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举报
开通vip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null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主要代表,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央银行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施加严格的监管以维持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另一方面,又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后盾,积极为商业银行提供清算、流动性支持等服务。中央银行已成为一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所不可少的中心环节。本章将对中央银行制度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的...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null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主要代表,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央银行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施加严格的监管以维持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另一方面,又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后盾,积极为商业银行提供清算、流动性支持等服务。中央银行已成为一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所不可少的中心环节。本章将对中央银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的指责等内容加以简单介绍。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自由银行时代 为区别于当前被各国普遍采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两级银行体系,17世纪中后期前不存在中央银行的银行业而被称为自由银行体系。 (二)自由银行体系的缺陷 1.信用货币发行问题。 2.票据交换清算问题。 3.银行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金融业稳定问题。 5.政府融资问题。 null (三)中央银行的产生 1668年 瑞典银行被收归国有,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1694年 英格兰银行建立,被赋予货币发行特权,成为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央行成立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国际经济会议提出,各国应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推动了中央银行产生的又一次高潮 1921-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建立的中央银行约40多家。 1944-1973年,欧美国家进行了中央银行国有化改革,亚非 国家普遍设立中央银行。 1991年,欧洲央行成立。三、中国中央银行史简介三、中国中央银行史简介(一)人民银行成立前中国的中央银行 第一家中央银行:1904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后改名、改组为大清银行,中国银行)。 1928年,民国中央银行成立。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成为革命根据地中央银行。 (二)人民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第一阶段,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第二阶段,1979-1983,向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过渡。 第三阶段,1984年1月10日起以工商银行成立为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第二节中央银行制度第二节中央银行制度null一、不同的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非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 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 二、不同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 单一中央银行 复合中央银行制 准中央银行制 跨国中央银行制 三、独立性差异 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独立性稍次的模式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袭断货币发行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等少数国家是一个例外,在这些国家中财政部门也可以发行部分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所承担的责任: 1.保持货币流通顺畅 2.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币值。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几层含义: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结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在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仍表现出银行所固有的“存、货、汇”等业务特征; 3.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同时,也是商业银业的监督管理者。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体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最后货款人”责任。 (3)组织、参与管理全国的清算。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本国政储代理国库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向政府融通资金。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 (5)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7)经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四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null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项目 资产方:主要有国外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对政府债权三项 负债方:主要有流通中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政府存款及其他存款、自有资本等四项。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 1、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或减少)是导致准备金增加(或减少)的基本因素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与再贴现业务 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2、中央银行负债业务和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 流通中的现金 财政存款 国外存款 其他负债 3、财政赤字与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第五节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第五节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差额清算服务 (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五)跨国支付服务 二、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地位及责任二、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地位及责任 (一)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地位 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处于核心和监管者的地位 (二)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责任 (1)监督责任 (2)运作责任 (3)政策责任 三、中央银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三、中央银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一)行间支付系统的分类 1.差额清算系统 2.全额清算系统 按结算发生的时间不同,全额清算又可分为: (1)定时清算 (2)实时清算 null(二)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 1.V型结构 2.Y型结构 null3.L型结构 4.T型结构四、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发展四、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最早的电子清算网络,即1970年建立的CHIPS和ACH系统。 1973年5月由多家北美和欧洲大银行共同组建了环球银行金融电讯会(SWI FT) 银行信用卡、ATM机、POS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丰富了人们的支付手段,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概念,成为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五、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现状五、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现状 (一)同城清算,到1998年已有近300个城市建立了基于磁盘交换和网络传输方式的同城清算处理系统。 (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到1997年底为止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拥有两个 星小站,1072个电了联行收发报行,10000多个通汇通网点,每日转汇往来账业务6万多笔,金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中国行间清算系统已步入了现化阶段。 (三)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由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取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 (四)银行卡支付系统,1998年底建成的银行卡总中心连接了各商业银行及12个试点城市银行卡中心, (五)邮政汇兑系统,为提高邮政汇兑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国家邮政储汇局推出了电子支付和汇兑工具——“绿卡”。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财政政策一起构成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等。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 1.