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左学金 周海旺 杨 昕 90 年代初期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上海 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 1988 年以来上海市统计局开展的多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资料、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上海统计 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开展的2200 多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资料,对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全面...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左学金 周海旺 杨 昕 90 年代初期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上海 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 1988 年以来上海市统计局开展的多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上海统计 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开展的2200 多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资料,对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 了弥补数据资料的不足,我们还在奉贤、闸北、闵行、宝山等区召开了多次座谈 会,了解了各区、街道和乡镇、居委、村委等不同层次管理部门反映的流动人口 的一些情况。 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 根据 2005 年全国 1%(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 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 到 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 75.39%。 自 1988 年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上从 106 万增长到 581 万,17 年间 总量共增加了 475 万人,增长了近 4.6 倍,除 1997 年流动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外, 其他各年份都呈现增长态势。 而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和缓慢使得流动人口占上 海常住人口的比例始终在上升,从最初的 7.75%一直上升到 2005 年的 24.65%1。 也就是说,2005 年四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 5年,年均增长 1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在计算该数值时 2000 年以前用的是流动人口总量,2000 年后用的是外来常住人 口总量。如果按照同一口径计算,则 2000 年以前的比例会低一些。 率达到 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 1.39%,1997-2000 年又是 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 21.10%,而 2000 年以后流动 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 9.65%,2003-2005 年年均增 长 8.22%。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 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 40 万人左右。 图 1 1988-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数量及比例2 106 251 237 387 499 58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988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外来人口数 比例 数据来源:上海市历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2005 年全国人口 1%(上 海 3%)抽样调查。 二、流动人口的自然属性特征 1、流动人口仍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但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该人群的年龄结构 始终是以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流动人口流 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从而使得原有的 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有所改变。1993-2005 年间,0-14 岁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经历了 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其中 1993-2000 年从 8.52%上升到 11.39%,然后下降到了 2005 年的 9.39%,而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则是在 1997 年达到峰值 2.30%,然 后到 2000 年下降到谷底 1.07%, 近几年则又有一定程度的上升,2005 年达到 1.27%。 2 流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2000 年以前是流动人口总量占上海实有人口的比例,2000 年以后则是外来常 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 图 2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14岁及以下 劳动年龄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数据来源:同上图。 2、流动人口虽然仍以男性为主,但性别比已经接近户籍人口。 历次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例一直呈现 下降的趋势,其中 1993-1997 年和 2003-2005 年下降的非常明显。到 2005 年, 流动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从 1993 年的 96.97 锐减到 2005 年的 7.75。 图 3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性别比变动趋势 198.69 145.7 135.85 134.19 108.74 44.09 34.42 32.83 7.74 96.97 0 50 100 150 200 250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外来人口 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数据来源:同上图。 