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The Paleogen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 Lanping Basin, Yunnan 吴火星 ( 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地质大队 江西 南昌 330002 ) 摘 要 滇西兰坪盆地是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产有丰富的铅锌铜银矿产资 源。兰...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The Paleogen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 Lanping Basin, Yunnan 吴火星 ( 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地质大队 江西 南昌 330002 ) 摘 要 滇西兰坪盆地是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产有丰富的铅锌铜银矿产资 源。兰坪盆地的演化受控于盆地所处的构造背景,经历了中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 陆内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的拗陷盆地、白垩纪的前陆盆地、古新世—中新世 的走滑盆地。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为例,兰坪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包括勐野井 组、等黑组、宝相寺组、金丝厂组、三营组和云龙组等,岩性有砂岩、泥岩和砾 岩。由于盆地内部断层纵横,新生代地层的横向对比比较困难,研究揭示新生代 地层的物源对于恢复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探讨盆地演化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等 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关键词:兰坪盆地;盆地的演化;物源分析;沉积特征; ABSTRACT The Lanping basin in west Yunnan, China, is an important Meso—Cenozoic continental facies basin, which is an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 of Pb, Zn, Cu, Ag, and so on. The evolution of this basin wa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Lanping Basin, and it had experienced intracon-tinental rift basin stage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Early Jurassic, depression basin stage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Foreland basin in the Cretaceous, and Strike-slip basin from the Palaeocene to the Miocene. The Cenozoic strata developing in Lanping Basin. Basin,comprising Mengyejing, Denghei ,Baoxiangsi, Jinsichang and Sanying Formations, are composed of sandstones, mudstone and conglomerate. Because of the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faults in the basin, there is some difficulty in comparing Cenozoic strata in Lanping Basin. There is important implication that investigate the provenance of source rocks of the Cenozoic strata, renew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evolvement of basinand tectonic evolvement. Key words: Lanping Basin; Basin’s evolution; source analysi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1 绪言 1.1 选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依据及研究意义 西南三江中段兰坪盆地是著名的金属成矿区,产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除主要 的 Pb、Zn 外,尚有 Cu、Ag、Sr、Hg、Sb、As、An 及石膏、石盐、黄铁矿等。 盆地因产有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及其外围一系列矿床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巨 型矿集区。虽然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当中,且矿区内没有明 显出露的岩浆岩,但这里的大型矿床与以沉积岩为主岩的 MVT 矿床、SST 矿床、 Sedex 型矿床均不可类比,成矿机制独特。 在对兰坪盆地铅锌铜大型矿集区内矿床的众多研究中不难发现,虽然有关矿 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成矿作用机制等的认识并不一致,但这些矿床都主 要与构造关系密切,产生于断裂、弯隆、层间破碎带或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的交汇 部位,多呈脉状,角砾状等,后生特点明显,热液成矿特征显著。 云南三江地区已发现铜、铅、锌、金、银、锡、钨、镍等各类矿床 190 余处, 其中超大型 5 处、大型 45 处、中型 66 处、小型 88 处,奠定了该区作为中国有 色金属贵金属重要成矿带的地位。自 1999 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以来, 由云南省地质调查院、西南有色地勘局、贵州有色地勘局等单位承担完成或正在 进行的矿产资源调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项目有 20 多项,取得了铜、铅锌、金、银找矿工作的 重大成果,先后发现了德钦羊拉铜矿、兰坪白秧坪银多金属矿、思茅大平掌铜矿、 金平长安金矿等大型以上规模矿床;特别是近年来香格里拉地区铜矿调查评价获 得重大突破,发现的普朗斑岩铜矿已展现超大型铜矿床远景规模。