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中文摘要 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且以雇主和雇员缴费为主。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所占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对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能力 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必须重视初次分配结果对 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本文力图突破就社保谈社保的局限,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 配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说明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关系,并对劳资分配比 例进行了理论界定和发展规律总结。...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中文摘要 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且以雇主和雇员缴费为主。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所占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对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能力 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必须重视初次分配结果对 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本文力图突破就社保谈社保的局限,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 配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关系,并对劳资分配比 例进行了理论界定和发展规律总结。通过绝对值比较、变化趋势比较和现实表现分 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失衡,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实证分析 劳资分配比例失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从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缴费基数和缴费 率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三方面,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 协调发 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本文提出协调两者发展的 基本 思路为: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所需时间的长短不同,把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调节 结合起 来,强调短期内侧重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相关劳动保障法规的调节,并逐 步加强 集体谈判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而达到长期内调节劳 资分配 比例,并实现其与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发展的目标。与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协 调养 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I Abstract Old-age insurance funds generally come from employers, employee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mainly from payment by employers and employees.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labor compensation and capital gain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afford ability of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is being continuously improved,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act that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results put on the redistribution. This article seek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alysi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 The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bsolute value, trend analysis and analysis on actual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labor income share in GDP declined from nieties of last century in China, and the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been in state of imbalance, what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adverse impact on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From the social insurance level, the base fee, the rate of payment and the impact on employment of the insurance system,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main issues that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Lastly, the paper advances some basic ideas and specific policy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 Key Word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come distribution;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II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目 录III 1.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1 1.2需要明确的概念2 1.3相关文献综述.8 1.4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7 1.5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与创新..20 2.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关系的理论分析. 23 2.1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协调的理论基础23 2.2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相互作用的机制31 2.3 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协调的主要方面..40 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关系 60 3.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60 3.2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现状.68 3.3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现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89 3.