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举报
开通vip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南方文物 2011·1 刘新园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 上 篇 第一章 前 言 明宣宗———朱瞻基,于洪熙元年六月(1425 年)在北京即皇帝位,到宣德十年元月(1435年)在 紫禁城中的乾清宫病逝,统治中国整整十年①。就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十年有如一瞬,然而宣 德帝和为他效力的工匠们,却在这一瞬间留下了非 常丰富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综览宣德一朝的遗物。除宣宗本人传 存的几幅优秀的书画作品之外,当时的工匠们几乎 在工艺美术的各个领...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明宣宗与宣德官窑 南方文物 2011·1 刘新园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 上 篇 第一章 前 言 明宣宗———朱瞻基,于洪熙元年六月(1425 年)在北京即皇帝位,到宣德十年元月(1435年)在 紫禁城中的乾清宫病逝,统治中国整整十年①。就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十年有如一瞬,然而宣 德帝和为他效力的工匠们,却在这一瞬间留下了非 常丰富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综览宣德一朝的遗物。除宣宗本人传 存的几幅优秀的书画作品之外,当时的工匠们几乎 在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都做出过相当可观的成 绩,可从以下的文献,窥测其梗概。 (一)铸 铜 中国人远在商周时期,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 皿,铸铜技术在中国可谓源远而流长,但这项古老 的手艺似乎只有在宣德时代才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从明初人吕震等奉敕编纂的《宣德鼎彝谱》来看,宣 德帝于 1429年为了宫廷陈设和祭祀之需,曾命工 部采用从南洋进口的所谓“风磨铜”数万斤,经十二 炼,再掺以金、银、铁、锡以及其他有色矿物,利用铜 与其他有色矿物的不同比例和对炉温的控制,制造 出许多优质铜炉,其呈色有渗金、鎏金、葡萄紫、黑 漆古斑、石绿、石青、朱砂斑、泥金、腊茶等色②。据 近人统计有六十余种③(有的说近百种④),但有不 少铜色是不见于前代的。其造型多参照商周铜器和 宋元瓷器的样式,其样式多至五十余种,边口形式 更为多样(其边约二十式,口有十式之多)⑤。 晚明著名的鉴赏家项子京描述宣德铜炉时说: “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为良金之百炼,宝色 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 之间。”又说:“宣炉在当时已与南金和璧等价。⑥” 而近人则认为该炉“既有绚丽多彩的色泽美,又富 于古朴典雅的形式美”⑦。清人冒襄则谓:“有明三 百年间,物之佳者,不可胜数,而宣炉一种则诚前无 所师,后无所继的一绝妙骨董”⑧。 (二) 造 纸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远在西汉时 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用蕨类植物的纤维造纸 (1957年西安汉墓出土壩桥纸),至唐代有著名的 薛涛笺,五代李后主制澄心堂纸,为最著名的书写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而宣德一朝则以素馨纸、羊脑笺最为优异,它 们可与唐、五代之名纸媲美。 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谓:“宣德纸有贡笺, 有绵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有白笺、丽金笺、 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 青’款为第一”⑨。 又,清·邹炳泰《午风堂丛谈》谓:“宣纸至薄能 坚,至厚能腻”:又谓:“白笺,坚厚如板面,砑光如 玉”、“磁青纸坚韧如缎素,可用书泥金”⑩。 清·沈初《西清笔记》又谓:“羊脑笺,以宣德磁 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墨窖藏久之,取以涂纸,砑 光成笺,明如镜。始自宣德间,制以写金,历久不坏, 虫不能蚀,今内城惟一家传其法,他工匠不能也”輥輯訛。 (三) 雕 漆 雕漆又名剔红,即是一种有浮雕花纹的红色漆 器,其制法是先用木或其他金属制成器胎,再在胎 上涂抹朱漆(据说有涂至三十六层以上者),乘漆未 干之时,用锋利的刀片在朱漆上以“剔地起凸”法刻 出花纹,故称该器为雕漆,又名剔红。 据近人考证,雕漆技术在唐代已出现,而宋、元 之时,已有颇为成熟的作品传世,但其极盛期为明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4· · 代永乐、宣德两朝輥輰訛。明·高濂《遵生八笺》谓:“永乐 年果园厂制漆盒,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时用锡、木 胎,雕以细锦者多,底用墨漆针刻永乐年制,宣德时 制同永乐而红则鲜妍过之”輥輱訛。 台北学者索予明在其《剔红考》中比较永、宣两 朝的传世品之后说,宣德“剔红之制,无论就其品 质、花纹与造型,都有逐渐拓展的趋势”,“其繁盛程 度都超过了前代”輥輲訛。又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 物馆藏有宣德纪年款剔红三屉漆桌,通体雕刻海兽 与花叶,其体积之大,雕刻之精为剔红中之绝品,王 世襄亦确认为明宣德家具。据说原为圆明园中之藏 品,在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时被劫往英国輥輳訛。 从上可知,永、宣两朝虽为中国雕漆之黄金时 代,但宣德器比永乐更鲜艳,其器型与纹饰亦更为 丰富。 (四) 制墨、制香 1. 明·文震享《长物志》谓:“宣德墨最精,几与 宣和内府所制同,当蓄供玩或临摹古书,盖胶色退 尽惟存墨光耳”輥輴訛。 2. 同书甜香条又谓:“宣德年制,清远味幽可 爱,墨坛如漆,白底上有烧造年月,有锡罩盖缸子 者,绝佳,‘芙蓉’、‘梅花’该其遗制”輥輵訛。 3. 前揭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日用诸 品香目》条说:“甜香唯宣德年制者清远味幽可爱, 近名诸品和合香料皆自改头易面别立名色云耳”輥輶訛。 