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举报
开通vip

[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第l1卷第3期 20O8年5月 湖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deno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 dition) Vo1.1lNo.3 May.20O8 摘要:唐五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阶段,孕育了新兴文体传奇,导致小说概念的转换和笔记-9小说的分流;这一时期的 笔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的,文学的和文献校勘和史料价值,但在流传中出现亡...

[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 第l1卷第3期 20O8年5月 湖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deno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 dition) Vo1.1lNo.3 May.20O8 摘要:唐五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阶段,孕育了新兴文体传奇,导致小说概念的转换和笔记-9小说的分流;这一时期的 笔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的,文学的和文献校勘和史料价值,但在流传中出现亡佚,错乱,伪造等问题;囿于以笔记为小说,为小 道的观念,今人整理的笔记不同程度存在伪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伪文未辨,佚文未辑,讹文未正的情况,有必要作全面的整理. 关键词:笔记;笔记小说;唐人笔记;五代笔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7835(2008)03—0093—08 号:1672— 有唐一代孕育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明,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唐五代笔记 就是这宗宝贵遗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文体,笔记最早是与辞赋等韵文相对 而言的.古代称散文为”笔”,与辞赋等韵文相对时 就称为”笔记”.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才 略》中又称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艺文类 聚》卷四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称赞任 肪”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也是将二者对 举,把笔记视为一种记事性的散文文体.随着时间 的推移,”笔记”逐渐被视为一种着述的体式,即指 由一条条相对独立的记录见闻杂感的札记汇编而 成的着作.以”笔记”名书始于北宋宋祁,但作为着 作之一体则源远流长.广义说来,记载孔子言行的 语录体的《论语》,也可以称为笔记,干宝《搜神记》 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更被后人称为魏晋南北朝时 期志怪笔记和轶事笔记的代表作. 笔记作为一种着述体式,主要是随笔记录见 闻,发表看法,多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 造”…的残丛小语,所以古人给了它一个不无贬义 的名称——”小说”.有别于那些经过精心结撰的 主题严肃,题材重大,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集中,体例谨严的着作, 笔记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至天 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 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 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 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 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 是绝对必需的.笔记作为着述体式的这些特点,影 响到笔记的文体本身.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 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 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 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 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 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 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于其中.