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放射诊断

放射诊断

举报
开通vip

放射诊断总论 一、 X线的产生与性质 三个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二)、X线的特质 1. 物理特性: *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 (3×108m/s)直线前进 *波长范围 0.0006nm~50nm*X线诊断用0.031nm~ 0.008nm(40~150KV) 2、X线的医用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成像的特性: 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过可见光不能穿过的物体。X线的穿透力与...

放射诊断
总论 一、 X线的产生与性质 三个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二)、X线的特质 1. 物理特性: *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 (3×108m/s)直线前进 *波长范围 0.0006nm~50nm*X线诊断用0.031nm~ 0.008nm(40~150KV) 2、X线的医用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成像的特性: 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过可见光不能穿过的物体。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越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穿透力就越强,反之,电压越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越长,穿透力就较弱,。另一方面,穿透力也与物质的厚度、密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X线多,通过的X线少。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基础。 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钨酸钙),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感光效应:⑴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黑色)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白影像。所以,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可使溴化银感光形成潜影。⑵使影像板(IP板)感光形成带电荷的潜影。激光扫描IP板模/数转换成数字图像——摄影基础。 放疗的特性: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电离。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与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一)、 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 ①X线特性 :穿透性、 荧光效应、摄影效应。 ②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厚度差别。 ③ 照片感光或荧光屏显像,使人体形成黑白对比、有层次的荧光显像或照片 (二)、 物质的密度与厚度这两个因素经常综合影响X线成像 1. 物质密度(物质比重(吸收X线量(照片黑白度 2. 物体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 3. 人体组织有密度与厚度的差别(自然存在的差别——自然对比) 4. X线图像的特点 ① 重叠——因X线透过人体的所有层面 ② 放大——如阳光下的人影,中午与下午不同 ③ 歪曲失真 三、 X线成像设备及检查技术 (一)X线机的三个部分:① X线球管; ②变压器; ③ 控制台 (二)、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摄影1)透视 2)X线摄影 2、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2)钼靶X线摄影 3、造影检查 1、天然对比和人工对比: 人体组织有密度与厚度的差别,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 对于人体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和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 三、X线对比剂的安全性和对比剂反应 ◆ 气体:无毒副作用,但要防止进入血管发生气体栓塞 ◆ 硫酸钡:消化道穿孔禁用 ◆ 碘对比剂: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物理、化学反应,与剂量有关 CT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CT的检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平扫 二、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2 )分期、动态或灌注扫描;(3)延时扫描 三、造影扫描(1) 椎管脊髓造影CT; (2 )脑池造影CT;(3)胆系造影CT 四、特殊扫描方法(1)放大靶扫描;(2 ) 高分辨扫描 肺与纵隔的正常影像解剖 检查技术 一. 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1:透视2:摄影① 后前位;②侧位;③仰卧前后位④ 前弓位;⑤侧卧位水平方向后前位 (二)特殊检查1:软X线摄影 2:荧光摄影 (三)造影检查1:支气管造影2:血管造影(肺、支气管动脉造影) 二. CT检查方法 1.普通平扫2.增强扫描利于观察病变血供及与血管的关系 3.高分辨CT扫描利于观察细小病变、弥漫病变、支气管扩张等 4.螺旋CT扫描、仿真支气管内窥镜 正常影像 一、肺野、肺门、肺纹理 (一) 肺野 定义:胸片上充满气体的两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 肺野划分:内、中、外带;上、中、下野。 (二)肺门:正常肺门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阴影构成。正位片上,肺门位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 后前位:右肺门分上下两部:上部由上肺静脉、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干后回归支组成;下部由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其宽度不超过15mm。