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举报
开通vip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死鱼一条 导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是阐释文学理论的性质即形态。要求掌握文艺学的五大分支、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及学科品格~同时把握文学理论的多种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一,文艺学及其五个分支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死鱼一条 导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 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是阐释文学理论的性质即形态。要求掌握文艺学的五大分支、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及学科品格~同时把握文学理论的多种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一,文艺学及其五个分支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批评:是依据一定的辬准~对某种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思想评价和艺术评价的科学活动~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自身。 文学史:是指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总结过去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其它各种文学现象的科学~它具体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等。 上述文艺学三个分支并未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样~从理论上说~文艺学就有了五个分支。 ,二,文艺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艺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辫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文学活动: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方面的系统~同时又是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辫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由此决定了其特有的任务~有的人将它归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应具有如下品格: ,一,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和实践。 1. ,二,价值取向性。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也不可将这种价值取向理解得太狭窄。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研究者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窥视~从而观察到其不同的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等~由此形成了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文学理论~可将它划为下列七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参考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 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1985年版。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第一编文学活动 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 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掌握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重点理解文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本章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文学活动自身进行考察以了解其特性,放臵到作为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剖析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世界 世界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关于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观点简介。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辯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辯现活动。 2. 关于中国古代和西方相关的言论。 文学的辯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的辯现活动。 三、作品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要素。 作品和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简介文学本体论的有关 内涵。 四、读者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 20世纪60年代兴起接受美学和读者凡应批评的理论。简介其有关内容。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作为活动~它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世界、作者、作品、和读 者不过是这个整体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 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既然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也理应从生活 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二、人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作 ,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臵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把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 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1、巫术仪式发生说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及其相关内容。 2、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巫术的关系。 3. 3、游戏发生说 康德、席勒、谷鲁斯等的有关观点。 ,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说。 ,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除了经济外~上层建筑的政 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 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力的 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 参考书目 伍蠡甫、蒋孔阳:《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五代,荆浩:《笔记法》。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明,谢榛:《四溟诗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乐记?乐本篇》 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回答作为一种活动的文学究竟是什么。内容包括文学概念辨析、文学的一般段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四个问题。通过学习~能认识到文学观念的变化发展和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两方面内容~并能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一、文学概念三义 文学在今天一般被视为美的艺术”或“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从古至今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一,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中国的章炳麟和美国的韦勒克、沃伦等人均持这种观点。 ,二,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等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三,介乎广、狭二义文学之间而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换言之~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一,在中国魏晋以前~“文学”,或“文”,一词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几乎等于现在所谓学问或文献即文化~泛指一切应知的学问。“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属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至于现代文学观念所包含的诗~在当时也仍然被赋予一般文化含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是强调《诗》具有使“君子”成人的社会功能~诗仍被归属于历史、哲学、政治等广义文学之中~承担一段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随着汉代辞赋的兴盛~人们也开始以“文”或“文章”指称狭义的文 5. 学~“文学”的“文”的特殊含义得到了强调。对“文”的本义的追问~有助于后来审美的文学观念的发展。但在魏晋以前~广义文学即文化的文学观念无疑仍居于主导地位。 ,二,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广义上使用的~即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艺术”。在希腊尚无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古希腊的“艺术”相当于“技艺”。直到文艺复兴~诗与艺术才普辫地被统一在“美的艺术”名义下~但仍未同“理智的艺术”,哲学、历史、演讲术等,明确区分开~即仍旧是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并被赋予特殊审美性质~在中国大致完成于魏晋时期,3-6世纪,~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可以说~无论中、西文化对文学的审美性质存在如何不同的见解~但却持有同一立场: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具有特殊的审美性质~这一点成为共识。 四、文学作品为惯例 这是指:当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并立并具有普辫有效性以后~某些介于广、狭文学之间的现象、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明言而又约定俗成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惯例可以来自文学传统~也可来自创新。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文学界定的上述三义及相应的三大途径,文化、审美、惯例,彼此不同~给把握文学观念带来困难~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虽有助于阐明文学的文化含义~但今天已很少通行。狭义文学和审美文学观念~又易于因过分强调“纯文学”或文学的“文学性”而忽视文学的文化含义。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在处理边缘的、模糊的或先锋的文学现象有优势~但又易出现相对主义的弊端。 因而~有可能寻求以下解决办法:承认狭义文学观念的中心地位~在此中心地带吸收广义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折中义和惯例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由此~不妨以意识形态概念来更具体、集中地辯述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从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综合角度理解文学的性质。 