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 毕业设计论文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如高层建筑地下室、地铁、地下商场等。由于受土地稀缺性的影响,城市中建筑的密集程度越来越大,但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为工程...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可编辑) 毕业设计论文 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如高层建筑地下室、地铁、地下商场等。由于受土地稀缺性的影响,城市中建筑的密集程度越来越大,但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为工程界和市政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做好基坑工程监测,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深基坑工程监测十分重要,当前基坑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深基坑质量、安全保证的关键,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 键 词:深基坑 基坑监测 沉降 支护 目 录 一、深基坑监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 二、深基坑支护结构常见围护结构、监测项目及监测报警值„„„2 1. 深基坑常见围护结构„„„„„„„„„„„„„„„„„„2 2. 基坑监测内容„„„„„„„„„„„„„„„„„„„„„5 3. 关于基坑监测频率及报警„„„„„„„„„„„„„„„5 三、监测点的布置与监测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监测要求„„„„„„„„„„10 1. 监测点的布置„„„„„„„„„„„„„„„„„„„„„10 2. 监测点的监测方法及其它要求„„„„„„„„„„„„„„„14 3. 监测原则„„„„„„„„„„„„„„„„„„„„„„20 四、基坑监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21 五、深基坑技术的发展趋势„„„„„„„„„„„„„„„„„24 六、结 论„„„„„„„„„„„„„„„„„„„„„„„„„25 参考文献„„„„„„„„„„„„„„„„„„„„„„„„„26 致谢 „„„„„„„„„„„„„„„„„„„„„„„„„27 一、深基坑监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地铁工程等工程中大量存在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工程是国家规定的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程之一。深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引起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以及基坑内外土体变形等情况发生,因此风险性较大,稍有不慎,不仅将危及基坑本身安全,而且会殃及临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桥梁和各种地下设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往往十分严重,目前施工监控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业主所认识,系统的监控措施是基坑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如基坑监测不到位,往往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生。如2008年杭州地铁湘湖站北2基坑现场发生大面积坍塌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社会 造成的重大的不良影响;2010年7月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地铁15号线07标段顺义站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东北角钢围檩及钢支撑坠落,造成基坑底部施工作业人员2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5.94万元等造成这些重大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即基坑监测的不到位。 由于深基坑工程技术复杂,涉及范围广,事故频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通过施工监测对现场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行信息反馈、临界报警,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制定应变(或应急)措施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化情况,了解临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情况,将监测数据与设计预估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要修改,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通过对临近建筑物、构筑物的监测,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为基坑周围环境安全制定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由于各个场地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周边环境不同,基坑设计计算中未曾计入的各种复杂因素,通过对现场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二、深基坑常见围护结构及监测的内容 1.深基坑常见围护结构 深基坑必须进行支护设计。根据不同的基坑深度、地质、环境与荷载情况采用不同的支护结构。 1.1深层搅拌桩支护 深层搅拌桩是用搅拌机械将水泥、石灰等和地基土相拌合,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搅拌桩一般是连续搭接布置,作为挡土结构的搅拌桩一般布置成格栅形。深层搅拌桩也可以用形成止水帷幕。 水泥搅拌桩适宜于各种成因的饱和粘性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加固深度可从数米至50~60?米。由于其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故常适用于基坑深度不大?5~7?米?、可采用重力式挡墙结构形式的基坑。这种支护结构防水性能好,可不设支撑,?基坑能在开敞的条件下开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施工流程见下附图: 1.2排桩支护 排桩包括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及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其支护形式包括:??柱列式排桩支护:?当边坡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时,?可利用土拱作用,?以稀疏的钻孔灌注桩或挖孔桩作为支护结构;??连续排桩支护:?在软土中常不能形成土拱,?支护桩应连续密排,?并在桩间做树根桩或注浆防水;?也可以采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密排。?组合式排桩支护:?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区,?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与水泥搅拌桩防渗墙组合的形式。对于开挖深度小于6?米的基坑,在无法采用重力式深层搅拌桩的情况下,?可采用600mm?密排钻孔桩,?桩后用树根桩防护,?也可采用打入预制混凝土板桩或钢板桩,?板桩后注浆或加搅拌桩防渗,?顶部设圈梁和支撑;?对于开挖深度为6~10?米的基坑,?常采用800~1000mm?的钻孔桩,?后面加深层搅拌桩或注浆防水,?并设置2~3?道支撑;?对于开挖深度大于10?米的基坑,可采用地下连续墙加支撑的方法,?也可 采用800~1000mm?大直径钻孔桩加深层搅拌桩防水,?设置多道支撑。 1.3地下连续墙支护 当在软土层中基坑开挖深度大于10?米、周围相邻建筑或地下管线对沉降与位移要求较高时常采用地下连续墙作基坑的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具有如下优点:??墙体刚度大、整体性好,?因而结构和地基变形较小,?可用于超深的支护结构;??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特别是遇到砂卵石地层或要求进入风化岩层时,?钢板桩难于施工,?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可减少工程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造价高、对废浆液难于处理。其施工流程见下附图: 1.4工字钢板桩围护结构 工字钢板桩围护结构适用于黏土、砂性土和粒径不大于100mm的砂卵石地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配合人工降水措施。但其打桩时,施工噪声达到100dB以上,所以这种围护结构一般宜在郊区距居民点较远的基坑施工中。 