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举报
开通vip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 4期#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李 珉*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印度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以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促成印度民族主义的形成、教派民族主义者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为教派民族主 义服务, 并指出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社会的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民族主义; 教派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 D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1508 ( 2004) 04- 0068- 07 印度是个多宗教、多民族...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 4期#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李 珉*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 本文探讨了印度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以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促成印度民族主义的形成、教派民族主义者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为教派民族主 义服务, 并指出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社会的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民族主义; 教派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 D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1508 ( 2004) 04- 0068- 07 印度是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 印度教为印度第一大宗教, 它的信徒占全国人口的 82%以上。印度教对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印度教对印度 民族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社会的双重作用。这里所说的印 度民族主义是指以印度教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主义, 包括以提拉克、奥罗宾多、甘地为代表的 世俗的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 印度的伊斯兰民族主义、锡克教民族主义则不在本 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印度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及其改革 19世纪初, 中世纪的印度教神学体系仍是印度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印度教徒 占全国人口的 3/ 4, 印度教的教义、教规和道德习俗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宗教 体系里有很多封闭、保守、僵化的条规、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印度教盛行偶像崇 拜, 崇信各种各样人格化的神祗, 如毗湿奴、湿婆、罗摩、黑天等大神以及迦利、杜尔迦等 女神。信徒们必须进行种种繁琐的祭祀活动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这些活动浪费了他们大量 的精力和财力。印度教教义中的摩耶论 (世界幻相论)、业报轮回、灵魂解脱等观念, 也牢 固地束缚着印度民众的头脑, 使他们沉沦于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甘心忍受的心态中。印度 教所宣扬的种姓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印度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等级制度, 它将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 (后来由于战争征服和对不遵守种姓制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惩罚, 产 生了不可接触者, 又称贱民、第五种姓等) , 并宣称每一个人的种姓是神根据每个人前世的 行为决定的, 所以是不可改变的: 前三个种姓被认为是高贵的、洁净的, 首陀罗与贱民是低 种姓, 是污秽的。各种姓的纯洁度从婆罗门依次递减, 高种姓要避免与低种姓接触, 人们应 安于自己的种姓, 各守其职, 以期来世可以达到更高一级的种姓。 种姓制度倡导的纯浊观念根深蒂固于每一个印度人的心中, 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相互对 立, 互不来往, 造成生活在印度社会里的人们相互之间严重的排斥性心理, 使印度人缺乏对 #68# * 李珉,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 邮政编码: 610064。 自己同胞的同情心, 缺乏共同体内聚力, 使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几千年来, 组成印度社 会的基本单位是村社, 每个村社基本上是一个政治与经济自治的小王国。在这种封闭的村社 制度和种姓制度的密切结合下, 村民们都安于现状乃至麻木不仁, 对村社以外的任何事情漠 不关心。只要村落保持完整, 村民们对外族的入侵、国家的动荡乃至民族的危亡并不在意。 在印度, 虽早已具备形成一个民族的条件, 但种姓制度却难以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比如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 无论是婆罗门, 还是马拉塔、马哈尔, 他们在人种、肤色、语言、宗 教信仰及生活习惯上, 很难说有什么差异, 但他们只承认自己的种姓属性; 而不能有一个共 同的民族意识。同一地区的人尚且如此,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更无从谈起, 因 此, 直至近代, 印度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0 ¹由于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 在面临外敌入 侵时难以凝聚起抵御异族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从而造成历史上印度不断遭受外族入侵。 