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史第一章

中国现代史第一章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代史第一章null中国现代史绪论中国现代史绪论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标界之争) 1、问题的实质与主要观点 A:问题的实质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发展趋向和规律问题的理解与概括;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编写问题。 B:6种主要观点: ①1905年同盟会成立; 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③1915年新文化运开始; 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⑤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三次大讨论2、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大讨论(50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

中国现代史第一章
null中国现代史绪论中国现代史绪论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标界之争) 1、问题的实质与主要观点 A:问题的实质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发展趋向和规律问题的理解与概括;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编写问题。 B:6种主要观点: ①1905年同盟会成立; 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③1915年新文化运开始; 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⑤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三次大讨论2、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大讨论(50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发讨论。 1957年《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 主流意见:1919年五四运动说。 林敦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荣孟源(《蒋家王朝》) 、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等学者主张1949年说。第二次大讨论(80年代)第二次大讨论(80年代)1981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引发讨论。 王廷科等主张1919年的五四运动说。 张宪文、李侃、陈旭麓等主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说。 参考文章: 王廷科:《正确估价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地位——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商榷》,《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张宪文:《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始于何时》,《中学历史》1982年第3期; 李侃:《中国近代史“终”于何时》,《光明日报》1982年11月17日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三次大讨论(90年代)第三次大讨论(90年代)1997年胡绳在祝贺《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时发表意见,又引发讨论。 主流意见:1949年说。 参考文章: 李平生:《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胡绳(1918-2000)胡绳(1918-2000)江苏苏州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 解放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社长、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史学会会长。 1997年设立“胡绳青年学术奖励基金”。 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胡绳全书》(六卷本) 3、1919年说和1949年说的主要理由3、1919年说和1949年说的主要理由实质:划分历史时期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问题、与世界历史的联系问题。 坚持1919年说的理由: ①划分历史时期应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依据是列宁观点:那一个阶级成为时代的中心。 所谓“近代史”,是指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历史。 所谓“现代史”,是指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历史。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力量。否则就埋没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②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依据: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null坚持1949年说的理由: ①划分历史时期标准是社会经济形态 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两半”社会的性质;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两半”状况。否则埋没了新中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 ②世界近代史就是全世界的近代化过程(资本主义化) 到1919年时,近代化在中国并未划上句号;1949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过程中断 前两个观点实质是:中国近代史必须反中国近代化过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有利于加紧对建国后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历史的应用性和现实功能,扩大历史学的影响。为什么近代史和现代史都争要1919-1949年这30年呢?为什么近代史和现代史都争要1919-1949年这30年呢?主要“两半”社会具有两重性: ①资产阶级革命性:反帝反封; ②新民主义革命性或社会主义革命性: 第一,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三,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许多块地区实验着新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 关于1919-1949年的具体分期问题(P3-8) 4、目前实际运行情况4、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科研院所的史学工作者主张1949年说。 高等院校历史系的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和课程设置,则主张1919年说。二、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二、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1、问题的实质与四种观点 A:实质:对中国现代史的一种总体判断。 B:四种意见: ①以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为指导; ②按五四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及相互关系与运动规律来建立; ③以毛阐述的近百年中国历史的两个过程为依据; ④采取与中国古代史相一致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2、关于“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问题2、关于“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问题范式的含义: ①凡是科学家在某一科学领域所达到的共识及基本观点,便是这门科学发展的范式(模式或理论模式)。 ②范式既是学科研究的结果,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潜在的知识框架。 ③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套概念工具。 马克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概念。 韦伯:用合理化、理想型、权威型和官僚制等概念。 ④范式对于研究实际上起着导向作用 用不同的范式去研究同一社会现象就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null例子:研究人口现象的两种范式 ①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四个基本观点: A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B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 C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D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②马尔萨斯人口论有三个主要观点: A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的情欲是必然的。 B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算术级数率增加”。 C两种抑制:“预防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积极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null在1949年前的研究中有两种中国近代史体系: ① “近代化体系”或“现代化范式”: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冲击——反应说)。 代表作: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科学不如人;生产力不如人;观念不如人。 ②“革命史体系”或“革命史范式”:两个过程说。 代表作: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 目前学界对“现代化范式”的两种见解:目前学界对“现代化范式”的两种见解:一是替代论,即主张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或者说以现代化的范式重新解释中国近代史。 如冯林主编的《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二是包含论,即以现代化为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 如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等等。 如虞和平认为:“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评析:应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导,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三、中国现代史的研究现状三、中国现代史的研究现状一是中央档案馆,主要收藏中共方面的档案资料。 二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收藏国民党方面的档案资料。 四、中国革命中的十大关系四、中国革命中的十大关系(一)“两半”社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社会特点: 基本特点是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①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与军阀分裂割据的统治——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②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紧密结合——表明中国革命的敌人十分强大,统一战线工作重要。 ③严重的半封建经济与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存在——国家需要富强。 ④人民极端贫困,毫无民主权力——革命的原动力。2、影响2、影响①革命的任务是双重的——反帝反封。 ②革命中各革命阶级的关系与欧洲不同。 A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主力军+资产阶级同盟者 B欧洲:资产阶级领导+城市市民。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革命中: A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的复杂性; C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关系的紧密性;D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③革命的道路,1927年后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等于资产阶级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B为什么我们现在仍提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在第三节中讲)(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在第三节中讲)(三)中共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失败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 ④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共。 (四)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四)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1、发生的基本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 2、发展的原因: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3、胜利的原因:三大法宝,特别是中共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近代中国历史上三种国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或三条道路(五)近代中国历史上三种国家方案或三条道路1、三种国家方案: ①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方案 ②无产阶级的国家方案: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新民主主义论》: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方案。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国家方案: A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权主义——资产阶级专政+三权分立; B1924年改组后的新民权主义——资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阶级的联合政府(五院制); C抗战后期(40年代)民主党派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大体与辛亥革命一致)。 