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

举报
开通vip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Documentserial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目次TOC\h\z\t"前言、引言标题,1,参考文献、索引标题,1,章标题,1,参考文献,1,附录标识,1,一级条标题,3"\*MERGEFORMAT抽水试验及涌水量预算9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
Documentserial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送印版目次TOC\h\z\t"前言、引言标题,1,参考文献、索引标题,1,章标题,1,参考文献,1,附录标识,1,一级条标题,3"\*MERGEFORMAT抽水试验及涌水量预算9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本标准起草人:邓善德、杨强、万会、雍卫华、汪汉雨、白冶、袁琦、李剑、高利民、张明燕、张起钻、王炳铨、程世洪、吴国强、杨兵、陈正国、杨志刚、周尚国、高同德、王婉琼、修艳敏、韩再生。引言本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有关条款,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结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等技术标准,针对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特点及地质勘查单位工作实际,在总结历年来固体矿产勘查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为系统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全流程工作,加强矿产勘查质量管理和监督管理,特编制本规范,作为地质矿产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技术标准,与相关技术标准配套使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各勘查阶段、矿产勘查设计、地质填图、重砂测量、地球物理勘查(物探,下同)、地球化学勘查(化探,下同)、遥感地质调查、矿点检查与评价、矿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地表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下同)、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资源储量估算、可行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及资料提交等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是开展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及其成果验收的依据之一,也是固体矿产勘查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之一。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总则目的任务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任务是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目的是为矿产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以降低矿床开发风险,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基本内容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及手段,获取相关地质信息,研究勘查区(含矿区、井田,下同)地质特征,发现、圈定与控制矿体,研究评价矿床(体)地质特征、矿石物质组成及质量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床开发经济意义,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编制勘查报告等。基本要求坚持依法勘查、循序渐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允许、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的原则。承担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关工作背景,从事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勘查设计和勘查报告主编应具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及相应矿类的勘查工作经历。依据勘查项目任务及勘查区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及手段,统筹安排,合理衔接,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各勘查阶段的具体任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应根据勘查区的具体情况,在勘查设计中予以明确。应按批准的勘查设计进行野外施工,开展相关工作。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野外验收,提交野外验收报告。以勘查设计作为检查及验收工作的依据。勘查工作应做到“三边三及时”:边勘查、边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及时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及时编制各类过渡性及综合性图、表,及时提交成果报告。野外编录应及时、全面,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分析推论与实际资料应厘清并相互支持;各项原始资料应及时整理、互检、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各项相关技术数据的完备程度应能满足相应阶段工作的需要;原始资料的电子文档应有版本控制,不得更改。勘查项目应建立并全面实行各级质量检查验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不符合要求的地质工作应返工重做,需要更正原始数据或记录时,应严格执行有关制度,相关责任人逐级签字。全面落实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各工作环节的相关资料均应由相关专业的技术负责人签字。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勘查单位总工程师对项目成果与质量负责,项目相关管理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承担工作的质量负责。基本技术方法勘查工作采用的基本技术方法及手段主要有地质填图、重砂测量、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等。勘查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其质量要求应按照所勘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相关矿种(类)尚无地质勘查规范时,可参照相近矿种(类)的规范、规程和规定执行。采用尚无有关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方法时,可在符合GB/T17766及GB/T13908原则的前提下,按批准的勘查设计执行。勘查工作程序包括项目选区、立项及审查,勘查设计编制及审查,探矿工程布置与施工,采样测试,野外地质工作验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矿床工业指标确定,矿体圈定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床开发可行性评价,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编制等。勘查阶段划分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一般分阶段循序进行,并根据需要提交相应阶段的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结合地质条件和相关管理规定,也可合并阶段开展勘查工作。依据具体情况,可开展专门或专项勘查工作。对矿体形态复杂,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大,构造、岩脉等对矿体影响和破坏大,用加密工程也难以圈出探明的或控制的资源储量的矿床(体),可只开展详查(最终)或普查(最终)工作。勘查类型确定普查阶段可与同类矿床类比,初步确定勘查类型并安排工作;详查、勘探阶段根据影响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研究后确定勘查类型,部署勘查工作。应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为主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对于规模巨大且构造和形态复杂的矿床(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按矿床地质特征一般将勘查类型划分为Ⅰ类型(简单)、Ⅱ类型(中等)、Ⅲ类型(复杂)三个类型。鉴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具体划分按相应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工程间距确定根据勘查类型和各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基本工程间距。对于有类比条件的小型矿床,可采用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采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采用工程验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或放稀。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探矿工程极少,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普查阶段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推断的工程间距的稀疏剖面控制矿体。详查阶段应按基本工程间距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加以控制,一般沿倾向深部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勘探阶段应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一倍,以确定矿体连续性。