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举报
开通vip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1、简单鉴赏: 我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机,上因特网,在不同的角落,或者很醒目的地方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广告。有时真的让人觉得有点烦。但回过头来一想,这里的学问也不小啊。好的广告语就是品牌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体会到,独特、新异、与众不同的东西的确比较容易让人记忆犹新,甚至终生难忘。 我们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为例。(见课件)看一看他们的特点。 药材好 药才好(六味地黄丸) 透心凉 透心亮 (雪碧) 关爱健康 从头开始 (通化东宝) 您的健康是...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 1、简单鉴赏: 我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机,上因特网,在不同的角落,或者很醒目的地方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广告。有时真的让人觉得有点烦。但回过头来一想,这里的学问也不小啊。好的广告语就是品牌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体会到,独特、新异、与众不同的东西的确比较容易让人记忆犹新,甚至终生难忘。 我们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为例。(见课件)看一看他们的特点。 药材好 药才好(六味地黄丸) 透心凉 透心亮 (雪碧) 关爱健康 从头开始 (通化东宝) 您的健康是天大的事 (天大药业) 聪明的妈妈 会用锌 (三精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师生:前两个的特点是反复但不重复,用一个字的微妙变化来体现产品的特点。可谓匠心独具。后面的是一字双关。 悠悠岁月酒 滴滴故乡情 (沱牌酒) 丝般柔顺 绸般润滑 (飘柔) 英雄不问来路 词典要看出处 (步步高电子词典)凝聚产生力量 团结诞生兴旺(中央电视台)你健康 我快乐(恒利集团) 有压力才有动力(统一油压王) 师生:接下来的是运用对偶的修辞,同时感情细腻,情真意切。 一次浸泡 二次漂清 省1/2 (雕牌皂粉) 1:1:1 营养均衡更健康 (金龙调和油) 1 2 3 4 胃必治 (胃必治) 师生:用阿拉伯数字的。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数数,从1数到5,再数到10。那么,不要那么难,只用前几个就好了 ,非常容易记。 滴滴鲁花 香飘万家 (莱阳鲁花) 曲线美一点 自信每一天 (曲美)21金维他 健康你我他(21金维他) 师生:用音韵学或者是音乐学,多用“啊”音。声音响亮,铿锵有力。 师:下面这些广告应该说是最有个性了 恒源祥: 羊~ 羊 ~羊~ 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张裕:传奇品质,百年张裕 连用三个“羊”,强调该羊毛衫是纯羊毛制成,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当进口红酒蜂拥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张裕为代表的国产红酒并没有被击退,而是通过塑造百年张裕的品牌形象,丰富了酒文化内涵,使一个拥有传奇品质的民族老字号企业毅然挺立。 一句广告语打响一个品牌用在农夫山泉身上绝不过分。没有这句广告语就没有广告的成功,而品牌的长期积累,则离不开这句广告语的作用。换一个角度去看瓶装水,换一个思维去理解瓶装水,就会找到差异,而后,品牌个性也就不难塑造了。 2、个性广告语示例: 为了激发大家的灵感,再看几条个性的广告语。 某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 某理发店广告———“一毛不拔~” 某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某公路交通广告——“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 某新书广告——“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 某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某公共场所禁烟广告———“为了使地毯没有洞,也为了使您肺部没有洞,请不要吸烟。” 3、设计创意: 师:看完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大家开动脑筋,开始创意设计了。现在你就是一名设计人员,公司让你在10分钟之内设计出来,如果合格,奖金1万。开始吧。一组选一个,在完成自己组任务的同时也可以设计其它的。 (课件)提示:可以从以下的特征着手。 字数:一般在12字以内,表意简洁,读来上口,如:“爱生活,爱拉芳”、“打开麦香的每一天”等。 1 分割:对仗排列,语意连贯或相反,如“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只溶于口,不溶于手”等。 句式:陈述句,肯定句多见,慎用否定、疑问、反问句,如“有没有5000万,”“年轻没有失败”等。 谐音:运用谐音可以较快达成消费者对广告词的记忆,应适当注意谐音与谐义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更好表现效果,如 “沟通从心开始”“一切尽在掌握中”等。 俗语:利用俗语在消费者心目中也已形成的文化积淀,快速达成对广告词的记忆。如“人靠衣装,美靠亮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等。 连缀:广告词表义连贯,语句之间暗含必然因果关联,如“牙好,胃口就好,吃饭香”、“十足女人味,太太口服液”等。 4、广告对象:(课件) 奇步保健鞋垫 本品采用民间祖传秘方,结合现代高科技,历经三十余年潜心研制而成。 具有促进循环,激活筋节,软化通畅毛细血管,消除脚气脚臭、风湿关节炎痛等功效。在激烈运动、步旅长途中不但脚不伤肿不疲劳,还能强筋健力、增强体质,最适宜体育爱好者、长途步旅者、陆军步兵战士使用。本品对人体无任何副毒作用(脚底有裂口出血者不宜使用) 处州白莲 系丽水市传统地方名产,产于丽水市富岭一带,古即有盛誉。处州白莲粒圆色白,甘醇不腻,具有独特药理作用。 丽水椪柑 果肉脆嫩多汁,味甜浓,色金黄,具香气,品质上质,曾多年在国家和省级优质水果鉴评会上连续夺得金奖。 丽水 又叫“浙江绿谷”,古称处州。她位于中国浙江省的西南部,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丽水资源丰富、生态优良、山青水秀、风光优美。丽水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全市森林覆盖率79.1%,被誉为“浙南林海”和“华东天然氧吧”。 八百里瓯江贯穿全境。还有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 “巴比松”油画独具魅力。“中国摄影之乡”使丽水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丽水古迹众多、文化灿烂。 5、较好的广告词反馈如下: 丽 水: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在绿谷 (诸葛俊芳) 黄河之水天上来 瓯江之水丽水来 (蔡颖) 杭州西湖 丽水绿谷 (钟毅) 美有硅谷 浙有绿谷 (叶森森) 山中山 青山拥千翠 水中水 绿水照万年 浙江绿谷 (黄斌) 丽水椪柑: 丽水椪柑 地球人都知道 (张扬) 月是故乡明 柑是丽水甜 (尹培燕) 吃了椪柑口不干 (朱庆) 源于大自然的柑甜 (钱沙翼) 碰了才知道甜 椪柑 金玉其外 优质其中 (潘柳华) 丽水椪柑让你口水流干 (颜飞菲) 奇步保健鞋垫: 起步走健康之路 (陈佳丰) 让我们奇步前进 (兰邱平) 奇步鞋垫 邱津津的选择 (邱津津) 从脚到头的舒服 奇步 脚踏奇步 全身舒服 触垫的感觉真好。(郭君瑞) 用奇步 好起步 (章丽莉) 让你有神奇的步伐 (王璐) 一试 一穿 一跳 忘不掉 还想要 (张志超) 2 一穿奇步 十分满足 处州白莲: 人参的效果 萝卜的价格 白莲 (毛砚洋) 天上雪莲 丽水白莲 (季轩澄) 水中的白衣天使 (钱沙翼) 6、总结: 我们通过对广告语的设计实践,开动了大家的脑筋,激发了大家的灵感。大家也创作出了这么多比较有个性的广告语。希望大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再有所创新,摆脱旧的传统的思维束缚,让大家的作文能够尽展个性风采。 7、作业布置: 找一篇自己认为有个性的作文进行赏析,然后在班级交流。 8、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上的过程中,同学的兴致极高,课堂氛围更是其乐融融。平时上课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响应。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感兴趣,熟悉,有话可说。而且自主权真正的还给了他们。从反馈回来的广告语来看,同学们真的是动了脑筋。那么这样的课对具体的写作(或者说面对高考的话题作文)是否有一定的益处或者帮助,我自己还真的有点困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么就是通过这节课,我可以激励同学们在平日里积极积累素材,以致于在写作过程中象设计广告语一样,有话可说,还有要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积极的东西,这就是个性。 (该文获得浙江省教学案例三等奖) 《错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案例(上)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2、 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 思和意味。(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 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二、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 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 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尝试在联系旧知 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 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 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3 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 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 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 鸣和再创造。 三、教学实录: (一) 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 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 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 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 马的男性。 