随笔等还 可说是散文的分支,与古代”残丛小语”的”小说”概 念并不抵牾;而唐代在记人和志怪两类笔记的基础 上形成的传奇,其本质却近于现代意义的小说,与 古”小说”的含义大相径庭.为了更好地反映古”小 说”发展的实际,宋祁《笔记》三卷正式以”笔记”二 字作为书名,而《京本通俗小说》则堂而皇之地接过 了”小说”的旗号.此后,笔记仍然以其灵活多样, 不拘体例篇幅的写作形式赢得了众多文人的喜爱, 蔚为大观,成为中国古代着述之林中一个不可忽视 的群落,而笔记文也成为古代散文中一种重要的 文体. 在笔记史上,唐五代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发展 的阶段.唐人注重事功,关怀现实,重视物质和精 收稿日期:2008—01—15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20020252] 作者简介:陶敏(1938一),男,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93 神的享受,很少有人穷年累月闭户下帏地去从事名 山事业.对他们来说,笔记这种着作体式似乎是一 种最佳的选择.所以这一时期,笔记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唐五代笔记的数量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以 《新唐书?艺文志》而言,仅子部”小说家类”已着录 笔记五十余种,加上史部”杂史类”和”杂传记类”中 《大唐新语》,《国史补》,《传载》,《史遗》,《朝野佥 载》,《封氏闻见记》,《投荒杂录》,《尚书故实》等,即 有近百部之多.其它如经部”乐类”中《教坊记》, 《乐府杂录》,《羯鼓录》,”地理类”的《吴兴杂录》, 《岭表录异》,《北户杂录》,集部”总集类”的《杼情 集》(即《抒情集》),《本事诗》等,都可以视为笔记着 作.《新志》不着录五代的笔记,而唐人笔记如郎余 令《冥报拾遗》,南巨川《续神异记》[]挖,戴孚《广异 记》,薛渔思《河东记》,孙檗《北里志》,佚名《闻奇 录》,刘山甫《金溪闲谈》[]等,均未见于《新志》, 可见《新志》的着录很不完备,遗佚尚多.大约估 计,唐五代笔记总数当在二百部以上. 和唐人的关注现实,重视事功一致,许多唐五 代笔记表现出强烈的娱乐性和世俗化的倾向.它 们走出了严邃的学术殿堂,褫去了宗教的神圣光 环,也不限于纪述达官名士的轶事,而是广泛记录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题材和内容远比前代丰富 多彩.李肇在《国史补序》中已经将”助谈笑”作为 自己写作目的之一,韦绚记录刘禹锡谈话的目的是 为了”传之好事以为谈柄”J.温庭筠在《乾?子 序》中自云:”不爵不觥,非庖非炙,能悦诸心,聊甘 众口,庶乎?乾??之义.”J这等于说笔记是他们精 神上的美味佳肴.《酉阳杂俎》卷八”黥”记录了有 关墨刑和文身的故事二十余则,末云: 成式以君子耻一物而不知.陶贞白每云:”一 事不知,以为深耻.”况相定黥布当王,淫着红花欲 落,刑之墨属,布在典册乎.偶录所记寄同志,愁者 一 展眉头也. 可见娱己乐人已成为许多笔记写作的共同目 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术性笔记也悄悄产生 了变化,它们的内容远远超出经籍,典制考据的范 围,关涉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生活中新出现 的事物和现象.例如,《苏氏演义》卷上对”醋大”, “娄罗”等新语词,”新妇跨马鞍”等时下礼俗特别关 注,《资暇集》对于新出现的”毕罗”,”不托”等食品, “茶托”,”被袋”等用具,”书题”,”门状”等事物甚 感兴趣.《资暇集》还偶涉士大夫生活琐事,其”熊 白啖”条云: 贞元初,穆宁为和州刺史,其子故宛陵尚书及 给事已下尚未分官,列侍宁前.时穆氏家法切峻, 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诸子将至直日, 必探求珍异,罗于鼎俎之前,竞新其味,计无不为, 然而未尝免笞叱之过者.一日,给事直馔,鼎前有 熊白及鹿修,忽日:”白肥而修瘠,相滋其宜乎.”遂 94 同试,日:”甚异常品.”即以白裹修,改之而进,宁果 再饱.宛陵与诸季望给事,盛形羡色,日:”非唯免 笞,兼当受赏.”给事亦颇自得.宁饭讫,戒使令日: “谁直?可与杖俱来.”于是罚如常数.给事将拜 杖,遽命前日:”有此佳味,奚进之晚耶?”于是闻者 笑而传之. 叙事十分生动,含义亦复隽永.《四库全书总 目》批评它”忽杂嘲谑事,于体例尤为不伦”l6J,这是 对笔记性质和唐五代笔记的发展状况缺乏了解的 缘故. 趣味化和世俗化的倾向,还表现在笔记作者对 于社会现实,普通人物,特别是文人生活和创作的 特别关注.朝廷政事,将相功业,官吏的宦途通蹇, 士子的科场进退都是笔记记载的重要内容.李德 裕的《文武两朝献替记》记载了自己身居相位时献 可替否的事迹.韩倔《金銮密记》记载了昭宗末年 为翰林承旨学士时的宫廷秘闻.志怪笔记作者搜 奇纪异的笔触更多地转向了人事,如《卓异记》,《朝 廷卓绝事记》,《翰林盛事》等专记家世功名显赫等 卓异的人事,《定命录》,《前定录》,《续定命录》等则 记达官士子寿算官职科名前定之事.文士的生活 和诗歌的创作更为笔记所关注.从《朝野佥载》, 《隋唐嘉话》到《大唐新语》,《唐摭言》,《玉堂闲话》 等许多笔记中,都有诗歌的记载,《刘宾客嘉话录》, 《树萱录》等也有评诗论文之语,《资暇集》,《兼明 书》等论及诗文作品的诠释和注解,而晚唐五代出 现的《云溪友议》,《抒情集》,《本事诗》等更是专门 记载诗歌及其有关本事的笔记.