这些成果进一 步巩固了云南三江地区有色金属贵金属重要成矿带的地位。前人半个多世纪的辛 勤劳动,在区域地质、区域物探、区域化探、遥感和成矿区划与科研等方面都取 图 1 西南三江与 Pb-Zn-Cu-Ag 贱金属矿床相伴的古近纪和新近纪盆地空间分布 得重大成果,矿产勘查成效显著,在近期地质调查中地质找矿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显现出了云南三江地区矿产资源的突出优势,展示了良好 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巨大的找矿潜力。而承载这些成果的大量文献,则是进行云南 三江地区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坚实的资料基础。 目前,国内的许多地质学家先后对兰坪盆地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如:陈 跃昆,廖宗廷,魏志红,李明辉,2004.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特征及构造演 化和李佑国,侯中健等 2006.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制 约.岩石学报,薛春纪,陈毓川等.2002.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等 等,虽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试,但就兰坪盆地的成矿时代是具体时间和兰坪 盆地中新生代成矿地层是具体那层位和成矿机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定,鉴于以 上说明的情况,地质工作者有必要就兰坪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和 成矿机理等加强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论,为国家找到更多的资源。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主要问题 云南三江地区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几十年地质调查和科研工 作,形成的资料也浩如烟海。但受交通、经济、地理条件等制约,本区地质调查 及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总体仍然较低。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注重部署投入少、见效快 和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短平快工作,而对国家战略性矿产需求考虑不够,找矿工 作不够系统,因而现阶段仍需大范围部署异常查证、矿点检查等找矿工作以及找 矿方法(尤其是物探方法)应用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随着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头矿、易识别矿 越来越少,寻找隐伏矿、盲矿和难识别矿将是云南三江地区今后矿产勘查需要重 视的问题。面对找矿难度加大的形势,传统的成矿预测和地质找矿方法越来越难 以奏效。这就要求充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将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与地球物理 学、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学等找矿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往工 作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料,综合各类成矿信息开展成矿预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 得最大的找矿效益。 与此同时,云南三江地区地质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明显的空白。首先,对于大 量地质调查及科研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未能进行系统归纳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未能理 清本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尤其是未能理清铜、铅锌、金、银等主要矿种的成矿地 质背景;因此,对云南三江地区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归纳总结仍然是必要的和迫切 需要的。第二,云南三江地区经历复杂的地壳演化过程,有着多期多类型的成矿 作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对于已发现和勘查的众多矿床, 虽进行了不少典型矿床研究和局部(时间和空间)成矿规律总结,但并未对全区各 时代形成的铜、铅锌、金、银等主要矿产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特别是没有结合本 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铜、铅锌、金、银成矿系列和总结铜、铅锌、金、银成矿 规律。第三,以往虽也进行了一些综合研究和成矿预测工作,但没有综合全区各 时代所有地物化遥及矿产信息进行系统预测,更未进行定量半定量预测。 前人对滇西兰坪盆地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上世纪 70 年代到年代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获得了大量地质构造、生物地层和年代地 层等资料,在《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云南省分册》及《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中 均有反映。在此基础上,朱创业等(1997),陶晓风等(2002),帅开业(2000),陈跃 昆(2004)对盆地形成、发展及演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加以总结。随后,李 志明(2003)、李佑国等(2006)利用地球化学手段揭示新生代地层物源对恢复盆地 的岩相古理及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意义。