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举报
开通vip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 明确考查方式 中考语文试卷已经越来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接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摈弃了“陈”、“俗”、“碎”的题目。《2009年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2008年全省各地...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 明确考查方式 中考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试卷已经越来越与《语文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接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摈弃了“陈”、“俗”、“碎”的题目。《2009年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2008年全省各地的中考语文卷,基本上围绕这些目标,分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两块进行考查。其中,大部分地市的文言文阅读又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两块。 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去年语文中考,绍兴、丽水、嘉兴、温州等地试卷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而衢州、湖州、义乌、台州、宁波等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通过文言阅读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 课外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浅易”。从已选的课外文言文来看,这个“浅易”可作如下的理解:词语为文言中的常用语;句子大都为文言中的常见句;文章以叙事、议论为主,一般无须了解复杂的背景。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还较多地出现文言断句的内容。如绍兴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3处)。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根据“稳中有变”的出题原则,今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还是以这些基本题型为主,适当借鉴其他省市中考语文卷中的新颖题型,以体现“求变”、“求新”的思路。 明确解题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明确复习方略 在复习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良好的复习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继续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默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每天必须继续定时定量诵读教材中的文言篇目,穿插适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记诵的准确性:准确记忆、准确书写。如“会当凌绝顶”一句中,学生们往往容易把“凌”误写成“临”。复习时对重点语句和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要准确把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涉世家》、《五柳先生传》等文中的一些名句。在记诵的同时多思考、多比较,如《桃化源记》与《五柳先生传》,《隆中对》与《出师表》等,加深对于文言词句、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加大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量,以检查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中的错漏之处。 二、继续重视对文言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一般来看,文言阅读题的设计也是以主观题为主,并设有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适当拓展,要学会判断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尤其要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链接,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将它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方面。选择一些合适的模拟练习卷,在讲练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能扎实基础,树立信心,沉着应对,相信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翻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或"极"意思。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在学习文言词语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④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⑤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⑥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⑦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⑧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 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⑩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⑾ 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⑿ 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⒀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翼而飞","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温故而知新,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测,那么学生一定能轻松自如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教学也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㈢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教师要教会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拓展迁移题。 此类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创新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例: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应该这样回答:不仅忧君而且忧民。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 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题 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比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 2009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2010年中考的翻译题改为选择题型。不少同学错选为A项,是把文中的“再”理解为“多次”,尽管在本句中也能讲得通,但我们在课内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明确掌握的是“第二次”,所以选择B。      第三题 内容理解题   从近五年中考本道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 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肯定 (1)“为”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翻译   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翻译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翻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翻译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翻译   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翻译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的智慧多呢?” 【注释】 东游:到东方游学。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同“谓”,说。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同“谓”,说。,说。
本文档为【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7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3-03-16
浏览量: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