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协调的主要问题.98 4.协调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思路..112 4.1政府责任..112 4.2国际经验..113 4.3基本原则..120 4.3现实选择..122 5.协调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政策建议124III 5.1 促进劳资分配比例的合理化发展124 5.2完善与劳资分配比例相协调的养老保险制度..127 6.结束语. 140 6.1主要结论..140 6.2研究不足及后续改进的说明141 参考文献 143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148 后记150IV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劳资分配比例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劳资分配比例是否恰当影响 到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协调和平衡。社会保险制度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重要手段,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养老保险 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雇主、雇员 和政府三方,无论是政府一般税收还是雇主和雇员的养老保险供款,昀终的承担 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所占的份额及其 变动情况,决定了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能力,其中劳动报酬的多少(主要指工资总 额)构成养老保险缴费的重要基础,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少又决定了劳动者退休后 的待遇水平。因此,劳资分配比例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待遇水平密切联系。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在 GDP 中 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资本所有者占有社会财富的份额越来越大,并在整个社会占 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变动从多方面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 压 力,它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加了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助长了收 入差距的扩大,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例如: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缴 费率的确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财政的养老保障负担等,都与劳 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整体 较低,对初次分配结果调节力度有限。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全面完善阶段,养老 保险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 度在运行中的面临的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因此,对养老保险制度 的研究必须突破就社保谈社保的局限。如何调整劳资分配比例,完善养老保险制 度,使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相协调,共同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重要问题。1 1.2 需要明确的概念 1.1.1劳资分配比例 1、劳动者报酬及其相关概念 劳动者报酬(也称劳动报酬或雇员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指在 一定时期内,因雇员完成工作任务,雇主支付给雇员以货币或其他形式表现的全 部税前报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UNSNA,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中,劳动者报酬一般出现在国民账户(national account) 、支 ? 出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中 ,劳动者报酬主要包括:劳动者获得的现金形式的工资报酬;雇主支付给雇员的现金津贴、延期支付、奖金、佣金、小费以及退休金;雇主支付给雇员的以商品价值计算的报酬,包括:食物和饮料,个人住 房,统一的服装,交通工具等提供给雇员个人的耐用品,免费旅游,汽 油费,娱乐设施,交通和停车补贴,以及雇员孩子的托管费;雇员因就业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收入所得税;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学生从有偿工作中获得的收入; 劳动者报酬不包括:无偿的志愿工作创造的价值、自我雇佣者收入、失业 者和不在劳动力资源(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工作的人) 的收入、家庭成员的无偿劳动、财产收入、雇主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政府向雇 员提供的社会福利、雇主用于劳动工具、劳动设备、特殊服装等项目的支出、雇 主用于雇员赡养者,包括儿童、配偶、家庭的福利支出。 《中国统计年鉴》对劳动者报酬的定义是: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因从事生 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 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 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个体经济 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 ? 者报酬处理 。由此可见,我国对劳动者报酬的定义与 UNSNA 体系的定义基本 相同,区别主要在于:2004 年之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和个体经济未能独 2 立统计,而是纳入了劳动报酬总体统计中,2004 年之后,个体经济业主的收入 1 视为营业利润,个体经济中雇员报酬计入劳动报酬中 。 劳动者报酬中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与劳动者的劳动支 出直接相关,一般用工资报酬(earnings)来表示。工资率(wage rate)是指单 位时间的工资报酬,如小时、周、月、年等。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是在招 聘市场上,看到的往往就是工资率。工资率乘以工作时间就等于工资报酬。劳动 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等,构成员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部分,员工福利包括企业福利 和社会保险两方面。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报酬和员工福利两部分。 我国现行的统计年鉴中,工资总额的概念没有区别工资报酬与员工福利,但 其绝大部分包括工资报酬,只包括少量的员工福利部分。我国现行的统计资料中 对工资总额的定义是: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 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 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 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 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 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帐户的基金。