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举报
开通vip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河横村 1、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 河横村隶属于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全村总人口3153人,总面积8312.5亩,其中耕地面积4436亩,人均耕地1.4亩。全村农用地面积5559.7亩,其中:耕地4436亩、园地85.1亩、林地3.6亩、其他农用地1035亩,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79.79%、1.53%、0.06%、18.62%。。2005年总产值1.64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河横村内的姜溱河水向北流去,形成南引(长江)北泻(泄洪入海)、江河分流态势。村内外10多条河...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河横村 1、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 河横村隶属于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全村总人口3153人,总面积8312.5亩,其中耕地面积4436亩,人均耕地1.4亩。全村农用地面积5559.7亩,其中:耕地4436亩、园地85.1亩、林地3.6亩、其他农用地1035亩,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79.79%、1.53%、0.06%、18.62%。。2005年总产值1.64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河横村内的姜溱河水向北流去,形成南引(长江)北泻(泄洪入海)、江河分流态势。村内外10多条河道的形成与里下河洼地的排涝、泄洪、航运有关。这些河流常年水量充沛,水情稳定,利于养殖。 河横村位于姜堰市北部,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界处,紧邻国家AAA级溱湖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河横村区域内有宁盐一级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和省级航道姜溱河,宁启铁路姜堰站就设于沈高镇,距本村只有6公里。河横村距姜堰市12公里,距泰州市30公里,与长三角都市圈车程均在2小时内。河横村所处的苏中区域,是江苏省中部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 编辑本段2、产业发展现状 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河横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全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1家,年销售过亿元。全村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500万。第一产业占24%,第二产业占61%,第三产业占15%。 编辑本段3、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近三年来,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500万。拓宽改造了村内“三纵四横”主要道路;清理河道3000米,植树15万株,改造泵站、桥梁13座。村内所有道路、河沟进行绿化美化。2005年参保人口比例达到95%,累计为村民报销医疗费用达24万元。 沈高镇河横村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实现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推进以葡萄、西瓜、水蜜桃为主的高效种植基地和以观赏鱼、灰天鹅、青脚鸡、黑山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基地的建设,积极拓展设施农业规模,培植种养专业大户。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江苏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众多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放大绿色品牌效应,延长绿色产业链条。 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河横村精心打造特种种植、特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休闲观光、科研示范五大功能区和水稻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展示、新产品展示、常规技术展示四个核心区。同时深化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广运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村环境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技术,真正把河横村建成苏中生态明珠和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 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与思考姜堰市沈高镇人民政府 周静 河横村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因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而得名。全村总面积6000亩,总人口3153人。上世纪60年代河横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将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成为江苏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时称“学大寨、赶河横”。8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河横村致力于研究推广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式,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增值率,因成绩突出,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随后,以河横村为核心建成的生态科技园区被评为江苏省级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河横村成为江苏省首家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环保先进事迹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今年,河横村被列为江苏省14家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整治试点村,并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面对“十一五”规划的新目标、新任务,河横村必须找准定位,瞄准方向,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既快又好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样板。作为苏中强村、生态名村,与其他地区相比,河横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四大比较优势。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河横村所在的沈高镇是姜堰城区的北大门,境内有姜溱河、新通扬运河两条省级航道,有宁靖盐高速公路、宁盐一级公路、沈马公路,宁启铁路姜堰火车站就设在沈高镇。因此,河横村已处于江苏连接全国的公、铁、水大交通的核心区域,到上海、南京、苏南各市均在2小时车程内,到扬州、泰州、盐城等苏中、苏北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交通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河横村自然环境洁净,水质良好,土地净化,空气清新,被誉为苏中地区的“生态明珠”。近十年来,河横村大力植树造林,美化村庄环境;关闭污染企业,严格达标排放;推广生态技术,促进良性循环。村内农田土壤、大气、灌溉用水经省环境监测中心及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多次取样测定,均达到“全球500佳”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三是优质的农业资源。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河横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目前,村内已有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畜禽、粮油、水产基地覆盖全村。