上下两部相交之夹角称肺门角。左肺门:上部为左肺动脉弓,下部为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 侧位,肺门表现似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 尾部由两下肺动脉干构成。 (三)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静脉、支气管开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二、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lobe,segment,Lobule) (一)肺叶 左肺分为两叶,右肺分为三叶, (三)、肺小叶:肺小叶是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肺组织单位,直径约1-2.5cm,呈多角形。一个肺小叶包括3-5个腺泡,再分为肺泡管、肺泡囊,最后为肺泡。 四、纵隔与横膈 (一)纵隔(mediastinum) 1、位置: 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于肺之间。 2 、分区:以第4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界,将纵隔为上下两部分,上纵隔又以气管后缘为界,分为前、后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区。 (二)正常膈表现:右膈顶较左侧高1-2cm,一般位于第9、10后肋水平。正常肋膈角;正常心膈角。 五、胸膜与胸壁 (一)胸膜:叶间胸膜、胸膜反摺 (二)胸壁 1. 软组织: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房、乳头 2.骨性胸壁:1~10肋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25岁起从第1肋开始,而后从下至上钙化 一、肺的异常影像学征象 (一)局限性异常 (1)片状影:斑片状、小片状及大片状 渗出——炎症的病理过程;实变——肺泡内气体被病理渗出液或组织所代替,见于肺炎、渗出性结核、肺出血、肺水肿。渗出引起实变,渗出不等于实变。 X线表现:斑片状、云絮状较均匀密影,边缘模糊;中心密度高,周边渐低;小片状 大片状;全叶实变以叶间裂为界。肺内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2)条状影:通常是病变吸收消散后遗留所致,病理基础是肺的局部纤维化;也可见于肺癌向肺门的引流或向外围的扩散。 (3)空洞与空腔 空洞—肺内坏死组织—引流支气管—排出。洞壁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或薄层肺不张组织;空腔—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腔壁为肺组织。 X线表现: 空洞:无壁(虫蚀样)—实变肺野内多发小透明区,形状不一:薄壁—<3mm,境界清,内壁光滑的圆形透亮区;厚壁—>3mm,形状不规则透明区,周围实变区,内壁不整齐或光滑 空腔—似薄壁空洞,但壁较薄,周围无实变。 (4)结节影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小于2cm,单发(早期肺癌、结核球),多发(转移瘤) 腺泡结节状影:直径1cm内,边界清楚,花瓣状,相当于腺泡范围的实变。病理基础为肉芽肿、肿瘤、出血等。 粟粒状结节影:4mm以下的小点状结节影,多呈弥漫分布。见于结核、转移瘤、肺泡癌、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等。 (5)肿块影直径大于2cm可单发,亦可多发。 肺内球形块影 X线表现:肿瘤:良性—边缘锐利、光滑、球形、生长缓慢、一般不坏死;恶性—边缘欠光滑、毛刺、分叶、中心可有坏死;转移性—多发、大小不等。 非肿瘤:肺含液囊肿—纵隔良性肿瘤,但呼吸运动时有形态改变;结核球;炎性假瘤。 (6)钙化影发生于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囊肿壁或肿瘤内。 X线表现:高密度,边缘锐利,形状不一(点、块、球状);肿块内爆米花样—肺错构瘤;肺门蛋壳样—尘肺。 (二)弥漫性异常 (1)粟粒病变:两肺弥漫分布的粟粒样大小(≤4mm)的小结节影;发生于肺间质内;见于结核、转移瘤、肺泡癌、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等 (2) 网状病变:病理上为肺间质病变的反映;多为弥漫性,且多呈对称性;早期位于胸膜下区,后弥漫分布于两肺;X线表现为条索状、网状、蜂窝状及广泛小结节影,小叶间隔内有液体或组织增生。 二、支气管的异常影像学征象 (一)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 X线平片表现:①纹理改变 增多、紊乱或网状卷发状、管状透明(双轨征)杵状致密影②肺内炎症:小片状致密影、空腔内液平③肺不张:三角形致密影④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支气管造影表现扩张分型:①柱状②囊状③混合型 双侧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平片示1.双肺野心缘旁多发空腔,卷发状2.右肺模糊片状影 造影:囊柱状支气管扩张 (二)支气管阻塞:腔内阻塞:肿块、异物、炎性狭窄、分泌物、水肿、血块、痉挛;外压性阻塞:肿瘤、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阻塞引起“三阻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1)阻塞性肺气肿)-不完全阻塞 局限性(一侧性、肺叶性、肺段性):肿物直接阻塞或外压迫支气管 弥漫性:慢性细支气管炎症及狭窄 肺气肿的X线特点:肺野透亮度增加、呼吸时改变不大;肺纹理稀、细、直;胸部桶状;膈肌低平、活动度降低;心脏悬垂型。局限性肺气肿为局部肺透亮度增加 (2) 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 定义——肺内气体减少和肺体积缩小的改变 病理——支气管完全阻塞,肺内气体经血液吸收(阻塞后18~24小时时出现)致肺叶萎陷 肺不张的X线表现:与阻塞部位、范围及不张肺内有无并存病变有关 一侧性肺不张:一侧性密度增高,患侧移位、对侧代偿性肺气肿 肺叶性肺不张:肺叶缩小,密度增高;叶间裂向心性移位;纵隔肺门横膈向心性移位;其他叶代偿性肺气肿。 肺段不张:三角形致密影 小叶性不张:小斑片状影,周围有透亮带 (3)阻塞性肺炎:同一部位炎症性病变反复出现或吸收慢征象,提示所属支气管有阻塞 X线表现为渗出实变,无体积缩小 三、肺门的异常影像学征象 (一)肺门大小的改变: 肺门增大多见;肺门单侧增大多见于中央型肺癌、淋巴结肿大;双侧增大见于结节病、淋巴瘤;肺门缩小多见于心血管病变。 (二)肺门的位置改变:多为肺门的上下移位,常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肺叶切除术后 四、胸膜的异常影像学征象 (一)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胸腔积液性质多样,X线难以区别其性质 ★ 游离性胸腔积液:少量、中量和大量 ★ 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叶间积液、肺底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 少量——大于250ml时可见。低于膈顶水平的肋膈角消失 中量——第2前肋水平以下、第四前肋水平以上均匀致密,上缘呈外高内低弧形曲线,纵隔向健侧移位 大量——第2前肋水平以上至整侧肺野均匀致密或仅肺尖透亮 胸腔积液上缘外高内低弧形曲线的成因:a.胸腔内负压b.液体的重力c.肺组织的弹性d.液体的表面张力 2.局限性胸腔积液a. 包裹性积液:炎症致脏层、壁层胸膜粘连,液体局限,好发生于侧后胸壁b. 叶间积液:液体局限于叶间裂内 (二)气胸或液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内称为气胸;胸膜腔内既有空气又有液体称液气胸 气胸定义:壁层(人工气胸)脏层(自发性气胸) 液气胸定义:气胸的同时并有同一侧的胸腔内积液 (三)胸膜增厚、粘连及钙化:胸膜增厚、粘连、钙化。增厚、粘连常同时存在:炎症(纤维素沉着、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 X线表现:肋膈角变浅、变平(要与少量胸腔积液鉴别);膈顶幕状突起;肺野密度增高,胸廓内缘出现带状影;叶间胸膜厚度>1mm;钙化为片状,不规则或点状、条状高密度影。 一、慢性支气管炎 病理(小支气管壁及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管、淋巴结炎症,肺泡也可轻度炎性浸润)——小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肺气肿、肺不张 X线表现:肺纹理呈网点状;也可肺门模糊,密度增高;肺气肿 二、肺炎按病变的解剖分布可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病理为不同形态及范围的渗出与实变,病理上分为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消散期 X线征象较临床症状出现晚3―12小时 ①充血期—纹理增多,或稍高密度模糊影②实变期—均匀致密影,边缘模糊或以叶间裂为界,可出现支气管气像③消散期—1周后,边缘开始密度减低,不均匀,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斑片状密影。症状先减轻,但病灶多在2周内吸收,少数可延迟到1―2月,偶可机化 (二)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病理:肺间质炎性浸润及小叶渗出和实变混合 X线表现:两中下肺野内中带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模糊,沿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 可融合成大片。 (三)间质性肺炎:两肺纹理多乱、网状,并间有小点状或毛玻璃状病灶;广泛蜂窝状,分布于两肺胸膜下;肺硬变,体积缩小,肺源性心脏病。 (四) 肺脓肿(lung abscess) 感染途径:①吸入性;②血源性;③直接蔓延 病理:大片渗出、实变——中心坏死、液化,有液面的空洞、脓胸——周围纤维增生 X线表现:急性期(<3月)—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中心空洞,内有液平。 慢性期(>3月) —密度不均,边缘清楚,内有空洞,少或无液平,多房相连,多支相通,可多叶受侵。 (五)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病源:人或牛型结核杆菌 病理:基本病变为渗出、增殖与变 1. 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1)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肺中部近胸膜处模糊影;淋巴管炎—从原发病灶到肺门的数条密影;淋巴结炎 肺门、纵隔结节影。 (2)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结节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炎症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模糊;可引起婴幼儿上中、叶肺不张。 2.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Ⅱ型) a.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结核菌(一次多量、短期数次)——血流——肺部 X线表现:早期—肺野毛玻璃样密度增高;10天后—粟粒状,三均(大小均匀、密度均匀、分布均匀)表现肺纹理不清。 b.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菌较长时间多次经血流到肺部 X线表现:弥漫性小结节(粟粒到1cm直径大小),三不均(大小不均、密度不均、分布不均)。渗出、增殖、钙化灶同时存在,上中肺野多,上旧下新 3. 浸润型肺结核( Ⅲ型) 继发性:原发灶重新活动、外源性再感染 机体有免疫—病灶趋局限,上肺野多 X线表现:病灶多样性。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化、钙化、空洞等均可同时存在两种特殊类型的浸润型肺结核。 a.结核球成因 干酪坏死纤维包绕、空洞干酪物充填 X线表现:2~3cm,上肺野,类圆形,轮廓光滑,密度较高均匀,可有裂隙状小空洞或层状点状钙化;周围卫星病灶—散在纤维增殖灶。 b.干酪样肺炎:大量结核菌+机体抵抗力差,对结核杆菌高度过敏。大叶性—与大叶性肺炎相似,但密度较高,内有虫蚀样空洞;小叶性—分散的小叶性致密影 4.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Ⅳ型)a.纤维厚壁空洞b.广泛的纤维性变c.支气管播散病灶。 空洞、纤维化发生在锁骨上下区,肺纹理垂柳状,可并支扩及周边肺气肿,同侧胸膜增厚粘连,以纤维化为主时称肺硬变。 5. 结核性胸膜炎( Ⅴ型)可与肺内病变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 a.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无异常发现或膈运动降低 b.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表现——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起源: 支气管上皮、腺体;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 a.按组织学分类 鳞癌—40%~80%为男性,生长慢,易坏死,中央型;腺癌—30%,女性多见,周围型,早转移;细支气管肺泡癌为腺癌的一个亚型,约2~5%,女性多见,发展速度悬殊;小细胞癌—20%,常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生长快,转移早。