2、三条道路(三种国家方案变化了的说法): 2、三条道路(三种国家方案变化了的说法):建国方案+方法=道路(主要体现在1945年以后) ①国民党:一党专政+内战 ②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国家+和平、自卫 ③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和国+迫使国共两党让步 3、与三种国家方案、三条道路相联系的几个问题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第三条道路)出现的必然性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1、在结合过程中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找到了中国建设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在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三条有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2、在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三条有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区别:内容和应用范围不同即是区别 联系或启示: ①都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决定的,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②都是在独立解放思想,批评教条主义条件下创立的 ③都是灵活地应用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七)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七)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1、农民的地位和作用 ①农民是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的主要力量; ②农民是中共依靠的主要力量; ③农民的革命性是主要的。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①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②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就是要促进生产生力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创造条件; ③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必须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才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null3、中共关于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方针 ①土地政策:井冈山时期;1931年的政策;1940年的减租减息;1946年的五四指示;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②农民问题的方针: 4、中共、孙中山、国民党及其它土地政策的比较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孙中山的土地政策: A旧三民主主义的平均地权与土地国有 B新三民主主义土地政策:防止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 ③国民党:1930年和1947年颁布了土地法。 ④其它:如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的办法 ;邓演达、高一涵、吴景超、马演初等人的“和平收买”方法;梁漱溟、晏阳初避开土地问题来研究农村问题的主张。 ⑤中共: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5、中共土地制度改革的作用5、中共土地制度改革的作用①对革命战争的支援; ②对生产发展的促进; ③为新中国合作化运动准备了条件。 (八)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经验) (八)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②对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③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极端重要的(不是天然的;实质是争夺对中间阶级的领导: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其条件是:自己有力量;坚决斗争;保护同盟者的利益。null2、武装斗争: ①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A敌人是双重的;B敌人武装到了牙齿; C和平改良失败;D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不容易丧失警惕。 ②中共在武装斗争方面的政策:A武装夺取政权;B武装斗争与农民紧密结合,1927年后到农村去进攻国民党; ③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在此方面与中共的比较 太平天国武力强大,但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宗教——失败) 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有缺陷,主要是没有与农民结合,并不知道到农村去建立根据,结果是失败。null3、党的建设(四个观点) ①在三大法宝中的地位:党建是一个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武器。 ②党的建设主要是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为什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A:中共产生和活动的环境决定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阶级的思想经常影响中共; B:党内屡次左右倾错误造成的,其根源是理论与实践脱离 ③中共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 ④自身建设的若干经验: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B警惕“左”防止右;C整风式普遍教育。 王续添:《延安整风运动对国民党的影响》(《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九)中国革命中的国际关系(九)中国革命中的国际关系1、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而得到各国革命人民的援助,反过来也支援各国人民(如抗战)。 2、中国革命胜利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3、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是有尖锐矛盾的,其势力也有消长变化。 消涨的态势:英国——日本、英美——美国。 争斗:三国干涉还辽、华盛顿会议英美压日、东北易帜、抗日战争等 结论:某一个时期一定要针对某一个,不可提出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国家。 4、中美关系问题:4、中美关系问题:基本线索: 1919-1937年的关系; 抗战爆发至1938年,美对中国抗战是“中立”态度; 1939-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时冷时热;1941/12-1944/10,积极援助中国抗战; 1944/10-抗战胜利,扶蒋反共; 1945/11-1947/7,马歇尔调处国共关系; 1947/7-1949/10,援蒋内战。(十)中国革命胜利为中国社会现代化 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十)中国革命胜利为中国社会现代化 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性任务: 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因此,现代化是中国革命的目标,要改变贫穷必须革命,故而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革命就是为夺取政权。 ①现代化是100多年来中国人强烈的愿望(落后就挨打);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曾经历过艰难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尝试,但遭到失败。