宋代诗话以记载 诗歌本事和背景,评析和欣赏诗歌,诠释诗歌的词 语典故为主要内容,正是由笔记派生的支流,而唐 五代笔记早已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强烈的趣味化,世俗化的倾向,对现实生活的 深切关怀,使轶事与志怪两类笔记相互吸引,形成 合流的趋势,并导致了传奇这种新兴文体的异军突 起.志怪笔记本来就具有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特 点,在唐代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开始淡化了宣扬因 果报应的迷信成分,转向记述现实生活中男女情 爱,宦海沈浮,人生遇合的曲折故事,又运用史传的 笔法,吸收轶事笔记以细节对话刻划人物的长处, 由粗陈梗概的记事发展到具有小说规模的传奇. 与此同时,以纪实为特征的轶事笔记虽然大多保持 着篇幅短小,文笔省净的特点,但往往猎奇记异,又 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也不乏篇幅较大叙事委曲的篇 章.笔记本是客观纪实的着作,即使六朝的志怪笔 记,也是以纪实传信为目的,因为古人迷信,不论鬼 事人事,统统都是当作事实看待的.一些笔记中的 篇章如《抒情集》中的”薛宜僚”,《唐阙史》中的”杜 牧”,《玉泉子》中的”李福女奴”,《本事诗》中的”崔 护”,《三水小牍》中的”却要”,却重在张扬主观的精 神,即有意为之的小说,和人们艳称的传奇名篇《李 娃传》,《霍小玉传》,甚至《柳毅传》等相较,已经没 有质的区别了.元人虞集认为:”唐之才人,于经艺 道学有见者少,徒知好为文辞,闲暇无所用心,辄想 象幽怪遇合,才情恍惚之事,傅会以为说.盍簪之 次,各出行卷,以相娱玩,非必真有是事,谓之?传 奇?.”]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当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虽然 小说与笔记分离是宋代的事情,但是,在唐代有的 传奇已经以单篇的形式流传,传奇或被单独编撰成 集(如陈翰《异闻集》,裴铡《传奇》),或附录在笔记 之后(如《常侍言旨》后附《刘幽求传》和《上清传》), 说明唐人已经意识到二者的差异.所以,在唐五 代,轶事笔记和志怪笔记尽管有着合流的趋向,它 们中的大多数又仍然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和特点,沿 着自己的方向在继续前进. 唐五代笔记以唐五代人而记录当时的人事见 闻,保存了大量政治历史,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人物传记,文 学艺术,思想观念,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史料,有着很 高的史料价值. 唐五代轶事笔记和史学着作有着错综复杂的 关系.有的笔记如《开成承诏录》,《文武两朝献替 记》等,本身即是史学着作.有的直接摘取史学着 作编成和史籍有着共同的史料来源,如《大唐新 语》,《谈宾录》等;有的则以”史补”,”史遗”,”阙 史”,”遗事”为书名,自称是史的支流.作为当时人 的记载,它们提供的史料有的可据以补史籍的阙 遗,曾经被正史采用或参考,有的则可据以纠正史 籍的错误.《旧唐书》卷七七《刘易从传》云: …… 后历彭州长史任城男,永昌中,坐为徐敬 贞所诬构遇害.易从在官仁恕,及将刑,人吏无远 近奔走,竞解衣相率造功德,以为长史祈福,,kJ1人从 之者十余万. 据《元和郡县志》卷三一,开元中彭州全州人口 只有五万一百二十户.”州人从之者十余万”即是 每户二人,一时怎能聚集起来?大集人众的目的是 什么?如果要有所动作又何必解衣祈福?记载显 有不合情理之处.按此事又见《大唐新语》卷五”孝 行”,但文作:”百姓荷其仁恩,痛其诬枉,竞解衣投 于地日:?为长史祈福.?有司平准,直十余万.”《太 平御览》卷四一四引《唐新语》亦同.知”十余万”是 百姓所捐衣物折合的钱数,并不是州民人数.又如 《旧唐书》卷九六《宋碌传》载宋碌呼张易之为”张 卿”事云:”当时朝列,皆以二张内宠,不名官,呼易 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天官侍郎郑善果谓碌日: „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新唐书》卷一二四《宋 碌传》亦作郑善果.《大唐新语》卷二作”天官侍郎 郑杲”.《资治通鉴》卷二.七胡注引《考异》:”按善 果乃是高祖时人,《新?旧传》皆误,当从《御史台 记》.”这说明《大唐新语》和《旧唐书?宋碌传》都取 材于《御史台记》,可以用《新语》来纠正《旧唐书》的 错误. 《新唐书》后出,列传中直接采用笔记中的史料 更多.岑仲勉云,”据前人及余所考”,《新唐书》列 传采笔记,有卷七七懿安郭太后事,卷一七七李珏 事,卷一八三毕藏事采《东观奏记》,卷八三和政公 主事,卷一六九韦温事采《因话录》,卷一一六杜景 俭事采《朝野佥载》,卷一二四姚崇事采《开元升平 源》,卷一五九崔雍事采《唐阙史》,卷二.七鱼朝恩 事采《杜阳杂编》[8I.但实际上远不止此.如卷一 二一王琚事采《开天传信记》,卷一九二贾隐林事采 《杜阳杂编》,卷一九九孔至事采《封氏闻见记》,卷 二.二王维,裴曼事采《国史补》,卷二.五李畲母, 符凤妻,高敏妻事采《朝野佥载》,贾直言妻事采 《独异志》,殷保晦妻,李庭节妻事采《三水小牍》,等 等.采择过滥,又乏考证,故不能无误,前人多有讥 评.