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 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与劳动 者报酬概念相比,口径较窄,没有直接反映职工医疗保险、退休金等较大范围劳 动者报酬的变动情况,且工资总额统计中的“职工(staff and workers)”指“在 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其他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 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没有包括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工人,而这类 企业工资水平可能较低,因而职工平均工资可能会高估我国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 平,另外职工工资不包括部分离退休人员返聘或其它方式再就业获得收入情况, 也可能有低估工资水平的影响。 劳动者报酬与劳动力成本的概念接近。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定义人工成本 (劳动力成本)的概念为:人工成本是指雇主雇用劳动力所发生的成本。人工成 本包括:向工人支付的工作报酬,为工人非工作时间支付的报酬、奖金和赏 金,1. 对我国劳动报酬统计数据的具体分析见本文 3.2.13 食品、饮料和其他实物费用,雇主负担的雇员住房费用,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障费, 雇主负担的职业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费、福利费及其他各种项目支出,如工人交通费、招工费和 被视为人工成本的税金。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除此之外 还包括由雇主支付的招聘费用、为改善工作环境支付的费用等。随着员工福利内 容的扩充,劳动力成本与劳动者报酬的概念不断接近(见图 1)。 直接工资、奖金、 津贴、补贴。 董事会成 员报酬 工资报酬 earnings 劳动力成本 Labour cost劳动报酬 员工福利 饮食花费、职业 培训、工作服、 招聘费等 图1 劳动报酬及其相关概念 劳动收入是指依靠个人的劳动投入,通过劳动得到的报酬;雇员的劳动收入 ? 就是劳动者报酬。雇主和自雇佣者的收入中包含着一部分劳动收入 。而劳动者 的个人收入不仅包括劳动要素收入还包括非劳动要素收入、转移支付收入等。 2、资本报酬及其相关概念 与初次分配的资本报酬有关的常用概念有:资本收益、资本回报、(净)资 产收益、营业盈余、企业利润等,这些概念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 首先,资本收益与资本回报的区别。资本收益是所有依靠资本获得的收入, 包括企业资本的投资回报,还包括各种财产收入,即:各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 提供(借用或租用)资金、资产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权而产生的原始收入,如利息、 股息、投资红利、地租等收入。资本回报是从企业获得角度对资本收益进行测算 的指标。资本回报率被定义为资本回报与创造回报所用资本直接度量值之间的数 量比率关系。度量资本回报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企业财务会计资本 4 回报(如利润、净利润等,profits before tax, net profits etc.)和资本存量(如净 资产或资产等,net assets or worth, assets etc.)数据的资本回报率。另一类是基于 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体系中资本回报即“营业盈余(operating surplus) ”指标以及 固定资产存量等指标计算的资本回报率。其中,第一类指标基于微观经济数据, 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月报统计,能较快反映昀新信息,其指标值变动贡献因素可 以通过分析相关经验证据加以追溯解析。其中,净资产收益是度量资本回报的主 要指标之一,通常净资产收益率也被称为资本回报率。根据 2002 年国家五部委 修订《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指标解释:“净资产收益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 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 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第二类指标统计对象覆 盖经济整体,反映宏观数据,且资本存量经过物价调整因而度量结果更接近经济 分析意义上真实资本回报率概念。由此可见,资本回报率主要从企业获利角度对 资本收益进行考察的,未能反映家庭居民拥有的各种财产收入。而且,由于 国 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都可以相互提供资金和资产,各种财产收入的具体流向表现得 错综复杂,较难统计。 其次,企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的区别。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 营的财务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盈余指常住单 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在国民 经济核算中,营业盈余是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一个剩余项或平衡项,除包括本 部门收入外,还包括了应分配的红利、应支付的利息以及应缴费的所得税等其他 数额,因此,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 工资和福利等。 昀后,资本报酬与资本收益概念相同。包括在资本报酬(资本收益)范畴中 的收入主要有企业利润和各种财产收入。这种“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 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 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 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但不包括土地租金。对于土地租金,由 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土地长期实行无偿使用,虽然近几年开始实行土 地有偿使用,但很难得到全面的土地租金资料。5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关系,即劳动者与企 业之间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资本收益中与企业相关的部 分,因此,在本文以后的分析中资本收益主要由反映资本回报的指标来衡量,由 于劳资分配与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涉及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对资本收益的分析 主要运用宏观数据。 3、劳资分配比例 劳资分配比例即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指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中所得份额之比,即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的比例。由于劳动报酬主要由工 资总额构成,而资本收益主要由企业利润构成,因此,劳资分配比例在一定程 度 上反映了工资与利润的比例,但它不是简单的工资与利润的比例,而是从生产要 素角度出发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各自得到的收益。也正由于 这方面原因,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镇就业人员,主要关注与劳资分配比 例密切相关的劳动者(雇员或职工)与资本所有者(雇主或企业)在养老保险制 度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要考虑城镇职工的劳动报酬,还包括转移到城镇就业 的农民工的劳动报酬。 1.1.2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 本文主要研究劳资分配比例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不涉及商业养老保 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 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 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 度。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投保资助型养老 保险,二是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三是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投保资助型养老保 险是通过立法程序强制雇主和劳动者按一定的费率投保,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 实行多层次养老金制度,退休金一般由普遍养老金、雇员退休金和企业补充养老 金组成,其中,雇员退休金起主导作用。