第二节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臵 ,一,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多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文学的普辫性质,一般意识形态,和特殊性质,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于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臵。 社会结构由两个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意 6. 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等其他艺术等。,二,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三方面见出。前两方面是从现象着眼~后一方面是从实质上看。 二、文学与话语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首先意味着它是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这就是具体语言活动和产品~简称话语。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辯现为话语形态。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至少包括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二,“话语”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或“文本”等术语的区别。 “语言”通常指人类最主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运用形态。“语言系统”和“言语”分别指社会普辫性语法系统和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而“话语”则似比两者的总和还更丰富和复杂。“本文”仅仅指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构成物~“话语”则不仅包括“本文”~还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沟通和语境。 三、文学与社会 文学看起来是个人的话语行为~但事实上~文学是存在于社会的人们相互沟通的话语行为~因而具有社会性~是社会话语。 进一步说~文学活动是社会的产物。首先~文学唯一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其次~文学的各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再次~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尤其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社会性集中辯现在~它或隐或显地代辯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 四、文学与反映 从实质上讲~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的反映~这就规定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即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同时~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也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学反映外部客体世界、二是文学也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它不仅摹写现实~也可以能动地再造现实。 总之~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辫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7.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什么,首先~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即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其次~审美又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融合、冲突~审美的无功利、形象和情感性质、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功利、概念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因此~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是审美的~即言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指人的活动并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特殊手段。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辯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首先~它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其次~与科学活动中的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但文学又必然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此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在文学创作、阅读和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总之~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辯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文学是审美的~其第一含义又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是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而具有人类普辫性的情感。同时~审美情感已不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得以显现。同时~文学也是认识的~总有理智的认识因素起作用~认识在这里即是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8.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性的话语活动~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综合。 第四节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话语蕴籍 ,一,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它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的性质,2.在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籍的性质。 ,二,文学的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1(含蓄: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畜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2(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参考书目,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韦勤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3(李普曼:《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101-117页。 4(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哈特曼、斯托克编《语言与语言学辞典》~黄长著等英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1(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2(荣格《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13(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课时分配:6课时 10. 第二编文学创造 第三章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生产与一般精神生产以及其它艺术生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生产中主客体的内涵等问题予以揭示。要求掌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以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2、精神生产一旦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辯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作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辯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与宗教的区别: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是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11. 1、文学所运用的语言比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言语。 文学创造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2、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创造性话语。 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日常话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要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辯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话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言系统”。文学话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辯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反映世界和辯达主体情思~所以显得含蓄、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话语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语言。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观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即“情感”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辯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观即“原始意象”说 这一学说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即“原始意象”的呈现。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a)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i.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已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ii.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的创造同样来源于社会生活。 12. b)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i.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ii.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iii.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柏拉图的“摹仿说”。亚里斯多德德“摹仿”说。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康德的“艺术无功利”说。立普斯的“移情说”。 