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举报
开通vip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为何要分开而建,清朝修建陵寝为何不合在一处,而要在河北遵化修建东陵~又在河北易县修建西陵, 清陵分建实际是源于雍正~其子乾隆谕示后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但后世皇帝选陵也似乎未严格按“一代东陵一代西陵”的祖训执行。如:嘉庆葬西陵~其子道光应葬东陵~却为何也葬西陵,咸丰葬东陵~其子同治应葬西陵~为何也葬东陵,末帝溥仪应葬东陵~为何葬在西陵,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为何要分开而建,清朝修建陵寝为何不合在一处,而要在河北遵化修建东陵~又在河北易县修建西陵, 清陵分建实际是源于雍正~其子乾隆谕示后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但后世皇帝选陵也似乎未严格按“一代东陵一代西陵”的祖训执行。如:嘉庆葬西陵~其子道光应葬东陵~却为何也葬西陵,咸丰葬东陵~其子同治应葬西陵~为何也葬东陵,末帝溥仪应葬东陵~为何葬在西陵,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清皇陵为何分东西而建,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它的灭亡,不仅是清朝的灭亡,也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结束。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人当了皇帝。除了末帝傅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傅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二处陵址。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余公里。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这15座陵墓群,埋葬着清5帝、14后、136个嫔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也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选择在这二处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东陵的陵址,与政治风水极有关联。所谓政治风水,就是假借风水外衣为其政治需要而服务。这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所惯用的。入关后的顺 治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野史与传说的杂乱,却给东陵陵址的选定,披上了层令人恍惚的纱衣。其中一说是顺治自己看中的: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笔者注)视之,相惊以为吉壤也。”(徐珂《清稗类钞?方技类》)一说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选中的,由于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帝未及为自己寿宫动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享用的“万年吉地”,于是就被清王朝开国之主占用了。还有一说是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勘测过孝陵”。产生多种说法的原因,是与满族入关统治汉族有关的。清统治者入关后,在攻克扬州时,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劝降,信中声言:“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入关夺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帮助明灭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问题上,就出现了明崇祯帝选的陵址,传给清世祖顺治的“佳话”,这对于赢得汉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于这个政治目的,顺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后的历代陵寝,大体都吸纳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关于墓葬的风水,完全遵循了关内汉族堪舆术的一套理论。如孝陵为顺治自己选陵址一说;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韵》中所称:“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王,指山东王贤;廖,指江西廖均卿,均为当时著名风水大师。)清帝选陵址,也是件宫内大事,乾隆帝自认为也学会了堪 舆术,不需要听任汉族堪舆家的点拨了。 其次,清东、西两陵的地面建筑,其大体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为例:石碑坊、神道、大红门、圣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等均备。