近代时期英国征服印度时, 仅用 1万军队就征服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印度, 其办法就是 依靠 /分而治之0 的政治谋略。英国人不仅挑动当时印度最强大的三支地方势力之间自相残 杀, 而且利用种姓制度制造不同种姓之间的矛盾, 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服务。 此外, 印度教几千年所形成的各种陈规陋习, 如多妻、童婚、寡妇殉夫等风俗使广大妇 女处于最悲惨、最受歧视的境地。印度教的这种愚昧和落后状态, 严重地束缚了人民的思 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一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印度知识分子认识到, 要想振兴印度, 就必 须首先改革印度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19世纪在印度掀起了一场以宗教改革为先导的社 会改革运动。近代印度教改革运动在印度史上又称为 /近代启蒙思想运动0, 它对消除印度 教的弊病, 促进印度教的现代化, 提高信徒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信心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 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从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兴起, 到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 大约经历了 8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民族运动的领袖对印度教提出新的阐释, 把印度教作为 一种思想武器, 利用印度教的凝聚力, 去发动民众、团结民众, 激励他们为祖国的解放而献 身。 提拉克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领袖、国大党激进派的杰出代表。他利用印度教发动 广大民众, 组织了 20世纪初印度第一次民族运动高潮, 使民族运动由少数上层人士的改良 运动转化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政治运动。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拉克民族主义的核心是 /司瓦拉吉0 ) ) ) 印度自治。在提拉克看来, 印度要实现自 治, 就必须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鼓动他们投入民族斗争的行列。提拉克 强调 5薄伽梵歌6 中的为真理和正义而积极行动、忘我战斗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他与其他注 释者不同, 他通过对 5薄伽梵歌6 中 /四瑜伽0 的解释, 突出强调了业 (行为) 瑜伽在其中 的地位, 宣扬积极行动、/为世界服务, 就是为神服务0 的思想, 其目的是要改变传统印度 教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观念, 鼓励广大教徒为祖国的独立积极行动起来, 投入到民族解放 的斗争中。 他还用印度教观念论证 /司瓦拉吉0, 使民族主义政治纲领与宗教道德理想结合起来。 他认为: 在印度, 政治是离不开宗教的, 任何政治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民族的 /达摩之治0 #69# (dharmarajya, 指 /用印度教的首先法则所治理的社会0) , 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自 治, 都属于宗教的 /达摩0 或宗教的神圣职责。 /达摩0 是印度教教义中的核心概念, 它的 基本含义是 /支持0、/维持0, 后转化为 /本质0、/法则0 等。在哲学意义上, 它表示 /支 持事物存在的内在法则0、/万事万物固有的本质0 等; 从道德的意义上看, 它是表示 /人必 须履行的道德准则或社会义务0。因此, /达摩之治0, 就是用印度教的道德伦理法则来治理 国家或社会。提拉克则用 /达摩0 来论证 /司瓦拉吉0 的重要性, 使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和接 受民族主义的纲领 ) ) ) /司瓦拉吉0, 他公开向群众宣传: /司瓦拉吉就是我们的达摩0, /没 有司瓦拉吉, 我们的生活目的和我们的达摩是无法实现的0。º为此, 他从政治、道德、精神 三个方面解释 /司瓦拉吉0 这个词。从政治上说, 它表示自主、自治、印度人自己管理自己 的国家; 从道德上说, 实现印度自治乃是广大印度教徒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和天职, 如果不 能达到自治, 他们就无法实现道德的最高准则; 从精神上说, 实现自治还是印度教徒追求的 最高精神目标, 只有达到自治, 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在的精神自由。»提拉克从 1893年起 就在马哈拉施特拉地区发起了庆祝象头神节的活动, 以此团结和教育广大印度教徒, 后来, 象头神节就成了马哈拉施特拉地区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活动, 并扩展到全国各地。 总之, 提拉克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把政治与宗教、把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与印度教学说紧密 地结合起来, 利用宗教对群众的吸引力, 去发动广大群众投身反英斗争, 使民族主义运动从 少数人的改良活动转变成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奥罗宾多#高士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亦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激进派的杰 出代表。他曾在 1905 ) 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第一次高潮中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从1893年回国到1910年脱离政治活动, 奥罗宾多从事民族主义运动 17年。他的民族主 义是以印度教的精神哲学为基础的民族主义, 故历史学家称之为 /精神民族主义0, 它是一 种带有深厚宗教色彩的民族主义观。 他认为, 只有把印度人民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精神注入到政治中, 才是印度觉醒和复兴的 必要条件。他把民族主义和宗教完全结合在一起, 明确指出: 爱国主义是 /宗教信条0, 民 族解放是 /宗教祭祀0, 消极抵抗是 /证悟神灵0, 为祖国而牺牲就是 /解脱的道路0 等, 这 样, 把民族主义完全宗教化, 用神的力量来组织和推动群众投入民族主义斗争。 