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煜編【文藝學】考研資料(胡有清版)

10煜編【文藝學】考研資料(胡有清版)

举报
开通vip

10煜編【文藝學】考研資料(胡有清版)绪论文艺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第一节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和艺术的内涵“文学”一词的现代意义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随后,中国受其影响,用“文学”一词来专指作为艺术一个门类的文学或称美文学)。狭义的“文艺”概念单指文学;广义的“文艺”概念是艺术的同义词,包括了艺术的各个部门。除了文学外,艺术主要还包括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曲艺、书法、杂技等等。各门艺术都创造艺术形象作为非现实的审美观...

10煜編【文藝學】考研資料(胡有清版)
绪论文艺学的对象、体系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第一节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和艺术的内涵“文学”一词的现代意义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随后,中国受其影响,用“文学”一词来专指作为艺术一个门类的文学或称美文学)。狭义的“文艺”概念单指文学;广义的“文艺”概念是艺术的同义词,包括了艺术的各个部门。除了文学外,艺术主要还包括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曲艺、书法、杂技等等。各门艺术都创造艺术形象作为非现实的审美观照物,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艺术的范畴包括文学的范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方面是人们的艺术观念在发展和变化,对于艺术的审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会有所调整,带来对某种文化形态是否归为艺术的认识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具体艺术部门取舍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的发展以及艺术观念的变化,新的艺术样式仍会不断产生。二艺术的分类和文学的地位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借用语言这个词汇,便把各门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物质手段都称作艺术语言。我国通行的艺术分类便以此为标准。按照艺术语言的不同,通常将艺术分为四类:造型艺术,运用线条、色彩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绘画、雕塑等样式;表演艺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等作为艺术语言,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样式;语言艺术,即文学,它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综合艺术,综合地运用上述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样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艺术分类方法。如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作为标准,将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等三类;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作为标准,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等三类;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作为标准,把艺术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等两类。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文学分别属于时间艺术、想象艺术和动态艺术。实用艺术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样式或品种,和审美艺术或纯艺术相对。它既包括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美术、书法、建筑等艺术门类,也包括各种艺术门类中的一些特殊品种,如装饰绘画和雕塑,文学中的杂文学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还包括综合各种艺术的因素形成的某些艺术,如广告艺术。实际的艺术现象是复杂的。文学的全部性质和特点很难用某一种分类方法来完全说明。就像艺术的范畴会发生变化一样,艺术的分类也必然是相对的、发展的。第二节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一文艺学及其构成部门文艺学是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探究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严格地说,应称为文学学。它是由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部分构成的完整系统。文艺理论以文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广泛的文学现象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给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文学观念、价值标准和基本方法。它被称为体系性的文艺学,在整个文学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学批评以当代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通过考察评价对象,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引导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并研究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总结新经验,从而推动和促进文学事业和文学科学的发展。它被称为应用性的文艺学,是文学科学中最直接参与文学过程的一个部门。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是某一国家、地区或更大范围的通史,某一时代的断代史,或某一体裁、题材或风格等的分类史。它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相互演变更迭、继承革新,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文学规律,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它被称为历史性的文艺学。文艺学的三个部门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三者统一在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上。2文学理论及其反映的哲学观、美学观渗透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形成统一的文学观念,从而造成不同的文艺学体系。3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工合作,实现同一个学科目标,即研究和揭示文学的奥秘。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的关系。1前者不但提供了理论观念供后者在实践中运用,而且还包括了关于后者的理论,对后者进行研究和指导。2后者的研究为文学理论提供对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的研究成果,使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一件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必然同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它的意义也总是历代无数读者和批评家不断认识,评价和开掘的结果。二文艺学体系的多样性文艺学体系的开放性常常体现在对文学的多环节、多视角、多时空、多层次的考察中,从而造成了理论模式的多样性。1对文学的多环节考察:文学过程大致包括了现实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环节。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从而造成了理论模式的多样性。2对文学的多视角考察:文学研究常从哲学、美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和文学研究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文学科学分支。3对文学的多时空考察:文学研究中不同的地域、内容、形式甚至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群体,都会造成不同的研究空间,产生相应的理论。