只有圣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以后的四帝陵均没设置。 第三,清入关前遵行的是火化。据《东华录》记载,乾隆帝在追述满清墓葬制式时曾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涉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土葬是满族入关后才从顺治帝开始的。顺治帝虽然葬在孝陵,据载也是火化后才土葬的。他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突然死去,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据《大清会典事例》所载,顺治十七年(1660),深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红颜薄命死去,福临郁郁不欢,不到半年因病痘死于养心殿。后在北京景山寿皇殿按佛教进行了火化。由浙江玉林通琇的弟子茆溪行森禅师为其举火,火化后葬入孝陵。因此,顺治帝的孝陵葬式,是满清墓葬制式转向汉族陵墓制式的一个过渡。以后的清帝葬式几乎全遵行汉族自古以来的“冢以藏形,庙以安神”这一墓葬制式。 第四,对龙文化的接受。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称:“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四神拱卫天帝的“中宫”。后来有了发展,认为四神在天上是保卫天帝,在人间是保卫帝王和他的臣民,在墓中是保卫墓主和他的灵魂。四 神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在西汉晚期,而且很快在墓葬中盛行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汉族的丧葬习俗,陵寝制度。清帝陵中,不仅在地面建筑中,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就在地宫里,也是极力效法的。例如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便是如此,还引出了个故事。按乾隆帝定的规制,道光帝的陵寝建在东陵,历时七年,于1827年建成,并葬入了孝穆皇后。1828年某天夜里,道光皇帝梦见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醒来便觉不快,担心自己的地宫出了问题,即去东陵查看,果然发现地宫浸水。道光帝大怒,下旨拆除陵墓,改在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新的陵寝。道光帝认为地宫进水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在建造新陵时,将金丝楠木隆恩殿上的龙头做了修改:整个天花板上,不用各帝通用的彩绘,而是用香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龙头向下俯视,张口鼓腮的形状。除此,道光帝传旨在隆恩殿的雀替、隔扇、门窗等各个部位,都用金丝楠木雕以各式的龙,龙头朝上,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景观,以便让龙在天上争相吐香,不往地宫里吐水。出于这个原因,在以后的帝陵中龙的装饰才减少了。 第五,清初由于顺治、康熙和雍正帝对汉地佛教的推崇,不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执政时期,在陵墓葬式上也留下了踪迹。例如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在其石门、各堂的两壁、券顶都有精美无比的佛像浮雕、图案和经文。八扇石门雕有八大菩萨,罩门两侧雕有四大天王。前殿又称明堂,其券顶刻有五方佛。中殿又称穿堂,其东西两壁刻有“五欲供”。五欲供为明镜、琵琶、涤香、水果。天衣五件物品, 寓意只要戒除五欲,即可进入西方乐土。中殿券顶处还刻有24尊佛像。后殿又叫金堂,券顶上刻着三个佛像,东西两壁各雕“八宝”和一尊佛像。此外,地宫石棺床四壁还雕着整齐细密的经文,用梵(古印度文)番(藏文)两种文字阴刻,达三万余字。简直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佛堂。还有雍正帝的泰陵,在隆恩门西侧有座配殿,为喇嘛念经场所。后来由于乾隆帝尊崇汉地历代帝王所尊崇的儒学,将儒学视为正统,佛、道等视为异端,特别道光以后,汉地佛教文化在清帝陵寝中的地位才逐渐消失。 第六,清代每年清明的大祭,也完全仿照明代,皇帝或王爷要在宝顶上举行上土礼。在祭礼前二刻钟,皇帝在明楼方城下从王公大臣手中接过“竹篚’(盛贡物的小竹筐),亲自奉篚将土送至坟顶,跪下毕恭毕敬地添土于坟上。为了尊敬死者,每次所用之土,均为石门工部专程预备的“客土”——精心选取的未经牛羊踩过的净土。在举行敷土礼时,皇帝与随行官员们的脚上,都得套上事先准备好的黄缎袜套,如果一时疏忽,忘记穿袜套就踏上宝顶,则要被看作犯了大不孝敬之罪。 总之,清代的帝陵规制,处处都表现了入关初期所称的思想,即清朝不是劫夺明朝,而是“帮助”明朝剿灭李自成的,是明朝的继续与发展。显然这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 清帝陵为什么会出现东西二个陵区呢,这要从雍正帝的泰陵说起了。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四儿子,初封雍亲王。