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举报
开通vip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 教育发展动力 摘要 在我国, 职 业教育 企业缺 位, 职业 教育地 位低下, 成为不 争的事 实。 与 此相 反, 在德 国, 企 业有着 联合培 养劳动 力的传 统, 职业教育 享受着 崇高的 社会声望 。 然而, 我国引 进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 育模式 所面临 的困难 , 使 得我思 考这 样一个问 题:如何 “以一 种正确 的精神 和严谨 的治学 态度去 研究国 外教育 制度 ”?...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 教育发展动力 摘要 在我国, 职 业教育 企业缺 位, 职业 教育地 位低下, 成为不 争的事 实。 与 此相 反, 在德 国, 企 业有着 联合培 养劳动 力的传 统, 职业教育 享受着 崇高的 社会声望 。 然而, 我国引 进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 育模式 所面临 的困难 , 使 得我思 考这 样一个问 题:如何 “以一 种正确 的精神 和严谨 的治学 态度去 研究国 外教育 制度 ”? 从系统的 角度出 发, 分析德国职业 教育的 本质特 征及其 发展动 力, 是本 论文 的主要内 容。 德国职业 教育的 本质特 征是“职 业性” Beruflichkeit 。 首先, “职业性” 概念, 指的是 需要专门 资质 化的个 人和以 分工为 基础的 社会之 间复杂 的关系,其 基本内 涵是 职业导 向。其次, “职业性 ” 作为一 个诠 释性 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有不同 的内涵 。再次 , “ 职业性 ”特征 发展的 三个典 型历史 阶段是 : “职业性 ” 的生成阶 段、 嬗变 阶段以 及升华 阶段。 最 后, “ 职业性” 反映了 特定的 社会需求 、 政治需求 和文化 需求。 这 三大需 求为 “职 业性” 的 生成、 嬗 变和升 华提 供了发展 动力。 从历史角 度来看, 德国职 业教育 的 “职业 性” 特征 和发展 动力密 不可分。首 先,德国劳动 力市场 具有职 业导向 的特点 , 职业形态 经历了 手工业?工业?后工 业的变化, 这为 “ 职业性” 的生成 、 嬗变 和升华 提供了 发展动力 。 其次 , 各利益 集团在博 弈的过 程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一 种极具 德国特 色的特 殊方式: 合 作主 义。 行会掌 握职业教 育事务 的自治Selbstverwaltung 权利, 直接促 成了 “ 职业性 ” 的生成 。 在“双 元制 ”体系 中, 绝大 部分 职业教 育权 利还 是掌握 在行 会手 中, 因此 , “职 业性” 特征得以 传承 下来 。 再 次, 职业和教育表 现出一种和谐关系。 具体表现 为: 基于宗 教的和 谐关系; 基于文 化和基于 批判 的和谐 关系; 基于 个性 化的和谐 关系。 对职 业和教 育具有 和谐关 系的信 仰, 直接 促成了 职业教 育的“职 业性” 特 征。 “职业 性” 及其 发展动 力具 有稳 定性 和动态 性的 特征 。 “ 职业 性” 的稳 定性 体现在: 职 业教育 是以职 业为标 准的, 举 办者以 行会为 主, 教学过 程主 要在工作 岗位上 展开 。 “ 职业 性” 的动态 性表 现在 职业教 育目 的、 培养标 准、 举 办者和 培 5 养途径的 变化 。 “ 职业性 ” 的稳定 性和动 态性源 于其发展 动力的 稳定性 和动态性 。 德国职业 教育的 良性发 展和各 类需求 的满足 是分不 开的。 社 会需求 的满 足保 证了职业 教育人 才的人 尽其用 。 政 治需求 的满足 保证了 职业教 育信息 通畅、 制度 稳定、 参 与积极 、 教育 优质 。 文化 需求的 满足保 证了职业 教育的 教育价 值的提升 。 在“职 业性 ”内 涵的渐 变过 程中 , “ 职业 性” 的教育 价值 不断 增强 ,促 进人 的全面发 展的功 能日益 得到彰 显。 职业教 育发展 动力也 显示出 同样的 趋势。 对社 会需求来 说, “去 职业化 ”Entberuflichung 的趋势意味着职业教 育的 社会需求 和教育要 求得到 了兼顾 和统一。 对政治 需求来 说, 通过 职业教育 国家 化, 促进人 格发展, 增 强职业 教育的 教育性 元素。 对 文化需 求来说, 促 进人格 发展 是职业教 育的终极 价值追 求。 要借鉴德 国职业 教育成 功经验 , 单 单凭借 制度的 抄袭是 完全行 不通的 。 我们 应当深入 研究职 业教育 本质特 征, 揭示职 业教育 发展动 力。 职业教 育应 当优化自 身系统 。 职业 教育应 当尽可 能地满 足各类 需求 。 职业 教育应 当坚持 促进 人的全面 发展的终 极追求 。这是 德国职 业教育 成功经 验为我 们提供 的基本 思路 。 