3、流动人口来源地趋于分散,安徽、河南两省的流入人口比例有很大的增 长。 在人口流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地区的周边省份是这些发达地区中流动人 口的最主要来源地。但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 渐减小。就上海而言,1993 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 四川省,比例分别占到 30.95%、24.50%、12.38%、4.96%和 4.39%,从这五省流 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7.18%;到 2005 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为安徽、 江苏、四川、河南和浙江省,比例分别占到 30.22%、19.78%、7.48%、6.44%和 6.42%,从这五省流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0.34%。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上 海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且江苏和浙江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使这两 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反而是交通便利、省内经济欠发达而(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如四川和河南流入上海的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有很明显 的上升。 4、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2005 年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 成为上海的常住人口。 表 1 1993-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留居时间 (单位:%) 1993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3 年 2005 年 半年以下 50.9 30.0 21.0 23.2 8.7 半年到一年 20.1 19.5 21.6 12.2 13.5 一年到五年 22.3 36.3 39.3 40.2 47.2 五年及以上 13.6 14.2 18.1 24.4 30.6 数据来源:同图 1。 根据已有研究,上海流动人口的留居时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而且在上海居 住生活时间越长的人继续留居的意愿就越强烈。1993 年时,上海流动人口中有 超过一半的人在上海居住时间不超过半年,居住五年以上的比例仅 13.6%,而到 2005 年,在上海居住不满半年的人口比例仅 8.7%,而居住五年及以上的人口比 例上升到 30.6%。按照新的常住人口的划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九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 上海的常住人口。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 1、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自 1993 年以来有很大提高,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 度的人口比例从 10.33%上升到 26.61%。 流动人口以农民为主体,人群整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但近年来,这一情况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截至 2005 年仍有超过 20%的人仅接受过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以下的 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 1993 年的 10.33%上升到了 2005 年的 26.61%,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 1.85%上升到 9.81%。 表 2 1993-2005 年间上海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单位:%) 2005 年受教育水平 总 计 男 女 2000 年 1993 年 未上过学 3.89 1.83 6.11 5.3 8.54 小学 19.04 16.81 21.45 24.6 26.34 初中 50.46 52.13 48.66 55.2 47.97 高中 16.80 18.52 14.93 11.2 9.48 大专 5.04 5.09 5.00 2.22 本科 4.28 4.99 3.52 1.28 研究生及以上 0.49 0.64 0.32 0.16 1.85 数据来源:同上表。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低文化素质的老年人逐 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教育在各地的推广和普及;三是流动人口 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有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 行列,他们开始在流动过程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地方。如果将流动人口的 文化结构分年龄来看,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25-24 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学历人 口的比例最高。 2、与 2000 年相比,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较高的职 业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 4 2000、2003 年上海流动人口职业结构比较 (单位:%)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餐饮服务人员 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农林牧渔人员 制造加工人员 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总承包合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建筑施工合同书建筑施工合同协议书房屋建筑施工合同 人员 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私营企业主 其他 2003年 2000年 资料来源:同上图。 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进入 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到目前为止,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已经出现 向上移动的迹象。 