国家在财政、税收和利息政策上给予扶 持。在这种制度下,享受待遇的权利与缴费义务相联系,但缴费和享受的待遇在 量上并不完全对应。它不仅在同一代人中分担风险与分享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代 6 际支援。另外,这种制度还可以实现一定的基金积累,作为支付的后盾并可用于 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投保资助型的 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同样如此。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由国家和雇主负担全部养老 保险费,雇员个人不缴费,是一种典型的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代表国家是瑞典 和英国。这种制度实施范围广,覆盖全体国民,并且养老保险待遇与个人收入 状 况无关,资金来源主要靠国民财政补贴,但是该制度使政府和企业负担沉重,高 福利和高税收并存,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对工人工作的激励。强制 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也称公积金模式。它是一种固定缴费模式,缴费由雇主和雇 员共同承担,缴费及利息记入个人账户,待遇由个人账户积累额决定。这种制度 透明度高,强调激励和个人自我保障,政府负担轻,同时还可以积累一部分社会 资金,但该制度缺乏互济性。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和智利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昀为典型。 协调意即联系,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亦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 协调作为一种相互关系和物质属性,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物质内部单独一个孤 立的组成要素不能构成为协调。其次,各组成要素不是杂乱无章、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为条件、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再次,各组成部分、要素之 间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互相搭配合理的数量比例;各组成要素之 间 的结构合理而有序,从而才能使各要素协调发展。昀后,各组成成分、要素之间 相互促进,向着结构越来越合理的方向发展。协调概念早已纳入了经济学分析范 畴,例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观。 本文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关系,协调主要是从国民收入 分配和社会保障再分配角度提出的,因此,下文所说的养老保险制度均指我国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劳资分配比例合理有助于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合理的基金收 入,从而确保合理的基金支出,平衡劳资关系,使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反 之,劳资分配比例不合理会给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平衡带来压力,因此,养老保 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需要协调发展。7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劳资分配比例确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劳资分配比例的理论分析 劳动和资本是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两个主要要素。经济学对收入分配问 题的研究存在两条线索:一条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讨论了劳动、土地和资本等 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即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它 旨在说明各种要素的价格形成,各个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工资率、利润率 和积累问题,它把“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其与资本、土地所有者对要素 的分割,论述要素价格的形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析 各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与其所得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如何确定要素收 入份额以使生产效率达到昀高,而不讨论劳动者间的收入分配,因此功能性分配 理论关注的对象是宏观经济,它也可以称为宏观分配理论。另一条来自于帕累托, 分析某一类阶层的人口或家庭的比重与其所得的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研究每一经济单位所得到的收入,而忽视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利,着重于经济单位 在分配后的相对地位的研究,旨在解释微观经济单位中的收入分配形成的特征和 与此相关的收入不平等的测量,称之为规模性收入分配(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劳资分配比例体现了功能性收入分配的结果。 二战前,经济学界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的重点是收入的功能分配,自库兹 涅茨 1955 年写《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起,经济学界在研究收入分配问 题时的重点基本上开始转向了收入的规模分配。然而,功能性收入分配问题无时 无刻不在被讨论着。例如:对昀低工资标准和 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讨论, 20 世 纪 70年代以后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 “职工持股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分享经济理论主观上都 是从改善企业分配入手来协调资本所有者与生产者阶层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从 初次分配中调节劳资分配比例。功能分配决定和影响着规模分配的结果,任何强 化功能分配的措施都会恶化规模分配。无论是古典、新古典、后凯恩斯学派还是 剑桥和奥地利学派,都对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理论 工具,特别是价值(价格)理论的不同,这些研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收入分配理论时,总是立足于一种“正常” 、 “长期”和 8 “本质”的状况来研究工资、利润率变量的确定,这种状况被说成是经济运转的 “中心”。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在竞争并形成统一利润率的情况下,经 济将围绕这些“中心”而波动,不太重视那些受各种临时和偶然因素支配的市场 价格。当一个生产和交换循环结束后,社会手头就会有剩余用于分配,或者根据 旧循环提出的要求;或者根据现在所安排的新循环提出的要求。古典理论家普遍 认为,工人只得到生存工资,那么经济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由生存所 ? 需所决定的水平 。古典学派还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一些干预手段,比如对富裕者 征收累进税赋,进行收入再分配,其目的一方面可以保证公平,另一方面也可以 ? 促进经济增长。因为这一干预过程从长期来看对劳动者可能更为有利 。在马克 思看来,工人取得工资和资本家取得利润,分别是工人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和资本 家对资本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而工资和利润各自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相对份 额的大小,则取决于这两种所有权对抗的结果。新古典理论在 19世纪 90年代以 ? 