关键词:德国 职业 教育 本质特征 发 展动力6 Abstract In China, the ab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erprise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tus become an indisputable fact. While in German, on the contrary, the enterprise has the tradition to train and develop the labor in a cooperative way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joys high social prestige. In China, how to use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very challenging and difficult. A question keeps in my mind, how to study the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right spirit and rigorous scholarship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and impetus to the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vocational nature”. Firstly,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nature” is about the qualified individuals and division-based complicated social relations, and its connotation is vocation orientation. Secondly, as an annotation concept, “vocational nature” 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Thirdly, the thre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s of the “vocational nature” are generation, transmutation and sublimation. Lastly, the “vocational nature” reflects the special social requirements, political requirements and cultural requirements. These three kinds of requirements drive the generation, transmut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the “vocational nature”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vocational nature” characters and the impetus to development are inseparable. Firstly, the Germany labor market has the character of vocation orientation, and vocation formation is experience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from handicraft to industry and post-industr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eneration, transmut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the “vocational nature”. Secondly, from the game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s groups, there comes a Germany specialized style, corporatism. Guilds have the vocation education business autonom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eneration of “vocational nature”. In Dual System, mos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business autonomy is still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guilds 7 Consequently the “vocational nature” character can be inherited. Thirdly, the vocation and education sho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religion base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culture and criticism base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customization base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The belief i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 