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周天游 孙福喜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奠基时期。魏晋以降, 历代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基本以秦汉 之制为基准而发展变化, 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矛盾并无实质性改变。基于秦汉历史这一重要特点, 秦汉史研究历 来为史家所重视。20 世纪的秦汉史研究在充分吸收消化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丰富养料的基础上, 在马克思主义史 学理论与近代实证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 历经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既取得累累硕果, 又留下种种遗憾, 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深思。 ...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周天游 孙福喜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奠基时期。魏晋以降, 历代封建国家的各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基本以秦汉 之制为基准而发展变化, 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矛盾并无实质性改变。基于秦汉历史这一重要特点, 秦汉史研究历 来为史家所重视。20 世纪的秦汉史研究在充分吸收消化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丰富养料的基础上, 在马克思主义史 学理论与近代实证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 历经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既取得累累硕果, 又留下种种遗憾, 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深思。 一 1949年前的秦汉史研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危机到创新的剧烈转型期。特别是辛亥革命后, 在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西方的进化论、实用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影响下, 学习西方, 反思传统, 寻求自强 之路成为时代大潮。在这种大潮的冲击下, 梁启超等人提出 / 史学革命0 的口号, 指出史学的任务是 / 探察人 间全体之运动进行, 即国民全部经历,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0 , 而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 , 只是 / 一人一家之谱 牒0 ¹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秦汉史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 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中外关系 史等多样化的视角, 取代了以往狭隘的为帝王将相撰写家谱式的枯燥单一的政治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以王 国维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一批杰出的史学家, 在继承乾嘉学者 / 无征不信0 的考据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近代西 方的史学观念和方法, 把地下文物与历史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史料的考订辨伪论定古代的制度文物, 再由 制度文物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 对古代社会各方面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并 创立了一个 / 实证史学0 的学术流派。 五四运动的爆发, 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郭沫若、翦伯赞等马克思 主义史学家, 把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和古史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许多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也给早期资产阶级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 辨派, 以 /疑经0 为题, 对先秦至两汉史书上的有关记载进行清算。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古史研究领域, 不但 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史学流派, 而且在具体的史学编纂学领域中, 也开始打破传统的史书编纂体例, 而代之以章 节体、传记文学体, 近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先进的科学方法, 已经开始进 入史学研究领域, 传统的简单罗列历史现象与史料的现象不复存在。由于秦汉史研究在中国古史研究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使这一时期中国古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各种特色在秦汉史研究中都有所体现。古史研究领 域中的热点问题, 多数成为秦汉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古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以秦汉史研 究为基点或范例的。 (一) 基本史料的研究考证与实证主义学风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时期, 期间史学撰著事业相当发达, 今天可考知的秦汉史籍就有 200 部左 #132# ¹ 梁启超: 5新史学6, 5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6 , 中华书局, 1936年。 右。可由于当时的造纸业尚不普及, 印刷术也未产生, 文献的传播主要靠口授笔录, 困难重重, 再加上西汉末 年、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 以及魏晋南北朝分裂纷争的战火劫掠, 史籍大多散亡。传世之作仅有 / 前四史0 ( 5史记6、5汉书6、5后汉书6、5三国志6 )、/ 两汉纪0 (荀悦 5汉纪6 , 袁宏 5后汉纪6)、5三辅黄图6、5华阳国 志6 等寥寥可数的一小部分。由于这少数史籍大多为当代史, 且多由私人撰述而成, 一般都能避开官方的干扰 较为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形成了司马迁直书、班固记实、范晔集美、陈寿质朴、袁宏简当的特点, 千 百年来成为史家研究秦汉史最基本的依据。