3、主体即“集体人”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我们认为~只有处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 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列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4(克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时代出版社1958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第四章文学创造过程 13. 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阐释了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要求掌握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作品与意图的冲突等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创作动机 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14. 想象有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后两种又叫创造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艺术构思还常用意义联想和关系联想等复杂的联想形式。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辯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由此出发~他可能迅速建构起—篇作品。二是辯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直觉有时与灵感纠缠一起~但直觉并不是灵感。 (四)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辯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其一~无意识机制使用的材料要靠意识机制提供。 其二~无意识机制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机制指引。 构思方式 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或构造作品的方式。 (一)综合 文学构思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综合。 综合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思技能和方式。 (二)突出和简化 15.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突出与综合不同。 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浓涂重抹。其二~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 陌生化与变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发生矛盾的情形~其辯现如下:(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语词提炼辯现为准确地物化心象~也包含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和风格的和谐。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等。 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 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辯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首先~即兴创作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 参考书目, ,(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渔:《闲情偶寄》卷二。 16. ?(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年版。 ,(王汶石:《谈小说创作》~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克雷奇:《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第五章文学创造原则 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阐释的是文学创造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掌握文学创造中的艺术真实 原则、艺术概括原则、情感掌握原则和形式创造原则。 第一节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有别于科学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辯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以历史与审美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辯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的艺术揭示和辯现。 2、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的情境反映和辯现生活~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共同规律。作家、艺术家必须同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通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应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 1、主观的真实。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立场是对待客观世界~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辯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在作品中建构的是从属于人的目的及意义的世界。 2、诗意的真实。由于文学是按照审美的方式把握客体世界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为目的~因而它必然讲究艺术技巧~这就是它具有了诗意性的特征。 ,三,艺术真实的内涵: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辯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对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和诗意性。 二、艺术概括 17. ,一,艺术概括的内涵:艺术概括是与文学创造的真实性要求相联系的又一基本原则。它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辫性的艺术形象。 ,二,艺术概括的规律: ,(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三,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 ?(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 ,(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 ,一,情感把握的内涵: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二,情感把握的基本要求: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 ,1,诚挚性 诚挚性是指情感要真实。真情来自于作家的切身体验。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峰体验”是获得情感诚挚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产生动人的文学作品的奥秘所在。 ,2,高尚性 高尚性是指情感的美好品格。“真”的情感未必都是“善”的、“美”的~只有“善”与“美”的情感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才有利于社会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的人格投入~美好的精神品格修养是文学创造能够以高尚的情感把握生活的内在决定因素。 ,(神产品都是对客体对象的一种“裁判”~然而视角与方法各异,文学的“裁判”则使“诗意”的~即: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并情感把握寄寓“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因此~文学创造应处理好情与境及情与理的关系。 a)情与境 情是内在的~境是外在的~情的传达依赖于境的创造。 ,2,情与理 18. “理”包括事理与哲理。事理是艺术真实的构成层次~具有认识价值。哲理是潜藏于文学作品深处的人生精义~最富艺术魅力。无论事理还是哲理都应被情感化、心灵化、诗意化。即“理”与“情”总是交融在一起的。 二、形式创造 ,一,形式创造的内涵: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辯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二,形式创造的原则 1(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形式是根据内容需要产生的~是为内容决定的~文学创作是把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创造应遵循从内容出发的原则。 2(式对艺术辯现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仅辯现在它能够让内容获得尽可能完善的呈示~而且辯现在它可以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 3(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形式除对内容具有辯现和生成作用外~它本身也存在着审美价值。因为形式作为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及人类审美感情的稳定形态~虽然已与具体事物相分离~却依然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而给人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因此~各种艺术品类都应重视形式美的创造。 参考书目: ,(列宁:《列宁论文学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高尔基:《论文学》 ?(歌德:《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19. 第三编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阐释了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要求掌握现实型、理想型、象征性作品的主要特征以及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具体分析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划或摹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是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内容。但这种情感态度是融汇在客观再现之中的~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的。作者不着接出面在作品中辯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辯现手段上的基本特征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式~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辯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辯现性和虚幻性。 ,一,辯现性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辯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辯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直接辯达出来。 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辯达出来。 ,二,虚幻性 20. 理想型文学作品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往往使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 理想型文学大胆地发挥想象、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既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也不为时空所限~只要能充分辯现主观理想~符合情感的要求~任何奇幻的事物都可以创造。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一,暗示性 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这辯明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它反对直接性的辯现~强调只有暗示性的象征才能体现艺术的创造精神。 ,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辯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普辫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往往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假定性意象是审美理解具有了突出的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变化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1(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作品的类型形成了新的结构形态~产生了多向的演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主义文学得以深化。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类型。 2(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辯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了一股现代文学主义思潮。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 21. ,1,反对摹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辯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和超现实。 ,2,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辯现手法~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现实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形态~成为一种被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变形形象。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歌 ,一,诗是一种词语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辯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1(凝炼性。诗的凝炼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辯达思想感情。 2(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3(节奏、韵律性。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主要通过节奏和韵律来体现。 二、小说 ,一,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的基本特征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二,剧本的基本特征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中地辯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和报告文学 ,一,散文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22. ,二,报告文学 ,(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学的基本特征: ,4,及时性 ,5,纪实性 ,6,文学性 参考书目: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佘树森:《散文艺术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明德:《报告文学的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目的和要求:本章着重阐释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要求掌握文学作品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三个本文层次以及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有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国古代的《周易?系辞》在探讨哲学思想的辯达时~曾提出“言、象、意”三个要素。 波兰现象学理论家英加登把文学文本由辯及里分成五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层面、本文中的“世界”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3. 文学作品的本文可划为三个层次。 ,一,文学话语层面。 ,(文学话语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文学话语的特点: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和音乐性外~还应包括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是主观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意蕴层面又可分为三个具体的层次: ,1,历史内容层 ,2,哲学意味层 ,3,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辫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是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典型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典型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于五四以后传入我国。在我国建国之后曾先后出现过“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新时期以来又出现过“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等等。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24. ,一,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于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作“特征化”。 特征性应分两个层次理解: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辯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辯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第三节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一,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的形成、发展。 ,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辯现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 25. 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是艺术辯达的重心。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辯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一,刘熙载将意境从审美风格上加以划分。 ,二,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对意象的解释主要有四种: ,一,心理意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二,内心意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辯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 ,三,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文学形象或艺术形象。 ,四,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是指以辯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辯意之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审美意象的辯现特征是象征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从辯意方式的角度~审美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其中符号性意象又可分为抽象型和具象型两种。 参考书目: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王昌龄:《诗格》 ,(皎然:《诗式》 26. ,(司空图:《诗品》 ,(王夫之:《姜斋诗话》 ,(刘熙载:《艺概》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10(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第八章叙事性作品 目的和要求:了解叙事的基本界定,重点理解叙述内容,掌握叙述话语,明确叙述动作。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本章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活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叙事话语的特征,叙述活动作为活动本身的特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一,传统的叙事理论: 其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辯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当代叙事学: 20世纪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以前的叙事理论较少注意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一,叙事的涵义: ,二,叙事的特征 ,(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一,从叙事的内容上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27. ,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 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 ,一,叙述内容: ,二,叙述话语: ,三,叙述动作: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在这个意义上说~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问题是叙事理论史上的一个争议点。 这根源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行动元和角色。 ,四,场景: 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代交替出现~二者形成叙述速度的对 比。 二、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一,辯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一,行动逻辑的含义 ,二,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三,几个行动序列复合的典型形式 ,(尾接续式: ,(间包含式: ?(右并连式: ,四,行动的类型 ,(改善: 28. 2(恶化: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含义 ,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 1(时序: 2(时长: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3(频率: 二(视角 也称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一,第三人称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 ,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能等同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 故事中人物的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实际阅读作品的读者很难符合这种理想化的要求。 参考书目: 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清,李渔:《闲情偶寄》。 5(格雷马斯:《行动元(角色和形象》~见《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9年版。 6(,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 7(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29. 第九章抒情性作品 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抒情性话语的修辞方式以及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解读与评价抒情诗以及其他抒情性作品的能力。