生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回答得很好。(投影: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 心世界,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莲花。 4 (投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 莲说》) 师: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生:“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投影:莲花:纯净 温柔)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等的时间很长。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 在憔悴。 (投影:开落:漫长的等待) 师: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 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 世界。 生7: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 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5 生8:“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 (投影:倒装句式: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 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 生7: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 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南。 师: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 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为什么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东风”指的是什么风,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 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秋风和春风。 师: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 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苏轼有词写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 吹的东风里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可惜在女子的生命 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跫音”指什么, 生:脚步声。 师: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6 生:所等的男子。 师: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 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 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 子形象。 (投影: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 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 ,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帷 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 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 里有——” 生:“蜜甜的忧愁”。 师: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师: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3: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 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7 师: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投影)。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 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 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投影: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 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 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刘禹锡《望夫石》 )。(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温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 ,如此的坚 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 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错。 师: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 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 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投影:讲 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 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投影: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 知晓,) 生:心电感应。 师: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8 生16: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 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 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我”就是“你”等待的人 “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 人。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想象空间。 师: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回到投影: 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生18: 师: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 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 行。)(投影:“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 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三) 主题延伸 (投影: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挖掘) 师:我们把《错误》基本解读成了一个关于思妇等待归人的故事,但是诗歌的主题并不一定只局限在我们所探 讨的闺怨中。诗歌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投影:“作者用一致之 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 //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 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 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谢冕)下面我提供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后想想诗歌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 9 (投影: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 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 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 1岁。) (投影: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 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 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 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 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 一境界去探索。) 师: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来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的角度去思考。 生20:母亲等待孩子的主题,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上。 生21: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身在台湾,刚刚经历过战乱和动荡漂泊,可能有一种等待回到故乡的 心情,感到在岛上好象一个过客。 生22:从象征性的角度说,等待也可以是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个最隐秘、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 变成现实,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于是,我们继续默默地等,独自固守着它,任凭魂牵梦萦、望眼 欲穿。 