对文学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论。4对文学的多层次考察:不同环节、视角、时空等等,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在同一环节、视角、时空的考察中也会有层次的不同。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认为文学过程包括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它们构成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在这组关系中,作品是中心,连接其他三个要素。艾布拉姆斯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涉及到这四个要素,但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他把艺术理论相应地分为模仿理论、表现理论、实用理论和客观理论。前三者分别通过与世界、艺术家、欣赏者的关系来解释作品,而客观理论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地加以研究。这些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文学活动多环节特点所造成的理论模式的多样性,为学术界所重视。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后来逐步波及世界,90年代以来在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它实际是以文化问题为中心进行社会研究,即使以文学现象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个案分析的素材,它所关注并着力开掘的总是文本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信息、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等内容,对于文学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并不予以更多的注意。文化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而研究文学。三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1本质论,主要研究文学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研究体现其本质的各种特征,研究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2过程论,具体研究现实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其内容分别为:研究文学创作的主体、现实基础和历史背景、过程和规律;研究作品的个体构成和群体构成;研究文学接受的主体、过程和规律;研究一般文学阅读与审美的文学阅读即文学鉴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3文艺学其他学科的理论,包括批评论和发展论或称文学史论)。主要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提供一般的指导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在文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等。第三节文艺学的研究方法一文艺学研究方法的体系构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按其概括程度和适用范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种区分也适用于文艺学研究:一)哲学方法这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认识对象的方法。既是文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又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是适合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正确的哲学方法。二)一般方法这是指从一个方面把握世界、认识对象的方法。作为中间环节的方法,它适用于各种学科,也适用于文学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方法包括了经验方法、理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三个方面。三)专门方法这是指适用于特定学科的特殊方法。文学研究的特殊方法既有从自身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研究方法,也有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研究方法。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文学研究工作者是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界定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将其运用于文艺学的各个部门中的。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系统方法往往需要和其他文艺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原型批评是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关于巫术、宗教、科学顺序发展的思想进化理论对原型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后来加拿大学者弗莱等人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学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着力在作品中寻找反复出现的原型包括形象、主题、结构等),进而分析作家个人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比较具有同一原型作品的异同,追溯它们同神话等原始文化形态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历史等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研究方法兼有社会学、心理学、形式主义等方法的特征,又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评点批点)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批评模式,最初用于诗文,后随小说、戏曲的发展而盛行一时,包括评注或称批注)和圈点两个方面。评注既包括对作品整体或部分的总评,也包括眉批、夹注或旁批等对于作品细部艺术描写以至字词运用的分析。圈点则是给最重要、最精彩或应引起注意的字句乃至段落标上引人注目的记号。评点这种随感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形式灵便,容量自由,而且由于紧密结合作品实际,便于指导读者深入体验品味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二文艺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形态一)社会学方法是文学研究中有着悠久传统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点在于强调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实。因此应把文学至于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对文学活动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关系、文学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作广泛深入的研究。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创作到接受的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社会内容、文学的社会本质等等。此外,文学社会学还涉及一些其他研究方法较少注意或不予注意的领域,如文学的社会传播、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生态等,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之中。二)心理学方法现代意义的文学心理学方法是以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从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联系中研究文学。它既包括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文学现象,也包括将心理学研究所特有或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某些技术措施)用于文学研究。完整的文艺心理学体系包括文学社会心理学、创作心理学、作品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学等部分。它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更为准确的语言来揭示作家、读者以及文学人物的心理奥秘,对于文艺学各个领域都有积极的意义。