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弧圈球技术

弧圈球技术

举报
开通vip

弧圈球技术在我们这个版块,讨论最多的话题非“弧圈球”莫属,而关于“弧圈球”的理论性文章也特别多,但是我看到很多帖子中很多朋友练习多年依然“没感觉”。这次,我就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谈谈个人观点(下面的内容理论性可能不强,但绝对是本人的切身体会,希望对于那些练习弧圈球多年而没感觉的朋友有帮助)。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我先简要把弧圈球归纳为三个“境界”: 一是手比身体快。这种情况不作更多解释,因为这种情况在业余球友中很常见,基本是靠手在打球,没有身体的配合,即便有引拍、蹬腿转腰这些动作,也是“假动作”。一句话概括就是:手比身体快、动...

弧圈球技术
在我们这个版块,讨论最多的话题非“弧圈球”莫属,而关于“弧圈球”的理论性文章也特别多,但是我看到很多帖子中很多朋友练习多年依然“没感觉”。这次,我就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谈谈个人观点(下面的内容理论性可能不强,但绝对是本人的切身体会,希望对于那些练习弧圈球多年而没感觉的朋友有帮助)。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我先简要把弧圈球归纳为三个“境界”: 一是手比身体快。这种情况不作更多解释,因为这种情况在业余球友中很常见,基本是靠手在打球,没有身体的配合,即便有引拍、蹬腿转腰这些动作,也是“假动作”。一句话概括就是:手比身体快、动作不协调。 二是手和身体同步。这种情况常见于业余高手,弧圈球技术有一定功底了,动作比较协调,击球的力量和旋转自然比第一种情况好得多。就这种情况在这我也不做更多解释。 三是手比身体稍慢。这种情况下是迎着来球,通过蹬腿转腰先把球“吃住”或说“咬住”,然后瞬间发力收小臂把球“甩”出去,这种击球又比第二种情况的出球力量和旋转高出一个档次。这种“境界”才是我们这些业余球友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这个帖子要重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最高境界”的问题,我准备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多数是我个人观点,觉得有用就采纳,觉得是歪理就当没看见): 一、动作的“协调”和“标准”不是一个概念,动作要“标准”更要“协调” 平时打球总有球友问我“我的动作是否标准”,我一概回答:动作“标准”很重要,但动作“协调”更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别说我们这些业余球友,即便把国际上顶尖运动员的动作都拿来看一遍,又有谁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 根本不可能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动作! 当然,我肯定的一点是你的动作框架必须“标准”,这样就是为什么我对那些初学者的建议都是最好跟着教练先练基本动作(我之所以不自己教女儿,一方面是我说的话她不听,另一方面我自己毕竟不是教练,不适合教基本动作)。等到你的动作框架基本成形之后才能谈得上“协调”,也就是说“标准”是“协调”的前提。 二、动作是外在,意识是内在。意识比动作更重要! 我以前在帖子中提到过:乒乓球运动不仅是体力运动,更多时候是“脑力运动”。 你练习多年没啥进展,兴许不是你不够刻苦,而真的是因为你打球时不太爱动脑筋,在乒乓球的“意识”方面领悟太少。 所以,打球要注重练习“动作”,更要注重体会“意识”和“感觉”。 而我自己把弧圈球分成的这三个境界都需要你自己去“悟”,尤其是第三个境界。 三、我个人摸索这三个境界的过程 我开始接触乒乓球是在82年,那个时候我9岁。但中学的时候很少打球,一方面是功课紧(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当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方面自己那个时候兴趣好像也不大,大学时又喜欢上了足球和羽毛球。等到再拿起乒乓球拍时已是工作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但是我很庆幸的是小时候跟教练练习过一段时间,虽然那个时候没练习过弧圈球,虽然我现在的动作也不太“标准”,但那段时间的练球至少为我现在动作的“协调”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我几乎毫不费力地度过第一个境界。 至于第二个境界,我是足足徘徊(或说“练习”)了两年时间。期间我也看过一些理论性文章及一些帖子,但对其中一句话“像鞭子甩出去一样”(估计不少朋友也看过这个说法),我是怎么也体会不到这种感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竟然还有不少人说我动作很“标准”,汗颜! 这个时候我的拉球是这样的:前冲击打偏多,速度还行,旋转太差,怎么感觉都像是快攻;加转呢又是拍型直立、依靠胶皮的粘性“死命”地发力往上“蹭”,但怎么感觉都是旋转还行、速度太差。 要说到第三个境界,我先来说说我看过的一篇文章,是伊甸园美剧字幕组长谈到她如何练习听力的:大学期间她每天坚持、从不间断地听STEP BY STEP和VOA、BBC,虽然听不懂,但是几年时间一直没放弃过,突然有一天她正在刷牙,听到广播里正在播放布什的演讲,“我突然发现我一字不落的都能听懂了,我一兴奋,就把刷牙水喝了”(这是她的原话)。你知道我是怎么找到第三种境界的感觉吗?和这位小姑娘的经历一模一样!也是在坚持练习了两年时间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好像能用胶皮和海绵“咬”住球,我能够感觉到球在胶皮上确实是有“停顿”的那么一刹那时间了。从那一天开始,我的拉球就变成了先“吃”住球、让球在胶皮上短暂“停顿”一下,然后再“甩”出去,虽然从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看,我的动作和第二个境界的时候没有啥区别,但是对手确实是说我的弧圈球的威胁陡然上了一个档次。 四、最高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谈谈个人几点“感觉” 最高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一句话:可意会不可言传! 你还真的别以为我是在故弄玄虚。