1.5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 钻孔灌注桩一般采用机械成孔。地铁明挖基坑中多采用螺旋钻机、冲击式钻机和正反循环钻机等。对正反循环钻机,由于其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故成孔时噪声低,适于城区施工,在地铁基坑和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1.6 SMW工法 SMW挡土墙是利用搅拌设备应地切削土体,然后注入水泥系混合液搅拌形成均匀的挡墙,最后,在墙中插入型钢,即形成一种劲性复合围护结构。其止水性好,构造简单,型钢插入深度一般小于搅拌桩深度,施工速度快,型钢可以部分回收。 2.基坑监测内容 2.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2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2.3地下水位 2.4桩、墙内力 2.5锚杆拉力 2.6支承轴力 2.7立柱变形 2.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2.9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 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支护、开挖深度,基坑等级及周边环境等条 件确定,监测工作的主要是分析和预报,采集信息是基础,分析预报才是最重要 的。 2.3表是基坑工程监测项目表: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 监测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应测 应测 宜测 地下水位 应测 应测 宜测 桩、墙内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锚杆拉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支承轴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立柱变形 应测 宜测 可测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应测 宜测 可测 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3. 关于基坑监测频率及报警 在基坑工程监测过程中,确定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因此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1)监控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1.1 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 1.2 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 1.3 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 1.4 满足现行的有关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规程的要求; 1.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基坑监测频率表 基坑类别 施工进度 基坑设计深度(m) ?5 5~10 10~15 >15 一级 开挖深度(m) ?5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5~10 ---- 1次/1d 1次/1d 1次/1d >10 ---- ---- 2次/1d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 1次/1d 1次/1d 2次/1d 2次/1d 7~14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1d 14~28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1d >28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3d 二级 开挖深度(m) ?5 1次/2d 1次/2d ---- ---- 5~10 ---- 1次/1d ---- ----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 1次/2d 1次/2d ---- ---- 7~14 1次/3d 1次/3d 14~28 1次/7d 1次/5d >28 1次/10d 1次/10d ---- ---- 2)危险报警后的措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2.1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 2.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突然明显增长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2.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2.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2.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2.6根据基坑监测报警值结合工程经验判断。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表 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表 三、监测点的布置与监测方法、监测要求 1、监测点的布置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这就要求监测时应在充分现场踏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基坑工程设计图纸、计算书和周边环境布置图,结合支护结构内力包络图及受力变形特征、周边环境的特点,寻找最能反映基坑工程受力和变形的关键特征点,从而合理布置监测点。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1.1基坑周边地表竖向、边坡顶部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按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边坡顶部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同时 作为垂直位移的观测点。为了测量监测点与基线的距离变更,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顶上。 1.2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 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尝试;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尝试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测斜装置有三部分组成:测斜管、测斜仪和数字式测读仪。其中测斜管埋设在围护结构或土体中,量测时将测斜仪沿管壁上的导槽滑入到测斜管内,并由引出导线将测斜管的水平位移量值瞬时反映在测读仪上。 1.3围护墙内力监测点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平面上宜选择在围护墙相邻两支撑的跨中部位、开挖深度较大以及地面堆载较大的部位;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 处,间距宜为2m~4m。 1.4支撑内力监测点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位置庆根据支护结构计算书、计算图形确定,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监测截面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1.5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对支撑轴国的影响很大,有工程实践表明,立柱沉降2cm~3cm,支撑轴国会增大约1倍,因此对于支撑体系应加强立柱的人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应少于10%,且均不应少于3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置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部位。 1.6锚杆的内力监测点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因锚头附近位置锚杆拉力大,所以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1.7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 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1.8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埋设和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比较困难,监测点不宜设置过多,以能够测出必要的基坑隆起(回弹)数据为原则,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个;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数量不应少于3个。 