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举报
开通vip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附件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 目标……………………………………………………………………… ...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附件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 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学习内容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知识与能力 ……………………………………………………………… (一)自然生态 ………………………………………………………… (二)社会生活 ………………………………………………………… (三)经济与技术 ……………………………………………………… (四)参与与决策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一、实施准备 ………………………………………………………………… 二、设计与组织 ……………………………………………………………… 三、教学实施 …………………………………………………………………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对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1995年,联合国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环境教育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续发展方向,这标志着环境教育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教育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未来服务”。会议发表了《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至此,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教育的新模式。 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里,环境教育正在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使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以推动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如英国、新西兰等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并竭力拓展环境教育的社会维度,以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一)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3)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4)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6)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7)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8)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9)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10)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态度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努力。”明确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九五”期间,启动了“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污染防治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总体上,生态环境状况开始得到基本控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三) 我国政府在环境教育方面对环境保护的回应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为此﹐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将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來。 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1.综合性:从学习内容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从学习过程看,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教育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中,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或依托社区来开展,还可以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 2.实践性: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 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第二部分 目标 一、总目标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二、具体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三)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第三部分 学习内容 本部分围绕环境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对本部分建议的活动加以选择或改编,使之适合本地条件和学生需要。教师应注意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活动建议 欣赏自然的美,尊重生物生存的权利。 · 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 · 诵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古诗词,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角色扮演: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生境中的快乐生活。 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 以“假如我是……”为题,体会讨论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重要性。 ·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合作创作一幅“2010年的家乡”的图画。 意识到需求与欲望的差别,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 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例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对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方式与习俗。 ·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传统,讨论不同文化传统和自然的关系。 认同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批评。 · 搜集学校有关环境卫生和环境建设的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国家环境法规,了解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 组织并实施学校或社区的垃圾减量行动。 (二)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活动建议 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 参观自然保护区,考察动植物与其生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机制,体验和展示生物多样性和奇妙的生境。 关注家乡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环境问题,有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强烈愿望。 · 搜集有关家乡或国家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 了解道路、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等工程建设状况,预测这些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与意见,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 · 模拟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减灾和消除贫困”达成一个协议,发表一个宣言。 · 走访儿童福利院或敬老院,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交朋友,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尊重本土知识和文化多样性。 · 考察本地现代与传统的农耕方式,对比两者对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挖掘传统农耕方式中有益于环境的因素。 · 设计一个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生活方式。 树立平等、公正的观念,认识全球资源分配不平等现状及其历史根源。 · 对比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 选择一个本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问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或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愿意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 分析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别,并据此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 列举自己与公众不利于环保的行为,提出改正措施并付诸于行动。 (三)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 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 共同设计一套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行动计划方案。 · 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和策略。 · 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珍视文化多样性, 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 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 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 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 调查外来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调查的结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减少偏见,增进相互的理解。 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 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二、过程与方法 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一)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讨论。 · 通过触摸大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并讲述各自的感受。 就身边的环境提出问题。 · 在校园或社区中一边观察周围环境,一边互相提问。 · 依据自身经历,对当地环境的调查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 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 设计保障上下学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 · 运用日常工具或简单仪器检测周围环境状况。 · 运用地图册、数据库,通过观察周边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 评价、组织和解释信息,简单描述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用图表描述植物生长与水量或日照程度间的关系。 ·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通过统计图表或地图再现该地环境状况。 (二)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并交流各自对环境的看法。 · 基于个人生活经验或报刊、电视新闻提出环境问题。 · 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对身边环境的感受和设想。 围绕身边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宜的探究方法,确定探究范围,选择相应的调查工具。 · 设计家庭节水和校园节水的调研方案。 · 围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及其影响设计调查方案。 依据环境调查方案,搜集、评价和整理相关信息。 · 通过实地考察,制作本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或者环境状况图。 · 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信息源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加以评价、选择、整理,并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整理结果。 · 对电视等媒体传达的某一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在分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案。 · 设计保护本地水域环境质量的行动方案;村庄生活小环境的改善设计。 · 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设计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海报。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并对结果进行反思。 · 参与校园建设,反思并评价行动效果。 (三)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 · 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 · 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 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 · 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 · 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 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径搜集信息,对比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 搜集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 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几种解决方案,对比并确定行动方案。 · 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 · 对比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参与社区环境建设。 · 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三、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学校现有各个学科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自然生态 1.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说出身边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 运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环境的特点。 · 观察自然现象及其季节变化,用图表描述太阳高度、日照时数、鸟类迁徙和植物落叶等自然现象。 列举各种生命形态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 描述沙漠、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特点。 识别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征。 · 观察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落叶的分解过程。 · 以堆肥或再生纸的制作为例,描述物质的循环。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居住空间和资源。 · 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或学习用品。 · 想像作文: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棵树。 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采访社区不同年龄的居民,记录本地区近几十年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举例说明机动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辨认各种自然过程及其成因,分析特殊自然现象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变化。 · 运用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如侵蚀和沉积、生物作用下的物质迁移和循环、地震、暴雨等引发的自然变化等,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理解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利用、储存和转换,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干扰和生态恢复措施。 · 用图或文字描述煤或石油的开采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 列举我国有关禁伐天然林的规定并进行讨论。 解释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特征,知道不同物种对生境有不同要求,理解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相互联系构成生态系统。 · 调查不同动植物在结构或行为(鸟的迁徙)等方面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 ·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个体在能量利用方面的差异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列举一些物种濒危或者灭绝的原因,探讨物种灭绝对社会遗产、基因遗产等可能造成的后果。 · 列举一些濒危物种的名称,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说明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参观周围的自然保护区,了解生境保护和物种保护的意义。 知道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解释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 用照片或模式图解释本地区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要素的联系。 ·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变化对整个过程的影响。 · 围绕当地主要的环境污染现象探究环境污染形成的机理和防治对策。 3.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描述地球上水循环和碳、氮、氧等元素循环过程及其环境特征。 · 描述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中的化学反应。 · 运用二氧化碳的源和汇的知识,解释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的作用。 说明影响地球表层的主要自然过程,特别是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球环境特征。 · 以厄尔尼诺或拉妮娜现象为例,描述海水温度变化或风型变化对世界各地天气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考察周围地区的不同景观,描述其地貌特征,并解释其形成的过程。 解释生境破碎、酸碱度、氧气、光照或水分等自然条件的波动对动植物种群的影响。 · 探讨不同生境中能量和水、氧气、矿物等物质的数量及获取方式的难易程度对生物种类和分布的制约作用。 · 考察一片森林或草地,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的种类或演替情况。 · 调查采矿或道路、水坝、农田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物种的影响。 说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 收集全球和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统计数据,制作海报,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结合《中国21世纪议程》,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阐明生命环境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组成;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演变是不可逆的,理解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 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引进物种等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 · 选择一种野生动物或植物,调查其物种分布和生境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 对比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探讨生态恢复的困难性。 (二)社会生活 1.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我国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 · 全班同学分别调查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各有几个兄弟姐妹,再调查一下本班同学中有几人有兄弟姐妹,并做统计分析。 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区、文化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了解这种差异对环境的影响。 · 调查班上同学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讨论如何保持与环境友好的生活习惯。 · 搜集有关无车日的信息,分析其产生原因与社会影响。 初步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 调查班上同学及其父母的节假日活动,讨论这些活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损害环境。 2.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人口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分析影响人口问题的众多因素;探讨人口剧增给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 调查市镇和乡村家庭,通过深入访谈和倾听,了解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动情况,对本地区人口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了解不同地区或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同生活方式,并分析这些不同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 从亲朋好友或父母处,或通过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了解国外或其他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异同,讨论这些异同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反作用于环境。 · 调查常用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汽车、清洁燃料车等的能源消耗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人们的休闲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 试举出国内外既保护了旅游地生态环境,同时又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成功范例。 3.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人口控制的措施及其作用。 · 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 讨论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知道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 列举古今中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反思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 调查各国环境保护纲领中涉及休闲娱乐方面的条款。 · 调查高尔夫球、狩猎等活动的环境影响。 (三)经济与技术 1.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技术产品及其环境影响。 · 调查地膜、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 调查空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环境影响。 了解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 参观污水处理厂或企业的除污设施,了解其作用和局限。 · 认识绿色产品的特征和标志。 理解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 统计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讨论一次性用品对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知道技术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 收集有关核能利用的信息,分析核能利用的利弊。 · 收集资料,分析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和前景。 分析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 收集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或生态建筑等方面的案例,分析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及局限。 