上列三条证实宣德时有高超的制墨与制香技术。 (五) 织 绣 清·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宫怨》诗:“神针绣出彩 幡新,紫红鹦哥活似真”。自注说:“明宣德时事也”輥輷訛。 宣德刺绣虽不可见,但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明人 缂丝花鸟轴一幅,上有“广运之宝”輦輮訛。据清人徐沁 记载“广运之宝”乃宣德帝常用之书画印輦輯訛,而该缂 丝的梅花与绶带有明初浓厚的浙派花鸟画的风格, 故知为宣德朝遗物或明人仿宣德之物。又明末史 学家李维桢称:“今制绣、范金、埏埴之属,必以宣 德为贵”輦輰訛。可见宣德织绣在明代当时就受到人们 的珍视。 (六) 制 瓷 中国制瓷工艺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代浙江一 带的窑场就已烧出胎质致密,并微有透光感的青 瓷。入宋以后,南北各窑都有长足的进步,其时名窑 辈出,风格多样,深受人们的重视。入元以后,除景 德镇与龙泉两地之窑业有所发展外,其他窑场都日 趋没落。入明以后,朱元璋在原浮梁磁局的基础上, 于景德镇珠山设置官窑,永乐间有了较大的发展, 宣德时则进入黄金时代,明人和明以后都有评价輦輱訛。 1. 明·谢肇氵制《五杂俎》云:“宣德不独款式端 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又说:“今龙泉 窑世不复重,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每岁内府 颁一式度,纪年号于下,然惟宣德款式最精,距迄百 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器埒矣。輦輲訛” 2. 明·田艺蘅《留青日扎》亦谓:宣德(指官窑 器)之贵,今与汝敌(指宋汝州官窑)輦輳訛。 3. 明·高濂《遵生八笺》提到:宣德官窑器中的 青花靶盏与红釉小壶、大碗等为“发古未有的名 品”,而釉面微泛橘皮纹,内有绝细龙凤暗花的细白 瓷茶盏,则是“定瓷(指宋定窑白瓷)何能比方”的 “一代绝品”輦輴訛。 从上揭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看,宣德官窑在明代诸文人心目 中均极完美,其艺术价值与宋代最名贵的汝窑相 等,为宋代定窑不能望其项背。当代窑器,能得到习 惯于“厚古薄今”乃至“是古非今”的当代文人们的 这种评价,是极其罕见的。 入清以后,宣德窑器更为人们重视,清乾隆帝 留下的一九九首赞美历代名瓷的诗篇中,咏明官窑 的有十一首,而咏宣德官窑的竟有七首之多(其他 咏永乐、嘉靖窑各有一首,成化窑两首),可见宣德 官窑在这位风流天子的心目中有何等崇高的地 位輦輵訛。同期鉴赏家朱琰在《陶说》中评价宣德官窑时 亦谓:“明窑之极盛期也,选料、制样、画器、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款无 一不精”輦輶訛。 本世纪以来人们似乎特别重视青花瓷器的研 究,1938年西方出版的第一部很有影响的明瓷专 著英·普兰柯斯东《明初官窑考》一书中,把明代青 花比做荷花,并认为宣德官窑是这荷花的“盛开 明· 宣 德 三 屉 剔 红 供 案 (维 多 利 亚 艾 尔 伯 特 美 术 馆 藏 )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5· · 期”輦輷訛。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 史》也说永乐、宣德官窑为“中国青花瓷器上的黄 金时代”輧輮訛,可见自明以来中外的陶瓷书与鉴赏书 对宣德官窑都有共同的评价,并不因时代与地区 的不同而有所变更。 从前揭史料来看,明宣德时为皇室执役的能工 巧匠们在工艺美术的许多领域,都作出过极其重要 的成绩,如果把这些成绩加以比较的话,笔者以为 官窑瓷器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深远。那么,在明宣 德间,景德镇官窑为什么有如此出色的成就?其制 品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为了揭示这些问题,本文拟分上、下两篇讨论, 上篇以文献史料为根据,探索宣德官窑得以发展的 时代背景,以及明王朝对它的管理;下篇则以遗物 为根据,并结合文献探索宣德官窑瓷器的品类、特 色、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明初社会与仁宣之治 元末,由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强大蒙元王朝至 顺帝已腐败到了极点,庞大的官僚机构与没有战斗 力的军队,以及赏赉、佛事、土木营缮方面所耗资财 已使国库空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351年红 巾军点燃反元战火,迅速蔓延,于是中国便出现了 一个“元失其鹿,群雄争逐”的战乱局面。 1368年朱元璋削平群雄,推翻统治中国将近 百年之久的蒙元政权,在南京建立明王朝并改元洪 武。洪武帝统治中国三十一年(1368~1399年),采 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使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 经济得以恢复。洪熙元年(1425年),大理寺少卿戈 谦回忆明初情况时说:“我太祖高皇帝,起自布衣, 于凡民间之事无不周知,故其发号施令,未尝不为 民,是以三十年间,仓廪充积,天下太平”輧輯訛。 1399年洪武帝病逝南京,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次年改元建文,是为建文帝。明人顾起元追记建文 间社会情况说:“值太祖朝纪法修明之后,朝廷一切 以惇大行之,治化几乎三代”。其时的中国出现了 “家给人足,外户不阖”的太平而又富裕的景象輧輰訛。 1399年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 武装叛乱,1402年攻克南京,建文帝自焚,燕王自 立为帝,第二年改元永乐。由于永乐帝的性格极为 好动,他在执政期有“论靖乱功臣封赏,分封诸藩, 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 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新宫,供应转输以巨万 万计”輧輱訛。其时的中国虽“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 员之广,远迈汉唐”輧輲訛,但和洪武后期与建文时代相 比,国库已相当空虚,人民的负担十分沉重。 