又因秦汉时经史不分, 相互错杂, 自陆贾以评论秦亡、楚败、汉兴 的原因为宗旨而作 5新语6、5楚汉春秋6 之后, 以史为鉴成为当时学者十分感兴趣的课题。无论是经注、子书, 还是诗赋、文集, 都涉及一些史事, 成为后人研究秦汉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来源。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20 世纪前半叶的史家, 在研究秦汉史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将乾嘉学者 / 无征不信0 的考 据学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对有关的基本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考辨、阐述与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涉及秦汉社会各 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关这方面研究所出版的著作达 50 多种¹ , 其中王先谦的 5汉书补注6 ( 1900 年刊印) 集历代 67 家对汉书进行考订和注释的作品的要义, 体大思精, 是研究西汉历史和 5汉书6 最基本的文 献。5后汉书集解6 ( 1915 年刊印) 在惠栋 5后汉书补注6 的基础上, 综合清代数十家成说而成, 颇有益于学者。 1936) 1937 年出版的 5二十五史补编6 中的 / 前四史0 部分最具代表性, 顾实的 5汉书艺文志讲疏6 (商务印书 馆, 1925 年) 等最具学术性。这些成果不但为当时的秦汉史研究向深度、广度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也 是当代及今后深入研究秦汉史时与 / 前四史0 同样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此外, 刘文典 5淮南鸿烈集释6 (商务 印书馆, 1924 年)、黄晖 5论衡校释6 (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9 年) , 许维 5吕氏春秋集释6 (清华大学, 1935 年) , 直到今天也都是我们研究秦汉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著作之外, 同类史料与史事考据性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也占 据 20 世纪上半叶秦汉史研究论文的大半以上。据张传玺等人编著的 51900) 1980年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6 (北 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 , 仅对 5史记6 进行考辨的文章就有罗根泽 5从 3史记4 本书考 3史记4 本原6 ( 5北平 图书馆月刊6 第 4 卷第 4 期, 1930 年)、刘师培 5 3史记4 述 3尧典4 考6 ( 5国粹学报6 第 5 卷第 12 期, 1909 年)、瞿方梅 53史记4 三家注补证6 ( 5学衡6 第 40 ) 45、55、57、58卷, 1925) 1926年) 等 100 余篇。对 5汉 书6 进行考辨的文章有杨树达 5班固所据古史料考6 ( 5大公报文学副刊6 第 229卷 , 1932 年 5 月 23 日) 等 60 余篇。对 5后汉书6 进行考辨的文章有刘盼遂 5 3后汉书4 校笺6 ( 5国学论丛6 第 2 卷第 1 期, 1929 年) 等 10 余篇。对 5三国志6 进行考辨的文章有郑天挺 53三国志4 旧注之条例及今后治 3三国志4 之途径6 ( 5天津益世 报读书周刊6 第 65 卷, 1939 年 10 月) 等近 30 篇º 。除涉及 / 前四史0 之外, 对其他秦汉史籍及经、子、文赋 进行考辨的论文也为数不少。主要有郑鹤声 5各家 3后汉书4 综述6 ( 5史学与地学6 第 1 卷, 1926 年 12 月) , 余嘉锡 5辨谢承 3后汉书4 传本之有无6 ( 5经世日报读书周刊6 第 5 卷, 1946 年 9 月) 等有关诸家 5后汉书6 的论文近 10 篇。5吴越春秋6、5楚汉春秋6、5盐铁论6、5三辅黄图6、5西京杂记6、5风俗通义6、5急就篇6 等 一批涉及秦汉史事的传统典籍也进入史家考辨的视角。对 5吕氏春秋6 进行考辨的论文有缪钺 53吕氏春秋4 撰 著考6 ( 5中国文化研究汇刊6 第6 卷, 1947 年) 等近 40 篇, 对 5春秋繁露6 进行考辨的有夏敬观 53春秋繁露4 考逸6 ( 5学海6 第 1 卷第 3期; 第 2 卷第 2 期; 1944、1945 年) 等10 余篇, 对 5淮南子6 进行考辨的有刘盼遂 5 3淮南子4 许注汉语疏6 ( 5国学论丛6 第 1 卷第 1 期 , 1927 年) 等 10 余篇, 对 5法言6 进行考辨的有汪东 5 3法言疏证4 别录6 ( 5华学月刊6 第 1卷第 1 ) 8 期, 1923、1924 年) 等 10 余篇, 对 5白虎通义6 进行考辨的 有孙诒让 53白虎通义4 考6 上、下 ( 5国粹学报6 第5 卷第 6 期, 1909 年) 等10 余篇, 对 5新语6 进行考辨的 有胡适 5陆贾 3新语4 考6 ( 5北平图书馆月刊6 第4 卷第 1 期, 1930 年) 等10 余篇, 对 5新书6 进行考辨的有 刘师培 5贾子 3春秋4 补释6 ( 5国粹学报6 第 6 卷第 1 ) 9 期, 1910 年 ) 等近 10 篇。赵万里 5 3说苑4 校补6 ( 5国学论丛6 第 1 卷第 4 期, 1926 年)、罗根泽 5 3新序4 3说苑4 3列女传4 不作于刘向考6 ( 5图书馆学季刊6 第 2卷第 3期, 1929年) 等对 5说苑6、5列女传6 进行了考辨。刘光汉发表了 5谶纬考6 ( 5国粹学报6 第 1 卷 第 6 期, 1905 年) 等文章, 对汉代谶纬书籍产生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进行了考论。 此外, 许多学人还对 5说文6、5尔雅6 以及汉代人对 5十三经6 的注疏进行研究, 并试图从中释读有关汉 代礼制、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传 #133#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¹ º 据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著 5中国古籍整理研究论文索引6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 / 三国志0 部分统 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 5七十六年史学书目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 秦汉史0 部分统计。 统文献进行考辨, 使学人冲破了对古书的迷信, 剥去了罩在秦汉史上的一些神话的伪装, 使秦汉历史的本来面 目比较清晰地显露出来。这不但在顾颉刚个人的一系列论文, 如 5论康有为辨伪的成绩6 ( 5史学年报6 第 2 卷 第 2 期, 1935 年) 中有所反映,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以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朴社, 编辑出版了 5古史 辨6 , 带动了顾实 5重订古今伪书考6 (上海大东书局, 1926 年)、张心 5伪书通考6 (商务印书馆, 1939 年) 等一大批辨伪专书和论文的出版。今天看来, 被古史辨派判为伪书的一些古书并非伪书, 某些做法有矫枉过正 之处; 但这毕竟为学人批判地继承以乾嘉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学术遗产, 开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 贡献。