前面我为什么说“意识是内在”?就是为这里做铺垫的。就像你如果去问伊甸园美剧字幕组长那个小姑娘:你为什么能听懂美剧的对话?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相信她也说不出,因为能听懂就是能听懂,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而最高境界的关键点是“球在拍子上有个短暂停顿时间”,而这个“短暂停顿时间”到底是多少,天啊,你让我怎么说明白?因为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短到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我只能说它是一个感觉、一个意识。 但是,你也别急,我倒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摸索过程谈谈个人的几点“感觉”或是“体会”: 一是自身发力必须过关。这一点不作更多解释,试想你连发力都不过关,还奢谈什么“弧圈球”?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发力过关呢?动作“标准”就够了吗?还是狂练哑铃俯卧撑?都不是!是要“动作协调”!前面说的第一点就是为这做铺垫的。 二是拍型稍立,让胶皮海绵“咬”住球。在此之前,我也有一个误区:认为旋转是靠胶皮的粘性摩擦出来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胶皮固然重要,但是海绵的作用甚至更重要,因为你只有用海绵把球“咬”住,我说的那个关键点即“短暂停顿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感觉到。而拍型稍立是为了更好地迎球并“吃”住它。 三是器材选择很有讲究。我见到不少初学者刚开始入手就是高档底板,以为板子越高档练球就越好。我原先也犯过这个错误,但是你知道我是用什么底板找到第三种感觉的吗?是最低档的底板:锐科特DJ200、银河N10、银河MC2(见下图)!三块底板加起来也才百把块钱。加料板、纯木七夹一般而言球脱板都太快,对于练球而言不好。所以,我个人体会是如果要找那种“吃”住球的感觉,软五夹底板绝对是首选(不要在乎价钱高低,反正是练球嘛)。至于套胶,建议选海绵要又软又弹的,太硬不好找感觉,弹性差的话又会觉得出球无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五、最高境界比第二个境界强在哪、区别在哪? 这点实际上我前面也提到过。以加转弧圈球为例,第二个境界往往是依靠胶皮的粘性死命往“上”“蹭”,而最高境界是敢于向前发力,“咬”出球后“甩”出去,不但旋转比前者强得多,而且对手会感觉到来球很“顶”。 六、怎样找到这种最高境界?最高境界不可能速成! 我见过不少帖子,大体意思是说什么弧圈球速成法、多少天练成爆冲等等,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反正我个人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就拿我个人而言,小时候好歹还练过一点基本功,自认为打球的悟性还不错,但真正有点感觉也是练习(虽然不是“苦练”)了两年时间之后的事。如果真的有人能够“速成”,那么此人绝对是天才了! 另外,我还想说的一句话是:最高境界是“可遇”也“可求”的。就乒乓球运动而言,我个人认为“悟性”很重要,有人天生悟性就好,对于“摩擦”的感觉比一般人要好,那么他的练习过程、找到最高境界的感觉的时间就会短些(但也绝不是“速成”)。但是,即便你的悟性差点(我是指乒乓球方面的悟性,因为每个人的天赋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对“摩擦”的领悟能力差点,也没关系,只要坚持练习,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吃”住球的感觉。 当然,如果你要说我就对“摩擦”没感觉,甚至说我就不想练习弧圈球,那么就不在我这的讨论范围之内了,只能奉劝你改打生胶或正胶算了。既然你要用反胶,那么弧圈球就是一门必修课,因为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当今的主流。 “坐而谈不如起而行”,与其整天花时间琢磨那些文字的东西,不如在那些理论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练球。 伊甸园美剧字幕组长在她那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所以你别问,你就听。听不懂咋办?听不懂继续听啊!说那么多废话干啥!你就听就行了!只要你别放弃,你早晚有一天能听懂!”套用这句话,我想说的是“你就练就行了!只要你别放弃,你早晚有一天能找到最高境界的感觉!” 七、进入“最高境界”之后对于器材的看法也能更深入 原先我也是一个器材的发烧友,从成品拍开始烧,高中低端器材烧了不少,烧到后来返朴归真,竟然发现要想练好弧圈球,软五夹绝对是初学者的首选。 有时候看一些器材方面的测评文章,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些文章,反正我经常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这倒没有去贬低他人的意思,因为此前我自己写这方面的帖子中也会很牵强地用上一些什么底板的形变、套胶的吞吐感、底板的天花板效应等等,而实际上那个时候我的功力还没到那个程度,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只好人云亦云地用上这些词来装饰一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我能体会到“咬”住球的感觉之后,我对器材的感悟力确实真正意义上地前进了一大步。虽然不敢说很精通,但是每种器材的优缺点我还是基本上能感觉得出来。而且,我还建立了这么一个观点:器材“最”重要的是讲究“搭配”。高端底板和高端套胶搭配不好也白费,低端底板和低端套胶如果搭配合理的话也能成为“神器”。 好了,就到这了,花了一天时间来写这个帖子,对于我来说这是“倾囊而授”,对于你来说能看懂多少那是你的事,反正我是毫无保留地全抖出来了。 最后申明一下:这个帖子是专门写给那些练习弧圈球多年而没感觉的朋友看的,那些弧圈球高手可以无视。
本文档为【弧圈球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49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01-1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