and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vocational natu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nature” and its impetus to development have the characters of stability and dynamic. The stability of “vocational nature” lies in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s the vocation as the standard, guilds act as key part of the sponsors and the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on the operation position. The dynamic of “vocational nature” shows from the cha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 objective, training standard, sponsors and training methods. 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 of “vocational nature” derive from 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 of its impetus to developmen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various needs are inseparable. Meeting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ensure the imal us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 Meeting political requirements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smooth, system stable and education perfect. Meeting the cultural requirements result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During the gradual change of “vocational nature” connotation, the education value of “vocational nature” gets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the promotion of overall people development is highlighted. The impetus to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ws the same trend. For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the trend of “flexibility of the vocation” means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are both considered. Regarding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s nationalization promotes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s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cultural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8 To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imple system plagiarism is totally impracticable. We should deeply stud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 the impetus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optimize its own system, meet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adhere to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se are the basic idea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Essential Characters, Impetus 9 目录 导言. 4 第一节 研究背景4 一、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困境 5 二、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 功经验的困境. 6 三、 职业教育系统的视角9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1 一、 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研究11 二、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研究13 三、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 :社 会需求. 18 四、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 :政 治需求. 21 五、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 :文 化需求. 24 第三节 关键概念及其内涵分 析28 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 征”. 29 二、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 力”. 30 三、 职业31 四、 职业功能 32 五、 职业导向 33 六、 职业原则 34 七、 职业性. 34 八、 职业教育 37 九、 合作主义 38 第四节 研究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40 一、 论文框架 40 二、 技术路线 43 三、 研究方法 44 四、 研究目的 4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7 第一章 职业教育“本质特 征”及其“发展 动力”之概述49 第一节 职业教育系统的视角 49 一、 职业教育系统的特点 49 二、 相关研究方法 51 第二节 德国职业教育“本质 特征”之解读54 一、 职业教育实然类型划 分55 二、 职业教育应然类型划 分62 第三节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 动力”之解读68 一、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的界定. 68 二、 社会需求 70 三、 政治需求 72 四、 文化需求 75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分析模式. 77 一、 概念辨析:“职业导 向”、“职业 原则”和“职 业性” 77 二、 从历史角度看“职业 性”及其“发 展动力” 79 1第五节 本章小结 83 第二章 “职业性”的生成 (??十九世纪 末) 85 第一节 社会需求 85 一、 职业的形成85 二、 学徒的出现和培养职 业伦理的需求89 第二节 政治需求 91 一、 行会承担职业教育任 务91 二、 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初期合 作主义. 94 第三节 文化需求 97 一、 马丁?路德:职业是 天职. 97 二、 启蒙思想:职业教育 的工具价值.101 三、 新人文主义者:普职 分离..10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5 第三章 “职业性”的嬗变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末)106 第一节 社会需求.106 一、 手工业经济的衰弱和 复苏..106 二、 工业化的特点.107 三、 工业化对高级职业教 育的要求..109 第二节 政治需求. 111 一、 行会保留了对职业教 育的自治权利 111 二、 行会自治原则下的职 业教育机构化 115 第三节 文化需求.120 一、 斯普朗格:职业是文 化和教育的媒 介..120 二、 凯兴斯坦纳:职业教 育和公民教育 的统一..123 三、 费舍:职业学校蕴含 了教育的契机1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7 第四章 “职业性”的升华 (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末??)129 第一节 社会需求.129 一、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129 二、 个性化职业131 三、 广义的职业能力133 四、 能力评价标准.136 第二节 政治需求.139 一、 行会的胜利:1969 年的《职教法》..139 二、 多元制:弥补双元制 教育功能的缺 陷..141 三、 第三条道路:促进弱 势群体职业教 育..142 四、 欧盟职业资格框架的 出台及其影响146 第三节 文化需求.149 一、 职业和教育和谐关系 的转向149 二、 企业教育的合理性..157 三、 工作过程的意义160 第四节 本章小结.163 第五章 “职业性”及其“ 发展动力”的规 律和启示..164 第一节 “职业性”及其“发 展动力”的特 点..1642 一、 稳定性..164 二、 动态性..169 第二节 各类需求导向的职业 教育..172 一、 社会需求的满足:人 尽其才172 二、 政治需求的满足:信 息畅通、制度 稳定、参与积 极、教育优质.175 三、 文化需求的满足:提 升职业教育地 位..179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181 一、 “职业性”与人的全 面发展181 二、 社会需求与人的全面 发展..182 三、 政治需求与人的全面 发展..184 四、 文化需求与人的全面 发展..186 第四节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 功经验之反思188 一、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难 以复制188 二、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91 第五节 本章小结.195 参考文献:197 致谢209 3 导言 教育的组成器官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密切联系着社会体中的其他制度、习俗 和信仰,以及重大的思想运动” 。??