这由顾颉刚在此思想与研究基础上写成的两篇有关秦汉史研究的论文中最能得到说明。一篇是他于 1927 年写成的 5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6 ( 5语历所周刊6 第 1卷第 1期, 1927年) 一文, 从世界 的范围入手, 对秦汉史进行纵论横观, 批判了传统史学那种以中原概全域, 以汉族代中华, 就中国谈中国的局 限性, 开阔了视域, 为秦汉史研究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而他的另一篇论文 5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6 ( 5清 华学报6 , 1929 年) , 又从微观入手, 从宏观着眼, 运用演进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传说, 对神秘主义学说进行了 深刻的揭示, 展示出秦汉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 直到今天都堪称力作。 这一时期秦汉史研究的另一特色, 是 / 两重证据法0 指导下的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的实证主义学风盛行。秦 汉考古资料极为丰富,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以载有文字的简牍、汉碑、秦石鼓文、瓦当、玺印、封泥资 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互参证、相互发明、融会贯通, 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广泛出现和运用, 为秦汉史研究开辟了 新天地。以下对这些资料在秦汉史研究中的作用略作分述。 11 汉简与秦汉史研究 早在西晋元康年间 ( 291) 299) 至北宋政和年间 ( 1111) 1177) , 中国西北地区曾先后出土几批汉简。其中 留传下来的简文, 惟有北宋政和年间在陕西掘出的东汉永初二年 ( 108) 的讨羌檄文, 载南宋黄伯思的 5东面余 论6 和赵颜卫的 5云麓漫钞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后, 汉简开始大量出现, 并被王国维、罗振玉、张凤、夏 鼐、黄文弼、马衡、贺昌群、劳干、翦伯赞、何兹全、李源澄等运用到秦汉史研究中。 1901 年, 匈牙利人斯坦因开始对疏勒河流域汉简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1906 年, 他第二次到中亚考 察, 转年在敦煌以北长城遗址中得到汉简近千枚, 著录发表 705 枚, 其中 100 多枚可以考证出确切的年代。这 批汉代文书的影印件及其考释的研究报告, 载于法国汉学家沙畹的 5斯坦因东土耳其斯坦沙漠发现的汉文文书6 一书中。王国维据此先后撰成了 5简牍检署考6 (上虞罗氏云窗丛刻, 1914 年)、5流沙坠简考证6 (贞松堂, 1918年)。此后, 罗振玉、王国维二人联合撰成由 5流沙坠简6 1 卷、5考释6 3 卷、5补遗6 1 卷、5附录6 1 卷、 5图表6 1 卷, 共 3 册组成的 5流沙坠简6 (永慕园丛书, 1934 年)。1913 年至 1915 年, 斯坦因第三次来到中国 西北地区, 再次于敦煌、酒泉两地发现竹简近 200 件, 交由沙畹的高足马伯乐进行研究, 当时在法国留学的中 国学者张凤, 从马伯乐处得到这次出土简牍的照片和出土地点的编号, 连同沙畹书后所附的第二次出土简牍, 经过考释, 撰成 5汉晋西垂木简汇编6 初二编, 1931 年由有正书局出版。马伯乐把这些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相 结合, 于 1932 年在法国出版 5关于汉代的某些物品6、5汉代中国人的私生活6 两书。同年, 陈邦福撰成 5汉魏 木简义证6 一书, 容肇祖撰成 5西垂木简中的田章6 一文, 发表于 1932 年 6 月出版的 5岭南学报6 第 2 卷第 3 期, 陈直发表了 5木简考略6 (摹庐丛著本, 1934 年 ) 一文。1926 年, 原北平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学者斯文赫 定合作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赴西北考察。1927 年, 黄文弼在罗布泊的默得沙尔发现汉简 71 枚, 出土地是居卢訾 仓故址。据此, 他写成了 5释居庐訾仓 (罗布淖尔汉简考释之一)6 ( 5国学季刊6 第 5 卷第 2 期, 1936 年) , 确 定这批简的时间在公元前 49 年至公元 8 年, 并在 1948 年出版的 5罗布淖尔考古记6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 之一) 中记录了此事。斯文赫定 1899 年曾在罗布泊北发现汉晋木简 121 枚, 在他所写的 5我的探险生涯6 中记 述了简牍的情况。德国人布姆莱#孔好古对这批简进行研究, 写下 5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的中国文书及其它发 现6 一书, 评述了汉代行政、官制、刑法、军事、农业、产业、关税制度等情况。1930 年至 1931 年, 原中瑞西 北科学考察团又在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掘得1 100余支居延汉简。1931 年起, 这批汉简由马衡、刘复、向达、 贺昌群、余逊、劳干等人释读整理。一批相关论文也开始发表, 主要有傅振伦 5西北近几年来考古学上两大重 要发现6 ( 5天山文化月刊6 第 1 卷第 3 期, 1934 年)、劳干 5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 (附表)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8 本第 2分册, 1939年)、5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1 本, 1944 年) , 董作宾 5汉简永元 六年历谱考6 ( 5现代学报6 第1 卷第 1 期, 1947 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 简牍照片原版被毁。劳干根据照片副 本继续研究 , 于 1944 年出版 5居延汉简考释释文6 4 册、5考证6 2 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 1944 年) , 并 发表了 53居延汉简考证4 补正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4 本, 1948 年) 一文。1944 年, 由原中央博物院、北京大 #134# 历 史 研 究 2003 年第 2 期 学文科研究所共同组成的前西北科学考察团, 沿斯坦因走过的玉门关、阳关以及汉代边塞遗址作了再调查, 又 获简 48 枚。夏鼐经考释, 撰 5新获之敦煌汉简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9 本, 1948 年)。此后, 陈 又发表了 5居 延汉 /秋射0 / 爰书0 两简述证6 ( 5中央日报6 1947 年 9 月 29 日)、5汉晋遗简偶述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6 本, 1948年) 等一系列论文。翦伯赞的 5中国史纲6 第 2 卷 5秦汉史6 (重庆大呼出版公司, 1946 年; 上海大孚出 版公司, 1947 年)、劳干的 5秦汉史6 (中国文化服务社 / 青年文库0 , 1946 年)、李源澄的 5秦汉史6 (商务印 书馆, 1947 年) , 也都运用汉简资料进行研究。 21 石刻与秦汉史研究 刻石之风兴起于先秦、西汉之间, 极盛于东汉。从宋代开始就有学者依据石刻论秦汉史事。20 世纪初, 皮 锡瑞依据汉碑对经书、纬书进行考辨, 于 1904 年出版 5汉碑引经考证6、5汉碑引纬考6 两书。