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

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

举报
开通vip

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施希 指导教师 李明 摘要:从2000年起,电视真人秀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它俨然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容忽视的 电视文化奇观。但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迅速盛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创新,观众审美疲劳,收视率不高,这受到上至广电总局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 概括了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其次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缺乏差异化的原因;最后探讨 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差异化创新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同质化;差异化;创新 ...

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
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施希 指导教师 李明 摘要:从2000年起,电视真人秀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它俨然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容忽视的 电视文化奇观。但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迅速盛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创新,观众审美疲劳,收视率不高,这受到上至广电总局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 概括了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其次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缺乏差异化的原因;最后探讨 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差异化创新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同质化;差异化;创新 Comment on the Differences of TV Reality Show in China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I Xi Tutor LI Ming AbstractFrom 2000 onwards, TV reality show wave at the global level rise and spread of, it seems to have become our current television cultur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wonders. But reality TV rapidly prevalent also triggered a lot of controversy in China, homogenization of serious phenomenon, the lack of innovation, the audience weary, ratings were not high, this receives to the broad electricity bureau under to common people's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put forward reality TV the same phenomenon; then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TV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difference; finally on the reality TV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innovation policy. Key words: TV reality show; Homogenization; Differentiation; Innovation 从2000年起,我们就在目睹着一个巨大的电视真人秀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 延,它俨然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新奇观。电视真人秀指由普通人(非扮 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去做自己的行动, 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样式, 它集中了纪录片的纪实性、电视剧的故事性和游戏节目的竞争性,最原始的人性和个人 隐私在节目中予以公开展示。这种新的节目形式在西方一经出现,便在短时间内凝聚了 广大观众的目光,使节目获得巨大收益。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西方的火爆,也引来国内的 众多模仿者,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播出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多个。并且电 视真人秀的理念还不断催生出其他电视节目种类,例如目前电视上频繁出现的各种选秀 节目等等,这些节目在国内兴起,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但是,纵观当前我国的电视真人 秀节目,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不但使得原先较为优秀的节目的个性消失在 众多的模仿者的阵营中,而且各个电视台也在互相竞争、对观众的争夺战中两败俱伤。 观众也会审美疲劳,收视率不高。它需要进行差异化分析,寻找一条差异化生存之路。 