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史 念 海 我国历史悠久 , 先后兴起许多王朝 , 在统一王朝之外 , 还有不少的割据政权 。 各王朝都有自己的都城 , 甚至还不是 一处 。 有的是新建 , 有的是因袭前朝的旧规 。 迄至现在 , 这 些都城有的仅有遗迹可寻 , 有的还不断发展 , 成为现代化的 城市 , 至于北京 , 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 。 研究古代的都城 , 在以前曾经成为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 课题 , 在当前四化建设 中 , 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 随着四化建 设的迈进 , 城市建设也 日新月异...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史 念 海 我国历史悠久 , 先后兴起许多王朝 , 在统一王朝之外 , 还有不少的割据政权 。 各王朝都有自己的都城 , 甚至还不是 一处 。 有的是新建 , 有的是因袭前朝的旧规 。 迄至现在 , 这 些都城有的仅有遗迹可寻 , 有的还不断发展 , 成为现代化的 城市 , 至于北京 , 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 。 研究古代的都城 , 在以前曾经成为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 课题 , 在当前四化建设 中 , 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 随着四化建 设的迈进 , 城市建设也 日新月异 。 有的城市就建立在古代都 城的基础上 , 而一些古代都城的遗迹也正在设法加 以利用 。 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都城的优点� 如何在旧的基础上创建更 多的新城� 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 正因为这样的缘故 , 对于古代都城的研究 , 实为当务之急 , 不容稍缓 。 都城所在地的选择及其建设 , 对每个王朝或政权都是至 关重要的大事 , 它们也都有各 自选择的标准和建设的过程 。 从这些标准和过程 中 , 可以看到其间的共同之处和互相差异 的所在 , 这里面很可能有一定的规律 。 这规律可能涉及到许 多方面 。 现在仅就其有关的地理因素 , 略加论述 。 论述古代的都城 , 应该兼及统一时期和分裂时期 , 自然 也应该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不过最早我们只能追溯到 周代 。 周代以前的夏商两代 , 都城的迁徙是相当频繁的 , 本 来应加以论述 , 只是有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考证 , 有的地望 还有待于继续确定 , 故兹篇论述就暂不涉及 。 一 、 探求国土的中心点 都城的最早的作用是王朝或政权以之来统治或控制全国 的疆土。 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 王朝或政权才能够说得上长治 久安 。 远古时期有些人设想 , 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或控制 , 都城所在地以居全国疆土的中央为宜 。 这就可使它能够面面 俱到 , 发挥应有的作用 , 不至于有所偏废或贻误 。 那时的王 朝或政权以其所有的疆土为天下 , 因而都城就应 在 天 下 之 中。 最初明确这样的概念的 , 应为周公 。 周公经营洛邑为都 城 , 说这里是 “天下之中” , 四方入贡的道里相等。 ‘, ’洛邑为 现在河南洛阳市 。 周公经营洛邑是在灭商以后 。 周人灭商 , 疆土大为扩展 , 原来的都城丰 、 镐就显得偏于西方 , 难于统 辖全局 , 因而就兴修洛邑作为东都 。 周人当时的疆土是西起 陇山以西 , 而东至于海滨 , 北边已越过霍太山 , 而南及于汉江 之阳 。 洛邑正好大体处于疆土之中 , 所以周公就把洛邑作为 都城 。 虽然周人并没有把都城从丰 、 镐迁到洛邑 , 但对于统 治新得到的商人的故土来说 , 洛 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 周公这样选择 “天下之中” 作为都城的概念 , 并不是最 新的设想 , 而是周人长期以来不断探索而获得的一条经验 。 周人的先世从后傻 、 不窗以至于太王 , 也象夏商王朝一样 , 频繁迁徙过都城 。 当时的迁徙是受到外力压迫的结果 。 后来 迁到岐山下的周原 , 外来的压力减少了 , 疆 土也 在 不 断扩 展 。 周 人当时的扩展是趋向东方。 周人曾经 自豪 地 说 过 � “周原胧妩” ‘ ! 。 论肥沃 , 周原却比不上渭河侧畔的程 ‘”, 和 丰 、 镐 。 程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 丰 、 镐在津河的两岸 。 于是 周人自周原迁到程 。 由程再迁 , 就迁到丰 、 镐 。 丰和镐虽是 两地 , 相距在咫尺之间。 周人一迁再迁 , 可以说是寻求更为 富庶的所在 。 从周人当时的发展看来 , 这无疑也是在探索 “天 下之中” 。 周人向东扩展并不是没有阻力的 , 在灭崇而据有 丰 、 镐之后 , 渭河下游再无其他抗拒的力量 。 也就是说 , 周 人的疆 土己有陇山和华山之间的地区 , 而丰 、 镐无疑是在这 个地区的中央 。 不过当时尚无 “天下之中” 这样的说法 , 到 周公经营洛邑时才具体化了 。 这样选择都城的做法 , 起自周人 , 也有踵行之者 。 秦国 先世的迁都过程就更为明显 。 秦国在宗周之世已 经 开 始 迁 都 , 那时先后有三次 , 都在陇山以西 。 春秋时又迁了三次 , 最后一次定都于雍。 雍在今陕西凤翔县 。 战国时 又 继 续迁 徙 , 一迁于径阳 ∀今陕西径阳县 # , 再迁于栋阳 ∀今陕西临 渔县渭河北 # , 三迁于咸阳∀今陕西咸 阳市东 #〔∃% 。 秦国这样 多次的迁都 , 绝大部分都是由西向东迁徙 , 只有由栋阳迁到 咸阳是由东北迁向西南 。 如果以秦国的迁都和周初比较 , 前 后仿佛同出一辙 。 当然这中间还有其他原因存在 , 但寻求全 国疆土的中心点 , 却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观念不仅见之于王朝或政权的实际行动 , 而且还见 之于当世学人的著作之中。 