1.9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选择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的部位,在平面上宜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墙内力监测点位置等匹配,这样监测数据可以相互验证,便于对监测项目的综合分析。 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置时,每层应至少布置1个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1.10孔隙水压力监测点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是地层位移的前兆,对控制打桩、沉井、基坑开挖、隧道开挖等引起的地层位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靠近这些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代表性的部位布置。竖几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尝试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m~5m,数量不宜少于3个。 1.11地下水位监测点 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 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承压含水层中。 1.12建筑位移监测点 1.12.1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 1)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 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3)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5)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6)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1.12.2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 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1.12.3建筑倾斜监测点 建筑整体倾斜监测点可根据不同的监测条件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监测 点的布置也有所不同。 1)建筑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3)当建筑具有较大的结构刚度和基础刚度时,通常采用观测基础差异沉降推算建筑的倾斜。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建筑的基础形式、体态特征、结构形式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等。 1.12.4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观测,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至少设2个监测点,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末端。每个监测点一般设一组观测标志,每组观测标志可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及监测点应统一进行编号。 1.13管线监测点 管线监测点应根据管线修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的位置。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m~25m,并宜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此法观测精度较低。 间接法监测点设置方法有: 1)底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 2)顶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由于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1.14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是为了量测不同尝试处土的沉降与隆起。目前监测方法多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分层沉降仪监测)、磁锤式深层标或测杆式深层标监测。 当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时为一孔多标,采用锤式和测杆式分层标监测时为一孔一标。监测孔应布置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沉降标(测点)的埋设尝试和数量应考虑基坑开挖、降水对土体垂直方向位移的影响范围以及土层的分布。在竖向布置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测点深度、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点的监测方法及其它要求 基坑监测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监测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适应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和施工进度的要求。 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不应受基坑开挖、降水、桩基施工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应设置在位移和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以保证基准点的可靠性。复测周期视基准点所在 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使监测误差送到最小,提高监测精度。 2.1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通视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时,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水平位移报警值 累计值D(mm) D<20 20?D<40 40?D?60 D>60 变化速率V(mm/d) V<2 2?V<4 4?V?6 V>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0.3 ?1.0 ?1.5 ?3.0 水平位移监测应与现行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相协调,在控制监测成本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精度要求,并应满足监测报警的要求,包括变化速率及报警累计值两个监测报警值的控制要求,如采用小角度法时,监测前应地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修正;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宜大于20mm;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等。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报警范围 基坑类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值(mm) 25~35 40~60 60~80 变化速率(mm/d) 2~10 4~15 8~20 2.2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就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当不便使用水准几何测量或需要进行自动监测时,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竖向位移监测精度确定方法与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基本相同。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竖向位移报警值 累计值S(mm) S<20 20?S<40 40?S?60 S>60 变化速率V(mm/d) V<2 2?V<4 4?V?6 V>6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15 ?0.3 ?0.5 ?1.5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要求(mm) 坑底回弹(隆起)报警值 ?40 40~60 60~80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1.0 ?2.0 ?3.0 坑底隆起(回弹)报警范围 基坑类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值(mm) 25~35 50~60 60~80 变化速率(mm/d) 2~3 4~6 8~10 1.