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词学习

古诗词学习

举报
开通vip

古诗词学习古诗词学习 有很多朋友对古诗词还是相当喜爱,却又常常不得其门而入(包括我自己),这里介绍一些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希望对朋友们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

古诗词学习
古诗词学习 有很多朋友对古诗词还是相当喜爱,却又常常不得其门而入(包括我自己),这里介绍一些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希望对朋友们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近体诗的对仗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五、词的平仄规律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 第五章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二、格律极端化 三、多填词牌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五、贪图长度 六、贪图数量 七、追求华丽辞藻 八、自创词牌 《词律新编》——小令 第一~九卷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 ……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例如词韵: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箇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这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合      对应的古词韵 ———————————————————————————————————————  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声  二、开来   ai uai       第五部 佳半、灰半  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第七部 寒、删、先、元半,十四部 覃、盐、咸  四、江阳   ang iang uang    第二部 江阳  五、逍遥   ao iao       第八部 萧肴豪  六、国歌   e o uo       第九部 歌,部分入声  七、灰微   ei ui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八、森林   en in un ü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第一部 东冬,十一部 庚青蒸 十、希奇(儿) i(er并入)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一、诗词   i(整体认读)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二、别叠   ie (y)e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十三、忧愁   ou iu        十二部 尤 十四、读书   u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十五、须臾   ü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十六、绝学   üe         部分入声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十、笛,入声。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那,平声。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峡,入声。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上文说过,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我们分开讨论。 (一)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看、听都是平仄两读!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注:竹、合,入声。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卢伦《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黑,入声。骑,名词,仄声。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泊,入声。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续)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误导,且影响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论的,否则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同理,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还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按照上文律诗的格式用*标注的四个字都“出律”了。当然这种“出律”是按后人的眼光看的,在律诗未定型化的时代,根本没有“出律”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古人称之为“拗体”。当然拗体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九、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十、近体诗的对仗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   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注: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如: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   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其实诗的基本句式就四种,七言只是五言的扩展(可平可仄字有规律)。记住这些后,再掌握粘对规律和拗句拗救,诗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一、词和词牌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不再详述! ……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忆江南、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出”是入声。   《梦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浣溪沙》   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例:《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双调 别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共用四个韵上下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末句不能犯孤平。有人认为上下阕末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大误!)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青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闻鹧鸪。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入声)倚门。   《菩萨蛮 》五代·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入声)头誓(去声)不归。   注:有人拿“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理论来证明上下阕第三字必平,还说温庭筠12首菩萨蛮此处全部用平声(眼睛有毛病),但是温庭筠这首末句第三字用的却是入声(连入声都弄不明白,有什么资格谈格律?),韦庄第一字用入声(代替平声,否则犯孤平;这种情况仅见2例,另一例是辛弃疾的《破阵子》),第三字用去声,其他名家的作品第三字用上声入声者不胜枚举,纵然“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但是“去声绝对不能代替平声”!下文还有更多论述!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例:《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西江月》   五十字 双调 一、二句,五、六句例用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七、八、说”是入声。   