③中国革命胜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③中国革命胜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A: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统一,是现代化首要条件; B: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经济条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政治条件; D:国内民族的平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上人民民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附毛泽东的八篇重要文章附毛泽东的八篇重要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 《反对本本主义》(1930/5);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1935/12) 《论持久战》(1938/5); 《新民主主义论》(1940/1); 《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12);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1919/5-1923/12)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1919/5-1923/12)第一节 五四前夜的中国 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政治背景) 总的政治形势:”两半”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未改变。①军阀割据称雄,诸侯林立,北洋军阀把持着中央政权。①军阀割据称雄,诸侯林立,北洋军阀把持着中央政权。教材P3 皖系段祺瑞,以日本为靠山。 直系冯国璋,以英美为靠山。 奉系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 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以英美为靠山。 晋系阎锡山,以日本为靠山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1889年曾留学德国 “北洋三杰” “三造共和” 保定军校的总办、陆军总 长、国务总理、参谋总长等 临终遗嘱中的“八勿” “六不总理” 一生酷爱围棋 毛的评价: “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null①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②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③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④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⑤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⑥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⑦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⑧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冯国璋(1859-1919),河北河间人冯国璋(1859-1919),河北河间人张作霖(1875-1928),辽宁海城人张作霖(1875-1928),辽宁海城人幼年家境贫寒, 14岁时丧父。替人 放过猪,卖过包子, 当过货郎,学过木 匠、兽医、相马。 1928年6月4月 晨5时许,在皇姑屯 附近被日本关东军 炸死。 时年53岁。张作霖被炸地点——皇姑屯张作霖被炸地点——皇姑屯唐继尧(1883-1927),云南会泽人唐继尧(1883-1927),云南会泽人清末秀才,滇系军阀首领。 1904年赴日留学, 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 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1911年参加昆明起义。 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 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 1922年任云南省长, 并创办私立东陆大学。 1927年“二.六”政变后, 被迫交出政权。 后病死于昆明。陆荣廷(1858-1928),广西武鸣人陆荣廷(1858-1928),广西武鸣人1911年11月在南宁宣布起义 1912年任广西都督后,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 1924年在粤桂战争失败, 其余部被李宗仁、 黄绍竑、白崇禧击败。 8月通电下野, 后移居天津、苏州。阎锡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阎锡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1909年毕业于日本 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在山西起义 1912年9月孙中山视察 太原时说:“去岁武昌 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 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 之功。……倘非山西起义, 断绝南北交通, 天下事未可知也”。 null②人民是深重灾难,毫无民主权力。 全国陆军数:1914年45.7万人,1919年初达到138万人。 军费开支:1918年中央为70%;地方达90%。 ③严重的民族危机。 最有代表性:1915年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什么叫北洋军阀1、什么叫北洋军阀北洋:吴淞口以北 军阀:拥兵割据一方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1870年设北洋通商大臣 1895年小站练兵 1901年袁接任北洋通商大臣 以袁世凯为鼻祖的、在北洋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称为北洋军阀。 史学界关于北洋政府的性质: (1)封建专制政权。 (2)带有买办性的封建政权。 (3)带有封建性的大资产阶级政权。2、关于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2、关于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近代军阀出现的时间有两种意见:罗尔纲——李新 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经济基础。 ②列强的分裂统治政策——外部条件。 ③新的军事体制——武力基础和兵员基础。 ④传统的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齐世荣:共和政体仍在传统文化气氛中按帝制的轨道运行,这个现象说明中国现代化改革,在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比政治、经济层面的改革更为艰难。 ⑤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加速器。 ⑥土地广阔、交通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 参考书:参考书:关于北洋军阀的历史: 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福建论坛》2000年第2期);《我学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背景和阶级背景)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背景和阶级背景)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诞生期) ②1895年至辛亥革命前(初步发展时期) ③20世纪初期,特别是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时期) ④3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⑤建国初期,即过渡-改造时期(消灭) 2、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2、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央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社会基础。 ③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外部条件。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①在数量上迅速增长。 ②在地域上扩大(向西北、西南地区延伸)。 ③独立性增强。 ④行业分布广。4、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4、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作用: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提供了社会基础。 