術家本人意 圖體現於一個適用於公共交流的表現 形式,該意圖便成為藝術品的一部 份,成為公共財產;另一方面,轉譯 為作品的創作動機不見得都能落入言 詮,作品內容與審美價值也不見得都 能直接被語言翻譯出來。 第六節 當
本文档为【符号学\符号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93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02
浏览量: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