为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者,发病年青;大细胞未分化癌—较少见,有早期转移倾向,周围型;复合癌—同一肿瘤内有两种类型的癌细胞,以腺鳞癌多见。 b.按发生部位分型:中央(中心)型—发生于段及段以上支气管;外围型—发生于段以下,细支气管以上;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 c.按生长方阶段、瘤体大小:早期肺癌直径2cm,无转移;进展期肺癌体积较大,有转移。 d.按生肺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2.X线表现:(1)中央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或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按生长方式分:管内型—息肉样,菜花样;管壁型—管壁增厚;管外型—肺内肿块,支气管穿行其中。早期胸片可无异常表现或仅见某些阻塞征象,但CT、MR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狭窄、腔内结节进展期则可见: a.直接征象——肿块或厚壁偏心空洞 b.间接征象—— 阻塞性肺过度充气— 早期征象,但难于见到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阻塞性肺不张—右上肺癌合并右上肺肺不张可出现反“S”下缘。 不具特征性,必须借助于断层摄影、CT或支气管造影明确狭窄性质与范围。 (4)肺癌转移:a.淋巴转移 b.血行转移 c.直接浸润 d.支气管播散 (七)肺转移性肿瘤①血行转移——多见 ②淋巴转移 ③直接蔓延 特点:中下肺野中外带;两肺多发;边界清;密度均匀;可有空洞、钙化。 (八) 纵隔原发性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 1. 肿瘤的发病率与临床症状 2. X线诊断时注意要点①肿瘤部位②肿瘤的形态与密度③肿瘤的活动 3.各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 ①前纵隔肿瘤 胸内甲状腺 分两类:胸骨后甲状腺肿;迷走甲状腺肿 影像表现:一侧或两侧上纵隔增宽;与颈部软组织相连;气管受压;随吞咽动;CT见密度较高,可出血、囊变、钙化 胸腺瘤 分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侵蚀性、非侵蚀性 影像表现: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大肿瘤位于中线两侧;类圆形,可分叶;增强扫描近似均匀强化;可囊变成胸腺囊肿 畸胎瘤 分型: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实性畸胎瘤 影像表现: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脂肪(低密度)、钙化、牙齿、骨骼(高密度);良性类圆形,边缘光整;恶性多分叶,边缘可不规则; ②中纵隔肿瘤 支气管囊肿 分型:空腔性;囊性 影像表现:与气管、支气管关系密切;X线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均匀密度;呼吸时形态可略变化;囊壁可钙化。CT密度均匀,无强化 淋巴瘤 分型:HD;NHD 影像表现:纵隔影增宽,多为双侧,边缘清,分叶状;CT密度均匀,轻度强化;胸膜、心包、肺内侵犯表现 ③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分型:周围神经源;交感神经源两大类。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 影像表现:脊柱旁经椎间孔形成椎管内外的哑铃状;邻近锥体、肋骨受压,椎间孔扩大。CT密度均匀,比肌肉密度低。恶性者边界不清、密度不均 循环系统 (一)透视 简便经济,多角度观察心、肺、胸廓、纵隔,有利于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及心内钙化,了解心脏各房室、大血管与周围结构关系,校正体位不正、吸气不足所致的心血管影像失真。 (二)X线摄片:初步观察心脏心态,估计各房室大小,资料能保存,可供仔细观察和测量。缺点是不能了解动态变化,不能了解心内变化和测算血流动力学情况。 后前位正常影像 右心缘:上段为上腔静脉或升主动脉,下段由右心房构成,两者之间为浅切迹 心膈角:右心缘与横膈肌的交角 左心缘:上段呈球形突出的主动脉结,中段为肺动脉段,下段为左心室 心后缘:上段由主动脉升部后缘、弓部、气管及上腔静脉重叠组成;下段为左心房(大部分)、右心房(小部分) 心前缘:自上而下为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干和右心室漏斗部(圆锥部)、下段大部为右心室、膈上小部分为左心室心尖部 左前斜位 心前缘:上段为升主动脉,下段为右心室,近垂直或向前膨隆。右房耳部位于两者之间呈斜行弧影 心后缘:与脊柱分开,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构成。深吸气时可见一切迹,称室间沟。心膈角之后缘可见一斜行带状阴影,为下腔静脉 主动脉窗:主动脉弓下的透明区 左侧位正常影像 心前缘:右室下段小部分与胸壁相贴,其上部为漏斗部及主肺动脉干,上段为升主动脉。头臂血管、上腔静脉与气管位于主动脉升降部之间 心前间隙:心前缘与胸骨间的倒三角形透明区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后心膈角的三角形阴影为下腔静脉 螺旋CT(64排、320排) · 扫描速度快 · 扫描精度高,超薄切层,图像更加清晰,精准定位、定性 · 辐射量更小,检查更加安全 · 后处理软件功能齐全高效,精细观察和评价全身血管及胸腹脏器。 · 真正三维立体成像,逐层显示软组织和骨性结构。 · CT灌注成像技术真实反应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 。 心血管造影检查禁忌 · 碘过敏或有明显的过敏体质 · 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 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衰未纠正者 · 严重的高血压、发热或凝血机制障碍者 MRI检查 · 优点:1.良好的组织对比,清晰显示解剖形态。 2.三维成像,并可实现实时动态成像。 3.无射线损伤,不需要含碘对比剂。 4.对血流的多方面评价:流量、流速、方向。 5.显示心脏功能、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 · 缺点:1.MRI设备和检查费较昂贵。    2.早、中期MRI设备扫描时间较长,为其主要缺点。 3.一般MRI机房内不能使用监护和抢救设备,加之MRI对病人 体动敏感,易产生伪影,不适于对急诊和危重病人进行检查。 4.个别人进入扫描室可产生幽闭恐惧症,常导致检查失败。 5.对钙化灶不敏感,多不产生MRI信号。 正常变异 (一)生长发育 · 新生儿、婴儿时期心胸比率可达0.6,右心较左心大 · 心影居中呈球形,左右心缘横径近相等,各分界不清 (二)体形和胸廓类型 · 横位心:见于矮胖型体形,胸部短而宽,横膈高位,心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α<45°),心胸比率>0.5。 · 垂位心:体格瘦小,胸廓狭长,膈低位,心影狭长呈垂位,心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α>45°),心胸比率<0.5。 · 斜位心:见于体格适中,心呈斜位,心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约45°,心胸比率0.5左右。 (三)性别 · 心脏与身体的大小呈一定比例,女性心脏大小比同龄男性约小5%。 (四)呼吸与膈肌高度 · 深吸气、Valsalva试验时,膈肌下降心脏向下拉长,横径变小 · 深呼气、Muller试验时,膈肌升高,心影增大 心脏CT的基本影像解剖 主动脉弓层面:气管前方主动脉弓自右斜向左后,右前方是上腔静脉,其后方是奇静脉。 · 气管分叉平面:左肺动脉位于升主动脉左后方,左、右肺动脉呈人字形,上腔静脉位于升主动脉右前方 主动脉根部层面:升主动脉根部位于中央,其后方是左心房,右侧是右心房,前方偏左是右心室圆锥部,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左侧 · 心室层面:右心室位于右前方,左室位于左后方,左、右心室间为低密度的室间隔。右心房位于右心室右后方 · 心包:表现为1~2mm厚的弧线状影 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心脏及各房室增大 (一)X线平片判断心脏增大的方法 心胸比率测量: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通过右膈顶水平胸廓的内径)之比即为心胸比率。0.50为成人心胸比率的正常上限,0.51~0.55,0.56~0.60及0.6以上分别是轻、中及重度心脏增大 (二)心脏外形的变化 · 二尖瓣型:肺动脉段凸,心尖上翘,主动脉结小或正常,形如梨形。反映右心负荷增大或以其为主的心腔变化,常见于二尖瓣病变、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 主动脉型:左心腰凹陷,心尖下移,主动脉结增宽,形如横卵。反映左心负荷增大或以其为主的心腔变化,常见于高血压和主动脉瓣病变等 普大型:心脏向两侧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正常。反映左右心腔负荷增大或是心包病变等,常见于心肌炎和全心衰竭。 (三)心脏房室增大 1.左心室增大 后前位:心腰凹陷,左心室段延长,向左膨 隆,心尖下移 右前斜位:心前下间隙狭窄闭塞 左前斜位:心后缘下段向后下膨凸、延长, 与脊柱重迭,心室间沟向前下移位 左侧位:心后缘下段向后膨凸 2.右心室增大 后前位:心尖圆隆、上翘,肺动脉平直或凸出 右前斜位:肺动脉圆锥部膨凸 左前斜位:心前缘下段向前膨凸,心脏 膈面段延长,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 左侧位: 心前与胸骨接触面增大 3. 左心房增大 后前位:右心缘双重阴影或双房影;左 心耳部增大膨凸,气管隆凸开大 右前斜位:左房段食管有局限性压 迹与移位 左前斜位:支气管分叉角度增大 左侧位: 吞钡食管左房段向后受压、移位 4.右心房增大 后前位:右心房段向右上膨凸, 上、下腔静脉扩张 · 右前斜位: 心后缘下段向后下膨凸 · 左前斜位: 心前缘上段向上延长,膨隆与右心室段成角 二、胸部大血管异常 三、肺循环异常 (一)肺血增多 1.原因 · 左向右分流或双向分流畸形 · 心排血量增加 2.X线表现 肺(动脉)血管纹理增粗、增多    · 肺动脉段凸出,肺门动脉扩张,搏动增强 · 增粗扩张的血管边缘清楚 · 肺野透明度正常 (二)肺血减少 1.原因 · 右心排血受阻或有右向左分流畸形,如肺动脉瓣狭窄、先心病等 · 肺动脉阻力-压力升高 · 肺动脉分支狭窄、阻塞,发育不全等 2.X线表现 · 肺(动脉)血管纹理变细、稀疏 · 肺门动脉正常或缩小 · 肺野透明度增加 · 严重的肺血减少,可显示侧支循环影像。 · 肺动脉段凹陷或凸出 (三)肺动脉高压 1.概念:平均肺动脉压>20mmHg,肺动脉干收缩压超过30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 2.原因 · 肺动脉血流量增加 · 心排血量增加的疾患 · 肺小动脉阻力增加 · 肺胸疾患等 3.X线表现 · 肺动脉段明显凸出 · 肺门动脉及其大分支扩张,搏动增强,肺动脉外围分支纤细或形成肺门截断现象(残根征) · 右心室增大 (四)肺静脉高压 1.概念:肺毛血管-肺静脉压超过10mmHg即为肺静脉高压。 2.原因 · 左心房阻力增加 · 左心室阻力增加所致的左心衰 · 肺静脉阻力增加所致的肺静脉狭窄、阻塞等 3.X线表现 (1)肺淤血 · 肺血管纹理普遍增多、增粗,边缘模糊 · 肺血流再分布 · 肺门影增大,边缘模糊 · 肺野透明度降低 (2)间质性水肿 · 出现各种间隔线,如A线、B线、C线 · 可伴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 (3)肺泡性肺水肿 · 单侧或双侧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影,常融合成片 · 以肺门为中心的“蝶翼状”阴影 · 阴影在短期内变化较大 左右心室增大鉴别表 (左心室增大;右心室增大) 正位:心尖向左向下移位,左心缘下部弧形较完整,相反搏动点上移,主动脉常有扩张伸展和迂曲;心尖向左移位及抬高相反搏动点下移,肺动脉常有扩张和搏动增强。 右前斜位:心尖部向前凸出,前下间隙变小或闭塞;肺动脉段右心室漏斗部明显凸隆,心前间隙普遍缩小。 左前斜位:室间沟向前下方移位,心前缘正常,心后缘向后下方凸出,与脊椎重叠;室间沟向后上方移位,心前下缘局部向前凸出,心后缘向后凸出,但最高点位置较高。 左侧位:心后缘向后下方凸出、延长;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超过1/2以上。 肺循环异常的X线表现鉴别表 肺血增多/肺血减少/肺淤血/肺动脉高压。 原因:排血量增加/右心排血受阻/毛细血管后-肺静脉阻力增加/肺动脉血流量增加; 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阻力增高/二尖瓣窄/血流阻力增加; 动静脉瘘/肺动脉血栓栓塞/冠心病/肺胸疾病。 X线表现:肺动脉血管增粗/动脉血管影变细/上肺静脉扩张,下野血管变细/肺动脉外围分支纤细;肺动脉段突出/构成肺门的动脉缩小/上半肺门部静脉扩张/肺门动脉扩张; 可有肺门舞蹈/肺野透明度增加/肺透明度降低/肺门残根征; 肺野透明度正常/肺动脉段可凸出或凹陷/肺血管纹理增多模糊/肺动脉段凸出; ——/——/可出现K氏A、B、C线,少量胸腔积液——/。 肺多血与肺淤血X线表现鉴别表 肺多血 肺淤血 病变血管 动脉 静脉 血管轮廓 清楚 模糊 肺透亮度 正常 磨砂玻璃状 肺门改变 右下肺动脉干可增粗 肺门增大,增浓 肺血再分配 无 有 心腔增大 右室,等增大 左房,等增大 (一)风湿性心脏病 1.二尖瓣狭窄 · 单纯MS约占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40%。二尖瓣叶不同程度的增厚,瓣交界粘连,开放受限使瓣口狭窄,可累及腱索及乳头肌,使其融合缩短。