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畅销苏果、联华、家乐福、农工商、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并被驻港部队和南极科考队列为采购食品。江苏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过亿元,成为江苏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是优良的科技平台。河横村与众多科研单位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中国农科院、南农大、扬大农学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先后在园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和教学实验基地。近三年,河横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积极研究探索示范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48项,其中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项目12项。通过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的更新改良。同时,河横村还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先后培植了近200户种养示范大户,培养了5000多名农民技术能手,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与此同时,河横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存在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农业产业化增值效应不强。河横村内粗放型、小规模种植和养殖项目多,但加工、物流、市场龙头企业少。同时,种植和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不大,不利于发展高效、外向农业。这些因素制约了“河横”绿色品牌效应的发挥,制约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得全村经济实力不强,2004年村集体收入仅有48万元;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十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可比增长仅6.7%,2004年达5700元,“十一五”期末要实现全面小康,年均可比增长要达13.2%,压力较大。二是人居环境建设任务较重。河横村主要分为3个自然村。其中,河横老村庄现居住121户,民居90%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房屋破旧,居住零散,环境杂乱,与全村整体形象极不协调,是实现对外旅游开放的一大障碍,也是完成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任务的重点难题。根据调查,有20%是老年夫妇居住,他们年龄较大,经济相对薄弱,希望能够建成每套新房后租房居住。如果满足他们的需求,将多增村庄建设和改造的投入资金。三是一批政策制度有待创新落实。河横村正在申报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但目前缺乏健全稳定的工程建管机制和融资渠道,使得发展动力不强,管理不够完善。由于在土地流转方面受政策因素制约较大,加之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村内较大规模的布局安排、土地调整和项目建设难度大、矛盾多。同时,“多予、少取、放活”和两个“反哺”的方针,在推进农民创业、加强指导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还没有力度较大具体实施办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根据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河横村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发展速度,壮大经济实力,推进富民创业步伐,打响“河横”绿色品牌,积极构建江苏一流的农业招商载体、农业产业基础 和农业旅游胜地。以科学发展观求得四大新突破,把河横村建成有苏中特色、生态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生态产业园建设,力求经济实力的突破。要破解河横村经济总量小、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首先必须建设工业区,以此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劳动力转移就业。根据循环经济原理,统一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统一配套设施,高起点建设200亩加工区。遵循“全面管理、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原则,建成农产品加工和新型工业载体。整合河横品牌和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打造强势品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到2010年,力争进园企业15家,吸纳本地劳动力500人,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占全村经济总量的50%,进园企业100%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00%实行清洁生产。打造生态特色农业,力求结构调整的突破。按照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要求,突出富民增效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提升河横村的示范带动功能。扩大和完善特种种植区,建设种苗工厂、6万亩绿色和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千亩大棚葡萄生产基地,以及10个百亩特色花卉、果蔬、苗木设施栽培示范基地;扩大和完善特种种植区,建设400亩优质畜禽养殖小区,重点抓好灰天鹅和优质鸡孵化、销售项目的实施。考虑种植和养殖 ”+“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疫病频发的外部环境,利用与农药厂、兽药厂同属一镇的优势,探索采取“村 模式,建立河横村农业疫病研究试验中心,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确保生产和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突出加强培训和指导,力求农民素质的突破。河横村现有劳动力1396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1175人,占84.2%,劳动力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就业和收入。首先要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专门班子,着重点抓好劳动力培训教育,通过1至2年努力,让7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分类指导,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市场信息指导,把一批素质高、眼界宽的农民充实到农民经济人队伍当中,发展壮大村内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标准化生产指导,以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方式,吸引农民投资有组织的小区养殖和农场种植,获得市场增值效益;通过旅游经营指导,鼓励农民投资小商店、小饭馆、小旅社,参与发展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创建生态文明村庄,力求人居环境的突破。加紧完善中心村布局规划,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原、清洁家园”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改善群众生活质量。重点抓好河横老村庄(生态小区)改建工程,运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农业旅游的理念完善和深化生态小区规划设计,注重土地节约利用,配套建设沼气、水处理和废旧物品回收工程,实现能源清洁化和资源利用减量化。利用两年时间,新建生态住宅232套,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节约土地40亩用于商品住宅和旅游项目开发。生态小区户型将分为三部分:一是小户型区,用于老年夫妇和困难群众租住;二是生态样板区,内设会所一座,主要用于旅游接待;三是联排别墅区,建设100平方米以上两层别墅,用于普通村民居住。