出之于战国人士之手的 《尚书 · 禹贡 》 , 就具体列出了五服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就是由都城分别向四方 划成五服 , 每服五百里 , 五服共两千五百里 。 也就是说以都 城为中心 , 距各方的边睡都是两千五百里 & 《周礼 · 夏官 · 职方氏 》又提出九服的制度 , 也是以都城为中心 , 距各方的 边隆都是五千里 ∋引 。 五服、 九服和具体的里数 , 两书所说虽 各不相同 , 以都城为中心却是完全一样的。 这些设想和当时 的实际情况大体相符 , 可知其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不过这种设想很难一直因袭下来 。 这是因为各王朝或政 权的疆土不能老是固定不变 , 不是有所扩展 , 便是 有 所 缩 小 , 、 不论扩展或缩小 , 不会在周围各处都完 全 相 同 , 就 象 《禹贡 》和 《职方氏》月六兑的那样 , 周围最远的地方距都城 皆是两千五百里或五千里 。 秦灭六国后就无法保持这样的均 势 , 以后的王朝或政权也都难办到这一点。 固然这其中有地 理方面的缺陷 , 不过主要应是由于人为作用而形成的 。 后来 的王朝或政权都在设法弥补这样的缺陷 。 秦始 皇 帝 修筑驰 道 , 就是其中的一个措施 。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 , 向外辐射 , “东穷燕齐 , 南极昊楚 , 江湖之上 , 濒海之观毕至 。 道广五 十步 , 三丈而树 , 厚筑其外 , 隐以金椎 , 树以青松 。 ” ‘幻道 路既加修整 , 置邮传命 , 当会更为迅速 。 应该指出 , 这些人 为的设施乃是在奠定都城之后作出来的 , 和选择都城的因素 倒是没有很密切的关系 。 二 、 利用交通冲要的位置 道路的通塞应是选择都城的另一个条件 。 就在西周时 , 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 “周道如砒 , 其直如矢” ‘(! , 周 人曾经 为此而夸耀过 。 秦始皇帝的驰道虽曾见曾于后世 , 然确为西 汉主朝的建都长安创造了若干有利的条件 。 长安和咸阳中隔 渭河 , 南北相望 , 实际上本是咸阳的乡聚 ∋幻 , 以之作为驰道 辐射的起点 , 并没有很多的不 同处 。 只是当时倡议建都关中 的娄敬和张 良都没有把这一点明确地提出来。 最能体现这一地理因素的 , 当推北宋的都城开封 。 开封 为什么能够成为北宋的都城� 就 是 因 为 它 处 于 “四 达 之 会 ” )∗% 。 具体说来 , 它是当时嘈运四河的集中点 。 这四河为 汁河 、 黄河 、 惠民河和广济河 〔, 。, 。 汁河由今河南省荣 阳县 广武山北旧河阴县引黄河水东南流 , 经过开封 , 到泅州 ∀治 所在今安徽盯胎县 #入于淮河 。 当时的黄河由广武山北向东 北流去 , 故距开封稍远 , 不过黄河中的船运 , 还是由沛河达 到开封 。 惠民河即蔡河 , 它是由开封西南引阂水合于原来的 蔡河 , 南流至陈州 ∀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合于颖河 。 广 济河 为 五 丈 河 , 由开封东流 , 历曹 ∀治所在今山东省定陶 县西南 # 、 济 ∀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 、 军肠∀治所在今山 东省东平县 # , 汇于梁山泊 。 这几条 河 都 交会 于开 封 城 下 〔, ” 。 这和上面所说的咸阳或长安一样 , 只是它是借 着 水 道向外辐射 。 这些河流都可转运槽粮 , 供应开封 。 开封的百 万兵民皆恃此为生 。 这一点是北宋不能不以开封为都城的主 要原因 〔! , 。 其实 , 最初认识到开封有这样有利的地理因素的 , 还应 上推到后晋的石敬塘 。 正是由于石敬塘开始在开封建都 , 后 汉 、 后周 以及北宋都踵行故事。 石敬塘 以开封为都时 , 曾颁 布过一份御札 , 说 � “当数朝战伐之余 , 是兆庶伤残之后 , 车徒既广 , 努凛咸虚 。 经年之挽粟飞色 , 继 日而劳民动众 , 常烦遭运 , 不给供须 。 今汁州水陆要冲 , 山河形胜 , 乃万庚 千箱之地 , 是四通八达之郊 。 爱自按巡 , 益观宜便 , 俘升都 邑 , 以利兵民 。 汁州宜升为东京 , 置开封府” +, “, 。 这份御札 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开封成为都城 , 正是因为它 的 交 通 便 利 , 嘈运容易。 其实 , 石敬塘时 , 开封主要还是凭借一条诈 河 , 他如五丈河和蔡河的治理疏浚 , 皆是在后周世宗时 『川 。 也是在这个时候 , 开封才成为水道交通的中心 。 北宋正是充 分利用这些成就来建立都城的。 现在的北京 , 辽时始建为南京 , 金元而后相 继 作 为 都 城 。 这些王朝在此建都 , 自各有其设想和目的 。 这在后文将 另行涉及 。 但是 , 作为交通中心 , 北京远在战国秦汉时就 已 有 区域性的基础 。 那时的燕 ∀其故地就是现在的北京 #所以 成为勃 、 褐之间的都会 , 就是因为它 “南通 齐 赵 , 东 北 边 胡” 〔!,− 的缘故 。 《辽史 》论南京的形 势 , 就 说 “其 外 , 有 居庸 、 松亭 、 榆林之关 , 古北之口 ” ‘了“, 。 居庸关在八 达 岭 下 , 今已为游览胜地 , 无容再作解释 。 松亭关在今河北省宽 城县西南 。 这里所说的榆林关当系榆关之误 。 榆 关 亦 作 渝 关 , 也就是今山海关 。 古北口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 这四 个关口正是 四条交通要道经过的地方 , 松亭关更是辽时自南 京通往中京 ∀今内蒙古 自治区宁城县西 # 的主要道路 。 这几 条道路再加上南向通往各地的道路 , 就使当时的北京成为交 通的中心 。 在辽和金、 元三个王朝统治时 , 燕山上的三关一 口 固然重要 , 而通往 中原的道路尤为控制其南部各地或当时 整个中国最不可缺少的环节 。 到了明代 , 这个交通中心的所 在 , 更饶有意义 。 在明代 , 通往中原的道路并未减少其重要 程度 , 可是燕山上的三关一口却关系到明代的国运 。 明代最 终的覆亡正是来自山海关东的敌手 。 当时的北京恰是位于这 通过三关一 口的道路的集中点 。 这个集中点控制了这四条道 路 , 照顾了由西北到东北各个方面 。 明代能与这些方面的敌 对力量相周旋 , 诚然是用了全国的精力 , 与都城的地位却也 有莫大的关系。 