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 ]2004 - 11 - 08 [作者简介 ]张子珩 (1969 - ) ,女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生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人口与资源环 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5 年第 2 期         人口学刊         No12 , 2005 (总第 150 期)         POPULATION JOURNAL         ( Tot1No1150)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张 子 珩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人口经济系 , 中国 南京 210...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 ]2004 - 11 - 08 [作者简介 ]张子珩 (1969 - ) ,女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生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人口与资源环 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5 年第 2 期         人口学刊         No12 , 2005 (总第 150 期)         POPULATION JOURNAL         ( Tot1No1150)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张 子 珩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人口经济系 , 中国 南京 210042) 【摘  要】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返于城乡之间 , 形成流动人口。受住房供给条件和需求能力的限制 , 流动人 口比起城市户籍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和居住的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 , 因此 , 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生 活的最底层 , 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因之受到影响。为帮助流动人口群体向上社会流动 , 从而使社会不断地、稳定有序地 实现进步和发展 , 政府应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上承担起责任。 【关键词】流动人口 ;居住问题 ;住房面积 【中图分类号】 C913131        【文献 标识 采样口标识规范化 下载危险废物标识 下载医疗器械外包装标识图下载科目一标识图大全免费下载产品包装标识下载 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29X( 2005) 02 - 0016 - 05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s in China travel to and fro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formi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Restricted by the supply of houses and its demand ability ,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ould get relatively worse house and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with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n the consequence , they have been stay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 and their future will be affected. The governments should carry on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in solving the prob2 lem of inhabit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realize th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 inhabitation problem ; house square   本文所研究的流动人口是指那些进入城市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 , 城 乡户籍壁垒松动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 市。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主要是以寻找 工作为目的 , 一般最初并不改变定居地 , 只有当 他们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后 , 才考虑定居的问题。 据笔者在无锡和武进的调查 (2003 年 8 月 , 笔 者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城市流动人 口社区研究》项目在江苏无锡的调查 , 调查问卷 为 500 份 , 其中户籍人口 250 份 , 流动人口 250 份 ; 重点人群访谈 10 份。2004 年 3 月 , 笔者参 加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中国流动 人口性与生殖健康》项目在江苏武进的调查 , 调 查问卷 300 份 , 重点人群访谈 10 份。