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结合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详细的沉 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分析基础之上本文主要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云南兰坪盆地成矿地质背景; (2)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时期的岩层及构造层序等; (3)云南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的物源; (4)云南三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所积累丰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详尽的研究,在 在查清矿石中矿物共生、伴生和世代关系以及不同沉积阶段矿物共生组合特点的 基础上,以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典型矿物组合及沉积相和沉积特征为对象,分不同 阶段分别揭示兰坪盆地的沉积环境的物理参数和化学组成,达到确定和认识盆地 形成时的环境和演化的目标,通过对兰坪盆地古近纪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相的分 析,探索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和沉积特征。 本文针对兰坪盆地古近纪时期地质情况复杂、而兰坪盆地古近纪时期地质工 作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强了盆地及其周围野外地质工作。对兰坪盆地古近纪时期 主容矿围岩地层的研究,除根据原有资料进行矿区与区域对比外,主要采用现场 各类地质构造要素的观测、剖面测制、矿区地质图的修编、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 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对盆地新生代碎屑岩进行 La-Th-Hf 同位素分析,判 定碎屑岩源岩。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兰坪盆地地质背景 云南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环特提斯构造域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构造带东段弧形转弯处,濒临特提斯构 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滇西“三江”地区包括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 —哀牢山三条板块缝合线,兰坪盆地是处在澜沧江与金沙江—哀牢山三条板块缝 合线之间的一个微板块,即昌都—思茅微板块,其东侧与扬子板块相接,西侧与 藏滇板块毗邻。(图 2) L—第三系:2—侏罗系—白垩系;3—三叠系;4—古生界;5—喜马拉雅期碱性岩;6—主 要断裂:JAF—金沙江—哀牢山断裂;LF—澜沧江断裂;LSF—兰坪—思茅断裂 图 2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地质与构造略图 兰坪盆地区域地层属华南地层大区,处于其中的兰坪—思茅分区的兰坪分 区。其西侧及西南侧有藏滇地层大区中的保山分区和腾冲分区,其东侧为扬子地 层大区。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晚华力西期。受晚华力西运动影响澜沧 江带和金沙江带间中、晚华力西期发育的古特提斯地槽封闭,迫使古特提斯向西 南方向退出,并使兰坪-思茅微板块与扬子板块及藏滇板块的保山陆块相互拼接。 盆地形成后期依次经历了印支期的裂谷(断陷)作用、燕山期的拗陷作用和喜马拉 雅期的推覆-走滑拉分作用为主的三个不同演化阶段,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 积岩系。研究区内古近系地层零星出露于兰坪、拉井、师井、云龙、剑川、沙溪、 洱源等地,分布较为广泛。 以盆地边界澜沧江断裂和金沙江一山断裂及盆地中央兰坪—思茅穿壳断裂 为主构成了盆地断裂系统,它们深达下地壳、上地慢,同时存在近东西向隐伏构 造,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动力过程,印支期为裂谷性质,燕山期是拗陷盆地,喜马 拉雅期属走滑拉分盆地。 2.2 区域地层 兰坪盆地区域上地层出露广泛,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包括 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众多类别。 2.2.1 前寒武纪 兰坪盆地内无前寒武纪地层出露,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西两侧的 苍山和崇山一带,广泛出露的是一套以中深变质为主、部分浅变质的基底岩系, 是滇西变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元古宇苍山群与崇山群。苍山群分布于苍山 主体,南起下关天生桥,北达洱源乔后,主要有片麻岩、混合岩、大理岩、片岩 和板岩等组成,厚度大于 2500 米,其原岩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 碳酸盐岩的沉积;崇山群沿澜沧江断裂带分布,北起碧江之东,经崇山、凤庆, 南沿至动洪,主要由片麻岩、混合岩、片岩、大理岩等组成,原岩类似于苍山群 的原岩。 2.2.2 古生纪 盆地内未见古生界出露。上古生界仅沿盆地西缘的石登一恩棋、东缘的乔后 和维西一带有一定的分布,但盆地东西两侧的上古生界特征明显不同。东侧的上 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是一套相对稳定的砂页岩—碳酸盐岩建造,厚度较大。二 叠系以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主;西侧上古生界则以火山岩较发 育为特征。此外,见于盆地东北侧巴珠一带的泥盆系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厚度可达 2000 米;盆地西缘北段的石炭系石登群为一套灰绿色中酸性一中基性 熔岩、安山岩夹浅海碳酸盐岩,总厚度大于 1000 米,属浅海环境裂隙喷发产物; 而产于澜沧江南段的昌宁一澜沧—孟连一带的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沉积的一套碎 屑岩—火山岩—碳酸盐岩建造,厚度可达万米,属裂谷构造火山作用产物。 2.2.3 中生界 盆地中的中生界较发育,但下三叠统除个别地方有碎屑岩产出外,几乎全区 缺失,反映的是一次区域性隆起。中三叠统在西侧澜沧江断裂带沿线为流纹斑岩 建造,东侧的通甸—乔后及剑川一带出现碎屑岩及泥质岩建造,厚度可达 2000 米。上三叠统广泛出露于盆地南部,主要由杂色碎屑岩、泥质岩和灰岩、黑色页 岩等组成,厚约 3000 米;侏罗系在盆地内的分布较广,其中下侏罗统为一套以 陆相为主的紫红色泥质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约 500 米。中侏罗统主要由杂 色细碎屑岩、泥质岩夹泥灰岩组成,顶部含石膏,厚度可达 1000 米.上侏罗统则 为一套陆相紫红色粉砂岩,厚度从数百米至数千米;白垩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 下白垩统是一套紫红色粉砂岩、中一粗粒砂岩夹灰绿色—灰白色砂岩、砾岩和泥 岩,厚度可达 1500 米。