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三、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 (一)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 1,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中心:它的核心范畴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资本论》的核心范畴。《资本论》的核心范畴,就是资本与剩余价值。马克思经济学就是以资本与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展开它的体系的。其理由是: (1)马克思把书名定为《资本论》,就是因为他把资本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来论述; (2)恩格斯说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轴心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问题, “马克思...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
三、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 1,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中心:它的核心范畴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资本论》的核心范畴。《资本论》的核心范畴,就是资本与剩余价值。马克思经济学就是以资本与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展开它的体系的。其理由是: (1)马克思把书名定为《资本论》,就是因为他把资本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来论述; (2)恩格斯说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轴心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问题, “马克思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创建了剩余价值理论”,因而剩余价值理论象一根红线“贯串于《资本论》全书; (3)其它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是围绕资本运动而运动的。通过对资本的分析,弄清它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并反映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光怪陆离、错综复杂的画面。 有一种意见則强调,马克思经济学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其理由是:(1)资本是能够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论》其实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和再生产的理论,作为第四卷也是说明前人即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问题的探索过程和马克思对他们的错误的批判的。(2)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列宁也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2,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 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资本论》的结构展开的: 第二、三章(即《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和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暂时舍象了一般的流通关系和分配关系,专从直接生产过程来揭露资本家对工资劳动者的无偿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剥削; 第四、五章(即《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在这部分中,所谓流通过程,不是一般所说的商品买卖的流通过程,而是作为资本生产的媒介加以研究的,实质上是补充第一卷继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孤立研究直接的资本生产过程,不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就不能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已经研究完毕了。 第六、七、八、九章(即《资本论》第三卷)是在第一、二两卷的基础上,从里到外,从本质到现象,从局部到全体,把整个资本主义运动总过程作为对象,来加以较全面的综合的研究。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因而是各种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作用的过程。 不过,不能说只有第三卷才是研究分配关系的,因为最重要的社会产品如何在工人阶级和剥削阶级间的分配问题,巳在第一卷论述过了。 《资本论》第一卷处在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资本生活史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以至灭亡的历史。第一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抓住了整个资本运动中生产这个决定性环节而把次要因素舍象掉了,即关键是它揭露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所以,我们完全应该将《资本论》第一卷作为一部首尾连贯的整体著作来学习。可是,如果没有第二、三卷作为补充,第一卷又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著作,因为第一卷还未在一个整体上对资本加以考察。只有一至四卷组成一起,才显示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自然,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不能比拟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第一卷建立了三个学说:研究商品和货币,创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章);研究资本怎样带来剩余价值的,创建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章);研究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创建了资本积累学说,指出剥夺剥夺者的历史趋势(第三章)。这三部分的联系是:价值理论是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中心,资本积累理论是结果。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 1,作为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资本论》方法论的根本观点(认识论)?它的要求、内容是什么?王亚南认为,作为《资本沦》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就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 他指出,《资本论》是使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假设成为科学真理的第一部书。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资本沦》是把唯物史观作为全书展开的导线。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如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精神的生活的一般过程,物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或一度有着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生产关系,到了束缚妨碍生产力发展时,就要导致社会革命等等,都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合理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这些命题,作为一种科学所包括的原理原则,都被具体表现在《资本论》中了。 同时,王亚南认为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从包罗万象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去抓它的本质和特点,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抓经济关系,从而再进一步去抓它的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并结合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两方面去考察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唯物史观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各种经济视象,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并辩证地论证其必然的发展倾向。根据这个基本要求,王亚南进一步推论说,如果真的把所研究、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运动如实揭露出来,其结果一定是辩证的,因而唯物史观也是辩证史观。 2,矛盾分析方法。 (1)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矛盾,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此说来,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从分析事物内在的矛盾入手,解释和说明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社会经济是不断运动的,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内部的根源,就是社会经济内部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因而就有运动、发展。因此,我们观察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运动,要从其内在的矛盾上来观察。 资产阶级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的一个特殊段落,这个社会的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一方面显示了密切的相互依存联系,同时也表现了不可调合的内在矛盾,就使得它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全过程,表现为它内部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上的矛盾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家必须依靠剥削才能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些矛盾也日益发展,走向激烈化、尖锐化,资本主义也就陷于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马克思经济学把这个过程如实地反映出来,使它的结构和体系,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系统性。回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不仅存在对抗性的矛盾,并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矛盾,也创造出解决那些矛盾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各个不同方面经济关系或概念的探索,对经济关系和范畴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对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矛盾的关系所进行的恰如其分的处理,使得没有任何一个关键或环节被遗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由矛盾分析法引出的问题。马克思经济学的矛盾分析法,是从揭露商品二重性开始,一直分析到劳动、资本及矛盾的激烈展开和资本主义的灭亡,都贯穿和运用了对立统一方法来分析。因此,矛盾分析方法的起点是商品。 *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第一,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起点,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分析就能掌握资本主义的一般特点,第三,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从商品分析开始与研究有机体从认识其细胞是…致的。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是资本主义商品还是简单商品? 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是从对简单商品的分析开始,因为这样做符合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也是马克思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方法的一个特点。他们的具体理由是,第一,马克思从交换价值出发来揭露价值的实质时,是以“一卡德小麦=a百磅铁”这个最简单的价值表现作为分析的起点,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特点不是一般私有制的体现,而最明显地体现为劳资对立,创造资本商品的前提是劳动力的买卖,可是《资本论》第一篇并来研究这些问题,因此说起点是资本主义商品及其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生产关系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另一种意见是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起点是资本主义商品。他们的理由是,第一,作为起点的商品是一个最单纯最抽象的概念,但它决不是和表象及直观相分离,而是和它们密切关系着,只有表象和直观才供给思维以丰富的具体材料,所以具有丰富内容的商品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形态,是资产阶级社会一切矛盾的根苗;第二,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也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关系的历史起点,马克思所建立的《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范畴体系中,一切重要范畴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反映,作为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重要范畴的商品,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现实关系一个方面的反映,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分析商品只不过暂时摆开资本关系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始基性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从前资本主义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分析起,虽然有些分析也追溯到原始的商品经济关系。 (3)《资本论》第一卷的矛盾分析方法。 简单商品內部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货币的产生导致商品内在矛盾外化,它一方面解决商品的矛盾,同时又扩大商品的矛盾,进而又产生了生产与流通、价值与价格、买与卖等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更加发展、扩大和复杂化了,出现了劳动与资本、个别生产的组织性与全体生产的无政府性等一系列矛盾,而这些矛盾由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所产生、发展起来,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更向前发展起来。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剩余价值和资本关系及其内在矛盾的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3,科学抽象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采用了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不过这一方法是经过马克思改造的逻辑方法。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最初的概念是最抽象的,最后的概念是最具体的。但是,黑格尔的逻辑方法是从观念的东西出发,是唯心的辩证方法。《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则是以唯物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即根据研究的结果,把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从理论中表述出来,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研究的时候,思维的道路是从完整的表象开始,进行“抽去”和“舍象”,撇开次要的因素,而逐步认识其內在发展的趋势。而当这种研究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倒过来,从内在结构本质的东西开始叙述,并在逻辑展开的过程中,逐步把次要的因素加以说明,把具体复制出来,使具体不是一个抽象的一般,而是说明了的许多规定性的统一。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作为抽象出发点的一般,是分析研究的结果,又是叙述的出发点。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任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任务,就在于要在逻辑思维中再现事物的完整的辩证法,就是要把这个任务作为现实的具体物,在逻辑概念的体系中反映出来,把作为复杂物的统一体从逻辑上复制出来。作为逻辑分析的进程,为什么必须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呢?就因为依照客观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而在逻辑的分析中,要揭示这一事物中的一切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性,就必须是一个同样的逻辑过程。 (3)什么是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关系。对于抽象方法的完整的提法,应该说,它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这两个认识过程的互相联系的方法。即通过分析而发现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一般关系一一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浅显的抽象,一直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而后再从抽象复归到具体,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的关系。