精神分析文艺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作家心灵深处,和常人一样有着为人类社会伦理、宗教、法律等所不容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泄而得到满足。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白昼梦即幻想的结果,它和夜间梦一样,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经过改装以后的实现。至于读者则通过阅读鉴赏分享作家的白昼梦以使自己类似的欲望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由于本能目标及对象变得更富有社会价值,所以文学不但是本能的补偿,而且是本能的升华。精神分析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注重通过作品和传记材料来探寻作家所受的性压抑等精神创伤,研究判断创作动机及其对作品的影响。对于作品的分析,也注意寻找支配人物行为的无意识因素,用精神分析的一整套理论和术语来解释文学现象。精神分析方法把文艺学研究引入到主体的心灵深处,对于那些以描写人们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尤有阐释剖解的力量,对于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形式主义方法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方法受到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其基本特点是强调文学是独立自足的,它与自身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心理等等无关。因此把研究范围限制在文学本身,排斥一切从外部或从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展开的研究。形式主义方法以作品文本)为文学的中心,将文学四要素中的作品因素突出出来,并不同程度地将其和其他因素割裂。在对作品文本)的分析中,形式主义方法不同程度地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而排斥对文学内容的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强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精细的阅读和赏析,从中体味作品字句乃至整个作品的内涵、象征意蕴及其相互联系,对作品个体或群体的结构形式作出阐释。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形而上学的,但它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细致分析等都有可借鉴之处。四)比较文学方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发展规律。在比较文学中形成了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提倡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法国学派的研究一般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文化系统,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偏向。美国学派代表了比较文学新的潮流和方向。他们注意探讨那些不能直接互相施加影响的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提倡不同文化体系的类同研究和对比研究,主张进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形成了非常宽泛的比较文学概念。第一章文学本质论第一节关于文学本质的系统认识一历来对文学本质的理论探讨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文学本质理论,是再现理论和表现理论。再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明文学艺术的本质,将其解释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这一理论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在其重要理论著作《诗学》中,他对模仿学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本身。他指出,艺术家“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即简单地模仿自然、根据神话传说,并把揭示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诗人的职责。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物色》、《时序》等篇章就论述或涉及文学同自然、社会、时代的关系。刘勰指出:“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在《诗品》中也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们都在肯定诗文“言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作家的情志即构成创作冲动和作品意蕴的思想感情,是由“物感”即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等客观现实的感动触发而产生的。诗言志《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毛诗序》从志情合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特点: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童心说明代李贽从反抗封建礼教的立场提出“童心说”。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所谓“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对载道说持批判态度,认为“多读书识义理”只能是“障其童心”,“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性灵说清代诗人袁枚力倡“性灵说”,其理论源于钟嵘等人,更是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他所谓“性灵”,即“性情”与“灵机”的结合,而又以前者为主,其主要内涵就是要求自然风趣地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他指出“诗之本旨”是表达感情的,“诗者,各人之性情耳”。“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表现理论着重从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来解释文学本质,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感情以至感觉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中国自古得到推崇。“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源远流长。尽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诗言志”经常与“文以载道”联系在一起,但“缘情”的传统却始终不断。到了近代,表现理论在西方兴起和盛行,其理论渊源在于康德从人的主观天性和才能去探讨艺术本质的观点。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表现理论作为它的理论根据而逐渐盛行。而稍后的另外一些理论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人,则把康德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加以发挥,形成了现代西方文论中表现理论的新潮流。文以载道基本特点为“载道”。中国古代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说法,道基本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规范。“载道”理论曾经被推向极端,在我国文学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一些西方理论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所说的“理念”,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道”,有着接近和类似之处。“道”和“理念”,都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或绝对精神。不过,在西方,更强调这种绝对精神是客观存在的灵魂;而在中国,则更强调它融于作家心志之中,并让文学去言、去载、去明。因此,常把前者归入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而把后者归入“诗言志”的主流。绝对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强调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理念”。