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测斜仪依据探头是否固定在被测物体上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基坑工程监测中常用的是活动式测斜仪,即先埋设测斜管,每隔一定的时间将探头放 入管内沿导槽滑动,通过量测测斜管斜度变化推算水平位移。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的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庆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 当采用钻孔法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 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底后,应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再量测,为消除仪器误差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2.4倾斜监测方法及要求 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当被测建筑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点和宽敞的观测场地时,宜选用投点法、前方交会法等;当被测建筑内部有一定的竖向通视条件时,宜选用垂吊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等;当被测建筑具有较大的结构刚度和基础刚度时,可选用倾斜仪法或差异沉降法。 2.5裂缝监测方法及要求 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应监测裂缝深度。 坑开挖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 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单面接触超声波法量测;深度较大时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量测。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2.6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方法及要求 支护结构内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 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道道地地应变计等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测试混凝土构件内力的钢筋应力计可在构件制作时焊接在主筋上。 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性能检验和编号,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7土压力监测方法及要求 土压力宜采用根据土压力计量测。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土压力计的结构形式和埋设部位不同,选择埋设埋入式或边界式的方法。土压力计埋设在围护墙构筑期间或完成后均可进行。若在围护墙完成后进行,由于土压力计无法紧贴围护墙埋设,因而所测数据与围护墙构筑同期进行,则需解决好土压力计在围护墙迎土面上的安装问题。在水下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防止 混凝土将面向土层的土压力计表面钢膜包裹,使其无法感应土压力作用,造成埋设失败。另外,还要保持土压力计的承压面与土的应力方向垂直。埋设过程中应有压力膜保护措施。 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并做好埋设记录。 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庆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应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2.8孔隙水压力监测方法与要求 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或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测试。孔隙水压力计量程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核查标定数据,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孔隙水压力探头埋设有两个关键,一是保证探头周围填沙渗水通畅和透水石不堵塞;二是防止上、下层水压力的贯通。 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因为泥浆护壁成孔后钻孔不容易清洗干净,会引起孔隙水压力计前端透水石的堵塞,所以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20mm干燥膨润土球。 采用压入法时宜在无硬壳层的软土层中使用,或钻孔到软土层再采用压入的方法埋设;钻孔法若采用一钻孔多探头方法埋设则应保证封口质量,防止上、下层水压力形成贯通。 孔隙水压力计在埋设时有可能产生超孔隙水压力,要求孔隙水压力计在基坑施工前2~3周埋设,有利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得到的初始值更加合理。 量测静水位的变化,以便在计算中消除水位变化影响,获得真实的超孔隙水压力值。 2.9地下水位监测方法与要求 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测量精度不宜低于10mm。 有条件可考虑利用降水井进行地下水位监测。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量测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 潜水水位管滤管以上应用膨润土球封至孔口,防止地表水进入;承压水位管含水层以上部分应用膨润土球或注浆封孔。 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且宜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2.10 锚杆及钉内力监测方法及要求 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宜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应在锚杆或土钉预应力施工前安装并取得初始值。根据质量要求,锚杆或土钉锚固体未达到足够强度不得进行下一层土体的开挖,为此一般应保证锚固体有3d的养护时间后才允许下一层土方开挖。 2.1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土体分层竖向位置可通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量测,或者通过埋设深层降标,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时,应保证沉降管安置到位后与土层密贴牢固。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埋设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 沉降管埋设时应先钻孔,再放入沉降管,沉降管和孔壁之间宜采用黏土水泥浆而不宜用砂进行回填。 土体分层沉降仪的量测精度与沉降管上设置的钢环数量有关,钢环设置的密度越高,所得到的分层沉降规律就越连贯和清晰;量测精度还与沉降管同土层密贴程序以及能否自由下沉或隆起有关,所以沉降管的安装和埋设好坏对测试精度至关重要。 采用分层沉降仪量测时,每次测量应重复2次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2次计数较差不大于1.5mm,沉降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1.5mm; 3、监测原则 监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1)监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观测点位要稳定; 2)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3)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监测数据必须填写在为该项目专门设计的表格上。所有监测的内容都须写明:初始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工程结束后,应对监测数据,尤其是对报警值的出现,进行分析,绘制曲线图,并编写工作报告。