据载,雍正帝即位后,开始也选择在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陵区草图后,很不满意,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选陵大臣心领神会,最后选在永宁山。雍正帝看后大喜,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古咸备”。并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定为陵址。雍正八年(1730)开始兴建,历时7年(乾隆二年)结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后来,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特谕旨明示后代:“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从此,清帝陵寝便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以其地理位置易县陵区称西陵。 道光陵为何搬家, 清朝定制,新皇帝登基即位以后,就应该选择“万年吉地”(在封建社会,称皇帝、皇后的坟地为万年吉地),修建陵寝。 清朝入关以后,第一帝清世祖(顺治)亲自定遵化县的昌瑞山一带为皇家陵区。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葬在了昌瑞山。可是到了第三帝雍正皇帝,他独出心裁,改弦易辙,硬是把自己的陵寝建在了易县的泰宁山下,名为泰陵,距昌瑞山有五百多里。从此就出现了东陵、西陵两大陵区。以后的皇帝陵寝怎么建,是建在东陵还是建在西陵,为此,清高宗乾隆皇帝专为此事颁发了一道谕旨,作了明 确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乾隆帝在谕旨中说:“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上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名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运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脉相联,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属遵朕旨,溯源篇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及坟地葬位的次序,父子迭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东西两陵相对北京而言,东陵为昭,西陵为穆。乾隆皇帝带头执行这个规定,把自己的陵建在了东陵,让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把陵建在了易县西陵。道光皇帝是乾隆帝的孙子,按照昭穆次序,道光皇帝的陵寝自应建在东陵界内。道光皇帝遵循乾隆皇昭穆相建的规定,在道光元年九月初二日发出上谕,正式把万年吉地确定在东陵界内的绕斗峪。任命庄亲王绵课,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兵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为陵工承修大臣。在正式动工之前,道光皇帝又亲自召见戴均元、英和及军机大臣,面授机宜,详细而具体地规定了陵寝的规模、式样、布局等。道光元年(一八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卯时正式破土动工。道光皇帝认为“绕斗峪”这个名字不好听,不吉利,在开工的第二年三月五日,把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并在道光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亲自到东陵宝华峪视阅万年吉地工程。历经七个寒暑,道光七年,宝华峪陵寝全工告竣。当年九月二十二日,道光皇帝护送他的孝穆皇后棺椁到宝华峪时,他看到刚刚竣工的陵寝恢宏壮丽,坚固整齐,龙颜大悦,为承修大臣们加官晋爵,晋升戴均元为太子太师,恢复了英和的一品顶戴,其他官员及工匠、兵丁也各有封赏。孝穆皇后的棺椁葬入地宫以后,道光皇帝才回北京。至此,道光皇帝的万年吉地一事已告结束,就等他百年之后了。 可是道光皇帝死后,并没有葬在东陵的宝华峪陵寝,而是葬到了易县清西陵的龙泉峪。用了七年时间,花费数百万白银刚刚建成的宝华峪陵寝竟被全部拆除。大量能用的材料运到数百里远的易县西陵,一些砖石材料在修建咸丰皇帝的定陵(东陵界内)时用上了。剩下的残破砖瓦石料,一部分就地埋掉,一部分运出东陵界外,择于僻静处所,妥为掩埋。苦心经营数载,用劳动人民血汗建起的宝华峪陵寝便日渐沦为一片废墟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竟导致宝华峪新建的陵寝全部拆毁,搬迁到西陵重建呢,原来,地宫内出现了渗水,由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施工失误,地宫下面没留龙须沟,渗水排不出去,越积越多,把已经入葬地宫的孝穆皇后的棺椁都浸湿了。帝后陵的地宫处于地下很深的位置,很容易有渗水和地下水。一般在修建地宫时,在地宫下面修两条排水沟,地 宫里一旦有了水,可以从地宫漏孔流进龙须沟内,通过龙须沟直接排到陵外的马槽沟内。地宫不留龙须沟,出现了积水,这是重大的工程事故,尤其是皇帝的陵寝,浸湿了棺椁更是非同小可。这一严重情况是在完工后的第二年发现的,发现后立即向正在东陵祭嗣的道光皇帝作了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道光帝闻知此事,极为生气,大骂施工大臣“丧尽天良”,继而怀疑修陵官员偷工减料,营私舞弊,并派专人进行访查核实。