上白垩统为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厚度十至百余米。中生 界地层也是研究区内分布最广泛的地层。 2.2.4 新生界 新生界成带状或零星分布于盆地之中。下第三系主要见于盆地中部,南北向 长条状分布,为棕红色、紫红色、灰色粉砂岩、钙质泥岩、砾岩与砂岩夹灰色泥 灰岩和含盐泥砾岩,厚度达 1000 多米。上第三系零星分布于盆地内,主要为一 套砾岩、砂岩、粘土岩及褐煤组成,地层间见多个角度不整合。第四系分散分布 于盆地内,主要为冲积和洪积质与泥质堆积。 在上述各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前寒武纪地层构成盆地的基底,古生界分布局 限,中新生界是盆地地层的主体。从地层岩性的组合特征上看,作为盆地地层主 体的中新生界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沉积建造类型: 1)红色碎屑岩建造:由紫红色、棕红色、部分杂色砂岩、砾岩、粉砂岩和泥 岩组成,是盆地内最重要的沉积建造类型,各层位中均有发育。 2)碳酸盐岩建造:主要以夹层的形式产于中侏罗统和中、上三叠统等红色碎 屑岩建造中,其发育不如红色碎屑岩建造,多由泥灰岩、微晶灰岩、介壳灰岩等 组成。 3)蒸发岩建造:包括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和上白垩统一古新统三个主要层位, 反映的是不同沉积演化旋回的最晚期,主要由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岩、石盐岩 夹钾盐岩组成。 2.3 兰坪盆地的主要断裂 兰坪盆地东以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为界与苍山隆起带相邻,西以澜沧 江断裂带为界与碧罗雪山—崇山隆起带相邻,盆地中央还有一个穿壳断裂—兰坪 —思茅断裂,这三条断裂以及与之相关的次级断裂长期活动,构成了盆地的基本 断裂系统。 2.3.1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 大致沿金沙江—哀牢山延伸,是兰坪—思茅盆地东缘的边界断裂,沿断裂带 发育有挤压破碎带和糜棱岩化带。该断裂经历了自古生代以来漫长的演化历史, 对滇西的地质构造演化及兰坪一思茅盆地的沉积作用有明显的控制。石炭纪一早 二叠世沿断裂带有准洋脊火山岩,表明当时为一洋盆环境,到晚二叠世火山岩性 质变为岛弧型火山岩,表明有板块俯冲,哀牢山地区的蛇绿岩就是板块缝合线的 证据。印支早期洋盆封闭,喜山期受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断裂性质 由逆冲推覆向剪切走滑转化,使其构造形迹更为复杂。 下图为兰坪盆地的构造图:如图(3) 图(3) 兰坪-思茅盆地(永平—公郎地区)的区域构造图 2.3.2 澜沧江断裂带:是盆地西侧的边缘断裂带 由大致沿澜沧江延伸的数条近于平行的主断裂及其间的破碎带组成,断层面 向西陡倾。沿断裂带发育了近 100 米宽的挤压破碎带,断裂具有高角度逆冲压扭 性质。据地球物理资料显示,沿断裂带出现地壳厚度梯级带和与之平行的航磁异 常带;地震资料显示在保山北约 40Km 的澜沧江断裂东侧飞 Pg、P2、P4 地展相 均有中断,说明地壳深部存在破碎带,揭示该断裂为岩石圈断裂。该断裂具有长 期活动的特征,特别是对印支期火山活动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东侧,中晚三叠 世堆积了近 5000 米的火山岩,火山岩由西向东(逐渐离开断裂)逐渐减少,表明 它对印支期火山活动的控制。燕山期,该侧强烈下沉,形成兰坪中生代拗陷盆地; 在北段,紧邻断裂的中生代红层遭受(喜马拉雅期)线型动力热流变质,远离断裂 变质程度减弱。断裂西侧,出露一套中元古代变质岩系,北段是崇山群,南段为 澜沧群,变质岩 Sm—Nd 法年龄为(409.8 土 23)Ma,说明变质岩系卷入了早期的 板块俯冲活动;在海西--印支期该断裂西侧形成了巨大的临沧花岗岩基。可见澜 沧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活动特征的控盆断裂。 2.3.3 兰坪--思茅断裂(中轴断裂):呈近南北向舒缓弧形分布在盆地 中央。 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在“公郎弧”以北为兰坪一巍山断裂,断裂面西倾,在 “公郎弧”以南为无量山-营盘山断裂,断裂面东倾。沿中轴断裂,中生代盆地 深度裂陷,沉积厚度巨大,并有热水沉积岩生成,第三纪拉伸盆地沿其发育,沿 断裂带,中、新生界地层遭受挤压变形,形成一条由中生代红层组成的线状动力 热流变质带,并有喜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和第四纪玄武岩喷发.该断裂从印支--燕山 期开始活动,到喜山期达到高峰。地球物理和航磁资料显示该断裂具有条状重力 高和低缓串珠状航磁异常,由重力和地震测深计算莫霍面深度,显示为一个南北 向的慢隆带。尹汉辉等(1990)通过对兰坪一思茅盆地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岩 浆活动、卫星影像及成矿作用的研究证实这一主要活动于喜马拉雅期的盆地中央 断裂具有壳一慢规模穿透性质,它一方面与兰坪一思茅盆地的边缘断裂一起长期 控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特别是控制了第三纪盆地中心部位裂陷作用的发生,另 一方面,它又是深源熔体、流体及部分成矿物质向浅部地壳运移的通道,为盆地 内成岩、条件,控制了盆地两侧矿产的分布。直到近代,其仍是温泉、地震活动 的中地带。 3 兰坪盆地古近纪岩石地层及沉积特征 3.1 兰坪盆地古近纪岩石地层 兰坪盆地的古近系包括古新统云龙组、下—中始新统果郎组、上始新统宝相 寺组及渐新统金丝厂组。 1)古新统云龙组,主要的岩石类型有钙质泥岩、粉砂岩,东部金顶一带为灰 岩角砾岩; 2)始新统果郎组,主要的岩石类型有钙质泥岩、粉砂岩; 3)始新统宝相寺组,主要的岩石类型有泥岩、石英砂岩; 4) 渐新统金丝厂组, 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紫红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 TS1-BE 为盆扩期,TS1-BW 为盆缩期,TS2-BE 为盆扩期,TS2-BW 为盆缩期 图 4 兰坪盆地新生代岩石地层 云龙组(E1y) 下部为紫红色、砖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其间 夹有石膏层;上部为紫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薄层—中层钙质石英砂层或 紫红色泥砾岩及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与下伏虎头寺组呈 不整合接触。 果郎组(E2g) 主要为一套棕红色粉砂岩、泥岩与砂岩互层。下部为紫红色 厚层—块状细粒长英砂岩与同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上部为紫红、 灰紫色钙质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钙质泥岩互层,夹灰紫色细砂岩、粉—细砂岩。 该组整合于云龙组之上。 