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24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4 2011 唐代重视学校的兴办,学校成为人才的重要来源 之一。唐代重视科举,其科举制度较之前代更为完善, 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与科举二者相 辅相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参加 科举选拔, 而科举又为学校的生员提供必经的出路。 通过科举选拔,唐代出现许多既是...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24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4 2011 唐代重视学校的兴办,学校成为人才的重要来源 之一。唐代重视科举,其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较之前代更为完善, 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与科举二者相 辅相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参加 科举选拔, 而科举又为学校的生员提供必经的出路。 通过科举选拔,唐代出现许多既是政治家、书法家,又 是文学家、思想家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对加强封建统 治的基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本文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特点的介绍、唐代官学 中书法教育情况的梳理以及科举中书法的作用的考 察,了解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以通过不同级别 的考试来挑选合格的国家人才,具体而言,它具有广 泛性、公平性、功利性的特点。 其一,广泛性。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 无论其考生来源还是报考的方式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均摆脱了两汉 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束缚,打破了一直 以来由世族垄断人才入仕途径的局面,充分考虑了唐 代社会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覆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不分门第贵 贱,大家都有同样的机会。 这充分体现了唐代科举制 度中蕴涵着浓重的广泛性因素,使唐代知识分子将读 书与步入仕途充分联系起来,他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 这座桥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二,公平性。 唐代科举制度打破了两汉魏晋时 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第观念,具有一定 的公平性。首先,它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方式, 如统一考试内容和题目,阅卷时注重文理兼顾,对于 等第的评定力求细分等。 其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 也是平等的,唐代科举制度以考试为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全国 要想入仕为官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下层知识分子,都 奋发攻读去适应这些标准,为国家选取优秀人才提供 了条件。 其三,功利性。科举要求考什么,学校和社会就跟 着注重和教授什么。 从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局 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诗赋,而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 背。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 联系在一起,成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取得厚禄的最 佳途径。因此,这种功利色彩浓重的读书和教学目的, 直接成为影响和支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一把双刃剑,严重地影响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求学思想。 二、唐代官学中的书法人才培养制度 (一)书学的设立 书学的设立,开始于晋,但当时还不是以书学来 称呼。直至隋初置书学博士 1人,后增加 2人,从九品 下;书学助教 2人,学生定额为 40人。到唐武德初废, 贞观三年 (628 年)复置,高宗显庆三年(658 年)再废。 龙朔二年(662年)改制,重置书学,隶属国子监。 (二)国子监的书学制度 唐代书法人才培养制度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官学中的书学 制度。官学中的书法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是指国子监的书 学制度。 它由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制度组成,现列如下: 入学资格:“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 学, 生三十人, 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三通其学者为 之”。 [1]1159-1160因为书学是属于实科性质的学校,贵族 士大夫阶层所不屑,因此招收的学生主要是下级官员 及庶人子孙。 教师设置:“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 1 人。 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1]1267-1268 书学的 教师,品秩、禄米、俸料是唐代各类教师中比较低的,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朱瑞雪 摘要: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特点的介绍、唐代官学中书法教育情况的梳理以及科举中书法的作用的考察,了解科举制度 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重书;唐代;书法人才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24-0137-02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7-),女,江苏人,硕士,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讲师。 收稿日期:2011-10-15 — 137 — 书学博士为九品下,禄米,武德时为 30石,贞观后为 52 石,是当时各科教师中最低的,而俸料排名也很靠后。 课程设置:“《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 书。”[1]1267书学的必修课为《孝经》和《论语》,专修课为 《石经三体书》《说文解字》和《字林》,其中学习时间规 定为“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1] 1160,此外还要兼修其他字书。三门专业课共计 6 年,在 学习期间有旬试、年试,6 年学完后参加国子监考试。 由此可见, 唐代官学中的书法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书法人才的活动。但从书学 学生的入学资格、人员设置、教师待遇等情况来看,它 的地位十分微妙。 究其原因,白鸿先生认为,“这充分 反映了统治者‘尊重儒术’的文教政策,也体现出书学 与经学的相互关系,经学的传统有赖于书学方面的努 力,而书学因众学之尊的经学地位,摆脱了技艺的卑 微身份并列六学,然而它在官学中的存在价值是为经 学服务, 这又决定了它必与算、 律为伍处在六学之 末。 ”[2]其实,这也体现了唐代学校中强烈的封建等级 观念。 唐代以尊孔来确定思想权威,读经是为了统一 思想,这对官学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是极为 重要的,因此这也是书法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特 点之一。同时,由于政治经济上支配地位的种种差别, 地主阶级内部分成了不同等级的阶层,他们享受的教 育权益也就有所区别。贵族官僚子弟及庶族地主子弟 会按身份的差异享受不同等级的教育权利。这也许是 书学、律学、算学在国子监中地位不及其它三学高的 原因之一。 三、科举重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而科举又是学校生员 的必经出路。“书法在唐代既是教育的一项内容,又是 教育的一个手段。 ”[3]书法的这种功利色彩,促使人们 的书法活动都围绕朝廷的规定或喜好进行的。 因而, 我们在了解唐代书法人才培养制度后,有必要考察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书法要求。 (一)明书科 科举中的明书科,考生来自考书学生员,考试以 书法为专业,其内容文献不乏记载: 书者试《说文》《字林》凡十帖,口试无尝限,皆通 者为第。 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 通。 《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款[4]卷四 83。 凡书学,先口试,通,及墨试《说文》《字林》二十 条,通十八为第[1]1162。 