三 、 凭恃险要的地势 历代的王朝或政权都期望 以其都城为基础统治或控制其 所据有的地区或整个的国土 , 更期望其都城不为外力所攻陷 或摧毁 , 使其国运能够长治久安 , 亿万斯年 。 如何能达到这 样的 目的� 只有利用地理的形势 , 再加上人为的如 。 也就是说要注意地利与人和 。 古人说过 � “国之 大 事 , 在 祀 与 戎。 ” ‘! (% 古人讲究祭祀 , 那是不必说的了 。 戎指的是兵力 , 只有用兵力才能保障社樱的安全 。 历代王朝或政权都在其都 城及其附近驻有相当的兵力 。 唐初实行府兵制度 , 全国共有 折冲府六百三十四个 , 都城所在的关内道就有二 百 六 十 一 个 『!“, , 而京兆一府有一百 三 十 一 个 〔‘./ 。 宋仁宗庆历 时 , 天下兵额一百二十五万九千 , 而禁军 、 马步两部分就有八十 二万六千 。 禁军的任务是守京师 , 备征戎 , 故绝大部分驻在 都城开封 〔 0− 。 这大概是在都城驻兵最多的朝代 。 养兵需要钱 粮 , 费用巨大 , 北宋时已有人慨叹 “国用所 以 日屈” , 就是 由于养兵太多的缘故 〔 土’。 因而在人和之外 , 还须讲求地利 。 春秋时 , 晋平公曾经 自豪地说 � “晋有三不 殆 , 其 何 敌 之 有� 国险而多马 , 齐 、 楚多难 。 ” ‘ , 晋国表里 山河 , 全国都 可说是险要地区 , 这当然包括它的都城在 内。 晋平公这样自 夸 , 并不是没有来历的 , 古人就曾经说过 � “王公设险 , 以 守其国 。 ” ‘ 1! 这里所说的险 , 指的是地险 , 也就是山川丘陵 & 、 ( 的险要去处 。 正因为如此 , 历来选择都城对于其附近的山川 丘陵 , 就特为注意 。 最能道出此中真谛的 , 要数西汉初年的娄敬 。 当时汉高 祖决定建都于洛阳 , 娄敬就问 � “陛下都洛阳 , 岂欲与周室 比隆哉 �#, 高祖回答说是不错 。 娄敬接着说 , “陛下取天下与 周室异 ” 。 周室积德累善十余世 , 才有历年久远 , 而汉高祖 之得天下 , “大战七十 , 小战四十 , 使夭下之民肝脑涂地 , 父子暴骨中野 , 不可胜数 , 哭泣之声未绝 , 伤皮者未起” , 娄敬认为如此 “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 , 臣窃以为不体也” 。 最后娄敬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 , 他说 � “秦地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 卒然有急 , 百万之众可具也 。 因秦之故 , 资甚 美膏腆之地 , 此所谓天府也 。 ” ’ ∃! 娄敬在这里虽也提到关中 是天府膏腆之地 , 实际上着重在讲秦地的地理优势 。 秦为四 塞之国 , 早在战国时 , 苏秦 已经提出这样的看法 。 唐人张守 节对此作过解释 , 他说 � 关中 “东有黄河 , 有函谷 、 蒲津 、 龙门、 合河等关 , 南山及武关、 晓关 2 西有大陇 山 及 陇 山 关 、 大震 、 乌兰等关 , 北有黄河南塞 � 是四塞之国” 。 〔蝴这 样的解释稍嫌泛了一点 , 却还相当具体 , 曲尽关中的形势 。 正是由于关中具有这样的形势 , 娄敬才提出建都 于 此 的建 议 。 他还以人的搏斗作比喻 , 指出在搏斗时 , 不隘住对方的 颈项 , 打击对方的背部 , 就不能算是获得全胜 。 他说 , 建都 于关中秦的故地 , 那也就是溢住了天下的颈项 , 打击了天下 的背部 。 张 良对于娄敬的话 , 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 他说 , 在关中建都 , 乃是 “阻三面而守 , 以一面东制诸侯 。 ” 〔 3− 这 是说关中的南、 西 、 北三面都有崇山峻岭 , 可以阻隔称兵侵 犯的武力 , 而且在当时这三面都还没有诸侯的疆土 , 用不着 多顾虑 。 关中的东面同样也有有利的地势 , 更有一座函谷雄 关 , 因而可以控制关东的诸侯。 这些话确实打动了出入于戎 马战阵中的刘邦 , 他即 日下令以关中的长安为都城 。 娄敬和张良的设想 , 只是为了对付国内的不安因素 。 至 于对付域外来的侵犯 , 在古代的都城中也并不是没有例证 。 明初本来建都于应天府 , 即今天的南京 , 成祖时才 迁 到 北 京 。 作为防御外敌的都城 , 北京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明初 , 北方的防线远在北京以北 , 当时在北边设置开平 ∀今内蒙古 多伦县西北 # 、 大宁 ∀今内蒙古宁城县 # 、 东胜 ∀今内蒙古 托克托县 #诸卫和辽东都司所治的辽阳城 ∀今辽 宁 省 辽 阳 市 # 。 自西祖东 , 宛然一线 , 互为椅角 , 可以随时呼应 。 曾 经有人比之于汉的河西和唐的朔方 汇 (% 。 这 样 就加强了北边 的防守 , 保障了都城的安全 。 不过作为都城的屏蔽 , 还应该 在较近的地区探求 。 实际上燕山和太行山北段正起到这样的 作用 。 明代在这两座大山上设关较多 , 在燕山上的有居庸、 松亭 、 喜峰口 、 渝关 , 在太行山北段的更有紫荆和倒马关 。 这是几座名关 , 其他较小的关隘还不在少数 。 这些关隘的设 置 , 是对自然形势的配合和利用 , 使当时的都城 更 显 得 牢 固 。 一些都城的选择也曾注意到河流在防御方面的作用 。 现 在的南京 , 除上面提到的在明初作为都城外 , 三国时的昊国 和其后的东晋 、 宋 、 齐 、 梁 、 陈诸朝先后都在这 里 建 过 都 城 。 昊国的疆土主要是在江南 , 其都城数经迁徙 , 而建业为 时较久 。 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 。 昊国以建业为都 , 虽自有取 意 , 然大江之险确实是其都城安全的屏障。 魏文帝曾至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 # 观兵 , 看到江涛汹涌 , 慨叹说 � “固天所 以隔南北也 4 ” ∋洲东晋 、 南朝皆偏安一隅, 朝夕忧惧 , 只恐 北方强兵南下 。 以建康 ∀即建业 #为都 , 当然是仰赖这一线 大江 。 建都初期 , 一些人士还有一点较远的眼光 , 惟恐防江 不成 , 宗社便要倾覆 , 因而打算防河 。 防河不成 , 就防淮 2 防淮不成 , 然后再全力防江 。 当时确也还有若干力量 , 在从 事实现这样的设想 。 桓温 、 刘裕的先后北伐 , 虽胜败不一 , 要皆不以江淮为限 。 后来防河 已经没什么指望 , 防淮便成了 要务 。 南北两方为了争夺这条长淮的险要 , 都是 在 竭 尽 全 力。 到了长淮为北朝所据有 , 南朝就只好守江了 。 