《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曾批评《新唐书》”拾取小 说私记,则皆附着无弃”,”徒繁无补”.王观国《学 林》卷五”霓裳羽衣曲”亦云: 李肇《国史补》日:”客有以案乐图示王维,维 日:?此《霓裳》第三迭第一声也.客引工按曲,乃 信.”今《新唐书?王维传》亦载此事,盖用《国史补》 语也.观国窃谓图画奏乐者,皆但能举一声,岂知 其为《霓裳》第三迭第一声也?沈存中亦尝辨之. 盖《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 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舛误 类如此也. 当然,《新唐书》编者由于极力要避免和《旧唐 书》重复,确有”若并此少数笔记而弃之,将至无从 着笔”的苦衷【8]244,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谅察编者的 苦衷,而不去澄清其记载的谬误. 《新唐书》利用笔记形成的错误,有的源于原有 笔记记载本身的错误,有的则源于原有笔记文字的 传讹.如《新唐书》卷七八《李汉传》云: 始,汉为中丞,表孔温业为御史.及汉晚见召, 温业已为中丞,每燕集,人以为荣. 谓孔温业为中丞时,李汉已归朝,同燕集.但《李汉 传》前文交代云:”后(李)德裕复辅政,汉坐宗闵党 出为汾州刺史,宗闵再逐,改州司马.诏有司不二 十年不得用.然不数岁,徙绛州刺史,遂不复振. 大中时,召拜宗正少卿,卒.”《旧唐书?文宗纪下》: “(大和九年八月,李)宗闵党杨虞卿,李汉,萧瀚皆 再贬.”《全唐文》卷七五五杜牧《唐歙州刺史邢君 (群)墓志铭》:”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 名为御史中丞,牧以补阙为贺客.”杜牧官左补阙时 在开成四年[9]244,而李汉大中时方召拜宗正少卿, 与孔温业为御史中丞非一时之事.所以二人同在 朝燕集的记载显然不实.其实,这段文字本于《因 话录》卷三,原文是: 95 余座主陇西公为台丞,奏今孔尚书温,丞相徐 公为监察.及孔为中丞,陇西淹恤在外多年,除宗 正少卿归朝,而孔,徐二公并时为丞相,每燕集,时 人以为盛事. 《因话录》本身有数处讹误:第一,”孔尚书温” 下夺”业”字;第二,丞相徐公谓徐商,据《新唐书?宰 相表下》,徐商咸通六年六月至十年六月为相,而孔 温业仅官至尚书,未曾为相.所以下文”并时为丞 相”当”并时为丞郎”之误.孔温业大中四年官吏部 侍郎,徐商大中五年官尚书左丞[10j,正与李汉除宗 正少卿归朝同时.第三,李汉大和九年贬出,开成 四年孔温业为中丞时,李汉并未归朝,不可能同时 燕集.所以”及孔为中丞”的”及”字当为”后”字之 残讹,”丞”下当着一句号.文盖谓李汉为中丞时荐 孔为御史,后孔也官至中丞,说明李汉荐举得人,并 不是说孔为中丞时李汉已归朝.大约是宋代《因话 录》文本已有错误,《新唐书》编者未考察史实,骋笔 直书,所以形成了新的错误.王谠《唐语林》卷四 “企羡”亦录此条,文作:”李某为中丞,奏孔尚书温, 徐相商为监察御史.孔为中丞,李在外多年,除宗 正少卿,归而为丞郎.每燕集,时人以为盛事.”虽 “丞相”作”丞郎”不误,但同样漏掉了孔温业名中的 “业”字,又因”孔为中丞”和”为丞郎”矛盾,遂将”为 丞郎”之事直接归于李汉,错讹更甚.又如《尚书故 实》记载: 中书令河东公,开元中居相位.有张憬藏者, 能言休咎,一日忽诣公,以一幅纸大书”台”字授公. 公曰:”余见居台司,此何意也?”后数日,贬官台州 刺史. 《新唐书》卷二.四《方伎传》据书云:”裴光廷 当国,憬藏以纸大署?台?字投之.光廷日:?吾既台 司矣,尚何事??后三日,贬台州刺史.”但两《唐书? 裴光庭传》无贬台州事.《尚书故实》中的”中书令 河东公”实指张嘉贞,其贬台州事见两《唐书》本传. 《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二年七月)户部尚 书,河东伯张嘉贞贬台州刺史.”《太平广记》卷七七 引《尚书故实》此条,于”河东公”下径增”裴光庭”三 字.《新唐书?方伎传》盖沿《广记》妄增之文误书. 笔记提供了研究唐五代作家作品的史料,一些 二三流作家,他们的事迹和作品往往要依靠笔记方 得以流传.如女作家鱼玄机事迹主要见于《三水小 牍》卷下”鱼玄机笞毙绿翘致戮”条,晚唐诗人李山 甫事迹主要见于《太平广记》卷二.三引《耳目记》, 《鉴诫录》卷七及卷八,《j匕梦琐言》卷一三,《贾氏谈 录》诸书.《唐摭言》保存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大 唐新语》卷八”文章”中刘怀一与邓茂林,吕太一与 张}友,贺遂亮与韩思彦的唱和诗,张宣明的《山行 见孤松》和《使至三姓咽面》,陆海的《题奉国寺》和 《题龙门寺》,郑蜀宾的《别亲朋》,魏求己的《自御史 左授山阳丞》,郭利贞的《上元》,就是他们仅存的诗 96 歌作品;而张说对修文馆学士李峤,崔融,薛稷,宋 之问,富嘉暮,阎朝隐以及后辈文人韩休,许景先, 张九龄,王翰文章的评论,更是研究盛唐时期文学 的重要史料.敦煌遗书中的《韩朋赋》,《燕子赋》 等,被认为是俗赋的首次发现,提供了赋体文学在 民间流传的情况,填补了赋史的空白.但就在唐人 段公路的匕户录》卷下”相思子蔓”崔龟图注中竟 保存了《韩朋赋》末段二百余字,作为被传世的古代 文献载录的通俗文学作品,它既是我们研究《韩朋 赋》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敦煌俗文学和敦煌文献 流传情况的重要参照物,对于敦煌学研究具有特殊 的意义. 唐代正史和文集中关于唐代婚俗的资料不多, 笔记同样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封氏闻见记》 卷五”花烛”,《云溪友议》卷中”吴门秀”,《酉阳杂 俎》卷一”礼异”,《苏氏演义》卷上等记叙唐人婚礼, 有青庐,却扇,催妆等礼俗,认为是北朝的遗制.