道光帝对此事极为关注,几天之内,为此事就接连发出了十几道谕旨。尤其痛恨英和,指责他罪恶尤重。因为英和从始至终主持陵寝工程。九月初十日将英和“著先革去顶戴,拔去花翎,革职”;戴均元革去官衔,降为三品顶戴;戴均元之子戴诗亨降职;穆彰阿交刑部严加议处;总监督内阁侍读学士牛坤、监督内府郎中百寿,员外郎延凤、后段监督郎中庆玉、监修主事定善、候补笔贴式长淳、副司库玛彦布俱革职交留京办事大臣会同刑部严审;前任马兰镇总兵兼办工程的继昌、广泰亦交刑部议处;应亲王绵课以及阿克当阿、嵩年、庆惠因已死去,免予议处。 九月十二日,道光皇帝又亲自到宝华峪地宫里去查看,但见积水满地,棺椁浸湿,此时此景,使道光帝认为以前处理得太轻,不足示惩。于是又下令把庄亲王绵课的儿子从亲王降为郡王;把戴均元父子、英和的儿子全部革职。九月十九日下令把英和、牛坤、百寿、延凤、定善、长淳、玛彦布等七人的家产全部查抄。九月二十三日,以下令把戴均元本籍财产严密查抄。九月二十五日严令办工官员罚赔白银二十五万六千两,其中庄亲王绵课赔银十万两、穆克登 额赔银三万两,阿克当阿四万两、穆彰阿八千两、阿尔邦阿二千两,嵩年、继昌各三万两,广泰六千两,庆惠八千两,宝兴二千两,并令被罚官员“俱著按限完缴,毋许稍有延宕。”九月二十六日,以下令把绵课另外四个儿子的顶戴全部革去,以示惩儆。十月初四日,对英和等人做了最后处理:本应将英和问斩,但念其“曾任尚书、协办大学士,于此案讯无脏私,尚可宽其一线,不必久系囹圄,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亦随侍黑龙江。其孙锡祉的荫生候补员外郎亦被革去。牛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定善、长淳、玛彦布发往军台效力赎罪。百寿、延凤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十一月二十三日念戴均元“尚未始终经手工程,且已年逾八旬,毫不加刑,免其死罪,并免发遣,即行逐回原籍,其子、孙俱免职”。震动朝野的道光陵事件至此结束。 地宫出现渗水,可以采取补救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即使重建地宫,也不必拆毁全陵。如果认为宝华峪土质欠佳,不宜建陵,也可以在东陵界内其他地方建陵,既不违背“昭穆相建”的规定,还能节约大量钱财。而道光皇帝对这些竟全然不顾,不怕违背祖训,不惜耗费大量资财,硬是把陵寝从东陵搬迁到了西陵,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地宫未留龙须沟,出现渗水不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道光皇帝在易县西陵建的第二座陵寝叫慕陵,座落在龙泉峪。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上左边竖立着一座石幢,上面镌刻着道光皇帝在道光十五年十二月慕陵建成后,亲自护送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棺椁奉安地宫时所做的两首诗。这两首诗却泄露了道光陵搬迁的真正原 因。诗是这样写的: (一) 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 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堪懔典谟。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 因时损益无非教,驭世污隆漫道迂。 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 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 (二) 吉卜龙泉工始成,永安二后合佳成。 山川惬意时光遇,新故堪伤岁月更。 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梦叹平生。 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 从诗中可以看出,道光帝迁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在西陵找到了比东陵宝华峪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龙泉峪,那里不仅“郁郁山川通王气”,使他感到十分的“惬意”,而且那地方“哀哀考妣近陵区”,与他父母的昌陵接壤,死后仍然可以长倚膝下。因此,道光帝认为“吾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搬迁陵寝,尽管劳民伤财,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龙泉峪这个地方是上帝赐给的,专为我道光帝修建陵寝的,天命不可违。道光帝在诗的注释中说得更为露骨,他说:“予因宝华峪办理不善,规制又拂朕意,不能 不改图吉壤。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历春秋,始得兹地予亲临阅定,诹吉鸠工。”“朕亲临审视,岗眺峦之环拱,察川溆之萦回规模俱惬于素志。”他又说“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考淑睿皇后安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素愿也。”看来道光皇帝只要自己合适、遂心,至于什么祖训家法,国计民生,他是完全可以不顾的。宝华陵的规制的道光帝亲自制定,施工期间又亲临工地阅视,建成后又亲身验收,感到非常满意,对承修大臣等加级晋爵,血气方刚赏工匠。