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举报
开通vip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第一章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研究文艺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②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③文学理论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它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研究文艺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②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③文学理论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它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3.各种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①文学理论分为七种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是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②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③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文学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抄照搬,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要注意以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②要具体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 ③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一种"人学"。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7.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交往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的思想,文学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第三章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①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②生活活动的内涵包括: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③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写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①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入手,就形成了"摹仿论",其理论的依据是强调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摹仿。 ②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入手,形成了表现说。表现说的理论依据是认为文学即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③从作品自身入手,就形成了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依据是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④从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入手,则形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其理论的依据是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才能实现其价值;而读者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进入阅读的;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是文本含义具体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类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①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②文学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③"不平衡关系"说明了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第四章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①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②广义的文化含义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审美含义是今天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等。 ③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①可以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②从目的看,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 ③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艺术形象充满了活生生的感性直觉。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④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①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②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蓄性质;二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含蓄性质。 ③本文的话含蓄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含蕴特性。 第五章 1.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就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去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加以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区别对待,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分,用以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2.如何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②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 ③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世界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 ④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同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审美特性同样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审美特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就不成其为文学活动了。 ②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又具有时代的特点和性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属性。 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第六章 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①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②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人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2.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文学创造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种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在主客体双向运动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这是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他不仅"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4.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①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所以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创造中所运用的并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 ②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所以显得含蓄、模糊、多义。文学言语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话语。 5.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社会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其特点是: ①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富于诗意的生活。 ③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的社会生活,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 6.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体验的生活总是有限的。即使如此,能成为作家创作对象的,或者说,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现实客体的,也只能是作家所感受、体验过的生活。 7.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而且,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8.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①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 ②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③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9.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①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③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①因为,一切社会事件、现象等,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②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如果没有渗入记忆,没有转化为震撼主体心灵的材料,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也很难发挥作用。 2.什么叫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①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②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③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④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4.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①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 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 ③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④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第八章 1. 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诗艺性等特征。 ②所谓主观性,指文学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③所谓内蕴性指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④所谓假定性是指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 ⑤文学的诗艺性是指文学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属性。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是什么? ①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它的内蕴性和假定性。生活的真实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真实,即没有经过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 ②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与诗艺性。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的精确性。总之艺术真实同自然状态的生活真实和本质上属于发现的科学真实相区别,它是一种创造的真实。 3.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而对于文学来说,艺术形式与它体现的内容之间完全处于合一的状态,就像人的灵与肉的关系一样;由于形式创造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这就是说,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 第九章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①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时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形态。他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 ②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状态,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浪漫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有什么区别? ①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 ②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性与表现性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③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含蓄的。 ④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①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②假定性。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它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 4.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从诗歌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通过较详尽的描写,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和创造意境。 5.试比较散文与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文学的真实性。 ①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事件。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②散文的真实性更侧重于真实的感受。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大的比重。 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①小说和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②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解答的自由度和优势。它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全面广泛地描绘社会生活。 ③剧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加以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第十章 1.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有什么不同?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②文学言语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什么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不可重复性的、贯串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二是反映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指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魅力,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二是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包括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举例说明略)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指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①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南宋范晞文指出意境的特征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可以是景中藏情,也可以是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但都是情与景交融不可分。 