涂尔干?.Durkheim 比较教育首先要求理解形成教育的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这 些校外的力量和因素比校内事务更重要。因此,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学 校所反映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分析之上,因为学校在传递与发展中集中体现了这 些理想,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要了解该国 的历史与传统,统治其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态度,决定其发展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康德尔//.del 第一节 研究背景我对职 业教育 的比较 研究有 着浓厚 的兴趣 , 尤其 是中德 两国职 业教 育的比较 研究成为 我关注 的重点 。 然而 , 我 国引进 德国双 元制职业 教育模 式所面 临的困难 , 使得我思 考这样 一个问 题:我 们究竟 能从职 业教育 的比较 研究中 获得 什么? 正如萨德 勒M.Sadler 在他的著名演 说 《我 们从对别 国教育 制度研 究中 究竟 能学到 什么 有实际 价值 的东 西? 》中所 否定 的那 样: “我 们不能 随意 地 漫步在 世 界教育 制度 之林, 就像 小孩 子逛 花园一 样, 从一 堆灌 木丛 中摘一 朵花 , 再从另 一 堆中采一 些叶子 , 然后 指望将 这些采 集的东 西移植到 家里的 土壤中 便会 拥有一棵 有生命的 植物 。 ” 萨德勒 的结论 是: “ 以一种 正确的精 神和严 谨的治 学态 度研究国 外教育制 度的作 用, 其实际 价值就 在于 , 它 将促使我 们更好 地研究 和理 解我们的 1 教育制度 。 ” 那么, 如何 “以 一种正 确的精 神和严 谨的治 学态度 去研究 国外教 育制度” 呢? 我认为 , 对本 国职业 教育现实 问题 的关注 , 始终是研 究他国 职业教 育的 出发点和 立足点 。 能够 为本国 职业教 育现实 问题提 供理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是职 业教育 比较 研究的原 1 转引自:王承绪主编. 比较教育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6 4 始动力和 终极目 标。那 么,我 国职业 教育突 出的现 实问题 是什么 呢? 一、 我 国职 业教 育的 发展 困境 在我国, 职 业教育 一直处 于一种 尴尬的 境地: 一 方面, 政 府和学 者呼 吁大力 发展职业 教育。 另 一方面, 老百姓 将选择 职业教 育视为 无奈之 举。 一方 面, 政府 和学者呼 吁企业 深度参 与职业 教育 , 另一 方面 , 企业 并未将 职业教 育看 做它的份 内之事。 可以说 ,职业 教育享 受着“ 冰火两 重天” 的待遇 。 在2005 年10 月28 日, 国务 院下发 了 《关于 大力发 展职业教 育的决 定 》 , 要 求在“十一 五” 期 间, 为社 会输 送2500 多万名中等 职业学 校毕业 生,1100 多万 名高等职 业院校 毕业生 。 《决 定》 提出, 要“以 服务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为宗旨 , 培养数以 亿计的 高素质 劳动者 和数以 千万计 的高技 能专门 人 才 ” 。 原因 在于, “没 有这样一 支高技 能、 专业化 的劳动 大军 , 再 先进的科 学技术 和机器 设备 也很难转 化为现实 生产力 。 ” 《决定》 中又提 到, 我国 目前在生 产一线 的劳动 者素 质偏低和 技能型人 才紧缺 问题十 分突出 。 现 有技术 工人只 占全部 工人 的1/3 左右, 而 且多 数是初级 工,技 师和高 级技师 仅占40% 。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改 革和发 展规 划纲 要(2010-2020 年)》 也 提出 ,职 业教 育要面向 人人、 面向社 会、 着 力培养 学生的 职业道 德、 职 业技能 和就业 创业能力 。 到 2020 年,形成适应 经济发 展方式 转变和 产业结构 调整要 求、体 现终 身教育理 念、 中 等和高 等职业 教育协 调发展 的现代 职业教 育体系 , 满 足人民 群众 接受职业 教育的需 求,满 足经济 社会对 高素质 劳动者 和技能 型人才 的需要 。 然而, 国家 的意志 并没有 获得民 众的认 同, 并没 有化为 社会的行 动意 识。 职 校毕业生 职业选 择空间 小, 找到 的工作 大多报 酬低下, 社会地 位低下! 因此, 如 果有其它 的教育 选择, 人 们是不 会选职 业教育 的。 也就 是说, 极少 有人 主动放弃 其它的教 育途径 , 而去 主动选 择职业 教育 。 接受 职业教育 是不折 不扣的 无奈之举 。 职业教育 社会认 可度低 , 最 根本的 原因是 职业教 育质量 低下 ! 