师:你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戈 多会不会来,他们并不清楚,然而他们依然等待,只因为戈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生命的存在,是需要一根 精神支柱的。 [投影:闺怨(等待归人) 羁旅(过客不归) 乡愁(母盼子归)(回归故乡) 对美好的追求(等待一个心底的期望)„„] 师: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也就在诗歌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应该为自己感到 骄傲。最后让我们在对诗歌的朗读中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四、教学后记: 10 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要素。语文的人文价值由语言来负载,语言天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如果放弃语言这个着眼点,无论教学过程多么流畅,教学手段多么新颖,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语文课都将异化成空中楼阁。所以,在设计《错误》的教学时,我告诫自己必须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杨炼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因此鉴赏他的诗歌,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要设法在语言层面,打通其诗歌语言现代中古典的一面,从用词、意象、修辞等角度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一方面,要求学生倾听、朗读诗歌,在听和读的过程中静心品味、感悟积累;另一方面,在让学生抓住诗歌意象的基础上,适当结合课外诗句,进行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咀嚼,以此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文学的韵味。 我一直以为,解读诗歌不能“只见文字不见人”,还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层,去窥探作者的心灵世界。一个诗歌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一个读者其实就是一个创作者,阅读诗歌其实也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活,想象空间被打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就能得以实现。让学生课前听歌曲,不断地联系初中的知识储备,适时地抛出相关联的诗歌,恰当地提供背景资料,都是为了预设一些思考的铺垫,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进而激起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那么,学生也就能从“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将得到体现。当他们的心灵与诗歌有了亲密接触时,诗歌欣赏的共鸣与再创作都会变得水到渠成。从本节课来看,我认为达成了教学预期。 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本节课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去自行查阅、搜集或整理有关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否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且拥有更大的信息量,——也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道士塔>>教学案例(上) [案例背景] 对于<<道士塔>>这篇散文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条块分割,概括每节主 采取这种方式,往往使得本是浸透着历史意识、当代意要内容,理解全文主旨,继而找出文中一些语句加以品味。 识、文化气息、爱国精神的一篇精典散文变得索然无味,无法使学生这一阅读主体获得情感共鸣。教学是完成了,但学生情感上的体会却缺失了,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这一教学目标并没能达到。 [案例题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中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这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再做阅读的主宰者,要把阅 11 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据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 教学条件下的文学作品阅读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何 种意义, 3( 如何让学生获得情感共振和理性认识, 据此,本案例设计为:找准作品切入点,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构建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介绍作家作品及其作品风格(出示投影)介绍敦煌莫高窟的一些知识(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资料图片)重点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价值。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切入文本,设置问题。 师:在文章中,余秋雨先生给予敦煌莫高窟的评价是什么,(众生答: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很好,看来大家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那么,敦煌莫高窟是由谁把持着,他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阅读,寻找相关信息) 生(1):是王道士。“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有他当了莫高窟的家。”(师插问:为什么作者用了“不幸”这个词,寓意在哪里,)(生思考片刻)因为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却由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掌管,这本身就是莫高窟的不幸。 生(2):我觉得“不幸”还有一种讽刺意味,也有作者的愤怒和无奈的情感。 师:是啊,让人觉得可笑,但又是多么的无奈啊~这真是莫高窟的不幸,中国文化的不幸啊~ 教师请同学齐声朗读文中引入的一首诗 我好恨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马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阴森幽暗的古堡 离开如云的战阵 晨光微露的旷野 决胜负于城下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让学生谈谈读完这首诗的体会,诗中哪一句表达的情感最强烈,同学们一致认为“我好恨”。“恨什么 12 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同学们高涨地阅读兴趣下,自然转入对文章的探讨。 师:在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先生也说“我好恨”,“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那么我们想一想,余秋雨先生恨什么, (学生自读思考,找“恨”的内容) 生(1):他在恨王道士。因为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他将珍贵的文物大肆的破坏,还将它们当做礼品送给当时的官吏们。 生(2):我认为作者痛恨还有当时的满清官僚。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却说穷;无法保护这些文物。还把这些文物当做自已官场升迁的砝码,送给京官做生日礼品。 生(3):我觉得令人痛恨的是那些外国冒险家,不,应该说是无耻的文化强盗,他们疯狂地掠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师:嗯,“无耻”这个词用得好~那么他们“无耻”在哪里呢, 生(3):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骗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还利用王道士贪财的本性,用极少的钱财换取了难以计数的文物。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还有吗,(片刻无声)我想问大家,这些无耻的文化强盗是哪些呢,(众答:俄师 国人勃奥鲁切夫,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好~英国有大英博物馆,法国有凡尔赛宫,卢浮宫,为什么他们没有遭到如此疯狂地掠夺呢,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敦煌莫高窟,(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生(4):因为当时他们已是强大的西方列强,只会掠夺别人,不会遭受掠夺。而当时的中国,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微,割地赔款,丧失了主权,更别说有能力去保护敦煌莫高窟了~(众生齐鼓掌,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同学们分析很好,很到位,那么我们来归纳一下“我好恨”的内容。(学生思考片刻) 愚昧无知的王道士 腐败麻木的满清官员 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 厚颜无耻的文化强盗 经过一番思考探究,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浸透的作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文章沛然气动的情感冲击着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一起一伏,产生情感共鸣。带着情感的共鸣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自然很容易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品味“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量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13 师:品味这一语句,哪些是关健词,(众生答:只得、一次次、屈辱、买、叹息)很好,那么这句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无奈,愤怒。 师:我这有一个疑感,敦煌的文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我们却要向别人去买,而且还只是微量胶卷,这是我们民族的(((((( 生:耻辱,悲剧。 