参考书: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卷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5、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5、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①壮大概况与作用。1913年60万,1919年达200万。 作用:带来中国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②特点。分为共性、个性(优点)和局限性三方面。 局限性还应注意:没有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的亲自指导,缺乏理论修养。 ③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现实思考。三、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背景)三、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背景) 1、新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 ①留学生。 ②国内学校培养的知识分子。2、《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9.《青年》杂志的创办。 1916.9.改为《新青年》 1917.1.上海—北京 1920.迁回上海 1920.9.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1923-1926.中共中央理论刊物 1926.7.终刊 总发文1529篇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安庆市)人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 逮捕,后囚禁于南京。 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 在武汉、重庆, 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 1942年5月病逝。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P12-14) A: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B: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陈独秀:“吾国欲图世界之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李大钊:“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吴虞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数。4、新文化运动的作用4、新文化运动的作用A民主主义觉悟 B科学思想的传播 C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 D为接受十月革命影响、为马列主义传播准备了条件 E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评析评析 ①内容:旧民主主义性质 ②武器: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 ③参与者:知识分子阶层,未发动工农群众 ④批判对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章: 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廊坊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董秋英、郭汉民《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新看法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新看法其一:早期《新青年》是一个普通刊物。 证据一:《青年》杂志没有正式的“发刊词”。 证据二:陈独秀在民初的知名度也不高。 证据三:作者队伍在当时不是名家。 每期印数只1000本。 鲁迅:那时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其二,“新文化运动”并非一开始就声势浩大,而是有一个“运动”过程其二,“新文化运动”并非一开始就声势浩大,而是有一个“运动”过程证据一:民初思想界响应激进者占少数。 证据二:从孤军奋战到停刊再到群体的力量。 《每周评论》 (1918.12)、《新潮》(1919.1) 证据三:对媒体传播技巧的运用 1918年3月 的“双簧戏”:钱玄同——“王敬轩”——刘半农 林琴南——蔡元培: “新旧之争”、“新旧思潮之冲突”、“新旧思潮之决斗”等 证据四:为全国性运动,与五四运动有关。 吴虞:《新青年》在成都销量 郑振铎(1920.6)、周作人(晚年)其三,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其三,什么是新文化运动?A:关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来历。 孙中山,1920.1.29.《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1919.12月出版的《新青年》,陈独秀已多次提及该词。 1920年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1925年鲁迅:最初实出自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之口。 B: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含义。 陈独秀:指“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完全将“民主”排除在外。 胡适:在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一方面是研究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输入西方学理。 陈启天:一是人生的新倾向;二是思想的新方法;合起来,才是新文化的真精神。C: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题。C: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新青年》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3篇;论及“科学”的文章五六篇。 1919年1月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外部影响)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外部影响)1、形成了“俄国式革命”的概念——表现为: 一是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向往。 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眼光转向苏俄。 2、送来了马列主义。 3、认识到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 4、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人民自己起来“直接解决” 第二节 五四运动第二节 五四运动一、关于“五四运动”概念 最早:1919.5.18.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总罢课宣言》。 学界两种意见: A:从政治角度考察,是指1919.5.4.天安门游行至6.28.北京政府拒签和约,称五四爱国运动。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包括文学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1915.9-1919.6)。 B:五四运动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1921年中共成立。二、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二、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5.4-6.3,有2个高潮。 ①5.4天安门集会和火烧赵家楼 ②5.9-19北平高校师生挽留蔡元培的斗争。 第二阶段:6.3-6.28拒签和约,有3个高潮。 ③6.3开始的上海三罢斗争; ④6.10北京政府罢免曹、陆、章; ⑤6.28北京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取得胜利。