象大江这 样川流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 就是北朝的人士也应都是清楚 的 。 还在南齐明帝时 , 北魏的陆敷就曾说过 � “长江浩荡 , 彼之巨防。 ” ‘ ./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巨防天险 , 南朝才能够多 延岁月 。 四 、 地理因素与对外策略 一些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时 , 往往与其对外策略相联 系 , 选择都城是为了实现某些策略 2 也还有些王 朝 或政 权 因为其都城居于某种有利的形势 , 因而也影响到当时或后世 的对外策略。 前面说过 , 西周初年的建都 , 是为了迁到更为富庶的地 区和其疆土的中心 。 其实周人早在周原时 , 就已有了剪商之 心 ‘15− 。 只是 由于力量有限 , 而周原也远在西睡 , 未能完此大 业 。 后来作邑于丰 , 并且把都城迁到那里 , 这就使东征有了 可能 , 武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伐封灭商的 「1工’。 战国时 , 秦国的迁都也有同样的意图 。 前面说过 , 春秋 ! 6 ,& 时秦国的都城在雍 , 战国时 , 一迁于径阳 , 二迁子栋阳 , 兰 迁于咸阳 。 秦 自厉共公 以后 , 即向东略土 , 与魏 国 争 河 西 地 , 故灵公 自雍迁于径阳 。 径阳在浸水之委 , 距离河西地 自 较雍近便 。 灵公之子献公更由径阳迁至栋阳 。 栋阳又在径阳 之东 。 后来秦孝公下令 , 特别提到献公说 � “献公即位 , 镇 抚边境 , 徙治栋阳 , 且欲东伐 , 复缪公之故地 。 ” 孝公时 , 河西情况已经有所变化 , 魏国力量衰竭 , 无力与秦争衡 , 并 且沿着洛河修起一条长城 , 企图阻止秦国向东发展 。 这时秦 国的策略 已经不复限于河西一隅 , 而是放眼到函谷关外诸侯 的广大国土 。 栋阳虽居于径阳之东 , 东出函谷关 , 却不如咸 阳便捷 。 因为咸阳正当渭河侧近东西往来的大道上 , 所以孝 公又由栋阳迁都到咸阳 ‘1 % 。 秦国后来削弱六 国 , 统一域内 , 就是 以咸阳为基地的 。 战国时不仅秦国迁徙过都城 , 其他各国也都有迁徙 , 其 中韩、 赵 、 魏三国皆相当频 繁 。 春 秋 时 , 韩 国 本 都 于 平 阳 ∋翻 , 战国时曾两次迁都 , 一迁于阳翟 £洲 , 二迁于新 郑 ‘翻 。 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 。 阳翟在今河南省禹县 。 新郑即今 河南省新郑县 。 赵国本都晋 阳『翎 , 一迁于中牟 『7(% , 再 迁于 邯郸 ‘翔 。 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 中牟在今河南省鹤壁 市西 『1.− 。 邯郸今仍旧名 , 在今河 北 省 南 部 。 魏 国 本 都安 邑 「∃田 , 后徙大梁 ‘舰’。 安 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大梁即今河 南省开封市。这三国对于都城的建置迁徙 , 有一个共同点 � 原 来都是设在太行山西 , 这时先后迁徙到太行山东 , 或者黄河 以南 。 为什么都在这一时期徙都� 旧史于赵国无说 。 于韩国 仅说 � “灭郑 , 因徙都郑” 『∃ − , 似无别的意 思 。 于 魏 国 却 说 , 因受秦国的压力 , 不得不向东迁徙 。 ‘∃1− 这些说法都与实 际略有出入 。 赵国初次徙都在献侯时。 献侯在位十五年 , 仅 城过平邑, 其他殆无所事事。 然 《史记 》于献侯十年特别写 了一笔 � “中山武公初立 。 ” +∃∃# 这样叙事法 , 在 《史记 》中 诚为习见 , 不过中山与赵国却也有若干纠纷 。 敬侯徙都邯郸 后 , 就连续用兵于中山 。 最后到武灵王时 , 终于灭掉中山 。 晋阳居太行山西 , 与中山尚有一山之隔 , 中牟虽在山东 , 其 距中山实较远于邯郸 。 如果赵国在太行山东别无他图 , 仅是 对付中山 , 则这样的迁都实是一步更近一步。韩自平阳都于 阳 翟 , 固已有灭郑的企图 , 因阳翟与新郑毗邻 , 实等于咫尺之 间 , 以韩国的强大 , 其都城就在郑国都城的侧近 , 怎么能够 不饱其贪欲 4 至于旧史所说魏国畏秦徙都 , 更与事实不符 。 魏惠王徙都大梁后 , 国势蓬勃发展 , 逢泽之会 , 乘夏车 , 一 称 夏王 , 声势赫赫 , 天下诸侯皆从 , 秦国亦派遣使 臣 前 往 朝 贺 , 魏国何至于就惧怕秦国 � ‘∃,! 战国时 , 以陶 ∀今山东省定 陶县 # 为中心的济水和鸿沟流域 , 经济已相当发达 , 成为富 庶的地区 , 陶且被称为 “天下之中” 。 这个 “天下之中” 与 洛阳不同 。 洛阳的 “天下之中” 乃是政治中心 , 而陶则为经 济的中心 「∃3− 。 魏惠王的向东发展 , 其意未尝不在于此 。 就是 韩、 赵两国也不能就与此无关 【∃(− 。 如果再说得远些 , 还可以提到战国初年的越国。 越本都 于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县 # , 灭吴之后 , 横行于江淮 , 为了 争霸中原 , 因徙都于琅邪 ∀今山东胶南县西南 # 。 ‘∃7− 为什么 选择琅邪作为都城 。 这与琅邪濒海有关 。 越人善航海 , 可 以 由会稽循海道直至于琅邪 。 琅邪富庶 , 后来秦始皇巡游到此 时 , 还为之停留了三个月 。 ‘∃.− 当年越国在此建都 , 可以不虞 粮 食及其他用品的困乏 。 琅邪就在齐国的边境 , 越人既已迁 都 , 齐国自难免受到攻击「川 。 为此 , 齐国曾修筑过长城 。 长 城就在齐国的南境 , 西起济水岸旁的平阴 ∀今山 东 省 平 阴 县 # , 东至于海滨 。 其东端且在琅邪之北 。 ‘别 ’长城巨防 , 蜿 蜒千有余里 , 当非毕功于一时 , 惟其东端既在越都之北 , 则 兴此大功或当与越人的侵凌有关 , 至少东端这一 段 应 该 如 此 。 春秋战国以后 , 这样的事例时有所闻。 西汉 建 都 于 长 安 , 和匈奴的交往繁多 , 就不能不讲求对外的策略 。’ 当娄敬 建议汉高祖建都关中时 , 大概只考虑到国内的不安因素 , 而 没有料想到邻近强敌的威胁。 其实匈奴南边到长安最近的道 路才有七百里 , 轻骑一 日一夜就可达到城下 。 这确实是一个 很大的威胁 。 如何对付� 汉高祖没有为之退却 , 另外物色新 的都城 。 这固然与当政者的意志有关 , 但被山带河有四塞之 固的关中形势 , 也加强了他们抗拒强敌的决心 。 娄敬当时观 察到关中的缺陷 , 是人 口不足 , 于是建议徙民十万余 口于关 中。 ‘圈人口多了 , 局面才稳定下来 。 虽然匈奴还不断骚扰 , 有时候连长安城外也不能不驻军防守 〔匕“, , 可是西汉王朝却一 直没有设想过如何退避 。 然而 , 长安距匈奴毕竟是太近了 , 汉朝不能不注意北方的防务 。 经过惨淡的经营 , 到底取得了 后来的胜利 。 这种情况也见之于唐代初年 。 唐都长安是因 于 隋代 旧 规 , 隋代又因袭于西魏和北周 。 这几个王朝在长安建都时 , 大概和西汉一样 , 殆皆未考虑到关中以北的局势 , 因之同样 受到了北边的威胁 。 唐代初年 , 就是渭河岸边也有胡骑在奔 腾 。 唐朝一些勋臣策士失去信心 , 甚至倡导迁都 , 唐高祖竟 然接受 了这样的建议 , 打算迁到南山以南 。 赖秦王李世民的 谏净 , 才取消了原议 。 「洲’太宗能够独挠众议 , 是考虑到自己 的兵力 , 也考虑到关中的地利 。 由于关中距边境并非很远 , 不容唐朝只作消极的防守 , 而忽略积极的反攻 , 长安作为国 都的地位遂赖此得以巩固。 这里还应再次涉及到明代的北京 。 明代以北京为都乃是 成祖的决策 。 成祖初为燕王 , 久居北方 , 对于当前和 以后来 自北方的威胁 , 应是深知的 。 所以他在夺取帝位后 , 毅然迁 都到北京 。 因为如果都城仍循旧贯 , 雇潺在南京 , ‘ 则对于边庭 的变化也许不是那么敏感 , 难保不至于贻误戎机 。 都城既已 北迁 , 面对邻近的敌对力量 , 就不能稍事麻痹 , 而必须讲求 防御的策略 , 以免养痈遗患 , 为害无穷 。 不过迁 都 北 京 以 后 , 开平 、 大宁 、 东胜诸卫却先后内撤 。 这一事颇受非议 。 可能是明成祖对于燕山险阻过分重视 , 以为守住燕山 , 都城 就可以永保安全 。 其实 , 成祖也不是没有顾虑的 , 为了不至 于使后代稍有差池 , 他把皇陵建在北京之北 , 燕山之下 。 这 就可以昭告他的后世 , 在任何情形之下 , 祖宗的坟莹都不可 以失去 。 为了守住祖宗的坟莹 , 就应尽力利用燕山的险要形 势 , 作为北睡的防御设施 。 五 、 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 这里还应提到西魏 、 北周以及隋唐诸王朝的都城长安和 北魏的都城平城以及辽金元清诸朝的都城北京 。 这几处地方 分别在这些王朝时建为都城 , 人为的社会因素较多 。 不过稍 加探索 , 这些人为的社会因素却都有若干地理因素作基础 。 以长安作为都城 , 是从西汉开始的 。 西汉以 长 安 为 都 城 , 如前所说 , 其着眼点自是由于当地有四塞之固 , 也就是 说 , 形势险要 , 有利于据守 。 西汉以后 , 东汉献帝、 西晋怀 帝皆曾以长安为都 , 时间短促 , 各仅有数载 , 说不上久远的 大计 。 一十六国时期 , 前赵、 前秦 、 后秦也先后都于长安 , 一 方霸主 , 也难说到更为广泛的影响 。 西魏和北周割据一隅 , 若与十六国时期霸主的地位相较 , 亦只在伯仲之间 。 不过西 魏和北周下启隋唐两代 , 因而不能等闲视之 。 西魏王朝的建 立始于孝武帝的西奔 。 西奔的目的是想依赖宇文泰 。 当时宇 文泰的军队约有两三万人 ‘翔 。 随孝武帝 西 奔 者 亦 不 过 万 人 ‘洲 , 狼狈穷夔之状可以想见 。 能在关西苟延残喘 , 亦系幸 事 。 当时殆未能设想奠基于永世 。 只因宇文泰 已据有雍州 , 故以长安为避难之所 。 这虽是出于偶然 , 但如果不是宇文泰 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基础 , 孝武帝定然不敢仓卒西奔 。 宇文泰曾从贺拔岳转战于关陇各地 , 贺拔岳死后 , 宇文 泰继统其众 , 其部下 自多关陇豪右 。 后来宇文泰在邝山为高 欢所败 , 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 。关陇豪右成为宇文泰 的国力所寄 , 这是势所必然的发展 。 其后周人东征 , 即唯此 是赖 〔训 。 北周之后 , 隋氏继起 , 及于唐初 , 关陇豪右始终是 这些王朝的主要支柱 。 西魏及北周初年 , 尚踢踏 于 关 西 一 隅 , 论形势不能不以长安为都 , 论实力也不能不依赖关陇豪 右 。 杨氏代周时 , 北齐 已经灭亡 , 陈国更孤守江南 , 然而隋 的国都却只能因魏周旧贯 , 难以离开长安 。 其中关陇豪右的 力量依然是重要因素 。 浸假至于唐初 , 景况似无大改变 。 近人治隋代及唐初史事 , 每以关陇集团相称 , 这是有其 来由的 。 当时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力量集团 , 固然与宇文泰诸 人的培植维护有关 , 而这一地区的传统风气也是 明 显 的 因 素 。 《隋书 · 地理志 》论述其渊源 , 就曾推溯到安定 ∀治所 在今甘肃省径川县 # 、 北地 ∀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 、 上郡 ∀治所在今陕西省富县 #、陇西 ∀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 # 、 天水 ∀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 # 、 金城 ∀治所在今甘肃省兰 州市 # , 说是 “于古为六郡之地 ” 。 这是指西汉时的旧规而 言。 西汉时诚有这六郡 , 名称和隋时一样 , 辖地大小却有差 别 。 隋时这六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北部 , 汉时 还应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 汉时这六郡皆是 “迫近戎 狄” , 故当地的人 “修习战备 , 高上气力 , 以射猎为先 。 ” 这六郡的良家子就多以材力为官。 【沁 , 《隋书 · 地理志 》虽然 没有说明这一点 , 可是既提到古之六郡 , 其含义 还 是 明确 的。 书中接着又说 � “平凉 ∀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县 # 、 朔方 ∀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 # 、 盐川 ∀治所在今 陕西省定边县 # 、 灵武 ∀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灵武县 #、 榆林 ∀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 # 、 五原 ∀治所在今内 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南 # , 地接边荒 , 多尚武节” , 其意义就 更为清晰。 