后开始了长足的发展,瑞典经济学家维塞尔 ,把边际效用论扩充应用于资本理 论和分配理论,把生产看作为劳动、土地、资本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每一种要 素都对生产有自己的贡献,并按照自己的生产贡献在总收益中分到一份属于它的 份额,而每一种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们对生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后者同时构成确 定它们各自所占相对份额的标准。维塞尔的这些思想后来被新古典经济学家精致 化为一套系统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克拉克和马歇 尔。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从生产领域入手研究收入分配,认为各生产 要 素所有者根据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大小而获得的收入就是生产要素 的价格。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也就是该生产 要素为生产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它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目的是论证新古典主 义市场均衡体系的统一性。 后凯恩斯主义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莱斯基。卡莱斯基继承古典学派的理 论,以社会阶级为分析的对象,集中分析了宏观分配。他重新用两个阶级的划分 方式作为分析的基准,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模式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收入分配模 型。卡莱斯基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的收入分配份额取决于投资和两个阶级 消费倾向的理论,在工人的消费倾向等于 1即没有储蓄的假定下,引出了资本家 的投资与消费支出决策决定国民收入分配,工人的总收入只是资本家支出决策的 9 附生结果的结论。卡莱斯基在分析中还把垄断竞争价格理论引入其国民收入分配 理论体系。他从不完全市场竞争出发,认为企业能够确定价格从而也能确定利润, 利润率的高低反映垄断程度,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取决于企业垄断程度的 强弱。垄断程度提高,导致工人的收入及消费下降,由既定投资决策所决定的利 ? 润量因工资收入的下降而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相应扩大 。 我国经济学家樊纲(1990)提出了工资和利润的上下限观点。他认为,马克 思提出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理论,实际上确定的是工资分割国民收入的下 限利润的上限,而根据劳动边际收益所确定的工资,则确定的是工资分割国民 收入的上限利润的下限。工资和利润占国民收入的实际份额,将落在由这上下 限确定的区间内,具体的取值决定于工人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矛盾及矛盾双 ? 方力量的对比 。 2、劳资分配比例的实证分析 20世纪 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首次对国民收入功能分配的 a 1-a 理论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 YAL K 公式,这一公式表明,在总产出中,劳动 的贡献份额从而工资所占的相对份额为 a,资本的贡献份额从而利润所占的相对 份额是 1-a。根据美国 1899-1922 年的统计资料,他们得出工资和利润各占国民 收入的 75%和 25%,两者之比为 3:1。博尔雷对 1890-1913 年期间英国功能分配 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劳动份额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博尔雷法则。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相关份额不变性开始受到怀疑。库兹涅茨(1955)提出了增长的两个阶段。 在资本短缺和非熟练劳动力剩余的第一阶段,资本份额上升。在与熟练劳动相联 系的资本短缺减少的第二阶段,劳动份额稳定,然后上升。1966 年库兹涅茨考 察了西方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间里的发展情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在国 民收入中资本收入所得的份额大约从 45%下降到 25%,而劳动收入所占份额却 ? 从大约 55%上升到 75% 。索洛(1958)对美国各个行业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 不同产业的劳动份额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后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 克拉 维斯得出结论:劳动份额正在缓慢增长。卡米勒?达格穆(1988)用英国、美国 11 和加拿大 20世纪 20-80 年代的数据进行实证,认为劳动份额是在上升的 。加拿 大 1926~1984 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由 55%上升到 70.7%,资产收 入由 15%上升到 22.1%,除劳动和资本报酬以外的,例如农业主、个体雇佣者等 10 业主收入,由于业主收入难以划分劳动和资本的份额,业主收入单独计算,其占 国民收入的比例由 30%下降为 7.2%;美国 1870~1984年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 收入中,劳动报酬比重由 50%上升为 74.3%,资本报酬由 23.6%下降为 18.2%; 12 英国 1860~1984年劳动报酬由 45.2%上升为 66.6% 。王振中(2003)从实证的 角度考察一下近百年来劳动与资本要素在美、英的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有的位 置。美国在 1870~1984 年期间的 114 年中,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始 终处 于主导地位: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 50%(1870和 1880年)至 74.3%(1980~1984 年);资本要素收入所占比重为 16.6%(1970~1974年)至 24.5%(1880和 1890 年)。也就是说,在美国上述 114 年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仅资本要素收 入始终占小头,而且劳动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而资本要素则恰恰相反。英 国在 1860~1984 年的 124 年中,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也始终处于主导地 位: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 45.2%(1860~1869年)至 68.8%(1975~1979年); 资本要素所占比重为 36.5%(1910~1914年)至 21.9%(1975~1979年) 。也就 是说,在英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资本要素收入也始终占小头。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劳动要素以外的生产要素绝大部分归社会成员共同所 有,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份额都是通过计划手段来确定的,因此,在讨论收 入分配时往往关注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大收入主体之间的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自上 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一直都是国 民收入 分配向个人倾斜的问题以及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已有研究主 要集中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宏观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居民间收入分配问题两方 面,而对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功能性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 随着我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劳动、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体制。