接着罗振玉又出 版了 5西陲石刻录6 (上虞罗氏云窗丛刻, 1911 年)、5石鼓文考释6 (上虞罗氏, 1916 年)。1925 年, 吴兴刘氏 希古楼又刊出了陆增祥 5八琼室金石补正6, 极大地推动了依石刻论秦汉史事的工作。此后, 罗振玉等人对汉熹 平石经进行了广泛的补考, 吴维孝的 5新出汉魏石经考6 (文瑞楼书局, 1927 年)、马衡的 5石鼓为秦刻石经考6 ( 1931 年自刊)、张国淦的 5历代石经考6 (哈佛燕京学社, 1930 年)、郭沫若的 5汉代石刻三种6 (东京文求堂 古代铭刻汇考四种本, 1933 年)、5石鼓文研究6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 )、容庚的 5古石刻零拾七种6 (考古学 社, 1935 年)、5汉武梁祠画像考释录6 (考古学社, 1936 年) 先后出版。与此同时, 一批相关的论文也发表, 主要有罗群惕 5秦刻十碣时代考6 ( 5考古社刊6 第 1 卷第 3 期, 1935 年)、马叙伦 5石鼓文为秦文公时物考6 ( 5北平图书馆馆刊6 第 7 卷第2 期, 1933 年 4 月)、唐兰 5石鼓文刻于秦灵公三年考6 ( 5申报文史6 第 1、2 卷, 1947 年)、张政 5猎碣考释6 ( 5史学论丛6 第 1 卷, 1934 年)、郭沫若 5诅楚文考释6 ( 5中国建设6 第 4 卷第 6 期, 1947 年)、容庚 5秦始皇刻石考6 ( 5燕京学报6 第 17卷, 1935年)、马衡 5汉司空袁敞碑跋6 ( 5北大国学 周刊6 第 1卷第 2期, 1925年 10 月)、王利器 5泰山汉武帝刻石文考6 ( 5经世日报禹贡周刊6 第 6 卷, 1946 年)、贺昌群 5三种汉画之发现6 ( 5文学季刊6 第 1 卷第 1 期, 1934 年)、孙次舟 5论南阳汉画像中的乐舞6 ( 5历史与考古6 第3 卷, 1937 年)、瞿益锴 5汉代画像中之政治组织6 ( 5华北编译馆馆刊6 第 2卷第 4 期, 1943 年) 等 100余篇。汉碑的碑文虽多过誉不实之辞, 但仍可以发掘出大量有用的资料, 对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生活 诸问题多有补益。 31 其他文物考古资料与秦汉史研究 秦汉考古资料除简牍、石刻之外, 尚有封泥、印章、铁器、铜器、漆器、货币、明器及文化遗址等。从 20 世纪初期起已经进入了秦汉史研究者的视野。这方面的主要专书与论文有: 罗振玉 5秦汉瓦当文字6 (上虞罗氏 永慕园丛书, 1914 年)、王国维 5古礼器略说6 (雪堂丛刻本, 1915 年)、罗振玉 5古镜图录6 (上虞罗氏楚雨楼 丛书初集本, 1916 年)、周明泰 5封泥考略6 (大公报社, 1916 年)、5续封泥考略6 6 卷, 5再续6 4 卷 (北京华 印书局, 1928 年)、吴幼潜 5封泥汇编6 (西泠印社, 1931 年)、罗福颐 5印谱考6 (墨缘堂, 1933 年)、刘家漠 5汉印临存6 (四川漱翠山房, 1935 年)、杨守敬 5古泉薮6 (邻苏园, 1904 年)、郑文焯 5古玉图考补正6 (艺海 一勺本, 1926 年)、郑师许 5漆器考6 (上海中华书局, 1936 年)、容庚 5汉代服御器考略6 ( 5燕京学报6 第 3 卷, 1928 年)、傅振伦 5记新莽权衡6 ( 5经世日报文献周刊6 第 5、6、8 卷, 1947 年)、孙毓棠 5秦汉的铜铸人 像及其艺术史上的价值6 ( 5天津益世报史学6 第48 卷, 1937 年)、杨宽 5汉代的多层建筑6 ( 5文物周刊6 第 43 卷, 1947 年) 等。这些论著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秦汉的物质文化史及社会、经济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秦汉断代史研究专著的出现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唯物史观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为 20 世纪前半叶的秦汉史研究注入活力。一方面, 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及经济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 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使学者可以从宏观角度对秦汉社会历史发展进行综合性研究; 另一方面, 从宏观角度探讨 中国社会发展的专著与论文几乎涉及秦汉史研究的各个层面, 使秦汉史在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性质、地 位、影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秦汉史研究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举凡秦汉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方面, 几乎都有专著与论文出版。 11 秦汉断代史研究专著的出现 20 世纪上半叶, 以 5秦汉史6 为名的秦汉断代史著作主要有 4 部。 ( 1) 翦伯赞 5秦汉史6 (重庆大呼出版公司, 1946 年) 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135#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之一, 也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秦汉史专著。不仅对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 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十分重视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对旧史学中的大汉族主义历史 观作了有力的批判。在史料运用上, 除重点利用 / 前四史0 外, 又广泛开发 5东观汉纪6 等诸佚史辑本和经、 子、集部书中的资料, 同时尽量利用出土的各种考古资料, 开辟了秦汉史研究的新途径。由于作者着力于探寻 历史表象下的社会发展规律, 故尔在全书结构体系的编排上, 遵循了从社会经济及于政治性质、从社会关系及 于意识形态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 力求对各方面进行详尽而精审的分析研究。此外, 作者还将秦汉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轨迹中, 从对比中说明秦汉时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使全书显得视野开阔。也正由于该书是第一 部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秦汉史的断代史著作, 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成熟之处, 如该书对秦汉商业资本 的作用作了较为夸大的估计, 对刘邦、王充等的评价也因过分套用阶级分析法而失之偏颇, 某些史实不准确等。 ( 2) 劳干 5秦汉史6 (中国文化服务社 / 青年文库0 , 1946 年 ) 对秦汉史籍和汉简有深入细致的研究, 驾驭 史料从容自如。该书用 11 章从秦的先祖简要叙述到蜀汉兴亡, 重点突出, 条理清楚。第 12 章专叙两汉的学术 信仰及物质生活。书末附世系表和年号表。是一部通俗简要的秦汉史。全书特别重视民族疆域和政治制度问题 的探讨, 但对社会经济问题, 尤其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较少探讨, 因而显得深度不够。 ( 3) 吕思勉 5秦汉史6 (开明书店, 1947 年) 文献资料丰富, 选材精审, 叙事明晰, 论辩周详, 是一部较有 特色的秦汉史著作。