这几个郡除稍有今陇东和陕北各一小部分外 , 主 要是在今宁夏回族 自治区和内蒙古 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河套 平原 , 总的说来 , 都属于关陇范围之内。 证以周隋及唐初建 国时的人物籍贯 , 《隋书 · 地理志 》所说的并非虚语 。 根据以上所述 , 可以说 , 在魏 、 周 、 隋及唐 初 建 国 之 时 , 长安以一个前代古都 , 地势险要 , 物产富庶 , 固已具有 建立都城的一定条件 , 不过关陇集团作为这些王朝的政治支 柱 , 对当时选择都城应有其重要的影响 。 这个地区性集团的 形成 , 是和当地的地理因素分不开的 。 北魏最初都于盛乐 , 其后乃迁于平城 。 盛乐为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县 , 平城则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 北魏为鲜 卑族 所 建 , 盛乐在当时为游牧地 区 。 游牧民族建都于游牧地区 , 应 该说是常理 。 平城和盛乐不同 , 已是半农半牧地区 。 拓跋氏 为了发展 国力 , 向其南的农业地区拓土 。 都城随着 向南 迁 徙 , 在当时实为不可避免的局势 。 可是国力还在 不 断发 展 中 , 都城不能远离游牧地区 。 平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都 城 。 迁都后 , 鲜卑人才在平城及其四围分土定居 , 并于所定 的地区置八部帅 , 来拱卫这新设立的都城。 【36− 后来北魏的都 城又向南迁徙到洛阳 , 是企图经略长淮以南的南朝土地。 这 时鲜卑人 已经逐渐向农耕转化 , 黄河流域的土地基本得到控 制 , 故能远离其原来游牧地区 , 不虞倾覆 。 至于辽、 金 、 元 、 清诸朝在北京的建都 , 和北魏初年的 迁都平城有其相似之处。 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后 , 其势力已 伸及燕山之南。 要统治这新得到的土地 , 幽州自是一个重要 的据点。 当时升幽州为析津府 , 并建立为南京 , 就是这样的 目的。 其实南京只是一个陪都 , 并未能取临横府的地位而代 之 。 这一点与其后的金 、 元和清代略有不同 。 金 国 的 疆 域 南及秦岭 、 淮河 , 现在的北京在金时称为 中都 , 就 当时整个 国土来说 , 已接近于中心位置。 不 过 金 国 的 统 治者 不 会 有选择都城于国 土 的 中 心点这样的概念 。 金国称这个地方 为 中都 , 只 是 因为当时于上京会宁 府 外 , 还 有 东 、 西 、 南 、 北四京 , 中都居于四京之中而 已。 金国以中都为都城 , 可能有两个原因 � 其一 , 这是辽的南京故地 , 既有一定的建 置基础 , 又便于统治秦岭 、 淮河以北新得到的土地 。 其二 , 女真人建国之先 , 还是 “随水草以居” 的游牧部落 , 稍后才 “耕垦树艺 , 始筑室 , 有栋宇之制” ‘似 ’, 农业只具有雏形 。 其所征服的部落 , 也以游牧为多 , 要统治人数众多的农耕民 族 , 确有一定的困难。 这一点契丹人已经积累了若干经验 , 就是南北两面分治 , 各因其习俗而有所差异。 辽国在这方面 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却泯灭不了农耕和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民族的界线 , 因而各自存有戒心 。金国 灭辽以后 , 基本上承继辽国旧时的疆域 , 而其南部且有过之 。 金国实际上因袭了契丹人的统治方法 , 其戒心却没有多少消 释 。 中都虽已在农耕地区 , 距游牧地区并非很远 。 若遇有危 急之处 , 自可仰赖于游牧 民族的应援 , 甚或脱离农耕地区 , 退回原来的游牧地区。 这样的设想和安排布置 , 都有一定的 道理 , 可是女真人的末路却未能如此理想 。 因为他们结怨最 深的并非其南的农耕民族 , 而是其北的另一个游牧民族—蒙古。 其结果不是退回到游牧地区 , 而是迁都到 更 南 的 开 封 , 也就是他们所建立的南京 , 不仅如此 , 就是居于中原的 女真人 , 也很少重返其游牧地区。 元代疆土的广大 , 为 以前各王朝所少有 。 和 女 真 人 一 样 , 元朝也统治着广大的农耕地区 。 元大都固然并非在金中 都的旧迹上建立起来的 , 但在作为游牧民族统治农耕地区这 一点上却有相似的意义和作用 。 在最后的结局上 , 元代的统 治者分 明较优于金人 , 因为他们在明兵将临城下时 , 就相率 归回到原来的游牧地 区 , 并且在那里和明朝相抗衡 , 前后竟 达两百多年 。 清代的经历也仿佛他们的先驱者 。 元代大都和金的中都 没有多大关系 , 清代的北京却大体因着明代的旧规 。 这一点 和元代小有差别 , 但在统治农耕地区方面 , 还是师承了其先 驱者的办法 。 清代的统治政权建立后 , 原来住在旧地的满洲 人 , 大部分络绎相继 , 相率入关西来 。 如果说他们在危难时 机还要仰仗其旧族支持 , 那是不现实的妄想 。 不过清朝统治 者一直在全力笼络元朝的后裔 , 其目的是要他们起到满洲旧 人的作用 。 当然这也是他们统治北睡的一项策略 。 由于清代 统治者最后的腐朽不振 , 原来所期望的支持力量 , 同样难得 实现 。 六 、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 上面所论述的主要是与政治 、 军事有关的地理因素 。 都 城的选择 , 虽说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应作 出周密的考德 , 经 济方面也不能稍事疏忽 。 论起经济方面 , 地理因素也相当重 要 , 并不稍次于政治和军事 。 远在上古 , 周人选择都城就考虑到经济方面 , 而且是作 为地理因素加以考虑的 。 这一点前面已经有过论述 。 周人最 早活动于岐山之下的周原 , 后来又由周原辗转迁至洋河两侧 的丰 、镐 。 周原虽称富庶 , 较之丰、镐却不免稍逊一筹 。 河流 附近得水方便 , 必然胜过原上 。 《诗 · 周颂 》诸篇 中曾经描 述过不少的富庶情景 , 这应包括滓河流域在内 。 〔叫 正是因为 有了这样富庶的地区 , 农业得到发展 , 周人才有力量灭掉殷 商 。 应该说 , 经济地区的富庶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 周人所都 的丰 、 镐 , 自是一个富庶的经济地区 , 丰 、 镐所在的关中更 是范围较大的富庶地区 , 秦汉时关中有 “陆海” 之称 , 足见 它的富庶程度 〔31% 。 