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举报
开通vip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null 第一章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第一章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阐述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为研究提供多维的观察视角: 1、国家与政治制度。 2、宪法与政治制度。 3、经济与政治制度。 4、社会与政治制度。 5...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null 第一章 中外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总体比较 第一章 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阐述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为研究提供多维的观察视角: 1、国家与政治制度。 2、宪法与政治制度。 3、经济与政治制度。 4、社会与政治制度。 5、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6、其它。 一、国家与政治制度 一、国家与政治制度 (一)国家 1、国家概念。不同时期,指称对象不同。其演变: ①古希腊。 “国家” 城邦(polis) ②古罗马。 “国家” 共和国(republive) ③中世纪。 “国家” 地域团体(land) ④15世纪后期。民族国家形成,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产生。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1513),拉丁文status。 斯 塔 基: 《英格兰》(1538),英 文state。 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国家概念。 2、国家观 2、国家观 1)旧国家观。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国家观。 第一、古希腊的伦理国家观。亚里士多德-追求善业的社会团体 第二、古罗马的法人国家观。西塞罗-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的集合体 第三、中世纪的神学国家观。托马斯·阿奎那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家观。 ①启蒙时期的国家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契约论。 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观。边沁、密尔、斯宾塞 。 ③战后“行为主义”的国家观 。主要有: 多元主义国家观 精英主义国家观 新保守主义国家观 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 还有戴维·伊斯顿的国家观 。 2)科学国家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2)科学国家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列宁: “国家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一个最复杂最难弄清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 科学国家观,包括:①国家含义 ②国家起源 ③国家本质 ④国家职能 ①国家的科学内涵。 ①国家的科学内涵。 列宁: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存在、消亡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的本质。 第三、国家是机器。复杂机构、工具 。公共权力。 ②国家的起源。 ②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驭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这就是说: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本质。 ③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 列宁:“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可见,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机关。 ④国家的职能。 ④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 内部职能: 政治职能。阶级统治职能、镇压职能 。 社会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外部职能。 (二)国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二)国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 1、国家的双重特征。 1)国家具有暴力统治机器的特征。 即阶级统治的特征。是国家的特殊特征。 2)国家具有公共管理机构的特征。 即社会公共管理的特征。是国家的一般特征。 国家的两个特征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 2、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政治制度的阶级特性。 2、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政治制度的阶级特性。 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治制度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必要工具。 第二,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状况和 阶级斗争状况。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 一方面,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政治制度多层次的本质。政治制度具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有“与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客观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形式。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政治制度的阶级特性。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治制度也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国家形式: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的双向配置。 国家的本质要通过一定的国家形式来表现。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国家形式则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政权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从总体上看,国家权力的 分配体制或组织结构,主要 表现两个方面:横向纵向 行 司立州/省市县/区乡/镇 3、国家形式是政治制度重要内容 1)横向权力关系:政权组织形式。 1)横向权力关系:政权组织形式。 涉及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是全国性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政治学中将这种国家机构的横向构成关系,称作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政权组织形式是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横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制度模式。 