师:是啊,这确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谁之过,(学生思考、讨论) 生(1):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历史对他的审判是: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2):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文中告诉我们“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谈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师插:那么主角是谁,)是腐败麻木的满清官员,他们只知升官发财却对珍贵的文物漠不关心。 师:那这些官员可以这样辩解啊,“我们只是奴才,主子都不心疼,我们操什么心啊~”(众生笑) 生(3)我想厚颜无耻的文化强盗也应为此负责任,是他们通过卑鄙的手段掠走了我们的文物。 师:这些强盗也可以辩解啊,“你们不是穷吗,没有能力,我们就帮你们保存吧~别客气~(众生笑)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王道士、满清官员、无耻的文化强盗都是这一场民族悲剧的罪人。但谁是真正的罪人,换句话说:造成这场民族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众生答:满清政府。 师:是,满清政府,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机可乘,掠夺文物,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当年统治者应该为此负责。这正好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 师:一百多年前的伤口至今依然在流血,怎么去弥合这个伤口呢, 生(1):敦煌学的专家学者们,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弥合这个伤口,证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生(2):我认为不应忘记这场民族悲剧,时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应该强大我们的民族,伤口会愈合。 生(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4 (((((( 学生们涌跃发言,激情而又不失理性的表达着自已的观点和看法。快要下课了,教师只好小结道:“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面对我们民族那段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我能感觉到你们走近了余秋雨,用你们的心与作者进行了至深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那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对历史,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走向的深深思索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作品风格。 (二) 了解有关敦煌的一些文化常识 (三) 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熟谙作者所记述的史实。 (二) 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的厚重情感。 根植文本,有理有据进行鉴赏,通过具体分析关键语句,关键词语,深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教学原则 以学生阅读思考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作家作品,了解创作风格。 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多余秋雨,1946年生, 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投影展示) 二( 托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文本 15 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的资料图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价值。根植文本,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切入文本,设置问题,整体感知。 在文章中,余秋雨先生给予敦煌莫高窟的评价是什么,敦煌莫高窟由谁把持着,敦煌莫高窟遭遇了怎样的历史劫难, 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他从外国“ 昌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三( 阅读鉴赏文本,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合理切入文本,设置启发性“问题情景”,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1( 教师请同学朗读文中引入的一首诗,让学生谈谈读完这首诗的体会,诗中哪一句表达的情感最 强烈, 这一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作品思想感情,继而使学生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主客体 产生情感契合与共鸣,为下一步具体研习探讨文本做铺垫。 2(在这篇散文中,余秋雨先生也说“我好恨”,“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那么我们想一想,余秋雨先生恨什么, 。 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宏观把握能力,抽取相关信息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对文章一、二、三、四节的阅读探究,基本上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愚昧无知的王道士 我好恨 腐败无能的满清官员 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 卑鄙无耻的文化强盗 2(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品味“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 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这一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品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有理有 据,不作架空分析,抓住“只得”“一次次”“屈辱”“买”“叹息”这些关键词,从而理解作者面对这场 民族悲剧愤怒而又无奈的复杂情感。 3( 敦煌文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我们又要向别人去买,而且还只是微缩胶卷,这是我们民族的 悲剧,谁该为此负责呢, 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启发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深层次思想内涵。 16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逐步领悟到造成这场民族悲剧的根源是当时的 统治者,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 强有机可乘,掠夺文物。 投影出示鲁迅的一段话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 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书籍和古董。”(《而已集) 谈所谓“大内档案”》) 西 4( 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品味文末一句“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由此设问:一百 多年前的那道伤口依然在流血,怎么去弥合这个伤口呢, 这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对作者那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 使命意识的感悟。进行自我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使命的思索。(开放式的设问,开放式的回答) 四( 阅读扩展与延伸 要求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它作品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推荐作品:《莫高窟》《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 《白发苏州》 [案例后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用一两节课堂教学就能说得尽的。教师引领学生领略的或许只是作品的冰山一角。这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和认识,此其一。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开发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此其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学习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案例反思] 首先,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作品主旨的认识,还是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由主体通过自主探究而发现的,并不是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知识和观点传递、告知给学生的。作为阅读主体也不是盲从于教师的讲解分析。在课堂上,阅读主体有着充分的阅读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阅读。策动、引导、启发,阅读主体的实践活动,案例中教师做到:找准文章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 17 考、探究。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教师不再是将知识全盘授于学生,不再是将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将学生看作是等待点燃的火把,给予他们充分的阅读思考的权利和空间。