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nopsis of the History of Marxist Economy 课程编号:02233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后续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 总学分:3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nopsis of the History of Marxist Economy 课程编号:02233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后续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 总学分:3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章目名称 序号 章目名称 讲授 实验 讲授 实验 1 导言 2 7 第六章 列宁论帝国主义 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第七章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2 4 8 6 思想的发端 主义经济的构想及其演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第八章 布哈林论建立社会3 4 9 4 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 主义经济的道路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 第九章 斯大林关于建设社4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4 10 6 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体系的形成 第四章 研究和建立广义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5 4 11 4 政治经济学 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 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6 4 12 8 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运用与发 的发展 展 导 言(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与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的能力。 二、基本线索与基本内容:本课程的教授分三部分:第一,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情况:《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第二, 1 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及发展。主要是研究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等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思想。第三,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重点是介绍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 三、研究概况: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介绍与研究从“五四”运动前后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且在群众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我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方法,试图结合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政策;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经验与教训;第三,研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四、资料简介:略 五、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端(4课时) 第一节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创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理论的创新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相对于以往的新的思想体系。 二、时代提出的问题 当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二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历史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思想史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自然要研究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即他们的世界观如何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他们的政治立场怎样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了共产主义。有大学生活期间,马克思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不过,他并没有全盘接受黑格尔的学说,他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一开始就能够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分析的态度。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并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需要对共产主义做理论论证 现实社会中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而这一批判研究又把他引向对经济关系的研究。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之后,便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四、恩格斯的结论 2 恩格斯也是在40年代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不过,他经历的道路与马克思不同,他的结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亲身考察与分析得出的。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 一、批判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不过,这个学说的第一部著作却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著作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起发表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恩格斯专门分析了地租、资本、劳动三个范畴。 二、竞争是主要规律 恩格斯不仅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颇为深刻的批判,而且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并得出了必然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 三、天才的“大纲” 在恩格斯之前,西斯蒙第、蒲鲁东等人也曾批评过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但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部著作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四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斯密、李嘉图的理论虽然包含有不少正确见解,但却存在着一些根本错误。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以地劳动异化的分析,才能揭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从“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这个经济事实出发,对劳动的异化作了层层深入的分析: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或物的异化;其次是劳动同劳动者相异化;再次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三、劳动异化的根源及其扬弃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在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后,异化劳动才能消灭。 第五节 奠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基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最大贡献在于,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批判地继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批评李嘉图的生产费用论到肯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的一大转变。不过,这一转变距离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4课时) 第一节 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3 一、从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0年初,马克思决心重新批判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新特征;革命运动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向马克思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伦敦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想的客观条件。 二、《伦敦笔记》与经济学评论 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克服了货币数量论,开始了货币理论领域的革命变革;第二,克服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错误,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的新观点;第三,批判了斯密、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蒲鲁东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三、《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内容非常丰富。它是马克思十五年的、即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经济学研究的确良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结晶。《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二节 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全面地考察和论述了物质生产或财富生产的性质、内容和结构,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三节 制定科学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价值理论的革命变革 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或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的,又是对他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发展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货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在货币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二,论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 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矛盾的解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等价值原则与劳动同资本的交换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一方面,资本作为价值,作为货币同劳动相对立;另一方面,劳动作为使用价值同资本相对立。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从物质方面看,是劳动过程,从形式规定上看,它是价值自行增殖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分为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中,资本是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 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课时) 第一节 60年代前期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一、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等都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结构体系也得到了进地步的发展。 