职业 学校 毕业 生就业形 势差, 并 非是我 国不需 要职业 教育人 才。 相反, 从 政府的 倡导 中就可以 看出, 我们 国家迫 切需要 技术性、 专业性 的技能 型人才。 职 业学校 毕业 生就业形 5 势差, 归根结 底是因 为职业 教育办 学质量 低下 。 而职 业教育 办学质 量低 下的最根 本的原 因则 是企业 在职 业教 育中 的缺位 。“企业 和行 业在 职业教 育中 理 应占有 重 要地位 。我 国职业 教育 发展 呼唤‘企业 、行 业的 主体地 位 ’ 。这 不仅 是 职业教 育 1 制度改革 ‘不 可回避 的命题 ’ , 更 是职业 教育发展 ‘ 本质内 涵的具 体体 现’”。 但 是, “我 国的企 业、 行业 在职业 教育发 展中‘主 体地位 缺失’ , 至今 的决 定仍旧停 2 留在 ‘鼓 励’或者‘ 倡导’企业参 与职业 教育发 展的‘ 一般性 号召’ 要求上 。 ” 企业作为 赢利机 构, 最根本 的经营 目的是 利益的 最大化 。 职 业教育 固然 能为企业 带来优质 的人力 资源, 然 而, 企业 办职业 教育是 有风险 的。 最大的 风险 就是人才 的外流。 换 句话说, 企业花 费不少 精力开 展职业 教育, 说不 定倒是 为竞 争对手培 养优质的 人力资 源。 因此, 企业办 职业教 育的成 本和收 益是没有 保障 的。 在这种 情况下 , 政府 的一般 性鼓励 和倡导 就只能 局限于 发挥舆 论导向 的功能 , 对于企业 深度参与 职业教 育的促 进意义 不大。 职业教育 社会认 可度低 , 另 外一个 重要的 原因就 是老百 姓的教 育价值 观。 首 先,在 我国 的传统 文化 中, 历来 主张“ 君子 不器 ” , 也即 是说, 像掌握 职业技 能 并非是有 社会地 位的 “君 子” 所为。 以儒家 文化为 代表的 传统文 化的核 心是 “修 身、齐 家、 治国、 平天 下 ” ,是 一种 文人 主导的 文化 ,以 提高人 文修 养 为目的 。 因此, 现代 意义上 的职业 教育, 长期 受到传 统文化 的负面 影响。 其 次, 长期以来 , 我国职业 技术教 育与人 文精神 严重割 裂, 职业教 育的工 具性价 值被无 限放大 , 职 业教育的 育人功 能日渐 式微。 在职业 教育中 ,人的 价值和 尊严被 忽略 。 二、 借 鉴德 国职 业教 育成 功经验 的困 境 相比较而 言, 德国职 业教育 办学质 量高 , 职 业教育毕 业生就 业率和 就业 质量 高。 在德国, 企业有 着联合 培养劳 动力的 传统。 企 业不仅 视之为 一种责 任, 更视 之为一种 权利 , 即对 职业教 育的自治Selbstverwaltung 权利。 正是企 业的积极 参与, 才从根 本上保 证了 “双元 制” 的有效 运行 。 另外 , 职 业教育 在德 国享受着 崇高的社 会声望。 职业教 育和普 通教育 完全是 等值的 两种教 育类型。 因此, 对于 1 马庆发,唐林伟.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马庆发,唐林伟.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6 引导企业 积极参 与职业 教育 , 提高 职业教 育的社 会声望 , 德 国模式 似乎 为我们提 供了现成 的答案 ! 相比较 其它 国家 而言, 德国 职业 教育 模式在 我国 有着 最为深 刻的 影响 。 “尽 管这几年 来我们 也介绍 并尝试 了加拿 大、 英国、 澳大利 亚、 瑞士、 韩国 和日本等 职业教育 教学的 模式, 但是, 这些模 式在我 国的影 响,在 历史沿 革、 政策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 办学体系、 教学实 践, 乃至评 估标准 等方面 都难以 与德国 的‘双元 制’ 相提并论 。 ‘双元制’ 似乎 成了讨 论或者 指责中 国职业 教育发展 中诸多 问题的 工具 和主要参 1 照系。 ” 也就是说 , 德国 职业教 育模式 似乎为 我们提供 了解决 职业教 育 问题的万 能良药 。 按照 德国职 业教育 模式开 展职业 教育 , 似乎 成了我 国职业 教育 发展的理 想愿景和 终极目 标。 正是在这 样的思 想观念 引导下 , 我国 在上世 纪八十年 代曾花 大力气 引进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 育模式。 全 国各地 建立了 不少 “双 元制” 职业 教育模 式的试点 。 “自从第 一个中 德职教 合作项 目?? 南京建 筑学校 于 1983 年成立后, 德国共援 2 助中国 36 个合作 项目, 并且成 立了 3 个研究 所。 ” 从实践的 情况来 看 ,取得了 一些成 果, 然而也 碰到 了巨 大的 困难 。 “ 双元制 ”职 业教 育模式 的引 进 ,并没 有 人们想 象中 的顺利 。 “企 业对于 职业 教育 的深度 参与 ,职 业教育 享有 崇 高的社 会 声望”等 这些成 功经验 的移植 ,碰到 了巨大 的困难 。 这些试点 项目 , 尽管 在局部 取得了 一定的 成就 , 开拓 了一定 的培训 市场 和就 业市场 。 然而 , 这 与人们 所期待 的能够 通过试 点项目 , 由 点及面 , 深 层 次地、 大 范围地 提高 我国职 业教 育的 质量 ,尚有 很大 的落 差。 “双 元制” 项目 所 针对的 市 场极其有 限,影 响力不 大。所 培养的 人才, 仅仅局 限于项 目所设 定的 目标市场 , 未能形成 一种辐 射效应。 另外, 它 和现有 教育体 制的融 合度也差 强人 意。 在现有 的职业教 育体系 中, 寻 找不到 明显的 “双 元制” 特征。 并且 , 这些 “双 元制” 职 业教育项 目, 更 因为维 持其运 转需要 昂贵的 费用 , 而让人 们怀疑 其存在 的合理性 。 