教师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主体的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支持,激励,引导的方式给予切实的帮助,使得学生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 在讨论“我好恨”这一问题时,教师能感受到作品给予学生的情感冲击。阅读主客体达到了某种情感的契合和共鸣。教师、作者、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阅读环境中,进行着彼此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你首先要被作品感动,带着感动进行教学,以你的感动去感染学生,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需要将“情绪”带进课堂。 在讨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谁之过”这一问题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热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客观理性的分析令人赞叹。这在昭示着一个事实: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关键在于 、准确的;设调动他们的思考兴趣,给予他们思考的权利和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切入点是合理的置的问题是大气的,开放式的。加以教师开放式的点拨,使学生有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学生主动,课堂才会生动。 走进文字 品出美感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 教学思路 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 本课拟向学生介绍读书法时,融入欣赏方法的提示,教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鉴赏。前半部分是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欣赏方法提示两条线索并列进行;后半部分,学生先点评,再引入名家点评,是层进式。大体思路如下: 导入新课——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名家点评——课外作业 课堂实录 (课前,学生齐读课件上的内容,积累红楼梦中的有关名句)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有了基本的了解。记得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曾这样评价曹雪芹:“曹雪芹是个惊人的天才,他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词曲家、大音乐家、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医药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这样一个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 要品读这部鸿篇巨制,无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天,我们仅从一个角度——文学角度,尝试着用一种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去鉴赏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二、教师示范 师: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点评式读书法”(结合课件讲解)。“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 18 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 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圈点,就是刚才说到的一些符号的运用。总批,是对一篇文章总的评价。眉批,是将评论写在书的上面的空白处。过一会儿,在我讲完怎样运用这个方法后,大家可以在书的上边或右边这些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论。夹批,是在行距之间写上感想。 评的内容可以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者是写作手法,或者是用词方面,你觉得某处用得特别好,禁不住要评论一番,也可以。 评的形式可以是赞许的,也可以是批评的,或者是和别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者是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总之,这些评语,大多都比较简短,三言两语,随手批出。 师: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意见。”这个“意见”,通过用刚才说的圈点方式写出来,就是你的点评。下面,我就以林黛玉为例试做点评。 师:课本中有三次从不同的层面刻画了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在哪里, 生:众人见黛玉,80页。 师:下面大家把这部分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众人见黛玉”部分) 师:还有一处是王熙凤夸赞她的,哪一句, (学生说王熙凤夸赞林黛玉的句子) 师:第三次是在什么时候, 生:宝玉见黛玉。 师:下面我们就以“宝玉见黛玉”为例,鉴赏黛玉的外貌描写。先齐读有关文字。 (学生齐读“宝玉见黛玉”部分) 师:(课件展示)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我特别关注了“与众各别”这个词,在这个词的下面划了线,觉得从中能看出林黛玉跟别人不一样,超凡脱俗。还有“罥烟眉”,我也加了点,“罥烟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眉呢,注解里有注释。 生:像一抹清烟似的眉。 师:对。淡、轻、秀。还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含情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师:再联系“愁”、“病”等词加以咀嚼,我在一边做了这样的点评。 (课件展示如下)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师:宝玉看黛玉,没有注意她的穿着、服饰,而注重的是神韵、气质。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在此,我还要提示大家注意欣赏古代小说的方法。(课件展示如下)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师:当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饭时,黛玉有什么表现呢,(课件展示) 例2: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师:黛玉的这番话有什么特点, 生:有礼貌,得体,有修养。 师:我在旁做了这样的点评。(课件展示如下) 点评:语言之得体,声声入耳。既表对邢夫人之尊敬、感激,又明自己顾全大局之礼。乃“步步留心”之具体表现也。 师:林黛玉进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周到的语言,正是她小心谨慎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在欣赏人物时,要善于透过人物的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再看下一个例子。(课件展示) 例3: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19 师:林黛玉接了茶准备干什么的, 生:准备喝的。 师:实际上这个茶是不是用来喝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是。从后文“黛玉照样漱了口,盥了手,又见端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师:正因为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才没有将漱口水当茶喝。这里是对黛玉行动的描写。我在旁写了如下的评语。(课件展示如下) 点评:连生活习惯也惊奇随俗,可见其小心到了何种程度。 师:生活习惯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形成的,是很难改的。但林黛玉进了贾府,连生活习惯也要随现在的环境,可见她小心到了何种程度。刚才的两个例子,提示我们在欣赏时要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如下) 欣赏方法提示二: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 师:在读课文时,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学生没有什么反映)(师提示)(课件展示如下) 例4: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 (学生反映热烈,相互小声交流) 生1:宝玉不喜欢读书,为了迎合他。 生2:根据下文,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认识两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可知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 师:很好。这位同学在读书时注意到了联系上下文。大家想,当黛玉听完贾母的话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生1:觉得贾母对她有点不满。 生2:其他姐妹都没怎么读书,就我读了《四书》,觉得不太谦虚。 师: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这样的点评。(课件展示如下) 点评: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表现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师:诸如这类的地方,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这样才能鉴赏出丰富的含义来,所以,我在此提示第三种欣赏方法。(课件展示如下) 欣赏方法提示三: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含蓄隽永之处应该问一个“为什么”,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师:讲到这里,我不知大家有没有生出这样的疑问,我在别的班讲到这里时,有的同学立刻提出来:黛玉在自己的外婆家为什么要这么小心谨慎呢,(课件展示问题如下) 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生:因为贾府是名门望族,黛玉的出身、家庭与贾府的比起来比较低微,所有,她很在意,怕被别人耻笑了去。 师: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即使在外婆家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此,我要提示欣赏方法四。