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想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2.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中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 3.操作目标。它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null 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际上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1.币值稳定物介稳定目标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人们不可能兼顾全部目标,只能权衡各目标对当前形势的轻重而选择一个或几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是采用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夫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止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相关性 相关性即要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半,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会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 可测性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能迅速及时地获取这些目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是指这些目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 可控性 可控生即要求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必须是那些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null(二)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目标 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3.其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主要有货款量和汇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1.准备金 2.基础货币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改革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领教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null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的基本内容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组成内容只能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各存款机构所持有的现金 (3)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1)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现金的流动性 (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 (3)调节货币供给量 null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的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都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局限性:其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null4.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 1984年开始实行,最初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1985年同一为10%,其后变化如下图: 2004年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null(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再贴现政策分类 根据期限分:长期的再贴现政策和短期的再贴现政策 长期再贴现政策又可分为:抑制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 null(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即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再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1.开市场操作的分类 (1)保卫性公开市场操作。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实现而被动的采取的操作。 (2)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当货币当局决定改编货币政策时,就在公开市场上连续、同向操作,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 null2.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央行手中,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央行控制 ②可以精巧的操作,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 ③可以经常性、连续性的微幅调整货币供给 ④具有较强的可逆性 ⑤可迅速进行 (2)公开市场操作的局限性 ①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②需要有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null3.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简介 1994年4月9日开始启动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用国债回购方式进行交易。 2003年4月23日发行第一期央行票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了新的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1)信用配额管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 (2)直接干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合理的干预。 (3)利率最高限额。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 (4)流动性比率管理。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任意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商业贷款。null(二)间接信用控制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 (2)窗口指导,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按季度提出贷款增加计划,在金融紧缩期内设置贷款额增加的上限,并要求各金融机构遵照执行。 null(三)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的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如规定首期付款最低限额,消费信贷最长期限等。 (四)证券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 (五)不动产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六)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 null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节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3)再贴现政策有告示效应 (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 2.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压力。 (2)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 (3)由于市场利率不断不规则波动,使得再贴现率的调整十分被动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利率传导机制一、利率传导机制(一)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魏克赛尔提出的累积过程理论就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影响经济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利率→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动 null(二)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继承了魏克赛尔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物价的货币理论发展为生产的货币理论。可概括为: Ms↑→i↓→I↑→AD↑→Y↑ (三)托宾的q理论 托宾通过引入q,即企业股票市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丰富并发展了利率传导理论中的作用机制。其逻辑构架是: Ms↑→i↓→Ps↑→q↑→I↑→AD↑→Y↑ null(四)莫迪格里安尼的恒常收入效应 莫迪格里安尼(1971)引入“生命周期理论”,补充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Ms↑→i↓→I↑→Ps↑→Fw(金融财富)↑→LR(恒常收入)→C(消费)↑→Y↑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二、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财富调整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就会发现他们所持的现金余额大于意愿持有量,于是人们就会用超出部分来购买债券,引起债券价格上升。与债券价格相比,价格未动的股票则就显得相对便宜,因此人们就会放弃继续购买债券转而购买股票,于是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股票市值上涨将引起投资的上升,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上升。财富调整论的核心思想是相对价格机制——除利率之外的其他非货币资产的价格机制。 三、信贷配给传导机制三、信贷配给传导机制 拉德克利夫报告(Radcliffe report)的发表和信用可得性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他们认为信贷市场中存在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利率不是调节信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并使其达到均衡的唯一手段。因此他们主张货币当局可以在不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来影响支出。在信贷配给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贷款效应来影响投资。 四、汇率传导机制 四、汇率传导机制 这一传导机制的核心是利率(i)对汇率(E)的影响,其一般逻辑为: Ms↑→i↓→E↓→NX(净出口)↑→Y↑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产生于自由银行体系。