依据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即国家权力在同一层级的国家机关尤其在议会与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议会制。基本特点。根据政体的不同,议会制又包括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两种主要类型。 ②总统制。基本特点。 ③委会制。基本特点 ④人民代表制。基本特点 2)纵向权力关系:国家结构形式。 2)纵向权力关系: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是指作为整体的国家与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国家区域构成单位的划分,各层级区域单位的法律地位和权限划分,处理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纵向职权关系的原则,各层级政府之间权限争议之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结构在特定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特别是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它是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一种制度模式,是政治制度的纵向权力关系。 依据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状况,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基本类型。 (1)单一制。 (1)单一制。 “单一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全国性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性政府(地方政府)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完全由中央政府赋予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方式的不同,单一制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中央集权单一制 地方自治单一制 中央地方均权单一制 民主集中单一制 (2)联邦制。 (2)联邦制。 联邦制则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由全国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根据宪法分享,双方均不得单方面改变宪定权力分享格局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根据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权限划分方式之不同,联邦制主要呈现为四种类型: 中央集权联邦制 分权制衡联邦制 民主集中联邦制 自治民主联邦制 其中,分权制衡联邦制的特点是: 按照权力分立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与联邦成员单位之间均衡地划分国家权力,使双方都极难单方面地改变法定的权力分配格局而走向中央集权或导致联邦解体。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联邦制类型。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根本区别: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根本区别: “凡属联邦国家,其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的事权,全由宪法划定,所以各邦政府的事权,有宪法为保障;其在单一国家,无论分权至如何程度,其地方团体的事权,总系经由中央政府以普通的法律或命令规定,所以地方团体的事权,初无宪法的保障”。 二、宪法与政治制度 二、宪法与政治制度(一)宪法 1、含义。 宪法是规定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基本准则的法律。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政府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立法的基础,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具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 2、本质。 宪法集中体现了制定者的意志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它是该社会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要求的集中体现。 3、宪法的特点。 3、宪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2)从效力上看,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通常是按一种特殊程序进行的。 4)从宪法的解释和实施上看,宪法的解释和实施一般都在宪法中做了规定。 这种规定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立法机关解释和监督实施。 第二种是由司法机关解释和监督。 第三种是由特设机构来解释和监督实施。 4、宪法的作用。 4、宪法的作用。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和制宪者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对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宪法对社会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2)宪法对建立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4)宪法对实行法治管理有着基础作用。 (二)宪政 (二)宪政 1、宪政。 宪政是宪法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类型。 宪政代表了宪法与政治制度的融合:宪法因其所包含的政治内涵而成为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础,政治制度因获得了宪法支撑而取得政治合法性。宪政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状态:宪法在规范政治制度的同时,赋予政治制度政治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政治制度为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宪政实质上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一种关系。 2、主要体现。 2、主要体现。 宪法与政治制度在宪政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第二,宪法为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实体和程序规范。 第三,政治制度为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的三种类型二、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的三种类型 1、制定新宪法的方式确立新的政治制度。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算是宪法性文件)。 1791年第一部宪法(欧洲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到1958年宪法 (最后一部):167年中,供产生11部宪法,另加4部宪法修正案。 宪法多变,政治制度也多变。 2、政治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涉及宪法更迭。 美国:1775年4月18-19日,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经过北美人民的艰苦抗争,终于在1783年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1789年3月4日宪法生效。 3、修改或制定新的宪法,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 中国:49、10-今。四部宪法:54、75、78、82(到目前已4次修改)宪法 1.