(课件展示如下) 欣赏方法提示四: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师:从以上的分析点评中,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一位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孤傲自尊女子。 三、学生点评 师:前一段时间,大家在课上分小组活动情况的积分如下:(课件展示) 小组得分情况: 学 富 五 车 队: 27分 卓 越 队: 22分 奔 腾 世 家 队: 26分 独 行 侠队: 25分 花 非 花队: 25分 鹰 翔 万 里 队: 27分 20 飞 火 流 星 队: 27分 T N T 队: 10分 静 水 流 深 队: 10分 茶 源 乡 队: 10分 师: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有的队遥遥领先,有的得分还比较少,希望大家在这堂课积极合作,积极参与,为各自的小组争光。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用点评式读书法来点评王熙凤这一形象。(课件展示问题提示)这里的问题只作提示大家去点评,不必回答。 提示: ?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对刻画她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见黛玉”一节中,通过对王熙凤举止言谈的描写,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变化, ?“回王夫人”一节中,展现了王熙凤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点评,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点评得很热烈,现在请每个组派一名代台展示你们的点评。好,这位同学上台来了。 生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所写的点评内容)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像这一句: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人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的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政的大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称 „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8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点评表达了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特别是关于“辣子”的点评,用语准确,概括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我给她打内容分为10分。 生2:我们点评的是王熙凤夸黛玉这部分:“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有点恭维,因为她知道贾母喜欢黛玉,所以刻意去讨好贾母。后来又体贴地问黛玉上过学没有,如果有什么事都只管找她,都说明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还有她跟王夫人的对话,说明她懂得察言观色去迎合别人。她有能干的一面,但又比较狡黠。 师:能干又比较狡黠。很好,有两面性,能辨证地去看待这个人物,非常好。我给她的内容分为12分。 生3:“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里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还有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刻画出王熙凤在严肃的场合还那么随便说笑,放肆,这都是由于贾母对她的宠爱,从而形成了她在贾俯的特殊地位。 师:点评得很好。注意“嫡亲的”“嫡”字念dí,刚才读得不太清楚。我给他的内容分为11分。这三位同学的点评,有从语言、外貌、回王夫人几个方面入手的,还有哪个组要上来点评的,好,我们班最胆小的一位也勇敢地走上来了。大家给点掌声鼓励她。 (学生鼓掌) 生4:众人的严肃恭整,王熙凤的放诞无理,通过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性格也是比较泼辣的。从她的忙转悲为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机变,狡黠,八面玲珑的人物。“丫头、老婆不好,只管告诉我。”可以看出她作为当家人的身份和威势。这句话也是,“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反映出她的精明能干,狡黠。还有从她的出场,穿着打扮,谈吐行动等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有着特殊的权势、地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师:很好。用了一个成语“炙手可热”很恰当。我为她的内容打12分。 (学生中还有人想上台点评) 师:还有同学想上来点评,我们下课在继续评,好吗, 四、名家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的点评都非常精彩,周到。真的很不错,不过,我觉得有的地方点评得还不够更深刻,所以,我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名家的点评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师:王熙凤的一出场,脂砚斋的点评是(课件展示如下) 21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师:关于她的穿着评得都不错了。我们就简单地看一下。(课件展示如下) 这个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点评:极力铺陈其装扮:集珍珠宝玉于一身。俗气、贪婪、内心空虚。 师:对王熙凤的容貌,怎么没有人去评,我们重点说一下。(课件展示)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美女的特点是“丹凤眼,柳叶眉”,可见,王熙凤也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不过,在“丹凤”之后却加上了“三角”二字,在“柳叶”之后也多了“吊梢”一词,这两个词大家一定不要放过,要好好探个究竟。脂砚斋是这样点评的。(课件展示) 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读过麻衣相法:三角眼和吊梢眉有狡黠、狠毒、性巧、通变等意义。这样写是为了借以揭示王熙凤的性格为人。还有“粉面含春威不露”,这句也评得不够。“春”和“威”是两个相对的词语,尤其不要放过,要细细咀嚼,品味。像春风般一团和气的外表里却藏着看不见的威势,笑里藏刀。有人这样说王熙凤“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所以,这段描写,可以概括为: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这样的描写,就把王熙凤的形和神表露无遗。 师:再看熙凤见黛玉一节。(课件展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就这段评论了她的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看脂砚斋是怎么评论的。(课件展示) 脂批:“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 正因为王熙凤没读过书,所以只能用这样的语言,而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有文气的词,这样写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段语言的精妙,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刚才王熙凤的一番话,使在场的相关人员都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填写下列空白。 (做练习,课件展示) 这段话,使 欢心, 感到温暖, 感到愉悦, 觉得内心平衡。 师:称赞黛玉实际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三姐妹这些嫡亲的孙女,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师:对王熙凤的感情变化之快,我要特别强调一个字“忙”。(课件展示) “这熙凤听了, 忙 转悲为喜道” 师:看看名家点评:(课件展示) 前人评曰:“何旋转之速如是,” 王蒙评:“着一„忙?字而性情全出。” 师:仅这一个“忙”字就入木三分的刻画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点。 师:“回王夫人”一节中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脂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前人评:“贼耶,鬼耶,” 表明王熙凤精明能干、心计过人。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五、总结: 师:《红楼梦》博大精深,我们这一课仅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了鉴赏,对曹雪芹艺术匠心的体味,也只能是管窥蠡测。希望大家课下能积极实践“点评式读书法”,利用我们今天所提示的欣赏方法用心体会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 22 技巧和语言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运用这堂课所学的方法点评贾宝玉这一人物。 课后反思 走进文字 品出美感 目前,《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正在深圳市语文教研界深入展开。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呼唤,而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领悟出其中所蕴涵的美感是语文课基本特征的体现。 中国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回,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很多老师都曾精心教授过,所以很难讲出新意。我结合本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获得审美享受。 1(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文学的艺术形象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欣赏者在读懂语言后,借助于想象才能把语言所描写的转化成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阅读者欣赏艺术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我觉得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例1.