匡互生(1891-1933),湖南宝庆(邵东)人匡互生(1891-1933),湖南宝庆(邵东)人教育家 1915年考入北京高师 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 1924年在浙江、上海等地开展 “新农村教育实验” 1925年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 “文有立达,武有黄浦” 赵海洲:《匡互生传》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 1913年任外交次长。 1915年参与签订《二十一条》 1916年后任交通总长财政总长 抗战时,任伪华北临时政 府最高顾问等 1949年逃往香港, 后至日本、美国。 1966年8月4日死于底特律。 《一生之回忆》。陆宗舆(1876-1941),浙江海宁人陆宗舆(1876-1941),浙江海宁人早年自费留学日本 1913年任驻日公使。 1940年任汪伪政府 行政院顾问 1941年6月病死于北平。章宗祥 1879-1962),浙江吴兴(湖州)人章宗祥 1879-1962),浙江吴兴(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1912年任总统府秘书 1914年任司法总长。 1916年任驻日公使。 五四后主要在银行界工作。 1942年任伪华北 政务委员会谘询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住上海三、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拒签和约问题三、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拒签和约问题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A关于中国参加和会代表名额问题 5个代表:陆征祥、顾维钧、魏祖宸、施肇基、王正廷。 B关于巴黎和会上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决定 C关于拒签和约的问题 汪精卫和徐谦 参考文章: 邓野:《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四、五四运动的意义四、五四运动的意义 A民族精神。 B思想启蒙意义。 C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影响。 “独立”的含义:指无产阶级不再根据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进行斗争,而是提出了本阶级独立的政治纲领。 C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概况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概况(一)研究成果 最早是高一涵的《市民运动的研究》( 1919.5.6) 第一阶段从1919-1949年的研究成果: 其一,运动发生后最初两年里,主要由亲历者或旁观者就事件的缘起、过程、意义或价值等发表的看法。 罗家伦说, “学生牺牲”、“社会制裁精神”、“民众自觉精神”——对思想改革、社会组织和民众势力。 蒋梦麟和胡适认为:运动有“重要贡献”,但罢课的形式不可取。 最重要的成果:蔡晓舟、杨亮功合编的《五四》(1919年9月)。其二,30年代中期,肯定其历史功绩;反思其不足其二,30年代中期,肯定其历史功绩;反思其不足①张申府:最大特色是“开放”;缺点:“幼稚”、“不切实”、“对于自己的民族缺乏认识”。 ②陈伯达、何干之等:敢于向孔教挑战和提倡白话文;不足:未真正了解儒学存在的历史基础 代表性成果:伍启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现代书局1934)、陈端志的《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生活书店1935)、何干之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1937)。 第二阶段从1950-1978年的研究。第二阶段从1950-1978年的研究。邓拓:《谁领导了五四运动》(《人民日报》 1950年4月29日),开创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篇章。 一是出版了多种大型资料集:如《五四运动史料汇编》、《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二是专题研究得以展开。如华岗的《五四运动史》(海燕出版社1951)、丁守和、殷叙彝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 文革期间:“打倒孔家店”、造反精神。 第三阶段,从1979年到现在的研究第三阶段,从1979年到现在的研究 60、70、80周年三次大型讨论会。 成果众多:出版相关专著、资料集100多种。 李新、陈铁健的《伟大的开端》(1983)和彭明的《五四运动史》(1984)。 专题研究、人物研究、区域研究。 涉及到:五四与救亡启蒙、现代化、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民俗文化、平民主义、科学主义、激进主义、期刊、社团、学术发展或转型、宗教、音乐、思想解放、政治发展、华侨、国际反响等专题null海外成果: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陈万雄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等。 新观点 : A:彻底性问题 B:问题与主义之争 C:拒签和约与群众斗争问题。 D:五四精神、开端、知识分子思想转变问题(二)90年来国人“五四”观的演变(二)90年来国人“五四”观的演变实质反映着研究主题的变化;与时代热点话题相关联 第一阶段,从1919年到1930年左右,称为“事件”和“运动”。与对其作用或内涵认识相关。 ①五四爆发时,称为“五四事件” ②约一个月后,称为“五四运动” ③一年以后,显示出不同的“五四”观 A:称为“学生运动” ,强调事件本身的意义 罗家伦:“学生牺牲精神”、“社会制裁精神”、“民众自觉精神” 蒋梦麟和胡适:运动有“重要贡献”,但罢课的形式不可取。 罗家伦:应向思想文化层面发展 李大钊:应向政治运动方向发展 B:称为“新文化运动”,强调思想启蒙意义 胡适: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以西化倾向看待其思想启蒙 梁漱溟、吴宓等,以“中体西用”来批评其思想启蒙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1917-1924年在北大 讲授印度哲学 1924年在山东菏泽办高中 30年代推行乡村建设运动 1940年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88年6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人活着为什么;中国向何处去 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 马勇:《梁漱溟评传》 汪东林: 《梁漱溟与毛泽东》 C:称为“革命运动”,强调政治上的意义C:称为“革命运动”,强调政治上的意义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为代表。 1925年瞿秋白说,“社会上对于五四有两种认识,或认他只是一个学生运动的纪念,或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所谓思想革命的高潮时期”,而这两种认识“未免减少了五四之政治上的意义”,即“民族革命运动”的意义;因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在世界史上实在是划分中国之政治经济思想等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运动”。 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主要是围绕“启蒙”与“革命”而展开,与如何构建中国新文化相关第二阶段,三四十年代,主要是围绕“启蒙”与“革命”而展开,与如何构建中国新文化相关①胡适(自由主义者):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蓝本来建构中国的新文化。 如1932年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说:五四像文艺复兴为西方创造出近代文明一样,将在中国创造出“一种与新世界的精神并无二致的新文明”。 ②冯友兰、贺麟(保守主义者):中体西用来建构中国新文化。 冯友兰的《新事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体用倒置”。 贺麟说:“中国文化能否翻身能否复兴的问题”,就是“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null③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者):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来构建中国新文化。 毛泽东:五四的“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可以由“革命运动”来统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 毛的逻辑:“启蒙”即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把五四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等量齐观,就是对五四革命性质的玷污和亵渎。 