1 一、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不过,盛极而“滥”,因“滥”而衰,由于各个电视台在收视率的诱惑下纷 纷开办真人秀节目,致使各节目间出现恶性竞争。正如经济学“边际增减”原则所反映 的,在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获得意外成功后,它的追随者赢得的关注和收视效益却是 递减的,并且还随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追随者在陷入困境后,不着眼于人文精 神的突围和审美品质的创新,而是加速克隆与跟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节目策划缺乏新意 长期以来,受制于体制和观念,中国的电视节目的市场意识匮乏;在步入市场化后, 原有的生产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市场的需要,于是不断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电视生产经 验。从先前的游戏类电视节目到现在红透电视界的真人秀节目,其创意无一不来自欧美 国家的成功案例。作为一个成功的电视真人秀策划活动,应该注重策划活动的本身,注 重活动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商业运作模式、广告宣传等策划活动构成要件的创新,而不在于是不是照 搬了所谓成功的先例,一定要从创新基点出发来构思策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对于每一次策划都是对 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的创新,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那就无法很好的体现策划方案的价 值。也使得中国电视的不少“自创”节目则或多或少的闪现着别人的影子,显得程式化, 不自然。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在参赛资格、观众参与、评委、品牌市场、明星效应等方面存在雷同现象。(见表1) 表1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的比较 美国偶像 超级女声 参 16岁~28岁的美国公民或长期居民;不能有任何与表演强调“无门槛”,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 赛 相关的合约;不能是第一赛季的前30名或第二三赛季的论外型、不问地域,均可在指定唱区城市免费报名参加(16岁以资 前32名入围者;也不能是赞助公司、主办方、广告公司下需家长或监护人陪同)。 格 等关联机构的员工。 观 选手在每周二的比赛中公布自己的投票号码和短信代码。有31位经过筛选的大众评审在10人决赛现场担任评委。不论男女、众 投票时间定在每周二节目尾声,至少两个小时。观众可以职业、年龄,只要具有百姓眼光又愿意代表百姓说话,都可以报名 参 通过免费电话和短信投票。如果观众使用无线移动电话或参加,但不能是进入50强的选手亲属或者朋友。在比赛过程中,与 短信投 观众通过网络和短信进行投票,没有电话投票。 评 格莱美音乐奖得主、制片人、唱片公司资深顾问等。 著名唱片公司经理、资深音乐人、电视人、乐评人、作曲家、知名 委 歌手等。 品 开发了“美国偶像”商店,生产印有“美国偶像”标志的举办全国巡回演唱会,年底推出《超级女声》年度唱片及十强选手 牌 服饰、冠名商品、特制纪念品和唱片等。 的单曲等。生产“超级女声”的影音资料、书籍画册、纪念品和冠市 名商品等。 场 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亚军周笔畅、季军张靓颖纷纷与大牌娱 明 2002年胜出的凯丽?克拉克森成为娱乐圈新贵;2003年,乐公司签约,先后推出个人唱片和个人演唱会,并进军演艺界,身 星 华裔选手孔庆翔一夜成名。 价猛增光彩照人,势不可挡。2006年超女冠亚季军等也都签约天效 娱公司,推出个人唱片及巡演等。 应 资料来源:熊忠辉,周欣.选秀类节目的差异化生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 2 (二)节目形态同质化 目前,在美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中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超过100种,在欧洲各国也出现了百余种真人秀节目。在中国,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播出的真人 秀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职场类真人秀、装修 类真人秀、异性约会类真人秀、益智闯关类真人秀。其中最为受欢迎的是表演选秀类真 人秀,它的主要特点是热闹感,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 进行才艺表演,而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成为“明 星”的机会。因符合媒介发展的平民化和互动性趋势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繁多的娱乐真 人秀节目中,大约三分之二是选秀类节目,于是这类节目逐渐成为亮点,产生了广泛反[1]响。 也就是因为电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大多都是以才艺表演为主,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 的,所以形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2006年表现的尤为突出。总结2006年的中国电视,人们习惯称之为“娱乐选秀年”,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和事实依据的。在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2006年很多电视台争先恐后的加入到这种选秀节目中来,央视有《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 视有《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两档节目加入战火,使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 了三家媒体鼎立之势。再后来,平民选秀之战转变为明星选秀大战,先是东方卫视推出 《舞林大会》,紧接着,湖南卫视有《名声大震》、江苏有《名师高徒》等类似节目上 马。这还不算完,到了年底,北京电视台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演员选秀,《红楼梦中 人》的赛场遍布全国,大有“全民参选”、“全民娱乐”的架势。