确定的勘查工程间距应随着对矿床特征认识的深化,在施工过程中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勘查工程间距要求参见各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对矿床内的各类矿石,应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查定共生、伴生(简称共伴生,下同)矿产的物质组成与质量特征及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在产品中的走向、回收利用的途径及效果。根据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成果,评价共伴生组分的回收利用情况。同体共生矿产应随主矿产一起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对达到工业利用要求、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同体共生矿产,当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共生矿产相应要求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类)的勘查规范要求,适当增加探矿工程或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异体共生矿产的勘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应根据需要,利用揭露主矿产的工程或增加适当工作量,对矿体进行勘查和评价;对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范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若经过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证明,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确不能回收利用的,应作出相应说明。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以及未列入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有可能在矿石加工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能在某一产品中富集且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勘查工作中,应按规定开展放射性检查,存在放射性异常时应按要求采样测试,达到工业指标要求的应进行专项勘查和评价工作。对矿体、矿体上部及近矿围岩放射性核素达到伴生组分评价要求但不能综合回收利用,或矿石中核素含量虽低于伴生组分评价指标但超过允许限值,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不宜转入后续工作。应对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有害组分按有关要求进行查定并进行必要的评价。矿床工业指标矿床工业指标确定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确定。预查、普查阶段通常采用相应矿种(类)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生产矿山深部及外围也可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类比研究确定。详查、勘探阶段一般应对矿床工业指标进行论证,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确定后执行。对具备制订综合工业品位条件的共(伴)生矿产,应研究制订矿床综合工业指标,具体原则和要求按GB/T25283执行。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边界(际)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综合工业品位、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有害组分允许含量、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有关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等,根据不同矿种(类)可适当增减。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米·克/吨值)、含矿系数、剥采比(剥离比、剥离率、剥离系数)、采掘比、露采边坡角、最小爆破安全距离、最大开采深度、最小底盘宽度等。根据不同开采方式选择。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含矿系数、饰面石材荒料率、板材率等。勘查阶段预查目的任务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全面收集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地质填图和矿化点检查,采用物探、化探等方法,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的工程进行追索、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远景并作出潜力预测,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供普查的范围。工作内容对区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仅完成1:10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工作等),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野外踏勘、重砂测量、矿点检查、物探、化探及其异常Ⅲ级查证(踏勘检查)等工作。对区域地质工作具有一定基础或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扫面工作),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对成矿远景区开展野外地质填图(草测)、异常Ⅱ级查证(详细检查),确定具体勘查区。对选定的勘查区进行1:50000~1:10000路线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地质、地形、地貌、覆盖物情况及矿种特点,按需要选择开展相应的航空遥感地质调查,磁法、电法、重力、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致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异常Ⅰ级查证(工程验证),采集测试样品。当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依据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线索和(或)物探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的野外调查或地质草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圈出预测的矿(化)体范围;当具备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估算相应的资源量。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勘查区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编制(或修编)区域地质图、成矿预测图等相关图件。工作成果对预查区内的成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作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出可供普查的范围。编制预查报告或地质工作总结。普查目的任务在综合分析、系统研究区内已有各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预查阶段提出的普查区和物探、化探异常区,开展地质填图、露头检查,采用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测量等方法手段和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通过综合研究,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圈出矿体(化)地段;大致控制矿点或主要矿体(层)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大致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大致查明矿石物质组成及质量特征,类比研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或开展必要的可选性试验,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概略研究,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工作内容在预查工作基础上,通过1:25000~1: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大致查明区内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通过1:10000~1:2000(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地表应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应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圈定,大致查明其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和分布规律。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发现的矿产,可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粒度大小、嵌布特征、有害组分及影响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等方面进行类比研究,并对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对不具备类比条件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材还应进行“试采”。大致查明共生矿产,大致了解伴生矿产,并进行综合评价。对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物探、化探异常进行=1\*ROMANI~=2\*ROMANII级验证,并结合地质成果逐一进行研究、解释,布设探矿工程进行查证。大致了解区域和普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对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并作出评价;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修编区域地质图,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等相关图件。