奥罗宾多认为,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唯物论, 即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乐, 而忽视 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 因而导致社会的不平等、残酷的竞争、野蛮的侵略和战争等。 印度教则正好相反, 特别是其中的吠檀多哲学, 它轻物质, 重精神, 主张人们应当通过不断 的瑜伽修行, 抛弃各种自私欲望, 净化灵魂, 完善道德, 真正建立起人与人相互和谐、相互 尊重、相互平等的世界。这样, 印度就应当承担起作为人类精神指导者的使命, 以促进人类 的精神进化。但只有实现自治, 印度才能履行指导人类精神的使命。 奥罗宾多在他的 /精神民族主义0 中还竭力鼓吹祖国的神圣性。他把印度比喻成伟大的 母亲、英雄的女神, 这位女神具有无限的、神圣的 /萨克蒂0 ( sakti, 力) , 从而可以把所有 的印度人联合起来, 团结成一个强大的统一体。什么是 /萨克蒂0 呢? 在奥罗宾多的家乡孟 加拉地区盛行印度教的一个教派 ) ) ) 性力派, 此派主要崇拜各种女神, 如杜尔迦女神、迦利 女神等。他们认为, 女神是最高之神, 女神的性力, 即 /萨克蒂0, 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源泉, 是最神圣的力量, 因此, 为祖国 ) ) ) 女神献身是对神的最高奉献, 奥罗宾多力图把这种性力 崇拜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把孟加拉人民对女神的崇敬与热爱转变成对祖国母亲的 #70# 崇敬与热爱, 以此鼓动民众投身民族运动。 奥罗宾多的 /精神民族主义0 就是一种宗教民族主义, 如果说提拉克只是通过印度教教 义来解释和论证他的民族主义的话, 那么奥罗宾多更进一步把民族主义直接看作一种宗教, 把民族主义完全宗教化了。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是继承印度传统宗教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和一些西方现代思 想而形成的。他一直把这种学说作为其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作为他领导的各种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和文明不服从运动的指导原则。这种非暴力学说在鼓动和团结广大民众争取民族独立 的斗争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甘地把真理与神统一起来, 构成了他的 /真理- 神0 一元论, 并且他从伦理的角度论述 神, 是为了使人们的道德规范神圣化, 从而在人类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法则。 他写道: /对我来说, 神就是真理和爱, 神就是伦理和道德。神是无畏, 神是光明和生 命的 源泉,,神就是良心。0¼ 甘地还继承了古代奥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和吠檀多的 /梵我同一0 学说, 认为世界 上一切事物都是梵或神的显现。那么, 人也不例外, 人也是梵或神的显现。人内在的本性, 又称之为 /我0, 就是神性在人体中的代表。 因此, 人性是神性的代表, 人性中先天就含有神圣的善性, 但是这种善性往往被表面肉 体的私欲所掩盖, 而不能显现出来。因此, 甘地主张人们应当通过非暴力的手段, 即通过自 我牺牲和爱的行为, 去感化或唤醒犯错误者或敌对者的内在善性, 使他们能够改恶从善、改 邪归正。如他所说: /非暴力是以一种感化他人的能力为前提的。0½ 在甘地看来, 真理就是 神, 是宇宙的最高道德准则, 也是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内含了每个人的善性是真理或神 性的表现, 唤醒世上一切人的善性, 实现人类的统一和宇宙的最高道德准则, 乃是人类的理 想和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通过非暴力的手段。但是他更强调手段的重要性。甘地 突出手段的作用, 就是强调非暴力, 而且这种手段是人们必须履行的最高义务。甘地的 /坚 持真理0 原则, 是以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修养为前提的。他认为, 一个坚持真理者 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 就是因为他坚定地信仰惟一至上之神, 确信每个人心 中都具有神性。另外, 相信印度教再生和业报轮回的观念也是 /坚持真理0 的必要条件。印 度教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激发了广大民众 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爱国领袖对民众进行的宗教式的民族主义的宣传, 鼓舞了广大民众为 祖国的解放而英勇献身, 印度教对推动民族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印度民族主义在民族运动中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为, 尽管提拉克、奥罗宾多、 甘地等这些爱国领袖希望团结包括伊斯兰教徒在内的印度广大民众, 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者, 但是他们利用印度教发动群众的这种做法, 在客观上就疏远了伊斯兰教徒, 加深了伊斯兰教 徒与印度教徒的隔阂。20世纪以来, 由于印度民族运动不断高涨, 英国殖民当局便利用这 种宗教矛盾, 采取 /分而治之0 的策略, 故意挑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致使两者的分 歧和冲突日渐尖锐。可以说, 民族主义激进派的领袖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利用印度教、宣 传印度教的种种做法, 对以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团结和教派斗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民族运动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印巴分治就是这种斗争的直接后 果。 印度教与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 20世纪以来, 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两大教派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 教派主义思潮不断泛 #71# 滥, 尤其是 /建立穆斯林国家0 思想的提出, 对印度教徒是个极大的刺激。再加上英国殖民 者的挑唆, 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两派的教派主义者都想压倒对方, 为自 己的教派争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他们把民族主义与教派的利益结合起来, 就产生了 /宗教民族主义0。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的根本宗旨是赶走英国殖民者, 排斥非印度教徒, 主 要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在印度建立一个 /印度教的国家0。