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3)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3)

举报
开通vip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3)null高考地理考点详解 ——自然地理和地图(3)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 ——自然地理和地图(3) null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33.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氧(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3)
null高考地理考点详解 ——自然地理和地图(3)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 ——自然地理和地图(3) null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33.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氧(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穿透大气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2.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它们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 3.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如: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氟氯烃化合物的增加破坏臭氧使其减少。 null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 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原因:地面是其热量的直接热源。 ⑵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造成的。其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平均高度:12千米。 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null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平流层: ⑴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 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与人类关系也密切: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null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null(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35.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地面辐射能量增温(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于大气中)——→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简明理解思路】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null 35.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几个要点]: ①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②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大气物质是水汽、二氧化碳。 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补偿作用在夜间更为明显,当云层厚的时候,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④解释现象: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⑤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生命生存的重要性: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也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保持在15℃,且变化不大,适宜人类生存。 null 35.大气的受热过程null 35.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⑴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 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 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⑵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愈厚, 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⑶散射作用: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 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教室里、树阴下无阳光直接照射,仍然是明亮的。 ⑷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null 35.大气的受热过程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地面和大气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 null 35.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⑴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 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 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⑵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愈厚, 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⑶散射作用: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 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教室里、树阴下无阳光直接照射,仍然是明亮的。 ⑷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null36.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null36.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日变化: null36.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null36.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扩展】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null37.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Ⅰ.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比较一月、七月图,读等温线的数据变化,找出规律) ①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null37.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③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 【记法】: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null37.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Ⅱ.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逆温层问题。③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差异。 【扩展】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null38.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各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 ·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使大气热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各种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的类型: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Ⅰ.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⑴形成原因:近地面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null38.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⑵温度、气压与大气运动关系: 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②一般情况,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③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④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⑤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⑶画图:①热岛效应与城市风的形成; ②海陆风的形成; ③山谷风的形成; ④林地和裸地。 null38.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Ⅱ.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近地面:这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空:这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⑴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表受热不均—→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此力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此力垂直于等压线并 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此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⑵风的偏向: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⑶近地面实际风向:还受摩擦力的影响,其减小风速。 ⑷从等压线图中看风向: A.等压线图各部位名称: 低压区、低压槽、槽线;高压区、高压脊、脊线;鞍部。 低压区(气旋): 气流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高压区(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null38.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B.识别风向(风的来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C.认识风级。 D.在等压线图上画任意一点的风向,并说出风向。 【方法】: ①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②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倾斜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在均匀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因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 低纬环流(0°─南北纬30°之间) 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极地高压带: 热力原因:冷却下沉------冷高压(干冷)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原因:聚积下沉-----暖性高压(干热) 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膨胀上升------热低压(暖湿)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被迫抬升------冷性低压(温湿) 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三圈环流的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见上图)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低压为中轴南北半球对称; ②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③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使一些地区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压带、风带位置关系】: 北半球夏半年,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位置偏南。 ①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到赤道以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 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所以,同一纬度比: 夏季:大陆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压; 冬季:大陆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压。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形成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2)形成局部环流-----季风环流。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其位置、强度异常,会造成各地天气、气候异常。 ·北半球一月、七月的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 西侧大西洋←------------ 亚 欧 大 陆 ----------------→东侧太平洋 一月: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1036 hPa)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切 断 ---------------→(副极地低压带) 七月: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996hPa)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切 断 ----------------→(副热带高压带) ·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经常涉及的考点:副高其位置、强度异常,会造成各地天气、气候异常。null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null(三)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最典型。 2.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处在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最明显,季风最典型。 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如: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的形成。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null3.季风类型: ⑴类型:①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②热带季风:我国西南及印度一带。 ⑵风向与成因差异: 冬季:东亚一西北季风,南亚一东北季风 =====盛行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夏季:①东亚一东南季风====盛行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即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高温、湿润和多雨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②南亚一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null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大气环流与使高低纬、海陆间热、水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 ①上升气流:气旋、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②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离海洋越近,水汽越多,降水越易形成。如:夏季风、西风带、信风带的迎风岸。③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不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①下沉气流: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区;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信风带的离风岸。null(3)大气降水 【考纲中没有但必须掌握的知识】降水的形成: ⑴降水形成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饱和和过饱和空气的形成: 气温愈高,空气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多;气温愈低,空气容纳的水汽 量就愈少。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 空气。如果已成为饱和状态的空气,再增加水汽,或降低气温就会使空 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成为过饱和空气。 ②有一定数量的凝结核----吸湿性的微尘。 【实例】:伦敦早期工业发达,烧煤为主,尘埃多,加之近海,湿度大,易成雾,有“雾都”之称。 ③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null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⑵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水汽----→ (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凝结成云)云滴 ----→云滴不断增大----→云滴增大到上升气流顶托不住而降落到地面。(降水必须有云,有云未必形成降水) ⑶降水的形成类型——空气上升冷却----是自然界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 按上升动力不同,划分为四种: ①对流雨: 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实例:东南亚的对流雨。null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②地形雨: 特点: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 富。背风 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典型分布地:山区,世界和我国的雨极。实例:世界雨极: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风坡典型区: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null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③锋面雨: 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典型分布地区: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实例: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④台风雨: 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典型分布地区: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null谢谢!再见!
本文档为【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684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3-03-1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