曾几何时,居然又说“规制又拂朕意”,岂非自欺欺人~ 道光皇帝对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也自知理亏,未免有些心虚,感到有些“惭惧”,为了表示他“慎俭平生”,他假惺惺对龙泉峪吉地承修大臣穆彰阿说:“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易耳。”慕陵与其他帝陵相比,在规制上是有所裁减,如裁去了大碑楼、石象生、二柱门、方城、明楼。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由五楹改为三楹,大殿由重檐改为单檐,周围也取消了石栏杆。但在其他方面又有所增华,如:一般陵寝的围墙下部为磨砖对缝,干摆灌浆,上部灰砌城砖,外抹红泥,而慕陵的围墙却浑砖到顶,全部干摆细磨。这种工程作法,要求做到缝细如线,面平如镜,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一般陵寝的三座门是砖瓦结构,工艺比较简单,然而慕陵却别开生面,把三座门改为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碑坊,无论斗拱、瓦垄、吻兽、枋梁,全部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慕陵的三殿梁 架木构件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到了清代道光年间,金丝楠木已不多见。 孝陵(顺治)、景陵(康熙)、泰陵(雍正)、裕陵(乾隆)、昌陵(嘉庆)的修建时期尽管比道光时期国力强盛,也没有一座陵三殿木料全部用金丝楠木的,大殿柱子大部分采用包镶的办法,很少用独根的,而慕陵却超越了它的历代祖陵,柱子全是独根楠木。更令人惊异的是,大殿的每块天花板上都雕刻着一条盘龙,龙头下垂,张口鼓肋,仿佛地喷云吐雾,站在殿内仰首观望,犹如千龙聚汇,遨游太空,极为壮观。三殿的雀替、门窗隔扇的云盘线部位也都雕刻着盘龙。三殿木件全部显示楠木本色,不饰彩画。慕陵的建筑规制和装修形式,在清代陵寝中独具一格。 乾隆帝的裕陵建于清代鼎盛时期,用银二百零三万多两,而道光帝的慕陵,尽管缩小了规制,仍花费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如果把修建东陵宝华峪陵寝及拆迁搬运的费用加在一起耗费之巨,可想而知。 同治为何葬在东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位于东陵境内的东南方向的双山峪。是东陵5座皇帝陵中的最后建的一座皇帝陵,也是5座帝陵中规制最低的一座、用工时最短的一座。与同治帝合葬的是孝哲皇后阿鲁特氏。 除宣统帝情况特殊外,清朝关内的9个皇帝中,有8个皇帝都是生前 选择陵址,唯独同治皇帝是死后才选吉建陵。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封建社会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难道两宫皇太后不知道有这个制度吗,那是不可能的。两宫皇太后的丈夫咸丰帝就是按照这个制度,在即位初就择吉建陵的。她俩的定东陵也是在被尊为皇太后几年后就开始操办的,这些两宫皇太后都是亲身经过的,能不知道吗,退一步说,即使两宫皇太后不知这个制度,大臣们也会奏请的。为什么同治皇帝在位13年之久不择吉建陵,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1875年1月12日傍晚)同治皇帝驾崩了。遗体总不能长期停灵不葬吧,直到这时慈禧才不得不派人为同治帝相度陵址。被派去相度吉地的大臣有: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内阁学士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他们所带领的风水官主要有礼部郎中张元益、四品衔候选同知李唐、从九品李振宇、四品衔刑部员外郎高士龙、签分湖北试用知县廖润鸿。 相度大臣和风水官们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东陵和西陵界内找到了几处备选吉地,然后再逐个评论,从中选出最佳者。他们认为东陵的松树沟“山势陡峻,并无脉气穴情”,而且“龙势聚顶,高而不下,水法不合”,又恐怕下有顽石;宝椅山“饱面不开,并无堂局”,虽“微有其形,脉亦不真”,“吐金饱肚,并未开面化气。”;侯家山“局势散漫,并无护砂”,“龙脉虽现,形势脱化未净”,因此一致认为以上3个地方均不可用。成子峪山势浑厚, 堂局严密,护砂环抱,可称得上一处上吉之地。但因地处西大河之西,将来修建神路难与孝陵神路汇合,所以不得不放弃。他们认为东陵境内的双山峪是最佳吉壤。那里龙气舒展,堂局宽平,罗城周密,屏障全备。“后有大山以为靠,前有金星山以为照。金星山两旁更有万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是真上吉之地。”他们在易县西陵境内所找的吉地中最中意的是九龙峪(原名魏家沟)也是一处理想的上吉佳壤。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中旬,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们返回京师,把相度情况及风水说帖上奏。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召见相度大臣。当相度大臣进入养心殿西暖阁时,见慈禧泪流满面,很可能是因为议定同治皇帝的陵址而引起了思子之情。众大臣很会来事,急忙上前劝慰,慈禧才止住了悲伤。慈禧详细询问了在东、西陵卜择吉地的情况,由恭亲王奕訢做了回答。最后集中在是用东陵的双山峪,还是用西陵的九龙峪这个焦点上。当慈禧征询相度大臣意见时,恭亲王奕訢回奏道:“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下不敢言。”