他们甚至把教派利益看得比民 族利益还要重要, 具有宗教狂热性和煽动性。这种理论与提拉克、奥罗宾多、甘地和尼赫鲁 在民族独立运动中所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显然是不同的, 因为他们主张印度教徒应当与穆斯 林联合起来, 共同反对英国殖民者, 而从不排斥穆斯林。当时, 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思想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 一个是印度教大斋会的首领V. D. 萨瓦卡, 他在 1923年出版了一本 书, 题为 5印度教徒特性6 ( Hindutva)。在这本书中, 他首先提出了 /印度教徒0、 /印度教 民族0、/印度教国家0 等等新的概念, 并且全面地阐述了一种以复兴印度教文化、建立印度 教国家为主要宗旨的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理论。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领袖 M. D. 戈尔瓦卡, 他在 193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 题为 5我们或我们特定的民族性6 (We or Our Nationhood Defined)。在这本著作中, 戈尔瓦卡进一步阐述了印度教民族和印度教 国家的概念, 并提出一些新的思想, 从而使印度教民族主义理论完善和成熟起来。此后, 印 度教民族主义便在印度社会中传播开来。 萨瓦卡是印度教教派组织 ) ) ) 印度教大斋会的首领, 他是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的首倡 者。1937年, 萨瓦卡加入印度教大斋会, 连续七年当选该组织的主席。从 30 ) 50年代, 他 一直通过这个组织宣传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有: 5印度教徒特性6、5印度教 的意识形态和最近的纲领6 和 5我们称什么样的人为印度教徒6 等。 萨瓦卡首先提出建立 /印度教国家0 的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印度 教徒、印度教、印度教民族和印度教统一体。他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解释阐述了他的民族主 义观点, 其中带着浓厚的教派主义色彩。他认为, 每一个印度教徒都应当加入一个宗教社 团, 他在社会中应以一个宗教社团成员的身份出现。而其他的宗教信徒, 如穆斯林、基督教 徒, 虽然在这个国家已生活了几个世纪, 但他们不属于印度教社团, 也不构成印度教国家的 一部分。他指出: /我们印度教徒就是一个国家, 因为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亲 缘关系把我们结合成一个同质的国家。0 ¾ 萨瓦卡理论的核心是恢复印度教的传统, 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这种理论第一是 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 力图将他们驱除出印度; 第二是想把印度的穆斯林排除在印度这个国 家之外。他认为, 印度穆斯林虽然在印度生活了几个世纪, 但是从来没有把今天的印度看作 是自己的国家, 他们把印度看作是印度教的土地, 而不是伊斯兰教的土地。这种理论在当时 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对以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 也埋下了祸根。 戈尔瓦卡从 1940 ) 1973年一直担任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主要领导人。在这 30多年中, 他 竭力通过这个社团宣传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思想, 他的主要著作有: 5我们或我 们特定的民族 性6 ( 1939年)、5思想集成6 ( 1966年)、5戈尔瓦卡大师讲演录6 (七卷, 1974- 1981年)。 戈尔瓦卡继承和发展了萨瓦卡的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思想, 他进一步提出了 /国家虔 信0 论, 并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理论。 l. 印度教徒特质 #72# 印度教特质为: 具有崇高的追求, 信奉再生观念, 富有无私奉献精神, 崇尚内在的精神 力量。戈尔瓦卡认为, 只有具备了这些特质的人, 才称得上是印度教徒。而其他民族的人不 具有这些特质。在印度, 只有印度教徒才符合作为这个国家居民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因为他们热爱印 度, 把印度视为自己的祖国或母亲。 2. 清除非印度教因素 在他看来, 那些在印度生活了几个世界的穆斯林, 包括那些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 还有基督教徒都不属于印度这个国家, 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热爱、不忠诚这个国家。他们对 印度教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完全 /抱有敌意0, 因而 /拒绝忠实于这块土地, 拒绝作为这块土 地所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人0。¿戈尔瓦卡以这种理由, 把印度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都排斥 在印度这个国家之外。 3. 印度教民族主义 戈尔瓦卡认为, 复兴印度教的古代传统、建设一个强大的印度教国家是重建印度的 关 键, 他把印度教的各种社团, 尤其是国民志愿服务团, 看作是建设印度教国家的主要工具。 4. /国家虔信0 论 为了建立强大的印度教国家, 他还创立了一种 /国家虔信0 论。他称印度这个国家为 /祖国母亲0, 每一个印度教徒必须对她绝对的虔诚和崇信, 要对这个印度教国家 /履行义务 和无私服务的精神0。也即是把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力量都贡献给印度教国家, 作为她 的一个驯服工具。 概言之, 戈尔瓦卡的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印度的土地是印度教的土地, 印度的文明是印度教的文明, 印度的生活方式是印度教的生活方式, 印度的国家是印度教的 国家。印度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不属这个国家, 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忠诚于印度。戈尔瓦卡 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是一种较偏激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理论, 对印度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 响。 