宪定公民权利在内容上得到扩展 1.宪定公民权利在内容上得到扩展资料:美国宪法(10条修正案)nullnull 宪法前十条修正案所确认的公民权利,尚属于政治权利的范畴。例如,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是实现政治利益所必需的政治自由,在当时并不包含个人的自我表现自由或学术自由。 二战后,在“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中,最高法院推翻了以往禁止纽约时报出版与越南战争有关的政府文件的前例,裁定出版自由及知情权的价值高于官员的权利、高于“公共人物”不受诽谤的权利,因此,言论自由不仅适用于表达政治和宗教观念,而且还可被用于保护激进的、“令人不安的、放肆的” 观点,而出版自由也获得扩展,日益与公民的知情权联系在一起,以往对出版物的限制被宪法实际取消。 总之,宪法的权利保护超出了政治权利的范围,扩及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性的和其他人身自由、个人隐私及独立、爱好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被认为根植于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理应受到普遍保护。 2.宪定公民权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2.宪定公民权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在1833年的“巴伦诉巴尔的摩市长和议会案” 中,最高法院裁定州不受宪法《人权法案》的、制约。 二战后,该项裁决受到质疑,通过激进的宪法解释,最高法院认定第十四修正案与《人权法案》的主要条款构成统一整体,而根据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 原则,《人权法案》理应适用于州。这些主要条款包括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自由,住宅及人身不受侵犯,刑事嫌疑犯享有的各种权利等。因此,每一个州侵犯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以及每一个州的刑事审判都应受到联邦法院的监督,国会有权对被州立法机关、州或联邦法院及行政官员所侵犯的权利提供救济。 3.社会弱势群体的宪定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3.社会弱势群体的宪定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1)种族平等. 通过对宪法第五修正案的重新解释,联邦政府有权依据第十四修正案公开命令各州履行法律的平等保护,所有的种族分类以及基于种族而产生的歧视,无论是州所为还是联邦所为,一概受到拒斥。官方对种族的分类即使是“分离而平等的”,也是违法的。 2)穷人也获得了某些平等保护的权利。 例如,最高法院 1956年裁定,州若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为有钱人提供福利,该福利也必须同样适用于无钱的穷人。 3)妇女的宪法地位在二战后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提高。 三、经济与政治制度 三、经济与政治制度 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含义。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可分为两大基本部分: 1)经济基础。指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 及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核心:国家权力。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就是经济与政治的 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产生 性质 变化 null 2)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主要表现: (1)服务方向。 ①与经济基础同方向。 ②与经济基础反方向。 (2)服务方式。 (3)服务效果。 ①适合-促进; ②不适-阻碍。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3)政治上层建筑相对独立性。 (2)主要表现: ①不同步性。 A.超前;B.滞后。 ②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立刻、直接地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③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反作用。 3、矛盾运动。3、矛盾运动。 1)运动过程: 基本适合 不适合 新基本适合… 2)运动趋势: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与政治制度 四、社会与政治制度 国家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这种力量具体表现在“公共权力的设立”,而公共权力的基础则是社会经济力量。 1、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恩格斯的论述: 国家起源:两种途径。 1)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公共权力机构转化而成。 2)由阶级斗争产生,统治阶级掌握公共权力。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产物。 国家起源于社会,但国家和社会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国家: 公共 权力 社会 国家来源于社会 2、西方关于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核心。 2、西方关于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核心。 国家从公民社会中产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国家与公民社会是什么关系?国家权力的有边界么?限度在哪里? 在西方国家,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作为与国家相对而存在的社会领域,被认为是限制国家权力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公民社会的理论展开的。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6。 null公共权力 国家私人权利 社会、个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二者关系的核心:国家公共权力的范围。要弄清楚。 3、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3、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欧洲历史上的主要表现为: 1)古代城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2)西欧封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3)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4)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5)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6)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1)古代城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1)古代城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古希腊的雅典最为典型。 在雅典:城邦既是国家又是社会,二者重合,合二为一。不存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区分。国家/社会 2)西欧早期国家与社会模式 2)西欧早期国家与社会模式国家社会若即若离、断断续续分封建国 3) 封建专制国家与社会模式 3) 封建专制国家与社会模式 国家社会全面渗透 3)近代模式。主要有两种: ①英美模式。 3)近代模式。主要有两种: ①英美模式。 小国家社会大小 国 家 大 社 会 模 式 ②法德模式。 ②法德模式。 小国家社会大大 国 家 小 社 会 模 式 5)近代模式。 