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失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 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又如:例2.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碰到这种含蓄隽永之处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像上面的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2.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23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名家点评欣赏时,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展示出名家对其外貌部分的点评: 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再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在学生点评时,已有学生点评出王熙凤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为了更好地品味语言 先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 这段话,使 欢心, 感到温暖, 感到愉悦, 觉得内心平衡。 在学生有了一定体会后,再出示名家点评。 脂批:“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 假如让王熙凤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则陷入“一味浮词套语”既平庸又没有什么表达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随手写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却有着如此神奇的表达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没有冷落了在场的相关人员。既表现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又契合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身份。只有曹雪芹这位大师才能写出这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在不断加强。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学生身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 3.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还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后半部分,引入了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学生积极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对形象加以补充丰富进行再创造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各种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味理念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充分创造个性思维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每一个学生个体在鉴赏的时候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学生评的情况看,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角度,这也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上所难以出现的喜人现象。比如学生对王熙凤出场时的行动、语言的鉴赏,都非常到位,既读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又品出了她是贾母身边的红人,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等等。这时学生的大脑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主动鉴赏文学作品。通过小组推举的代表积极上台发言,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现象看,学生是很喜欢表现各自的看法的,他们的个性思维也在这种争相的表现中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如果每一堂课我们都给学生提供这样尽情表现的舞台,那么,学生的思维潜力就会得到巨大的开发。 4.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许多老师给予了多方面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 24 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学生实践——名家点评—— 课外作业。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 比如,四种鉴赏方法“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二由表及里,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三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四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了一个以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地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如在名家点评赏析部分,针对性可以更强些,有些前面的学生点评的基本到位的,就没有必要再展示了。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还有前半部分的学生活动相对少些,没有达到“语文味”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和谐完美的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 合理引导 构建知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上海市大新中学 邓富华 【案例描述】 在学习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课堂教学进行了大约二十五分钟。 教师: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出了周瑜这一人物,作者用意何在,(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大约两分钟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 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对比,“早生华发”与“人间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教师鼓掌,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 同学乙:我同意苏轼是为了与周瑜作对比,但我想作一些补充。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后的事,而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作对比。后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则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却功业无期。 教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这首词中的作用分析地较完整。那么,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诗,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齐声) 教师:好,我们一起朗诵一遍。 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杜牧这首诗中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东风~ 25 教师:为什么同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一位作者搞错了呢,(大约三分钟,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 学生丙:我认为他们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作比。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想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想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教师:我提示一下,杜牧这个大诗人不但喜欢诗赋,还通晓军事兵法,他曾经为《孙子》做过注。他对当时动乱的唐王朝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要回答问题) 学生丁:老师,我想杜牧这样写的用意可能是自负自己有雄韬武略,但却得不到重用,借史事抒发他的不平之气。 教师:的确是这样,我们知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是为了要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歌咏的史事内容的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怀抱。苏轼借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下课铃声响了。) 教师:今天这堂课大家的发言比较积极,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我们要明白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及史实与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运用都是为了不同主题的需要,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对材料的分析筛选。课后请大家再查找资料,找一些这一类型的例子,运用学过的知识,写一篇关于“材料与主题”的小论文。