宝相寺组(E2b) 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向上为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 中部由紫红色—砖红色中层钙质石英砂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或钙质泥岩互层组 成;上部为薄层—中层钙质石英砂岩和钙质泥质粉砂岩互层;顶部为浅灰色、灰 黄色薄层—中层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和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为红色磨拉石 建造。该组与下伏果郎组呈不整合接触。 金丝厂组(E3j) 主要为一套冲积扇成因的巨厚层紫红色、灰紫色砾岩、长石 石英砂岩,上部夹泥岩,亦为红色磨拉石建造,大多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 3.2 沉积相及沉积特征 3.2.1 冲积扇 冲积扇是由山前带或陡崖朝着邻近的低地延伸的扇形沉积体,它常常是由携 带大量沉积物的河流从狭窄的山谷流出并注入到宽阔的山前冲积平原上而形成 (李思田,1996)。冲积扇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其分布多平行于盆缘 断裂带或线状隆起剥蚀区。总体上,冲积扇体系是由中—粗砾岩、砾质粗砂岩、 砾质砂岩及中—粗粒杂砂岩所组成,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及其垂向变化特征可进一 步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 3 个亚相。 扇根 分布于邻近断崖处的冲积扇顶部地带,主要由中—细砾岩所组成,砾 石大小不一,磨圆较差,呈次棱角状,夹有含砾石质粗粒杂砂岩及泥石流成因的 泥岩,分选差,砂砾比值低,多为杂基支撑,沉积构造不明显,底面常见强烈冲 刷侵蚀面。 扇中 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往往构成冲积扇的主体,沉积坡度角较小,分 支水道发育,以辫状分支河道及漫流沉积为主。岩性为砾质粗粒杂砂岩,砾岩呈 块状,砾石粒度较扇根砾石偏小,具一定磨圆。砂砾比值介于扇缘与扇根砂砾比 值之间,多为颗粒支撑。可见辫状河流形成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 和平行层理,河道冲刷—充填构造发育。在相序上与扇根交替发育,构成多个向 上变细的正旋回。 扇缘 位于冲积扇下部,地形平缓,以漫流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具高的 砂/砾比值,常由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组成,局部见有膏岩层,分选相对较好, 可见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等,在粉砂岩— 泥岩中可见水平纹理及干裂、雨痕等暴露构造。区内多个组发育冲积扇相沉积, 其中主要发育在宝相寺组和金丝厂组地层中。 3.2.2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位于冲积扇下部,地形平坦,由河道的迁移摆动形成,一般范围较 宽(赵澄林,2001),以砂砾质沉积为主,夹有泥质。由于区内盆地范围较小且剥 蚀区距沉积区相对较近,导致冲积平原内曲流河沉积相对不发育,而主要发育辫 状河沉积。辫状河沉积以河道较直、浅而宽、流量变动大、流速大、床砂载荷量 大、河床不固定、心滩发育为特点,其主体由一套细砾岩、含砾粗砂岩或砾质粗 砂岩夹细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成分成熟度低,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 低于曲流河,槽状交错层理极为发育,并见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下部冲 刷面及粗粒滞留沉积明显,上部一般缺少河漫或废弃河道亚相等细粒沉积,总体 显示向上变细的特征。区内冲积平原相沉积在各组中均有分布,但主要发育在宝 相寺组与金丝厂组地层中。 3.2.3 湖泊三角洲 三角洲是一个相带发育完整的沉积体系,即从山前冲积扇群到活跃在冲积平 原上的辫状水系,再随着坡度的减小演化为曲流河,最后进入蓄水盆地形成三角 洲沉积,而辫状河三角则是个相带发育不完整的沉积体系,由活跃在冲积平原上 的辫状河直接进入蓄水盆地形成的三角洲。不同的成因导致两种三角洲在沉积特 征上存在明显差异。 3.2.4 湖泊 区内湖泊相沉积包括了滨湖、浅湖、及半深湖 3 个亚相。滨湖、浅湖沉积发 育在三角洲活动相对薄弱的地方。 滨湖亚相 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特征。一般以紫红、棕红色泥岩、泥质粉 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含少量砂质及钙质结核。在干旱气候下,局部浅水洼地 内沉积石膏、岩盐。具波痕、沙纹层理及断续水平层理。 浅湖亚相 多以杂色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水平层理及沙纹层理 发育,偶见生物钻孔或扰动构造。 半深湖亚相 主要为一套灰绿色泥页岩,水平层理发育。区内湖泊相沉积 大面积出现在云龙组。 3.3 兰坪盆地 TS1 和 TS2 两时期的构造-层序岩相特征 3.3.1 TS1 构造层序 晚燕山运动的强烈抬升作用对滇黔桂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大部分沉积区第三 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即 TS1 与下伏地层之间的层序界面为暴露面或冲刷面。 在兰坪地区古新统云龙组不整合覆盖在下白垩统虎头寺组之上,TS1-BE 与下伏 地层之间的层序界面为古暴露面。第三纪盆地面积相比白垩纪时进一步缩小,形 成互不相连的中、小型陆相盆地。在该运动发生之后,兰坪沉积盆地受两侧盆缘 断裂带控制作用明显,处于构造活动的稳定期。在滇黔桂地区,该期大部分地区 处于上升剥蚀状态。古新世时盆地大部分为彼此独立的陆相河湖沉积,层序界面 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更差。此时兰坪地区气候干旱、炎热,出现盐湖钾盐沉积。 TS1 在滇西兰坪盆地,云龙组为一套含膏盐的泥砾岩、泥岩、砂岩沉积,上、 下部均为含泥砾岩的粉砂、泥质沉积,中部的棕红色钙质泥岩层可作为 TS1-BE 和 TS1-BW 之间的湖泛面。TS1-BW 为陆缘近海湖、近海盐湖沉积。 3.3.2 TS2 构造层序 TS2 构造层序发育期(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兰坪盆地彻底脱离海域影响, 成为内陆河、湖相沉积。兰坪盆地果郎组与下伏云龙组/勐野井组整合接触,但 其底部普遍存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可作为TS1-BW和TS2-BE 之间的层序 界面。果郎组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属炎热气候淡水湖泊沉积。兰坪、剑川、 滇北等地区宝相寺组以砾、砂岩为主,夹泥岩,多为山麓冲积—河湖相,不整合 覆盖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中始新世晚期受喜马拉雅活动第一幕碰撞造山运动 影响,在兰坪盆地表现为盆地范围进一步缩小, 原兰坪盆地大部分地区发生挤压褶皱,并伴随一定程度的差异隆升,迫使盆 地细划为更次一级的地垒与地堑,导致盆地原有沉降中心发生变迁,仅在盆缘断 裂推覆带前缘形成小型前陆盆地,并充填了始新世宝相寺组磨拉石建造。