逻辑的方法,是就思维形式来说的,是指抽象的方法。从抽象复归为具体,当然是使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入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必须以从具体升华到抽象的另一过程为前提。如果把抽象的方法仅仅理解为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不完全的,不辩证的。如果按照这种理解进行经济理论研究,那就不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而流于空泛议论。 因此,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统一。这两条道路只走任何一条都是不对的,而应该都要走,前一条道路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发现抽象的规定,后一条主要是从抽象的规定出发,建立具体的概念或具体的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的完整的科学方法应该是先从整体的表象蒸发为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即用分析法,又用综合法,这就是“具体一一抽象一一具体”,这个公式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科学方法上的具体运用。 (4)马克思整个经济学的逻辑程序是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王亚南认为,要全面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论》体系的研究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并不就是在《资本论》中应用的基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由商品论到货币是依照这个程序,《资本论》第一卷由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由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再转到剩余价值资本化,也大体是依照这个程序,但把《资本论》全三卷的结构综合加以考察,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似乎并没有完全应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第二卷流通过程,第三卷包括分配的总过程的叙述,也都不能说是在遵循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程序。 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资本论》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全三卷是有机的统一,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二卷,从第二卷到第三卷,以及第二卷和第三卷本身的逻辑过程,都体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就是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是半途而废,而是贯彻到底的。首先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二卷,第二卷到第三卷来说,第二卷的研究是以第一卷的研究为基础的。从第一卷到第二卷的过渡,正是意味着上升到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更高的研究阶段。在第二卷中,资本这个概念被许多新的规定所丰富了,原来作为生产过程的概念、范畴更加复杂和具体化了。到第三卷,范畴和概念更加具体化了,如剩余价值采取了利润的形态,商品采取了生产价格的形态等等。这就是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在逻辑思维中复制出整个具体的过程。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中,当然要应用抽象分析法,并且还必须应用科学抽象、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认识手段。辩证方法中各种具体的逻辑方法和范畴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的。在《资木论》的逻辑中,如果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半途而废的话,就等于说,《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半途而废的,是不彻底的。 4,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之间的关系上,认为“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相一致”的论点占支配地位。 所谓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就是逻辑范畴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它概括、再现了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纯的抽象上升到包括有各种规定的具体,这个进程,就是历史与逻辑的方法的统一的体现。就全部《资木论》三卷讲,都明确地明示了这个方法的高度运用。历史的发展,一般总表现为其内在本质关系的逻辑的发展。不过,由于经验上的、自然的、社会的条件不同,各别社会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往往不免发生一些曲折或表现得不那么千篇一律,这就要具有一般趋势的逻辑来予以补充。所以,逻辑思维用理论来反映历史进程,但它又不是跟在历史后面亦步亦趋。 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未把“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相一致”作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一条原则。持这种意见的同志结合《资木论》存在的大量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不一致的论述,说明了二者的关系。首先,从《资本论》总的结构看,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因为第一卷和第二卷所分别考察的两个侧面一一“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始终是作为构成总过程的两个要素而存在的,而且,这两个侧面在现实当中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互不可分的。第三卷作为两个侧面的综合、统一,作为“总过程”来考察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本的种种具体形态。这两个侧面之间以及它们同总过程之间,都不是历史的发展关系。第一、二、三卷,是对同时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结构的解剖。其次,从《资本论》各卷分別看,逻辑的进程也是和历史不一致的。如,第一卷主要是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的一前一后,并不代表历史的顺序。虽然它们在逻辑上有前有后,但在现实历史当中,它们是同时存在的。第二卷的逻辑进程,同样也不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因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们也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是被分解了,从抽象到具体地做了分析而已。第三卷也同样是逻辑的展开和历史发展过程不一致。因此,得出结论;在《资本论》的方法中,并没有把“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相一致”当作一条原则来加以贯彻,经济范畴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经济范畴必须按照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內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逻辑顺序来安排。这种顺序同“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东西恰好相反”。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的关系所讲的一条原则。那种认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论点,实际上就是说逻辑等于历史,这是对马克思的方法做了黑格尔主义的否曲。 (三)马克思经济学的适应性问题。 1,为什么说价值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基石,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2,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相区别的一个主要的标志。 3,马克思经济学的适应性或者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经济发展现实的解释能力: (1)所谓“总量价值之谜”。 (2)所谓“自动生产体系”。 (3)劳动价值论与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PAGE 1
本文档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结构与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88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03-12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