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劳动经济学串讲

劳动经济学串讲

举报
开通vip

劳动经济学串讲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 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 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 三、...

劳动经济学串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 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 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 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 1、经济效益理论。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 1、消费最优化条件 2、生产最优化条件 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 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本书主要涉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工资与就业机会的相互关系;工资、收入和个人工作选择的相互作用;一般的市场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方式;工资与职业特征的关系;教育和培训投资的刺激因素和效果;分析社会政策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了解----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1、人具有很高的悟性 2、计划中心具有完全信息 3、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财富较为丰富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承认个人理性为前提假设的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 1、承认、引导、利用个人理性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激励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增进全社会福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变革产权的单一国家所有,形成多元产权 3、“资源”的前提假设 4、信息的前提假设 掌握----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 2、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 3、关于“资源”的假设;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 4、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设。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现代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了解----劳动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 1、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定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可窥视其一斑。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涉及四种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国际市场,劳动力市场正是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 2、劳动、劳动力、劳动价值论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石。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难点如企业冗员过多,那么精简下来的人员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的问题。 二、规范分析方法---就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首先使用“互惠“基准来解决这一问题。 “互惠”是交易中参与交易各方都受惠的意思。交易结果符合以下3种情况之一,被认为就是互惠的: 1、所有人都受益,即所有人都觉得效用提高了; 2、部分人受益(效用提高),但也没有人受损(效用降低); 3、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总的来讲受益者所受之益可以并且足够补偿受损者之损。 “互惠障碍”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障碍 2、交易障碍 3、交易费用无法解决 4、“市场”缺位 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瓦尔拉斯制作出整个市场体系在一个价格体系下,同时达到供求平衡模型,叫一般均衡模型,用这种模型去分析经济行为人的方法,被称为一般均衡方法,或瓦尔拉斯均衡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者的区别 静态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它的特征是不考察经济变量的时间关系,即它所考察的变量都是属于同一时点的。 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经济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演变。所以说,静态分析是状态分析,动态分析是过程分析。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的一般理论 熟悉----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界定 1、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是全部社会行为的主体。 3、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我国把16岁规定为劳动年龄的下限。 4、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工资报酬。工资是工作时间数量乘以工资率。 熟悉----劳动力的生产与人力投资 一、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生理上的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生产劳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 二、劳动力的生产部门主要有:教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和家庭。 三、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是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止,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这种生产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种。 直接费用:1、生产费用 2、教育费用 3、医疗费用 4、社会公共支出 间接费用:1、工时损失费用 2、受教育的机会成本 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物力投资。 凡是用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和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叫人力投资。 掌握----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阐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劳动力市场由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供求双方的交换三方面构成。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1、国家调节市场 2、市场引导企业 3、国家与企业 4、国家与个人 5、个人与企业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实现劳动力趋优配置; 2、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4、有利于微观搞活;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劳动力只能被租借或使用,劳动者本人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2、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由买方决定而不是由卖方决定。 3、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的劳动的报酬,也包括人力投资应获得的报酬。 4、企业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企业福利、企业地位、企业文化以及职务的有限性、挑战性等因素,对吸引就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5、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6、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体系 (一)劳动力价值规律:劳动能力不能用时间这个自然尺度去衡量。 (二)劳动力竞争规律: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具体作用有三个方面: 1、竞争机制是调节劳动力再生产和择业行为的基本手段。 2、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竞争,可以激励劳动者端正劳动态度、恪尽职守。 3、竞争还能促进企业不断优化自己。 (三)劳动力供求规律 劳动力价格形成规律、竞争规律等作用的发挥,只有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实现。劳动力供求量呈“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横----新的平衡”的动态运动形式。 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运动中,必然使一部分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沉淀下来,形成失业。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时必然出现的现象。 失业是就业过程中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条件,是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竞争环境的条件,是产业结构得以进行调整的条件,是保证劳动者具有择业自主权的条件。但是,在我们认识失业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失业的严重危害性。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体制 熟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特征 在这种体制下,掌握着定量资源的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自主地进行生产、投资、消费,彼此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等价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1、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权利结构是一种产权结构。 典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配方式只能是“投入---报酬”方式。 2、惟产权的权利结构决定了典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所有经济行为人都以价值为尺度,在有限预算的约束下,追求最大的效用,或以价值为尺度,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等量的效用。因此,在这种体制中,厂商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劳动者的目标是时间效用最大化。 3、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是惟市场机制,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价格信号,刺激对方购买自己的产品的手段提高对方的效用或改变对方的偏好。 熟悉----相应的劳动经济体制 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工资率,就是交易双方进行决策时依据的唯一信号。 熟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通 变通的途径无非是参与交换的当事人自行调整和政府干预两种。 1、当事人自行调整的方式又有两种,一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创造市场,二是双方当事人互相妥协。 2、政府干预势必改变权利结构。 所谓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就是研究同时运行着的两类劳动力市场之间差别的理论。这两类劳动力市场,一类称“优等劳动力市场”,或“一等劳动力市场”;一类称“次等劳动力市场”,或“二等劳动力市场” 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职业稳定,工资水平高且稳定,劳动条件好。 次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流动灵活、频繁,职业不稳定,工资随行就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掌握----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一、劳动力: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一种能力,它不能离开劳动者而单独存在。 二、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三、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对自己的劳动使用权的让渡。 1、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是以一定的报酬为条件的,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与供给意愿的统一。 2、从一个封闭区域来看,劳动力供给量的上限是该区域的潜在劳动力资源量,下限是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人口。 掌握----劳动力资源的特征 1、劳动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这是劳动力资源与其他一切资源最根本的区别。 2、劳动力资源兼有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劳动力资源作为资本性资源,首先,它也是投资的结果。其次,在有效期限内,它的使用能够不断地带来收益。再则,它在使用中也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而它同时又是一种自然力,因而同自然资源一样,有非投资性。 3、劳动力资源有体能资源和智能资源之分,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源。智能密集型劳动力构成劳动力资源的高智能部分。 4、劳动力资源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掌握----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规模:这里有三种情况(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标志): 第一,扩大的人口再生产;第二,人口简单再生产;第三,缩小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年龄结构:将人口群划分为年轻人口型、成年、老年人口型三种。 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三、宏观经济状况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掌握----效用的概念,等效用曲线的概念和特征 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劳动力供给理论中效用是指个人从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等效用曲线:是无差异曲线的一种,这里是指由取得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不同货币收入和闲暇组合的点所连成的曲线。 等效用曲线具有如下特征:1、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 3、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曲线越陡峭说明个人越重视闲暇。 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人们的偏好的差异。 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工作时间)或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所获得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味着人们从每一增加的闲暇小时或收入中所增加的效用是下降的。 掌握----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是指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总价值量。它是一条直线。 掌握----工作决策理论 一、基本假定: 1、效用极大化假设。 2、完全决策权假设。3、市场自由竞争假设。4、偏好不变假定。 二、个人效用极大化的工作决策当预算约束线与等效用相切时,个人效用最大。 三、不参加工作的决策:曲线越陡值,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他期盼的工资率越高。经济意义是,如果一个人期望的工资率比实际的市场工资率高,他就会做出不参加工作的决策,这样,他的效用达到最大。 掌握----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大,工资率提高使劳动力供给减少,替代效应大,工资率提高使劳动力供给增加。 掌握----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一般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在工资率较高时,收入效应大。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掌握----市场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熟悉----家庭生产理论 1、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生产功能。 