通常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资源量,编制资源量估算图。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及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工作成果编制普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普查阶段推断以上的资源量比例一般不小于30%。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普查(最终)报告,其推断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详查目的任务对经过普查工作证实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通过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及系统的取样工程,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及主要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确定矿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及能否开发利用,推荐勘探区范围,为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及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工作内容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根据矿体(层)特征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开展相应的勘查工作。工作部署应优先考虑矿化集中地段,兼顾详查区的总体控制和研究。凡是在普查找矿中尚未查证的矿化线索、物探、化探、重砂等各种异常及有找矿意义的地段,应尽可能进行查证。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地质简测,矿床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1:2000(1000)地质正测,所勘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有关技术标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同矿种可适当调整。基本查明控制主要矿体的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对矿床和矿体(层)的控制作用,对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应划分到组或岩性段(层)。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层)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性质、产状及对矿体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和岩脉的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时代、相带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对矿体(层)的控制和影响、破坏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时代、相带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质程度和分布变化规律。基本查明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岩性、物质组分、分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体的相互关系。基本查明砂矿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条件、含矿层位、岩性、岩相、结构构造、基底岩性和起伏变化特征,研究其对矿体的富集、分布的控制作用。基本查明矿体(层)产状、规模、形态特征,研究其赋存规律;基本控制主矿体;基本查明矿体(层)的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和分布范围;基本查明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等;基本查明风(氧)化带、过渡带、原生带或火烧区的性质、类型及其分布范围,研究其成因条件;了解沉积矿床古隆起冲刷带(区)、陷落柱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对矿层的影响程度。基本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研究其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共生组分,大致查明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详查阶段一般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冶矿石或新类型矿产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在生产矿山深部和扩大区,有类比条件的易选冶矿石可进行类比研究,并进行验证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收集邻区类似矿山充水条件、排水条件、涌水量和地下水动态资料;查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调查老窿位置及积水情况;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主要水文地质参数,估算矿坑涌水量;对矿体、夹石及顶底板围岩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采样测试,初步确定矿体及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研究区域稳定性,对矿床开采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根据详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施工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先进、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按照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合理布置物探、化探、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等勘查工作。在勘查主矿产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研究共伴生矿产的规模、物质组分、赋存状态、含量及其共伴生关系、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可能性作出评价,基本查明共生矿产的赋存状态和回收利用情况,大致查明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伴生矿产的赋存状态;对多用途矿产和利用物性特征的非金属矿产,在查明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应视其主要用途,结合产品质量要求,对相应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研究,初步确定其合理的利用方向。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编制相关成果图件。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为是否进行勘探和编制矿区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工作成果编制详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必要时圈出勘探区范围。详查阶段控制的资源储量一般应不少于查明资源储量的30%。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详查(最终)报告,控制的资源储量占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勘探目的任务在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勘探区,通过必要的勘查手段及有效的勘查方法,相应的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工作,加密探矿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层)的连续性,确定矿体(层)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估算资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为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产品方案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地质依据。勘探阶段的探矿工程布置应征求矿山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重点布设在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勘探区查明的资源储量应保证首期、兼顾中期、储备后期,探明的资源储量原则上应集中在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工作内容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1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探矿工程,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详细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其围岩蚀变等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体)地质模型。详细控制和查明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范围;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划分井(矿)田和矿山开采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煤炭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的陷落柱、断层等应有工程控制,条件具备时应采用二维、三维地震等有效手段;对首采(或先期开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层),应一并勘探,以供开采利用。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矿种的特征而定,同体共生矿产若需分采分选时,应分别确定矿石类型、圈定矿体并估算资源储量;异体共生矿产应单独圈定矿体并估算其资源储量。