两个项目 均涉及了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内容) , 在流入地 居住 1 年以内的流动人口 , 与老家的联系十分紧 密 , 回乡次数较多 , 通常在 3 次左右 , 与家乡距 离近者回乡次数多 , 距离远者回乡次数少 ; 居住 时间在 3 - 5 年的大部分流动人口并不把自己看 成是流入地人口 , 是否选择在流入地长期居住也 是不能肯定的问题。由于暂住的性质 , 流动人口 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 , 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 条件及居住的社区环境等问题上都相对较差。住 房是人口的基本消费 , 它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 反映 , 也是一个家庭社会地位的写照 , 对于流动 人口而言 , 居住状况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关 注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是有重要意义的 , 因为它 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 而且对于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彻底转移也是至关重要的。改善流动人口 的住房条件将有助于这个群体向上层社会流动 , 从而不断地、稳定有序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61—   一、中国流动人口居住现状 中国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 虽然一年 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生活 , 但在过年、过节以 及农忙时还是会回到农村老家 , 他们的生活既与 农村紧密联系 , 又和城市息息相关 , 有人称他们 的生活是两栖式的。由于流动或者暂住的性质 , 这部分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及居住 的社区环境等方面上常常不如流入地户籍人口。 11 流动人口获得住房的途径 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 , 流动人口获得住房的 途径比较单一 , 住房的类型与他们的行业特点有 关。 对于中国城市居民而言 , 获得住房至少有三 种形式 : 即购买已分配公房、通过市场机制购买 商品房以及参加政府推行的安居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购买低价的 经济适用房[ 1 ]。1999 年以后 , 中国福利分房已 经结束 , 一般及以上收入的城市家庭可以通过购 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 , 而低收入家庭则可以购 买政府指导价格的经济适用房。除购买产权房以 外 , 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解决住房问 题。租赁主要有三种形式 : 即继续租住公房、租 住商品房和租住政府指导开发的廉租房。目前 , 城市居民在获得住房的途径上较多地与其收入相 关联 , 或者说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 , 而与他们所 从事的行业关系不大。 流动人口获得住房的选择不多 , 其获得住房 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 这与房价过高、流动人口工 资偏低及工作不稳定等因素有关。集体户的流动 人口主要由雇用单位解决住房 , 而非集体户则多 以租赁的形式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类型与他们 就业的行业有关 , 在制造业就业的流动人口主要 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 如皮鞋、玩具、服装、 眼镜、电池、电子元器件等 , 这部分流动人口以 未婚女青年居多 , 她们多居住于工厂提供的集体 宿舍 ; 建筑业也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行业 , 以 男性劳动力为主 , 这个行业有较大的流动性 , 工 人多居住于单位搭建的临时集体宿舍或工棚 ; 在 商业、服务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其住房类型比较复 杂 , 有的居住于雇主家中 , 有的居住于亲友提供 的住房中 , 而更多的则是租住出租房。 21 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 , 居住条件简陋 , 通常居住面积小 , 基本生活设施缺乏。例如 , 2000 年北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家 庭户有 4915 万户 , 其中 6815 %居住的是平房 , 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 114 间 , 仅及全市平均水平 的一半 ; 人均住房面积 1017 平方米 , 比全市平 均水平少 1013 平方米。2000 年北京的流动人口 家庭户中有 5914 %住房内无厨房 , 8213 %无洗澡 设备 , 6618 %无厕所[ 2 ] , 若参考联合国关于居 住条件的分类 , 则北京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流动 人口生活在近似于贫民窟的住宅中。中国目前流 动人口居住条件的简陋与过去城市规划中较少考 虑流动人口的需求有关 , 在沿海的一些城市 , 流 动人口的居住用地已十分紧张。例如 , 2000 年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镇 57 %的居住用地上承载着 占全镇总人口 94 %的流动人口 , 而其余 43 %的 居住用地仅居住着占总人口 6 %的户籍人口[ 3 ] , 在这里的许多自然村 , 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景 观 , 即一边是建筑标准较高的村民公寓、村民别 墅 , 人均居住面积 70 - 100 平方米 , 而另一边则 是流动人口聚居的拥挤破烂的窝棚。 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并不是农村中最穷的群 体 , 相反他们在农村有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和社 会地位 , 从住房上看 , 他们中的大多数住房条件 不错。