图 4 比较直观的反映出 2000-2003 年间流动人口职业分布的变化。与 2000 年相比,2003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特征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制造加 工人员、私营企业主等职业比例明显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废旧物资回收人员 等职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中从事高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增加了 而从事低端职业的人口数量减少了。 我们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高学历人口的比例上升很快,再加上就业限制的取消,使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进入 户籍人口就业市场,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流动人口的竞争力开始显现;二是良 好的投资的环境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家到上海发展,再加上经过十多年的资本积 累,原先从事零售批发等自我雇用职业的人开始投资办企业,使私营企业家的比 例上升很快;三是流动人口中不断有新生代加入,而这些年轻人不愿再与其父辈 一样从事脏、苦、累的职业。 3、流动人口就业仍主要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但随着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延 长,他们使用市场化手段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和上海本 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其中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务输出服务,以农村准备外出就业又 缺乏信息的人为对象,近年来其服务对象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职业学校、技 工学校中有所扩展。他们的服务内容包括:收集上海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并进行 必要的考察筛选;在流出地发布上海或其他省份招工信息并在当地组织面试,对 选定人员进行务工常识培训并组织体检,安排交通并护送选定人员到用人单位, 直到与用工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在一些输送人员比较多,或者输送人员以职业学 校或技校学生为主的劳务公司,往往还提供一些就业后的管理、维权工作。例如, 我们曾经对江西某劳务输出公司及其输出人员进行过访谈,他们就主要负责在上 海的用工企业和当地的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或者技术学校之间牵线搭桥,由 该公司负责挑选、体检、交通,以及这些务工人员的住宿管理甚至薪酬发放等事 务。 图 5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受教育程度的初次就业渠道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劳 务 输 出 公 司 上 海 职 业 介 绍 所 网 络 招 聘 会 报 刊 杂 志 广 告 同 乡 小 广 告 /招 工 海 报 街 头 劳 务 市 场 其 他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上海当地的职业介绍服务,则以自发零散来沪求职或者打算转岗的流动人口 为主要对象。另外,上海市政府也为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就业服务,包括提供准 确、动态的用工信息,搭建便捷、廉价的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培训服务,等等。 上海市政府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上海各个区和各个街道都有劳 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部门。这些公办的机构可以向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 务。 从调查数据来看,人们在刚到上海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经 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他途径和渠道寻找机会的比例会有所上升,这一点在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被调查者中初次就业的渠道有 59.07%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而再次就业者 依靠除社会网络以外渠道的比例有大幅提高,例如通过上海职业介绍所的比例从 初次的 9.36%上升到再次就业时的 29.71%,通过网络的比例从 8.33%提高到再次 就业时的 21.72%,通过同乡介绍的虽然仍是主要渠道,但已经下降了近 10 个百 分点。 图 6 上海外来劳动力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的渠道变化 (单位:%) 9.36 8.33 13.62 4.52 59.07 9.61 6.86 29.71 21.98 21.72 9.84 49.80 4.51 5.742.882.215.60 4.97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劳务输出公司 职业介绍所 网络 招聘会 报刊杂志广告 同乡 小广告 /招工海报 街头劳务市场 其他 初次就业 再次就业 初次就业的大学生 再次就业的大学生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流动人口的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渠道的变化更为显著。 图 6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前后的差别。 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就业渠道的结构与流动人口的主流有所 不同,他们初次就业的主渠道是招聘会,其次是网络,然后才是同乡。这样的格 局在再次就业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网络成为找寻机会的主渠道,然后才是招聘 会,而同乡的位置被报纸杂志的广告所取代,排位下降一名。 4、流动人口对职业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但现在政府能够在这方面提供的 支持还显得不足。 表 3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受教育水平的职业培训情况 (单位:%) 参加了培训 没有参加培训 总计 32.28 67.72 未上过学 4.17 95.83 小学 17.61 82.39 初中 28.77 71.23 高中 45.07 54.93 大专 45.19 54.81 本科 38.74 61.26 研究生及以上 42.42 57.58 从职业培训方面看,流动人口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就全国而言,2004 年外 出就业的 1.2 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不到 28%3。