2、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在进行工作决策时,总是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协商。 3、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而且要考虑自身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熟悉----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 如果等效用曲线是渐渐弯曲的,那么,替代效应就会较大;如果等效用曲线是突然弯曲的,则替代效应就会较小。 熟悉----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时间密集的闲暇活动消费主要发生在早年和晚年。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熟悉----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劳动力需求是指政府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力。 熟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工资率 2、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 3、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 4、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5、技术进步 6、宏观经济环境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 了解----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主要类型 1、短期模型和长期模型 2、利润最大化模型和非利润最大化模型 3、完全竞争模型和非完全竞争模型 熟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熟悉----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掌握----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增量与产品产出的增量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在资本数量不变,劳动同质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产品与劳动投入量有如下的关系。开始,劳动的边际产品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劳动力人数达到L*的时候,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而后,又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劳动力人数的这种关系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第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短期内,企业为实现利润化,雇用劳动力的原则是使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等于工资率。 第二,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的下降区域部分就是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三,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负相关,即二者呈现反方向变动趋势。 掌握----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概念和特征 在劳动与资本可替代的假定条件下,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劳动与资本的投入组合生产同样数量的产量,叫劳动的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负。 2、较高产出的等产量线离开原点较远。 3、等产量线是一条连续曲线。 4、等产量线的斜率随着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而变化。上端较陡直,下端较平缓。 等成本线:它是一条直线,即在总成本一定的条件下,L和K的各种投入组合连接而成的 1、等成本线上各点的成本相等。 2、较大的总成本线离开原点较远。 3、等成本线的斜率为负且为常数,该值同时又是等成本线上劳动对资本的技术替代率。 掌握----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1、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样,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也是向下倾斜的,它说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反方向变化的规律。 2、在长期中,工资率变化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除了规模效应外,还有替代效应,而且两种效应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同方向的。 3、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平坦。 掌握----企业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的比较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平坦。 第三节 市场劳动力需求 掌握----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 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比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更陡直。或者说,工资率的变化对市场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比对市场内各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要小些。 掌握----市场劳动力需求弹性 一、劳动力需求弹性通常是指工资率变化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数。 劳动力需求弹性分为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和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两类。 1、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同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 2、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种劳动的工资率变化1%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 如果交叉弹性值为正,即一种劳动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增加,二者之间为总替代关系;如果交叉弹性值为负,即一种劳动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减少,二者之间为总互补关系。 掌握----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同方向变化。这是由于工资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二是规模效应。最终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通过影响规模效应而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产品需求弹性越大,改变价格P的余地就越小,改变MC的强制性就越大,从而规模效应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也就越大。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做出如下推论:A、奢侈品行业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行业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B、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市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C、长期中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2、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的难易程度。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越容易,该种劳动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越大。由以上分析可以推论:长期比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弹性。它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同方向变化。 4、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重。它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同方向变化。这是因为劳动成本比重越小,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也就越小。