《西江月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 》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续)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卜算子》: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例:《卜算子》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句: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我住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BR>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    ·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              *   ·       **    · 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 *   ·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在下共见到其中七种变体。 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一)依声填词   细分为二种:  1、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二)依句填词   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人属此!南宋多数词人都如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属此!  (三)依数填词   明清时有些词人,仅满足于字数、句数与古人作品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根本谈不上“填词”!在下称之为“依数(字数、句数)填词”!现在多数朋友都属此!  (四)自度曲和自过腔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 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 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 苟悦注曰:“被声,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 度曲。《西京赋》曰:‘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张衡《舞赋》:‘度终复位, 次受二八。’”师古注曰:“应、苟二说皆是也。度,音大谷反。”按:应劭 以此“度”字为“隐度”之义。师古用应劭说,故读此“度”字为“大谷反”, 即令“铎”字音,臣瓒引《西京赋》为注,李善注《西京赋》,又引用臣瓒之 说,他们都把这个“度”字解释为“过度”的意思,于是可知他们把“度”字 读作“杜”字音。但是应劭所注释的是:“自度曲”三个字,他以为“自度曲” 就是“自制曲”。”臣瓒、李善所注释的,仅为“度曲”二字,他们以为“度 曲” 即“唱曲”。可是“度曲” 二字,早已见于宋玉的《笛赋》:“度曲举 盼。”宋玉用这两个字,也是“唱曲”的意思。故后世以“度曲”为“唱曲”, 以“自度曲”为“自制曲”,乃是各取一说,二者不可混淆。“自度曲”是一个名词。“度曲” 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语词。不能把“自度曲” 解释为“自唱曲”。   宋代有不少词人,都深通音乐,他们做了词,便自己能够作曲,故词集中 常见有“自度曲”。旧本姜白石词集第五卷,标目云:“自度曲”,这里所收 都是姜白石自己创作的曲调,第六卷标目云:“自制曲” 。其实就是“自度 曲”,当时编集时偶然没有统一。陆钟辉刻本就已经统一为“自度曲”了。柳 永、周邦彦深于音律,他们的词集中有不少自度曲,但并不都标明。不过,凡是自度曲:至少都应当注明这个曲子的宫调,或者在词序中说明,柳永的《乐 章集》按照宫调编辑,姜夔的自度曲都有小序。这个办法最有交代,其他词集 中未有说明的自度曲,后世读者就无法知道了。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吴文英西子妆慢注曰:“梦窗自度腔。”张仲举 虞美人词序云:“题临川叶宋英《千林白雪》,多自度腔。”也有称“自撰腔” 的,张先劝金船词序曰:“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苏东坡和作 序亦云:“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这是说:劝金船是他们的朋友杨元素 自己作的曲调, 劝金船这个调名也是杨元素取定的。 自度曲有时亦称“自制 腔”。 例如苏东坡翻香令词小序云:“此词苏次言传于伯固家, 云老人自制 腔。”又黄花庵云:“冯伟寿精于律吕,词多自制腔。”   又有称为“自过腔” 的,其含义就不同了。 晁无咎消息词题下自注曰: “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姜夔有一首湘月词,自序曰:“予度此曲,即念 奴娇同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 便能过腔也。”据此可知,晁无咎的消息,就是用鬲指声来吹奏的永遇乐。姜 夔的湘月词,句格仍与念奴娇一样,晁无咎的消息,句法亦与永遇乐没有不同。 可知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因此万树编 《词律》,径自以湘月为念奴娇的别名,而不再另外收录湘月这个曲调。万氏 解释云:“白石湘月一调。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其字句无不相合。今人不晓 宫调,亦不知鬲指为何义,若欲填湘月,即仍是填念奴娇,不必巧徇其名也, 故本谱不另收湘月调。”万氏亦不收消息,即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 其解释云:“晁无咎题名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故知入某 调即异其腔,因即异其名。如白石之湘月,即念奴娇,而腔自不同,此理今不 传矣。”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鬲指”者。指吹笛的指 法可以高一孔,或低一孔。指法稍变,腔调即异。故念奴娇的腔调稍变,即可 另外题一个调名曰湘月。但这仅是歌曲腔调的改动,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后 世词家,已不懂宋词音律,作词只能依照句法填字。念奴娇和湘月,永遇乐和 消息,句法既然一样,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妨说:湘月即念奴娇, 消息即永遇乐。至于二者之间,腔调不同,却不能从字句中看得出来。《词律》 《词谱》,只能以词调的句格同异为类别,无法从句法相同的两首词中区别其 腔调之不同。可是,周之畸的《心日斋词选》、江顺詒的《词学集成》,都极 力排低万树不懂宫调。其实,万树在《词律》卷端 《发凡》中已明白说了: “宫调失传,作者依腔填句,不必另收湘月。”万氏正因为无法从字句中区别 宫调,故只能就词论词。如周之畸、江顺詒之自以为能知二词有宫调不同的区 别,但他们也不可能作字句相同的湘月及念奴娇各一阕,而使读者知其有宫调 之不同。不过,以文词句法而论,则湘月即念奴娇,消息即永遇乐,从音律而 论,则湘月非念奴娇,消息亦非永遇乐,万氏在念奴娇下注百字令、酹江月、 大江东去等异名,而湘月亦在其中,似乎湘月亦是念奴娇的一个别名,又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这样注法,确是失于考虑的。 自过腔既然不是创调,它就和自度曲不同。但姜白石以湘月编入词集第六卷自制曲中,可见宋朝人还是把自过腔作为自度曲的。  (五)自由作词、创调   自己已经精通诗词格律(必须条件),按古人填词的规律(句式、平仄、压韵等),自己组织句子,不受词谱约束!不受字数限制!可惜没有谱曲!   或者按现代的歌曲的曲调,根据填词规律自己创调(没那么容易!自己必须精通诗词格律!还要懂一些音乐!)在下的《红梅曲》属此——仅玩玩而已,不可滥用! 《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 依《红梅赞》曲调填词。用本意。  群芳摇落北风寒,  雨剑霜刀若等闲。  雪海冰山何所惧,  玉树丛中绽笑颜。  清香飘万里,  冉冉入云端。  飒爽英姿无媚骨,  代代有名篇。  唤醒春花竟开放,  香销玉殒亦安然。 词早期是用来歌唱的——必须有一定的格律, 现在虽不能歌唱,却要人诵读——也要一定格律,读起来才有音乐感!否则总觉得不流畅! 例如现代的民歌、流行歌曲,虽然唱起来没有什么不和谐(实际上,歌唱时已经把一些平声转成仄声,一些仄声转成平声),但是诵读时总拗口!就是因为没有了格律! 大家可以比较我的《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和原《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六)依句填词、依数填词的区别——数据比较   诗词中每增加一个可平可仄字,平仄组合格式便会增加一
本文档为【古诗词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77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0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3-04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