以至于,让所有的观 众都有一种感受,就是整个2006年,从年初到年尾,每个周末充斥荧屏的都是真人秀 选秀节目,让人无所适从。可以说,2006年是中国电视节目同质化最严重的一年。 (三)节目竞赛机制模式化 电视真人秀来到中国后,一开始就陷入了模式化的牢笼,缺少创新。其中,最为明 显的是节目的竞赛机制,也就是说,比赛的程序都差不多,没有多少新意。 据2006年国内各省级卫视台的网站节目介绍,笔者查到32个电视真人秀节目。虽然节目名称不同,但差不多都是黄金时段播出、全国海选、明星评委、分区竞赛、短信 投票,PK淘汰,有的还在比赛中新增了复活机制,以增加比赛的吸引力。节目赛制、节 目规则、评选办法几乎是千台一面,节目呈现出雷同趋势。 虽然2006年的真人秀选秀节目为了避免完全的相同,各自做了小小的调整,《超级 女声》由以往的两人PK变成现在的多人PK,《加油!好男儿》出现了由美女组成的“大 众评审团”和老外组成的“大众评审团”,以及《我型我秀》出现了“媒体顾问团”“媒 体大众评审团”,但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固定的竞赛模式更容易取得市场,一开始大家还有新鲜感,可是时间一长,难免会 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节目还不加改进的话,受众就会对此类节目有抵触心理,进而出现 怠倦、冷淡此类节目的现象,令内容创新走入穷途末路。 (四)节目定位雷同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还都不约而同的将节目定位为青春时尚、美丽个性,“梦想” “快乐”等主题在节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推举其次。事实上,与其说电视造 星节目在帮助平民实现梦想,不如说它还是在制造梦想。对于大部分人,它带来的或许 是短短一段似幻似真的准明星经历,或许仅仅是海市蜃楼的幻象。 目前电视真人秀,尤其是选秀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缺点是过分追求形而下的“快 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导致节目人文内涵缺失。在一些选秀节目中,文化的 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的是感官刺激功能和 游戏功能—文化被“娱乐化”了。 3 对此,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表示担忧:“这类节目把自我表现娱乐化、游戏化,过分挑逗个人表现欲,使之无限膨胀。民众难以准确地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令[2]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以丑为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第一个审美误区。为了争夺观众的眼球,不惜以“丑” 来吸引观众。并且通过评委和选手的对比塑造出一种权威和平民的反差,允许评委对选 手进行各种尖刻的评价,甚至将这种反差和讽刺作为一种看点提供给观众。变相美,是 电视选秀节目的第二个审美误区。为了博出位,选手自发或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疯狂行动,让本来 朴素的大众感到失望。男人宽衣解带出写真,女人炒绯闻。 目前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大同小异,都停留在非常表面化的层次上,难以确立自己的 独特性,易于被复制;从节目发展的角度来看,缺乏思想内涵的肤浅节目很难保持长久 的生命力,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遭到淘汰。 二、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缺乏差异化的原因分析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严重同质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电 视是一种现代大众媒介,如果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要求它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能够 凸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显然不是苛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台一面的严重同质化 现象呢?我们有必要探究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 (一)制作者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 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前半期就敏锐地认识到,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一种现代文化 工业。因此,电视作为典型的文化工业,必然走向流水线式的生产,以应付大量的收视 需求,这样一来也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 制作者还清楚地认识到,电视是一种为消费者提供意义和快乐的文化产品,是否畅 销以充分理解为前提。一种节目模式之所以能够受电视台的青睐,其背后必然有强大的 收视背景支撑,有了经验借鉴,电视台的购买自然会有了更多收益的保障,毕竟在评判 一个节目是否成功,到底还是要看这个节目的收视率,这是最有力的保证。因此,创新 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确保收视率与经济效益,电视制作机构更倾向于生产与过去 的成功之作相似的产品。也就是说,制作者用模仿策略来降低市场风险。成功的模仿有 利于我们节省资源,引进优秀的、成熟的电视节目。据有关资料调查中国90%以上的节[3]目克隆于海外节目,和原创相比,模仿创新投人产出效益高。如果模仿国外相对成熟 的电视节目形态,开发难度和试验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因为传媒机构谁也没有确定的收视把握,所以在众口难调之下,创新节目永远是冒 险。这也正反映了电视节目的一个特点,因摸不透观众的口味,又不敢冒险,于是只能 以不变应万变,不断模仿成功的先例。所以我们在周末的黄金时间看到很多形式雷同的 电视真人秀节目,其差别只在于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而已。