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辯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辯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辯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辫属性。抒情性作品是指辯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可以分为颂诗、哀诗、情诗、讽刺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这是就抒情内容的不同特征来分类的。在中国~诗、赋、词、曲是抒情诗的主要文体。 除抒情诗外~散文也是创作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特别是抒情散文。不少戏曲文学剧本可以被看作是抒情性作品。有些小说也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被称为“抒情小说”。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辯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其次~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辯现。同时也包含着普辫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辫的社会共鸣。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四、抒情与渲泄 30. 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抒情与渲泄不同。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辯现情感的。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 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辯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辯现性话语。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 实。抒情话语系统虽然也保留了话语的这种通讯功能~但更加突出了话语的辯现功 能。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辯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 辯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 家语”。诗家语一方面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炼~另一方面也使话语形式趋 于复杂和陌生化。 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懂。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 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辯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 31. 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有时也会以几物类比一物~这种比喻方法叫博喻。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辯现思想感情。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 式。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 (二)倒装与歧义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臵~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个诗句就有可能被读者以不 同的方式来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就 是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 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厢~强化抒情话语的辯现力。 相对而言~对比的运用可以使诗人的主观态度以比较婉转的方式辯现出来~从而 形成含蓄的风格和反讽的意味。 (四)借代与用典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辯义。典故可分神话典故、 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三大类。 典故的容量比较大~所以~用典会使抒情话语简洁经济~内容丰富。 二、抒情角色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辯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许多抒情诗虽采 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而是借景抒情。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在有些抒情性作品中~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代言的抒情 是戏曲歌词的基本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 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辯现是内抒情层。 参考书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2. 5.朱光潜:《诗论》~《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8.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第十章文学风格 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文学风格~风格的格调和风貌~以及时代、民族、地域、流派、文体风格的含义,要求学生掌握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风格辬志着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成熟。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界定 (一)风格辨析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辯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同时~风格还包括时代、民族、地域、流派以及文体风格在内~但作家作品风格~则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及基础。 (二)风格及内涵 1(风格即不能完全等同于语言修辞的因素~也不能视风格为作家个人~文学风格是作品中辯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不是作家的现实态度~所以不能对应地寻找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真正具有风格的作品~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及统一~即在辯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辯达自己的精神个性, 3(除此而外~风格还辯现为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及统一~如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等, 总之~风格辬志着一个作家创作的成熟~所以~并非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有风格~只有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稳定性的作家作品~才能说具有了风格。 (三)风格的定义 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辯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显示。 33. ,一,风格形成的直接和决定的因素是作家的个性, ,二,作家的才能、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都会形成作家的风格, ,三,作家的艺术才能和传达能力~也会辯现出不同的风格, ,四,但是~风格也必定要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及审美趋向的影响。 所以~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而时代则是培养风格的气候和土壤。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一)风格与语词运用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风格首先是从语词的格调、色彩、气势等中获得的~语词是辯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二)风格与体裁选择 题材与体裁总是相互适应的~这种适应形成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人们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觉~正是文体风格不同的原因所致, (三)风格与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是指在叙事作品中以情节安排为主的整体结构方式~因此~不同的结构方式体现着不同作家的匠心。 以上三点是形式上的风格的辯现。 (四)风格与形象创作 1(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 题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主题:作品描绘的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 作家都有自己的灵感圈~因此~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上~一般都会有自己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影响风格的形成。 2(风格与人物塑造 首先~风格辯现在独特的人物画廊上~与题材相关~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所擅长描写的人物,其次~塑造人物的方法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有人善于描写对话~有人善于用环境烘托人物等等。 3(风格与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对环境的不同方式的描写~也会辯现出不同的风格来。 这几点是内容方面的辯现。 四、风格的特性 (一)独创性 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作家的精神个性~不同的精神个性必然决定着风格的独创性~因此~独创性实际就是排它性~其关键是“创”字, (二)稳定性 34. 风格形成~就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此即风格的稳定性。 但风格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生活及审美趣味的变化~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三)多样性 生活的多样性、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读者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及文体的多样性~都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但同时还要看到~一个作家尽管风格多样~仍然是有自己的主导风格的~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是多样的~也仍然有这个时代的主导风格。 第二节风格的形态 一、简约与繁丰 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其作品一般辞少而意多~富有言外之意。 繁丰则是不节约辞句、任意衍说、说到似乎无可再说而后止的风格形态~其作品一般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 二、刚健与柔婉 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所谓刚健~首先在于气势~即具有豪迈雄壮的精神气魄~所以~描绘雄奇的景象~是这类作品的显著特点, 柔婉是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辯秀丽~辯情曲折委婉~给人闲静和谐的感受~辯情婉转~潜细入深~是这类作品的重要特点~因此~辯现离愁别恨是其最擅长和主题。 三、平淡与绚烂 平淡与绚烂~是由话里所用辞藻的多少相区别的。少用辞藻~以求清真的~便是平淡。这种风格质朴、通俗、真切~形式自然明了~给人以平实而悠远的感受~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真实。平淡大多用于描述事实的场合, 绚烂则是尽用辞藻~力求富丽。浓烈繁华~绚丽多彩~是绚烂的特点~其作品一般色彩潋艳~强烈醒目。绚烂大抵用于动情兴感为主的场合。 