二、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 马克思在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的过程中,决定把正在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于是,大约在1863年7月下旬或8月上旬,马克思就开始以《资本论》为题整理他的经济学手稿。 第二节 资本形式和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对资本形式和结构的探讨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一般”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资本特殊的外在化形式;另一方面又探讨了资本的内在结构,提出了资本两种有机构成的理论。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 马克思认为,在所有的场合,和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单独形式:和绝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是的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三、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在批判斯密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首先,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次,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来看,生产劳动可以说是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的劳动。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 一、50年代末的探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60年代初创立的。但是,在50年代末,马克思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二、批判“斯密教条”的成果 所谓“斯密教条”就是斯密所提出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理论教条,这一理论教条严重禁锢着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思维。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斯密教条”混淆了产品的价值和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第二,斯密不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生活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与联系,不理解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实现和消费资料实现各自所具有的特殊规定性。 三、魁奈《经济表》的启示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的总体理解,是在批判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上完成的。 四、1865-1870年间的新发展 马克思在1865年到1870年间及在1877年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又作了进一步考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在1865-1870年间完成的《资本论》第2卷中的理论考察。 5 第四节 李嘉图理论体系第二个矛盾的解决——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一、剩余价值一般和特殊形式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关系:第一,马克思从“资本一般”转化为资本特殊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一般向剩余价值的“分支”——利润、利息等等的转化过程。第二,马克思在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序列过程。 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首次探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质的转化关系,周详地考察了这一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形成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形式及其形成过程;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实现形式。 第五节 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创立 资本积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资本积累是资本生产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的过程。 二、对危机理论的初步探讨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已经描述出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呈现的“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动过程。 三、对危机理论的全面阐述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积累规律和利润规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历史趋势的影响。 第六节 《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一版分作六章,这六章构成了马克思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恩格斯的特殊贡献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1卷的过程中,恩格斯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马克思以巨大的、无私的帮助,而且在理论上,也作出过特殊的贡献:首先,恩格斯自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后,一直没有中断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立研究。其次,帮助马克思解决《资本论》研究中的理论问题;第三,对完善《资本论》第1卷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四,为宣传《资本论》的思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传播及修订 《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科学理论,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重要实践家和思想家所接受,对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没有把自己在《资本论》中得出的理论结论看作“终极真理”。相反,马克思总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新情况和他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之更为严谨、更具有科学性。 第四章 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4课时) 6 第一节 继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修订、出版《资本论》 一、写作修订《资本论》第2、3卷 写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对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利润源泉的见解和批判,以及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关系的论述;银行、信贷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等。 二、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3卷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恩格斯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于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3卷 三、探讨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 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作了深刻揭露和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从而为列宁创立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一、前资本主义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式中,存在着三种所有制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这个重要的论断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社会形态的历史划分及其演变,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交替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古代史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尤其是对原始社会形态研究、探索的第三阶段,尤其是在1879-1882年期间,马克思以大量精力投入了对人类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工作。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古代社会》摘要基础上写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作,系统地、深刻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探讨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一、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自四十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尤其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研究和探讨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问题。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或思想,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服未来共产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础;共产主义社会要对生产实行合理地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社会调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他在这部著作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理 论的发展(4课时) 7 第一节 《资本论》俄文版的出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 一、民粹派与《资本论》俄文版 最初,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主要是借助“民粹派”经济学家们的介绍。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经济上十分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出现的一种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 二、《资本论》俄文版出版引起的争论 《资本论》俄文版一出版,立即受到了俄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理论界的重视和欢迎,只有少数反动的思想家和极右的教授们才千方百计地攻击马克思及其主要著作《资本论》。不过这些人的攻击却在俄国的知识界触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的经济思想 一、普列汉诺夫早期的民粹派经济观点 普列汉诺夫早期是一位民粹主义者,他认为,同资本主义相比,村社是更高级的协作形式。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取得的接二连三的胜利和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的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促成了普列汉诺夫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二、清算“民粹派”经济理论 1884年7月,普列汉诺夫写成了他批判民粹主义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我们的意见分歧》。该书于1885年1月出版。在这部著作里,普列汉诺夫全面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特别是着重批判了他们的经济主张:首先,普列汉诺夫批判了民粹派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西欧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其次,普列汉诺夫指出俄国不仅一定会走资本主义的路,而且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普列汉诺夫还驳斥了民粹派借口市场问题来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第四,普列汉诺夫在批判民粹派时还正确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批判“民粹派”经济理论,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规律 一、资本主义农业是从农民村社分化中产生的。 