但是这种想在短期内抓 住观众注意力的人,忽略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只顾眼前利益 的而不注意打基础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 例如,《超级女声》塑造了一个成功的电视类型,这一类型确立了一个操作性很强 的模式,往后这个类型的节目生产起来就比较简单了,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遵循这 一类型的电视节目都会拥有较高的收视率,直到有一天人们对此彻底厌倦。 (二)电视台采用竞争性复制策略 竞争性复制策略,是指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电视台,针对具有大众兴趣的 观众市场,最大限度地提供非常相似的电视节目的一种节目选择模式。其主导原则是观 众的兴趣越一致,竞争性复制的趋势就越强,换句话说,收视率越高的节目,越容易被[4]模仿与复制。 1.节目播出时间段雷同 4 周末黄金时段一直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黄金时段”,这是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 的。大部分受众在欣赏电视节目上具有相当的时效性,特别是由于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安 排,使得夜间的收视率普遍比日间要高,夜间早期的节目收视率高于午夜时分的节目, 周末节目的收视率又要高于平时。但过于集中往往会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近年来 不少电视真人秀节目,尤其是电视选秀类节目例如《超级女声》、《绝对唱响》、《武林大 会》、《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非常6+1》等电视真人秀节目都集中在周末黄金时段播出,包括周五、六、日,造成大量同类节目拥塞的现象,也对选秀节目的健康发 展产生不良影响。 2.节目目标市场雷同 电视真人秀节目目标受众定位雷同,大多都是青少年。例如《超级女声》的受众就 是以青年人为主。有资料显示,在收看《超级女声》的受访者中,25岁以下的受访者比 例最高,为39.3%;21.7%的受访者年龄在26-35岁;17.1%的受访者年龄在36-45岁;[5]46-55岁及5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在16.5%和5.4%。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超级 女声》的主要受众人群为25岁左右的青年人。无论是《梦想中国》还是其他电视真人 秀节目,大多数选秀节目的目标受众都是18-30岁的青年人群,而在参赛选手中,多为20岁左右的少年。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 的形成时期,是人一生成长的敏感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青少年人生观尚未完全树 立,对社会认识比较肤浅,认识事物缺乏成熟、客观、冷静、理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 受到外界影响。 (三)制作者盲目重复节目成功元素 《超级女声》因为是我国首次引用了国外节目的海选、PK、复活、票选等节目模式, 对于以前的综艺节目来说是一个创新,所以一下子受到了受众的欢迎。随着《超级女声》 的迅速走红,后来一段时间内,节目制作者不断重复成功元素以追求持续稳定的高收视 率,大量经过市场证明的成功节目元素不断被吸纳、重复、综合、异化为大量二手节目。 例如,到了周末晚上黄金时间,打开电视机的人们可以从各省级卫视台中看到应接 不暇的同类型综艺节目,如山西卫视的《超级少年》、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浙 江卫视的《与星共舞》等。这些节目不是PK,就是淘汰;不是“好男”,就是“真男”,无法进行差异化竞争。他们利用类型化的优势,此类节目暂时保持着一定的收视率,这 也是节目制作方乐此不疲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虽然制作者不断重复节目的成功元素,使电视节目炸看上去丝丝入扣,甚至是生动 活泼、精彩纷呈,但看多了却难免有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的感觉。墨守成规的结果就是 电视真人秀节目甚至是整个电视节目类型化和公式化。“电视业一心追求做出广受欢迎 的真人秀节目,而且迷信之称此类节目的唯一共识就是保持现状,追随现有成功先例。 其结果是所谓的新节目,无非是老套子的重新配置。种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使电视上的[6]节目全都大同小异,看上去都差不多。” 适当吸取成功节目的元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选择性的吸取, 并且加入新的创意对其进行重组,而不能只是简单、没有意义的模仿。也就是说除了对 这些元素进行物理变化,更要进行“化学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成为 上百个克隆大军中的“另类”。 (四)受众收视趣味同质化 为什么电视台之间屡屡会出现克隆风潮,归根到底还是它们看到了收视的回报。一 个节目的创造就好比一个产品生产,只要它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生产者就会不断地扩 大生产,而同类厂家也会跟着希望能够分得市场的一杯羹。受众收视趣味的同质化使得 电视节目的创作更加重视模式化的创作,让节目产品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的生 产。 5 当前的电视制作者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受众收视兴趣的同质化,只要抓准受众的口 味,知道他们喜欢哪一类型的节目,就会按照这类性节目的模式来做,到最后这类性节 目收视率开始下滑了,再开发另外一种模式,这就是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生产的基本循 环。 例如2004年共有2亿2千万观众收看了《莱卡我型我Show》大赛的电视节目,仅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赛区城市真正收看节目的就有3千万人。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情况更加喜人,前四期节目的收视率就已是2004年的近两倍;2006年,尼尔森数据显示《加油!好男儿》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达10.6%,索福瑞数据为12.8%。在全国收视方面,索福瑞17个监测城市数据显示《加油!