5)近代模式。 国家把越来越多组织、群体和 个人纳入自己权力体系国家社会模糊如何在现代社会建立一种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个人、社会较高的 独立与自主 6)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6)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1、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2、政治制度变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3、政治制度过程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一)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一)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一、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内涵。 1)阿尔蒙德的观点。 (Political culture ) (1)内涵。阿尔蒙德和维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政治文化的内涵,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①在宏观上,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体系,是指“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之中的政治体系”,它是政治体系的主观心理部分,是政治行为的基础; ②在微观上,政治文化由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三种心理取向模式构成。 A.“认知取向”,是指“关于政治体系、体系的各种角色以及这些角色的承担者、体系的输人和输出的知识的信念”; B.“情感取向”,是指“对于政治体系、体系的各种角色、人员和活动的感情”; C.“评价取向”,是指“对于政治对象的判断和见解,这些判断和见解涉及知识和感情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准绳”。 null(2)划分。据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的研究,可分为: Ⅰ、据政治体系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政治文化可分为: ①体系层次 体系文化。 ②过程层次 过程文化。 ③政策层次 政策文化。 Ⅱ、政治文化的层次,可分为: ①政治文化。 ②政治亚文化。 2)中国学者的观点2)中国学者的观点 关于政治文化是什么?中外学者各执一端。举例几种观点。 (1)王惠岩。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阶级、团体、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所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2)王浦劬。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3)燕继荣。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null(4)曹沛霖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这些心理层面的内容聚集、凝结,形成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它既是现实的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内的投影,同时,又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政治文化: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文化的两重特性 2、政治文化的两重特性 政治文化的双重特性使得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也呈现出了“两重性” 的特征: 一方面,政治文化外化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内化于政治制度之中,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 政治文化政治体系各自独立渗透、内化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相互作用 小资料:政治体系 小资料:政治体系 所谓系统或体系(system)就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部分所形成的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的整体。政治体系(political system)就是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借用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说法,所谓政治体系( political system )就是指构成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它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性组织。 转引自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63页。 二、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二、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一)政治制度外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环境。 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为政治制度提供政治合法性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 主要通过提供“合法性” 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null 所谓合法性“这一概念意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在某个社区或社会范围内,政府、政权、政治统治如何依靠价值观念或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规范有效运行; 其次,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二)政治制度内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精神。 (二)政治制度内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精神。 当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界定为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 时,他着力强调的是内化于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文化。 这个层面的政治文化,在内容上依然是由政治体系中每一个个体成员的政治取向构成的,只是由于个体“对于政治对象的取向模式在该国家成员中的特定分布”不同,而在外在形式上凝结为各种特定的类型。 1)政治文化的类型 1)政治文化的类型 阿尔蒙德和维巴根据个体的政治取向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状况 ,将政治文化划分三种典型类型: (1)“村民型政治文化”。 特点:非认知性;对应,传统政治制度。 (2) “臣民型政治文化”。 特点:被动性;对应,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参与型政治文化”。 特点:认知、主动性;对应,民主的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借助于每一个个体,以发挥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的方式与政治制度发生关系。 2)制度文化或精神 2)制度文化或精神 政治制度因政治文化的内化作用而显现出的特有的制度“基本倾向”,通常被称作“制度文化” 或“制度精神”。 