普列汉诺夫由于自身理论的错误而没能完成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和批判民粹派的任务。这一历史性的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列宁认为,民粹派把“农民村社”同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民的分化对立起来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 二、不应把“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工业对立起来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手工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的分析证明,没有“第三者”和国外市场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同样可以得到发展。但是,决不能由此作出结论,说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相反,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六章 列宁论帝国主义(4课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研究 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成结论,不断研究新事物以便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是列宁的一贯 8 作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特别注意了对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形成的研究,他还收集了有关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及垄断形成史方面的资料。 二、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指出,竞争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但是,至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便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以后,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式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列宁认为,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建立 一、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的揭示,构成了列宁的有关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作了初步的阐述。 二、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结合 列宁不仅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本质及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一种新形态,它的特点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 第七章 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及其演变(6课时) 第一节 列宁论过渡时期经济及其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 一、论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任何国家过渡时期都会存在的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 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如果国家资本主义能在半年左右在俄国建立起来,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就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俄国建立起来。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1918年夏天,由于国内部分反革命武装叛乱的原因,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化起来,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列宁建议制定一系列紧急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第一,抬高粮价;第二,立刻成立合作社;第三,重申不向国家交售多余粮食的人应没收全部财产的法令。 二、消灭贸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余粮收集制的实施,自由贸易实际上已被禁止,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便出现的这种情况,当然首先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其次这种状况也同列宁当时对商品经济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列宁认为,一方面保留交换,一方面谈论社会主义是可笑的。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对过渡时期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过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得在战争胜利后不久,便爆发了政治与经济危机。针对这种 9 情况,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或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从理论上讲,实行国家垄断并不一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一个拥有工业的农业国度里,国家如果掌握商品,那是可以采用实物税和自由周转的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下讨论了这个问题。会上列宁作了《关于粮食税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这个概念和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小农国家通往社会主义的途径 列宁认为,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一点同那些工农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就当时的条件来说,无产阶级国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满足小农的要求。第一,给予一定的流转自由;第二,弄到商品和产品。 三、合作制与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合作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居民实行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就可以使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使私人利益服从于国家的利益。 四、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 合作社、租让制、吸引资本家为国有企业代销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把国有的企业、矿山、森林、及土地等租给资本家经营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有效形式。 第四节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尝试 一、社会主义也要政治经济学 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便开始了着手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些管理规律。列宁的这些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初步的基础。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是列宁为此作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列宁认为,整个社会主生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根本的特点之一。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 社会主义企业要实行一长制的领导原则,要实行经济核算,要实行按劳分配和对劳动者实行物质鼓励。 第八章 布哈林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4课时) 第一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 一、使各种经济共同繁荣 基于对俄国现实的分析,布哈林认为,在当时的俄国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可能的,因而不但要正视各种经济成分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必须利用和发展这些成分。只有当全部经济成分都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二、通过合作社组织社会主义 布哈林指出,如果小农经济希望真正长期地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就必须走自己联合起来的道路,而且农民从自己的私有经济利益出发,也必然会走上自身联合的道路,从而越来越和睦地同无产阶级的国营工业结合起来。而这种联合的形式就是农民组成共同的采购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 10 第二节 计划与劳动 一、不可能一下子过渡到社会主义 布哈林认为,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计划经济,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就能立即实现完全的计划经济。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二、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既然在当时尚不能利用计划调节各种经济成分,那就要利用市场,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因为各种经济力量和经济成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开放各种经济成分的贸易自由,实际上是使他们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和整个经济服务。 第三节 布哈林的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一、工农业必须平衡发展 布哈林一贯强调工农业必须协调发展,并极为珍视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上的工农联盟。布哈林反复论述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农业经济比重极大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争 布哈林同斯大林一样,也认为苏联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问题,但是他强烈反对斯大林的工业化方针。布哈林认为,工业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才能长期保持最大限度地发展。布哈林提出了与斯大林完全不同的获取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的方式:第一个来源是国营工业和其他国营企业内部;第二个来源是国家提高对私人资本征收的税额;第三个措施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人们对国家和合作社银行以及对卢布的信心,吸引更多的私人储蓄。布哈林还批评了斯大林为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倾向。 三、关于农业集体化的争论 布哈林联系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问题,深刻地阐述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他把社会主义再生产作为一个系统予以考察。 四、计划应是科学工作的结果 布哈林认为,苏联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主要是则国家计划失当所造成的。如果说好的计划不是万能的,那么错误的计划则会把好事办糟,化利为弊。 第九章 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4课时) 第一节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出现的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不仅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深刻分歧,而且在当时,在政治上也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争论首先集中在这个上理论的前提——关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上。