全书共 20 章, 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12 章, 有条理地叙述秦汉至三国政治、 军事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演进, 既钩稽史实, 又有考证辨析和评论, 创见迭出。第二部分用 8 章 47 节, 分门别类 地对秦汉时社会组织、社会等级、人民生计情况、实业、人民生活、政治制度、学术、宗教进行了深入探讨。 由于没有利用文物考古资料,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质量。 ( 4) 李源澄 5秦汉史6 (商务印书馆, 1947 年) 由作者在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讲授秦汉史的讲义改写而成。 全书分二十三部分, 前十五部分以帝王朝代系目, 如 / 始皇二世0、/ 武帝0 等。后八部分分类立目, 如 /政治 思想0、/社会风尚0 等。全书夹叙夹议, 语体近于文言, 不用考古材料, 概念术语也多用传统内容, 不太适合 近代学风。 21 研究领域的拓展 政治制度方面。曾资生 5中国政治制度史6 (重庆南方印书馆, 1943年)、宋式圭 5中国监察史略6 (中华书 局, 1937年)、程幸超 5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6 (中华书局, 1948 年)、程树德 5中国法制史6 (商务印书馆, 1928年)、杨鸿烈 5中国法律发达史6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 等通论性著作, 对秦汉政治史都作了一定的述 论, 虽然论述有些粗糙, 但便于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秦汉政治, 特别是秦汉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陶希圣、沈巨尘 5秦汉政治制度6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曾资生 5两汉文官制度6 (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1 年)、程树德 5汉律考6 (自刊 , 1919 年) 等专著, 与作民 5秦代官制考6 ( 5清华周刊6 第 38 卷第 12 期, 1932 年)、马非百 5秦之丞相制度及其人物6 ( 5力行6 第 4 卷第 6 期, 1941 年)、雷海宗 5皇帝制度之成立6 ( 5清华 学报6 第 9 卷第 4期, 1934年)、沈巨尘 5秦汉的尚书台6 ( 5文化建设6 第 2卷第 1期, 1935年)、曾謇 5秦汉 的乡官制度6 ( 5北平华北日报史学周刊6 第 99 卷, 1936 年 7 月 16 日)、许兴凯 5秦汉市政官吏考6 ( 5中央周 刊6 第 9卷第33期, 1947年 8 月)、马元材 5两汉时代的吏治6 ( 5河南政治月刊6 第 1 卷第 1期, 1931年)、陶 希圣 5两汉的社会与政治6 ( 5民族6 第 1卷第 3 ) 7 期, 1933 年 3) 7 月)、钱穆 5汉初侯邑分布6 ( 5齐鲁学报6 第 1 卷, 1941 年)、孔玉芳 5两汉诏举考6 ( 5中国文化研究汇刊6 第 2 卷, 1942 年)、劳干 5论西汉的内朝与外 朝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3本, 1948年)、贺昌群 5两汉政治制度论6 ( 5社会科学季刊6 第 1 卷第 1 期, 1943 年)、李源澄 5尚书中书之起源及其升降6 ( 5责善半月刊6 第 1 卷第 17 期, 1940 年) 等专题论文 100 余篇, 对 秦汉政治制度的各方面几乎都有论述。 经济和财政方面。1927 年国共合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 发生了由如何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引发的社会史大 论战。在论战中, 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 经济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起基础与决定性的作用, 因 而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研究经济史的热潮。一些专门研究经济史、财政史、田赋史、田制史、盐务史、商业史的 经济类通史中, 都不同程度地对秦汉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论述。如马乘风 5中国经济史6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 , 邓云特 5中国救荒史6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 等, 而且出现了一批专以秦汉经济、财政等为研究对象的经济专 史。如陶希圣的 5两汉经济史6 (商务印书馆, 1931 年)、陈啸江的 5两汉社会经济研究6 (上海新生命书局, 1936 年)、王恒的 5汉代土地制度6 (正中书局, 1945 年) 等。5中国经济6、5食货6、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 等重要的经济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 也发表了大量有关秦汉社会经济研究的论文, 其中主要有子刚的 5西周及 #136# 历 史 研 究 两汉之经济组织比较观6 ( 5清华周刊6 第 33 卷第 2 期, 1930 年)、马乘风 5从西周到隋初一千七百余年的经济 转轨6 ( 5食货6 第 2 卷第 9期, 1935年)、吕振羽 5秦代经济研究6 ( 5文史6 第 1 卷第3 期, 1934 年)、马非百 5秦汉经济史资料6 ( 5食货6 第 2卷第 19期 , 第 3 卷第 1、2、3、8、9期, 1935) 1936 年)、谷霁光 5战国秦汉 间重农轻商之政策与实际6 ( 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6 第 7 卷第1 期, 1945 年)、石隐 5周秦汉的商业经济及 商人地位6 ( 5经济论衡6 第 2卷第 3 期, 1944 年)、瞿兑之 5两汉物价考6 ( 5燕京学报6 第 5卷, 1929年)、蒙 文通 5汉代的经济政策6 (5说文月刊6 第 4 卷, 1944 年)、马元材 5秦汉时代的租税制度6 ( 5河南政治月刊6 第 2 卷第 7 期, 1932年) 等。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又一重大影响, 是使社会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中国出现, 并在 30 年代至 40年代一度辉煌。就秦汉史研究而言, 吕思勉的 5中国宗族制度小史6 (中山书局, 1929 年)、 张亮采的 5中国风俗史6 (商务印书馆, 1915 年)、陶希圣的 5婚姻与家族6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袁世裕的 5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研究6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陈东原的 5中国妇女生活史6 (商务印书馆, 1928 年)、瞿 同祖的 5中国法律与社会6 (商务印书馆, 1947 年) 等著作都对秦汉时的相关社会问题进行了论述。还出现了一 些专以秦汉社会为例证研究社会史的名著。如瞿宣颖 5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6 (北平广业书社, 1928 年) , 瞿兑 之 5汉代风俗制度考6 (北平广业书社, 1928 年) 等。杨树达的 5汉代婚丧礼俗考6 (商务印书馆, 1932 年) , 是此类专题的最佳考证专著, 至今仍不失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名著。