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举报
开通vip

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 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 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1,、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的主要差别, 解决地震剖面存在问题的途径, 主要差别(1)在测线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3)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复合反射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一组靠的很近的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全三维偏移剖面上都会准确归位 。途径 (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转换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2)偏移处理 它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3)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它是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后,对绘制的目标层构造图进t0行空间校正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主要标志, (1)强振幅 反射波一般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在干扰背景上。反射波振幅的强弱还与反射 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如果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眼侧线 应当是稳定或渐变的。(2)波形相似 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 反射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所以同一 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是相似的。(3)同向性 如果有一个反射波传导测线 上,它的视速度不变,或只是沿测线缓慢变化,沿测线布置得观测点又相距不远,则同 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射线路经或到达时间是相近的,相邻地震道记 录下来的振动图也是相似的,形成同相轴。(4)时差变化规律 一次反射波的同相轴是 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是弯曲的;折射波、直达波等原来在共激发点记录上是直线型的 同相轴,动校正后变成了曲线。在自激自收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与界面的形态基 本对应,而相邻道之间的时差变化规律应该相近。 上述4个标志中,前2个可以用 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反射波出现,后2个有助于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 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进行判断。 3、绕射波基本概念,绕射波的产生及其特点,(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 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最常见的是断棱绕射波和不整合面上突起点的绕射 波。特点:(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2)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 当激发点移动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测线上的位置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 的投影点。此时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将沿t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当然,如果介质结构发生变化,曲线形状也发生变化。(3)绕射波域反射波在x=2L 上相切。(4)绕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比同界面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大,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 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5)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与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 角有关,夹角越大,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侧线与断棱正交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最陡, 平行式最缓。 4、垂向分辨能力和水平方向分辨能力的基本概念,(菲涅尔带,菲涅尔带半径的概念,) 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水平方向分辨率是指 在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oco(菲涅尔带:若在界面上点两侧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点产生的绕射子波c T,c到达点的时差为 ,则认为 、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 点是加强的。、ococ2 ,,cc点以外产生的绕射波在点不再互相加强,我们把以为圆心,为半径,在反射ooc 界面上画出的圆的范围叫做点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菲涅尔带。菲涅尔带半径的概念:o vavt0R,式中, 为平均速度;为双程反射时间;为地震波的主频。) fvtav0m2fm 5、(真倾角、视倾角、测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真深度、法线深度、视铅直深度之间的关 系), 没整理 第六章 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基本流程, 1),连井解释——包括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垂直入射反射时的反射系数,并与地震子波褶积)、层位标定(确定井旁地震反射信息的地质含义)、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平均速度(用于时深转换)和层速度(用于岩性解释)的计算。2),剖面解释——包括:基于测线对比,用于确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解释层位,研究并追踪大套构造层;全区测线对比,解释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3),复杂剖面解释——对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以及特殊地质现象作出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 、二维地震剖面解释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2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遵循由易到难原则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网闭合圈对比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8,研究特殊波9,剖面间的对比, 3、剖面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 1,确定标准层及其相应的地质层位,弄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其接触关系。2,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确定断层的性质、落差及断面的产状。4,了解基底埋藏深度。5,划分构造带。 、地震剖面上断层的主要标志, 4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2,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局部变化3,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4,反射波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5,出现特殊波 5、特殊地质现象及其地震特征, 1,不整合 1)平行不整合 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较强。2)角度不整合 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2,超覆、退覆和尖灭 超覆、退覆在时间剖面上它们都是同时存在几组互相不平行而逐渐靠拢合并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轴。不同的是超覆时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较新地层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伏的较老地层反射波相位所代替。时间剖面上超覆和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轴分叉、合并现象。 尖灭 在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同相轴的合并靠拢。相位减少。