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现实生活中,劳动力供给者根据本期的工资率做出劳动力供给决策,但实际劳动力供给量的改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因而,会产生供给时滞。 需要说明的是。存在供给时滞时,劳动力市场并非总能收敛于均衡状态,这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对于横轴的倾斜程度。劳动力供给曲线陡直,劳动力需求曲线平缓,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均衡。 掌握----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单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条件是:意愿劳动力供给等于意愿劳动力需求,简称为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 单一市场的比较静态均衡 一、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位移的因素有: 1、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劳动力参与率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A、个人非劳动收入变化。 B、家庭其他成员工资和收入的变化。 C、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D、居民对市场工作厌倦程度的变化 E、效用最大化目标(偏好)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二、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位移的因素有: 1、技术变化。 2、最终产出价格的变化。 3、其他生产要素(资本)价格的变化。 4、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变化。 第五章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 熟悉----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发端于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的研究,才进入了人力资本研究阶段。 掌握----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资本。 与物质资本相似处: 1、二者都是生产性资本,都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二者都必须通过投资而形成。 3、二者都能通过投资而带来收益。 4、二者都存在投资风险。 自己独特的性质: 1、私有性。对于人力资本,则不可让渡其所有权,只可部分让渡使用权。使用权虽然让渡,但必须严格尊重所有者的所有权。 2、依附性。一是对人身的依附。二是对物质资本的依附。 3、递增性。 4、可变性。如果不能够经常运用、学习和更新,人力资本就会贬值。 5、层次性。 6、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 7、投资主体多元化。 8、投资收益的多重性。 9、时效性。 10、社会性。 掌握----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人类自身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 (二)能够直接改善和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的效果,推动经济增长 (三)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 (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概述 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增加人的知识和能力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教育 2、培训 3、保健 4、国内迁移 5、国际迁移 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 一、收益流量现值 第一,获得收益的期限越远,其现值就越小。 第二,使用的贴现率越大,任何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就越小。 二、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三节 教育投资 掌握----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一、教育投资的私人成本与收益 1、私人成本是指个人为自身接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私人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个人支付的直接的教育成本,其二,包括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即由于上学而放弃了的收入。 教育投资的个人效益就是预期接受教育以后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将来才可能获得的较高收入必须能补偿目前的投资成本。 2、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主要是指一国免费的公共教育的投资、费用和各种有关的教育补贴。教育社会成本也包括机会成本。 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是指由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为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收益。 3、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极其变动 高等教育的实际收益率与市场高等教育的相对工资变动有关,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虽然耗费较大的投资,但能从企业获得一个较高的工资补偿。 高等教育的实际收益率还受制于完成高等教育的投资成本。 教育投资从投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宏观教育投资和微观教育投资。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它又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掌握----微观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方法 一、微观教育投资 1、其他条件相同,投资后的收入增量越多(即收益时间越长),则一项教育投资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即投资越具有经济合理性。比如,年长者比年轻者更不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是因为他们受教育后的收益时间相对比较短,并且所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相对较多。 2、其他条件相同,接受教育投资的成本越低,就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 3、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会越多。 二、宏观教育投资 舒尔茨和丹尼森的分析,都得出了教育投资具有巨大的投资效益和经济价值的结论。 第四节 在职培训 熟悉----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1、在职培训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学习和发展技能。 2、在职培训的成本包括:1)培训学习和管理所发生的直接费用 2)雇员在培训期间比正常生产时减少的产量 3)受训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 3、收益:对企业来说,企业投入在职培训的成本,能获得与其他投资相当的收益;对受训者个人来说,接受培训后的劳动力不仅能凭新的技能要求提高工资,而且还能自行流动。 掌握----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区别 一、一般培训是指员工学到的职业技能对进行培训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同样有用。一般训练的成本不是由企业负担,而是由接受训练的工人自己负担。 二、特殊培训是指员工接受训练的技能能使提供训练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归于企业。而工人在训练期间并不降低工资,不耗费投资成本,在训练以后工人的工资仍处于原来水平。企业支付特殊训练的成本,又在以后以获得的收益弥补成本。企业也可以以训练后的一部分收益提高工人的工资,这样,企业和工人分享成本和收益,两者都可从特殊训练投资中获得一个合理的收益率。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 了解----劳动力流动的假设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即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地选择和流动的行为。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二,是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念,劳动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即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实际上在社会中实现的价值只是期望值的一部分。 如果用S 表示劳动者主观价值实现率,S=V/V。即表示劳动者价值的实现值与期望值的比率。 