然而进入城市后 , 流动人口的住房质量却 大大倒退了 , 拥挤是他们住房上的突出特征。 31 流动人口居住的社区特点 中国流动人口在居住方式上有三种类型 : 第 一种类型是“村落型”聚居 , 即集中租住城市边 缘地区 , 形成聚居区 ; 第二种类型表现为集中居 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 ; 第三种类型是分散居住在 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前两种类型 的聚居区都具有封闭、独立、与城市文明接触不 多、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的特征 , 第三种类 型也不代表流动人口融入了城市社区 , 相反他们 心理上的漂泊感更强烈。在居住区位上 , 中国流 动人口的郊区化特点明显 , 这与发达国家是不同 的。发达国家郊区的住房比起城市中心 , 在面 积、设施、环境上都是优越的 , 因此是上流社会 的聚居区 , 例如美国 1970 年有 58 %的白人生活 在郊区 , 而只有 17 %的非白人生活在郊区[ 4 ]。 目前 ,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尚未成熟 , 正处于快速 上升期 , 城市人口的分布还具有中心城区密度 高、郊区密度低的特点 , 因而 , 郊区土地及住房 都相对便宜 , 成为流动人口聚居的首选区位。例 如 , 北京市 1996 - 2000 年五年内由外省来京的 —71— 外来流动人口中 , 有 6119 %居住在近郊区 , 2818 %居住在远郊区县[ 5 ]。中国城市的发展是 不平衡的 , 沿海省份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城市化水 平较高 , 例如 , 2000 年南京的城市化率为 71109 % , 苏州、无锡等大城市分别为 57108 %和 58125 % , 均远远高于 36 %的全国平均水平。沿 海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在近 1 - 2 年里表现出人 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特点 , 但是这种迁移 并没有把户籍人口同流动人口的社区统合起来 , 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统合的。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 的迁移逐步提高了郊区的土地价格 , 因此进入大 城市的流动人口获得住房的成本逐渐增加 , 许多 流动人口开始倾向于选择非法住宅。非法住宅常 被称作“边缘住宅”, 这类住宅所形成的社区常 常是缺乏管理与服务的 , 汇集三教九流 , 容易成 为藏污纳垢、滋生犯罪的场所。   二、影响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因素分 析   11 流动人口住房的供给分析 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获得产权房是很困 难的。从供给方面看 , 流动人口不构成房地产开 发的目标市场 , 大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针对流动 人口需求特点的商品房。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普 遍偏爱高端市场 , 这部分地是因为老百姓有喜欢 一步到位、突显尊贵的消费心理 , 同时更因为高 端市场利润丰厚 , 因此 , 房地产商提供的商品房 对于流动人口而言 , 过于豪华 , 价格昂贵。另一 方面 ,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调控作用有时失 灵。目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 在解决住房的公平问题 , 对于城市买不起商品房 的阶层 , 政府牵头开发了经济适用房 , 然而 , 经 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是家庭年收入在某个限度水 平下的城市户籍人口 , 至于流动人口并不享受这 个优惠政策。 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最初并不以定居城市为 目的 , 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房屋租赁市场 (包括公 开的和地下的) 解决住房问题。在租赁市场上 , 出租房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 即商品房、上市房 改房、城市居民私房、政府推行的廉租房以及失 地农民的自建房等。价格较高的商品房、上市房 改房和地段不错 (通常有较好的社区环境) 的城 市居民私房是流动人口租不起的 , 而价格便宜的 廉租房规模较小 , 暂时还不惠及流动人口 , 因此 流动人口只能选择租住偏远的城市居民私房及失 地农民的自建房。未婚的流动人口其住房多由雇 用单位提供 , 有时比较拥挤。 21 流动人口住房的需求分析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 , 在住房问题上 , 流动人口的需求能力不强 , 这不仅是他们的收入 水平决定的 , 他们进入城市后的心理状态也是重 要的影响因素。 (1) 流动人口非定居的目的决定了他们只是 暂住于城市 , 老家拥有的住房代表着他们真实的 生活水平。 据笔者在无锡的调查了解到 , 既使是收入不 错的流动人口也不把自己看成是流入地人口 , 对 于是否打算变为流入地的市民也未置可否 , 相 反 , 流动人口与老家的联系却是十分紧密的。在 住房消费上 , 流动人口普遍存在改善老家住房的 消费心理 , 多数人认为老家的住房条件更能反映 他们真实的生活水平 , 城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具 有很浓的临时性的色彩。流动人口的这种心理状 态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是普遍存在的 , 例如中国 人民大学人口所关于石家庄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指出 , 流入石家庄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 30 %左右愿意变为城里人 ,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所 在福建的研究也肯定了这一比例。 流动人口对城市身份的不认可使他们成为辗 转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两栖人”, 这种状态实 际上是与他们的生存策略有关的。