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淮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江杰 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 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三、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传统教育通过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考试选拔等形式不断延续和扩展着中国传...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
淮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江杰 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 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三、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传统教育通过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考试选拔等形式不断延续和扩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使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创造、延续和发展。1、原始时期的教育:《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一)西周以前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2、远古时期的学校:(1)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礼记》)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2)夏商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1)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或称右学和左学),“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2)教学内容丰富,有礼乐、宗教、军事、书数等(二)西周的教育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1)礼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吉,凶,宾,军,嘉。(《周礼》)(2)乐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3)射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4)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逐禽左等(5)书、数。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命、卜、相三术。2、西周教育的特点:(1)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2)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3)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征。 学校分国学(中央官学)和乡学(地方官学)两类。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1、背景:(1)“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2)土地私有和士阶层的崛起,为私学的产生和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 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此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为宣扬自己的学说,纷纷创办私学,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2、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批私学大师,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不仅在《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荀子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孔子(四)战国时期教育的典型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稷下学宫的特点: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五)秦代的教育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书同文,车同轨2、教育政策:“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六)汉代教育1、汉代官学汉代的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办的官学又分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太学,一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地方办的官学也有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郡国学”,一是小学性质的“校”,“庠”、“序”等学校。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2.汉代私学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私学类型:(1)蒙学性质的私学。此类私学通称书馆或家馆,主要以识字和习字为旨归;(2)专业基础教育性质的私学,此类通称乡塾,是为巩固蒙学识字教育成果和进入更高学习阶段预先准备而设置的;学习内容为《孝经》《论语》等,(3)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多被称为精庐或精舍,执教者为名师大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目的。(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2、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3、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 4、南朝宋文帝时,设立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宋文帝(八)隋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官学中国古代官学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1)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成为独立部门。(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唐代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通称“六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唐代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并且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2、隋唐私学 隋唐私学也很发达。名师大儒聚众讲学之风盛行。隋朝王通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唐朝颜师古在未显达之时便以授学为业,门生遍及各地等。 隋唐私学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为经学性质的私学、文史性质的私学、道玄性质的私学、诗赋性质的私学、科技性质的私学。 唐代私学以授以诗歌为盛;唐朝学者总结了私学教学经验,编出了一批新的蒙童教材;还运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孙思邈传授医术时,就运用了直观教学办法等。(九)宋代教育 1、宋代官学 北宋建立之初,官学呈现出衰微不振的局面。中央官学只有一所国子监,地方官学也处于几乎完全消亡的状态。后来朝廷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官学的兴起;北宋后期尝试以官学取代科举,并发展各类专门学校。 南宋的官学制度趋于稳定化,少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 2、宋代私学 宋朝时的私学教育可分为两类: (1)教授识字和日常基本知识的小学和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 (2)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书院和学馆。3、宋代书院:(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2)宋代书院的特点: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三是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的(争鸣)精神。(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十)元代教育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的依据之一。(十一)明代教育1、明代官学(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3)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2、明代私学 (1)蒙学性质的私学,又称家塾或蒙馆,一般教以15岁以下儿童,在明代私学中占主导地位。尤其以蒙学性质的私学的读物编写最具特色。有分类词汇、分类韵语、分类杂文等,多连属成文、押韵,针对性强。 (2)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学的高级私学,即书院。3、明代书院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顾宪成(十二)清代教育:1、官学教育的衰落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②教学内容的僵化③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2、书院的衰落①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3、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 3、转型①有识之士的思考: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②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目标、任务,原则、方法、内容等多方面留下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对于当前的教育也有很多启迪。下面就选取中国古代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介绍。(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年—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教育目的 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学而优则仕”。 修身养性,使之成为一名“君子”。 2、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诗》《书》《礼》《乐》等典籍, “行、忠、信”——德育方面的要求 3、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4、教学方法 学思并重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诱导:循循善诱、叩其两端、由博返约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颜回曾赞扬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例 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例 二C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观察了解学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而观其行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安之”。《论语·先进》 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例 一 问“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够(不得允许)听到了就干起来?”冉有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干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干起来。’(两个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例 二例 三 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4、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不耻下问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篇》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5、孔子的教师观(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2)以身作则,注重人格陶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9.28C对学生一视同仁,提倡师生平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三人行必有吾师”《论语·述而》D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教育的基本任务——“明人伦”。 教育的目的——造就一代能自觉恪守纲常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圣贤”。 2.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要培养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人才,必须通过“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阶段:“打坯模”,“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大学”阶段:是小学阶段上的扩充和深化,“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3.“朱子读书法”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居敬持志(三)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教育的作用——“致良知”,即恢复、显露、发挥人人先天固有的“良知”。 2、教学过程——“知行合一”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学贵“自得”、“点化”与“自家解化”、“事上磨炼”第三节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科举制度的成熟 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明朝——科举制度的强化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九品中正制:“中正”——即中正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九品”——把被选的士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品评标准——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实施效果——初期收到一定成效,后期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炀帝科举制度正式创立隋文帝“分科举人”(一)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开设进士科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生徒——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进士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进士及第称“登龙门”,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这些皇帝有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宋朝--科举制度的成熟1.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制科、词科,每一科的考试科目比唐朝大为减少。进士是宋朝科举考试的主体,武举也备受冷落。制科和词科都是宋朝选拔特殊人才的科目。2.人员录取方面,宋朝的科举制度放宽了应试条件,增加了录取名额。3.科举考试的程序方面,宋朝确立了殿试制度,完善了三级考试制度。解试——省试——殿试 4.实行了更为严厉的考试制度和法规 主考官临时差遣,副主考官相互监督,明确规定职权范围。 实行锁院制度和别头试。 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和誊录法对两宋社会的影响 涌现出许多出身寒微的名臣贤相。官僚制度呈现出开放性、非世袭性的特征。 促进了两宋文化教育事业的极大繁荣 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重文抑武,武举屡兴屡废,两宋“积弱”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 按“三甲五等”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名义。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名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四)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1.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科举的起点,须取得生员、监生资格。生员是入府、州、县学的学生,其资格的取得,要通过县、府、院三级考试,通过后取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或相公。监生是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各省一方面要从府州县学选拔学生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直接参加科举(五)明朝--科举制度的强化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乡试通常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会试在二月举行,称“春闱”。(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乡试发榜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2、代圣人立言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枯窘题:“互乡”、“居”、“其然”、“叟”(六)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和“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二、对科举制度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2、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状元梦科场舞弊科场舞弊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2-05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