劳干的 5礼经制度与汉代宫室6 (昆明, 1940 年) , 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社会史专著。这一时期的社会史论文中, 秦汉史方面在数量与质量上也占有明显 的优势。代表性论文有: 瞿兑之 5两汉社会状况的鸟瞰6 ( 5社会学界6 第3 卷, 1929 年)、吕思勉 5汉人訾产杂 论6 ( 5齐鲁学报6 第 1 卷, 1941 年)、侯外庐 5汉代社会新论6 ( 5大学6 第 6 卷第 3、4 期, 1947 年)、周志远 5东汉时代的社会风气6 ( 5河北月刊6 第 5 卷第 4 期, 1937 年)、陈衣凌 5秦汉之豪族6 ( 5现代史学6 第 1 卷第 1 期, 1933 年)、杨联升 5东汉的豪族6 ( 5清华学报6 第 1 卷第 14 期, 1936 年)、武仙卿 5秦汉农民生活与农民 暴动6 ( 5中国经济6 第 2 卷第 10 期, 1934 年)、李源澄 5两汉兵客盛衰考6 ( 5学思6 第 3 卷第 3 期, 1943 年)、 劳干 5两汉社祀的源流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1本 , 1944 年)、陈 5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6 ( 5史语所集刊6 第 17 本, 1948 年) 等。 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论著有: 冯友兰的 5中国哲学史6 (商务印书馆, 1935年)、皮锡瑞 5经学历史6 (商务 印书馆, 1929 年)、陈登原 5中国文化史6 (世界书局, 1935 年 ) 等都有关于秦汉思想文化史的概述。王国维 5汉魏博士考6 (上海明智大学, 1916 年)、谢无量 5王充哲学6 (中华书局, 1917 年)、郑鹤声 5史汉研究6 (商 务印书馆, 1930 年) 等更是有关秦汉史研究的专题著作。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 陈钟凡 5秦汉今文经师之方士 化6 ( 5国学丛刊6 第 1 卷第 1期, 1923年)、赵钟铎 5黄老之研究6 ( 5国学丛刊6 第 3 卷第 1期, 1926年)、冯 友兰 5秦汉历史哲学6 ( 5哲学评论6 第6 卷第 2、3期, 1935年)、胡适 5汉初儒道之争6 ( 5北大国学季刊6 第 2 卷 , 1925 年)、刘光汉 5谶纬考6 ( 5国粹学报6 第 1 卷第 6期, 1905年)、杨玉如 5东汉迷信之研究6 ( 5史地 丛刊6 第 2 卷第 2期 , 1923 年)、刘国钧 5两汉时代道教概说6 ( 5金陵学报6 第 1卷第 1期, 1931年) 等。 由于 19 世纪末与抗战时期民族危机的深重, 20 世纪上半叶的民族史、边疆史地与中外关系史问题, 在这一 时期的秦汉史研究中反映较多。一方面, 涉及秦汉时期的民族史、边疆史地与中外关系史纷纷问世, 主要有顾 颉刚、史念海 5中国疆域沿革6 (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 年)、向达 5中西交通史6 (中华书局, 1930 年) 等。 另一方面, 研究秦汉民族、史地、中外关系史的专门论著也时有刊出。主要有王国维 5秦汉郡考6 (上虞罗氏雪 堂丛刻本, 1915 年)、5古胡服考6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 1915年) , 马元材 5自张骞至班超之丝路经营6 ( 5河 南政治月刊6 第 211卷, 1941年) , 顾颉刚、童书业 5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6 ( 5禹贡6 第5 卷第 3、4 期, 1936 年) , 劳干 5秦汉帝国的领域及其边界6 ( 5现代学报6 第 1 卷第 4、5期, 1947年) , 钱 穆 5秦三十六郡考6 ( 5清华周刊6 第 37 卷第 9、10期, 1932年) , 冉昭德 5汉上林苑宫观考6 ( 5东方杂志6 第 42 卷第 13 期, 1946 年) , 谭其骧 5西汉地理考辨6 ( 5禹贡6 第 6 卷第 10期, 1937 年) 等。 人物研究在这一时期也相当发达, 主要论著有: 杜呈祥 5卫青霍去病6 (南京青年出版社, 1946 年)、5张骞 与苏武6 (南京青年出版社, 1946 年)、孙毓修 5马援6 (商务印书馆, 1926 年)、胡哲敷 5汉武帝6 (中华书局, 1935年)、马元材 5秦始皇帝传6 (商务印书馆, 1941 年)、钱穆 5从秦始皇到汉武帝6 ( 5思想与时代6 第 27 卷, 1943 年)、陈登原 5秦始皇评6 ( 5金陵学报6 第 1卷第 2期, 1931年)、常燕生 5新撰李斯传6 ( 5华文月 刊6 第 1卷第 4期, 1942 年)、张荫麟 5张衡别传6 ( 5学衡6 第 40 卷, 1925 年) 等。 综观这一时期的秦汉史研究, 实证史学仍是主流, 唯物史观与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传入中国, 虽 #137#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然运用于中国秦汉史研究取得许多成果, 但多数显得肤浅。这既为秦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又向研 究者提出了向深度、广度进军的要求。 二 50 ) 70年代的秦汉史研究 1949 年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觉运用于中国古史研究蔚然成风。 50 年代, 史学界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及其历史作用、关于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对秦汉史研究来说,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争鸣尤其引人注目, 与该 问题相联系, 涉及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汉代生产水平的总估价、两汉官私奴婢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秦 汉社会的主导生产关系、秦汉国家的政权性质、/重农抑商0 政策的评价、秦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农民战争等一 系列重大课题, 都成为史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在此期间, 尚钺主编的 5中国历史纲要6 (人民出版社, 1954 年) 和范文澜主编的 5中国通史简编6 (人民出版社, 1954 年) 率先问世。至 60 年代初期, 郭沫若主编的 5中 国史稿6 (人民出版社, 1958 年) 和翦伯赞主编的 5中国史纲要6 (人民出版社, 1964 年)、侯外庐主编的 5中 国思想通史6 (人民出版社, 1950 年) 也以大学教材形式相继出版。其中关于秦汉史的部分, 都较为系统全面地 总结了各自的观点。不仅如此, 当时还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秦汉史专著。如早期秦汉经济史代表作之一, 李 剑农的 5先秦两汉经济史稿6 (三联书店 1957 年, 中华书局 1962 年重版)。陈直 5两汉经济史料论丛6 (陕西人 民出版社, 1958 年) 以考古资料为主, 文献资料为辅, 集中考察西汉的屯戍制度、两汉手工业、两汉工人类别、 盐铁及其他采矿业、两汉的徒、汉代内地与边郡物价等两汉的诸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发前人所未发,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5汉书新证6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59 年初版, 1979 年增订) 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 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瓦当等资料, 在考订之作中, 独树一帜。