在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参照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早创造条件,争上级支持,分层次推进,逐步建立起惠及全体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力争到2010年覆盖率达到3个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泰州市三干会和姜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精神,按照我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和“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我市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产品品牌创建、秸秆综合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优化农业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有效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种养品种不断优化。种植业上,全市先后引进了武香粳14号、15号、武运粳7号、扬麦11号、12号、13号、史力丰、沪油15号、16号、秦优7号、抗虫棉等40多个新品种,水稻国标三级以上品种占80%以上,小麦优质专用率达95.8%;畜牧业上,先后引进推广了三元杂交猪、高产奶牛、波尔山羊、灰天鹅、优质高产家禽等10多个新品种,并广泛应用苏姜猪新品种阶段性成果。2005年三元杂交猪、高产奶牛、优质家禽比例分别为45%、50%、70%。同时,种猪、种鸡、种鹅、种鸭场等种源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水禽、草禽发展迅猛。水产业上,先后引进了斑点叉尾、南美白对虾、澳州龙虾、彭泽鲫、四倍体鲤鱼等新品种,2005年四大家鱼良种覆盖率达66%。这些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有力地推进 了我市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左右,每年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项近10项。种植业上,重点推广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轻减高效栽培技术、无公害设施栽培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到“十五”期末,我市推广应用群体质量栽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面积分别达75万亩和6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60%和50%。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从2002年的100多亩试验示范,到2005年已达到20万亩。水稻条纹叶枯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全市现有吨粮田面积10万亩,吨粮田的主要模式为麦—水稻,亩平产量为2050斤/亩(小麦产量为870斤/亩,水稻为1180斤/亩);畜牧业上,重点推广了新姜曲海母猪饲养管理及人工授精技术、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及配套技术、无公害畜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畜禽养殖高效技术;水产业上,重点推广了优质大规格河蟹、河蟹池套放鳜鱼、种草生态养鱼、特种水产品混套养、南美白对虾高产高效养殖、全价配合饲料养殖及投饵机的使用等适用新技术,其中混套养技术覆盖率达65%,鱼病统防统治面积5.7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2%。 3、种养结构不断调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粮经产值比为50.4:49.6;与此同时,全市上下围绕生猪、家禽、特种水产等,不断发展壮大多种经营生产,2005年生猪饲养量91.4万头,家禽饲养量1402万羽, 禽蛋产量2.92万吨、水产品产量3.34万吨,其中特水产量3261吨,全市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达45.5%。 4、农业设施不断优化。全市35万亩次蔬菜种植面积,大、中、小棚面积达10万多亩。奶牛养殖中已全部实行了机械化挤奶,畜禽规模养殖自动饮水装置使用率达30%以上,增氧机、投饵机等投放在水产精养塘全面普及,鱼池纱网种草和硬质化护坡正在加快推广。全市初步建成了农业信息网络。 5、规模生产加快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和蔬菜规模种植发展较快。到“十五”期末,全市已建成5个畜禽养殖小区,畜禽规模养殖量占养殖总量的比例已达50%,设施栽培1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户已达1000多户。 6、产业优势日趋明显。全市已形成8大优势主导产业:一是优质稻米产业;二是“双低”油菜产业;三是专用小麦产业;四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五是林桑果产业;六是生猪产业;七是禽蛋产业;八是水产产业。此外,全市还有8大特色产业:一是食用菌产业;二是旱杂粮产业;三是棉花产业;四是花卉苗木产业;五是水生蔬菜产业;六是奶业;七是波杂山羊产业;八是特禽产业。 7、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市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认证了24个;有机食品认证了11个;省农林厅和省海洋渔业局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9个,包装入市的农产品57个。全市建立了蔬菜药残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点19个(农贸市场和产地),城区所有农贸市场和部分乡镇农贸市场配置了检测仪器,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 二、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增加农业效益,切实把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措施落到实处,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发展目标 1、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市主要农作物品种力争3-5年更新一遍,即稻麦油品种全面更新一遍,新品种的年更新率在20%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三元杂交猪比例达60%以上(年增3%),高产奶牛比例65%以上(年增3%),优质高产家禽比例80%以上(年增2%),四大家鱼良种覆盖率76%以上(年增2%)。新技术覆盖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到2010年应用群体质量栽培的面积达100万亩(年增5万亩),全市应用覆盖率80%(年增6.7%);轻型高效栽培技术栽培面积72万亩(年增2.5万亩),全市应用60%(年增4.2%);统防统治率89%, 2006年覆盖率提高3%,2007年提高2%,2008、2009、2010年每年提高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2005年实施20万亩的基础上,年递增20万亩,到2010年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87%(年增3%);高效养畜技术、高效养禽技术覆盖率达65%以上(年增3%);鱼病统防统治面积占养殖面积80%,鱼混套养技术覆盖率达76%以上(年增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网上展厅、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三电合一”等应用系统覆盖率100%;复种指数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平均213;经济效益每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10 年农业现价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8.52亿元、21亿元。 2、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市高效农业规模每年扩大3-5%,年均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2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3000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比重每年增加1.9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25万亩,比重达30%以上;高效水产养殖面积4.4万亩,比重占50%左右;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75%以上;全市吨粮田面积20万亩,覆盖率达30%。经作产值比重达60%以上,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 3、农产品品牌创建。