永乐十九年(1421年),翰林院侍读李时勉在 《便民诸事疏》中说,当时从南方运赴秋粮的州县因 “道路险远,困敝不堪”,而营建北京新宫时“官军悉 力赴工役及余丁,不得生理,衣食不给……”輧輳訛,这情 景就与洪武后期,以及建文时代“家给人足”的画面 形成强烈的反差了。 1424年,永乐帝病逝北征途中,皇太子朱高炽 即皇帝位并改元洪熙。由于洪熙帝为太子时曾监国 二十余年,深知推行其父的宏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时所造成的财 政困境,以及强加在黎民身上的沉重负担,于是在 即位之初即变更了永乐帝的扩张主义政策,他为了 紧缩军费而停止对异域发动战争,为了与民休息而 停止宝船下番,为节省巨大的运输费用,甚至制订 了“迁都南京”的计划輧輴訛。 1425年,洪熙帝执政八个月之后病逝,皇太子 朱瞻基即皇帝位,第二年便改元宣德。宣德帝统治 中国十年,他既尊重他的父亲,但和他祖父的关系 似乎又更密切,因而在他执政期间除不提迁都南京 之事外,基本上贯彻了洪熙的紧缩政策。这十年由 于没有内乱外患,及巨大的徭役,皇帝又提倡比较 俭朴的作风,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吏称其职,政 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廪充羡,阎闾乐业,岁不能灾” 的情景。清初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明兴六十年以 后形成的一个“蒸然有治平之象”的太平盛世輧輵訛。 由于宣德帝所推行的许多善政皆制定于洪熙帝, 尽管宣德在位为十年而仁宗仅八个月,但史学家仍 把这一时期称做“仁宣之治”輧輶訛。 近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谓:“瓷虽小道, 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輧輷訛。我们虽不认为陶 瓷质量的好坏会对国运有所影响,但是相信国运的 兴衰与陶瓷的兴衰息息相关。假如没有宣德盛世, 景德镇官窑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如果没有明 初的太平盛世,也就不可能有宣德瓷器的黄金时 代。这是笔者在研究宣德瓷器之前要略述仁宣之治 的原因。 第三章 宣德帝与他的艺术爱好 明宣宗朱瞻基于 1399年出生在北京仅把黄瓦 改成绿瓦的故元大内燕王府輨輮訛。祖父燕王朱棣为明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时年 47岁,父亲朱高炽为燕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6· · 世子时年 21岁。据说朱瞻基降生的前夕,燕王梦见 去世不久的父亲明太祖送给他一个大玉圭,瞻基满 月的那天,燕王看见他“满面英气”,他便把这孙子 和梦境联系起来,他常常对他的儿子朱高炽说:“这 孩子与我的梦境相符,是未来的太平天子”輨輯訛。 以上记载出自比较严肃的“正史”,但仍有浓厚 的神秘色彩。不过不论真伪如何,我们起码可以肯 定在襁褓中的朱瞻基,就已经得到了他祖父特别的 钟爱。 1400年燕王兴靖难之师,1402年攻克南京,建 文帝自焚,他登上宝座,第二年改元永乐。永乐元年 (1403年)当朱瞻基四岁的那年,便随祖母徐皇后 从北京来到南京輨輰訛。永乐九年当朱瞻基 12岁时,被 祖父立为皇太孙,指定他为明王朝第四代皇位的继 承人。青少年时代的朱瞻基虽然没有其曾祖父洪武 帝与祖父永乐帝的那种饥饿与战乱的经历,但也绝 不是长在深宫温室的花朵。永乐帝为了培养皇太孙 的才干,凡“巡视征讨”都要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熟 悉漠北的苦寒,体验戎马倥偬的生活。教他辨认农 具了解田家的艰辛,同时还要他攻读儒家经典,即 使在大漠的军营中,也要著名的儒生胡广等为他讲 经论史輨輱訛。总之,永乐帝一心一意要把他的皇太孙 塑造成儒家理想中的明君———一个在文治与武功 两方面都有卓越建树的帝王。年轻的朱瞻基当然崇 敬他的雄才大略的祖父,但也热爱他那体弱而又谨 慎的父亲。 永乐间,皇帝命太子率汉王与皇太孙等拜谒孝 陵,太子体肥而有足病,由两名太监扶持行走,偶尔 失足,跟在他背后的汉王朱高煦便心怀叵测地说: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当话未落音,后面应声而接 道:“更有后人知警也”。当朱高煦回顾接话人时,少 年朱瞻基的气概竟令这个纠纠武夫感到震慑輨輲訛。 1424年永乐帝病逝,朱高炽即皇帝位,第二年 改元洪熙,旋即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当年五月仁宗 病逝,其时太子尚在南京。当他奉旨北上时,南京许 多人担心汉王设有伏兵,建议太子整军或间道而 行,朱瞻基说:“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虑”輨輳訛。 他竟堂而皇之进入北京。可见朱瞻基是一个极有信 心和胆量的年轻人。 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第二年———宣德元 年,汉王高煦反,宣德帝御驾亲征,生擒高煦父子, 可谓“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接着便赦免了与高煦 有牵连的赵王,既缩小了打击面,又顾全了骨肉之 情,显示了他极高的政治才能。1406年,永乐帝用 兵安南,所耗军费极其宠大而收效极微。1431年宣 德帝毅然撤兵交趾,知难而止,节省了大量的军费, 体现了他有极明智的务实精神。宣德二年内监张 善,六年袁旗等侍宠贪渎,宣德帝严惩而不手软。宣 德四年“免山西被灾田租”,六年遣御使“巡视宁夏、 甘州农田水利”,九年“雨畿、浙江、湖广、江西饥以 应运南京及临清仓粟赈济”輨輴訛。元年七月“制止取用 民间幼童学匠艺”輨輵訛,这些决策表现了他对臣民有 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 1435年春,宣德帝染病,仅三天便猝然病逝, 年仅 36岁。就现存资料来看,宣德帝留下了诗文 约三十余篇和较高水平的绘画九幅,有田猎輨輶訛、奕 棋輨輷訛、斗蟋蟀之类的爱好輩輮訛。他对画院至为关心,宣 德画院为明宫廷绘画的极盛期輩輯訛。又比较关心青铜 铸造、雕漆和陶瓷。如召嘉兴名漆工包亮为营缮所 副輩輰訛;曾多次下诏命礼部与工部铸造铜炉;宣德二 年诛张善,严控官窑瓷器和整饬景德镇御器厂等。 以宣德帝遗留下来的绘画与宣德时的相关文 献为根据,笔者以为,宣德崇尚宋代艺术,而且特别 欣赏宋代陶瓷。如保存在大陆与台湾的宣宗墨迹, 其画风都属所谓“浙派体系”(即南宋院画风格)。美 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宣德二年御笔《猎犬 图》竟与北京故宫所藏宋李迪《猎犬图》极为相似。 