好男儿》平均收视率为3.29%, 是同时期最强劲的娱乐节目;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6进5收视份额为7.89%,到达率为10.3%,约有6800万观众同时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比赛,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1[7]位。 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指出: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 化特征。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以“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方式破坏了艺 术与文化的自主性,正是这些大量的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品过滤了不合时尚的观点,在[8]某种程度上,以休闲娱乐的方式麻痹了大众的意识。电视真人秀节目自出现以来,就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渠道来宣传自己、表现自己,吸引了不仅仅是电视观众的眼球,还包 括主动或被动从各种媒体上接收到相关信息的人们,占据了他们原本可以认识其他事物 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电视选秀节目培养了无形的“标准”观众,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现[9]象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 电视节目的创新分为两种情况:完全不同于别人和过去的彻底创新;部分改良式的 局部创新。因此当我们谈到电视节目的创新时不要简单化地认为必须是一个以前从未见 过的节目样式才叫创新。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我们要求的创新不见得是全盘的完全没有 人做过的那种彻底的创新,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实际上,在继承有些节目的基本特点的 前提下,针对自己的手中和市场定位进行局部的改造是比较保险且现实的。 (一)文化创新 文化是电视媒介研究之本,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首先必须搞清楚它的文化根基 和导向。大众文化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根基,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10]目前文化领域里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大众文化凭着人多势众的优势逐渐吞 食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大片领土,成了新的文化霸主。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是 文化发展的最终方向,也是值得期待的正确方向;但同时他对大众文化实际上表现出的 庸俗化、低级化的发展趋势深恶痛绝。他认为这种大众文化是一种迎合、迁就、讨好大 众的艺术。欲望的不满足往往是社会秩序不稳定和人心变态失常的最终因素,大众文化 特别是娱乐文化通过释放欲望来减少不满,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补偿和恢复平衡,从而 与现实同流合污。这种文化消费方式又反过来促使大众文化更加庸俗化,从而形成了恶 性循环。 这恰恰成为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创新点之—文化创新,创新的思维是:大众与精英的辩证统一。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对立面,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辩 证统一的来看矛盾双方的关系。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电视选秀节目所表现的是典型的大众 文化,能在电视选秀节目找到一系列和大众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平民选秀”“通俗审 美”等等,电视选秀节目也正是借助大众文化这个大平台发展起来,甚至可以说是迎合 了大众文化的需求。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待完善,“大 6 众”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大众文化难免会有一些庸俗和低级的成分。这正是和 精英文化矛盾最激烈的地方,精英文化是倡导经典、高贵、专业的艺术和文化,也是目 前对电视选秀节目批评的集中点。 解决这种冲突的根本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就是“大众”中“精英”, “精英”引导“大众”,“大众”是主流,“精英”是旗帜。在电视真人秀节目这句话可 以具体化为:“大众”是主流,是指电视选秀节目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必须是广大人民群 众,即“节目平民化”;“大众”中有“精英”,是指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目的是在广大人 民群众中发掘‘精英’;“精英”引导“大众”和“精英”是旗帜,是指通过“精英”的 专业水准和审美标准来引导“大众”的评判和审美。这样就既确立了大众文化的主体地 位,同时通过精英文化的引导作用发展了大众文化。 总之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文化上必须正确认识大众文化,真正的大众文化以及娱乐文 化应该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创造,是现代技术与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有机结 合,是一种全新的、平民的艺术。 (二)市场定位创新 2005年开始中国的娱乐节目市场,出现了电视真人秀遍地开花的盛世景观,央视, 省级卫视甚至一些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打造各类真人秀节目。盲目的跟风导致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后却收视不佳。我们要进行受众分析,对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重新 市场定位 目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大多把目标主要定位在青少年,这样导致受众同质化。