宝相寺 组不整合于果郎组或较老地层之上,为红色砂砾岩、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泥岩沉积,即 TS2-BE 和 TS2-BW 之间的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而在剑川、丽江、 滇北等地区金丝厂组与下伏宝相寺组TS2-BE和TS2-BW之间的层序界面为湖泛 面。考虑到不整合于下始新统果郎组之上的上始新统宝相寺组为一套红色粗碎屑 磨拉石建造,其岩性特征及岩石组合均与其上覆渐新统金丝厂组相似,且均不产 化石,这两组地层均为冲积相沉积,与下伏果郎组滨浅湖相沉积截然不同。 (如下表 1) 表 1 古近纪陆相盆地层序特征 层序面表现形式 典型特征 发育层序及分布 不整合面(古风化面) 地层缺失、生物化石带缺失、 地球化学突变面 下伏地层与 TS1-BE,盆地北 部;TS2-BE 与 TS2-BW,盆 地北部 大型底冲刷面 不规则冲刷面,滞留砾岩,岩 性和岩相突变面 下伏地层与 TS1-BE,盆地中 部、东部、西部、西南部 间歇暴露面 薄层泥岩和粉砂岩之间的古 土壤层和沉积超覆面 下伏地层与 TS1-BE,盆地北 部 超覆面 盆缘的超覆接触关系(上超面) 和盆内的下超接触关系(下超 面) 下伏地层与 TS2-BE,盆地北 部、中部 岩性岩相转换面 界面上下岩性特征及沉积相 类型具有明显不同,但界面规 则 TS1-BE 与 TS1-BW,盆地北 部、西部;TS1-BW与TS2-BE, 盆地东部、西部 最大湖泛面 暗色细粒岩性和相对较深水 的岩相,以含大量生化石及生 物遗迹为主要识别标志 TS1-BE 与 TS1-BW,盆地中 部 4 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的物源分析 许多微量元素由于它们具有非迁移性,常常被用来判断源区源岩类型和构造 背景的重要工具,如 Zr、Y、Th、Sc、Hf、Ti、La、Co 等。REE 总被认为是非 迁移的,在沉积作用过程中仅仅显示微小的变化,在源区岩石中的丰度以及源区 的风化条件是控制沉积物中 REE 的主要因素,沉积作用(沉积和岩)对于沉积物中 REE 含量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源区岩石 REE 特征能够较完整地保存在 沉积物中(Bhatia,1985)。所以,碎屑沉积岩的 REE 也被广泛用作判别源区岩石 的主要标志。对兰坪盆地进行 La/Th—Hf 源岩属性判别和 Zr/Hf—Th/U 源岩 属性判别 下图的数据来自于李佑国(2006)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 对物源制约。 1 表示啦井地区,2 表示兰坪县及兰坪北和金顶地区,3 表示云龙县、检槽乡,4 表示河西、 弥沙井地区,5 表示炼铁镇、巍山县,6表示箐门地区 图 5 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 La/Th—Hf 源岩判别图解 在 La/Th-Hf 源岩属性判别图解中,云龙县、检槽乡、炼铁镇、巍山县等地 的样品,全部落在长英质源区及其附近;啦井地区 75% 的样品,河西、弥沙井 地区 63% 的样品落在长英质源区;兰坪地区 43% 的样品投入长英质源区及其 附近,43% 的样品投入混合长英质/基性源区域;箐门地区的样品,由于 La/ Th 比值比较高,其成分点投入安山弧源区以及长英质源与基性源的混合区,显 示出不同于长英质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Zr/Hf 和 Th/U 比值是地球化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地球化学参数,兰坪盆 地新生代沉积物的成分点在 Zr/Hf-Th/U 图解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图 6):位于 金顶镇及其附近的啦井、兰坪和箐门的样品投入相对较高的 Zr/Hf 比值区域或 投入低 Th/U 比值的区域,而距金顶较远的云龙、检槽、河西、弥沙井、巍山、 炼铁镇等地区的样品具有相对较低的 Zr/Hf 比值。 箐门地区的 4 件样品取自勐野井组和等黑组下部,为 E1 一 E2 早期沉积的 产物,野外观察发现,该套地层具有盐类溶蚀孑 L 洞发育的特征。分析结果表 明,样品具有低的 Th/U 比值(0.84—1.54,平均 1.32),这与柴达木盆地第三系 盐湖 相泥灰岩“大咸盆”样品的 Th/U 平均值 1.29(金强,2003)几乎相等,这与 观察到盐类矿物溶蚀后留下一些孔洞以及与石膏相伴生是吻合的。由于 U 在氧 化条件下容易随水而迁移,Th/U 比值低是直接来自上地幔的岩石地球化学特 征,也是蒸发相沉积物的特征(刘英俊等,1987),也可能是深层卤水通过活动的 断层而进入盆地,并经过蒸发沉淀形成蒸发岩的特征。 1 表示啦井地区,2 表示兰坪县及兰坪北和金顶地区,3 表示云龙县、检槽乡,4 表示河西、 弥沙井地区,5 表示炼铁镇、巍山县,6表示箐门地区 图 6 兰坪盆地新生代碎屑岩的 Zr/Hf-Th/U 图解 Zr/Hf 比值一般在镁铁质超基性岩中较高,从基性岩到酸性岩,Zr/Hf 比 值逐渐减小。Zr 即使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也被认为是非迁移的,在风化、沉积和 变质作用中,Zr/Hf 比值一般比较稳定。因此,啦井及兰坪地区相对较高的 Zr /Hf 比值,暗示物源中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组分占据一定的比例。河西、弥沙 井地区的沉积物具有较低的 Zr/Hf 比值,暗示可能有酸性岩浆岩物源成分的加 入。 根据兰坪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特征,我们识别出如下三种 类型的物源: 深源卤水 箐门地区 E1 一 E2 下部的沉积岩样品,以 La/Yb 比值高、无 铕异常、负铈异常(δCe 0.55—0.67)显著,高的 K/Rb 比值(667—927)、K/Th 比值(5100—8286)和 Sc/Th 比值以及低的 Th/U 比值为特征,不同于正常的陆 相淡水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而类似于盐湖沉积。但是,沉积物的负铈异常以及 高的 K/Rb 比值也不是蒸发相沉积岩的特点(金强,2003),负铈异常通常是海水 的特征。在蒸发湖水中 Rb 和 Cs 的含量一般较高(刘英俊和曹励明,1987;金强, 2003),箐门地区的样品,其 K 含量正常而 Rb 含量偏低,K/Rb 比值高的特点 也与海水的特点相似(韩吟文和马振东,2003)。因此,箐门、金顶地区的地层中 的盐类物质很可能主要来源于深源卤水的沉积作用,这种深源卤水具有某些海水 的特征。 基性--超基性岩物源 啦井和兰坪地区的碎屑沉积物,以较高的 Cr、较低 的 Hf,高的 Cr/Th、Zr/Hf 以及 K/Rb 比值(表 4)为特征,指示新生代碎屑沉 积物的物源区应当存在较高比例的基性岩物源。 长英质物源 新生代碎屑沉积物的大部分样品在 La/Th—Hf源岩属性判 别图中投入长英质源区,由此推断,沉积物的物源主要为长英质组分。沉积学研 究表明,云龙县、检槽地区的物源主要为沉积岩,检槽以北的兰坪、啦井等地区, 沉积物物源中除了沉积岩外,还有变质岩(王国芝等,2001)。