毫无疑问,宣德绘画受到南宋宫廷画派强烈的影 响,而宣宗在铸造鼎彝的诏书中屡屡提到选择“内 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 图进呈,开冶鼓铸”輩輱訛,他铸造铜器时要选用宋元瓷 器的造型,可见他对宋代诸名窑也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明王朝设置在景德镇的御器厂在他执政期间 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第四章 宣德窑的烧造上、下限与 明王朝对它的管理 众所周知,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 两个最重要的依据。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却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宣德官窑来说,尽管我们拥有 成千上万的出土标本和各式各样年代可靠的传世 瓷器,但也不可能从实物上知道宣德官窑由哪些机 构管辖,更不可能知道这机构的品秩以及工匠的待 遇等问题。因为瓷器遗物与遗迹,很难反映政治制 度方面的情况,而要想了解这些情形,研究文献就 要比研究实物好得多。但又由于文献史料不可能翔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7· · 实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瓷器的烧造过程,更不可能具体地描绘瓷 器的形状、色泽与纹饰。因此,要想了解宣德瓷器的 工艺特征与艺术风格,研究遗物又要比研究文献更 为有利。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宣德官窑的实物史料 显然比文献史料更为重要,更为丰富,因为它既可 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又可检验文献史料的真伪; 而文献史料尽管有一些局限,甚至还可能存在着某 些错误,但只要细心辨析,也有可能从中获悉一些 实物史料所不可能提供的历史信息。虽然有关宣德 窑事的文献十分稀少,笔者以为还是很有必要做出 考察。 就元、明、清三代文献来看,有关景德镇官窑的 记载以元史最为翔实。《元史·百官志》记忽必烈在 灭宋之后的第二年至元十九年(1359年),便在著 名的瓷城浮梁景德镇设置了唯一的一所为皇家生 产瓷器并兼造棕、藤、马尾笠帽的官窑浮梁磁局。其 时的磁局由将作院(为皇帝制造工艺品的一个庞大 的机构)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管辖,磁局长官称大 使为正九资品,掌管官匠八十余户輩輲訛。 1368 年朱元璋推翻蒙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 国,明王朝是否接管了蒙元官窑?如果没有的话,明 官窑又是如何建立的呢?可惜的是明代官书明实录 与明会典竟无只字记录,只有晚明和清初的地方志 书中才出现洪武二年(1369年)与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于景德镇珠山建立官窑的两种说法輩輳訛。长 期以来人们虽热衷于明御厂设置之年的讨论,但没 有什么进展,直到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麓明初地 层中出土了铁料书写的浮梁县丞赵万初监造的白 瓷瓦和大量的与元青花风格较为相近但又有所不 同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之后,经与文献记载相互印 证,人们才相信明官窑是元官窑的继续,明王朝早 在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置了御器厂輩輴訛。1982年以后 该地又有大量的刻印永乐年制的官窑瓷器出土, 证实永乐官窑产品极为优异。本文讨论的宣德官 窑显然是永乐窑的继续輩輵訛。然而明王朝在前一个皇 帝殡天之后,继承皇位的新皇帝都有停止烧造的诏 令。明宣宗于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即皇帝位,但 他是从什么时候开窑烧造的呢?明王朝又是怎样管 理宣德官窑的呢? 1.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谓:洪武初镇 如旧,属饶州府浮梁县,始烧造岁解,有御厂一所, 官窑二十座,宣德中以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 罢”輩輶訛。 2. 清康熙廿一年《浮梁县志·艺文志》录明嘉 靖十九年詹珊《重建敕封万硕师主佑庙碑记》谓: “至我朝洪武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洪熙间少监 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建庙厂内曰师主者,姓赵名慨, 字叔明,尝仕晋朝,道通仙秘,法济生灵,故秩封万 硕,爵视候王。以其神异足以显赫今古也”輩輷訛。 3. 明《宣宗实录》洪熙元年九月已酉条谓:“命 行在(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 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輪輮訛。 4. 同书宣德二年十二月癸亥谓:“内官张善伏 诛,善往饶州监造瓷器,贪黩酷虐,下人不堪,上命 斩于市,枭首以殉”輪輯訛。 通过以上文献可知: 宣德官窑是由营缮所丞直接管理,所谓“营缮 所”为工部下设机构之一,从明代文献来看,朱元璋 取得政权之后,没有设置像元王朝那样的资品高于 工部的将作院(笔者按:元代将作院使正二品,工部 尚书为正三品)而是降将作院为将作司,并由工部 管辖,《明史·职官一》记“洪武廿五年置工部营缮 所”,该条下以小字补注谓:“改将作司为营缮所秩 正七品,设所正、所副、所丞各二人,以诸匠之精艺 者为之”輪輰訛。再参照前揭文献 2,可知宣德间专督景 德镇御器厂的“营缮所丞”就是行在(北京)工部下 面的七品衙门营缮所中官阶最低的所丞(正九品), 不过不可小看这个所丞,因为这个职务在明初是由 画家或巧匠担任的。如永乐时著名的山水画家郭 纯、弘治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林良等,就曾担任过 这一职务輪輱訛。然而管理宣德官窑的所丞,却不见记 载,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前揭文献均能相互印证,如文献 2说张善来景 德镇督陶在洪熙末,文献 3宣宗命行在(北京)工部 在饶州烧造白瓷亦在洪熙元年九月,明仁宗于永乐 廿二年十月即帝位,洪熙元年五月病逝,在位不到 一年,宣宗于当年六月即皇帝位第二年才改元宣 德。所谓“洪熙末”即洪熙元年九月以后十二月以 前,以上文献证实明官窑并未因洪熙帝的病逝而停 烧,也就是说,宣德帝于其父驾崩后的第三个月就 已派少监张善驻镇烧造了。不过笔者以为应予注意 的是詹珊文中提到的张善的职务“少监”。