长期以来 , 中 国农民追求的不是利益最大化 , 而是代价最小 化 ,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农民的这种生 存选择是合乎理性的。在这个生存策略下 , 农民 不愿放弃土地 , 土地为他们提供着基本的生存保 障 , 是他们自由进退的根据地。 (2) 工作不稳定、收入低使流动人口处于城 市社会的底层 , 他们在住房上的需求仅仅局限于 遮风避雨。 —81— 表 1  1981 - 1999 年中国 GDP、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 年 份 GDP 年均增长率 % 就业人口平均增长 % 就业弹性系数 1981 - 85 10177 3132 013083 1986 - 90 7189 2161 013308 1990 - 95 11156 1123 011064 1996 - 99 8130 0196 011157       资料来源 : 朱力等著 , 社会问题概论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2 年版 , 第 418 页。      表 1 反映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城市正规 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处于下降态势 , 因此 , 进 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更多地不是在正规部门就业 , 而是在户籍劳动力人口就业领域之外从事费时费 力、肮脏危险的工作 , 这些工作通常具有不稳 定、工资微薄的特点。 住房是家庭日常生活支出的大项 , 对于城市 市民来说 , 没有稳定及较高的收入 , 改善住房也 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那么对于流动人口而言 , 在 城市改善住房就是更难的一件事了 , 因为他们的 经济能力很有限。据陆学艺的研究 , 目前中国流 动人口的平均工资仅有 8 000 元/ 年 , 占他为城 市创造的财富总量的 1/ 3 , 与城市户籍劳动力平 均工资相比 , 是后者的 60 %左右。 (3) 流动人口缺乏归属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多 以聚居的形式居住 , 因此 ,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住 房需求较大。 通常一个新移民在到达迁入地以后会有一个 短暂的情绪兴奋和充满希望期 , 但接下来也许会 经受一个时期的打击和沮丧 , 因此找到相似背景 的人们可以减轻新移民面临的负担。尽管“聚集 在一起”将阻碍新移民适应新环境 , 但聚居可以 减轻迁移的心理成本 , 减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漂 泊感。中国长期以来的户口隔离制度使社会生活 形成二元结构 , 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是两个截然 不同的社会阶层。90 年代全国中小城市开始对 农民开放 , 允许他们在城市自由经商 , 随后大城 市也陆续接纳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 但是户口的 阴影依然存在 , 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甚至低于城 市里的弱势群体。用工及群体归属感上对流动人 口的歧视使进入城市的农民仍有一种“非市民” 的心理感受 , 找到兼有乡村色彩的地域居住 , 对 于他们来说是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 因此 , 租住城 乡结合部的住房便成了流动人口主要的居住需 求。   三、居住条件对流动人口发展的影响 社会是分层的 , 在工业社会里 , 按收入、受 教育水平和住房面积可把社会分为上层、中层和 底层三个基本层次 , 每个社会层次里的人们在各 自的层次内居住、交往、联姻和形成观念。处于 相对底层的社会群体总是存在着向上社会流动的 愿望 , 这种流动可以纯粹通过个人的努力得以实 现 , 也可以是借助国家政府的帮助得以完成。如 果一个社会能够及时调整它的社会流动机制 , 提 供可选择的途径 , 使底层社会群体有较多的机会 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 , 激励他们通过社会所认可 的途径 , 依靠个人努力工作去获取财富、地位或 权力 , 社会就能不断地、稳定有序地实现进步和 发展。相反 , 如果这部分人口求变无门 , 必然最 终采取自己的方式 , 用过激的办法 , 铤而走险 , 制造社会冲突 , 甚至促成社会变革 , 实现社会流 动机制的被动调整。 由于人们总是习惯首先用居住水平来判断生 活水平的高低 , 因此 , 受居住条件限制 , 流动人 口已成为城市社会的最底层 , 他们在城市的发展 也因之受到影响。 首先 , 犯罪率高使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产生 不信任 , 这种不信任增加了流动人口向上发展的 成本。人之初 , 性本善 , 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在 原居住地是有一定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群体 , 甚至 有时他们是被别人羡慕的对象 , 在农村社区里 , 他们的道德行为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然而进入城市后 , 流 动人口的住房水平下降了 , 于是 , 相当一部分流 动人口有失落感 , 认为生活质量下降 , 甚至对当 初的迁移决定感到后悔。与此同时 , 居住条件的 简陋使流动人口与城市文明隔离 , 不能尽快融入 城市生活中来 , 他们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时常 受到城里人的鄙视和嘲笑。生活水平下降和受歧 视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容易产生对立 , 而对立 —91— 的结果便是导致弱势一方发生道德失范或违法犯 罪。目前 , 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中 , 流动人口居住 的城乡结合部都被看作是缺乏安全感的。据笔者 的调查 , 通常收入较高的户籍人口不愿意与流动 人口打交道 , 他们认为这个群体的犯罪率高 , 交 往不安全。可见 , 不被信任增加了流动人口向上 发展的成本。 