表现为: ①政治制度是靠人去制定、修改、完善的。 ②既成的政治制度又教育、约束、规范人。 人政治制度制定、修改制约、影响二、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二、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新、旧政治文化。 1、新的政治文化推动新的政治制度的产生,旧的政治文化在新的政治制度中传承。 “新” 的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与后继的相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政治心理取向模式。 推动政治制度发生新旧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思想领域政治领域新政治制度 1)新政治文化的推动作用: 1)新政治文化的推动作用:(1)有助于政治制度顺利实施变革。 第一、取向功能。引导社会个体,自觉与新政治制度相适应。 第二、规范功能。引导社会个体,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调节功能。引导社会个体,调整自己的政治行为。 (2)有助于弥合制度变革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 新政治制度代替旧政治制度,原有政治文化崩溃、失衡,造成社会一些个体迷茫、困惑或痛苦。新政治文化可有助于缓和制度变革给社会造成的心理冲击,将人们的失落与迷茫限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和短的时限范围内。 (3)有助于新的政治制度获得稳定的政治认同。 2)旧政治文化在新政治制度中传承2)旧政治文化在新政治制度中传承 旧政治制度被新政治制度代替,与新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新政治文化也建立了,但旧政治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有历史继承性。 因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心理深处的东西,难以发现、难以转变,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制度。新政治制度 新政治文化旧政治文化2、新旧政治制度的斗争与交替 是新旧政治文化斗争与交替的过程2、新旧政治制度的斗争与交替 是新旧政治文化斗争与交替的过程 1)政治制度变化快,政治文化变化慢。 因此:新政治制度建立后,面临两个问题: ①新政治文化需经一个过程才能上升为主流政治文化。 漫长、曲折、复杂。 ②旧政治文化还不会马上消亡,还要存在较长一个过程。 消磨、瓦解、削弱新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规范体系变化:明显、较快政治文化个体心中 认知、情感、 评价取向变化:不明显、缓慢 2)加快新旧政治文化交替的两种途径: 2)加快新旧政治文化交替的两种途径: 一般为: (1)依靠新政权的强制力,对旧政治文化进行扫荡、围剿,并以思想灌输的方式强行推广新政治文化,使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 (2)利用文化的特性及其规律,通过营造新的符号、象征、叙事,遮蔽人们对旧政治文化的的习惯和依恋。 如: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50年代雷锋等。 比较:前一种,见效快,但后患多; 后一种,见效慢,但效果好,比较稳妥。 3、创造新的政治文化 是巩固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保证 3、创造新的政治文化 是巩固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根源于西方政治思想文化。(自由民主思想) 1、人性观。人性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人性:人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人性研究上,西方大多数将人归属于动物,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资料1: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人是由原子构成的,人体中原子的运动以及配置构成了人类的自然条件并且成为人性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人的自然条件是好的,也就是说人体中原子的自然运动以及配置是合理的,那么人在肉体上或者是精神方面就是快乐的。人性就是天生地趋向于快乐或者避开痛苦。 资料1:伊壁鸠鲁学派 资料2: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人性根本上就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在这种人性的驱动下,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私的欲望,并且这种欲望是永无止境。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是时时困扰着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一对矛盾。由于人类邪恶的本性、贪婪的欲望,如果任凭人类本性的自由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必然将陷入一场自我毁灭的战争状态。为了避免战争,人类就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了国家,从自己队伍中选出领袖并自觉服从其领导,制定并颁布法律和刑罚,禁止欺凌。所以政府和法律只是为了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侵害而产生的。 资料2:马基雅维利null 霍布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精确地解释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机械运动,人性也不例外。人性有两个原则:一是欲望,二是理性。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即延续其生物存在或者增加生命力的欲望。在平等自由的状态下,人们为了保护自我防止被他人掠夺,就必须增加自己的各种实力。因而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就是狼。为了避免自相残杀,人性还需要有第二个原则,理性。理性的作用在于要把人类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自我保护的范围之内。人们为了实现合理地自我保护,就必须建立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国家。资料3:霍布斯: 2、民主观。 2、民主观。民主观:民主与集权关系。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民主。 资料1:阿尔色修斯 资料1:阿尔色修斯 阿尔色修斯:人类天生地要结成社会集团。人类社会联合体有五类:家庭、自愿联合体、地方村镇、省市和国家,都通过口头的、书面的或者默许的契约而形成。国家是由不同省市通过契约结合而成为至高无上的社会联合体。 国家的至高无上性在于它拥有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建立 起来的主权。主权属于组成联合体的人民,可以通过法律 授权的形式赋予行政官员来行使。行政官员只是人民的代 理人,其合法性就在于绝对服从人民通过的法律。如果行 政官员为私利而违反法律,那么权力就必须回到权力所有 者——人民的手中。 资料2:卢梭 卢梭:国家主权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了“阻碍自然状态存在下去的力量大于促进自然状态存在的力量的时候”人们便集中起来达成一个契约,并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国家是一个“道德和集体”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总意志,即“公意”。公意既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又是国家幸福的代表,并且成为衡量国家合理性的标准。为了保障公意的实现,社会契约需要赋予国家一个权力用以实现公意并适应于全体成员,这个权力就是主权。主权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公意,属于集体存在又存在于每一个 成员手中,因此是绝对的,不能分割和转让。所以卢梭极力反对代议制而提倡直接民主。 资料2:卢梭 3、法治观。 3、法治观。 