在此过程中,我国居民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资本收益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功能收 入分配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指出要: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此后,关注功能收入分配的研 究不断增加,功能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引起重视。 现有对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实证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11表1 现有对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实证分析结果统计表 作者 (发表日 研究对象 研究年份 数据来源 结论 期) 要素收入 李扬 《中国统计年鉴》相 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自 1979 总额及其 1955-1990 (1992) 关收入方面的数据 年以来持续上升。 变化 《中国统计年鉴》 劳动报酬 向书坚 “社会商品购买力 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自 1979 收入的比 1978-1997 (2000) 来源、分配及构成” 年以来持续上升。 重 表 要素收入 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 张玉春 资金流量表实物部 总额及其 1992-1999 波动变化,总体水平比较平稳,变化 (2003) 分 变化 幅度不大。 我国转型 《中国统计年鉴》工 13 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自 1992 年开始 董克用 时期薪酬 1978-1999 资总额与职工保险 下降。 (2003) 水平 福利费用之和 《中国统计年鉴》工 我国工业 资总额占 GDP比重; 工资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就业者平均 14 胡放之 化进程中 《2002联合国贸易 1978-1999 工资不高,工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 (2004) 的工资水 和发展报告》中我国 值增长率不同步。 平 制造业工资水平与 其他国家的比较; 劳动分配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我国不同 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内 地区劳动 《中国统计年鉴》 15 蒙古、辽宁、浙江和山东4个省自 赵俊康 报酬占 1996-2003 “各地区国内生产 治区外,27个省市、自治区劳动 (2006) GDP的比 总值项目结构” 报酬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 重 降。 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徘徊不前。 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相差 职工工资 较大。职工工资总额占 GDP比重除表 16 贺蕊莉 《中国统计年鉴》工 总额占 1978-2003 示社会分配是否公平之外,还反映出 (2007) 资总额数据 GDP 比重 社会谈判能力在地区间的差异,但却 未反映出要素提供者对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贡献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 劳动所得比重过低,资本所得比重过 劳动所得 鉴》相关数据,计算 高。这一趋势今后仍将持续一段时 17 卓永良 与资本所 1978-2005 城乡人均劳动收入 间,优化劳动与资本分配关系,是 当 (2007) 得 再乘以相应城乡人 前事关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大 口比重 问题。 中国社会 中国企业 科学院工 《中国统计年鉴》 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例下降了 的盈利能 业经济研 1990-2005 “各地区国内生产 12%,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 力与竞争 究所 总值项目结构” 斜。 力 (2007)12 作者 (发表日 研究对象 研究年份 数据来源 结论 期) 《中国工业经济统 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日益突出,这 企业利润 计年鉴》和《中国统 18 郑志国 种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初次分配 与工资的 1993-2006 计年鉴》中关于工业 (2008) 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下降,造成不同行 关系 增加值、利润、工资 业之间职工收入与贡献的逆向偏离。 的统计资料 由于选取的研究年份、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但从 中仍可以看出,2003年以后的研究大都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呈现不 断下降的趋势。一些学者还对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绝对值高低进行了评价,大多 数学者通过国际比较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 GDP比重较低,资本收益比重较高。 例如:董克用(2003)指出在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中,劳动要素的报酬份额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就已经达到了 45%以上,即使我国存在统计口径不可比因素, 我国劳动要素报酬占 GDP不到 20%的比重也显得低了些。赵俊康(2006)指出: 1996年,全国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为 53. 40%,比美国 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 低 20.9个百分点, 比英国 1970年代后期的水平低 15.4个百分点。同时,从 1996~ 2003 年的 7 年间,在就业人口增加 5482 万人的同时,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 从 53.4%下降到 49.62%,下降了 3.78 个百分点。由于现有研究对我国劳资分配 比例判断的标准主要基于与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主要是发达国 家,对于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对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判断结果,也有学者提出质 19 疑,例如:王德文(2007) 认为,2003年,我国劳动收入占 GDP比重为 49.6%, 这个比例确实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但非常接近欧元区的平均水平,高于香港、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远远高于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 国家。即使利用 2006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占 GDP的 40.5%来比较这个比例也与 波兰的数据接近,大于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菲律宾、土耳其、伊 朗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从跨国比较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是否偏低,这是一个需 要深入分析的问题。然而,在王德文同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是提出了要采取多种 措施来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除以上对我国劳资分配比例的实证分析外,我国不少学者从 其他方面说明了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失衡的问题。一些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对 我国劳资分配比例未来发展趋势担忧。