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举例说明略) 6.举例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哲理性。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②象征性。这是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特征。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义"的载体。 ③荒诞性。这是意象的形象特征。包括了形象上的荒诞性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即外在形态荒诞奇怪,内在事理有悖常理。 (举例说明略) 第十一章 1.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这是分析叙事的的基本单位。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不同于事件就在于(1)情节必须表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2)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2.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首先应先阐明文本时长和故事时长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说明两种时长在叙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关系,即省略、概括、场景、休止等形式及其对叙事速度的影响。然后再从作品的宏观角度分析叙事速度是怎样交替变化的,这种速度的交替变化就是叙事的节奏。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叙事节奏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第十二章 1.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与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1.文学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①风格具有独创性。个性鲜明有独创性,艺术上日臻成熟的作家,才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等于没有风格。 ②风格具有稳定性。作家个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造成风格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排斥某些作家由于生活状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风格可能变化的情形。这种变化的了风格同样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风格具有多有性。这是由作家的创作的个性和才能,描写对象不同的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决定的。不仅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一作家在不同情势下也会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不同之中仍有主导的方面。 2.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据此定义,风格的基本内涵包括: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世俗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缘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4.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比如气候,就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而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对人的生活的影响同样密切。因此,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5.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①对"心画心声"说,或流传更广的"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等说法需作具体分析。 ②人们好说"道德文章",把"道德"与"文章"相连,但两者既可能一致,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如果仅从精神和伦理着眼理解风格,就难保使真理变成谬误。 ③布封也提出过"风格即人"的观点,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第十四章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①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②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也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传文学产品得以最后完成;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意义? 由于文化市场是连结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中介,因而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均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最重要的标志是价值规律介入了文学活动领域,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从而给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学事业的繁荣满足了文学消费者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可能带来某方面的负面效应,如一些迎合消费者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在文化市场十分畅销。 3.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的生产、流通货消费读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4.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回顾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古今中外的文学接受史也表明,文学消费和接受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和接受总是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与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文学消费和接受的实质,是通过艺术娱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当然,在文学生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不同的表现。 5.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 ②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则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6.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征之所在。 ①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动,能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诉诸读者的兴趣、趣味和激情,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描摹,而是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 ②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具有艺术魅力。文学作品中叙述角度的独特、安排故事情节的机智、悬念设置的奇妙、抒情意向的奇特、文学结构的精巧,以及遣词造句的形式美等等,都可能力作品增添美的魅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③在阅读文学作品的瞬间,读者既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感,同时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而警醒,从而产生一种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情感体验。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①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②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认识价值。它以形象或形象体系整体地反映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为那些分门别类地反映现实的科学著作所难以企及,因而伟大的文学名著或巨著常常被人们称为史诗或百科全书。 ③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认识价值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讲故事即叙述主人公的活动事件、描写人物命运或人物性格变化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抒情性文学作品则往往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抒发,反映某一社会,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的情感精神风貌。 ④文学作品正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它把人类社会生活描写出来并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把握历史规律,增长生活知识,满足认知需求。 ⑤文学接受除了帮助读者认识外在世界之外,还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者自我的认识。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①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阐释的要义是,阐释主体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去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与交流。文学的价值阐释属性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 ②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学作品中所包括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等内涵,也是文学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是文学的文化价值中较为重要也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并且,文学作品中哲学价值有时与其宗教价值交织在一起。 ③读者作为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接受主体,即所谓文化的阐释者。从理论上讲,一切读者都是与自然人相对的文化人,都可以是文化价值的阐释者。当然,更有代表性的是那些自觉地从事文化阐释的文化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①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即审美的交流活动。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了文学接受具有社会性的交际功能。 ②文学交流源于人类的日常交流,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不同。它没有强制的性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是读者与读者之间,都类似于精神、气质、情感上彼此投缘和亲近的朋友式的关系,属于理想的人际交流状态。 ③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第十五章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等。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①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②审美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指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接受动机;借鉴动机指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接受的动机。 3.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①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②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③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4.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①文学接受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解",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②"正误"由于合乎再创造的文学接受规律,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反误"显然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必须予以否定。 5.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①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②但是,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这类令人"完全遇挫"的作品,有的尽管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但因阻绝了读者的介入,其价值往往又很难得以实现。 ③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 第十六章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①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这种话语的运用,总是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最后,通过文学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①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②思想标准包括着三个基本点: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艺术标准的构成内涵包括: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做出分析判断;艺术形象的评价,即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具有独创性;意蕴批评,即意蕴是否深刻、丰富。 ③由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又可以看到,艺术标准与思想标准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越是深层的批评,艺术标准就与思想标准越难分开。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整体性的。 5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拟,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以社会历史批评与语言学批评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嗽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源头上讲,尽管他们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深处,而且可能在同一个的批评中出现,但是,就其型为一种各有规范的批评模式而分道扬镳,则社会历史批评早而语言批评晚。在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奠基于维柯,型于圣·佩韦,熟于丹纳,马克思主义革新和发展了这种批评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就。而语言学批评形模式,则是在西方现代语言学就的推动下逐步为们所认可的。它发端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建构于本来也是语言学家的俄国的雅各凹森,发展于美国、国的一批批评家如艾·阿·理查兹。但是,语言批评又与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多有纠缠。因此,它虽然模式化了,但其模式的清晰度,远不如社会历史批评那样明确。 其次,从学科理论的支撑背景讲,尽管两者都不乏学理支撑,但背景各盎相同。社会历史批评有着深厚宽广的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学控獬景,尤其是后来,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支撑,使社会历史的批评模式宏大而又不乏精到,广为批评者运用。而语言学的批评,则主要是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等新兴学科的背景,是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的渗透。它批评的特点是精细、独到,有着社会历史批评不可替代的势和新意。 再次,从批评的着眼点讲,社会历史批评更关注作品与社会生和历史环境的关系,主要的批评点是作品的历史真实与真实状况及其社会影响,有时,它会由对文学的批评转向对社会的批评。因此,社会历史批评的视野十分开阔。语言批评的着眼点则主要在作品独立自足的体系之内,如语言、语义、语境、结构效应、意义转换、符号能指等文体包含的各种要素上,并从这些要素探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排除所谓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也排除作者本。这种批评,显然具有阐释,并且确实可以阐发出独特的意味。 最后,从批评产生的效应讲,社会历史批评影响读者阅读思考的,更多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社会生景,是对的命运的关注,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而语言学批评则更多地影响读者精细地读解文本本身,就文本的构去发现的魅力和用,不排斥"误读"产生的特殊意义和美学感受。语言学的批评,把文学这种语言的语言表现力和魅力推向新的高度。 在比拟了两种批评模式之后,可以看出传统批评与现代批评的主要区别:一是产生形的时代历史条件有别,二是学科理论的背景支撑有别,三是批评的着眼点和视野有别,是对社幻裢读者产生的影响有别。但是,他们也有嘶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批评的对象都是文学作品。因此,尽管有种种区别,并不妨碍它们在具体批评中的某些叉和相互借鉴。 PAGE 16
本文档为【文学理论课后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68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3-28
浏览量: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