S值大小恰当地反映了处于某一工作单位中的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发挥程度及个人愿望的满足程度,从而反映劳动者在工作单位中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熟悉----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程度。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劳动力的流动性还同劳动者本身的因素或特征有关。 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的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1、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够被许多产业或企业所利用; 2、专业知识面较宽,能够在所从事的一系列工作中得到应用; 3、没有任何特长的劳动力一旦失去工作,马上就会流动寻找工作,而熟练工人则愿意或可能等待一段时间,度过需求不足时期,重新回到原来的雇用工作单位。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熟悉:自然、教育、职业、成本等因素的具体内容 一、教育程度对迁移收益的影响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程度的提高增加就业的概率。 其次,文化程度还可能通过影响在城市和农村工作的收入而影响迁移收益。 二、职业流动是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它是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具体反映。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化 熟悉----劳动力流动趋势 1、劳动力往往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 2、专业技术型劳动力往往流向较高层次产业或经济发达地区; 3、学历较高或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起流动率较高,学历较低或非专业技术型的劳动者,其流动率较低。 4、青年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流动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一、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可以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二、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是个人基于“私人成本而不是因流动而带来的全部成本(包括有关公共服务及流动带来的外部性)而做出”决策的结果。个人与社会对流动涉及的成本---收益的分析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差可以用流动的外部性(税收和收益两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流动将影响与地区性公共服务相关的税收水平。 其次,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影响流动地原居民所接受的社会服务质量。 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外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 2、对社会公共管理资本的影响。 3、对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掌握----劳动力流动决策 劳动力流动和迁移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具有内在合理性。 1、人力资本现时投资是为了未来的收益。由人力资本作用带来的总收益会受到劳动力个人的工作年限的影响,因此,劳动力个人在有限的工作年龄期内必然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力争个人收入最大化。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则是为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寻找最有利的经济活动场所,以获得最大收益。劳动力通过迁移和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 2、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匹配才能有效结合,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物品和服务。人们自身作为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必须在流动中寻找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与生产资料有效配置。 劳动力流动的流动成本包括:1)劳动力放弃原有工作所受的经济损失; 2)为迁移和流动所需支付的直接流动成本; 3)劳动力流动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劳动力个人的流动决策决定于这一基本条件:流动后的新地区期望获得的收益换算为现值减去移动耗费的成本超过现在地区的收入现值。 流动的净收益的现值将受下面几个因素的变化的影响: 1、从变化职业后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的利益大小; 2、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是否精神愉快; 3、变换工作的直接费用大小; 4、在新岗位上或新迁移的地方生活的时间长短。 第七章 工资理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熟悉----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斯密的工资理论包括工资标准论、工资决定机制论、工资水平增长及工资差别论等方面。 1、工资是在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 2、按照斯密的观点,在工资增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的供求。 3、斯密认为,工资差别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职业本身的性质”,二是因为“政策不让事物完全自由地发展”。 职业本身的性质在五个方面影响工资差别:1)职业本身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之分; 2)职业学习有难有易,学费有多有少; 3)工作有安全的和不安全的; 4)职业所需负担的责任有轻有重; 5)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1)某些政策限制了某些职业中的竞争人数,使其少于原来愿意加入这些职业的人数; 2)增加另一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越自然的限度; 3)不让资本和劳动自由流动,使其不能由一职业转移到其他职业,不能由一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 熟悉----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对于劳动的市场价格确定,李嘉图认为,劳动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 对于市场价格的因素,李嘉图认为有两种,一是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二是劳动的自然价格。 第二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熟悉----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熟悉----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工资分配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 熟悉----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的价值 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人与物,既然属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已是商品,当然私有的劳动力也应是商品。 2、虽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但自由人联合体与单个劳动者的关系仍然是商品交换的关系。 3、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应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量的构成也是C+V+M,如果不承认劳动力有价值,当然也就不承认剩余价值,那么商品价值就缺少了两部分,那就不成其为商品了。 工资在性质上可以看成是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力的自然价格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 第三节 工资水平 掌握----工资水平的概念 根据需要,用某种时间状态,从某个角度所考察的某一领域内雇员工资率的高低。 掌握----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1、保证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生活需要的生活工资。 2、企业和部门的工资支付能力。 3、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外在因素。 掌握----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经过商品价格指数调整后的货币工资。