可以说, 德 国职业 教育 “双 元制” 引 入中国 的试点 项目, 其 成功度 与期 望值 还有很大 的差距。 德国职 教的成 功模式, 在我国 本土化 过程中遭 遇了 困难。 中德 1 刘邦祥,程方平. 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德职教合作的发展趋势[DB/OL]////0>. 2 欧美同学会. 中德国际职业教育研讨会.////.7 合作职教 项目的 实施效 果和理 想目标 之间差 距甚远 。 “只要 是先进 的, 就是好的 、 值得推 行的 ” , 这样 的思 维,被 现实 无情 地否定 了。 现实 的偏差 ,引 导 我们思 索 这样一个 问题 : 在引 入国外 职业教 育成功 经验的 时候 , 是否 出现了 逻辑 思维的错 误呢?我 们试着 来剖析 这样的 逻辑思 维。 一方面, 我 们肯定, 职业教 育是有 着某些 共性的。 这 是我们 进行职 业教 育比 较研究的 前提。 比 如“技术 是客观 的, 并且 在世界 各地都 无差异。 而客 观技术对 于人的技 能要求 是一致 的。 ” 人们 要生产 出高质 量的物质 产品或 者提供 优质服务 , 所需要 的劳 动技能 是有 着客 观标 准的。 另外 , “ 客观 技术 对于人 的人 格 要求也 是 1 一致的, 包括勤 奋、毅 力、时 间观念 、创造 精神、 努力的 程度等 。 ” 也就是说, 相同的客 观技术 要求有 相同的 职业技 术人才 。 这使得 职业教 育有了 最基 本的可比 较的因素 。这也 构成了 职业教 育比较 研究的 理论前 提之一 。 另一方面, 我们肯 定, 职业 教育模 式是不 能简单 移植的。 即 不同的 国家 有着 不同的国 情, 他国 的职业 教育目 标、 计划 和方法 无法简 单照搬。 正 是基 于这样的 认识, 我们提 出 “ 本土化 ” 的 概念 , 倡导 结合我 国实际 情况来 借鉴国 外 经验。 在 建立 “双元 制” 职业 教育模 式试点 的过程 中, 也反 复强调 这一点。 对于 职业教育 模式是有 民族特 性的、 不 能简单 照搬的 观点, 人 们早已 达成共识。 套用 萨德勒的 话, 就是我 们不能 随意地 摘一朵 花, 采一 些叶子, 然后移 植到家 里的土 壤中, 梦 想着它能 长成一 棵有生 命的植 物。 但是最后, 我们还 是在遵 循简单 移植的 逻辑思 维! 开发 德国职业 教育“ 双元 制” 的试 点项目 , 并且 试图通 过这样 的试点 项目 , 来进行 大规模 的职业 教育改革 , 从根本上 说, 就是一 种简单 移植的 思维的 产物 。 试问 , 我 们对“双元 制 ” 的本质 特征的认 知是否 深刻? 对“ 双元制 ” 生存环 境的认知 是否全 面?对 一种 制度的本 质及其所 需环境 都认知 不足的 时候 , 谈何 “本 土化 ” ?而 “本 土化 ” 的 进程一旦 受阻,那 么,职 业教育 制度的 简单照 搬就成 为现实 中无法 避免的 问题 。 1 Greinert, W-D. Et al. Vierzig Jahre Berufsbildungszusammenarbeit mit L?ndern der Dritten Welt[C]Baden-Baden: Nomos Verl.-Ges., 1997:455 8 三、 职业教育系统 的 视角 国外职业 教育制 度的 “本 土化” 面临 重重困 难, 固然 有许多 现实原 因, 然而, 理论研究 的薄弱 难辞其 咎。 显然, 在职业 教育比 较研究 中, 对国外 经验 缺乏深入 分析。 这里 的深入 分析, 指 的是从 系统的 视角入 手, 来分 析职业 教育的“本质特 征” 及其“ 发展动 力” 。 也就是 说, 明 晰职业 教育系 统的“本 质特征 ” , 并且界定 出各职业 教育系 统所依 赖的生 存环境。 在此基 础上, 明 晰职业教 育 系 统的“本质 特征” 及其“ 发展动 力” 之间 的复杂 关系。 只有在这 些基础 性的研 究工 作完成以 后,我们 才能进 一步解 决如何 科学借 鉴国外 先进职 业教育 经验的 问题 。 德国学 者格 奥格 (W.Georg )认为: 职业 教育系 统的 特征 ,并 不是 或者 说并 不仅仅是 有意识 的计划 和政策 所能左 右的 。 职业 教育的 发展 , 并非 仅仅 是寻找能 提供最理 想的问 题解决 方案 。 职业 教育的 发展是 一个复 杂的历 史过程 , 有着独特 的“发 展逻 辑”Entwicklungslogik 。这样的“ 发展 逻辑 ”决定了它所采取的 行为„„ 总之 , 各个 国家职 业教育 的组织 形式或 者说调 节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 是 带有 特殊社会 1 和文化印 记的, 是对具 体历史 问题作 出某种 反应而 形成的 结果。在此, 格奥 格提 出了一 个关 键概 念, 即“发 展逻 辑” 。它 是理 解各 国职 业教 育系统的 一把钥 匙。那 么,如 何理解 格奥格 “发展 逻辑” 的概念 呢? 首先, 职业 教育 的“发 展逻 辑 ” ,实 际上 就是 职业教 育系 统所 包含 的核 心理 念。它 构成 了职业 教育 系统 的“ 本质特 征 ” 。因 此, 对“ 发展 逻 辑” 的 剖析是 职 业教育比 较研究 的关键 问题 。 从方 法论上 讲 , 这也对 我们职 业教 育 比较 研究提出 了新的挑 战。 在职业 教育比 较研究 中 , 我们 关注的并 不应当 仅仅 局 限于 职业教育 目标和内 容以及 运行模 式, 更重要 的是要 采用系统 的视 角, 剖析各 个国 家职业教 育的“ 发展 逻辑 ” 。 这为 职业教 育比 较研 究提供 了可 靠的 路径。 只有 在 弄清各 个 国家职业 教育“ 发展逻 辑”之 后,才 能进行 科学和 有效的 借鉴。 其次, 我们 要弄清 楚的问 题是: 职 业教育 的“发展 逻辑” 缘 何而来 ?正 如格 奥格所说, 职业教 育的“发 展逻辑” 深受社 会文化 的影响。 