大体在1942年以后,毛泽东突出五四革命性质的观点成为阐释和评价五四的主要准则。第三阶段,从建国后到1977年,主要阐释五四“文化革命”的五四观。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相关第三阶段,从建国后到1977年,主要阐释五四“文化革命”的五四观。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相关①在学术层面上,主要论证五四是思想领域里开展阶级斗争的“文化革命” 。另一个论证主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五四“文化革命”的主线。 ②在社会层面上,特别强调要彻底改造广大知识分子,以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第四个阶段,从70年末到现在,对五四的呼唤和重估。与对现代化价值的认识相联系第四个阶段,从70年末到现在,对五四的呼唤和重估。与对现代化价值的认识相联系①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呼唤作为思想解放、高举科学和民主旗帜、知识分子群星璀璨的五四运动。 如周扬把五四、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的讨论称为本世纪以来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三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为什么五四启蒙的课没有进行下去呢?为什么五四启蒙的课没有进行下去呢?李泽厚: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即政治革命挤压了启蒙运动。 金冲及:是“救亡唤起启蒙”。 彭明:是“启蒙促进和推动了救亡,而救亡又反过来促进和推动了启蒙的深入”。 王元化:当时有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幼稚和理论上的不成熟。 受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 参考书目: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金冲及:《救亡唤起启蒙》,载《人民日报》1988年12月5日。 彭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9年第3期。 null②90年代以后,由呼唤转为重估。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如对当时提倡的民主和科学、以及保守主义的重估。 总结:直接作用或内涵——中国新文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现代化(三)研究评述(三)研究评述1、五四运动长期受关注的原因 A:在当时和后来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B: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C:触及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诸多问题。 D:许多人后来成为名人。 2、有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917-192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917-1921)一、传播过程() ① 1917-1927年侧重传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② 1927-1945年侧重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第一,初步传播阶段(十月革命到五四前) 第二,广泛传播阶段(五四到中共成立) 表现在五个方面:P30-33、44-45 李大钊(1889-1927 )河北乐亭人李大钊(1889-1927 )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开始 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 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 英勇就义, 年仅38岁。 二、传播的原因二、传播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②资产阶级指导中国革命失败 ③工人阶级成长壮大 ④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作用 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起到桥梁作用 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⑦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从中世纪走近代化有三种方式: A:资产阶级民主方式 B:法西斯方式 C: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三、传播的特点三、传播的特点①时间比较晚 ②传播者不同 ③实用性强。 A直接作为反帝反封的思想武器。 B宣传过程中实用性。 ④存在某些原理的失真和变形的情况。 A传播渠道的原因。 B接触到的原著有限。 ⑤斗争激烈。 四、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大论战(1919-1922年)四、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大论战(1919-1922年)(一)问题与主义论战(1919/7-1920/1) 1、背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论;杜威来华讲学 实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双方代表人物。 胡适——李大钊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0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32个) 27岁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先后创办《努力周报》 《现代评论》《独立评论》 1938年任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 《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3、双方代表性文章3、双方代表性文章P38-39 4、双方的主要观点 胡适的观点: ①中国不必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绝对不需要马克思主义。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危险”。 A “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 B容易被人利用。 C有杀头的危险。 结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必相信马克思主义 null李大钊的观点: ①“问题”要研究,“主义”也要宣传 ②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 ③用阶级斗争改造经济制度。 ④知识分子应努力改造自己。 结论:中国必须革命,且应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5结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20/11-1921/初)(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20/11-1921/初)1、背景 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酝酿成立;罗素来华讲学 实质:中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罗素(1872-1970),英国人罗素(1872-1970),英国人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 1908年成为剑桥大学讲师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名言:我们必须学会坚持提问 的权利,但特别注意在怀疑的同时 不要丧失思想的敏锐 一生完成了40余部著作 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在华讲学 观点是:中国第一宜讲教育, 第二是开发实业,而这两件事 却离不开发展资本主义, 至社会主义,则“不妨迟迟” null2、双代表人物 张东荪、梁启超、张君劢—李达、陈独秀、蔡和森等 3、双方代表性的文章 P40、41。 