理解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 · 分析过度放牧等破坏环境的现象,探讨其原因,设计解决方案。 · 对比有环保标志和没有环保标志的同类产品的异同。 · 调查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讨论旅游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本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能性。 3.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技术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知道误用和滥用技术会破坏自然环境。 · 利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史上几次革命性变化(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等),描述技术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对资源的使用。 · 讨论现代武器和现代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知道技术在给一些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 分析水利设施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影响。 · 搜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分析其利弊。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 收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论述,设计一个活动,帮助人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在对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规划。 (四)参与与决策 1.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说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 阅读我国宪法,了解公民所具有的环境权利与义务,并制作宣传品。 · 了解自己所在班级和学校的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 列举公民、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在环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或民间环保人士来校做讲座,介绍其工作。 · 了解自己家庭、班级各成员的角色及其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学会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举例说明个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 在对社区环境考察的基础上,给社区政府或居民写一封建设美好环境的倡议书。 · 利用市长热线电话等手段,反映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 针对家庭、班级和学校的环境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采取行动。 2.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描述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实施状况。 · 举例分析地方经济行为与国家法律政策发生冲突时,法律所起到的作用。 · 关心班级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实施情况。 区别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 · 与民间环保组织联合组织一次环保行动。 · 了解学校各部门的职责。 设计环境保护或宣传活动,并对行动方案和效果作出评价。 · 设计并实施一次植树种草活动。 · 针对社区的某一环境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并评价解决效果。 3.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过程,并提出建议。 · 与环境政策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座谈。 · 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决策机制与过程。 归纳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 · 围绕本地的一次环境污染事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场。 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原因(个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并就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 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鼓励亲身体验。它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达成环境教育的目标。 一、实施准备 环境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发展计划,都应倡导有利于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环境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各个部门应当携手合作,建立全校性的环境教育实施和管理机制。 (一)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环境教育指导小组,由校内外环境教育人士、管理人员、教师和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如联系校外的环境机构和环境教育工作者,安排教师接受环境教育培训,规划和管理全校的环境教育项目等。 (二)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 环境教育应纳入校长和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 · 建立鼓励全校人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民主机制。 · 在课程计划中为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环境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 · 学校图书馆订阅优秀的环境报刊。 · 与政府、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并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的学校-社区共建活动。 · 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活动。 二、设计与组织 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校制订的全校性环境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在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门的环境教育课或环境研究选修课及学校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对环境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确定环境教育在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要达成的目标,并处理好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之间的衔接问题。 (一)需求评估 1.了解学生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兴趣与需求 有效的环境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教学主题。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了解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 · 学生经常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 学生关心哪些全球、全国和当地的环境问题?学生对这些环境问题持什么态度? · 学生参与过哪些改善环境的活动?他们还可能参与哪些相关的其他活动? · 要参与上述活动,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 2.考察学校环境教育现状 · 学校的环境 · 学生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 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对环境教育理念的体现 · 环境教育在现有课程中的落实 (二)设计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针对学校现有条件和已有环境教育的不足,学校要根据本指南的要求和建议,联系社区发展需要,创设机会,规划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表4-1 环境教育的类型与渠道 渠道 类型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班团队活动 学校日常 生活与管理 学科渗透 * 跨学科的学习主题 * * * 单独设课 * * 1.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项目 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包含大量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直接观察,对人们的调查和访问,以及动手实践,理解各种环境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环境问题。 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摩和欣赏到许多文艺作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的美、表达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学习体验在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因此,目标设计或教学评价都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过程。 各科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时,都包含了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习惯、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法律法规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种侧重于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教师应在提供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讨论人们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澄清各自的环境价值观,寻求并尝试建构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此外,各科课程均包含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周围环境的实际问题将为这部分教学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就此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设计可行的计划,促进问题的解决。。 各科教学在渗透环境教育时,可能出现交叉和重叠。为此,学校需要制订全校性的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规划,明确各科在不同年段的环境教育要点,通过各科教师的交流和协商,减少重复,及时发现并补充疏漏之处,通过相关学科和相邻学段教师的合作实现各年级环境教育的衔接。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尝试突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组织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要注意围绕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学校的班团队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与社区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3.单独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与技术、决策与参与等各个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4. 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的环境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学校决策、管理,以及保护与建设环境的活动。 (三)开发和利用多种环境教育资源 选择和开发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 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 尽可能包括关于环境现象及环境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 与学校的现实条件和教师的业务水平相适应,有实效且易操作。 · 与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相适应。 · 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资源,如图书、大众传媒、网络、音像制品、社区资源等。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必须改变对师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力争通过环境教育促进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的高素质学生。 