详见GB/T25283。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水量、历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质,地表水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详细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在先期开采地段及代表性地段,针对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必要时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群孔抽水试验,预算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或第一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涌水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方向。详细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力学强度。详细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岩体风化、软岩和软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岩石、矿石稳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详细查明矿体顶板和底板基岩的可挖性;调查老窿和生产井(硐)的分布情况,详细圈定采空区或开采区范围;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评价矿区环境地质质量。详细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放射性强度和地温情况;详细调查、了解矿区及邻区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析、预测矿床开采和疏干排水可能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地面地质灾害的发育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详细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危险性预测,若存在突水危险,应编绘突水危险性分区图。结合未来矿山建设设计要求,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详细查明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可只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应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极难加工选冶矿石应根据需要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进行工业试验。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编制相关图件。编制勘查线剖面图应在实测地形剖面的基础上进行。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工作成果编制勘探报告,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勘探阶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之和一般应占总资源储量的50%以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型以上的矿床可适当降低。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矿产勘查设计种类一般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的分阶段勘查设计和大型矿床的总体(年度)勘查设计,以及为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补充勘查设计,其他专业性地质工作(如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勘查测量、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样品采集等)专项设计等。基本原则设计依据充分,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勘查方法及手段选用有效,因地制宜,合理选取,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多方案比较,技术路线最佳,勘查投入经济合理。设计书基本内容包括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勘查区地质、勘查工作总体部署、技术路线和年度工作安排、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绿色勘查”要求、主要实物工作量及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及技术措施等。具体内容参见附录A。基本要求编制勘查设计时,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及工程控制程度按相应矿种(类)勘查规范要求执行,无该矿种(类)规范的,可根据GB/T13908,参照相近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执行;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应征求有关设计单位的意见。编制勘查设计前应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开展野外踏勘,做好前期工作。设计的勘查范围应在勘查许可范围内。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勘查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要求,结合矿区(床)地质条件编写勘查设计。设计的技术路线可行,总体部署及阶段工作安排合理,方法手段选择及探矿工程布置恰当,技术人员专业配套,经费预算适宜,预期成果明确,质量监控措施具体完备。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执行有关规范要求的,应予以特别说明。经审查批准的勘查设计是进行矿产勘查、野外验收的主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因地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详查、勘探原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变动大于三分之一以上,或因勘查类型、勘查主矿种、勘查区段、勘查投入等发生变化,需进行重大工程变更的,应重新编制勘查设计,重新审查批准。详查、勘探原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变动小于三分之一或预查、普查设计工作量变动可由勘查单位提出变更意见,经矿业权人认可。有关部门针对勘查工作部署有具体要求(如勘查实施方案等)的,从其规定。勘查工作部署勘查施工前应根据勘查设计对勘查区范围进行踏勘复查,探矿工程应布设在勘查许可证范围内。一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由已知到未知,区域展开、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地质填图、遥感、物探、化探、重砂测量先行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综合研究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矿床类型、物性条件、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选择适当、有效的勘查方法和手段。对于探矿工程,一般Ⅰ勘查类型应以钻探为主;Ⅱ勘查类型应以钻探为主,辅以坑探进行验证;Ⅲ勘查类型应以坑探、钻探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地形条件有利、矿体倾角较缓以钻探为主,矿体倾角较陡以坑探为主。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用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时,应结合设计单位经论证确定。勘查深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依据GB/T25283的原则和要求,统筹安排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勘查工作应重点部署在设计单位确定的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同时应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地质填图目的任务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填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勘查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蚀变带、矿(化)体、主要含矿建造等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分布及特征,研究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为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基本原则按批准的勘查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单位划分应视具体情况,根据岩石组合、岩性、岩相,对工作目的层划分到组、岩性段(或层),其他与成矿无关的可划分到群(或组)。填图中应取全、取准原始资料,并根据工程揭露情况不断修改和补充过渡性图件;详查和勘探阶段应填制正规地形地质图;填图过程中应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勘查设计。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床的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查阶段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普查阶段一般为1:25000~1:2000(1000),详查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1000),勘探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1000、500),不同矿种必要时可适当放大或缩小。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1:50000~1:500)应符合有关勘查规范、规程中相应比例尺草测、简测和正测的精度要求。