我 们知道,我国古代最初只有女娲与伏羲为兄妹的传 说,汉应劭《风俗通》也仅说:”女娲,伏羲之妹,祷神 祗,置婚姻,合夫妇也.”n]449,并没有明确说他们 二人结为夫妇.《全唐诗》卷三八八卢仝《与马异结 交诗》说:”女娲本是伏羲妇.”大约因为此说大悖封 建伦常,《路史》卷一一注斥其为妄,《全唐诗》也在 “妇”字下校云:”一作?妹?.”但是,《独异志》卷下有 如下记载: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 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 郸与其妹上昆仑山,口兄日:”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 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皂P合,其 妹.皂Jl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 执扇,象其事也. 结合《全唐诗》卷八五张说《唐享太庙乐章?钧 天舞》中”合位娲后,同称伏羲”的诗句来看(据《旧 唐书?音乐志三》,这首乐章是为”高宗天皇大帝室 奠献”而作,娲后指武后,伏羲指唐高宗),说明伏 羲,女娲结为夫妇的传说在唐代宫廷和民间普遍流 传,并且深刻地渗入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在 婚姻礼俗之中,卢仝诗中”妇”字决不是”妹”字的错 字.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当和李唐皇室既与胡族有 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王朝政权又承袭了北朝少数民 族统治有关.因此,《独异志》的记载不但是卢仝诗 歌最好的注脚,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民俗和古 代神话传说及其变迁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一 些笔记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例如: 大历中,吴士姓顾,以画山水历抵诸侯之门. 每画,先帖绢数十幅于地,乃研墨汁及调诸采色各 贮一器,使数十人吹角击鼓,百人齐声瞰叫.顾生 着锦袄,锦缠头,饮酒半酣,绕绢帖走十余币,取墨 汁摊写于绢上,次写诸色,乃以长巾一,一头覆于所 写之处,使人坐压,己执巾角而曳之.回环既遍,然 后以笔墨随势开决,为峰峦岛屿之状.夫画者,澹 雅之事,今顾子瞑目鼓噪,有口战之象,其画之妙者 乎!(《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 卢新州为相,令李揆入蕃.对德宗日:”臣不惮 远使,恐死道路,不达君命.”上恻然免之,谓卢相 日:”李揆莫老无?”杞日:”和戎之使,须谙练朝廷 事,非揆不可.且使揆去,向后差使小于揆年者,不 敢辞远使矣.”揆既至蕃,蕃长问:”唐家有一第一人 李揆,公是否?”揆日:”非也,他那个李揆争肯到 此?”恐其拘留,以此诬之也.揆门户第一,文学第 一 ,官职第一.致仕归东都,大司徒杜公罢淮海入 洛,见之,言及头头第一之说.揆日:”若道门户,门 户有所自,承余裕也;官职,遭遇尔.今形骸凋悴, 看即下世,一切为空,何第一之有!”(《刘宾客嘉话 录》) 卢子严说,早年随其懿亲郑常侍东之同游宣州 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 佛舍.有僧甚高洁,好事,因说其先师名彦范,姓 刘,虽为沙门,早究儒学,邑人呼为”刘九经”.颜鲁 公,韩晋公,刘忠州,穆监宁,独孤常州皆与之善,凡 执经受业者数十人.年八十,犹精强,僧行不亏. 性颇嗜酒,饮亦未尝及乱.学徒有携壶至者,欣然 而受之.每进三数杯,则讲说方锐.所居有小圃, 自植茶,为鹿所损,人劝以垣隔之,诸名士悉乐为运 石共成.穆兵部贽,事之最谨.尝得美酒,密以小 瓷壶置于怀中,累石之际,因白师日:”有少好酒,和 尚饮否?”彦范笑而倾饮满,似酣,则语穆日:”不用 般石,且来听书.”遂与剖析微奥,至夕不倦.郑君 更征其遗事,僧叹息久之,日:”近日尊儒重道,都无 前辈之风”因出一纸穆兵部与书,叙寒暄之仪极卑 敬,其略日:”某偶忝名宦,皆因善诱.自居班列,终 日尘屑.却思昔岁,临清涧,荫长松,接侍座下,获 闻微言,未知何时复遂此事!遥瞻水中月,岭上云, 但驰攀想而已.和尚薄于滋味,深于酒德,所食仅 同婴儿,所饮或如少壮,常恐尊体有所不安,中夜思 之,实怀忧恋.”其诚切如此……(《因话录》卷四) 文笔省净,描写生动,顾况作画的狂态,卢杞的 奸佞狡诈,李揆的机敏豁达,僧人彦范的真率都呼 之欲出.穆贽的书信也是一篇至情至性的好文字. 唐代的官修史书越来越趋于程序化,本纪有同流水 帐簿,列传即是生平履历,笔记这些鲜活的文字受 到人们的喜爱,不胫而走,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对唐五代笔记的史料价值,人们认识的深化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北宋时期,宋祁修《新唐书》 已经大量利用笔记中的史料.司马光编纂《资治通 鉴》曾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对笔记史料加以利用, 详细情况记载在《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中.但大多 数学者囿于笔记为”残丛琐语”的偏见,对笔记持轻 鄙的态度.二十世纪初,张尔田作《玉溪生年谱会 笺》,大量运用了笔记史料.