随着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 印度教的许多教派组织也建立起来, 如印度教大 斋会, 国民志愿服务团, 世界印度教徒大会, 印度人民同盟等, 他们的理论核心主要是 /复 兴印度教社会与文化0, 在印度建立一个 /印度教国家0。带有浓厚教派主义色彩的政党 ) ) ) 印度人民党, 在成立几年之后由于政治的需要, 它越来越接近国家志愿服务团和世界印度教 大会等教派组织, 与它们联手搞了不少反穆斯林的教派活动, 表现出明显的教派性质。近 20年来, 由于广大印度教徒的支持, 该党在印度政坛上快速崛起和发展起来。1996 年印度 大选时, 它击败了国大党而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1998年大选时, 它再次获全胜, 而开始 上台执政。这些事实足以说明, 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思潮在印度社会中的影响之大。 印度教教派民族主义极力主张印度教的社会价值观, 即: 一个人应为了子孙和社会的繁 荣而孜孜不倦地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负担起国家和家庭的责任, 而不是以追求实现自己个人 的利欲享受为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印度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主义情感, 从而为印 度的强盛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 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教徒中也滋长 了一种宗教狂热心理和反伊斯兰教的躁动情绪, 使得教派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 如引发 大规模流血冲突的 1992年的庙寺之争、2002年的古吉拉特邦的火车站事件。教派冲突至今 仍然是印度社会统一和稳定的大敌。正如印度前陆军总参谋长V. N. 夏尔玛曾指出: /印度 的最大弱点并不是经济, 而是内部的不和。0 À #73# 总之, 以印度教为理论基础的印度民族主义, 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独立、繁荣有其积极 的、重要的作用, 但从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和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繁荣的总体效果来说, 它 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¹ 王红生: 5种姓制度6 , 陈峰君主编, 5印度社会论述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170 页。 ºS. 巴帕特编: 5提拉克著作与言论集6 , 浦那, 1926年, 第 333页。 »同上。 ¼ 5青年印度6 1920年 3 月 9日。 ½ 5青年印度6 1926年 8 月 12日。 ¾ 萨瓦卡: 5印度教徒特性6 , 印度普那, 1942年, 第 126 页。 ¿戈尔瓦卡: 5思想集成6 , 印度班加罗尔, 1966年, 第 126 页。 À转引自孙士海: 5印度的崛起: 潜力与制约因素6 , 5当代亚太6 1999 年第 8期。 (上接第 48 页) l{Robert D. Blackwill, 0 The Qual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US- India Relationship,0 Remarks Delivered in Calcut- ta, 27 November 2002. l|US Embassy in India, 0 People, Progress and Partnership: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India Relations,0 September 2004. http: PPnewdelhi. usembassy. govPwwwhppp. html l}0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Together0 , Remarks by Yashwant Sinha, Indian Minister for External Affairs,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 C. , September 10, 2002. l~Kanti Bajpai, 0 Add Five . E. s to Make a Partnership, 0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3 ( Summer) 2001, p. 83. mu0 India and the US: Towards a New Partnership,0 Speech by Dr. Manmohan Singh,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to the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September 24, 2004. mv0 Jaswant Nails Govt, Attacks America,0 The Times of India, 16 November 2004. mw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mxK Alan Kronstadt, 0 India- US Relations,0 CRS (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Issue Brief for Congress, up- dated 4 November 2004 my0 Weapons of Peace: US Should Buy Back Arms to Prevent War0 , The Times of India, 24 November 2004. mz0 Policy Council on India Meeting : Understanding the . Next Steps in Strategic Partnership. ,0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6 May 2004. m{美国在五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此类部门, 即阿布扎比、香港、莫斯科、北京和新德里。 m|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do- U. S. M ilitary Relationship: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2003. m}John E. Carbaugh, Jr. , 0 Shared Concerns over China Driving Closer US- India Security Relationship0 , India Report, 17 April 2003, http: PPwww. usindiafriendship. netP m~同上。 