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总是具有上涨的趋势,因此,货币工资水平总会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第四节 工资差别 熟悉----工资差别的概念 工资差别就是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差异。 掌握----工资差别按成因划分的类型 从形成差别的原因上来分析,这些差别又可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和垄断性工资差别。 1、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劳动者之间产生工资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谓“补偿性”是指,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劳动时,他们的工资会产生差别。 2、所谓竞争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异。竞争性工资差别也叫做技能性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理论认为,竞争既是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异的原因,也是导致不同质劳动者之间流动的原因。 3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同时又是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导致垄断性工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另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稀缺。 掌握----工资差别的扩展——收入分布 收入分布:一是指一国内各阶层之间,个人或家庭收入的分配情况;二是指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一、收入:主要是指物质收益,它包括的范围主要有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政府补助或福利收入。 1、经济学家经常使用所谓的洛伦茨曲线来衡量家庭或个人收入分布的平等(即均等)程度。所谓洛伦茨曲线指的是这样一条曲线,该曲线通过与绝对平均线比较,显示出收入间的平等程度。OE线是绝对平均线,该线表明相同百分比的家庭占有相同的收入。因此,它又被称为完全均等线。在OE线与OABCDE曲线之间形成的阴影部分表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面积越大,也就是说OABCDE曲线离OE线越远,收入就越不平等。 2、经济学家还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平等程度。它等于由这两条线所形成的面积除以完全平等曲线下的面积之商。因此,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布越不平等。 二、所谓功能性收入分布,是指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总收入之间所占的份额。 根据一般的材料,工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约为60%--80%。 工资所占份额大体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供求状况,二是劳动的生产率状况。 第五节 工资形式的选择 熟悉----工资形式的概念 工资形式就是计量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与具体办法。 工资形式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等。其中,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两种基本形式,其他是辅助和补充形式。 掌握----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选择 一、雇员和雇主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 采用计件工资制度支付报酬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例如,所有的工作成果都必须易于衡量,工人的工作速度可由自己控制等。 1、从雇员的角度来说,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使雇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生产难免波动,所以采用计件工资制度计取报酬会使收入有波动。由于计件工资有风险,所以如果若干年后,计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等于计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雇员会偏好计时工资。 2、从雇主角度来说,在计件工资制度下,低生产率的后果由雇员自己承担,雇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来筛选和监督职工;而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生产率波动的风险由雇主承担,不过雇主的担忧小于雇员,因为这部分雇员生产率低,那部分雇员的生产率可能高,这就减少了雇主的风险。此外,在计件工资制度下,雇主监督质量的费用大,制定定额的费用大,因而管理成本较高。总之哪种工资制度给雇主带来的成本小,收益大,雇主就会选择哪种工资制度。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计时工资的运用 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年功序列工资、晋升刺激、退休金刺激等手段克服计时工资制度下雇员缺乏激励的弊端,从而有助于计时工资制度的推行。 1、年功序列工资 2、晋升刺激 3、退休金刺激 掌握---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之间的选择 一、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与小时工资的区别 福利和社会保险大体可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福利为实物支付,社会保险为延期支付,小时工资为现金支付。无论是实物支付还是延期支付,与工资相比,对企业来说,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险支出大都有类似固定成本的特点。 二、雇员和雇主对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的偏好 对雇员来说,实物支付的效用小于同样价值的现金支付。 对雇主来说,主要是因为福利和社会保险有特殊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对雇主来说也是有利的。例如企业用于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收入就不用交所得税。此外,如果企业想吸引某些类型的工人,为避免有人批评企业搞歧视,可以采用高福利形式。 第六节 收入分享政策与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了解----韦茨曼的收入分享 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 1、支付“分享”工资的企业雇主拥有传统的财产所有权即产权; 2、产权所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3、收入或利润分享的计算公式在短期内是不变的,但在长期内是可变的。 了解----我国的工效挂钩制度 1、在确定工资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S时,企业厂长经理与职工总是站在一条线上与国家讨价还价。 2、工资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确定后,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分配收入的权力,收入分配愈来愈向个人倾斜。 3、企业之间在职工收入上的相互攀比,使实现不同利润额的企业竟相向高收入企业看齐。 了解----两种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1、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的假设条件,形成的是这样一种权力结构,即发放工资的企业雇主的行为目标与雇员的行为目标互相制衡。 2、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要求有一个完善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3、韦茨曼教授收入分享经济中的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由工会与厂商相互谈判,分享的工资与市场工资率挂钩。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分配的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分配的因素 是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所谓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劳动力价格。 (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与按老分配 (三)关于劳动分红 (四)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设想 1、建立我国企业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 2、劳动者实行工资与分红相结合的收入制。 3、经营者实行薪金与风险收入相结合的收入制。 