《明史·职 官三》记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内官监职秩谓:凡内官 监十一曰 神宫监 尚宝监 孝陵神宫监 尚膳监 尚衣监 司设监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8· · 内宫监 司礼监 御马监 印绶监 直殿监 皆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正五品 ……輪輲訛。 把詹珊的碑记与明史相印证可知,宣宗在洪熙 末派往景德镇的监造少监张善,其职秩为正五品, 比管理景德镇御器厂的工部营缮所丞(正九品)要 高得多。景德镇御厂既由营缮所丞管理,又由品秩 较高的内官监造,这是明宣宗在即位之初对官窑的 烧造极其重视的标志。 关于烧造情况还有如下史料: 1.《明宣宗实录》宣德五年九月丁卯条:罢饶 州烧造瓷器,于行在工部奏遣官烧造白瓷龙凤纹器 皿毕,又请增烧,以上劳民费物。遂命罢之輪輳訛。 2. 明·李东阳等撰《大明会典·工部·窑冶》条: 宣德八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 员,送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 三千五百件輪輴訛。 前揭文献 1、2为权威史料,它们表明:在洪熙 元年九月开窑烧造的宣德官窑经历整整六年,于宣 德五年九月停烧,三年后再度恢复,并有具体的烧 造量,这个数量显然是惊人的。宣德八年至宣德十 年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景德镇御器厂是否能完成 这个任务已不得而知,但人们确信宣德窑随着宣德 帝的病逝而宣告结束。因为正统初年的明王朝由号 称女尧舜的宣德帝的母亲张太后执政,张后崇尚节 俭輪輵訛,景德镇御器厂自然停止烧造。中国硅酸盐学 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有影响的著作,该书 谈到宣德官窑瓷器时说:宣德八年(1433年)决定 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这样巨大的数 量在当时决非一、二年能烧造完成的,但两年以后, 已是正统元年(1436年),这些未完成的数字,必然 要在正统时继续烧造。接着该书又说:“正统初年对 宣德时期未完成的部份产品,仍书宣德款”輪輶訛。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极大胆极惊人的论断, 假如宣德官窑在正统时还继续烧造并且烧造物尚 写宣德年款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就必存在一个没 有宣德帝的宣德窑,依此推测,现今出土与传世的 有纪年款的宣德官窑器,必有一部分是正统时代的 制品,正统时制造的宣德器和宣德本年制造的瓷器 一模一样呢?还是有所不同呢? 笔者以为这个大胆的假设没有任何根据。因为: 1.《明实录·英宗实录》宣德十年正月壬午条, 记英宗即皇帝位诏谓:“各处罢办诸色纻丝,纱罗段 匹及一应物件并续造段匹、抄造纸扎、铸造铜钱、烧 造饶器、煽炼铜铁、采办梨木板及各处烧造器皿、买 办物料等件,悉皆停罢。其差去官内外官员人等,即 便回京,违者罪之”輪輷訛。 2. 前揭清康熙《浮梁县志·陶政》:“宣德中以 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罢。” 3.《明史·食货六·烧造》条:正统元年,浮梁民 进瓷器五万余件,偿以钞,禁私造黄、紫、红、绿、青、 蓝、白地青花诸器,违者罪死輫輮訛。 4. 明·焦竑《玉堂丛话·卷四》记明英宗问迎复 辟之事于李贤,李贤对英宗说:“天下人心明归陛下 者,以正统十数年间,凡事节省,与民休息,故尔。上 悚然大悟”輫輯訛。 5. 明·李贤《天顺日录》记:“宣庙崩,太后(指 宣德母亲张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 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輫輰訛。 上揭文献 1记明英宗即位后即停止烧造“饶 器”(景德镇属饶州,此处饶器指宣德官窑器)。文献 2地方志中,正统初罢专管烧造的工部营缮所丞记 载可与英宗即位诏书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文献 4与 5记载英宗即位之初,凡事节省,与民休息,必无继 续烧造宣德官窑的可能。文献 3记浮梁县民于正统 初进贡瓷器事,显然是正统间罢烧造的一个反证, 假如正统初景德镇还在续造御器的话,浮梁县民决 无贡瓷的可能。 以上考察证实:宣德御厂在宣德纪元前四个 月———洪熙元年九月就开窑烧造了(前揭《中国陶 瓷史》把明实录的记载误写成宣德元年九月)輫輱訛,宣 德十年正月,因宣宗病逝而停烧,也就是宣德官窑 的烧造期比《中国陶瓷史》和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 瓷》文物教材中所说的宣德元年要早一年,其结束 之日并未延续到正统初輫輲訛。因此,当今公认传世的 有年款的宣德器,与景德镇珠山宣德地层中出土的 宣德器,绝不可能是正统时代的制品,《中国陶瓷 史》关于宣德官窑烧造上、下限论断均无根据。 第五章 宣德窑器的运输、储存及其他 1.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饶州府志·陶 政志》谓:“陶成分限解京,解官费于浮梁县贮库砂 土,上工夫工食余剩银两内支,往时皆水运达京, 由陆路运者,中官裁革后始也,后潘太监复设水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89· · 运,甚便”輫輳訛。 上揭文献显然是记明御厂产品的承运情形,所 谓裁革中官者,指嘉靖朝用地方官督陶事,而潘太 监者指万历年间臭名昭著的督陶兼矿税太监潘相輫輴訛。 往时皆水运达京者,指明嘉靖以前,御厂产品取水 路运京,这个“往时”当然包括宣德朝。 2. 明正德六年(1511年)《饶州府志·公署·本 府·鄱阳县》条谓:御器厂,即旧少监厅,在月波门 外,宣德间创。每岁贡瓷,太监驻此检封以进輫輵訛。 把这一段记载印证康熙志中的“陶成分限解 京”条,可证宣德器取水路运京。正德志中的旧“少 监厅”者,当然是指宣德初年少监张善设立在鄱阳 县县城负责御器水运事务的办公厅。 从以上记载可知,宣德官窑瓷器烧成之后,由 解运官从景德镇昌江水运至鄱阳县(南宋人蒋祈 《陶记》有“运器入河以凭商算谓之‘非子’”的记载, 可见南宋瓷器亦由水路运出,其时的昌江水位较高 可以通航)輫輶訛,交少监厅检封之后,再由长江入大运 河直达北京。 3. 前揭《大明会典》:“凡江西烧造金黄并青绿 双龙凤花、素、圆、匾、瓶、罐、爵、盏等器送内承运库 交收,光禄寺领用”輫輷訛。 4.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又谓: “内承运库,掌印太监一员,近侍佥书十余员,掌司 等官数十员。职掌库藏。在宫内者曰乐裕库宝藏库, 皆谓之里库。