nu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of India, USI National Security Series 2003, New Delhi: Knowledge World, 2004, p. 19. 该年会的主题是 / The Emergence of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s a Power to Reckon with in the Interna- tional Arena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India and the Region,0 12- 13 November 2003. nv与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 ( IDSA) 高级研究员 Sujit Dutta的谈话, 2004 年 8月 24 日。 #74# quent high- profile visits, intensifying security and defense cooperation, and the joint initiative of / further strategic partner- ship0, which are largely based on the supposed shared values and overlapping interest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visible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both sides about a range of global issues, which cast uncertainties over the prospect of the bilater- al relationship in spite of a possible trend of forg ing a quasi- strategic alliance. Key words: India; US; security relations India. s Non- alignment Option in the Cold War Scenario Wu Fuzuo Following the independence, India found itself in a challenging global sett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bi- polar confronta- tion and this, coupled with its stressed economic situation, made Indian policy- makers to adopt an approach of non- align- ment, taking side with neither party of the cold war standoff and seeking maximum interests of its own by properly m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Later , the conclusion of the Indo- USSR treaty in the early 1970s met India. s needs for confronting China and Pakistan and achieving the regional hegemony, which actually went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non- alignment. Key words: India; non- alignmant Nuclear Learning and Nuclear Deterrence: India. s and Pakistan. s Practice Zhang Jiegen The theory of nuclear learning has prevailed inWester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been of significant influence since the late 1970s. This article, based on Joseph Nye. s analysis of nuclear learning , examines the tentative process of nuclear le- arning and the role of nuclear stability of India and Pakista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 nearly six- year duration of the prac- tice in the two countries contributes to a growing stability of nuclear deterrence for India and Pakistan, while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stabilize this particular nexus of mutual nuclear deterrence. Key words: nuclear; India; Pakistan Hinduism and Indian Buddhism: A Historical Connection Ou Dongming Historically , while appearing and functioning as a heresy to Hinduism, Buddhism, almost at its very inception, inherit- ed manifold principal elements of theHinduist ideology and there existed a complex process of interlacing fierce contests with mutual assimilations and interactive influence. Theoretically, there are appa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octrines over several major points such as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caste system and some abstract religious concepts. Key words: Hinduism; Indian Buddism Hinduism and Indian Nationalism Li Min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negative impacts imposed by Hinduism on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India and how Indian na- tionalist leaders employed the belief in Hinduism in order to give rise to the modern Indian nationalism and how Hinduism as a