河西和弥沙井地区 的新生代沉积物,其负铕异常(δEu 平均 0.57)特征不同于兰坪盆地中生代沉积物 (δEu0.6—0.85),而与盆地东缘的三叠纪攀天阁组流纹岩和三叠纪花岗岩(δEu 0.3—0.6)类似(刘登忠等,1999),因此,河西和弥沙井地区的长英质物源组分中 可能存在较多的酸性火山岩或花岗岩组分。 5 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 5.1 兰坪盆地的基底演化过程 盆内地层主要为中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盆地周边前古生界、 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其演化大致经历了陆内裂谷盆地(中三 叠世晚期—早侏罗世) 、拗陷盆地(中晚侏罗世) 、前陆盆地(白垩纪) 和走滑盆 地(牟传龙等,1999;徐仕海等, 2005) (新生代)四个阶段。 5.1.1 陆内裂谷盆地演化 兰坪盆地东西两侧古特提斯洋的主体在二叠纪末闭合,造成区内缺失下三叠 统。中三叠世碰撞造山,其标志是中三叠统上兰组与下伏上二叠统羊八寨组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不整合接触。中三叠统上兰组底砾岩的出现以及早中三叠世 碰撞型火山岩的发育。中三叠世晚期开始,兰坪盆地伴随碰撞造山进入到陆内裂 谷演化阶段,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兰坪盆地中三叠世攀天阁组火山岩和忙怀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 了岩浆源于深部的地幔在上升过程中与陆壳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而与上兰组中 夹含的碰撞型火山岩不同。 (2)维西县崔依比组火山岩中夹有放射虫页岩、硅质岩,结合崔依比组的火 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确定崔依比组的产生背景为大陆裂谷。 (3)在兰坪盆地东侧未变质的攀天阁组或歪古村组与变质的上兰组呈不整合 接触,反映了两者之间发生了构造运动,此次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下地壳的拆 沉作用的发生可能有关,对滇西深部构造(赵永贵等, 1992)的研究发现在点苍 山及其以西泸水龙云一带发育大规模的软流圈上涌体。 (4)上兰组之上的晚三叠世地层在兰坪盆地东部超覆在老地层之上,也即表 现为晚三叠世开始的兰坪盆地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这与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相 反,尤其是晚三叠-- 早侏罗世沉积缺乏边缘相沉积也反映了此时盆地扩大特征。 (5)晚三叠世三合洞组发育同生角砾灰岩及纹层状硅质岩,硅质岩的地球化 学特征反映了热水环境沉积沉产物,热水沉积硅质岩也反映了盆地的拉张背景环 境。 (6)对麦初箐组古流向分析的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古流为主,盆地的沉积中心 移也呈由北向南的特征,而不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控制。 (7)盆地东部歪古村组底部的砂岩成份分析结果表明物源来自于火山弧而不 是来源于造山带。 5.1.2 拗陷盆地演化 从中侏罗世始,盆地进入拗陷盆地演化阶段,其特征如下: (1) 盆地的发育不受边缘断裂的控制,不发育粗碎屑的边缘相沉积,但盆地 东西两侧的早期造山带仍然控制着盆地的沉积范围。 (2) 拗陷盆地在垂向上的充填特征呈向上变细,横向上呈初期的由东向西超 覆扩张。 (3) 盆地西部为中侏罗世地层直接超覆于三叠系或古生界之上,超覆面的底 部可见由砂砾岩。 (4) 在中侏罗世晚期以海相沉积的大面积由西向东超覆代表了坳陷发育的 顶峰阶段,晚侏罗世陆相红层沉积构成了拗陷盆地的末期填满的过程。 5.1.3 前陆盆地演化 白垩纪兰坪盆地属于周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 个方面: ①兰坪盆地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为整合及平行不整合接触,盆地的边缘可以 见到两者之间的古风化面。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在滇西和滇中的其它盆 地边缘也是常见的,说明滇西和滇中地区在侏罗纪末发生过构造运动。在兰坪盆 地中部,早白垩世景星组底部常见有灰质砾岩,砾岩与下伏的侏罗系之间发育冲 刷面。 ②兰坪盆地内砂岩成份特征变化反映了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有着不同的沉 积物源(陈跃昆等, 2004) 。侏罗系砂岩长石和岩屑成份都较高,长石的平均含 量在 20~35% ,岩屑含量在 10~20%,石英含量在 50~65% ,单晶石英占相 当大的比例,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白垩系砂岩中的石英含量变化不大,但 长石含量较低,一般不超过 10% ,而岩屑成份含量较高,以 30~35%的含量多 见,出现一定含量的变石英岩屑,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砂岩成份的变化说明了 兰坪盆地在侏罗纪沉积物的物源有花岗岩区和变质岩区两类,而到了白垩纪,兰 坪盆地的沉积物物源主要源于变质岩区。 ③白垩纪兰坪盆地的古流向分析表明,盆地中部云龙县白石乡一带的景星组 古流向为 100°~130°方向,而南新组与曼宽河组的古流向为 230°左右,两组古 流向近于垂直,推测当时兰坪盆地东侧造山带为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斜向推覆,古 流向变化反映了前陆盆地早期平行于前陆方向的古流特征,而随前陆的向盆地方 向推移, 自前陆造山带的古流占据了主要地位。 ④兰坪盆地在白垩纪的沉积垂向呈向上变粗的特征,同时盆地的范围逐渐萎 缩,兰坪盆地晚白垩世沉积仅见于云龙县大南乡,为一套山前砂砾岩沉积。 5.1.4 走滑盆地演化 新生代以来,兰坪盆地进入走滑演化阶段,该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一为拉 张走滑阶段;二为挤压走滑阶段,其特征(陶晓风等, 2002;付修根, 2005)表 现如下: 1) 物源区与相对应的沉积物被错开。盆地南部物源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区, 中部物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和变质岩混生区,北部物源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合洞组 (李志明等, 2003;刘登忠, 1999) 。 2) 沉积相变化快。从东向西,沉积相展布为:冲积扇, 扇三角洲, 湖泊相 沉积, 湖三角洲沉积;粗碎屑的角砾岩和冲积扇集中沿盆缘断裂分布,远离盆 缘(刘登忠等, 1999)断裂方向急剧减少。 3) 具高沉积速率的巨厚沉积层序侧向延伸受限,受控于盆地边缘的主断裂 和造山带(付修根等,2004) 。 4) 盆地内部发育走滑断层。东部的红河断裂带从 20Ma 开始发生右旋正断 走滑(陈炳蔚, 1991) ,西部的碧罗雪山, 临沧造山带发生了近南北向走滑(何 科昭, 1996) 。 