叫响“溱湖”、“河横”、“益众”三大品牌,努力增加“三品”农产品数量,到2010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4个,无公害农产品78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17个,包装入市农产品123个,并实现河横大米原产地保护。 4、秸秆综合利用。按“大量、就地、高效、简便、安全”的原则,优先发展技术成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有利于产业化开发的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实现秸秆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高效化利用,确保田园清洁。 5、农民培训。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在全市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每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培训农业实用技术2万人次,农业创业培训6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五年共培训11.8万人次。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主要措施 1、坚持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效农业化。种植业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间套复种,增加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针对近两年新植成片林面积较大的实际情况,加大林经、林粮、林菜等间作模式的推广力度。同时,利用棚架蔬菜空隙地、玉米棉花前期大行、果园等地,间套种速生的叶菜类蔬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和经作产值比重。在畜禽养殖上,加快市种猪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投入,建设“苏姜猪”良种扩繁场,加快“苏姜猪”的育种进程,全面推广“苏姜猪”新品种,稳定生猪生产。加大对河横家禽育种公司的扶持,对正在兴起的种猪、种羊、种鸭、种鹅等育种企业加以引导,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加大资金、技术等帮助力度,以种业发展促进畜禽养殖发展。在保证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推广高效养畜、养禽技术,加大草食畜禽的饲养量,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殖和短平快项目,不断优化养殖内部结构。水产上,集中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组建水产良种繁育场,填补我市水产良种场的空缺,利用市渔业社特水养殖场,培育特水种苗。通过推广新型实用高效养殖技术、种草养鱼降本增效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及微生物试剂的应用技术等,压缩四大家鱼,推广混套养模式,大力发展河蟹、虾类等优势特水品种,从而扩大特水养殖总量,提高特水养殖所占比重。通过加快畜牧业和渔业发展,着力把多种经营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升多种经营产值比。 2、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针对我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充分利用土地和水面资源,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一是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排灌设施、三沟配套等,通过高沙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各镇增加投入整治,使低产田全部得到改造,95%以上农田达到涝能排、旱能灌、高产稳产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和产量。二是大力发展蔬菜、花卉大棚栽培。我市蔬菜发展较快,但大棚设施栽培所占比重较小,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宣传、培训,引导农户增加投资新建大棚,增加产出效益,“十一五”期间要新建大棚设施面积3万亩,主要从事大棚西瓜、草莓、盆花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使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增加到20万亩次。三是建设设施齐全的规模养殖小区,提高单位面积畜禽生产量。各镇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引导养殖户按照规划要求,在小区建设畜禽舍从事规模养殖,“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规模养殖小区300个。同时,加快养殖设施推广应用,提高率禽养殖水平,增加畜禽舍的利用率。四是发展设施渔业生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2万亩,硬质化护坡只有几千亩,增氧机、投饵机等设施养殖仅在精养塘使用。“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推广技术,增加鱼池护坡面积,大力发展网箱养殖,提高河沟利用率和产出率,使设施养殖面积达5万亩以上。 3、加强三品监管,致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按照《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管理办法》及国家和农业部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行为和各类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监督管理,督促各类相关单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经营,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政府作用,对条 件成熟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保证“三品”认证工作圆满完成。二是健全农业标准、检验检测、认定认证三个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农产品例行监测、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制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尽快完成姜堰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通过“双认证”,为姜堰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减少检测成本。三是增加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支持,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三品”续报认证等方面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在充分抓好已认定认证产地产品质量稳定与提高的同时,逐步对有一定规模、条件成熟的产地产品实施认证认定,对不符合条件者不予申报,保证农产品与产地认证认定工作的质量。 4、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进吨粮田建设。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大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根据市场导向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广泛与省内外育种单位联系和合作,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新品种(系)、新技术,组织试验示范,筛选适应我市生产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十一五”期间每个作物重点筛选推广2-3个品种。二是加大良种扩繁力度。以国家预算内资金项目——姜堰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市稻麦良种扩繁能力,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推广进程,保障优良种子供应。三是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建立新品种引进推广论证制度和备案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引种推广,防止品种多乱杂,同时加强种子市场质量管理,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种子市场秩序。 