漆侠的 5秦 汉农民战争史6 (三联书店, 1962 年) 是 50 年代秦汉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总结性之作。上述诸书尽管或在理论运 用上尚嫌幼稚、缺乏深度; 或在史论结合上不够贴切, 略显生硬; 但是崭新的学术探索, 严谨的治学精神, 代 表了当时秦汉史研究的水平。 从 50 年代末起, 由于极左思潮开始抬头, 以论代史、教条主义、简单化、绝对化、非历史主义倾向和轻视 史料的倾向愈来愈重, 正常的研究工作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一些学者知难而进, 试图挽回危局。如翦伯赞先后 发表了 5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6、5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6、5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6 等 系列文章, 主张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虚无主义; 主张史论结合, 反对空谈理论而忽视 史料积累的错误倾向。他还身体力行, 在认真地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的前提下, 熟读秦汉文献, 精 心搜集编撰了 5秦汉考古资料汇编6, 故在 5中国史纲要6 第 1 册 / 秦汉史0 的写作中得心应手、精说叠出。然 而, 随着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一场灾难无可挽回地降临了。/十年动乱0 期间, 极左思潮达到了顶峰。历史研究 被所谓 / 儒法斗争史0 取代, 成为 / 四人帮0 篡党夺权的重要舆论工具。秦汉史因其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又成为重灾区, 秦汉史研究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正常的研究进程被截断。 总观这一时期的秦汉史研究, 可以说是前进中有曲折, 曲折中有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这一时期出版的秦 汉史专著有 30 多种, 论文近万篇, 以下就其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 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由于古史分期学说的影响, 这一时期秦汉社会性质问题研究出现了两次争论高潮。其中主张汉代是奴隶社 会的魏晋封建论者认为: 第一, 两汉时期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主的发展的奴隶制社会。第二, 汉代虽然存在一 定数量的租佃制和为数众多的自耕农业土地所有制, 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方式。第三, 西汉 /重农抑商0 政策和武帝打击工商大贾的行动, 是贵族奴隶主和商人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论著有: 尚钺 5中国历史纲要6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王思治等 5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6 ( 5历史研究6 1955年第 1 期)、5再论汉代是奴隶社会6 ( 5历史研究6 1956 年第 9 期)、何兹全 5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6 ( 5文史 哲6 1956 年第 8 期)、罗祖基 5春秋战国的变革标志着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吗?6 ( 5学术月刊6 1957 年第 5 期)、日知 5我们在研究古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6 ( 5历史研究6 1956 年第 12 期)、童书业 5略论战国秦汉的社 会性质6 ( 5新建设6 1957 年第 8 期)、何兹全 5汉魏之际封建说6 ( 5历史研究6 1979 年第 1 期) 等。而战国、 西周封建论者主张汉代是封建社会。他们认为: 第一, 汉代租佃制是十分普及并占有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和剥 #138# 历 史 研 究 削方式。第二, 汉代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 而不是奴隶。第三, 西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 对抗, 而不是奴隶主与奴隶对抗。第四, 汉代 / 重农抑商0 政策是封建国家消灭奴隶制残余的一种措施。持这 种观点的代表性论著主要有: 郭沫若的 5奴隶制时代6 (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翦伯赞 5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 问题6 ( 5历史研究6 1954年第 4 期)、杨伟立、魏君弟 5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6 ( 5历史研究6 1956 年 第2 期)、胡珠生 5汉代奴隶制说的根本缺陷在那里?6 ( 5历史研究6 1957 年第7 期)、张恒寿 5试论两汉时代的 社会性质6 ( 5历史研究6 1957 年第 9 期)、黄烈 5释汉简中有关汉代社会性质诸例6 ( 5历史研究6 1957 年第 6 期) 等。 (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汉, 自然成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关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的经济基础, 是土地国有制还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个体小农经济的论争一直相持不下。贺昌群 5论西汉的 土地占有形态6 ( 5历史研究6 1955年第 2 期)、李埏 5论我国的 /封建的土地国有制06 ( 5历史研究6 1956 年第 8 期) 等持前一种观点。张恒寿 5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讨论中的若干问题6 ( 5历史研究6 1962 年第 2 期) 等支持后一种观点。涉及秦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还有: 巩绍英 5略论秦汉以来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 ( 5历史教学6 1965 年第 1、2 期)、周予同、汤志钧 5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6 ( 5新建设6 1963 年第1 期)、杨鸿年 5汉魏中书6 (5文史6 第2 集, 1963 年) 等。