其会极门、宝善门迤东及南城瓷器等 库,皆谓之外库也”輬輮訛。 文献 4证实宣德官窑瓷器无论是皇室用瓷还 是朝廷用瓷,都得交内承运库收存,其时有专门收 藏瓷器的专库通称“外库”,其地在会极门、宝善门 迤东的南城一带。 宣德窑使用的工匠,显然是元代在籍匠户的后 裔,因为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之后,全面继承元王 朝特有的匠籍制度,只在洪武二十五年略作改动。 宣德时亦如洪武,但工匠的数量随着社会的安定, 生齿必然日繁,其在籍匠户,显然比元代和洪武、永 乐时增多。文献记载,明宣宗也较为关心工匠: 1.《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三月丙戌对行在工部 曰:“朕惟工部掌百工山泽之政令,度民力因地利顺 天时以成国家之务……今天下工匠数倍祖宗之世, 而畏避亡逸者多,当思抚绥爱民之道”輬輯訛。 2. 同书记宣德四年三月,帝就工匠问题谕工 部尚书郭敦曰:“官府但知役之,而不知养之,岂政 理哉,凡工匠役内府者悉月给食米三斗”輬輰訛。 3. 同书记宣德元年五月庚子谓:“命行在工 部,凡用工、军民人匠,每月人与米五斗,钞四锭,盐 一斤,如洪熙之制”輬輱訛。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工部营缮所丞管理下的宣 德官窑中的陶匠,每月报酬还算优厚。明代史学家 何远乔,高度评价宣德帝的善政之后,还说到工艺 品的制作,他从其时的“木埴器用精坚殊伦”中看到 宣德时“无呲窳偷堕之风矣”輬輲訛,器物精美,工匠勤 奋,证实宣德帝有较高的审美要求,工部或督造内 官认真负责,工匠们有较为合理的报酬,因而有一 定的劳动兴趣。 综上所述可知: 宣德官窑瓷器从景德镇由水路经昌江入鄱阳, 再由鄱阳湖至长江北运至京:无论是御用器还是朝 廷用瓷,均交北京内府尚缮监与内承运库收存;为 宣德官窑执役的陶匠待遇较为优厚,御厂拥有工匠 的具体数字,虽无从探索,但从宣宗的言词中可知 比洪武与永乐时期要多得多,即所谓“今工匠数倍 于祖宗之世”。这些也许是宣德官窑优质高产的原 因吧。 下 篇 第一章 传世与出土宣窑瓷器的史料价值 明洪武帝有国三十一年,永乐帝二十二年,成 化帝二十三年,宣德帝在位仅仅只有十年,明初几 位有影响的帝王以宣德帝国祚最短,但宣德窑器却 以质优量多而称著,我们可从保存在台北故宫明初 诸朝官窑瓷器,窥见到一些情形,就该院公布的目 录来看清宫旧藏輬輳訛: 洪武器 7件;永乐器 232件;宣德器 1774件; 成化器 576件。 以上数字表明,宣德官窑瓷器不仅比洪武永乐 朝多得多,而且也比晚于它的成化窑器多一倍以上。 综览全世界大博物院的关于明初官窑瓷器的 收藏目录,似乎都以宣德瓷器质量最好,数量最多。 就目前所见的宣德官窑瓷器来看,其来源可分 两大类: 第一类为传世品。虽然世界各大博物馆与著名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90· · 的收藏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宣德器,但以台北与北 京故宫藏量最大也最为重要。前揭台北故宫藏有宣 德器 1774件,北京故宫藏有 700余件輬輴訛。台北故宫 的宣德器均为清宫旧藏,而北京故宫的藏品只有一 部分为清宫旧藏,而另一部分为 1949年以后所征 集(如北京著名的古玩商孙瀛州就捐赠一批数量极 为可观的宣德器)。显然台北故宫的藏品权威性比 较大,史料价值也比较高,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者大 部分都有可能是宣德年间从景德镇御器厂运往北 京大内入藏的。 第二类为出土物。就目前所见的考古资料来 看,明人墓葬中很少见到宣德官窑瓷器。现今的所 谓出土物即指景德镇珠山明御厂遗址出土的大量 宣德官窑的残破瓷片,以及根据出土破片复原而 成的瓷器,这些资料主要集中在景德镇陶瓷考古 研究所。 如果把台北、北京故宫的传世品与景德镇的出 土物相比较,其价值显然两样: 前者完美无缺而后者则破碎不堪;前者为景德 镇御器厂运往北京的高质量的贡品,而后者则是被 御器厂淘汰的手工业垃圾。如果从观赏与经济价 值上说,后者显然不可与前者同日而语。然而从学 术研究的角度看,后者似乎比前者更为重要,这是 因为: 一、出土物的烧造年代绝对可靠,而传世品则 有真伪问题。 出土物的出土地点是明王朝设置在景德镇珠 山的御厂遗址的大院之内,绝大多数出土物都有地 层关系可考。 而传世品即使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也有年代方 面的问题。因为: 1. 众所周知,故宫藏品虽来自清宫旧藏,但清 宫中却没有保存宣德时代的入藏记录或其他相关 的明代资料,也就是说清宫所藏宣德器不一定都是 从宣德时代一代一代传到溥仪出宫之前的遗物。据 国立故宫博物院与中央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编 印的故宫瓷器接管记录,清宫所藏明代瓷器均集中 在宁寿宫花园内的景祺阁及景阳宫前殿,接管前 “各有大橱十架分窑别具,井然有序,仍具乾隆时代 之规模”輬輵訛。以上记录证实清宫旧藏宣德器不仅没 有宣德时代的进库记录,就是乾隆时代的收藏记录 也没有,因为目睹者只感受到存放形式上具有“乾 隆时代之规模”。 2. 宣德窑名重当时,日后的仿品汗牛充栋,从 有关资料上看,宣德官窑瓷器在宣德帝去世后的三 十年———即成化早期景德镇御厂就有仿宣德书款 的青花瓷器生产輬輶訛。明万历年间的昊十九能“杂作 永宣二窑俱逼真者”輬輷訛,清康熙、雍正间的郎窑仿古 酷肖,清人说过“今之所谓成、宣者皆郎窑也”輭輮訛。谁 能担保清宫旧藏宣德器没有混入晚明人和清人的 仿品呢? 3. 1980年台北故宫童依华女士利用该院藏品 所作宣德特展,展出清宫旧藏的所谓宣德器 128 件,其中有膺品 61件被童女士定为“宣款器”——— 即有宣德年款,但不是宣德年间的遗物,而是宣德 以后的仿品輭輯訛。 4. 1982年景德镇珠山明永乐后期地层中出土 了一件梵文青花大杓,1994年珠山东侧永乐前期 地层中又出土了一件满绘潮水纹的青花冲耳三足 大炉輭輰訛。与前者相同的大杓台北故宫曾有一件传世 品,与后者相同的青花大炉北京故宫藏有一件,但 两院的记录都说是宣德年间的制品輭輱訛。 从以上资料看,台北与北京故宫所藏宣德瓷不 仅仅混有后仿之物,而且也混进了一部分无款的永 乐瓷器。而上海博物馆亦藏有宣德器 130件,近阅 目录发现混入了不少的永乐无款器,真正的宣德器 只有 50件左右。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看,传世 品———即使是清宫旧藏,其年代就不如明御厂故址 出土的有地层关系可考的破碎瓷器可靠了。 二、出土物之品类比传世品更为丰富。 由于使用时的损耗和历年来的天灾人祸,当年 从景德镇运往北京的宣德官窑瓷器,即使能保存到 现在的话,也不能完整无缺,应有尽有。也就是说清 宫所藏宣德瓷器只是当年上贡品中的一部分或者 一小部分,而另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都已随着时代 的推移而消逝。因而传世品即使是年代可靠的传世 品,也不能反映宣窑产品的全貌。 