王国维称赞他能”旁搜 远绍,博采唐人文集,说部及金石文字,以正刘,宋 二书之失”一,对”说部”即笔记的史料价值作 了重新肯定.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篇引用《剧谈录》卷下”元相国谒李贺”条,指出: “《剧谈录》所纪多所疏误,自不待论.但据此故事 之造成,可推见当时社会重进士轻明经之情状,故 以通性之真实言之,仍不失为珍贵之社会史料 也.”[13]船一泓陈先生提出了”通性之真实”的概念, 这罐从根本上全面地解决了笔记史料的价值问题. 前辈学者高度重视笔记的史料价值,既严格审查, 又灵活运用,这种态度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堪为我们学习的 典范. 唐五代笔记在当时的文人中曾广为传播,并被 后来的笔记所借鉴或取支.如《北户录》引及《投荒 杂录》,而《北户录》又被稍后的《岭表录异》所引用. 《因话录》称”近见房州李使君《资暇》”,《中朝故事》 云”康骈着《剧谈录》”,《乐府杂录》云”尝见《教坊 记》”,《金华子杂编》称及《次柳氏旧闻》,《酉阳杂 俎》及《乐府新录》(即《乐府杂录》),《北梦琐言》所 引有《北里志》,《国史补》,《三朝献替录》(当即《文 武两朝献替记》),《唐摭言》,《初举子》,刘山甫《金 溪闲谈》(已佚),佚名《北司治乱记》(已佚),《刊 误》,《御史台记》,《柳氏训序》等十余种笔记.范摅 《云溪友议》自序云:”近代何自然续《笑林》(已佚), 刘梦得撰《嘉话录》……”范摅大中时人,而《刘宾客 嘉话录》成书于大中十年(见韦绚自序),二者几乎 同时,由此可见笔记传播的迅速和广远. 入宋以后,唐五代笔记出现了大量亡佚的情 况.据统计,存留至今的仅5o种左右,不到四分之 一 .唐末五代的兵燹,人们对笔记的轻视,某些笔 记本身质量的低下,都是造成笔记亡佚的原因.此 外由于时世的移易,有的笔记不再有实用的价值, 如卢光启《初举子》记唐代科场举子考试时应注意 的杂事,入宋后情况发生变化,此书遂被废弃.有 的笔记如韩琬《御史台记》,李德裕《文武两朝献替 记》,林恩《补国史》,韩偃《金銮密记》等被《资治通 鉴》大量采入,其内容得以保留,但原书失传,原貌 遂不可知. 太平兴国年间成书的《太平广记》五百卷,是一 部巨型的古小说总集.它篇幅庞大,文字收录相对 完整,被誉为”小说家的渊薮”【I4J,一直是人们辑录 和研究唐五代笔记的最重要的文献.但限于体例, 《广记》对所收文字仍作了较多的删节和改写.删 节原文方面,一是删去文中非叙事性文字,如《玉泉 子》,《唐阙史》,《三水小牍》中凡有”玉泉子日”,”参 寥子日”,”三水人日”等议论性文字,大多被删去; 二是删去文中注释及其它编者认为与事件关系不 大的文字,如卷二四四”皇甫浞”条,删去《阙史》原 注四条共八十八字.又如《广记》卷三四五”“郭承 嘏”条,《尚书故实》原书文末原有”余在京,曾侍太 傅相国,卢公宴语,亲闻其事,今又得于张公,方审 其异也云耳”三十字,交待材料来源,《广记》未录. 对于笔记研究来说,这自然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 原文改写方面,一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将繁复艰 涩的文字改得较为简约和通俗.高彦休《阙史》”叙 事颇可观,但过为缘饰,殊有铣溪虬户体”,【j《广 记》所引每加改易,如卷二四四”皇甫浞”条,改原 书”刻珉之词”为”碑”,改”黄绢立就”为”其文立 就”;卷四九九”路群卢弘正”条改”虽秦吴所尚而埙 篪其友”为”虽所好不同而相亲至”,改”腊营一壶能 同幕席天地否”为”家酿稍醇能一醉否”,均是.二 是为了全书的统一,《广记》往往改易人称,将原书 中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将文中人物官爵谥号等 称谓改成人姓名,并且给每一条文字都加上一个题 目.这样固然方便了读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 些误改.如《广记》卷一八六《嘉话录》云:”刘禹 锡云:?宣平郑相之铨衡也,选人相贺得人其铨 …… “„加上了标题”郑余庆”.但据《因话录》卷二, 郑余庆与其宗叔郑纲居长安昭国里,时人谓之”南 郑相”,”北郑相”,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昭国坊 有郑纲宅及郑余庆宅.余庆当为”昭国郑相”,”宣 平郑相”别是一人.德宗朝宰相尚有郑痂瑜,字符 伯,有子郑覃,郑朗,宋敏求《长安志》卷八谓宣平坊 有”太子太师郑朗宅”,《东观奏记》卷下称郑朗”自 中书归宣平私第”,故”宣平郑相”当指郑殉瑜. 《广记》标题为误加.《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有”至 德中马仆射”的记载,《广记》卷四.九于”马仆射” 下增一”总”字.但据两《唐书》本传,马总元和中官 至仆射,与至德相去近60年,且其历官未至太原节 度,《广记》”总”字亦为误增.宋人编录唐五代笔记 的着作还有《南部新书》等数种.其中《南部新书》 篇幅窘仄,《唐语林》曾经散佚,《唐诗纪事》仅取诗 人遗事,三书都很少注明出处;《类说》,《绀珠集》以 书名立目,有类丛书,但录书甚少完帙,文字又多删 节,《绀珠集》删节尤甚,加之二书对笔记并没有作 必要的整理考订,有条目错乱,张冠李戴等现象. 由于唐五代笔记已经大量亡佚,尽管宋人《太平广 记》等在编录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保存笔记史 料之功实不可没. 元明清时期,少数唐五代笔记得以单独刊行, 大多数笔记被刻入丛书中传播.