斯大林认为,反对派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不懂得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二、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内部矛盾 斯大林认为,谁也不否认俄国国民经济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不只是我们的经济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依赖我们的经济。我们须有自身的力量克服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所存在的这些矛盾,用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抉择 11 一、实现工业化的两种设想 托洛茨基提出了一条“超工业化”的路线。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国营企业增长和私营企业增长的对比。斯大林强调,在建设方面应当特别谨慎小心,应当具有远见。后来,斯大林形成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 二、“赶”、“超”战略和工业化的路线 1928年,斯大林在《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一文中,系统地阐发了在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性,在这种“赶”、“超”的经济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三、经验的总结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是一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工业化方针。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不得不作出牺牲,甚至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第三节 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 一、农业发展的新问题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斯大林现在突出的是工业化问题。他强调,主导国民经济的是工业,而不是农业;应该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要地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侧重点的转移,不能不对农业发展政策产生影响。 二、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的一个创举。通过这场“自上而下”的革命运动,苏联一举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它在理论观点和政策实践上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后人思索的问题:改造小农的长期性问题;集体化和机械化的关系问题;对待“非常措施”和“过火行为”的态度问题。 第四节 社会主义基本建立后的若干经济问题 一、社会主义确立的标志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是完全可能的,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问题提上了日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确立的标志是:剥削阶级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客观必然性;他还提出,商品生产一定会引导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但从根本上说,他在思想上没有打破把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 三、国家的管理职能 斯大林在总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建设的丰富经验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结论:在资本主义包围仍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消亡,而要保存下来。他还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在发生变化,而且将来还会发生变化。在剥削阶级消灭后,国内实行武力镇压的职能将趋于消失,而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则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将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斯大林指出,科学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它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当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并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12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4课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传入中国 “五四”以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作较为详细介绍的第一人是朱执信,他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他讲到了《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讲到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等。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要数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学者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历史地位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的翻译出版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先进的革命青年在通过课堂书刊介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同时,还开始着着手将马克思的最主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译为中文版,以便让更多的青年学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在马克思经济思想传入中国的同时,一些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便开始了把它运用于中国,使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方面的努力首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在我国发生了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性质,为回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作了理论准备。 二、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1934年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开始的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深入发展。这次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农民土地问题。很多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丰富的调查材料,研究得出,土地问题,其中主要又是土地的分配问题,应当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 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科学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及特点 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著作中分析过中国社会的性质。集中的详尽的分析则是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及《新民主主义论》中作出的。正是基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及其特点的科学认识,才正确地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 二、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还表现在他以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上,即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重大的贡献与发展是他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首先要贯彻“节制资本”的原则,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依然要允许那些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一般资本主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国家还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另一条必经途径等。 13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运用和发展(8课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 一、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说要先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才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成份及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份有: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探讨 随着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我国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对我国过渡时期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加深了人们对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的认识,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社会主义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主导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 从1957-1966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名文章,是他深入探索并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和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重要标志。 二、“三面红旗”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正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急需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的时候,在党内滋长了骄傲自满和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典型的就是“三面红旗”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这也引起党内领导层与经济学家的关注与讨论。 三、“新人口论”及其遭遇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指出,我国人口多、人口增长太快,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如人口增长快同资金积累及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了批判。马寅初的理论尽管有缺点,但就其基本方面来说,是从我国根本国情出发的,是切合实际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四、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商品经济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什么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价值规律的内涵及作用等。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一、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每一个阶 14 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已从过去简单的照抄照搬阶段转向独立的创新和发展阶段。 二、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市场经济,它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原则的区别。 教 材: 商德文,《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3、《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1993年版。 15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