而出土物特别是瓷窑遗址中的出土物则有可 能揭示产品的全貌。这是因为: 瓷器是一种要经过高温烧成的硅酸盐材料。不 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把黏土制成的泥坯放在高温 中烧成瓷器时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也就是 说陶瓷业是一个不能杜绝次品和废品的行业。而作 为给皇帝生产瓷器的御器厂,为了确保帝室用瓷的 质量,往往都要超额烧造,也就是说,皇帝如果需要 十个盘子,御厂就需要做二十个或者更多一些的泥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91· · 坯入窑烧成,在烧成之后再挑选十个合格品上贡, 其余的就必须淘汰。也就是说,凡当年烧造过的产 品,遗址上就会留下该产品的残片。正因为如此,现 今可靠的传世品几乎都能在遗址中找到相关印证 的残片,而根据遗址中的残片复原出来的一些瓷 器,又有许多未见诸传世品的所谓“孤品”或“绝 品”。比如珠山出土的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碗、盘及 靶盏等就没有传世品,而青花五爪龙纹蟋蟀罐以及 白釉红彩红款龙纹靶盏等,则更是绝无仅有之孤 品。因此珠山遗址几次出土的破碎物比传世品远为 丰富。如能全面发掘精确统计,还有可能弄清当年 产品的全貌,以及当时各类产品的比率。 三、出土物能反映当时生产面貌。 众所周知,传世品乃至窑址以外的出土物都是 经过搬运离开了生产场所的瓷器,瓷器上虽能留下 某些生产工具的痕迹(如陶车快轮或慢轮痕迹)与 画工的笔触,但有一些工具或辅助工具则不可能在 陶瓷产品上留下痕迹,如窑炉、匣缽、施釉器具等。 因此,要想从传世品或者窑址以外的出土物研究当 时生产过程是难以做到的。由于窑址以外的瓷器, 脱离了生产场所,从这个角度上看,它们是孤独的 瓷器。 而瓷窑遗址上出土的瓷器,往往和 生产工具堆积在一块,如匣缽、垫饼等, 也在生产遗迹的附近,如作坊或窑炉遗 迹等,因此极有利于我们复原当年的烧 造实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窑址 上的出土物称之为“有机的瓷器”。例如: 在 20世纪 80年代笔者根据窑址出土的 匣缽、套缽以及粘在套缽上的瓷器残片 复原出来的宣德官窑红釉以及青花中小 型碗、盘的装烧方法———即使用瓷质罩 缽再装匣入窑烧造方法,是一种确保瓷 器烧成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从未见诸 文献,只有通过考古资料方能复原的装 烧方法。又如:窑址出土的宣德瓷器绝大 多数都成窝状堆积,每一窝的品种大致 相近,如 1982年出土的青花龙纹梅瓶与 花卉纹梅瓶残片都在今市政府大院水井 以南的一个小坑中出土;1993年出土的 蟋蟀罐都集中堆积在明御厂东院南角, 带座盖的青釉与白釉的无款梅瓶残片又 堆积在一个淘泥坑边。这些遗迹表明宣 德御厂的次品或者废品都是分类摧毁、单独埋藏 的。可见其时的管理之严。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窑址出土瓷器虽残缺不 全,破烂不堪,但和传世瓷器相比较,有年代可靠、 品类丰富、便于复原生产过程等特点。由于窑址出 土物有传世品不可取代的优越性,故本文就以景德 镇珠山———明官窑遗址中的出土物为根据,对宣德 官窑器作出研究。 第二章 出土宣德官窑瓷器的品类与性质 一、宣德遗物的发现 明御厂遗址在今景德镇珠山路以北斗富弄以 南,东与中华路相连,西为东司岭,总面积约为 54300平方公尺。 明御器厂设置于洪武二年,明亡之后被清政府 接管,晚清时代毁于洪杨之乱,清同治间重建,辛亥 革命后为商店和民居,现为高楼林立的景德镇市政 府大院和政府宿舍区。明御厂地面遗物除南门水井 一口外,其他荡然无存輭輲訛。 自 1982年景德镇市政工程处在珠山路———明 明宣德瓷器出土地点示意图 图例: ———现代街道、建筑 ┄┄ 明御器厂范围 # 明代古井 1982 年出土地点:A1 A2 A3 A4 1983~84 年出土地点:B1 B2 1988 年出土地点:C1 C2 C3 1992~93 年出土地点:D1 D2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92· · 御厂南大门前铺设地下电缆挖出永、宣官窑瓷器残 片以来,马路的翻修,中华路(明御厂东门及东围墙 一带)煤气管道的铺设,以及市政府西墙内的宿舍, 东墙内外商品长廊的修建和珠山顶上的龙珠阁的 改建等,都有明洪武至万历时代官窑遗物和遗迹出 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都曾作过 抢救性的清理和发掘。关于宣德官窑遗迹与遗物的 发现,较为重要者有下列数次。 1. 1982年景德镇市政工程处在珠山路铺设地 下电缆线,我们在东起中华路,西至公馆岭前的一 条长约 160公尺的沟道中,清理发掘出大量的宣德 瓷片和叠压在宣德瓷片之下的永乐官窑瓷片,并于 中华路口市政府南围墙前发现一座窑炉遗迹,遗迹 堆满了匣缽、垫饼和红釉瓷器残片,红釉瓷器大多 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官款。窑炉遗迹虽被以后的 墙基打破,保存不算完好,但规模仍能辨别。联系周 围窑具与瓷器残片以及相关文献,该窑为宣德年间 烧造红釉瓷器的窑炉即文献记载中的所谓“色窑” (用于专烧高温颜色釉的窑炉)遗迹。 2. 1983年 7月,景德镇珠山路铺设水管。1984 年又在同一地点翻修马路,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又在 470平方公尺的范围内清理发掘出大量的永 乐、宣德官窑瓷器,按重量计,残片约有十吨,宣德 瓷片在 60%以上。 3. 1988年 11月,景德镇市政府在明御厂西院 的东司岭下修建食堂时,发现明御厂遗址和东司岭 之间的一条长约 17公尺、宽 1.5公尺的沟道,沟道 内填满了正统时代的青花龙纹大缸残片。在沟道底 层(离地表深约 2公尺)发现宣德瓷器残片,虽然不 多,但都能复原,且为稀有品 种,如:著名的青花斗彩莲池鸳 鸯纹盘、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 碗盘,青花填矾红花缽,以及无 款的黄地堆绿龙纹盘等重要遗 物就在这沟道的底部出土。 4. 1992年年底至 1993年 3月,景德镇市政府在明御器厂 东院(即中华路西)修建商品长 廊,动土面积约为 3000平方公 尺。我们在离地表深约 1.4~1.6 公尺的白尾砂层下(即淘洗瓷 泥时抛弃的粗砂)发现了大量 的宣德官窑瓷器,而且都成窝 状堆积,其中除仿龙泉青釉和仿 元枢府白釉带座加盖的梅瓶以及部分蟋蟀罐无纪 年官款外,其他均有六字年款。 关于宣德官窑瓷器残片除以上四次之外,1988 年 4 至 5 月市政府在中华路铺设煤气管道,1996 年改建下水道时都曾有发现,特别是 1996年的发 现由于工程紧迫,地层扰乱和不法分子的哄抢,我 所获得的瓷片均难以复原,至感遗憾! 