好,下课~ 【案例诠释】:“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要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所以要尝试与体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就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师在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他们探求的过中,教师创设情景让他们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把学过的杜牧的《壁》诗引入课堂,与新学的苏轼的词进行对比。对学生来说,旧的知识是熟悉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却是陌生的,就是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最能激起他们思考的兴趣。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设问又是不地深入引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是互相补充,形成种协作与对话的良好课堂氛围。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的尝试,充分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几位同学的积极发言都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经验,一点,需要学生平时广读博览与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如理解杜牧《壁》诗的主题,必须要知人论世,正因为有了以前的知识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发被不知不觉引向主题。正因为有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所以就趁热打铁,让生进行课后的查找资料、思考整理,这恰好可以开展一项“材料与主题”的研性活动。这样以来,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并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课延伸到写作课。如果说这个案例是成功的,它的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要靠师合理的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引导他们自主的去体会,教师要学会开发、利课程资源,不让教材作为唯一的信息源。 【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 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源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与主题】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这点至关重要。我在,,,,年,,月份被分配到那大中学,学校安排我上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授课过程中,我认真贯彻新课标 26 的教学理念,然而,在高一(,,)班上《故都的秋》这课时,我遇到了一个突发事件,那么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了课堂资源。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现场的教学生成。下面是《故都的秋》的教学片断。 【教学过程】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常为异乡客,触景生情,悲秋怀愁绪而写下的诗句。是的,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师:大家看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 生: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师: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至,,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师:朗读,,,,段,附带任务:? 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 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 生诵读。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冷清,孤独。 生,:寂寞、凄凉。 :好~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 师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生,: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 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那么在《荷塘月色》的蝉声是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没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场面呢,为什么, 生,:无,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生,:王维的诗歌《鹿柴》也有这种艺术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以夕照和“人声衬托深山的幽、静、空。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师:假如你就是流浪在外面的人,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生:悲凉,清静„„ 师:我们学习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那个同学说说,这首小令的意境美。 生,:这首小令是写羁旅天涯的人孤独无助。 27 生,:老师他说不对,应该是这样理解,一只乌鸦被打昏在树上,古道上没有草给马吃,只能喝西北风,人没有东西吃,以致断肠在天涯。 学生笑,教室沸腾起来,并且起哄声响起。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我保持冷静,我没有否认这位同学的答案,也没有肯定。 师:这位同学这样理解,是不是也有一种孤独无助,凄凉的气氛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讨论。 生:是有这种气氛,但是这样理解不对。 学生热烈讨论,并且纠正错误,这位同学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结:这短短的,,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前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沟绘出九组剪影响,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蕴。 师: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至,,段。 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 生读。 师: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生讨论: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 【反思与启示】 这节课我注重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拓展,用有关于“秋”的诗词来理解课文,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不到课堂当中发生了意外事件。但我能冷静应变,把“坏事”变成“好事”,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我们要善于引导,善于启发,那么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在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 更加充满生机。我想,在教学中, 在这节课中我得到了下面的启示: ,、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源: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课堂应该是充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用好这“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要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学中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这节课中,这位同学对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理解有错,我们不能加以训斥,而要加以引导。使他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并交给其他同学讨论,并引导他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在这节课中,我体会到了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学生工同体”中的合作伙伴。教师是“首席伙伴”是“导”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受体,师生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现,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节课中,如果我一下子否认了这位同学的答案,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没有那么活跃,也就没有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也许这位同学以后也没有那么积极回答问题,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意义。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尊重他的意见,使他们能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使他们能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知识的建构,并在轻松的气氛掌握知识,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28
本文档为【广告语赏析与个性广告语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25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