明显流露出应选双山峪的意向。恭亲王奕訢所说的“理”,是指按乾隆皇帝规定的“昭穆相建”择地建陵的“理”。按这个“理”,咸丰帝已葬在东陵,同治帝就理应葬在西陵,就应该选用九龙峪。奕訢所说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咸丰帝的陵和慈禧的陵都建在了东陵,如果顾此之情,子随父母而葬,像道光帝将自己的陵选建在自己的父母的昌陵旁边那样,惠陵就应建在东陵。恭亲王奕訢非常圆滑,善于词令,明明他同意用双山峪,他却 说“臣不敢言”,目的是让选用双山峪的话出自慈禧之口,以避免承担破坏“昭穆相建”祖制的罪名。慈禧何等聪明,她立刻就明白了奕訢的心意。她没有什么顾忌,老公爹爹道光皇帝既然已打乱了“昭穆相建”,自己还怕什么,因此她当即决定双山峪定为同治帝的万年吉地。 有人说,自道光帝把“昭穆相建”的制度破坏以后,咸丰皇帝为了继续执行这个制度,故意将定陵建在了东陵。还有的说,从道光皇帝开始,每隔两代昭穆相建一次。嘉庆帝和道光帝葬在了西陵,咸丰帝和同治帝则葬在了东陵,后来光绪和宣统又葬在了西陵。这不正好是每隔两代昭穆相建吗,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且不说文献上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先说咸丰帝吧。他在选择吉地时,是同时在东、西陵两个地方选的。哪里地方好,就用哪里。最后看上了平安峪,才将定陵建在了那里。咸丰帝根本就没有继续遵循“昭穆相建”制度的意思。选惠陵陵址和选定陵陵址一样,也是同时在东西陵两地选的,哪个地方中意就用哪个地方,更没有“昭穆相建”的想法。所以说上面的两种说法根本不对,只能说是“打哪儿指哪儿”,而不是“指哪几打哪儿”。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二日,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正式公布东陵的双山峪为惠陵的陵址,并任命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为承修大臣,督令“即行择日兴工”。醇亲王奕譞既是菩陀峪定东陵的承修大臣,又是惠陵的承修大臣,一个人同时任二个陵的承修大臣,一个是给嫂子建 陵,一个是给侄子建陵,实在少见。 营建惠陵首先遇到的是规制问题。在建定陵时,宋晋曾提出了仿照慕陵规制而建的建议,但未被采纳。这次建惠陵,又有部分大臣主张效仿慕陵。为此承修大臣向两宫皇太后进行了请示,很快奉到懿旨:“著照定陵规制”而建。 兴建惠陵遇到的另一个问题经费是问题。光绪元年二月,清政府正在办理同治帝和孝哲皇后两起大丧,耗银似水,使清政府财政十分紧张,当时慈安、慈禧的两座陵寝开工不到两年,正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花费巨大。这次惠陵和惠妃园寝又同时动工,4座陵寝同时营建,这不仅在清代绝无仅有,就是中国历史上也难找到第二例。因此营建惠陵和惠陵妃园寝,对于清政府财政来说,犹如雪上加霜,但又势在必行。为了解决财政紧张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向全国各直省摊派建陵经费的办法。从光绪元年开始,各省每年向惠陵工地解拨库平银80万两(各省合计拨解数)。 惠陵工程于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午时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时兴工。经过3年紧张施工,到光绪四年九月,惠陵、惠陵妃园寝及礼部、八旗、内务府衙署、营房等工一律告竣。当时勘估时,需工料银5849945.224两,实际上仅惠陵就销算工料银4359110.89两。光绪五年正月二十日原估大臣广寿、察行阿到工地验收工程,完全合格。随后将惠陵及妃园寝移交给东陵守护大臣和马兰镇总兵管理、看护。 宣统为何葬在西陵, 1995年1月26日,经过风风雨雨二百余年的清陵,又爆新闻:在这一天,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28年后,其骨灰归葬清西陵。 据报载:华龙皇家陵园总经理张世义找到溥仪妻子李淑贤,经几番接触,李淑贤向张世义透露,溥仪生前曾交待:如果将来有机会有条件,他还是愿意入土,将他葬在清西陵。另外,他过去的一位妻子叫谭玉玲,他非常喜欢她,将来李淑贤百年之后,希望他们三个人合在一起。在张世义保证下,李淑贤说:我的要求不高,标准墓地是1.5米,我要求皇上的要大一点,不能低于6平方米;我和谭玉玲的,不能低于3平方米。此外要有绿地,再给他们建个碑。张世义满口答应。据张世义透露,三人合葬墓地,初步安排为99.5平方米。这个数字,是借鉴故宫的房屋为9999间半而来的。溥仪的骨灰自1980年5月29日,全国政协为溥仪举行隆重追悼会后,根据中央指示,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舍。1995年1月26日,清西陵内李淑贤戴着黑色手套将傅仪骨灰盒递给站在墓穴中的工作人员。陵园工作人员将骨灰盒轻轻放入水泥筑成、黄绸铺就的椁内,又特意解开包裹着的黄缎布,确认方向确是面南背北,然后重新系好。 这样,清西陵内又多了一处特殊的墓地。纵观整个清东、西陵,陵区林木蓊翳,红墙黄瓦迤逦其间,泉水潺潺,鸟语果香,踏上陵区神道漫步兴游,顿觉陵区肃穆典雅,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联 翩,确是一处游览胜地。每年到此参观封建社会帝王陵寝的中外游 人络绎不绝。
本文档为【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13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