因此,记录好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件是监测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四、基坑监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虽已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甚至在一些达到国际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或提高,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深基坑工程支护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常见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付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台完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来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2、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 规范要求 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的砼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整度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挡土支付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3、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般为100~150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再者注浆时配料随意性大、注浆管不插到位、注浆压力不够等而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而使土钉或锚杆的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要做再次处理。? 4、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砼常用的是干拌法喷射砼设备[4],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操作手的水平不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5、施工过程与设计的差异太大 深层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常常不足,影响水泥土的支护强度。我们发现在同样做法的支护,发生水泥土裂缝,有时不是在受力最大的地段,检查下来,往往是强度不足,地面施工堆载在局部位置往往要大大 高于设计允许荷载。施工质量与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基坑挖土是支护受力与变形显着增加的过程,设计中常常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并进行图纸交底,而实际施工中土方老板往往不管这些框框,抢进度,图局部效益。 ?6、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深基坑支护由于其土压力与传统理论的挡土墙土压力有所不同,在目前没有完善的土压力理论指导下,通常仍沿用传统理论计算,因此有误差是正常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在传统理论土压力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经验修正可以达到实用要求。问题是对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脱离实际工程情况,往往会造成过量变形的后果。如某些设计、不考虑地质条件、地面荷载的差异,照搬照套相同坑深的支护设计。必须根据实际地面可能发生的荷载,包括建筑堆载、载重汽车、临时设施和附近住宅建筑等的影响,比较正确地估计支护结构上的侧压力。 ?7、工程监理不到位 按规定高层建筑、重大市政等的深基坑是必须实行工程监理的,大多数事故工程都没有按规定实施工程监理,或者虽有监理而工作不到位,只管场内工程,不管场外影响,实行包括设计在内的全过程监理的就更少。客观地说深基坑工程监理要求监理人员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就只是监控支护结构工程质量、工期、进度,而对于设计监理与对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监控尚有一定差距,巫待完善与提高。? 8、施工监测不重视 主要是建设单位为省钱不要求施工监测,或者虽设置一些测点,数据不足,忽视坑边住宅的检测,或者不重视监测数据,形同虚设。支护设计中没有监测方案,结果发生情况不能及时警报,事故发生后也不易分析原因,不利于事故的早期处理,省了小钱化大钱。 为了减少支护事故,有待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监理,保护坑边住宅与环境,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深基坑技术的发展趋势 1、基坑向着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周边环境更加复杂,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难度愈来愈大。因此,从工期和造价的角度看两墙合一的逆作法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逆作法施工受桩承载力的限制很大,采用逆作法时不能采用一柱一桩,而是一柱多桩,增加了成本和施工难度。如何提高单桩承载力,降低沉降,减少中柱桩(中间支承柱),达到一柱一桩,使上部结构施工速度可以放开限制,从而加快进度,缩短总工期,这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2、土钉支护方案的大量实施,使得喷射混凝土技术得以充分运用和发展。为减少喷射混凝土的回弹量以及保护环境的需要,湿式喷射混凝土将逐步取代干式喷射混凝土。 3、目前,在有支护的深基坑工程中,基坑开挖大多以人工挖土为主,效率不高,今后必须大力研究开发小型、灵活、专用的地下挖土机械,以提高工效,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时间效应的影响。 4、为了减少基坑变形,通过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控制变形将逐步被推广,另外采用深层搅拌或注浆技术对基坑底部或被动区土体进行加固,也将成为控制变形的有效手段被推广。 5、为减小基坑工程带来的环境效应(如因降水引起的地面附加沉降),或出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需要,有时基坑采用帷幕型式进行支护。除地下连续墙外,一般采用旋喷桩或深层搅拌桩等工法构筑成止水帷幕。目前,有将水利工程中防渗墙的工法引入到基坑工程中的趋势。 6、在软土地区,为避免基坑底部隆起,造成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加大和邻近建(构)筑物下沉,可采用深层搅拌桩或注浆技术对基坑底部土体进行加固,即提高支护结构被动区土体的强度的方法。六、结 论 综上所述,基坑监测具有高时效性、高精度及等精度等特点,并要求与施工同步进行。 深基坑需从设计、施工到监测均需步步为营,设计必须到位,除对基坑整个支护方案的设计,明确基坑的安全等级和各项的预警值;施工单位应严格按基坑设计文件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对存在问题或与设计图纸不符之处及时向设计单位反映,尽快处理解决;对于基坑监测单位,应由具有监测质资的第三方进行观测,应在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控项目、监控预警值及报警值等,监测项目应能满足规范要求及基坑安全。? 深基坑项目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为保证基坑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基坑监测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设计计算虽然能大致描述正常施工条件下结构以及相邻周边环境的变形规律和受力范围,但必须在基坑工程期间开展严密的现场监测,才能保护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故此所有深基坑均应全面做好基坑的监测。? 另外,对于深基坑的施工应向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发展,这样既可加快基坑的施工进度同时又可节省相关费用,以保证基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起第72页止第84页;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起第60页止第71页; [3]《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8316-2001 [7]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第三版)。 致 谢 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顺利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无不凝聚着指导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这几年的远程学习上使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在此向吉林大学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这几年来的辛勤指导。 谢谢。
本文档为【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