都以《说文》《字林》为考试内容,与书学中《石经》 《说文》《字林》和课程安排十分吻合。 不过《说文》《字 林》都是文字学的范畴,而不是书法艺术范畴,《全唐 文》卷四五八张参五经文字序例云:“今制国子监置书 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举其文义,岁 登下之,亦古之小学也。 ”[5]4677这说明,国子监书学的 设立并非直接为了培养书法艺术的人才,而是偏重于 文字学的实用人才。 (二)铨选 省试及第,仅取得了科举出身,各科出身的人都 须经吏部铨选才能放官。 铨选考试及格后,才能获赐 官职。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方面。 《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记载:“凡选有文武, 文选吏部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 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 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 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1]1171“书”即是规定用楷 书书体,要求“楷法遒美”,只有书判合格,才是吏部授 与官职的条件之一,“吏部铨人,必限书判。 ”[6]卷 75:1361 这就是科举的现实目的。 要想进入仕途,书法就必须 合格,这无疑是唐人重视楷书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唐书》列传中记载了很多以“书判”优长而进 入仕途的进士和明经科的中试者: 李鄘:第进士,又以书判高等,补秘书正字(卷一 百四十六)。 杨敬之:元和初擢进士第,书判入等,迁本卫青曹 参军(卷一百六十)。 郑肃:第进士,书判拔萃,补兴平尉,累擢太常入 卿(卷一百八十二)。 王纬:举明经,以书判入第,历长安尉(卷一百五 十九)。 上述这些人并不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家,但 因为“书判拔萃”而受重用,这表明科举重书思想对唐 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身、言、书、 判,“四事皆可取”后,德行、才识方面的要求也很高, 由此也可以说明,国家通过科举选拔的书法人才必须 是技能、德行、才识都优秀的人才。 (三)制举 唐代还有制举,由皇帝亲下诏招考,其中就有关 于书法人才的选拔考试,如书判拔萃科等。此外,凭书 法入仕的还有其它方式,如柳公权,“穆宗即位,与奏 事,帝召见。 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 矣。 ’即日拜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 ”[1] 四、结语 唐代科举制度对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主要体现 为在人才选拔和录用上都重视书法才能,这既带动了 (下转第 144 页) — 138 — 三、结语 审美传统具有民族特性,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的审美活动,其民族特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常言道: “盛世办灯会”, 灯光是繁荣社会景象最佳的点缀,是 盛世太平最美的象征。 面对热烈跳跃的灯火,统治者 点亮它期盼国盛民安,百姓借它祈求现世安好。 人们 总是赋予它美好的力量, 认为它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相信它能消灾驱邪,祛除疾苦,带来希望与美满。元宵 节灯会上的灯彩在历朝历代虽各具特色,但其热闹喜 庆寓意吉祥的象征从未改变过。 参考文献: [1]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萧放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 局,2000. 书法学习的风气,又为书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把无 形的但非常重要的标尺。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 他除了草书有名 外,楷书也非常好。蔡希琮《法书论》有:“旭尝云‘或问 书法之妙,何以得齐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 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 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 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7],讲 的就是书写楷书的心得。 韩方明《授笔要说》也说唐 楷:“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 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 ”[7]张旭是以 草书闻名的书法大家, 但对楷书却有很深的造诣,这 与唐代“楷法遒美”的科举要求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唐代科举制度中,书法的地位不言 而喻,几乎所有的官吏考试都有书法参与其中。 这就 不难理解唐代学校中为何如此重视书法教育,特别是 科举中“楷法遒美”的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 的楷书大观,导致了法度森严的书风形成。 参考文献: [1]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白鸿.唐代书法教育初探[A]// 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 集[M].重庆:庆出版社,1993. [3] 刘根货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政治伦理性特征 [J].书法研究 , 1995(5). [4]唐六典,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2:83. [5]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7]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老翁,为事诚殷勤。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6]210 唯一可做的便是“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6]210“快 饮”是畅饮乎? 否!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浊酒 如能参透,果真安贫,酒何来清与浊?一个“聊”字道尽 无奈,心无所依———“浊酒聊可恃”而已。 郁闷、怨愤、 无奈与不安之情在《饮酒 》组诗中随处可见。 如果说《饮酒》还不足以说明其人生态度的全部, 请看 《归去来兮辞 并序》:“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 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6]126“世与我而相违”所以“乐琴书”以 “消忧”而已,非真乐! 再看在其离世前不久所作的 《自祭文》, 其中有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匪贵前 誉,孰重后歌?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鸣呼哀哉! ”[7]虽 有“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7]之 语,然纵观其一身,果真乐天知命否? 如果不论其文学的造诣, 仅就其不仕而田居而 言,千载以来的认为其是节操高士为之倾倒者是否有 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其为后世苍生百姓“立功、立德、 立言”否?,有“为万世开太平”之胸襟否?“陶渊明无功 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 ”[1]101林道之语似 乎有点道理,是有必要深思一步?其不仕之选择,自是 否? 逍遥乎? 限于篇幅,只能作以上简单分析,可以认为不知 “天之所为,人之所为”,不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 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也不能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更不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而怨天之意不绝的陶渊明不是真道家,也 不是真儒家,只是“禀气寡所谐”,“拂衣归田里”的陶 渊明。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J].东方丛刊 2008.(2). [2]徐声扬.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1999.(2). [3]百度百科.陶渊明 http://baike.baidu.com/view/7622.htm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陶渊明.自祭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96758.htm. (上接第 136 页) (上接第 138 页) — 144 —
本文档为【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983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25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