自元陶宗仪《说 郛》开始,明代的《顾氏文房小说》,《稗海》,《稗乘》, 《宝颜堂秘笈》,《古今逸史》,《历代小史》,《五朝小 说》,清代的《唐人说荟》,《龙威秘书》等都收入了较 多的唐五代笔记.其中《说郛》早出,所据为宋元旧 本,文字较能存真,但此书体例未善,书籍编排及条 目选录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有的笔记仅录寥寥数 则,难窥全貌.《顾氏文房小说》等则能择取宋元旧 本,精刻精校,颇存原书旧观.但总的来说,刻入丛 98 书的笔记都没有经过认真的整理,而且书贾乘时射 利,粗制滥造,其中掺杂了许多托名唐人的伪滥之 书.阮元论及明代丛书时曾说:”当明天启,崇祯 间,吴中坊肆,赓续前人撰述,刊刻丛书,已成时尚. 如宋左圭《百川学海》则有《续百川学海》之作,陶氏 《说郛》则有《续说郛》,《顾氏文房小说》则有《广四 十家小说》.其它若《古今逸史》,《古今说海》等书, 尤不胜枚举.然率多陈陈相因,或即用其版,参互 错乱,更成一书;或用一书而分为数籍,更立名目. 坊本《说郛》如周密所撰诸书,即全由《武林旧事》割 裂而成,非窥原书,无以知其伪也.”(《续修四库全 书提要》)清初陶瑶重编的百二十卷本《说郛》,即 大量增人明人所编笔记伪书.其中三一苏特《衣冠 盛事》一卷乃取《国史补》及《唐语林?企羡》等书中 文字编成;三二陈京《葆化录》一卷,乃取《国史补》 十条及宋陈纂《葆光录》六条拼凑而成;三四刘讷言 《谐谑录》文九则,分别见于《因话录》,《北梦琐言》, 《国史补》,《卢氏杂说》,《大唐传载》,《南楚新闻》诸 书,非初唐人之作;四八马总《大唐奇事》全取李隐 《大唐奇事记》;一一七于逖《闻奇录》一卷,三十条 出《葆光录》,五条见《三国志》,《搜神记》,《异苑》, 《洞微志》诸书,惟”郑昌图”一条见《太平广记》引佚 名《闻奇录》.其它如唐朱揆《钗小志》称”欧阳永叔 在汝阴”,宇文氏《妆台记》言及”宋淳化间”及”理宗 朝”等,其为明人伪作,一望可知.清康熙年间,随 着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刻书风气开始转移;乾嘉 之后,较多的学者加入了笔记整理的行列.清代学 者主持刊刻的《雅雨堂丛书》,《知不足斋丛书》,《守 山阁丛书》,《粤雅堂丛书》,《云自在龛丛书》等,其 中所收唐五代笔记虽然不多,又偏于学术价值较高 的笔记,但都能选择善本,精心雠校,搜补遗佚,将 笔记刊刻和整理结合起来.至于坊间所刻《唐人说 荟》,《龙威秘书》等丛书,依然存在着收录伪滥,粗 制滥造等弊病. 20世纪以来,唐人笔记研究整理工作取得了 很大的进展.岑仲勉先生在他的着作中大量引用 笔记史料,并对它们作了严肃的考证,他的《跋封氏 闻见记》,《跋唐摭言》,《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等都 是整理笔记的着名论文.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 证》,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唐兰《刘宾客嘉话录校 辑与辨伪》(载《文史》第四辑)是笔记个案整理的优 秀之作.中华书局《唐宋笔记史料丛书》所收唐五 代笔记大都经过学者名家认真细致的整理.李剑 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 考索》对唐五代笔记作了全面的考察.周勋初《唐 语林校证》,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和有关《太 平广记》的一系列论文,对和唐五代笔记关系最为 密切的两部典籍作了细密而深入的全面研究,为唐 五代笔记研究整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和唐五代的诗词,散文,传奇小说比较起 来,笔记研究特别是笔记文献的整理仍然相对滞 后.一些笔记没有经过很好的整理,一些有较多佚 文的笔记并没有辑复,新出版的笔记仍然存在较多 的条目错乱重出,文字夺讹衍倒等情况,明人伪造 的笔记却继续出现在某些唐五代笔记丛书中,而编 者对其真伪却不置一词,造成了唐五代笔记的 混乱. 笔记混乱首先表现在伪文未辨方面.笔记中 有着大量重出互见的条目.当然,和诗文创作不 同,笔记不排斥直接编录前人着述,但其中确有许 多重出条目是流传中的误植,存在着真伪之辨的问 题.如《稗海》本《玉泉子》全书八十二条,仅三十一 条出《玉泉子》,余五十一条分别出自《因话录》,《北 梦琐言》,《闻奇录》,《逸史》,《集异记》,《芝田录》, 《闽川名士传》,《录异记》,《国史纂异》,《尚书故 实》,《贞陵遗事》,《乾?子》,《桂苑丛谈》,《中朝故 事》,《卢氏杂说》诸书,且全部条目均见于《太平广 记》,而《广记》,《资治通鉴考异》,《永乐大典》,《说 郛》等尚存佚文十余则.说明《稗海》本《玉泉子》实 际上是后人辑自《广记》的质量很差的辑本.近年 出版的丛刻本或单行排印本《玉泉子》以《稗海》本 为底本,上述情况却没有任何改变. 其次是佚文未辑或辑佚不全不真.有的笔记 曾为前代典籍广泛引用,如卢肇《逸史》,卢壤《抒情 集》,王仁裕《玉堂闲话》等,存有较多逸文,可供采 集.有的笔记虽有较好辑本,但囿于当时的主客观 条件,今天看来,所辑并不完整,当予补辑.如《金 华子杂编》,有清四库馆臣辑《永乐大典》本,后经周 广业校勘,并据《说郛》,《绀珠集》,《唐诗纪事文 三则,刻人《读书斋丛书》中.但原书尚可据《资治 通鉴考异》,《唐语林》补七百余字,《通鉴考异》,《春 渚纪闻》,《天中记》另存佚文数则,而周氏据《唐诗 纪事》所辑杜牧送孟迟诗,则为伪文,当删.又如今 人整理之《大唐新语》据《太平广记》卷二六一补辑 有”唐郎中李播典蕲州”一条.