而本次调查的结 果是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占样本总数的 31.8%。较低的职业培训率将制约外来劳 动力的技能提高,从而限制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喜的是,在接受职业培训的 人员中,有很大部分的人已经具有通过培训实现自身人力资源增值的意识,而且 接受高端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有所上升。 我们将职业培训与被调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和收入水平相结合,发现 以下特征: 第一 表 4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职业的职业培训情况 (单位:%) 参加了培训 没有参加培训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36.90 63.10 专业技术人员 39.15 60.85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5.45 54.55 商业服务人员 30.44 69.56 餐饮服务人员 49.19 50.81 居民生活服务人员 41.22 58.78 3 数据来源:《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年 4 月出版。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7.29 92.71 制造业生产人员及相关人员 28.40 71.60 建筑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生产人员 32.20 67.80 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 24.32 75.68 其他不便分类的人员 0.00 100.00 第二,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越高。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受教 育水平越高的人,其就业岗位的竞争就有可能越激烈,只有不断充电接受新的知 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人,往往从事 那些对技能和知识要求比较低的工作,因而推动他们接受职业培训的内在动力不 足。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容易进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工作,而这些 单位往往很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会定期安排员工进行内部或者外部培训;而受 教育程度不高的人,这样的机会往往比较少。 第三,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 和有关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和居民生活服务人员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相对比较 高,而农业生产人员、制造业生产人员、运输设备操作和有关人员的培训比例相 对比较低。这样的差别说明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差别比较大。有关政策规定, 餐饮服务人员和居民生活服务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后才能上岗,因而这两个职业的 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最高。 表 5 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分收入水平的职业培训情况 (单位:%) 参加了培训 没有参加培训 300 元及以下 5.88 94.12 301-690 元 19.02 80.98 691-1000 元 27.88 72.12 1001-2000 元 39.72 60.28 2001-5000 元 42.95 57.05 5001-10000 33.90 66.10 10001 元及以上 72.73 27.27 第四,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参加培训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已有的研究表明, 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有着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 人有着比较高的收入,那么他极有可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他从事的职业也很可 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需要比较高的技能。前面我们分析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由于竞争意识比较强往往更倾向于不断接受培训,而某些岗位对培训也有要求, 所以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更可能接受培训。 从培训内容上看,流动人口接受的培训以美容美发、缝纫裁剪、烹饪、家政 服务、家电维修、保健按摩等技能培训为主,只有少数人接受管理、MBA、法律、 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但从未来的趋势来讲,随着流动人口的文化结构不断变化, 大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接受后一种培训的人员比例也会上升。 如果我们看一下流动人口培训费的出资人结构,可以发现,在培训服务方面 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帮助还有待加强。虽然每年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划拨巨款用 于职业培训,但流动人口并不在受惠的范围之内,对于他们上海政府几乎没有经 费投入。另一方面,作为雇主的企业只对高端流动人口比较关注,而忽视了普通 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诉求。 5、2005 年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已经超过 1300 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 1995 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3.75% 国家统计局 2006 年开展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表明,2006 年 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平均每月收入约为 966 元,其中月收入在 800 元以下的人占一 半以上,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占 19.7%,月收入在 500-800 元的占了被调查 的农民工总数的 33.7%,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 1500 元。