他的理论已进入现实,成为现实世界的灵魂,体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认为艺术、宗教、哲学是由绝对理念发展出来的三种形式,而艺术则是其中最不完善的一种。“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20世纪中后期,随着反本质主义在哲学上的发展,文学理论领域中对文艺本质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反本质主义的倾向。这种否定对艺术本质进行界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观点,也是一种特殊的本质观。其实,即使是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也很难否认在各种不同文学和不同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某些普遍的共同性和延续性因素,很难否认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于文学现象存在某种程度的共识。而这种共识正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本质或规律,将这种共识绝对化、凝固化是错误的;反之,否认这种共识,否定对文学性质和特点的共同性、延续性的探讨也是不可取的。二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文学本质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总有某种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延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存在。因此,既要注意从文学自身的形态、特点出发去探索它的本质,又要发挥主体的优越性,客服局限性,以求提高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水平。一方面,把文学本质视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系统;另一方面,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视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系统。文学本质的三个方面:1从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来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指社会总体结构的一部分),这是它的系统质。2从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艺术样式的最基本的特点来说,文学的自身质在于它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创造活动。3从文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文学的功能质在于提供人工对象来满足人们审美观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产生许多社会作用。第二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性质文学和艺术的其他部门一样,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文学是经过作家自觉加工的高水平飞社会意识,它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政治与经济,因此,文学及整个艺术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全面认识文学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武器。据此,我们确定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1它属于形而上的建筑;2它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3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艺术。文学的性质:一)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受着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必然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内容、形式、水平、风貌等都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作家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文学艺术与哲学、宗教一样,比起政治、法律、道德等,距离经济基础较远,是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治作为中介来实现。二)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使是描写非现实或超现实事物的作品,它们的根源仍在现实,仍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1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即作家的主观世界能动的、积极的创造性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对现实世界被动的、消极的机械摹写。因此,把反映同创造、再现同表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2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限于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只以物质的存在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是物质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同样可以而且必然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3文学及其他艺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以审美为中心的把握世界,是审美反映,它所体现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多种关系的一种,即审美关系。审美构成了文学及整个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二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关系整个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文学,其中尤其以政治的作用最为突出。一)对文学发展的环境制约一定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方针和政策,一定的法律制度和条令,一定的道德规范,一定的宗教制度和观念,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所造成的社会风尚习俗等,都会构成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文学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面貌。政治对文学的制约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深刻和强大。政治的开明常常都包括了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谐,它可以促进文学健康地发展,从而得到繁荣;相反,专制的政治总是文网森严,它就迫使文学衰落凋零。政治等其他上层建筑部门对文学的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例如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有时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激发起作家反抗的热情,使文学创作闪耀出光彩。二)对文学主体的思想渗透这种思想渗透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主体特别是作家身上。各种哲学的、美学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等观念必然同作家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作家在这种背景下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美学观、道德观、政治观、宗教观等,并且或明或暗地流露在作品中。而当这种思想渗透实现在一定的作家群体身上时,往往就造就了一定的文学流派、运动和思潮。西方各国近几百年来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嬗变更迭,就是与不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等的兴衰起伏紧密相联的。三)对文学形式的功利运用由于文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其他各种上层建筑部门往往都以文学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以宣传一定的政治主张、宗教教义、道德观念、哲学原理为任务的作品屡见不。