就 像《超级女声》这一类号称全民娱乐的节目最终吸引的对象也以中小学生和在校大学生 为主,提供给高端受众时尚人群甚至是农村受众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根本没有。电视真人 秀节目想真正成为娱乐大众的媒体,就应该让各个教育层次,年龄阶层的人都能够各取 所需,毕竟做一盘菜来适合所有人的胃口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须针对不同的 年龄层次、职业层次、教育层次的人群,实行娱乐节目“专业化”、“小众化”的“窄播”,[11]在细分市场中赢得市场。 要打造一档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不光跟节目制作的好坏是否创新有关,还得跟电视 频道自身的定位有关。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原有的观众群体。比如原来自身频道的定 位是高端阶层,这时候弄一些面向市民化的真人秀节目播放,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而会失去原来培养起来的忠实观众群体。但是如果善于利用自身的原有资源,选择合 适的真人秀节目题材,这样不但创新了节目,花的钱少,还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央视二 套06年推出的《赢在中国》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节目意在打造一档创业励志类的 综合节目,其中运用真人秀节目手法。该节日不论选题,情节设置,嘉宾选择,主持人 风格都是一档面向中高学历社会精英的深度节目,央视二套原为经济频道,频道定位主 要为做深度类的经济节目,长期的忠实受众群体主要就是具有中高学历水平的商业经济 类人士。节目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频道长期积累的各类资源,如果这样的节目放到中央 三套来制作或播放忧不一定会取得这样的成果了。 (三)节目元素创新 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刺 激元素、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时间元素、空间元素,甚至文化元素、政治元素、经济[12]元素、社会元素、技术元素等等。科学的、合理的节目编排能够帮助电视娱乐节目更 好的展现个性表现形式,这也是在共有共享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独特求异的表现形式,保 证节目在市场上拥有容易被市场识别的差异性竞争力,从而追求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 段。当然,适当的吸取成功节目的元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节目制作者不能不断 重复成功元素,这样的重复没有新鲜感,吸引不了受众,最终还是要被淘汰的。 《绝对唱响》在这个方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它在成功借鉴目前国内外红极一时的 7 电视真人秀选秀节目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自己原创的元素。特别是为了突出其男 女对唱的特色,《绝对唱响》精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套赛制规定,它成功地运用了“淘汰+配对” 的双主线形式。吸收了“非常男女”、“玫瑰有约”等情感娱乐节目的“速配”元素,“淘 汰”与“晋级”不再是唯一的目的,“配对”成为与“淘汰”同样重要的一条主线贯穿 始终,“谁与谁配对”与“谁将在后面被淘汰”这两个悬念相互交织、转化,无时不在 影响着比赛的最终结果,使比赛过程中充满曲折性和意外性。 这种悬念又是沉浸在整个爱和情的氛围之中。许多观众打电话表示,《绝对唱响》将 “情”这个主题演绎得十分温馨自然,不仅年轻人喜欢看,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都每天[13]观看,男女选手之间的配对、分离,都让他们回忆起了年轻时的美好往事。 (四)引导受众审美情趣 电视真人秀节目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电视需要娱乐,需要给观众轻松愉快的享受。 但前提条件是应该有一定的审美要求,特别是要带给观众以情趣的陶冶,使观众得到积 极向上的鼓舞,以娱乐游戏的方式展示人生哲理,实现美学价值。建立正确健康的审美 观会让娱乐电视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电视真人秀节目不能只为了迎合观众的兴趣而盲 目的追求低俗艺术,而应该通过快感给观众以启迪和人生感悟,从而让电视真人秀节目 变成一种深刻而非肤浅、幽默而非油滑、轻松而非浮躁、健康而非媚俗的艺术,让它发 挥其他艺术形式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现在国内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只是为了博观众一 笑而降低自己的节目格调,是得不偿失。如果以这种方法来获得观众的青睐,是一种短 视的行为,而且这种审丑热伴随着隐私热已经给中国的娱乐文化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 响。 [14]如果说,没有传播的文化是死文化的话,那么,没有文化的传播就是死传播。 事实证明,娱乐传播也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电视绝不能从只讲政治这一极端走向只讲 娱乐另一极端。在当下传媒文化的消费特性、市场价值、娱乐功能等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尤其在新兴媒体方兴未艾之际,感官化的价值被高度张扬,而传媒文化本该拥有的审美 品格追求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漠视。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真人秀节目更要坚守电视的文 化品格,坚守娱乐底线,致力于提升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 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15]但不平庸”。 媒介对人格的培养是在加速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媒介文化作为动态系统,对 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并行的。