但李播,字子烈,曾 为大理评事,开成中自郎中出为蕲州刺史,大中初, 自比部郎中出为杭州刺史,见《刘宾客文集》卷二八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自居易集》卷三四《送蕲春 李十九使君赴郡》,《樊南文集补编》卷二《为汝南公 与蕲州李郎中状》,《樊川文集》卷一o《杭州新造南 亭子记》,《樊ill#l-集?寄李播评事》等,故此条决非 元和中成书的《大唐新语》之文. 第三是条目的混乱.笔记由一条条相对独立 的文字组成,一书之中很容易产生条目错乱的情 况,今存笔记有二条合为一条者,有一条而分为二 条者.如《稗海》本《大唐新语》卷十二”劝励”第五 条云:”赵武盖少孤……”其下条云:”于彦昭兵部侍 郎,知政事,封耿国公……”但《旧唐书》卷九二《赵 彦昭传》云:”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 ……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三品,……封耿国公.”知原书”赵武盖”为 “赵武孟”之误,”于彦昭”为”子彦昭”之误,两条当 合并为一条.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大唐新语》并 未改正.又如《稗海》本《因话录》卷五云: 高宗朝,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 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台呼为南台.…..?李栖筠为御 史大夫,后人不名者呼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 岂以其名上”栖”字,遂呼之耶?又呼杜门下黄裳. 为当致敬,安得辄废?若妖神淫祀,无名而设,苟有 识者,固当远之.…… “又呼杜门下黄裳”与下文”为当致敬”不相连 属,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因话录》仅于”黄裳”下 校云:”案下有阙文.”检《永乐大典》卷二六.六引 《唐语林》,”又呼杜门下黄裳”前有”赵磷历祠部郎, 同舍多以?祠曹?为目”等八十四字,《永乐大典》卷 二九四九引《唐语林》在”杜门下黄裳”下尚有”余幼 曾居山,多疾.亲友受命授道策”等一百二十七字, 原本均佚去.此条前半记唐人称谓,后半言淫祀非 礼,当自”杜门下黄裳”而上为一条,其下另为一条. 再如《四库全书》本《大唐传载》,其第五十三条和第 八十七条分别是: 于良史为张徐州建封事,但举其姓,日”辛丘杜 当入”. 元和十五年,辛丘度,丘纾,杜元颖同时为拾 遗,令史分直,故事,每自吟日:”出身三十年,发白 衣仍碧.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因之为奏章 服焉. 文字前后无法衔接,文意难明.但此两条文字分别 见于《唐语林》卷四,《南部新书》卷八,作: 于良史为张徐州建封从事,每自吟日:”出身三 十年,发白衣仍碧.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因 之为奏章服焉. 元和十五年,辛丘度,丘纾,杜元颖同时为拾 遗,令史分直,故事,但举其姓,日”辛丘杜当入”. 知原书每条都是由两条文字各取其半拼凑而成. 第四是文字的讹误.笔记在传刻过程中往往 产生大量文字讹夺衍倒的现象,其中往往涉及到人 名,官称,地名,年号等.这类问题,没有专门的知 识,不参稽其它的典籍,就无法解决.如中华书局 本《大唐新语》卷六”举贤”云: 太宗尝问侍臣日:”朕子弟孰贤?”魏征对日: “臣愚,不能尽知,唯霍王元轨数与臣言,臣未尝不 自失.”太宗日:”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日:”经学文 雅,亦汉之宣,平……” “宣平”,《贞观政要》卷五,《旧唐书》卷六四《李 元轨传》均作”间平”.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 古,实事求是”,东汉东平宪王刘苍”少好经书,雅有 智思”,分别见《汉书》卷五三,《后汉书》卷四二本 传,都是古代的贤王,魏征用他们比譬”经学文雅” 的霍王元轨,是十分得体的.《新语》作”宣平”,比 李元轨于汉代宣,平二帝,拟于非伦,显误.又如中 华书局本《朝野佥载》卷四有小吏号祝钦明为”媪” 的记载,说”媪者肉块,无七窍,秦穆公时野人得 之”.《史记?封禅书》索隐引《列异传》:”陈仓人得 异物以献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为娟,在地下 食死人脑.”„《太平御览》卷三七五引《列异传》:”陈 仓有得异物,其形不类猪,不似羊,莫能名,以献秦 穆公.道遇二童子,日:此名为媪.”“媪”显为”娟” 或”媪”之误.同书同卷云:”紫微舍人倪若水黑而 无须,目为?醉部落精?.”但明钞本《太平广记》卷二 五五作”醉部落稽”.《史记?货殖列传》正义云: “翟,隰,石等州部落稽也.”《旧唐书?高宗纪》永淳 二年二月有”绥州部落稽自铁余据城平县反”之文, 同书卷一六一《李光进传》称光进”本河曲部落稽阿 跌之族”.知”部落稽”是西北少数民族部落的名 称,作”部落精”误.再如《封氏闻见记》,虽屡经莫 友芝,朱邦衡,陆心源,缪荃孙,王国维,岑仲勉,赵 贞信等名家校勘,仍然有较多错误未能改正.如卷 三”制科”条误”唐颖”为”唐频”,又误”稽典”为”启 典”;”铨曹”条误”李义府”为”李义甫”,又”典仪”下 衍一”府”字;卷四”漳渎”条误”孟匡朝”为”盖匡 朝”;卷五”巾袱”条误”裁四脚”为”裁出脚”;卷六 “打球”误”景龙”为”景云”,误”武延秀”为”武秀”, “石志”条误”贾渊”为”贾吴”,”碑碣”条误”秦王俊” 为”齐王攸”,”道祭”条”归葬绛州
本文档为【[doc] 论唐五代笔记——《全唐五代笔记》前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