战国时 , 秦国经过辗转的迁徙建都咸阳 , 西汉亦建都于长安 。 咸阳 、 长安都和丰、 镐一样 , 位于关中 平原的中央 , 箕富庶的程度应无差异 。 战国后期 , 这个富庶 的经济地区已经显露出一些缺点 , 由于秦国逐渐强大 , 版图 不断扩张 , 都城及其附近人口相应增多 , 粮食的需要自然超 过旧时 。 就在那时 , 秦国修筑了千里的栈道 , 通到巴蜀 ‘3∃! 。 这样的设施自然是为了运输粮食 。 秦始皇帝未统一六国前 , 就在关中修凿郑国渠 , 引径河水灌田 , 增加粮食的收成。 ‘喇统 一六国之后 , 粮食的需要继续扩大 , 又大量由关东运来 , 今 河南省荣阳县广武山北旧有地名敖 , 秦时在那里置仓 , 以转 输由关东西运的粮食 , 因而有名一时。 〔恻秦始皇时对于关中 缺粮的问题 , 并未就地解决 , 后来西 汉以迄隋唐 , 也都棘手 无策 , 靠着由关东运来的槽粮 。 这情形不仅见之于咸阳和长 安 , 也见之于金 、 元 、 明、 清各朝的都城 , 现在的北京。 从 金时起 , 就曾为转输粮食而开凿过运河 , 元时更凿通了沟通 南北的大运河 , 明清两代都为维护这条关系到都城粮食命脉 的运道而费尽了心力。 ‘“8− 由此可见经济问题对于都城的重要 意义 。 秦汉和隋唐以及后来的元 、 明、 清虽都为经济问题 , 特 别是粮食问题 , 多费周折 , 可是却都没有为此而迁徙都城 , 离开政治中心而迁就经济地区 。 可是有些王朝或政权就不是 如此 。 东汉以洛阳为都 , 显示出当时有迁就经济 地 区 的 企 图 。 光武帝没有遵循 旧规 , 再以长安为都 , 分明是 由于长安 已经残破不堪 , 不易恢复经营 。 可是为什么要建都洛阳 , 好 象当时也没有公开宣布过 。 ‘97/ 有人解释说是 , 洛阳 一 “即土之 中 , 有周成隆平之制” ‘:.− 。 还有人说 � 象洛阳这样适于建都 的地方 , “汉初弗之宅 , 故宗绪中纪” ‘(6− 。其实西汉王朝的 衰亡 自有其政冶上的原因 , 和都城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 不过 都城长安确有一个难于解决的同题 , 这就是潜粮的运输 。 酒 运途中又必须经过砒柱 , 这砒柱之险乃是当时不易克服的难 关 。 洛阳距关东产粮的地区较近 , 又在砒柱之东 , 若以之建 为都城 , 就不会再遇到这样的问题 。 洛阳濒洛河 , 洛河在洛 阳城下的一段当时却不易行舟 。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 , 东汉开 国之初 , 就开凿渠道 , 引谷河注于洛河 , 不料渠道凿通了 , 水却引不进来。 ‘川又过了一些时候 , 才在洛河侧 畔开 凿 阳 渠 。 阳渠是在洛阳城南 , 引洛河水东流 , 到僵师 再 归 入 洛 河 , 槽舟才能通行无阻 。 〔倒这和西汉在长安附近 , 开潜渠傍 渭河东流 , 然后再合于渭河有相同的功效 。 阳渠的开凿说明 了东汉王朝注意力的集中所在 。 至于洛阳是否还位于天下之 中 , 那就不去管它了 。 ‘ 至于 以开封为都城的后晋 、 后汉 、 后周和北宋几个王朝 或政权 , 其着眼点显然都是为了贪图当地嘈运的便利 。 开封 在洛阳之东 , 运道当更为捷近 , 况且开封自隋唐以来都是作 河流经的重要城市 , 而汁河为当时遭粮的主要运道 。 后来又 疏浚了惠民河和广济河 , 开封的嘈运更为便利。 这都是在前 面已经论述过的 。 不过 , 应该指出的是 , 不论洛阳和开封都不 能说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 东汉时 , 富庶的经济地区在济水和 扳水流域 , 也就是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以及更东 的沿海各地 。 ‘(1− 五代和北宋时 , 富庶的经济地区在长江下游 三角洲和太湖地区 。 因此 , 我们只能说东汉和从后晋以迄北 宋这几个王朝或政权都只是企图使他们的都城更接近于富庶 的经济地区 , 因为这样至少可以省去若干潜运的麻烦 , 并减 少因此而引起的一些危机 。 在古代的都城中 , 南京在这方面独具特色 。 南京邻近太 & ! · 湖区域。 太湖区域是一个富庶的经济地区 , 这在三国时己经 有了相当的基础 , 东晋 、 南朝更有显著的发展 。 沈约在 《宋 书 · 列传第十四 》后特别作了论述 , 他说 � “江南之为国盛 矣 , · · , ⋯地广野丰 , 民勤本业 , 一岁或稳 , 则数郡忘饥。 会 土 ∀指会稽郡 # 带海傍湖 , 良畴亦数十万顷 , 膏腆上地 , 亩 直一金 , 豁∀今映西省户县 # 、 杜 ∀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 之 间 , 不能比也。 荆城 ∀指荆州 #跨南楚 之 富 , 扬 部 ∀即 扬 州 #有全吴之沃 , 鱼盐祀梓之利 , 、 充仍八方 , 丝 绵 布 帛之 饶 , 覆衣天下 。 ” 这里所涉及的虽不尽是太湖地区 , 太湖地 区的富庶却已说得相当详尽 。 沈约认为这里超过了汉时农业 发达的关中地 区 , 那里的鄂杜 良田都不能和江南相媲美 , 这 应是不易之论 。 这样富庶的经济地区 , 对于在南京的王朝或 政权自能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国时的吴国和东晋 、 南朝能够 立国较久 , 固然恃着浩森的大江 , 使北边的敌对者不能轻易越 渡 , 也因为邻近富庶的太湖地区 , 在经济上能够有所支持 。 不过南京和太湖富庶地区之间隔着汤山和大茅山 , 道路运输 还有若干不便 。 为了解决这样的困难 , 早在吴国时 , 就曾凿 句容中道 , 自小其至云阳西城 , 通会市 , 作邸阁 。 【(∃% 句容县 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县 。 云阳西城在今江苏省丹阳县西 南 。 小其未知确地 。 这条运道的开凿分明是利用秦淮河的水 道 。 秦淮河有三源 , 除一源来自滦水县外 , 另外两源分别来 自茅山和句容县的华山 ‘翻 , 这两条上源汇合处即在句容县的 西南 , 则小其亦当在句容县的西南 。 这条运道开通后 , 南京 和太湖富庶地区就可直接联系 , 船舰可以互通 , 直至南朝还 曾长期使用 。 南宋都于杭州 。 杭州更近于太湖富庶地区 , 水道交通尤 为便利 , 当然杭州也显得更为富庶 。 杭州和南京不同 。 南京 濒于大江 , 大江虽甚险要 , 毕竟离南京过近 , 在那里的王朝 或政权 , 还不免忧心忡忡 , 惟恐在中原的敌对势 力 渡 江来 攻 。 