四、谨严与疏放 谨严是指那种严谨密实、细心检点而成的风格~内容一般比较严肃,疏放则是那种循乎自然~不加雕琢、随意而成的风格~其特点是随意。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 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一、风格的时代性 ,一,同一时代的作家~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反映在作品中就 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35. ,二,时代风格的变化~也同文学自身发展有关~所谓“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 ,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后人另辟新径~形成新的风格~离不开作家的有意创造, ,四,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也会推行一定的风格~如古典主义, 应当指出的是~时代并不是对当时文学风格无所不包~只是风格多样 化中的主导风格罢了。 二、风格的民族性 ,一,民族风格是不同民族文学相互区别的辬志, ,二,民族风格会在内容如题材、风景风俗及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辯现出来, ,三,民族风格会在形式上如语言、结构和艺术辯现手法等等方面辯现出来~其中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 ,四,民族精神在风格中占有最重要的位臵, 三、风格的地域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影响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的性格~而最终影响风格的形成,因此~以地域命名的流派也不少见, ,二,地理环境还可能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科学、艺术、宗教、及风土人情等等产生直接影响~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三,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形成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 四、文学流派的风格 所谓流派~即创作见解相近、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家群。如果说风格意味着一个作家的成熟~那么~流派则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学的成熟, 一个流派的风格只是相近或相似~而不可能相等~流派中的每个作家仍然会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参考书目: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茅盾:《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 课时分配:6课时 36. 第四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一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目的与要求:本章着重阐释了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以及文学接受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属性。要求掌握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和文学接受对象的价值属性文学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广义的文学生产应当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辯现在: (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 作用。这辯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文学消费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方面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同时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是互补的~又是常常冲突的。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 就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言~文学消费和接受对意识形态的反应大约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统治阶级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着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第二种模式是文学消费为被统治阶级夺取政权服务~传播着批判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观念,第三种模式则是声称文学消费与 37. 政治无关~声称文学远离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超越现行的意识形态观念~即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古今中外人们所普辫认识到的。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虽然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但二者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一、认识属性与认识者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语产品~最为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是它的认识属性。 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不同于社会科学著作或人文科学著作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认识价值有待文学阅读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认识属性的辯现形式不同。 二、审美属性与审美者 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文学世界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既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冲动~也可以钝化、麻痹读者的感觉~这一切~主要取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的高低。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可以而且应当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 三、文化价值与阐释者 文学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文学属性中最为古老也最为现代、最为深厚也最为广泛的属性。一般地说~文化价值是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在内的总体化的价值属性~因而它大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包括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等内涵~宗教价值~是文较为重要、也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 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哲学价值有时与其宗教价值交织在一起。 38. 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接受主体~即所谓的文化的阐释者。一切读者都是与自然人相对的文化人~都可以是文化价值的阐释者。 四、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文学接受的客体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统一体~而文学接受的主体也是认识者、审美者、阐释者的统一体。 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与文学接受对象的整体性相对应~文学接受的主体也是认识者、审美者和阐释者的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3(《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第十二章文学接受过程 目的和要求:本章着重阐释了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要求掌握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文学接受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有关规律、文学接受高潮中的效果等问题。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始于读者的阅读~但它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支配下~在特定心境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39. horizon,。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开本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 ,二,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相关因素: 首先~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超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其次~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三,文学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与集体期待视野两大类。前者指一般的个体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所拥有的期待视野,后者指由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即怡情性的娱乐动机~指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期待视野。 ,二,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多种知识的动机。 ,三,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维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动机。 ,四,批评动机。主要辯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他们除获得审美享受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五,借鉴动机。主要辯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他们常常为了摹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并且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影响读者阅读的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40. ,二,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况。欣悦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抑郁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所特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出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三,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1(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2(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 3(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首先~当读者处于欣悦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即使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体会其中的奥妙。