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地质观测点应布设在地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并标注到地质实际材料图上。对于薄脉状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放大表示。在综合分析研究中,应充分合理应用区内已有的遥感图像、地质、矿产、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填图方法采用实测(矿区图)和修编(区域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地质填图一般要求用相同或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底图。预查、普查阶段在无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考虑草测和简测;详查、勘探阶段应有相同比例尺的地形测量成果。不同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和研究程度的勘查区及不同比例尺填图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以勘查设计为依据。勘探阶段地质填图应结合矿山建设设计要求,为工业广场和尾矿堆放场的选址提供依据。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勘查区内存在大面积第四系的区域可适当放稀,但应以有效控制勘查区的地质界线、构造界线、和地表矿(化)体的分布等信息为准。基本程序确定比例尺根据勘查区的地质特征及具体工作需要,确定合理的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在地质填图前,应选定并实测1~2条基本穿越全区地质体的地质剖面,在研究实测地质剖面的地层、岩体(包括围岩)、构造和矿(化)体基本特征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质体的复杂程度,再确定实测剖面的数量,以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厘定测区地层层序、岩相分带、变质相系及构造框架等,研究总结各地质体及测区地史演化、岩浆侵位、变形变质等特征,统一地层层序,统一填图单位,统一野外岩石、矿石定名,统一对剖面测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等。浅覆盖区可先行开展地质填图,在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再开展实测地质剖面工作。基本要求填图工作中应及时绘制相应地质图件,编制地质填图说明书(或填图工作总结)。地质图件应准确、合理、清晰、美观。地质填图时,可使用数据采集仪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地质填图说明书(或填图工作总结)应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新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基本内容沉积岩区应收集、反映工作区地层层序、厚度、沉积环境等地质资料。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种类、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等。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大量使用和划分非正式地层及单位,研究其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研究沉积环境、沉积建造(相)、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重点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内容,其他内容可作为一般性要求。侵入岩区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和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裹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裹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形态、产状和组分等。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侵入体内外接触带接触变质作用、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对基性-超基性岩还应加强矿物组成、化学组分的研究,尤其是对含铁矿物可选性能的研究。研究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按岩石成分或结构构造,划分侵入体,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内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蚀变矿物的分带性和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相)带,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火山岩区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对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潜火山岩应加强工程控制和地质研究工作。依据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活动相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变质岩区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岩石类型,研究和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第四纪地质当矿化与第四纪地质有关时,应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海相沉积,河、湖、风、冰川等沉积)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调查第四纪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河床,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构造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改造关系及演化序列。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其他对区内已知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调查勘查区内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调查采空区范围,收集相关开采资料;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 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个案观察幼儿个案跟踪观察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幼儿活动观察记录大班幼儿玩积木的观察记录 ,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调查、收集对生命财产有危害的地质灾害的性质、类型、规模、特征、损失情况等资料。对区内新发现的自然资源、可再利用资源(尾矿等)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剖面线应具有代表性。沉积岩剖面一般应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齐全,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较清楚或相对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体(层)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变质变形复杂、变质矿物相发育较全的地段;侵入岩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侵入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侵入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实测剖面线的数量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应有2~3条实测剖面控制。或根据勘查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已知的地质成矿条件及矿化分布特点等,布置几条贯穿全区、系统揭露地质特点的实测地质剖面,其数量、距离及比例尺可根据矿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确定,实测剖面比例尺应为平面比例尺的1~5倍,并系统采集1套有代表性的、有正规的岩矿鉴定成果和详细描述的岩矿标本,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更换和补充。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应研究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石全分析等样品,为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必要时采取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测制侵入岩剖面应系统采集侵入体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确定侵入的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侵位机制。测制火山岩剖面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及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演化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机构等。测制变质岩剖面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生成序次、变形变质特征,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各类实测剖面一般应按相同比例尺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若小比例尺精测地质剖面已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无放射性异常显示时,矿区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可不重复测量。