4、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分配制度和科学的工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第八章 劳动就业理论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熟悉----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创立就业理论的根本原因 掌握----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各种就业理论 一、萨伊提出了所谓著名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认为,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意思是说,从全社会来说,卖和买是一致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 我们可以把萨伊的就业理论概括为以下三点: 1、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趋向于充分就业,向着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运动,偏离此点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无关紧要的。 3、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二、凯恩斯他所说的“充分就业”,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交的某一个点。超过这个点,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和就业量不在增加,达到这一点时,“非自愿失业”消逝,而“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将仍然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之存在。此种情景,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靠价值规律自我调节是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其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有两种说明 1)总收入法。其要点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与私人投资需求之和。私人投资量的多少又是资本预期边际效用决定(或效率)的。所谓“边际效率”,是指当投资量(自变数)变动时资本所预期获得的利润(因变数)的变动率。“边际效用”即是指最后增加一个单位时可能增加的效用。 2)有效需求法。其要点是: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收入实际增加时,消费也将增加。换言之,在消费一定的情况下,不增加投资,就业人数就不能增加,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这是有效需求法的核心。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靠市场调节一般总是处于需求不足状态呢?凯恩斯用所谓人们的三种心理规律加以解释。 1、心理的边际消费倾向。 2、心理对于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3、心理的对于灵活偏好的态度。 凯恩斯从上述三个所谓的心理活动规律,得出了和萨伊、马歇尔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常出现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无销路,工资再低,资本家也不会多雇工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他开的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处方”是: 1、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 3、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补救办法,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4、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5、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办法,代替古典经济学以均衡价格为中心课题的微观分析。 三、现代资产阶级的就业理论 供应学派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是哈曲。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降低税率。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 掌握----劳动就业的基本概念 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社会经济行为,简称就业。 1、参加劳动的人既要具有劳动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劳动意愿; 2、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3、这种劳动须是有报酬或有收入的劳动,而不是无收入、无报酬的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 掌握----失业与失业率的度量 1、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它意味着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2、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掌握----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1、摩擦性失业是指正在寻找职业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变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业空缺的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2、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原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3、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或分季节购买的习惯等原因引起的临时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二是有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的高峰或低谷。 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能长期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 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波动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失衡所造成的失业。直接原因是由于经济下降而造成对劳动力需求不足。 6、隐性失业,又称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是指企业雇用工人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一般情况下,隐性失业经常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 第三节 就业量的决定 熟悉----就业总量的概念 就业总量就是所考察的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既定工资水平下的就业者数量的总计。 熟悉----总供给价格函数和总需求价格函数 从供给方面看,整个社会生产能吸收的就业人数是所有企业愿意吸收的就业人数的总和。 掌握----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决定就业量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向上方倾斜,这表明就业的增加既会带来总供给的增加,也会带来总需求的增加。两条曲线相交表明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此时,国民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N)便被决定下来。 但是,就业总量一旦超过N,情形就相反了,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需求的不足使厂商在现行就业规模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完全按既定价格销售出去,提供现有就业机会所需要的供给不能实现。只有当就业总量等于N时,整个国民经济便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掌握----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农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下降 农业的这一巨大变化是由于两个因素的作用:一是对农业的需求;二是农业的生产率。 2、从货物生产到服务生产的转移 一个人的收入用于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大,收入越高,对服务的需求也越高,这就促
本文档为【劳动经济学串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6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3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2-13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