而 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 1319.42 元,其中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流 动人口比例仅为 7.12%,月收入超过 1500 元的人口比例达到 17.97%。如果将农 民工中包吃包住的情况考虑进去,则 500 元以下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从增长速度上看,1995-2005 年上海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绝对值增长幅度达 到 137.5%,年均增长速度为 15.5%。如果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则按 1995 年价格计算,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年均增长 8.65%。 6、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18.35 平方米, 各区县间的差别比较明显,户均月租房费用主要在 100-500 元之间。 “安居”才能“乐业”,流动人口的居住类型和居住条件是反映其在上海生 存条件的直观指标。自 1993 年以来,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到 2005 年户均住房达到 1.42 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18.35 平方米。如果分区县来看, 则会发现不同区县的差别比较明显,且呈现出中心城区、远郊区人均住房面积宽 松,而近郊区和城乡结合部人均住房面积狭小的特征。例如,金山区、崇明县的 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最为宽松,户均房间数量分别为 2.17、2.29 间,人均住房建 筑面积则分别为 34.15、33.67 平方米,其次是除黄浦和卢湾以外的中心城区,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 20 至 26 平方米不等(静安区流动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 次于两个远郊区,达到 26.34 平方米),最差的是嘉定和松江区。 表 6 2000-2003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居住类型 (单位:%) 2000 年 2003 年 宾馆招待所 1.38 0.80 医院 0.25 0.44 宿舍工棚 20.01 18.75 寄宿亲友家中 4.97 1.80 租赁公有住房 13.81 7.00 租赁私有住房 36.43 48.88 租赁搭建房屋 3.91 5.33 租赁单位房屋 9.74 12.33 自购房 4.48 4.34 水上船只 0.49 0.20 其他 4.53 0.12 数据来源: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3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我们认为这样的住房条件区域分布是与各区域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分 不开的。首先,居住在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高学历、高收入的居多,因而相对于 其他层次的流动人口更有可能要求有较好的居住条件;其次松江、嘉定区的制造 业比较发达,企业员工宿舍、工棚等集体居住方式的比例较高,因而人均住房建 筑面积自然会比较低;第三,一些次中心城区,如徐汇、普陀、闸北、杨浦等区, 虽然流动人口多,住房紧张,但是这些区域内有不少流动人口从事商业和服务行 业,他们的工作场所面积大,有不少人就在工作场所居住,使得统计上来的人均 住房建筑面积不是特别小;第四,远郊区由于人口密度比较小,房屋租金比较便 宜,且自建房屋比例较高,所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会比较大。 从居住类型上看,租赁住房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仅 2000-2003 年之 间该部分的比例就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特别是租赁私有住房的比例上升了 12.45 个百分点。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上海本地人的住房条件有了更大的改 善,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居民比例有所上升,其二是不少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 违章搭建的问题比较严重。 7、流动人口享有的基本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但从社区配套设施上看与本地 人还有一定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外来人员的家庭都享有电力供应,自来水的比例 相对电低一些,但除了青浦区和崇明县,拥有率也达到了 90%以上。总的来说, 管道煤气、有线电视、独用卫生间、独用电表、水表和煤气表的比例中心城区高 于近郊区,而近郊区又高于远郊区;宽带的拥有率在各地区都比较低,最低的是 青浦区、南汇区和崇明县,均为 4%左右,最高的是长宁区,但也不过 38%。杨浦 区、青浦区、南汇区和崇明县里还有部分人在使用除管道煤气和液化气以外的能 源作为燃料,四区县的这一比例分别为 5.67%、8.70%、2.15%和 8.79%。 表 7 上海市被调查外来人员生活设施配套情况 (单位:%) 自来 水 电 管道 煤气 独用座 机电话 液 化 气 有线 电视 独用 卫生 间 宽 带 独用 水表 独用 电表 独用 煤气 表 总计 98 100 53 46 56 67 59 20 79 89 54 黄浦区 100 100 58 49 56 73 26 19 74 84 64 卢湾区 100 100 83 57 33 83 40 12 69 90 81 徐汇区 99 100 86 74 42 90 78 35 86 95 86 长宁区 100 100 92 77 32 94 83 38 88 96 93 静安区 100 100 87 68 26 76 39 29 68 87 87 普陀区 97 99 82 63 32 85 78 36 90 92 83 闸北区 100 100 82 58 23 89 68 24 80 87 80 虹口区 100 99 77 53 33 81 65 19 79 87 78 杨浦区 100 100 78 54 16 86 72 21 85 90 77 奉贤区 97 100 8 19 92 29 37 6 77 91 12 闵行区 99 99 48 42 61 68 56 19 81 90 47 宝山区 98 100 65 38 50 77 69 19 82 91 60 嘉定区 97 100 30 28 75 50 45 19 74 88 28 浦东新区 99 100 59 45 62 69 68 27 81 90 61 金山区 96 100 14 42 94 58 59 9 79 88 22 松江区 100 100 15 37 86 48 52 11 74 87 25 青浦区 89 100 9 24 83 43 37 4 65 78 11 南汇区 94 98 5 16 92 28 41 3 51 73 10 崇明县 86 100 9 34 82 16 26 4 79 89 8 这些数据说明,上海市政府提供的水、电、煤、卫等基础生活设施已经能够 满足流动人口的基本需求,但在生活设施现代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需要 注意的一点是,黄浦、卢湾和静安这三个核心城区独用卫生间的拥有率相当低, 这说明在这些老式里弄集中的区域,旧居改造工程还没有真正到位。