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对森林、沼泽浅覆盖区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实测地质剖面记录卡片内容参见附录B。划分填图单位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比例尺1:25000~1:5000的地形地质图,沉积地层应划分到组,只有与成矿无关或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可以并组为群;比例尺1:2000~1:500的地形地质图,则应划分到岩性段或岩性层,以研究各岩层的分布及物质成分变化。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特殊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某些礁滩沉积、含矿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均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予以填绘。侵入岩的填图应重点加强对侵入岩岩性、岩相、蚀变、矿化等变化特征的调查与研究。1:10000~1:5000地质图应填绘和控制岩体的形态、规模与产状变化,研究其岩相变化;1:2000~1:1000地质图应填绘已揭露和控制岩相变化、接触带的产状变化。在侵入体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入体应尽可能划分出岩相带。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划分到段和层,亦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中深变质的火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1:10000~1:50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带,在带内进一步分层;1:2000~1:5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级并根据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分层: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段。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割,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组。对变质地层被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割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对中深变质侵入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地质体标定野外手图一般采用相同或大一倍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各种地质要素按GB958的规定标定在手图上。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可根据勘查区的实际情况增减有关地质要素。地质填图只标定图面直径大于1mm的地质体;图面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5mm的线状地质体;图面长度大于5m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他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图面面积小于半个单元格和沟谷中宽度小于2m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岩绘制。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应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物探、槽探、浅井、浅钻施工,编制基岩地质图。岩体、地层界线,矿(化)体及主要构造界线等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际位置误差一般不大于1mm。蚀变围岩、矿化带、矿体测定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图中,对蚀变围岩应揭露标示控制面状蚀变或带状蚀变的分布;对矿体、矿化带、含矿层或含矿地质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应揭露和控制。比例尺为1:2000~1:500地质图中,对蚀变带应进一步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等详细分带;对矿化带、矿体应揭露和控制其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和品位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及其变化等。比例尺为1:10000~1:500的正测地质填图,应根据矿种(类)、矿床、矿石的特点,结合物探、化探成果及地形地貌特征,布置相应的探矿工程。地质填图精度、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地形地质图精度:根据矿种、矿床类型合理确定地形地质图精度。一般预查阶段矿区(点)为地质草图,其地形地质图可采用1:50000精测图放大为1:10000草测底图;普查阶段一般为地形地质简测,详查、勘探阶段为地形地质正测。地质观测点密度:正测地质观测点的密度见表1。简测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5%,草测为65%,界线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一般应达到地质点总数的70%以上。经试验结果表明物探、化探等方法能有效地圈定某些地质界线或矿体时,地质观测点的数量可酌情缩减10%~30%,但不允许用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完全代替地质观测点和工程揭露。地质体标定精度: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图面上不小于1mm的地质体均应表示。当矿(化)体和重要的地质体较小时,可放大至1mm表示。定点精度及地质点定测:矿区填图比例尺较小时(1:25000~1:10000),矿体边界用仪器法定测;填图比例尺较大(1:5000~1:1000)或大型沉积矿床的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重要地质点均用仪器法精确测定,其他地质点可用手持GPS定位。地质界线上的点距可根据相应矿种和勘查类型实际而定,布设重点应保证对重要地质界线的有效控制。正测地质观测点密度填图比例尺点距(m)地质观测点个数(个/km2)备注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1:10000100~20040~6060~80>80探槽长每20m可折合1个点1:500050~10080~120120~150>1501:200020~50160~240240~300>300探槽长每10m可折合1个点1:100010~25320~480480~600>6001:5005~10500~600600~1000>2000观察路线的布置应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拟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在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像资料,一般以追索法为主,以穿越法为辅,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填图。对森林、沼泽覆盖区则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露头较差的地区可有针对性地布置稀疏路线。对重要地质体和矿化体、矿体赋存地段的控制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路线间距及布署原则应在勘查设计书中具体规定。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非正式地层单位等,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在主干路线上应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全、取准各种数据。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路线小结及必要的素描与照相资料。工作成果提交实测剖面小结、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实测地质剖面图、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矿区地形地质图、实际材料图(均为过渡性图件,待补充探矿工程及物探、化探等其他工作成果)、记录手簿、各类数据表格及数据库等。重砂测量目的任务重砂测量一般在预查、普查工作阶段进行,目的是为寻找非能源固体矿产(特别是稀有金属、贵金属和重金属的原生矿与砂矿)提供地质依据,或为解决区域地质的某些问题提供地质资料。重砂测量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和查明重砂的矿物组成、含量、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物质来源、富集条件和变化规律。对重矿物来源的地质体应详细研究其岩性、岩相特征、矿物组合和含矿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分布范围等;对直接影响重砂的富集与变化的第四纪地质特征和地貌因素应详细查明。若地质体较大,应明显表示在地质图上;若地质体较小,则应放大表示。基本原则样品取样位置应布置在支流与冲沟中。取样时应用浅坑在距地表~砂层处取样,必要时应挖到风化基岩,取风化基岩上部的松散堆积物。取样的体积取决于拟寻找的原生矿与砂矿的种类和淘洗后重砂的质量(一般不少于20g~30g),在普查找矿阶段一般取~。寻找某些稀缺矿种时(如铂与金刚石等),其体积可相应增大。当样品数量多且分组测量时,样品可按全区统一顺序编号,也可用图幅代号及坐标编号。样品应及时处置。在重砂取样与淘洗过程中,如发现重砂量增大,或重砂颜色有变化,或发现贵金属矿物与稀有矿物等异常时,应立即加密取样点。每个重砂样品均应保证逐级连续淘洗3次以上,并将灰砂合并装包,送重砂分析测试鉴定。应重视研究重砂(贵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稀有矿物)粒度大小、形态变化、重砂量大小变化分布规律,为加密取样和追索寻找原生矿源提供依据。基本程序详细调查和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影响重砂分布、富集和变化的地质规律,选择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编制重砂取样设计。填制第四纪地质草图,布置重砂取样路线图和设计取样点。按照重砂淘洗的有关规
本文档为【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和润商行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9-12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