这种对文学的功利性运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时甚至蔚然而成一种运动和流派,形成一定的文学传统。这种对文学的功利性运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与此相适应,促进了某些文学体裁样式的产生和发展,增强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常常由于急功近利,削弱或抹杀了文学的艺术性质和特征,妨害了文学的发展。第三节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创造一文学用语言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对于文学及其他艺术来说,审美是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性,它通过自己创造的人工的审美对象来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文学活动的中心是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文学创造活动的主体——作者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作出审美反映,创造出传达自己审美意识的文学形象及其体系作为人工的审美对象。这一对象的载体就是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读者在阅读和欣赏作品时,感受体验作者创造的审美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补充、丰富以至重新创造审美对象。文学用自己特殊的媒介——语言来创造审美对象。文学的媒介是一系列的文学符号,人们只有具备语言和形象之间的转化能力才能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才能创造出文学的审美观照对象。这种特殊性在对人们的创作和接受产生制约的同时,又使得文学比其他艺术更少受到媒介的束缚,从而成为一种最自由、最灵便的艺术形式。文学创造的审美对象的非现实性,核心内容是非自然形态性。文学必须构建一定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形态,才能比较真切地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才能唤起读者相应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文学构形在很大程度上是“写意”式的,不可能将“形”完全固定下来,而只是相对地规范它。1文学的构形可以是构建与生活形态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文学世界,借以表达对相应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认识。这时,尽管意即所传达的审美感受和认识)可能大于形,但是意与形基本保持一。2文学的构形也可以是借用并无必然联系的生活形态来表情达意。这时,作者常用象征、隐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将生活中本无必然联系的意与形联系在一起。3文学的构形还可能是依靠强有力的语言表达化无形为有形,造成强烈的情感世界。但这种作品一般仍需要运用那些能引起充分具体感受的形象性语词来局部构形,即整体是无形的,局部是有形的。构形是从整体上把握现实,就是不去复制生活,而是再现它的结构。这样,在构形的过程中就自然包含了变形。这是由文学创造审美观照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总之,文学既要构生活之形,又要变生活之形,最终创造出非自然形态的文学形象及其体系。它既是生活的类似物,又是生活的差异物,可以造成比现实美更强烈的审美效应。构形变形的主要依据是作者的审美追求。作者总是运用自己可能运用的材料和技巧,构建最能体现自己审美追求的文学形象体系,提供给读者作为审美对象。总之,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一般都比现实生活中美的对象更强烈、更集中,也更典型。二文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非功利的审美观照审美观照亦称静观,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指的是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客观对象静观默察,达到物我两忘、相互交融,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消除了现实的各种束缚和界限,进入一种恬静的、怡然自得的玄妙境界。尽管康德等西方学者所强调的无利害感很难在所有的艺术活动中实现,但是,同现实保持一段距离的审美观照的确是艺术活动保持其独立性的根本特点。文学活动是以审美为中心的,它在本质上是非实用、非功利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文学经常要承担政治宣传、道德教化、新闻传播等实用的功利的任务,因此,文学的非实用性和实用性、非功利性和功利性一般总是混杂的,特别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体裁样式。真正“纯”的文学是很少的。惯例论美国学者迪基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惯例”或译“习俗”)论观点。他认为,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人的意向活动的结果。艺术品地位是人授予的,这种授予艺术品地位的活动取决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即艺术世界中的制度和惯例。艺术世界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组织松散却又相互联系的人,主要包括艺术家、报刊记者、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等等。艺术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习俗惯例的水平上进行的。当人们别是艺术世界的中坚分子们)突出强调或者授予作品的某一方面的性质时,引起的便往往是相关的反应。从本质上讲,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具有创造能力。人不仅通过创造物质产品,而且还通过创造精神产品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同时,人们也不满足于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且还要用艺术来创造虚构世界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比其他艺术形式,比其他许多社会意识形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这种非实用、非功利的文学活动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可以得到宣泄和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体验可以得到再现和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所未曾经历或无法经历的生活体验可以得到补偿。在文学活动中,人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感受、重温和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程度和范围都远远超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达到的水平。正因为这样,文学在调节、改造和升华人的精神世界,在调节、改造和美化人类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第四节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的审美观照作用文学用语言创造了非现实的审美观照对象,其最基本的社会作用就是供人进行审美观照。其作用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感染、影响和推动读者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周围的客观世界,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1这种审美观照是对现实的间离。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同现实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全神贯注、心身放松地进入审美状态。再加上文学所提供的是比现实存在的更集中更典型的美,这样,人们就可以获得比现实生活更强烈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心理距离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目的、功利需要和感觉,与对象建立起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一样,能使人们更好地排除现实的功利的考虑,欣赏对象的美。他提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他这一观点揭示了艺术活动的重要心理特征。间离说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或译“间情”、“陌生化”)观点,要求艺术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心理距离的一种理论主张。