法治观:法治与人治关系。 民主与法治密切联系。 资料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他是西方提倡法治的第一人。他之所以选择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因为在他看来正义是立邦安国的根本原则。如果在平等的公民中把全部的力量寄托在任何个人都是有违正义原则。因此要使国家的统治符合正义,就必须有毫无偏私的中性的权衡,而只有法律是满足这样要求的权衡。所以,在一个理想国家的内部,最高统治者必然是法律而不是任何的个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统治,即使是最聪明人的统治,也根本不可能达到法律般的中性。他坚信“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祗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人来统治,就是在政治中加入了兽性的因素”。 资料2:洛克 洛克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类的自由。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实现政治的目的。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法治主张:首先政府必须依据正式公布的、长期有效的法律进行治理;其次,政府制定的法律应该被世人皆知、中立的法官来执行;最后,洛克还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资料2:洛克 资料3:黑格尔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国家权力是历史进程中理性的典范和人类文明的真正因素,所以国家拥有优越于其他社会机构的道德的和伦理的地位,它的权力是绝对的。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合法,也就是说,不管谁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君主,他们都必须经过法律程序,以法律的形式来行使国家权力。这是因为法律相对于任何一个有感性的个人而言它是理性和一般的,它不会偏袒于任何人,它对所有适应的人都是平等的。因此黑格尔认为,国家从中世纪的封建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资料3:黑格尔4、道德观。4、道德观。 道德观: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关系密切。政治和为法律所包容或保证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国家作为一种最高、最广社会团体,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善业,也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最高的善业包括三种: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 在这三种善业中,灵魂诸善又是最重要的,国家最根本的 目的就是实现人类道德上的良善。从这个角度上讲,国家 的根本目的是道德上的。为了实现灵魂诸善国家还必须需 要有一个公正的制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作为一种 中性的权威,由于它抛弃了人性的偏颇,是最能够满足公 正要求的制度。因此,国家应该是一个法治的联合体,有 公正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国家道德目的的实现。也就是说, 个人道德良善的实现需要有公正的法律制度做保障。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根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 1、人性。将人完全社会化。 在人性与国家和法律的关系上,大多数人将人性归结于社会属性,将人完全社会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修身养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 null 2、集权主义及其民主。 君权神授。集权。 3、人治。 4、将政治道德化。 孔子:“德政”。 孟子:“仁政”。 第三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征 西方国情和政治文化的产物。 1、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 2、分权与制衡的议会制度。 (分权制衡:西方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3、竞选式的普选制度。 4、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5、地方自治的分权制或地方相对独立的联邦制。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国情和政治文化的产物。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议行合一:中国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活动原则)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特别行政区制度。 7、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三、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和基本类型 三、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和基本类型 (一)民主制度的四大原则(核心问题) ①人民主权原则 权力来源 ②代议制原则 怎样用权 ③分权和分工原则 权力结构形式 ④法治原则 运作机制 “为什么阿拉伯的土种不出美国的民主草?” “为什么阿拉伯的土种不出美国的民主草?” 200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里宣称:“在中东地区,只要仍然存在暴政、绝望和怨恨,就将继续产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安全的活动。因此,美国执行在大中东地区促进自由的前进战略。” 为什么失败了呢? 为什么失败了呢? (二)现代民主制的基本形式 (二)现代民主制的基本形式 现代民主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1)代议民主制 2)行政集权民主制 大体分类 3)共同参与民主制。 null (三)当代政治制度基本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发达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 3、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复杂。多借鉴、学习西方发达 国家) 练习题: 练习题:1、影响政治制度的生态环境主要有哪些? 政治制度国家与国家关系、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政治制度与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与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与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关系。 2、为什么说国家形式是政治制度重要内容? 3、当代中、西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 4、当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5、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类型。 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把权力关到笼子里”? 2、如何管住“三公”消费?
本文档为【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900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2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6-18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