当二尖瓣口面积减至1.5~2.0cm2时,左房室跨瓣压差明显升高,左心房扩张,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负荷加重 病人可有劳累后心悸、气短、咳嗽、下肢浮肿及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有的出现“二尖瓣面容”,体检于心尖部闻及隆隆样舒张期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开瓣音等。心电图左心房扩大,右室肥厚或心房纤颤。 X线表现: · 肺淤血,严重者伴有间质性肺水肿或肺动、静脉高压 · 心脏呈“二尖瓣”型 · 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主动脉结及左室变小 · 左心房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 · 部分病例可见二尖瓣钙化 2.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心病MI常合并MS,单纯MI少见。主要病变为受累瓣叶与融合、缩短的乳头肌、腱索之间的粘连,便瓣膜不能正常关闭。当左室收缩时,二尖瓣不能完全关闭,部分血流反流入左心房,使其扩大,压力升高,久之产生肺淤血。由于左心房同时接受来自肺循环的回流血液和左心室的返流血,使左心房的压力显著升高,可形成巨大心房 轻度MI病可无症状,中度以上则有心悸、气促、乏力和左心衰竭症状。查体,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多示左心房扩大,左室肥厚。 X线表现: · 轻、中度MI时表现为肺血正常或轻度淤血 · 左房、左室不同程度增大 · 重度MI,左房、室高度增大同时伴右室增大,甚至合并混合性肺循环高压 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鉴别表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大小 正常或轻度增大 增大 左心室大小 正常或缩小 增大 左心房搏动 正常 扩张性增强 肺淤血 明显 较轻 左心室增大 无 有,增大 主动脉弓大小 正常或缩小 正常 右心室增大 有 可有 左心房增大 轻,中度 中,重度 瓣膜钙化 可有 极少见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 继发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 ·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础是全身小动脉广泛性痉挛,造成周围血流阻力增高,动脉血压因而升高,导致左心心肌肥厚(向心性肥厚)。 · 临床主要为高血压引起的头昏、头痛、耳鸣、乏力、心悸、失眠等。左心衰时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血和心绞痛等。 X线表现 · 心脏呈主动脉型;左心室增大;主动脉增宽延长和迂曲;主动脉结增大,心腰凹陷明显。 · 注意:早期高血压不引起心脏增大,长期血压持续升高才使左心室肥厚及增大 · CT MRI : 左心室壁(包括室间隔)普遍均匀的增厚(舒张期>11mm),但心室壁心肌信号及密度无异常;升主动脉扩张,但不累及主动脉窦。 一旦左心腔增大,提示病变已至晚期,此时可见左心室壁运动减弱,有时二尖瓣有返流,提示有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临床诊断较容易:高血压史;X线平片、CT、MRI示左心增大,主动脉增宽延长。 鉴别诊断: · 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结合临床有继发引起高血压的病史; · 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增厚多为非对称性的肥厚常见,常累及心脏的室间隔及相邻的左室前壁,心尖较少累及。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早期内膜下有脂质沉着,随后形成轻微突起的黄色斑,继而内膜结缔组织细胞增生、肿胀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并有突向腔内的粥样斑块,引起狭窄和阻塞。 · 冠脉狭窄在50%以下时,休息及一般的运动冠状动脉供血仍然充足 · 冠脉狭窄在50%以上时,静息下冠状动脉的血供仍然充足,但在心脏负荷加重时,狭窄冠脉供血区心肌缺血,临床出现心绞痛 · 急性痉挛、血栓引发急性心梗 · 梗死局限心内层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超过心肌厚度的一半,穿透性心肌梗死 · 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肌纤维化使心壁变薄,经心腔内压的冲击下被动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冠状动脉狭窄分级: Ⅰ 级狭窄<25%, Ⅱ 级狭窄25%-50%, Ⅲ 级狭窄在75%以下, Ⅳ 狭窄>76%。 X线表现: · 冠状动脉钙化表现为二条平行的线状影,与血管外径一致,其切面呈小环状钙化影。 · 多数病人心脏大小、心态和搏动无异常 · 少数可见左室大,心影为主动脉型;室壁瘤显示心左缘的局限性膨出,室壁运动减弱、消失及反向运动 CT检查: 多表现为沿冠状动脉走形的或沿室间沟房室沟分布的斑点 状、条索状钙化影,冠状动脉钙化的数量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 - CT冠脉造影 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部位 - 增强CT扫描 缺血的心肌表现为与正常心肌相比的低密度区,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 心肌梗死:缺血心肌密度下降(比正常心肌低5-10HU)部心室壁变薄、收缩率下降;心室壁瘤的形成;当有附壁血栓形成时,可在局部形成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在造影剂首次通过时心肌出现低密度,延迟扫描梗死心肌有强化 MRI表现 · 冠脉MRA :局限性冠状动脉狭窄,表现为信号缺失区,血流信号减弱或血管壁不规则。 · MRI:Ⅰ级与Ⅱ级狭窄时,心肌信号及形态正常。 Ⅲ 级以上虽心肌信号正常,但借助对比剂可以显示心肌灌注的下降及心肌收缩能力下降。 · 可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鉴别心肌活力。 冠状动脉造影: · 可见病变段有狭窄或闭塞,管腔不规则或有瘤样扩张。并可以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 (四)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由于肺部长期慢性病变(广泛的纤维化及肺气肿),肺血管床逐步闭塞,使肺循环的阻力增加所致;但近年来,认为缺氧所引起的肺小动脉的痉挛也为重要因素;肺动脉栓塞也可引起肺心病;肺动脉压力增大,右心的扩大 · 病人多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心悸等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体征。病史多在10年以上。 