他要求演员、角色、观众的相互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主张并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种种“间离”手法,有意识地打破存在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所谓“第四堵墙”,造成观众对角色和整个作品的“间离”和“旁观”态度,使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2这种审美观照是对现实的透视。作者和读者在对艺术世界的静观中都会有所照见,有所领悟。观形象而照见事理,领悟其中蕴含的或自认为蕴含的内容;观此世界而照见彼世界,产生举一反三跨越时空的联想和幻想;观文学世界而照见现实世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顾和反思。3这种审美观照是对现实的超越。在文学活动中,人们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的羁绊和束缚,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所难以达到的自由程度,因而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能力。这样,就可能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感受、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二文学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是一个以审美观照为基本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的系统。1第一个层次,是审美关照的作用,最基本最核心。2第二个层次,是由于文学的审美观照作用而必然产生的其他一些社会功能。这主要包括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和交际作用。3第三个层次,是由第一、二两个层次派生出来的、受到一定时空限制的文学功能。这一层次的功能,一般不属于文学整体。它们往往只是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功能,只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文学的功能。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不但可以加深对周围世界和已经历过的事物的认识,而且可以增长见闻,扩大自己的间接生活经验;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而且可以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不但可以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的外部面貌,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他人以及反思自己的灵魂;不但可以促进自身以清醒的态度面对现实,而且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历史、展望未来。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知识。由于文学的认识作用是通过审美实现的,因而它带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文学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文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和创造生活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从而使人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文学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创造欲望,提高人的想象、观察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文学给人以美的熏陶,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能够逐步成为人格更完善更健全的个体存在。文学的教育作用还体现在作家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去感染和影响读者,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培养人们健康高尚的情操。文学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创造欲望,提高人的想象、观察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文学给人以美的熏陶,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能够逐步成为人格更完善、更健全的个体存在。文学的娱乐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学活动中人们通过审美在精神上得到自由享受和愉悦。由于文学活动的非现实性和非功利性,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可以摆脱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的束缚,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自由的享受,因而几乎所有作品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可供消遣性。文学引起读者的审美快感和由此产生的娱乐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引起与人们的自然欲望相一致的欢乐喜悦,而且还体现在引起与人们自然欲望不尽一致的审美感受。文学的交际作用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人们可以实现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加强相互了解和联系。这种交际作用,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并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审美反应,读者又通过文学批评向作者反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二者实现了交流。文学活动中,这种审美意识的传达、激发、交流、共鸣,以及作品中大量信息的相互交流等等,都含有人际交往的成分。文学的这种交际作用也由一定的社会力量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强烈的程度上得到实现,还体现在社团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形成沟通不同文化的渠道和桥梁。兴观群怨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即“感发志意”,使人们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了解社会情况。群,即“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即“怨刺上政”,以促进政治的改善,同时也包括各种不满情绪的发散。这四者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兴和怨偏重于个体心理的感触抒发,观和群偏重于感染陶冶所要达到的群体效果。孔子要求通过情感陶冶使强制或半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有“风教”、“诗教”等说法,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毛诗序》有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段话既说明了诗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也揭示了统治者用诗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事实。而白居易则从社会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的结合上说明文学的这种作用,认为诗歌“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古罗马文学理论家贺拉斯说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书者,又使他喜爱”,就由于道出了这种联系而成为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经典性表述之一。三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特点1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整体地、综合地产生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与关系的有机整体,因而它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是整体的、综合的。作品的某一场面、某一细节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作用,但不能以此取代作品整体的社会作用。