政府必须在 这方面有所作为。旧居改造工程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改 善在这些老式里弄内居住的本地人口的居住质量。 图 7 分区县的社区设施配套情况 单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黄 浦 区 卢 湾 区 徐 汇 区 长 宁 区 静 安 区 普 陀 区 闸 北 区 虹 口 区 杨 浦 区 奉 贤 区 闵 行 区 宝 山 区 嘉 定 区 浦 东 新 区 金 山 区 松 江 区 青 浦 区 南 汇 区 崇 明 县 阅览室 社区学校 棋牌室 健身苑 运动场 活动室 相对于基本生活设施的提供,社区设施配套率比较低。在我们列出的阅览室、 社区学校、棋牌室、健身苑、运动场和活动室等六项设施中,棋牌室的配套比例 整体最高,其中杨浦区的配套率达到 71.63%,最低的静安区也达到 44.74%;健 身苑的配套比例整体排第二位,其中长宁区的配套率达到 71.57%,最低的奉贤 区为 39.53%;活动室的配套比例整体排第三位,其中浦东新区的配套率达到 68.81%,最低的黄浦区达到 41.03%;阅览室的配套比例整体排第四位,最高的 普陀区达到 61.74%,最低的松江区为 28.18%;社区学校的配套比例排第五位, 最高的黄浦区为 64.10%,最低的青浦区为 23.91%;运动场的配套比例是最低的, 普陀区为 45.22%,最低的奉贤区才 15.12%。 另外,除了设施本身的配套情况不是非常好以外,流动人口对这些设施的利 用情况也不是很理想,社区有设施但从来不用的人占到 40%-50%的比例,相对而 言棋牌室、健身苑和运动场的使用比例比较高,而社区学校、活动室的使用比例 比较低。从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对社区中的公益设施不能利用或者利用不 多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工作很忙,等下班了或者事情做完了,阅览室、活 动室等都过了使用时间;二是因为对这些设施不感兴趣,例如社区学校中的课程 设置不能够引起足够的兴趣;三是社区中的本地人排外情绪比较严重,所以不愿 去那些地方凑热闹。由此看来,除了要加紧在没有公益设施的社区进行配套工程 建设,还要在设施管理、市民教育等方面有所改进。 四、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 1、从人口规模上看,流动人口仍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嘉定、松江和宝 山五区,占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 59.13%。 从人口规模上看,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宝山区仍是常住流 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五个区内容纳的常住流动人口数达到 259 万人,占全市 常住流动人口的 59.13%,其中仅浦东新区就有 79 万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 流动人口的 18.04%。中心九个城区有 97 万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 的 22.15%;近郊区的闵行、嘉定和宝山区外来常住人口达到 144.5 万人,占全 市的 33.11%;而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大幅度的增加,五区的外来常住人口 总数达到 111 万人,占全市的 25.40%。 表 8 2005 年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数 (单位:万人) 区县 外来常住人口数 区县 外来常住人口数 黄浦区 11.40 宝山区 31.65 卢湾区 3.94 嘉定区 45.21 徐汇区 17.38 浦东新区 79.06 长宁区 9.98 金山区 7.67 静安区 3.41 松江区 35.34 普陀区 15.37 青浦区 27.22 闸北区 10.82 南汇区 18.46 虹口区 10.92 奉贤区 22.30 杨浦区 13.79 崇明县 5.93 闵行区 68.15 总 计 438 数据来源: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 2、从人口密度上看,流动人口的静态分布特征与户籍一致,也呈现出从中 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态势。 90 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具有极高的“集中性”和“拥挤度”(沈 建法,2000)。新世纪之初,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现同心圆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 极不均衡,“内密外疏”的空间格局非常明显(王桂新等,2001)。目前,上海市 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突出特点: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整个上海的人 口分布呈从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且人口密度落差较大,其中户籍人口和流动人 口的分布相对一致。 图 8 2003 年上海户籍人口密度分布图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4)》,上海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具体来说:从 2003 年户籍人口的分布来看(见图 8),黄浦、卢湾、静安的 户籍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 4万人以上;虹口、闸北、杨浦、徐汇、长宁、普 陀区的户籍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 1.5 万人以上;而浦东新区、宝山、闵行、 嘉定、南汇等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千人以上;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 明等郊区县的人口密度则在每平方公里千人以下。可以看出,2003 年户籍人口 分布呈从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递减分布。 而流动人口的分布,除了闵行区的情况比较特殊外,也呈现出中心城区向郊 区扩散的递减态势,但具体情况又与户籍人口有明显区别。