相关社 会 文 化为职业 1 Georg, W. Kulturelle Tradition und berufliche Bildung. Zur Problematik des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s[A]. In Greinert ,W.-D. et al.Hrsg.. Vierzig Jahre Berufsbildungszusammenarbeit mit L?ndern der dritten Welt[C]Baden-Baden: Nomos Verl.-Ges.,1997:65-93 9 教育发展 提供了 源头动 力, 是决定 职业教 育发展 的最根 本因素,构成了 职业教育 的“发展动 力” 。 “发 展动力” 指的是 职业教 育系统 的环境 或者说 外系统 。 职业教 育系统环 境对职 业教育 系统影 响重大。 正是在 独特的 “ 发展动 力” 的作 用下, 形 成了独 特的 “发展 逻辑 ” 。对于 德国 职业 教育而 言, 我们 应当深度剖析其运行和 发展的“ 发展动 力” ,才能 彻底明 晰德国 职业教 育的“ 发展逻 辑” 。 再次, 职业教 育 “ 发展逻 辑” 不可人 为设计 。 在 中德合 作项目 中, 我们 事实 上遵循了 这样一 个逻辑 , 即 职业教 育模式 是可以 进行人 为设计 的。 我们 可以按照 “现有问题?? 解决问 题的方 案” 的 思维模 式, 来设计我 们理想 的职业 教育模式 。 也正是因 为如此 , 我们 试图通 过设计 双元制 度来解决 我国职 业教育 企业 主体地位 缺失的问 题。然 而事实 已经证 明,职 业教育 如何发 展,并 非单是 政府 说了算。 最后, 明晰职 业教育 “发 展逻辑 ” , 剖析 职业教 育 “ 发展动 力” ,赢得有 限的 设计空间。 也就是 说, 在充 分了解 系统特 征的基 础上, 可以 在一定 程度 上对系统 进行调整, 使之得 以发挥 最大功 能。 换言 之, 人们 在认清 各个国 家 职业 教育 “发 展逻辑 ” , 并分 析其“发 展动力” 的基础 上, 能 够认清有 限的可 设计空 间在哪里 。 而只有认 清了这 个可设 计空间 的边界, 设计才 是有效 的、 科学 的。 那么 , 从系统 角度出发 , 如何 对他国 职业教 育进行 借鉴呢 ?他国职 业教育 能为我 们提 供的成功 经验, 主要 就在于 人们在 有限的 设计空 间所遵 循的思 维和逻 辑。 同时,剖析 本国 职业教育 的 “发展 逻辑” 或 路径依 赖, 是一 项最为 基本、 也 是最为 关键 的职业教 育研究 工作 。没有 弄清 楚本国 职 业教育 的“ 发展 逻辑” 和“ 发展 动力 ” ,就对他 国经验进 行简单 的借鉴 ,那么 所获得 的效果 必定是 无效的 ,甚至 是有 害的。 因此, 对德 国职业 教育 “ 发展逻 辑”和“发展动力” 的理 解, 并且 在此 基础 上探讨如 何科学 借鉴德 国职业 教育成 功经验 , 就 成了本 论文撰 写的初 衷。 在 广泛 阅读文 献的 基础上 ,发 现在特定的 语境 中 , “发 展逻 辑” 和“本 质特 征 ”是同 义 的。因此 ,本论 文拟解 决的问 题可以 作出如 下表述 。 1 、德国职业 教育的“本质 特征” 是什么 ? 2 、支撑德国 职业教 育“本 质特征 ”的“ 发展动 力”是 什么? 3 、 “发展 动力” 作用下 的“本 质特征 ”呈现 什么样 的历史 发展轨 迹?10 4 、德国职业 教育的 规律和 启示是 什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对德国职 业教育 “本质 特征” 和 “发 展动力 ” 进行 系统研 究, 尚 未有人 做过。 但是相关 的文献 资料为 数众多 。 从 论文特 有的研 究角度 出发 , 从五 个方 面对相关 文献资料 进行了 梳理: 对职业 教育 “ 发展逻 辑” 的 研究; 对职业 教育“ 发展动力 ” 的探讨 ;社 会需求 作为 职业 教育“发展 动力 ” ; 政治 需求 作为职 业教 育“发展 动 力” ; 文 化需求 作为职 业教育“ 发展动 力” 。 这几个方 面的研 究成果 为本 论文的撰 写奠定了 基础。 一、 职业教育“ 本质 特征 ”研究 (一) “ 发展逻 辑” 与社 会文 化 职业教育 “ 发展逻 辑” 概念, 首先出 自德国 学者格 奥格的 文章 《文 化传 统和 1 职业教育 》 。 格奥格提出 , 职业 教育的 发展是 一个复 杂的历 史过 程, 有 着独特的 “发展逻 辑”Entwicklungslogik 。 正是因为职业教 育有着 自身的 “发 展逻辑 ” , 因此, 职业教 育系统 的特征 , 并不是 或者说 并不仅仅 是有意 识的计 划和 政策所能 左右的。 也 就是说, 在职业 教育发展 过程 中, 在处 理问题 时, 并非 一定 能采用最 理想的问 题解决 方案。 采用何 种方案 ,是由 职业教 育的“ 发展逻 辑” 所决定的 。 职业教育 的“发 展逻辑 ”决定 了它所 采取的 行为。 “发展逻 辑” 是带有 特殊社 会和文 化印记 的 , 是对具 体历史 问题作 出某 种反 应而形成 的结果 。 也 就是说 , 职 业教育 的 “ 发展逻 辑” 深受社 会文化 的 影响。 社 会文化为 职业教 育发展 提供了 源头动 力, 是决定 职业教 育发展 的最根 本因素 。 正 是在独特 的社会 文化的 作用下 ,形成 了独特 的职业 教育“ 发展逻 辑” 。 ( 二) 职业
本文档为【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_ 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01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