从文学的整体而言,不同作品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是一样的。2文学的社会作用是非强制性地产生的。文学主要是以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形式对读者产生影响,它不像政治、法律或伦理道德那样带有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它并不直接教导人们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灵魂。3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并不是文学单方面的属性和功能,而是文学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的社会作用通过社会的接受而产生,因此必然随着接受主体及其背景而有所差异。4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有限的。文学既不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改变物质生产方式;也不能以舆论宣传作用代替政治的或军事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政治生活的方向。对个人而言,善恶贪廉,也不可能仅仅是文学影响就能造成的。文学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一般需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配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并不能以此代替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第二章文学特征伦本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学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说明文学的本质。第一节所论述的主要是作者通过文学表达的审美感受的多方面构成,第二节所论述的主要是作者审美感受的具体形式即形象,第三节论述的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媒介即语言,三者的关系即意、象、言的关系。第一节谈的是内容,第二三节谈的则是形式。第一节文学的内容文学内容指整个文学包含和表达的内容。一文学的生活内容文学以直接、具体、整体的形式展现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环境。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人们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联系,等等,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展现。文学对社会和世界的展现以人为中心,对人的多方面描写又以表现人的精神生活,揭示人的灵魂为中心。文学所要表现的是活的生活、活的人物、活的灵魂,其中活的灵魂是中心,是关键,它构成了文学在反映人和人的生活方面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标志。二文学的情感内容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情感作为原动力,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催生了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情感渗透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以生命,演化成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内容的情感性特点:1将人类情感活动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揭示人的灵魂时,总把描绘人物错综复杂、波澜起伏的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作为重要内容。2更多、更重要地表现在作家把握对象时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并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1)文学形象熔铸进作家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情感形象。2)文学作品叙事表意所遵循的常常是情感逻辑。3)文学作品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功过等的评价是一种情感评价。文学表现的情感包括了无意识的因素,既有客体的,也有主体的。前者即作为描写对象的无意识活动,这常常是作者自觉的意识活动的结果;而后者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人类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层次。贯穿在文学之中的,主要是经过提炼和升华以后的特殊情感即审美情感,而非一般的喜怒哀乐。当审美情感这种高度发展了的、对美的情感追求在文学中得到展现时,便充分显示出个体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在文学活动中,一方面,审美情感总是和特定的作者或鉴赏者联系在一起,总是保持着最为具体的形态,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另一方面,审美情感又代表了个体超越自我、促进人类自由本质健康发展的心理趋向,具有广泛的人类性。三文学的认识内容文学所展现的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环境尽管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已经不是后者的简单摹写或复制,而是经过作家再创造的产物,渗透着作家对描写对象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认识和评价。文学所表达的思想认识往往比一般科学著作的理论阐释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播,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许多已被科学著作反复阐明的思想,一旦被文学作品所包蕴或表现,就会放出异样的光彩。文学所表达的认识内容的独特性:1文学的认识是以个体认识的形态出现的。它总是以作家个体认识的形态存在,所表达的主要也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独特认识。2文学的认识是一种综合认识,和文学表现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相联系,文学所表达的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评价也是综合性的。文学认识的这种综合性,一方面体现作家的认识评价往往包括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文化的、审美的等多方面内容的意义;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作家的认识评价往往已超出具体的对象,包含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层次内容的统一。3文学的认识是和文学作为艺术的各种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特殊色彩和魅力的审美认识。四文学的审美内容文学所描写的生活现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无不经过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观念的过滤与渗透。美是文学最深层的基本内容。1文学内容的美首先在于作者对现实美的选择和开掘。2文学内容的美体现为作者表现和创造的艺术美,从而使对象具有更充分的审美价值。这种创造体现在:按照典型化的规律,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展现和升华现实美,使艺术形象比生活形象具有更鲜明更突出的美的特征;②对现实生活中丑的对象进行艺术的揭示和鞭挞,表现对美的肯定和赞颂,同时以主体敏锐的观察体验和精湛的表现技巧,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③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构成了文学欣赏的对象。现实美既包括一般所说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也包括已经客观存在的艺术美。现实美的存在为作者的选择和开掘提供了客观基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等则成为选择和开掘的标准和依据。作者可以选择不同形态的美的对象进行开掘,也可以在同一对象身上选择和开掘不同的美的因素。形式美是指社会生活、自然及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认识和总结了形式美的若干法则。这种法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和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种种微妙的对应关系。