杭州远离长江 , 这样的顾虑可以减少些 。 南渡之初 , 金 人追踪南下 , 江左几乎难以立国 , 以后进犯的金兵却都临江 而止 , 保全了这里的富庶地区 。 这样的富庶地区支持着南宋 的半壁河山 。 南宋每年向金国缴纳的大量岁币 , 当然也取给 于这个富庶的地区 。 以富庶地区的经济力量 , 换得杭州都城 中比较安闲的岁月 , 无怪当时有人说 � “暖风薰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沛州。 , 七 、 余 论 选择可以建都的所在是立国的大事 , 是任何一个王朝或 政权都不能稍为疏忽的 。 一个地方能够作为都城 , 各有其不 同的原因 。 地理因素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 就地理因素而论 ,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 。 或者 以险要见 称 , 或者以富庶延誉 , 或地处交通要冲 , 或临迩当前敌国 , 其他种种更各因地而有所不 同 。 各个王朝或政权各在其统治 或控制的地区认真地进行选择 , 有 的因袭 , 有的创始 2 或专 就地理因素着眼 , 或兼重其他条件 , 皆可获得相应的效果 。 只是各时期情况都不尽相同 , 地理现象也会因时而有变化 。 若前后强求一律 , 那就等于胶柱鼓瑟了 。 这里不妨就上面所阐述的各项再作推论 。 上面曾经说到都城所在地一般都在交通冲要的地区 , 即 令有所不足 , 也可借人力补充 。 不过有些地方却是不易补充 的。 也有的初期尚不感到若何困难 , 到后来却成了难于克服 的缺陷 。 秦都咸阳 , 汉都长安 , 虽非一地 , 却都是驰道的中 心点。 由此中心点通向各处 , 并非就没有一点间题 。 千里栈 道 , 往来跋涉就已经不很容易 , 三门砒柱之险 , 尤影响到潜 粮的运输 。 东汉不再以长安为都 , 这应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如果加上社会的变化 , 间题就更为繁杂 。 唐代的沐河本为国 家的经济命脉 , 可是中叶以后 , 沿途多生枝节 , 潜运有时中 断 , 长安的王朝便感到难以支持 。 明代的北京 , 道路也是四 通八达 , 可是崇祯末年各处勤王之师竟无至者 。 至于分裂时 期 , 交通更多阻隔。 三国时 , 魏蜀对立 , 秦岭、 巴山等闲难 得过往 。 曹操欲买蜀锦 , 还得多费周折 , 专门派人去蜀地 。 ‘(3− 南北朝时 , 长淮南北更成禁区 , 轻易不得越过 ’((% 。 北魏豫州 刺史若库辰树兰更公然宣称 � “自今以后 , 魏 、 宋二境 , 宜 使人迹不过 。 自非聘使行人 , 无得南北 。 ” 「(;− 秦 、 汉皆都于关中 。 关中本是险要地区 , 而函谷关尤为 一时的雄关 , 秦汉两朝都是借此以阻遏关东的反抗武力向西 进攻 。 可是秦二世时 , 陈胜所派遣的周文不仅进入函谷关 , 而且直至于戏 ∀今陕西省临渔县东北 # 。 ‘(.− 唐代 , 长安以东 的雄关为渔关 , 可是黄巢却由渔关的南原向西进军 , 绕出渔 关之后 。 ‘;6− 情势如此 , 关 中的险要是难于为力的。 明代的居 庸关也是一时的雄关 , 其初意本是为了防御鞋粗、 瓦刺 。 而 李自成颠覆明朝 , 偏是穿过居庸关达到北京城下 , 并不是在 太行山东的平原上由南向北进攻 。 明代防满洲 , 常置重兵于 山海关 , 后来清人就是由山海关进来的。 再说长江天险 , 从 来是建都于金陵的王朝或政权最大的凭借 , 西晋初年 , 王溶 还是顺江而下 , 金陵王气也就黯然休了。 ‘7! ’隋时韩擒虎甚至 由采石直渡 , 擒获了陈叔宝 。 触 , 汉 、 唐两代皆都长安 。 长安距当时的北睡又 皆不 甚悬 远 , 强敌在侧 , 不能不励精图武 , 讲求对外的策略 , 因而先 后取得一定的成就 。 同是长安一地 , 西魏 、 北周就未能和汉 唐两代一样 。 西魏和北周为了对付其东的东魏和北齐 , 并未 利用突厥的力量 , 而是向之输送金帛 , 低首结好。 东魏和北 齐都于邺 。 邺在今河北临漳县。 邺和长安北距突厥的远近大 体相当 。 东魏和北齐对突厥的策略 , 也和西 魏 、 北 周相 仿 佛 , 不仅未能取得象汉唐两代那样的成就 , 反而使突厥更为 猖撅 , 其可汗保钵乃至于宣称 � “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 , 何忧无物邪, ‘阳, � 西晋都于洛阳 。 洛阳本处中原 , 汉魏以来 , 西北诸族逐 渐内徙 , 京兆 ∀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 、 弘农 ∀治所在今 河南省灵宝县北 # 、 平阳 ∀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 # 、 上 党 ∀治所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 # 、 魏郡 ∀治所在今河北省 8隋漳县西南 #诸郡都已成务各族杂居的地区 。 其情况的严重 并不亚于西汉的匈奴和东汉的西羌 , 甚至还要过之 。当时有识 之士皆忧心忡忡 , 屡以为言 , 倡议徙戎 , 各归本土 , 却未能 引起西晋王朝的注意 。 ‘;∃− 因循苟安 , 卒引起永嘉的乱离 , 形 成十六国割据的局面 。 前面曾经论及一些都城多接近于其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 根据地 。 这是有关的王朝或政权的一种统治方式 , 遇有危难 时可以得到其根据地的助力 , 甚至可以在行将败亡时重返其 根据地 , 以图再举 。 其实人事变化 , 也未必皆能如此得心应 手 。 西魏 、 北周和隋、 唐诸代相继都于长安 , 是因为有关陇 集团的助力的缘故 。西魏、北周和隋代诚然得到关陇集团的支 持和拥戴 , 唐初武德时也还有这样的意味 , 到了贞观时 , 关 陇集团已渐保持不住他们原有的地位 〔<,− , 而唐王朝也无须专 恃这一集团的助力 。 至于北魏、金 、元及清代 , 仅元末的统治 者在明兵将临大都城下时遁归漠北 , 其他各代在崩溃之余 , 原来的部落种族皆与被统治者融合为一 , 终于没有多少人重 返其原来的游牧或狩猎地区 。 各王朝或政权对于经济基础皆同样重视
本文档为【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49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05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