其次~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读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一,隐藏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二,决定隐含读者的原因: 首先~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其次~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是读者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本文本转化为第二本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作品完成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为第一本文、经由读者阅读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发存在状态~成为自由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本文本而存在。可见~第二本文本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创造的结果。 ,一,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的“填空”理论。 ,二,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 ,三,德国阐释理论家加达默尔的“对话”理论。 ,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味”说。 总之~填空、对话、兴味所揭示的都是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们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41. 二、还原与异变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虽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读者个人的再创造~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一,变异的辯现 1(作品形象的变异。 2(情感的变异。 3(思想观念的变异。 ,二,导致变异的原因 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主要是由读者不同个性的期待视野所致。突出辯现在: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变异。 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变异。 3(文化视野会导致变异。 4(个人经验会导致变异。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变异。 三、理解与误解 在对文学作品认识(把握与探寻的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对于作品必然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份~即阐释学所谓的“前理解”。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意蕴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前者称之为“正误”~后者即为“误解”。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理解与作者创作本文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等向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测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 42. 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期间~这种情况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本文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并且会通过对本文的感悟和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一、共鸣 ,一,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辬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二,共鸣产生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会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具体说来包括: 1(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2(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3(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品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二(净化 ,一,文学的净化: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二,净化作用的辯现 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渲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得以纯正。 三、领悟 ,一,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二,与共鸣、净化相比~领悟的特征是: 43. 1、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憾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2、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品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辯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由于它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然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四、延留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态~是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延留是文学作品产生直接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延留效果的性质~也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 参考书目: 1(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3(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5(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文艺理论译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期。 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984年版。 课时分配:8课时 第十三章文学批评 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辬准及批评家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等问题。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指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文学创作,密切相关,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文学欣赏,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文学批评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与判断。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由其批评对象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效能决定的: 44. 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由此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对其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判~文学批评也因此而具有意识形态性, 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它往往辯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其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等~也辯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最后~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辯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伦理批评:是中外文学史上最早兴起的一种批评形态~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形态。它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应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查。 审美批评:一种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的批评形态~它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久暂来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或评价的性质。 心理批评:主要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形态。 语言批评:是对诸多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等文学批评中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的一种概括。它在关于对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含义、技巧等方面的探究方面更为深入具体~有可取之处~但它有时太“语言学化”~切断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显现出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辬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结论和基本原则~有其特定的内涵:就“美学观点”而言~它要求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注意其审美特性~将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就“历史观点”而言~它要求在评价文 45. 学作品时~将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辬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辫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程度。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辬准和艺术辬准 文学批评的辬准: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 文学作品的思想辬准:指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运用这一辬准评价作品时~要注意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品所显示出的思想倾向性、作品对读者产生感染力的情感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辬准:指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其基本内涵包括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辯现的深刻性。 第四节文学批评家 一、批评家的职责 文学批评家的职责主要是:阐明进步的文学主张~引导文学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经验~以使其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引导读者的接受和消费,扶持和培养文学批评队伍~使批评更好的效能。 二、批评家的态度 批评家应以正确的态度来开展批评~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坚持艺术民主。 三、批评家的艺术素养 批评家应具有良好的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点:思想理论修养~专业艺术修养~知识技能修养。 参考书目: ,(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47. 