王毓铨 5汉代 / 亭0 与 / 乡0、/ 里0 不同 行政系统说6 ( 5光明日报6 1954 年 12月 23 日) 一文, 对这一涉及秦汉基层行政组织机构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细 致考辨, 指出乡里和亭是两个不同的行政系统, 乡里是县以下的基层政权组织, 亭则不主民事, 主要负责治安 和过往官吏的食宿, 这个结论已为学界普遍接受, 并为深入研究秦汉时期基层组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张政 5秦汉刑徒的考古资料6 ( 5北京大学学报6 1958 年第 3 期)、王毓铨 5/民数0 与汉代封建政权6 ( 5中国史研究6 1979 年第 3 期)、贺昌群 5东汉更役戍役制度的废止6 ( 5历史研究6 1962 年第 5 期) 等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 入研究。 (三) 经济问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把经济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对经济史进行了较为深 入的研究。秦汉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是秦汉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侯外庐为代表的学者主张, 秦汉虽 存在着很多领主占有制和有一定的私有制, 但土地国有制仍占主导地位。代表作有侯外庐的 5中国封建社会土 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6 ( 5历史研究6 1954 年第 1 期)、李埏 5论我国的 / 封建的土地国有制06 ( 5历史研究6 1956年第 8期)、贺昌群 5汉唐间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与均田6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张传玺等人认为, 秦汉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私有制。代表作有江泉 5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6 ( 5文史哲6 1957 年第 8 期)、 张传玺 5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6 ( 5北京大学学报6 1960 年第 1 期) 等。而另一些学者认为, 秦汉时代土 地国有、私有并存。代表作有朱绍侯 5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6 ( 5开封师范学院学报6 1960年第 1 期)、 刘毓璜 5论汉晋南朝的封建庄园制度6 ( 5历史研究6 1962 年第 3 期) 等。农业是汉代的主要生产部门, 农业生 产水平是衡量汉代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而有关汉代社会性质的论著都对汉代的农业生产问题作过不同程 度的探讨。此外, 较有代表性的论文还有: 胡寄窗 5汉代的农业经济循环论6 ( 5江汉学报6 1963 年第 4期)、陈 垣力 5前汉时代的农业6 ( 5农业学报6 1956年第 2 期)、戚其章 5关于西汉农业中的收获量6 ( 5光明日报6 1957 年 2月 3日)、万国鼎 5耦耕考6 ( 5农业研究集刊6 1959年第 1期)、宁可 5汉代农业生产漫谈6 ( 5光明日报6 1979 年 4 月 10 日) 等, 安作璋 5汉史初探6 (学习生活出版社 , 1995 年) 所收有关西汉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 4 篇论文也值得一读。汉代手工业的研究, 首推陈直 5两汉经济史料论丛6 一书。此外, 孙毓棠 5战国秦汉时代 纺织业技术的进步6 ( 5历史研究6 1963 年第 3 期) 一文对秦汉纺织技术业特点作了分析, 白寿彝、王毓铨 5说 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6 ( 5历史研究6 1954年第 6期) 一文对手工业与封建制的关系进行了探 讨。童书业 5战国秦汉时代的手工业与商业6 (5文史哲6 1958 年第 2 期)、李祖德 5论西汉的货币改制6 ( 5历史 研究6 1965 年第 3 期) 等文章也都对相关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四) 阶级与阶级斗争 这一时期这方面的研究论著相对较多。翦伯赞 5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问题6 ( 5历史研究6 1954 年第 4 期) #139# 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一文指出, 奴隶从事农业生产不过是个别现象, 工商业中的奴隶劳动也极不普遍, 从事家务劳动才是汉代奴隶 最常见的形式。奴隶是被作为消费的财产而不是作为一种生产的投资出现的。王思治等 5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 题的探讨6 认为汉代官私奴婢数量小、来源少, 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参加者, 不能擅自改变身份。童书业 5中 国古史分期的讨论6 ( 5文史哲6 1955 年第 1 期) 一文认为汉代奴婢数量多、来源多, 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可 虐杀。由此引发了关于 / 徒0 的性质的争论。一些学者通过对文献和文物资料的对证, 指出奴隶和 / 徒0 有着 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主人的私有财产, 可以买卖甚至于被杀戮, 不仅奴隶本人奴籍终身, 而且其子孙世代为奴; 后者则是罪犯, 在刑满后可以通过大赦、徙边、赎罪等方式重新恢复庶民身份, 为徒的官吏在除刑后也能恢复 官职 (参见黄烈 5释汉简中有关汉代社会性质诸例6、陈直 5两汉经济史料论丛6)。对 / 徒0 身份的确认, 是这 一时期取得的值得称道的学术成果。束世 5秦汉社会矛盾与阶级结构的分析6 (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 1960 年 第1 期)、贺昌群 5秦汉间个体小农的形成和发展6 ( 5历史研究6 1959 年第 12 期)、杨曾文 5试论东汉时期的豪 族地主6 ( 5文史哲6 1978 年第 3期)、李庆世 5关于秦汉的 / 苍头0 问题6 ( 5文史哲6 1978 年第2 期)、卢南乔 5 / 闾左0 辨疑6 ( 5历史研究6 1978年第 11 期) 等文章对秦汉社会各阶层及其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农民战争及其历史作用是这方面研究的另一重点。除漆侠 5秦汉农民战争史6 一书外, 代表性的论文有: 贺昌群 5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6 ( 5历史研究6 1961年第 6 期)、5论黄巾农民起义的口号6 ( 5历史 研究6 1959 年第 6 期)、李鼎芳 5谈西汉末赤眉和绿林起义6 ( 5历史教学6 1954 年第 11 期)、曾庸 5汉碑中有 关农民起义的一些材料6 ( 5文物6 1960 年第 8、9期)、杨宽 5论 3太平道4 ) ) ) 记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 著作6 ( 5学术月刊6 1959 年第9 期)
本文档为【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047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2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7-08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