4、双方的主要观点 张、梁的观点: ①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反对建立工人阶级政党 ③走“劳资协调”的道路张东荪(1886-1973),浙江杭州人张东荪(1886-1973),浙江杭州人学者、报人、政论家 190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1918年3月创办《学灯》 1927年8月创办《哲学评论》 1930年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32年组织成立国家社会党。 1945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 提出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1946年5月提出“中间路线” 1948年底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1年被指控出卖国家重要情报 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①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解决“穷” ②讲社会主义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③以爆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5、结果 肯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对中共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三)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20/9-1921)(三)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20/9-1921)1、背景: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实质:要不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2、双方代表人物 黄凌霜、区声白、朱谦之——陈独秀、蔡和森、李达、李大钊 3、双方代表性文章 P42 4、双方主要观点4、双方主要观点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 ①个人绝对自由。 ②反对一切强权与国家。 ③主张实行“各取所需” 。 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①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②自由是相对,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③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 ④强权与罪恶、强权与自由不能划等号。 5、结果(教材P44)null 三次大论战的历史功绩: ①肯定了中国革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肯定了十月革命的道路。 ③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书目: 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P44第2自然段。 二、各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P45-46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伯特曼 ——维经斯基 、杨明斋 ——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张东荪、陈望道、邵力子 ——张申府 。 三、中共一大的召开三、中共一大的召开1、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活动 A开展宣传活动;B开展工人运动;C积极吸收新党员。 2、一大的筹备及召开 马林。7月23日。浙江嘉兴南湖 参加一大的正式代表共13人,代表全党57名党员。另马林、尼可尔斯基出席了大会。 黄季刚、黄绍兰 、王会悟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一大召开日期与中共诞生日、纪念日问题 邵维正。 从一桩命案查证出党的诞生日 。 1981年《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正式将7月23日作为党的诞生日。3、一大讨论的主要问题(P48-49)3、一大讨论的主要问题(P48-49)4、一大的历史意义(P48-49) 理解“焕然一新” ①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相联系5、中共一大代表的结局5、中共一大代表的结局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第一类,践约信念,奋斗终生: 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一大只发言一次 中国共党最伟大的领袖 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 1976年因病逝世 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 是无人可比的 终年83岁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 1914、1917年留学日本 《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 1934年参加长征 国共谈判的代表之一 1959年当选国家副主席 后任代主席。 主要著作《董必武选集》王尽美(1898-1925),山东莒县(诸城)人王尽美(1898-1925),山东莒县(诸城)人“王大耳朵” 1918年考入 济南省立第一师范 1922.1.受到列宁接见 1923-1925 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1925.8.1.逝世 年仅27岁第二类,英勇献身,视死如归第二类,英勇献身,视死如归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 何叔衡(1875-1935)湖南宁乡人何叔衡(1875-1935)湖南宁乡人一大代表中的长者 26岁时考中秀才 1928年9月进入 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 实嗣/实山/ 杜延庆/夏尺冰 1935年2月24日 福建长汀水口 为苏维埃流下最后一滴血 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枝人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枝人一大唯一少数民族 早期重要工人运动领袖 10年革命中有四次被捕 1922年受到列宁接见 1931.4.5.被枪杀 年仅30岁 遗骨一直没有找到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早期工人运动领袖 最早的福建、江西、 满洲省委书记 抗战爆发后, 任中共驻新疆的代表 1943年被盛世才 用麻绳勒死于刑场。第三类,性格倔强,身离心仪第三类,性格倔强,身离心仪李达、李汉俊 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冷水滩市)人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冷水滩市)人哲学家 1913、1917、1918 三次留学日本 一大宣传主任 1921.9创办人民出版社 1923年秋脱党 《社会学大纲》 1949年重新入党 湖南大学校长 武汉大学校长 1966年被迫害致死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 1924年被开除党籍 1925年任武大教授 1926年任湖北省 教育厅厅长 1927.12.17.在 武昌被桂系军阀枪杀 第四类,误入歧途,迷途知返第四类,误入歧途,迷途知返刘仁静、包惠僧。 刘仁静(1902-1987),湖北应城人刘仁静(1902-1987),湖北应城人一大年龄最小者 16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后转入哲学系、英语系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史第一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464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6-07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