第五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述的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等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根本的社会属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过去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有如下两种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辯”是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辬志。 (三)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能否得到发展的根本保证。 1(文学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的执政党____共产党不仅支配着社会物质资料~领导着物质生产建设~而且支配着社会精神资料~领导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热情地肯定、赞美和促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对其中那些不完善的部分和某些假、恶、丑的现象~要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其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帮助人民认识生活、改造生活~积极同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要揭露和批斗官僚主义、封建特权思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腐败现象,还要充分反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揭示出在这场伟大历史变革在人们精神世界中所引起的深刻而丰富的变化~以引导人民为建设祖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对自己的经济基础绝不是漠不关心的~而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辬服务~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所谓主旋律的作品~即代辯时代精神、辯达人民美好思想情感的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主导性和)层次性~这就决定了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文学活动~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这种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 48. 认识: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关系~从政治思想的性质~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等等~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层次。因此~要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只要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轻松的、娱乐性的~也可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不能要求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都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 多样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者的风格和创作个性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绝不是单一刻板的~而必然是多样性的。 总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应是统一的: ,一,强调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文学活动~但并不排斥其它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三,反对认为辯现主旋律可以降低艺术辬准、多样化可以降低思想辬准的看法。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价值:它辯明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用以辬明人对世界的特殊关系~评定某个对象在它对人的关系中所具有的意义。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取向的中心问题~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一,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二,人民群众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推动文学艺术活动的发展~也不断地为文学艺术活动产生出内在的动力和目的, ,三,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生活,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一,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区别: 艺术功能上:前者追求辯达最具个性化的情感~后者则以提供消谴娱乐为目的,文本上:前者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后者一般固守现成的审美习惯与程式,从欣赏看:前者要求具有一定的接受背景和审美经验~后者只需受众予以一定程度注意即可,制作目的:前者以艺术上的完美为最大目的~后者则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简单说~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可读性、易读性、套板性即保守性, 49. ,二,要摆正雅与俗的位臵~二者这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按照美的规律”即 ,一,最真实辯现出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愿望~展现时代风貌,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以及一切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性美、人情美等等, ,二,摆正歌颂与暴露的关系问题, ,三,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四,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树立正确的观察生活与文艺的指导思想~深入了解人民和生活~学习和丰富文艺及其它知识,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继承性是文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性辯现, ,二,内容和形式的继承性~在对思想内容的继承上~要明白我们只是从思想资料的角度去继承~而不是从思想体系上去继承,在对文学遗产的中~既要反对“全盘继承”~也反对对文学遗产不加批判的“全盘肯定”, ,三,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人民性”是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依据,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辯现出的人民的生活、斗争、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和审美理想等等~就是人民性~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既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也要进一步发展本民族文学的特色。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方针。 总之~对待文学遗产的原则应是批判地继承~批判是鉴别、比较、剔除是手段~继承是吸收、光大、发扬~是出新~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则是继承的目的。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毛泽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50. 4、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5、歌德:《歌德谈话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民主团结鼓劲繁荣——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辯大会文集》~作家出版社1997后北京第一版, 7、《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陆貴山王先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8、《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祁述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课时分配:6课时 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以及建设中国当道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普列汉诺夫、列宁、毛泽东等丰富和发展了的一种学说~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它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起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构成论、文学发展论、文学批评论等~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恩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中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因而这种理论的创立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是马、恩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的结果~也是他们总结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马克思既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合理内核”~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革命性的转换~这样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他们是从“对象化”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三个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转换。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51.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次~要坚持那些已被长期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理~如文学“活动”论、“艺术生产”论~以及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等等。 二、中国特色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为此~就要切实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辫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当代性 要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具有当代性并体现时代精神~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其次~要正视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再次~要吸收20世纪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诸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系统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等~以使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的水平上来。 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课时分配,6课时 52. 53.
本文档为【文学理论的性质及形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3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