其次 , 居住条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 机会。中国人喜欢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 流 动人口也希冀子女的前途胜于自己 , 但流动人口 窘迫的居住条件限制了他们子女的发展机会。边 缘化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阻断了流动人口子女 与城市学龄人口的交流 , 据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 有不同程度的自闭、自卑或仇恨的心理 , 这种身 心状态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上 学方面 , 有些流动人口居住的是非法住宅 , 这使 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无法正常入学 , 即使可以入 学 , 也要缴纳一定的赞助费 ; 此外 , 有一些流动 人口家庭 , 由于非定居的特点 , 其子女被迫留在 老家 , 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成长监 督 , 未来的发展机会也难免受到限制。 再次 , 流动人口住房的边缘化还导致了他们 政治的边缘化。据调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较少有 政治上的参与机会 , 他们常常放弃在城市政治生 活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虽然他们为城市建设 贡献了才智、体力和汗水 , 但他们在自己的居住 环境与条件上却时常缺少表达心声的机会。   四、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前瞻 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 对于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十分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得以释放 , 起先是以离 土不离乡的形式就业于乡镇企业 , 20 世纪 90 年 代以后 ,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 , 以 流动人口的身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进入城市 的流动人口是不稳定的 , 对土地的依恋使他们虽 然离土又离乡 , 但却不是制度上的 , 因此城乡之 间的人口流动实质上没有缓和农村的人地矛盾。 尽管中央关于土地使用权有机流转制度已出台多 年 , 但是 , 农村的土地并没有真正集中起来 , 规 模经营也没有真正出现。那么 , 促使农村剩余劳 动力告别土地、加入到城市工薪队伍的措施是什 么呢 ? 笔者认为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是一个办 法。只有让流动人口享有安定的居所 , 融入城市 文明之中 , 才能使他们感到生活质量确实得到改 善 , 从而愿意在城市定居。 流动人口居住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部门做出 努力 , 因为比城市弱势群体还要不利的流动人口 无力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从供给角度看 , 首 先 , 城市规划部门应该考虑流动人口的居住用 地。目前 ,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 , 人均 建设用地均比较小 , 相应地居住用地也偏紧。如 常州市 , 2003 年流动人口为 79159 万人 , 其中半 数以上居住于建成区。若按户籍人口计算 , 建成 区人均建设用地接近 93 平方米 , 但若按常住人 口计算 , 则下降为 70 平方米 , 低于建设部规定 的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设用地特 别是居住用地长期偏紧 , 势必加剧住房市场的供 需矛盾 , 从而使房价不断上升 , 最终的结果便是 把流动人口挤回农村。其次 , 房地产开发部门应 加大经济适用户和廉租房的开发力度 , 并扩大这 类住房的覆盖程度 , 使流住是不稳定的 , 找到合 适的住房越来越困难。由于城市扩建 , 城郊结合 部的集体土地不断被征用 , 郊区的房地产开发异 常活跃 , 房屋价格不断上涨 , 有些高品质楼盘楼 价比中心城区还要高。因此 , 对于收入不高的流 动人口 , 解决住房问题便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给 予帮助。 从需求角度看 , 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水平的关 键是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和就业率 , 一方面用工 单位需要按流动人口的产出贡献支付工资 , 另一 方面 , 流动人口本身也需要提高科学素质和技能 水平。据笔者调查 , 技能培训是当前流动人口最 急需的帮助 , 已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把自身的 劣势地位归结为缺乏知识与技能。因此 , 组织好 技能培训应是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一项内 容。 [参考文献 ] [ 1 ] 吴维平 , 王汉生 1 寄居大都市 : 京沪两地流动人 口住房现状分析 [J ] 1 社会学研究 12002 (3) 1 [ 2 ] http : / / www. bjstats. gov. cn / gcfx / [ 3 ] 张敏 1 大城市外围地区流动人口结构及其城镇建 设用地使用特征研究 [J ] 1 人文地理 12002 (6) 1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课 题组工作系列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之二 1 [ 5 ] http : / / www1 bjstats1 gov1 cn / gcfx / [责任编辑  李新伟 ] —02—
本文档为【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12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09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