20世纪 90年代中期,宋晓梧从理论推导 13 上感到我国将会出现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的深入,国家不能直接干预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资本、 土地、劳动三大要素的供求关系不平衡,这很可能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2006 年,宋晓梧再次指出: “我国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从 1990年以后,劳动 20 报酬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这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 蔡?(2006)指出,1998年到 2003年间资本收入份额逐年上升,势必导致收入 21 分配不均,并呼吁通过扩大就业来扭转这一趋势 。孔泾源(2006)对不同收入 22 来源的增长速度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劳动报酬下降的趋势 。全国 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劳动收入(城镇工薪收入和农村经营性收入)增长 速度的一倍,从城镇居民来看,2004 年前 3 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同比增长了 11.4%,其中,人均工薪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11.8%,养老金或 离退休金收入增长 11.2%。而人均经营性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实现了 23.7%、19.8%的增长。仲大军(2006)认为在企业分配方面,由于职工很少有 与老板讨价还价的权利和力量。企业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工会等维权组织,劳动者 大多处在一盘散沙状态,特别是传统的城乡不平等观念和身份歧视,昀终导致我 国的国民财富收入分配产生了严重失衡与倾斜:国民收入大量地向政府和企业主 倾斜,向权力利益部门倾斜,劳动收入一直处在缩小的状态。同时,世界银行的 kujis2006认为,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是我国近年来消费低迷的原因,汪同三 (2007)也持类似观点。 关于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资本收益挤压劳动 报酬造成的,除此之外,李韬葵(2007)指出 GDP 中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 无可争议的事实,并指出服务业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使用和国有企业盈 23 利能力的提高是可能的解释 。白重恩,钱震杰(2009)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份 额变化的原因,指出统计核算方法调整、结构转型、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贡 24 献是导致劳动收入下降的原因 。 1.3.2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相关关系的研究 我国现有文献大多是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单独论述,尤其是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还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14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更多局限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与制度发展密切相关的问 题研究不够,尤其是对初次分配结果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缺乏。与 本文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养 老保险基金筹集两方面,前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代际、代内和 个体生命周期的收入分配效应,相关的研究成果目的是使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 配功能实现优化,兼顾各方利益,使养老保险制度能更好地保障居民生活和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后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 面,在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基数,即工资总 额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更多地讨论了缴费基数不实、养老保险逃费、缴费基 数非货币化等问题,反而忽略了对其筹资基础的劳动报酬本身变动的研究,而且 关于养老保险缴费的研究时间大多集中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昀初的几 年,即: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初期。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研究,主要关 注如何通过各种投资方式使基金保值增值,如何实现有效监管,而对基金筹资方 面的研究较少。进入 21 世纪,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已经定型,正在 逐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进一步完善阶段,随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提出,有关养老保险制度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否做实,农村、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的 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等方面,对关系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基础的劳动 报酬的关注度不高。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关系的讨论零星散见于社会保障制度研 究中。周小川(2000)从企业财务角度出发论述养老保险和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 关系,指出养老保险缴费增加会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缩小盈利空间,降低企业 竞争力,认为我国目前缴费率超出企业支撑能力,将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同时, 他还认为没有信用担保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是不存在激励作用的,而个人账 户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弱于工资和奖金,所以在账户设置上社会统筹账户 比例不宜过大。郑功成(2002)通过分析强资本弱劳工格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提出了应对之策,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常 凯(2003)分析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劳资矛盾,从企业的社会责任 角度重点分析了企业的责任,其中谈到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2003 年以后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 15 分配比例的关系,但已经开始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并对两者的相互 影响机制进行了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董克用(2003) 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有一章内容为“转轨中的薪酬与社会保障制 度” 提出: “在工资报酬水平仅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很难让人们进一步节衣缩 食为未来养老而积累基金。工资报酬水平的提高为以缴费确定制为基础的个人账 户的出现提供了基本条件;个人账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薪酬和个人收入的清 晰化”。这些论述都为本文打开了思索之门。穆怀中(2004)在《国民财富与社 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一书中对社会保障
本文档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