X线表现: 主要为肺部慢性病变+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大。 · 肺部改变: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的平均压力大于2.7KPa或200mmHg)表现为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主、分支明显增大,右下肺动脉干的宽径大于15mm,周围肺野动脉骤然变细,形成残根状,具有诊断价值。 (1)肺动脉高压常出现在心脏形态之前; (2)右心室增大,心脏为二尖瓣型,心胸比率不大; (3)肺部长期慢性病变史(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纤维化) CT和MRI: · 主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增粗,其管腔扩大(主肺动脉内径大于30mm);右心室壁增厚(厚度大于5mm,内径大于50mm )及扩张;+肺实质慢性病变 · 但MRI的缺点在于显示肺弥漫性病变、肺钙化有较大的限制。 (五) 心包炎 心包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湿性心包炎伴有 积液。 1.心包积液 · 病因可有结核、化脓、病毒、风湿等。 · 多为渗出性液体。 · 积液性质:血性、脓性、纤维蛋白性等。 X线表现: · <300ml,心影大小和形态可无明显改变。 · 中等量,从心包腔最下部分向两侧扩展,心影普遍增大,正常弧度消失,呈烧瓶状或球形,心膈角变钝。 · 上纵隔影变短变宽 。 ·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 。 · 肺血管纹理正常或减少 。 CT表现: · 心包厚度大于4mm · 密度:沿心脏轮廓分布的环形异常密度 · 多数为低密度 · 出血时为高密度 · 增强扫描:壁层心包有强化,使心包积液显示更清楚 · 少量积液仰卧位主要集中在左室侧后壁处及心房外侧 · 随积液量的增多,液体厚度增加且向右、前方扩展 2.缩窄性心包炎 · 比较常见的心包疾患 · 常因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肥厚、粘连,逐渐发展而成 病理 · 心包不同程度增厚 · 严重者可达20mm以上 · 一般以膈面、心室面增厚、粘连为著 · 右侧较左侧增厚明显 X线表现: · 心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中度增大 · 三角形心脏。心缘僵直,各弓界欠清楚 · 心包钙化,呈壳状 · 透视可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 右侧房室受累上腔静脉、奇静脉可扩张 · 左侧房室受累,肺淤血及胸腔积液 CT表现: · 心包增厚,约在5~20mm,脏壁层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 · 心包钙化。呈条片状或斑片状钙化 · 心室轮廓变形,舒张受限 · 腔静脉扩张,肝肿大及胸、腹腔积液 MRI检查 · 心包不规则增厚,SE序列T1WI多呈中等信号 · 钙化部分呈极低信号 · MRI对心腔形态及运动功能观察与限制型心肌病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六)心肌病 · 原发性又称特发性或原因不明心肌病 · 扩张型 占原发性心肌病的70%,侵犯左或右或双心室,以左室为常见,表现心腔扩大及收缩力减弱为主要特征;病理基础是大量的淋巴细胞侵润及心肌纤维化,心肌变薄收缩功能严重下降 · 肥厚型 占20%,左心室肥厚(室间隔肥厚为主)为主,但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病理基础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大量心肌细胞纤维化,心肌局部或整体肥厚,舒张功能减低 · 限制型 最少见,为心内膜下弹力纤维大量增生,总体上为心内膜增厚伴舒张 功能下降。由于心内膜心肌瘢痕形成,限制了心脏的充盈,心腔闭塞。 1.扩张型心肌病 · X线表现:早期心脏可以正常;严重时心脏球形扩大,四个心腔均有扩大,一般以左心室增大显著,其次右心室增大或双心室增大;搏动普遍减弱。左心功能不全时肺有淤血及肺水肿表现。 · 心血管造影显示心腔扩张,收缩功能普遍减弱 CT及MRI表现: · CT、MRI所见以心室腔扩大为主(以左心室或和右心室为主),而心室壁心肌的信号、密度无明显改变。 · 室壁及肌部间隔厚度正常或稍变薄 · 室壁运动则普遍减弱。 2.肥厚性心肌病 X线表现 · 一般心脏不大或左室轻度增大,肺纹理多正常 · 心脏明显增大者可表现出肺淤血和间质性肺水肿 · 心血管造影见左心室流出道呈倒锥形狭窄,心腔缩小及变型 CT及MRI表现 · CT 增厚心肌以室间隔(上段,>1.2cm)及左室前侧壁为主,左室后壁多不受累;室间隔和左室游离壁的比例大于1.3有诊断意义,并可显示粗大的乳头肌。 · MRI 能充分显示心肌异常肥厚的部位、分布、范围和程度,心室壁在T1WI上多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上则于中等信号内有点状高信号(仅见于高度肥厚心肌)或等信号(多数),增强扫描于肥厚室壁内见异常强化灶或无明显异常强化 3.限制性心肌病 · CT及MRI表现以心内膜增厚为主,右心室受累多见;左、右心室流入道缩短、变形;心肌收缩及舒张明显减弱 ;两心房明显扩大,腔静脉显著扩张。 · 原发心肌病必须排除继发引起心肌病后方可诊断 鉴别: · 扩张性心肌病:需与各种引起心腔扩大的疾病鉴别。(1) 冠心病多见老年人,有冠脉的钙化及心绞痛史,心腔的扩大较轻,而心肌病多见40岁以下;(2 )高心病:先有高血压多年,再有心腔的扩大;(3)心包积液: 心脏弧度消失,CT MRI可见心包液体;(4)风心病:尤其二尖瓣狭窄,表现瓣膜肥厚粘连钙化及开发受限 · 肥厚心肌病: 与高血压心脏病鉴别,后者有明确的高血压史,心肌肥厚为向心性,心肌为均匀的对称的肥厚,心肌的运动力良好; · 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脏的形态改变与限制心肌病相似,但前者有心包炎的病史,心包增厚或钙化;限制性心肌病心包正常 主动脉瘤 · 主动脉病理性瘤样扩张称为主动脉瘤。 · 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类。 · 真性动脉瘤由动脉壁的三层组织结构组成,根据形态分为 囊性动脉瘤(多由主动脉的一侧彭出,可分为瘤颈及瘤体);梭型动脉瘤(由主动脉的周壁膨突而成,长轴与主动脉相一致);混合型; · 假性动脉瘤为动脉壁破裂后由血肿与周围包饶的结缔组织构成。 · 主动脉瘤按病因又可分为粥样硬化、感染、创伤、先天性大动脉炎、梅毒与马凡综合征等。表现为囊状、梭形和混合型等 X线: 纵隔影增宽或局限性块影(与主动脉相连);肿块有扩张性搏动,瘤壁钙化 ;瘤体压迫或侵蚀周围器官 · 血管造影 主要征象为①与主动脉显影同时,扩张瘤囊内有对比剂充盈,可观察其形状、大小、附着等情况;②瘤囊内如有对比剂外渗,为动脉瘤外穿;充盈缺损为血栓。 CT和MRI: · 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动脉腔径增宽,大于正常内径的50%;或直径大于4cm; · 囊性动脉瘤有瘤颈及瘤体,位于主动脉的一侧;梭型的动脉瘤及囊梭型的动脉瘤均是主动脉腔的延续。 · 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瘤腔形态、瘤壁钙化、附壁血栓、主动脉瘤渗漏或破入等。 · 通过三维成像有利于显示主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类型、病变的纵行范围、瘤壁、附壁血栓及瘤体与主动脉主支的关系。 主动脉夹层 · 本病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或出血。 · 主要因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腔内的高压血流经过破裂的内膜口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 · 多数在主动脉壁内可见两个破口,一为入口,一为出口;少数没有破口,此时称为主动脉壁内出血(或血肿)。 · 行胸主动脉造影可观察夹层范围和病变全貌, (1)对比剂在真腔通过主动脉管壁内破口喷射、外溢或壁龛样突出。 (2)当对比剂进入假腔后,在真假腔之间可见线、条状负影,为内膜片;有时可见假腔充盈缺损,为附壁血栓。 · CT表现 (1)显示主动脉壁增厚,内膜钙化灶且内移(大于5mm), (2) 增强后可见真、假腔及剥离的内膜和破裂口;假腔内血栓呈充盈缺损 (3) 夹层外渗(纵隔血肿、心包和胸腔积血等)。 · MRI (1)真假腔: T1WI假腔内的缓慢血流及血栓呈中等偏低的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真腔流空; (2)内膜呈线状的中等信号; (3)注射对比剂后真腔先于假腔强化,真假腔信号不同; (4)增强-3D TOF MRA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最好方法之一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胃肠 肝脏 胆道 胰腺 · 检查方法:种类 、 适应症 、 禁忌症 · 正常表现:X线、 CT表现 · 基本病变: X线、 CT特点 · 常见疾病:诊断要点 胃肠道X线检查方法 · 1.透视检查 · 发现病变的基础 · 可观察膈肌运动、肠道蠕动异常 · 用于发现肠梗阻、异物、膈下游离气体、肠功能紊乱等 · 2.腹部平片 · 肠梗阻、异物、胃肠道穿孔(膈下游离气体)的确诊依据 · 3.钡剂造影 · 适应症:消化道肿瘤、溃疡、炎症、静脉曲张、憩室。 · 种 类:钡餐造影---食道、胃、十二指肠(上消)、小肠 (全消) · 钡剂灌肠---大肠 · 气钡双对比造影 · 准 备:钡餐造影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当日早晨空腹;检查前一日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不宜过饱。 钡剂灌肠尚需清洁肠道(番泻叶,清洁灌肠)。 · 禁忌症:消化道穿孔 · 4.CT检查 · 消化道肿瘤诊断、分期 食管的生理性压迹 主动脉弓压迹 左主支气管压迹 左心房压迹 双对比相食管轮廓呈规整的曲线 可见数条纵行的粘膜皱襞 食管管壁柔软,扩张良好 胃的正常形态 1、钩型胃 2、牛角型 3、瀑布型 4、长钩型 胃肠道基本病变X线表现 1.轮廓改变:龛影(良、恶溃疡),充盈缺损(良、恶肿块),憩室 2.黏膜皱襞改变:破坏,平坦,增宽迂曲,纠集 3.管腔大小改变:狭窄(炎性、肿瘤性、外压 性、先天性、粘连、痉挛性),扩张(梗阻、紧张力降低) 4.位置及移动度改变 5.功能性的改变:张力,蠕动,运动力,分泌 1.轮廓改变 1)龛影 龛影的形成 胃肠道壁局限性缺损或溃烂达到一定深度,见于胃肠道溃疡及癌肿溃疡。 龛影的影像 胃肠局部突出的含钡影像。 2)充盈缺损 是肿物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的空间,充钡时胃肠轮廓内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 3)憩室 · 肠轮廓上向外膨出的囊袋状影像 · 其病理基础是胃肠壁粘膜经管壁薄弱区向外突出。粘膜多正常且与胃肠道相连。 2.黏膜皱襞改变 · 增宽迂曲:炎性肿胀\增生 · 破坏:黏膜皱襞影象消失,代以杂乱钡影 · 纠集: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收缩 · 平坦:黏膜及黏膜下层肿瘤浸润\炎性水肿 3.管腔大小改变 · 狭窄: · 炎性、肿瘤性、外压性、先天性、粘连、痉挛性 · 扩张: · 梗阻、紧张力降低 4.位置及移动度改变 间位结肠 膈疝 胃下垂:胃角—髂嵴水平以下 肿物推压 5.功能性的改变 · 张力 蠕动 运动力 分泌功能 · 激惹 · 排空延迟: 服钡4小时胃尚未排空,超过9小 时小肠尚未排空。 · 胃潴留 胃肠道常见病变X线表现 1.食管静脉曲张 · 食管吞钡X线表现: · 食道粘膜增粗、迂曲 · 蚯蚓状的或串珠样的充盈缺损 · 管壁呈锯齿样 · 管壁柔软 2.食管癌 · 病理形态分为三型 · 浸润型 · 增生型 · 溃疡型 · 食管癌的X线表现: · 腔内充盈缺损 · 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 · 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狭窄上段扩张 · 不规则腔内龛影 · 瘘管形成 3.消化性溃疡——胃溃疡 直接征象: · 龛 影——腔外,光滑,均匀 · 项圈征——5~10mm,为较粗的水肿带 · 狭颈征——溃疡口部的狭窄 · 间接征象: · 粘膜纠集 · 切迹(痉挛) · 潴留(分泌增加) · 蠕动增强或减弱 · 胃腔变形 3.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 直接征象: · 龛影 较小,位于后壁或前壁,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 溃疡口部水肿带较细,为环状透明带 · 间接征象: · 放射样粘膜纠集 · 球部变形(山字形、三叶草形、葫形) 激惹 · 幽门痉挛,幽门梗阻 胃分泌增多、张力增高、蠕动增强 球部压痛 4.胃癌 ·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胃窦、胃小弯多发。 · 病理学上按大体形态分为三型: · 蕈伞型 · 浸润型 · 溃疡型 X线表现: · 充盈缺损 · 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 半月综合征—--不规则龛影,位于胃轮廓 · 内(腔内);环堤;指压征 · 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 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 ———————————————————--------------------------- ·
本文档为【放射诊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35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9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4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