5)物源区和与之对应的沉积物被错开。对兰坪云龙盆地砾石成分的研究表 明,在盆地南部,盆地的物源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区,中部物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和 变质岩混生区,北部物源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合洞组。 下图 7 为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图 7 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示意 5.2 古近纪兰坪盆地的演化过程 新生代始新世中期以后,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活跃,兰坪盆地所在区由拉张构 造环境转变为挤压构造环境,使兰坪盆地巨厚的中、新生界地层发生褶皱、逆冲、 推覆并隆升成山。原兰坪盆地所在区仅存一些小型山前及山间盆地。根据这些盆 地沉积特征及区域构造分析,可将新生代盆山转换过程及演化历史划分为两个阶 段— — 挤压推覆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发育阶段。 5.2.1 挤压推覆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始新世晚期,兰坪盆地东、西两侧的造山带不断向盆地推覆扩展,形成对冲 推覆的构造格局,盆地范围进一步缩小,原兰坪盆地大部分地区反转成山,仅在 推覆带前缘形成陆相前陆盆地,盆地内充填以始新世宝相寺组和渐新世金丝厂组 磨拉石砾岩为代表,此时期也是兰坪盆地双向冲断推覆强烈活动时期。 始新世--渐新世时期构造变形十分强烈,盆地内的中生界及新生界古新统形 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兰坪盆地大部反转成山。盆地西侧形成澜沧江推覆构造带 和东侧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推覆构造带,推覆体的前缘形成--构造混杂带和浅变 质带。混杂带内有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质体卷入其中。浅变质带内受变质的 主体地层为侏罗系花开左组和坝注路组,卷入变质的最年轻的地层为白垩系景星 组。在兰坪盆地东部由于推覆和滑覆作用,在盆地内形成一系列的推覆体和飞来 峰,如著名的兰坪金顶飞来峰群。 5.2.2 走滑拉分阶段 中新世—上新世时期,兰坪盆地分化为许多小型盆地,盆地充填了以双河组、 三营组为代表的陆相碎屑岩沉积,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特征及空间分布分析,可以 看出这些小盆地多呈菱形,并具有走滑拉分盆地的特征。这些盆地形成于隆升过 程中,当时兰坪盆地及周缘已整体隆升,形成滇西高原。 从中新世开始,兰坪盆地及周缘整体快速隆升,通过长期的夷平作用形成高 原面。在隆升过程中,还伴有盆缘及盆内大型断裂的走滑作用,形成拉分盆地。 由盆缘冲积扇体顺盆地长轴方向斜列式分布及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所反映的控 盆断裂具右旋走滑拉分性质。 5.2.3 后期改造阶段 上新世开始,兰坪盆地及周缘差异隆升增强,盆地充填一套粗碎屑岩沉积。 从盆地的充填看出,上新世早期隆升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至上新世晚 期,兰坪盆地及周缘再次隆升,尽管隆升的强度不如早期那样强烈,但仍造成上 新统和更新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从三营组内的植物和孢粉组合面貌来看, 其内常见常绿高山栎类植物化石和菱属孢粉。常绿高山栎类植物多生长于海拔 2200--3600 m,菱属多生长在海拔 2500 m,由此说明在上新世三营组充填时期, 滇西地区的海拔高度已达到 2500--3600m,表明经过中新世和上新世的隆升后, 滇西高原基本定型,从岩浆活动和盆地充填所反映出的隆升幅度,可能在上新世 早期最大。 第四纪时期,由盆地充填反映出的隆升信息有限,但第四纪澜沧江河谷上两 侧的高阶地反映,其隆升仍然强烈。由澜沧江、金沙江和红河河谷阶地反映的隆 升幅度分别为 612 m、700 m 和 800 m,它们反映出第四纪时期高原的快速隆升 的事实。 6 结论与讨论 6.1 兰坪盆地的演化结论 1) 兰坪盆地由于构造型式的多样性和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导致盆地成矿 物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来源、多运移模式”的“四多”特征。 2) 陆内裂谷阶段盆地内发育一系列同生断裂,沿同生断裂形成热水沉积矿 化体或矿床。该时期的成矿流体中富含 Cl- 、F- 以及 Pb、Zn、Sb 等矿物质为 其特征,流体运移的方式以沿同生断裂垂向运移为主。 3) 拗陷盆地演化阶段的盆地流体主要沿同生断裂活动,流体运移方式以垂 向运移为主,表现为成矿物质为既具陆相来源,又具下部地壳来源,成矿流体为 封存建造水。该阶段的成矿流体富含 CO2 和 CH4 ,金属成矿元素主要为 Cu、 Fe 等。 4) 前陆盆地的成矿流体演化为喜山期的成矿作了大量的物质储备。 5) 走滑盆地阶段: 当盆地进入始新世晚期 E2 ,构造活动促使盆内及深部流 体的超压不稳定或形成新的盆内超压流体,导致流体的运动方向向最小引力运 移,并且成矿流体沿走滑方向发生了带状分异现象, Pb、Zn 等成矿元素优先就 位于盆地中部由挤压逆冲推覆形成的穹隆中,而富含 Cu、Ag 等成矿元素的成矿 流体在走滑力的驱使下向盆地的两个三角区运移。此外由于走滑断裂的更进一步 切入地壳,导致深部流体沿走滑断裂和盆内流体混合,带来了大量的深部成矿元 素。 6.2 关于物源的相关的结论 兰坪盆地新生代沉积物存在三种物源: 位于箐门、金顶附近的勐野井组含盐系的盐类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卤水,并 且这种卤水具有某些海水的特征。 啦井、兰坪、金顶一带的新生代沉积物,除了长英质物源外,还有较多的基 性--超基性岩物源,物源区可能位于北面的华昌山。 远离兰坪县的早第三纪沉积物主要为长英质物源:云龙、检槽地区的物源类 型主要是沉积岩,物源区位于盆地的南部;盆地东部的河西、弥沙井地区,物源 岩石类型除了沉积岩外,还有较多酸性岩浆岩。在古近早期,金顶、箐门地区处 于兰坪盆地的沉降中心,成矿流体和深源卤水先后聚集于金顶构成超大型矿床及 其围岩,表明金顶地区存在有效沟通地幔且有利于流体最终聚集的盆地动力学机 制。 6.3 关于兰坪盆地的沉积特征研究的相关的讨论 兰坪盆地的矿床主要是在中新生代形成的,这就可能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或构 造有关。这是形成的矿床主要以 Pb-Zn 矿床为主,这就应该考虑一下几种相关因 素。 1,成矿流体中富含的 CO2 的来源是否当时的环境有关。
本文档为【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70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17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