3,逆牵引构造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逆牵引构造主要依据包括: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测线上,波组的相似性都好;相邻剖面都有逆牵引现象且比较清楚;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而且构造高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构造幅度表现为深层 小、浅层大;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断层两盘的形态与绕射波量版不符合等。4,古潜山 古潜山顶面通常是不整合的,波阻抗差大,所以反射波能量强,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而且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特殊波,剖面形态比较复杂。如果古潜山内部地层稳定,分布面积广,其反射波特征也较明显,可有标准层出现。但大部分地区的古潜山内部很难得到较好的反射同相轴。5,火山岩体 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锥体规模不大地震上表现为小型丘状,水平切片上呈环状分布,与上下左右围岩呈不连续接触。火山斜坡亚相地震上以明显的角度接触,振幅较弱,范围不大。火山喷发溢流亚相地震上呈较好的连续性,振幅强,一般与地层界面平行。浅层火成岩顶底反射品质较好,其内部无明显的反射,一般外形上呈丘形板状。 6、地震反射标准层的追踪是对比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标准层追踪时,需采取的两点主要措施, 选好剖面和做好剖面闭合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两大重要措施。 1)选好标准层后,要在全区测网中选出质量最好的典型剖面做为基干剖面,并构成基干剖面网。对基干剖面的要求是: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最易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作区内均匀分布,可控制全区。然后,再实现基干剖面的反射标准层的全区追踪。 2)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释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方法。消除交点处时间不闭合的有效t0 方法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严格做好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做好互均化处理(包括时差、振幅、相位和子波四大校正);合理选取动校正速度和偏移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偏移数据体不会出现测线交点不闭合现象。 第八章8.1.1利用速度信息研究岩性的基本思路 , 影响速度因素很多,如岩性、弹性常数、密度、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和孔隙度、孔隙中流体的性质、温度、压力等。上述表明两个明确的认识,一是地震波速度信息确实与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影响地震波速的因素又远不止岩性一个,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而且关系也很复杂。因此,利用从地震观测中得到的速度资料来解释岩性既有可能,但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把除岩性以外的其它影响速度的因素如地质年代、埋藏深度等消除掉,使实际测得的速度数据主要反映岩性特点,并且认真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各地区岩性的速度特征及速度与岩性之间的关系特征的话,用速度资料解释岩性,实现速度、岩性之间半定量、定量解释也是可能的,这就是速度资料用于岩性解释的基本思路。 8.1.2利用速度信息划分岩性, 各种岩性具有不同的速度值范围,这为利用速度信息划分岩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利用声波测井或地震波阻抗反演等资料计算出各种岩性的层速度,经过分析和标定后,就可以利用层速度资料进行岩性解释。另一方面,同一岩性的地层有一个速度变化的范围,不同岩性地层的速度范围有时互相重叠,并且又受埋深、地质年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速度资料划分岩性的可靠性是有条件的。此外,由于地震勘探垂向分辨率的限制,导致利用常规速度谱解释层速度的精度和地层的分层厚度受到限制。这就要求利用速度信息进行岩性解释时应充分考虑研究区的速度分布规律,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各种资料,尽量选择岩性相对单一、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区进行。步骤包括:制作工区的岩性-速度图版、地震速度谱解释与层速度计算、划分岩性。 8.1.3利用划分岩性, vvps E1,,,,,2,,,E,,,, vvsp21,112,,,,,,,,,,,,,,, 21,,,,,2,,vp于是可得的表达式为: ,,,,vvps12,,,vs ,这里为拉梅常数,为切变模量, 为介质密度,为杨氏模量,为泊松比,为E,,,,纵横波速度比,为体变模量。 , 上述公式表明,通过计算纵横波的速度比,有可能得到岩石的弹性参数,而岩石的弹性参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岩石的特征,这是我们借助于地震纵横波速度比来划分岩性的基本原理。 利用划分岩性的步骤 1)作出-岩性分区图 2)用估算vvvvvvvpspspps泊松比,用推断岩性 ,, 8.1.5.1利用速读资料预测压力的理论基础, 1)从物理参数间的关系上看,波速与地层压力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地层的压力异常使岩石的孔隙度改变,通常异常高压地层的孔隙度表现为相对增高。孔隙度又与速度有着密切关系,孔隙度增高一般导致速度下降。 2)从形成地层压力异常的成因上看,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快速沉降的结果,地层不能按正常情况压实成层,正常的静水压力失去平衡,这样的地层在后期沉积岩层的压实作用下容易形成高压地层。 3)从高压地层的特点上看,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压实受阻,即在上覆地层重荷的作用下,岩层受到压实作用,若重荷压实的速度超过了流体排出的速度,此时压实受阻,排不出去的流体要承受部分重荷,使地层中的流体出现压力异常;二是压力升高,即上覆地层的作用力传递给封闭状地层孔隙中的液体,造成该地层的流体压力升高。 8.2.3什么是“亮点”,“亮点”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所谓亮点,狭义地说就是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与上下左右的反射振幅相比,它更为突出明显。 主要标志 1)振幅异常(亮点) 2)极性反转 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 4)速度下降 5)吸收衰减 8.2.3.3“暗点”:当储集层的波阻抗与盖层相差不大时,则形不成亮点,只能产生弱反射,即所谓的暗点。 8.2.3.4“平点”:所谓评点,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平地层或流体的接触面上产生的水平反射。 8.2.4AVO技术(定义):所谓AVO技术,就是利用共中心点(CMP)道集或共反射面元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两侧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储集层的岩性或含油气性的一种资料处理与分析技术。 8.3.1厚层、薄层的定义,研究薄层的意义, ,,一般用地震波波长(一般在70-100米左右)作为薄层的界限,即厚度远大于的称为厚 ,,,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的属薄层。有时又会把薄层定义为/4,甚至/8. 在沉积岩地区,地层剖面大多呈薄互层组合。在剖面对比过程中,对薄层的对比主要采用“波组”,“波系”的对比方法。相对地层而言,波组、波系是地震波在某一套薄互层之间相互干涉叠加的总体结果,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个单个薄层的反射波。从理论上讲,地层的厚度只要在横向上存在一定的变化,其地震响应也必然会有所变化,关键是如何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在勘探和薄层砂体有关的油气藏时,如何识别和解释薄层反射。作为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岩性的一项重要内容,薄层反射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研究薄层是地震勘探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岩性解释的重要内容,了解并掌握薄层的动力学、动力学特征更有利于实际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8.4.1地层属性的定义、分类, 定义:1)从数学定义上看,地震属性是地震资料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学特征的一种度量。2)从地震属性的提取过程来看,地震属性是一种描述和量化地震资料的特性,是原始地震资料中所包含全部信息的子集,而地震属性的求取是对地震数据进行分解,每一个地震属性都是地震数据的子集。3)从应用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地震属性是地震数据中反映不同地质信息的子集,是刻画、描述地层结构、岩性以及物性等地质信息的地震特征量。 分类:(1)建立在运动学、动力学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类型。主要包括振幅、波形、频率、衰减特性、相位、相关分析、能量、比率等。(2)以油藏特征为基础的地震属性类型。主要包括表征亮点、暗点、AVO特性、不整合圈闭或断块隆起异常、含油气异常、薄层油藏、地层间断、构造不连续、岩性尖灭、特殊岩性体等的地震属性。(3)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在地震属性的提取过程中,根据输入数据的方式又分为1)以剖面为基础的属性2)以同相轴为基础的属性3)以数据体为基础的属性
本文档为【地震资料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