3.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即要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往江河湖海倾倒导致水体或水源污染,等等。 4.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单靠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才有可能解决。 对中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的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环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并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 5.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互相分享和交流。 (二)探究与行动研究 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对真实的环境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1.探究 探究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如下要素。 (1)识别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或者在教师引导下识别并提出环境问题。 (2)对该问题已了解什么,还需要了解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他们就该问题已经掌握的信息,以及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他们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鉴别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信息来源,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搜集信息的途径包括利用图书馆、大众传媒、网络数据库,向专家、环保组织成员或政府官员请教,野外考察,走访社区居民,采集大气、水、土壤、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的样本等。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选择和确定行动方案。 (5)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及时评价并调整计划。 行动计划包括采取行动的时间和人员安排,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来源等。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及时搜集有关信息,以便对行动过程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调整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行动,确保达到预期的结果。 2.行动研究 针对身边现实环境问题,边调查边计划、边思考边行动、边实施边评价,在反思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构成了环境教育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师生民主参与决策,而不是依赖外部“专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提出一个自己想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讨论,澄清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潜在的阻力或限制,寻求采取行动的机会。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生不必等到调查研究取得明确结果之后再采取行动,而是边计划、边行动、边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无休止的调查研究而贻误采取行动的时机。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学校综合考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评价旨在判断学校教学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程度,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要揭示环境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改进和提高环境教育成效提供依据。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看到环境教育对他们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励学生、教师、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参与环境教育。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评价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和改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状况。该评价必须在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进行,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教师或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为改善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状况提供依据。各学习阶段的终结性的评价结果要成为下一阶段环境教育计划的起点。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环境教育的实施不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而且需要社区、地方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的配合。为客观而全面地反映环境教育的过程和成效,这些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评价主体。他们既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实施者从环境教育内部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独立于学校的外部力量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各自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三)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环境教育评价包括对学生与环境有关的学习方式、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师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评价,对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这些不同方面的评价分别包含若干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改进和激励环境教育的目标,评价者可以对环境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单项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并提高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基于判断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成效的目标,评价者需要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评价要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力争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关注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单靠传统的纸笔测验是难以进行评价的。为了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际成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学习或教学笔记与反思,等等。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一)对学生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与环境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要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评定环境教育的成效,为改进环境教育提供建议。 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师和参加环境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是学校的环境教育教研人员、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 依据环境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各年段的评价指标要与“学习内容”部分的要求相一致。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与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相适应。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需要观察学生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有关环境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评价者要在环境教育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发表和交流活动让学生陈述其有关环境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评价者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作业或其他学习作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环境意识、态度和情感进行评议和反思。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需要直接观察学生提出问题、搜集和整理信息、制订和实施行动计划、反思和评价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者可指导学生在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中记录各自的参与状况、感受与收获,使之成为一项评价依据;评价者还可以采取情景测验方式,让学生对虚拟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3.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需要分析学生的环境研究报告、作文、绘画、演讲稿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日常会话、纸笔测验、环境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 (二)对各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实施主要是在各科教学过程渗透进行,对各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 各科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相应部分含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学习内容。 · 各科渗透环境教育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突出本学科对环境教育的独特贡献。 · 各科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与相关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经验。 (三)对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的评价 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 学校或班级有明确的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环境教育活动。 · 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由学生和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完成。 · 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认识环境,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 (四)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 无论是各科渗透的环境教育,还是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都必须体现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可参考以下标准。 · 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 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和思考,并参与学校或社区有关环境的决
本文档为【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76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3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08-04-30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