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表 9 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密度 流动人口(万人) 区域面积(km2) 人口密度(人/km2) 黄浦区 11.40 12.41 9188 卢湾区 3.94 8.05 4893 虹口区 10.92 23.48 4700 静安区 3.41 7.62 4471 闸北区 10.82 29.26 3657 徐汇区 17.38 54.76 3127 普陀区 15.37 54.83 2897 长宁区 9.98 38.3 2605 闵行区 68.15 270.99 2532 杨浦区 13.79 60.73 2257 浦东新区 79.06 522.75 1511 嘉定区 45.21 458.8 981 宝山区 31.65 371.68 844 松江区 35.34 604.71 572 青浦区 27.22 675.54 410 奉贤区 22.30 687.39 321 南汇区 18.46 687.66 273 金山区 7.67 586.05 134 崇明县 5.93 1185.49 51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6)》,上海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年出版;2005 年 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 根据 2005 年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们可以看到流动人口密度可 以分为七个梯度,其中最高的仍是黄浦区,达到 9188 人/平方公里,较位居排名 第二的卢湾区高出 85%;第二梯度是卢湾、虹口、静安区,流动人口密度在 4400 至 5000 人/平方公里之间;第三梯度是闸北、徐汇、普陀、长宁、闵行和杨浦区, 流动人口密度在 2200 至 3700 人/平方公里之间,第四梯度是浦东新区,流动人 口密度在 1500 人/平方公里左右;第五梯度是嘉定、宝山、松江区,流动人口密 度在 500 至 1000 人/平方公里之间;第六梯度是青浦、奉贤、南汇、金山区和崇 明县,流动人口密度在 500 人/平方公里以下。 3、从增长态势看,流动人口的增长呈现出西、南郊区快于东、北郊区,更 快于中心城区的特征,长此以往将影响上海常住人口的分布格局。 比较 2005 年与 2000 年的流动人口规模,可以发现:位于上海西面和南面的 五个郊区流动人口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其他郊区县,更快于中心城区。松江、嘉 定、奉贤、青浦、南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 50%,闵行区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 42.67%,最快的松江 5 年间流动人口的增长幅度高达 81.61%,可见这 6 个区县 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闵行、嘉定和松 江三区,5年间分别增长了 20.05、19.81、16.29 万人。 与此同时,除黄浦区外的中心城区则普遍出现了流动人口负增长,长宁区的 流动人口比 2000 年减少了 6.29 万人,减幅达 38.66%,降幅最小的卢湾区外来 常住人口比 2000 年减少了 0.91 万人,降幅达到 18.76%。 表 10 2000-2005 年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化 (单位:万人,%) 2005 年 2000 年 增长数量 增长速度 黄浦区 11.4 9.43 1.97 20.89 卢湾区 3.94 4.85 -0.91 -18.76 徐汇区 17.38 23.31 -5.93 -25.44 长宁区 9.98 16.27 -6.29 -38.66 静安区 3.41 4.64 -1.23 -26.51 普陀区 15.37 23.11 -7.74 -33.49 闸北区 10.82 14.4 -3.58 -24.86 虹口区 10.92 14.38 -3.46 -24.06 杨浦区 13.79 19.68 -5.89 -29.93 闵行区 68.15 48.1 20.05 41.68 宝山区 31.65 37.44 -5.79 -15.46 嘉定区 45.21 25.4 19.81 77.99 浦东新区 79.06 73.28 5.78 7.89 金山区 7.67 6.08 1.59 26.15 松江区 35.34 19.05 16.29 85.51 青浦区 27.22 16.82 10.40 61.83 南汇区 18.46 12.42 6.04 48.63 奉贤区 22.3 13.06 9.24 70.75 崇明县 5.93 5.4 0.53 9.81 数据来源: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 鉴于户籍人口分布变动相对比较稳定,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动将影响上海常住 人口的分布走向。如果外来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上述流动和增长趋势,那 么黄浦、卢湾、静安等中心城区与虹口、闸北、杨浦、徐汇、长宁、普陀等中心 城边缘区之间的实际人口密度落差和中心城边缘区与浦东新区、宝山、闵行、嘉 定、南汇等近郊区和松江、青浦等郊区之间的实际人口密度落差将有降低的趋势。 流动人口正在迅速地塑造上海人口分布的新格局,这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图 9 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 -60.00 -40.00 -20.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黄浦区 长宁区 闸北区 闵行区 浦东新区 青浦区 崇明县 2005年 2000年 增长幅度 数据来源: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 4、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与上海工业企业的区域分布相一致,两者之间有着 极高的正向相关性。 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他们在上海的区域分布很 大程度上受到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根据 2006 年《上海统计年鉴》各区县工业 企业单位数4和 2005 年全国 1%(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的流动人口数,我们绘 制出图 10。该图直观地显示出常住流动人口与工业企业布局的关联性。 4 这里所说的工业企业单位数是指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超过 500 万元的非国有企业。 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关还能够从流动人口居住类型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图 10 2005 年上海各区县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外来常住人口数(单位:个,万人)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黄 浦 卢 湾 徐 汇 长 宁 静 安 普 陀 闸 北 虹 口 杨 浦 宝 山 闵 行 嘉 定 浦 东 金 山 松 江 青 浦 南 汇 奉 贤 崇 明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单位数 常住外来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统计年鉴(2006 年)》,上海统计局,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员 周海旺: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 昕: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本文档为【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39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24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