二、关于出土宣窑残器的分类 对中国古代陶瓷,大约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 按用途分(如食器、饮器、祭器之类);一种按瓷器的 形色分(如瓶、罐、釉、彩之类);第三种按瓷器的成 型工艺和最后的一道烧成工艺来分类,这一分类方 法仅在景德镇地区流行。它的产生,也许是为了方 便成本核算。现在笔者就想利用景德镇根据烧造特 征制定的分类法,观察出土遗物。 (一)以成型工艺特征分类 1. 圆器 即是要求规格一致又便于大量生产的一类瓷 器。这类瓷器在成坯时都使用内模,仅在外壁进行 镟削加工,出土宣德器中有各式碗和中小型盘、 碟、杯盏之类(直径在 30厘米以上的盘子则不用 内模)。 2. 琢器 即在成坯阶段里、外部需进行镟削加工的瓷 器。宣德窑典型产品如梅瓶、各式盖罐、香炉、大盘 和敛口缽等。 3. 印器 即使用外模或内模,再在模具内或外按压成型 一九九三年初在市政府东院围墙发掘宣德官窑遗址现场照片 (自北向南方向拍摄)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93· · 的瓷器。宣德出土物中有各种异形鸟食罐、编笼花 瓶以及仿伊斯兰金属器而烧造的青花扁壶等。 4. 镶器 即把瓷泥拍打成片,再把泥片粘接成型的瓷 器。出土物中有四方、六方、八方花盆、仿伊斯兰八 方烛台、笔盒等物。 (二)按瓷器最后一道烧成工艺分类 1. 高温釉 即在 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的瓷器。出土 物中计有:a.白釉,b.祭红,c.宝石蓝釉,d.天青(淡灰 蓝色釉),e.仿龙泉青釉(厚青釉),f.淡青釉(即薄亮 青釉,花瓣形碗盘),g.紫金釉,h.仿建窑黑釉,i.仿哥 窑纹片釉,j.仿宋铁红釉,k.仿汝细开片青釉(出土 物中有无款敛口小缽)。 2. 低温色釉 即最后一道工序在 1000℃以下烧成的瓷器。 这类瓷釉以铅或硝酸钾作熔剂,一般都挂在已烧成 的瓷胎之上。以铅作熔剂的有:a.浇黄,b.瓜皮绿,c. 洒蓝。以硝酸钾作熔剂的低温釉有:a.孔雀绿釉,b. 蓝绿斑釉(未见传世品或为不成熟的仿钧产品)。 3. 彩瓷类 釉下彩即在泥坯上加彩的瓷器。最重要的有: a.青花,b.釉里红,c.铁绘(出土物中有铁绘莲纹 盘),d.蓝地白花(萱草盘),e.白地赭花(牡丹纹盘), f.红地白花,g.白地填祭红(如三鱼三果靶盏之类)。 釉上彩:a.白地矾红彩(出土物中有白釉红龙 靶盏),b.斗彩(如莲池鸳鸯纹盘),c.青花填矾红彩 (如大花盆),d.黄地青花(出土物中有大、小撇口 盘等)。 从以上考察来看,宣德官窑瓷器可谓品类丰 富,花色齐全。彩瓷类除创于清康熙间的粉彩以外, 以后流行的品种在宣德时都已具备了,真可谓应有 尽有。 三、出土瓷器的性质 综览历年来发现的宣德官窑残器及碎片,除 1982年在色窑遗迹附近发现的红釉瓷片与大量的 废匣缽、垫饼和因倒窑而产生的粘渣混合堆在一起 之外,其他地点的残器和碎片都呈现窝状或小堆 状。堆与窝的大小虽然不等,但堆或窝中的瓷片造 型都大致相近,除土、砂之外,极少混有匣缽和垫 饼。如 1982年发现的青花螭龙纹与茶菊纹梅瓶,都 集中堆在珠山路中段的一个下陷的小窝中。1993 年在市政府东院发现的青花蟋蟀罐也都摞在一起, 有盖和座的仿龙泉青釉和仿元枢府白釉梅瓶残片 则挤在一个废弃了的储泥池边,青花龙纹与白釉刻 龙纹大碗的残片则集中摞在尾砂之中。窑基附近发 现的红釉瓷显然是在烧成过程中自然破损或变形, 出窑后就和废窑具一道被抛弃了。因而与窑具堆在 一起的瓷片都难以复原,即使复原也是变形严重的 废品。而其他地点发现的瓷器,则是比较完好的器 皿,因故而被人砸碎,如不被后代扰乱,发掘又比较 细心的话,几乎都能复原成相当完好的瓷器。 如果把明御厂遗址发现的洪武、永乐、成化、正 德和宣德瓷片出土时的情景相比较: 洪武、永乐、成化、正德瓷片的堆积面积比较大 (即成片状堆积),堆积物里的品种也比较复杂(既 有盘碗,也有瓶罐)輭輳訛。 而宣德瓷片的堆积面积则比较小(即所谓成窝 状堆积)。每一窝出土的瓷器器型相同(即盘碗与瓶 罐绝不同窝出土)。 以上遗迹表明:洪武、永乐、成化、正德窑器在 烧成之后,都先搬进仓库,再在库中进行挑选,上品 瓷器选出上贡后,再把多余的或者不合格的瓷器放 在一地一起砸碎,然后从摧毁地挑出,埋藏在荒地 中。故上述出土瓷片成片状堆积,品种也比较多样。 而宣德窑在处理贡余瓷器时则不集中砸碎,而 是把贡余之物运往荒地,再分类放置,然后逐一砸 碎的。故宣德官窑瓷片呈窝状堆积,每一窝出土物 的器型都大致相同。 宣德瓷片为什么会成窝状堆积,每窝的器型为 什么会大致相同呢? 无言的遗迹表明:宣德御厂有严格的管理制 度,即在处理落选瓷器时,先要把落选之物按类型 分别放置在荒地,然后再待人按账清点,账物相符 后,再由另方面的负责人监督销毁。否则的话,器型 相同的瓷器残片就不会在一个小窝中出土了。 看来宣德窑处理落选贡品比洪武、永乐、成化、 正德更为严格。这种“分类放置,监督销毁”的制度, 很可能制定于宣德二年十二月诛张善之后不久。宣 德帝的作法显然是有感于督陶内官张善窃取落选 御器“分馈同列”一案,这种作法是为了严防落选御 器被窃輭輴訛,流向社会而采取的一项较为周密的措 施。这也是文献失载,遗迹揭示出来的一个不为人 知的史实。 综观用宣窑遗址出土残片复原而成的器皿,其 土 与 火 的 艺 术 94· · 性质可分如下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多的一类次品———即微有瑕疵 的瓷器。如稍变形的盘子(青花柿纹盘)或发色不匀 的梅瓶(带盖刻龙纹祭红瓶一面色浓一面色淡),或 年款或彩绘稍嫌草率的瓷器,如应龙纹浅缸之类。 第二类为试制品 如有绿、蓝两色斑点的低温釉盘和碗,它们很 可能是仿宋钧窑窑变釉而不成功的产品。仿建窑黑 釉瓷碗(底部尚未挂釉写款)、用铁料书写年款的铁 红釉碗,以及有红、褐、蓝三色斑点装饰的僧帽壶残 片,这些遗物都很有可能是尚未形成产品的试制 品,故不见遗物传世。 第三类为贡余品 众所周知,陶瓷是最容易在烧成过程 中出现瑕疵的手工业品。当时的御厂为了 确保御器的质量,往往都要超额烧造,当 完成宫廷需求的数量之后,除部分次品之 外,也会有一些没有瑕疵的瓷器,因上贡 数足它们便成为贡余之物了。由于宣德帝 不让臣民使用有瑕疵的御器,那么没有 瑕疵的多余之物就更不能使用了。于是 这些没有毛病的瓷器也不能获得比次品 稍好一些的命运,它们也和次品一道,都 只有一个粉身碎骨的结局了。 第三章 饮食器与祭器 一、饮食器 明崇祯间著名学者宋应星在其《天工 开物》一书中述及白瓷时,把景德镇瓷器 分为圆器与印器两大类,他所说的圆器就 是碗盘杯碟,并认为这些“亿万大小杯 盘”,“乃生人日用必须,造者居十九”輭輵訛。 就中国古代瓷窑来说,除了以烧造花 盆为主的河南禹县八卦洞宋代钧窑与烧 造紫砂壶盆的江苏宜兴窑外,其他窑场的 产品均以碗盘杯碟为主,几乎没有例外。 就景德镇历年来出土的宣德瓷器来 看,其碗
本文档为【明宣宗与宣德官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50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0
浏览量: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