当初,各国纷纷设立中央银行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因此,金融监管也就成了中央银行设立之初所要承担最主要的职责。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也在不断的完善,监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章将主要介绍金融监管的目标与范围,并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加以简要分析。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内容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内容一、金融风险一、金融风险1、金融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及其幅度。 客观性和普遍性 可传递性 可控制性 2、金融风险的分类 货币风险 利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营运风险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二、金融监管的目标二、金融监管的目标(一)经营的安全性 包括: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保护银行信用体系的安全 (二)竞争的公平性 在银行体系中保持一种公平的适度竞争,以此来达到提高银行业资金融通效率的目的 (三)政策的一致性 要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加以监管和引导,使之符合中央银行的意图,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范围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范围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范围,即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事前的预防性监管、事后的“最后贷款人”责任及救助行为、存款保险等三方面的内容。 (一)预防性监管 1.对银行准入的监管。 2.对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管。 3.对银行清偿力的监管。 4.对银行业务活动的监管。 5.对贷款集中程度的监管。 6.对与银行有关人员贷款的监管。 7.对外汇交易的监管。 8.对国家风险的监管。 null(二)最后贷款人责任及中央银行救助 商业银行的倒闭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中央银行不能坐视其自生自灭,而是应当积极对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加以贷款支持,提供最后的流动性来源,即“最后贷款人”责任。 (三)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主要有三类: (1)政府出资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 (2)政府和银行界共同组建存款保险机构,如比利时和日本; (3)由银行同业协会在官方支持下组建存款保险机构,如法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一、金融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金融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金融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使金融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内部人拥有远多于外部人的信息。 二、信息不对成引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由于储户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完全掌握银行运用资金的情况,银行可能违反其稳健原则,将储户存入资金的运用到高风险的项目中,导致银行资产的风险上升,危机储户的利益 逆向选择: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行监管措施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行监管措施(1) 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2) 规范银行 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下载工厂财务制度及流程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模板范文财务制度 。 (3) 加强现场稽核与不定期稽核的力度。 (4) 实施比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5) 其他措施。 第三节 金融监管第三节 金融监管null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基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因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在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促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null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会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 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将为社会公众所共有,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 (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 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四)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在金融领域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其特殊性,并可能伴随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个别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对其他许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进而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null 二、金融监管的演变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金融监管理论得到政府干预理论强有力的支持,故而会随着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争论双方的此消彼长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金融监管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 早期的金融监管并没有固定的制度安排可循。 (二)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严格监管,安全优先 (三)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放松管制,效率优先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与效率并重null三、金融监管理论 现有的金融监管理论包括以下五个内容: (一) 社会利益理论 如果没有任何出入限制,一个金融市场可以实现有效的运作,但是垄断和 其他外部因素却会导致市场运作的低效率。所以,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防 止垄断的出现,并纠正其他不利于市场效率的外部因素。 (二)金融风险论 这一理论主要从关注金融风险的角度论述了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三)投资者利益保护论 (四)管制供求论 这一理论由乔斯库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监管者以及受监管机构之间存在 一种互动的关系。 (五)公共选择理论 该理论强调“管制寻租”的思想.null四、金融监管理论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尚不成熟 当前的金融监管理论在根本上仍然奉行政府干预的原理,虽然注意到金融体系对整个经济的特殊影响,却又往往忽略了金融活动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律。这就使金融监管理论难以从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深层机理中揭示出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监管从立法到实施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二)传统金融监管方式面临困境 1、机构性监管不能适应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机构业务日益融合发展的趋势。 2、在传统金融监管体制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纷纷建立了金融安全网。 3、传统的金融监管的视野多限于国内金融业,疏忽了对跨国银行的监管。 4、各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差异大,宽严不一。 第四节 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及未来发展趋势第四节 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及未来发展趋势null一、 金融监管的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一国关于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法规的体制安排。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金融监管有四种主要模式:即美国模式、香港模式、澳洲模式和英国模式。 (一)集中监管体制。 (二)分业监管体制。 null二、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 (一)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 (二)从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功能性金融监管优势在于: 1.功能监管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金融制度结构上 2.按照功能要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公共政策和监管规则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无须随制度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3.功能监管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能减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套利”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从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转变 (四)从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转变
本文档为【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860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3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1-14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