一般把多样统一视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这一法则包含了变化、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比例等多种具体法则的对立统一。文学美的内容是溶解在其他各种社会内容之中的。当文学对客观现实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时,不可能将其他因素完全过滤和排除,文学美的内容必然要通过生活内容来表现,必然渗透在情感、认识等内容之中。文学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是文学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是艺术家在实际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的具体情景。它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显示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文学形象即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它以人物为主,也包括其他社会现象、自然景物和现象等等。一部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按照统一的整体构思来塑造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定的形象体系,其中个别形象具有在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有机性,渗透着作家的主观感受。文学形象具有艺术形象的一般特征:1具体可感性艺术形象表现的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事物,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创造,能使欣赏者在头脑中展现其风采神韵的具体感性。2艺术概括性分别从各种事物中抽取共同点或独特点,形象的全部内容不必也不可能存在于所有的对象之中。艺术形象的概括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形象的选择、改造、综合和虚构,二是主观情感的溶入。3审美感染性艺术形象由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美的因素的融合而形成感人的魅力。它渗透着艺术家丰富的审美感受、体验和理想,能够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反应,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4文学形象的特性:形象的间接性指文学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文学语言不能构成自然状态的形态外貌,只能作为一个中介,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读者脑海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并且具有相当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才能借助语言感受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这样的感受中,一方面包含了语言所实指的作家的创造,另一方面也融进了读者的再创造。此外,文学形象比起造型、表演等其他艺术中的形象,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更明晰的思想性。二文学形象的特殊形态——意象审美)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理论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是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的信息所做的加工和描绘。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包含有这一层意义,不过是一种沿着审美创造这一特定方向的“加工和描绘”。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纯粹是诗人主观的事情,它必然受到整个人类特别是各个名族的心理结构、文学背景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意象体系的制约。从纵的方面讲,意象有传承性;从横的方面讲,意象具有普遍性。文学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来的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般特点:1创造的主观性;2内涵的不确定性;3感受的意会性。三文学形象的优化形态——典型文学艺术)典型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简称。如果一个文学形象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显示出深刻的普遍性,就可以被称为文学典型。典型主要指人物形象,也包括环境、事物等形象。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优化形态。能否创造出成功的典型,使得作品的文学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艺术生命,是作品有无成就的一个标志。典型包含以下两个特点的完整统一:1鲜明的独特性。每一个典型总是互不雷同和重复的。2深刻的普遍性。典型形象具有不同层次不侧面的代表性;通过个别的特殊的形象,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以至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熟悉的陌生人由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提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的普遍性在文学典型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所谓“陌生”,在于典型的外表和内涵是新鲜独特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同时又是读者可能或可以“熟悉”的,因为一方面典型尽管独特,却不悖情理,合乎艺术真实,另一方面典型内涵的普遍性又可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思想联想。四文学形象的意蕴体系——意境意境以及和它内涵相同或相近的境界、境等术语)是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主要用于诗论和画论中。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十分丰富、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而成和谐的艺术境界。意境就是文学形象的意蕴体系,作为若干形象的集合体,也具有整体的典型性。意境在绘形即对景、物等的表现方面常常具有以下特点:1虚化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做工笔的描绘实写,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作品在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意化作品中出现的物象一般都染上了主体浓郁的意蕴色彩,甚至完全成为意蕴的象征而失去其自然形态质的规定性。3集合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等等,从而获得立体感和空间感。意境在表意包括对情、理等表现方面常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导性。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做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做种种调整和虚构。2超越性。不但意境所包含的意蕴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3哲理性。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第三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艺术语言文学语言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包括科学著作、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上所用的一切书面语言,也包括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各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的语言。文学语言除了一般的指义作用以外,还具有审美作用。既体现在文学语言对作者审美感受的传达上,也体现在文学语言自身的魅力上,它们都可以使作者或读者因此而产生审美的愉悦。反常化陌生
本文档为【10煜編【文藝學】考研資料(胡有清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158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8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3-19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