在电视将文化经验简约成一种符码系统的今天,我们实际是 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为我们营造起来的“仿像世界”中,人们经历的影像世界比经经历 的现实世界还要多,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传媒环境。电视作 为大众传播媒介,有责任为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而不是制造大量的“精[16]神麻醉剂”,用“娱乐鸦片”来麻醉大众。电视娱乐传播没有理由不考虑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提供众多的娱乐产品,这是当代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个 现实。因此,大众传播者负有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产品,倡导精神文明的社会使命。一 旦大众传播者忘却这一使命,媒介提供的娱乐产品就可能内容失当,产生消极的社会影 响。因此,作为大众精神产品的制造者,电视娱乐传播者们实在有必要担负起提供“健 康有益”产品的历史使命。 结 语 电视真人秀是最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的节目形态,是目前的一大亮点。但是在电视真 人秀节目竞争加剧的今天,同质化现象也越发严重,缺乏差异化创新,节目如果仍一味 地模仿、复制,以后将必定无法找到生存的土壤,进而流失观众。 8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和火热,一方面迎合了现在的中国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也是 电视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现阶段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如电视真人 秀节目策划缺乏新意、节目形态同质化、节目竞赛机制模式化和节目定位雷同等等。正 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者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电视节目制作的竞争性复制策略、电视真 人秀节目制作者不断盲目重复节目成功元素以及受众收视趣味同质化等原因,才导致同 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目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已经处于一个雷同时期,只有不断努力创新,才能取得好的 收视率。本文针对同质化提出了以下四个建议:文化创新、整合不同意识形态、市场定 位创新、选择性的吸收原有节目元素、引导受众审美情趣。 2007年电视选秀节目的硝烟刚刚散去,2008年,选秀节目又将重燃战火。曾经的过往并不仅用于记录,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展望。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辅以科学 合理的营销,电视真人秀节目可以在巩固和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提升美誉度,依靠优质内 容提升品牌价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电视真人秀节目能够再接再厉,不仅实现身为电 视节目的“本我”,更实现一种推动健康的娱乐文化的建设的“超我”。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明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 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 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给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 此篇毕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的写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澍彬,陆地.“差异”与“创新”绝对唱响[J].现代传播,2006(6):8. [2] 王雄.整体创新:《绝对唱响》的转型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10. [3] 尹鸿,吴风军.求同存异的创新探索[J].现代传播,2006(6):18. [4] Baudrillard J. Television Cultur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165. [5] 姜卫玲.电视真人秀的冷思考[J].传媒观察,2004(2):6. [6] 王朋进.电视选秀节目的创新思路和成功之道[J].现代传播,2006(6):12. [7] 陈芝.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突破[J].传媒观察,2007(7):15-16. [8] Williams R.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e studies [M].London: Verso, 1980:89. [9] 方方.解析国内的真人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3):19. [10] 徐蕾.真人秀:欧美电视文化新贵[J].传媒观察,2003(1):5. [11] 谢耕耘,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2):26. [12] 胡妍妍.试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运作和创新[J].当代电视,2007:10. [13] 游洁.真人秀语境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3):16. [14] 周文超.电视选秀类节目的走红告诉我们什么[J].传媒观察,2007(2):29. [15] 陆健,曹继东.大型电视选秀节目的媒体策略[J].现代传播,2007(2):11. [16] 林莉.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J].当代电视,2003(5):16. 9
本文档为【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