religion has been used as reliable instrument serving the purpose of communal- oriented nationalis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alist practi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Hinduism has the double- edged effects o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India. Ó Key words: Hinduism; Indian nationalism Salman Rushdie: An Analysis of His Poetics in the Post- colonial Context Yin Xinan Salman Rushdi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controversial English writers, has been famous for his contribut- ions to developing the contemporary poetics in a trans- cultural and post- colonial context. He focuses on a meaningful writing including historiography, narratives of ethnicmemor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 some extent, his poetics repre- sents many major aspects of the post- colonial theory. Key words: Salman Rushdie; poeties India. s Effort to Be a Permanent Membership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Its Relevance to Relations among Big Powers Wang Lihua The recent intensification of efforts by India to realize its aspiration of securing a permanent UNSC membership, includ- ing joining hands with Germany, Japan and Brazil, demonstrates New Delhi. s determination and conference in achieving this longstanding goal. Despite several obvious justifications for India, the mixed attitudes of P- 5 countries characteristic of either ambivalence or hesitance or non- specificity will greatly reflect their sophisticated concerns and affect both the orient- ation of the publicized UN reform and the chance of India. Key words: India; permanent memberslhip; UN Security council India Emerging as a Power: Its Implications for Sino- Indian Relations Yuan Zongjian India has been emerging as a big power regionally as well as globally and this has actually created some significant im- plications for its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 increasing and positive engag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during re- cent years, to some extents, justifies an increasing optimism in China about a rising India, but the ascendance of India,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posing a formidable challenge and demanding the subtler dealing with this relationship. Key words: India as a power; influence; Sino- Indian relations Geopolitical Inputs in the China- India Border Disputes ChenHuijuan The current resumption of negotiating the prolonged border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rouses a renewed interest in probing into the geo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origins of and relevance to formulating different sectors of Sino- Indian boundary, attempts to provide a geopolitical framework to un- 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border difference, suggesting any possible settlements have to follow a consensus over the security perception. Key words: geopolitics; China- India border disputes Economic Dimensions of Indian New Military Strategy: An Assessment He Xin Indian military strength has, coupled with phenomenal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d a rapid expansion from the 1990s onwards. As a collateral development, the patterns of Indian military strategy have begun to be redefined from an economic Ô
本文档为【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57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3-04-26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