新技术推广应用:1、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重点应用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2、轻型高效栽培技术。主要是水稻机插秧、水稻抛秧、水稻直播、超高茬麦田套播稻、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种麦、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割、玉米盘育乳苗移栽、花生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技术。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测土配方施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氛围。强化技术培训,加强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着手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4、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采取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努力推进统防统治的进程,将统防统治作为对农村工作考核的指标,制定考核细则,进行综合考核,保证统防统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各镇要层层建立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示范方,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功能作用,大面积推动统防统治工作。在防治工作中,把防治对象、防治时间、用药种类、使用技术、施药要求交给广大农民群众,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防治技术、适时科学防治。在防治关键时期,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头搞好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对口农药货源,做好统一供药,力求统防统治落到实处。 5、综合利用秸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首先,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一是推广留高茬机械灭茬或麦田套播稻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在麦、稻收获时,适当提高收割高度,保留部分或全部秸秆机械灭茬还田或直接还田,增施腐秆剂,加速秸秆腐烂分解,是较为理想的一种还田方式,秸秆在土壤中分布均匀,改良土壤和增产效果都十分显著。二是墒沟埋草模式。小麦收获后,将小麦秸秆均匀埋入麦田墒沟内,然后正常旋耕灭茬、施肥栽秧。此法解决高产栽培稻田一套沟的问题,同时由于边行优势,在实现水稻增产的情况下,为下茬积造有机肥料,是稻田较为理想的秸秆还田方式。三是覆盖还田模式。小麦、水稻收获后,将麦秸或稻草均匀平铺在玉米、棉花、宽行作物行间、桑果园或麦田表面进行秸秆还田的一种方式,具有增温、保温、保湿、抑草等多种作用。 其次,示范应用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气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较新的秸秆利用技术。秸秆经过气化后,生成可燃气体,经低压管道农户家中,用于农村居民的炊事及采暖,也可生产电力。这种技术使秸秆在作为燃料使用时的热效率大大提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并减少了环境污染。建成一座供100个农户用的气化站,需投资80-100万元,贮气量800米。主要设备有燃烧炉、储气罐和输气管网等。年可消化秸秆 400吨左右,供100户做饭用能。该项目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有利于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广秸秆养殖、种植技术。一是推广秸秆养殖技术。秸秆通过青贮、氨化、膨化、压块和微生物发酵等多种方式制成饲料,用于养殖。试验表明:利用生物菌制作的发酵饲料,用于养牛,可代替40-50,的精饲料,产奶率高于配合饲料。饲喂处理过的秸秆,每头商品肉羊可收入5O元以上;每头奶牛年可获纯利2OOO元左右。“秸秆换肉、换奶”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成果。二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利用农作物秸秆做食用菌基料,生产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双胞菇、平菇等食用菌的技术已较为成熟。我市生产香菇也有相当规模,产量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娄庄镇、桥头镇的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当地 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新途径。 第四,培植一批秸秆加工利用企业。一是将秸秆作为生产建筑用材的原料。如用稻草生产中密度板、用麦秸秆生产环保型墙体材料、生产均质板等。二是将秸秆作为造纸、代塑原料,制造纸、纤维板、包装箱、建材用板、降解膜和快餐饭盒等产品,既减轻了污染,又缓和了木材、塑料供应的压力。三是作为编织业和工艺品原料等,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农民收入。 6、实施农民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中,同时,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培训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着重开展以下三项“培训工程”:一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面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一般的广大农业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受训农民能够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计划每年培训2万人次,5年共培训10万人次。二是农民创业培训。以种养殖专业户、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及返乡创业人员为主要对象,通过培训,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新一代农民企业家。计划每年培训600人,5个共培训3000人。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是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准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该项培训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实施,计划每年培训3000人,5年共培训1.5万人。 一、坚持加快发展,让老百姓致富有门路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致富百姓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目标。当前,姜堰人心思富、人心思进,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最大依靠。如何引导百姓致富热情,把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姜堰市委、市政府从本市的现实基础出发,明确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条主线:一是以产业集聚为带动,拓展老百姓致富空间。姜堰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提升的同时,着重发展三大产业:工业上依托华东五金城这一超级市场,发展姜堰五金产业,建设五金销售、物流、培训研发、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制造加工六大中心、预计用10年时间,产销总量达到1000亿,这10年将有上千家五金企业、上万家经营户,吸纳就业数万人;农业上依托河横“全球生态环境500佳”,发展生态农业,建设10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特种养殖、特种种植、农业科技研发和各类绿色食品加工区,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使广大农民在向农场主、农产业工人转化中增加收入;三产上依托以华东五金城为代表的十大区域性市场发展商贸业,依托省级溱湖风景区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发展旅游业,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就业。预计到“十一五”末,农民从事三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将达到35%。二是以富民创业为带动,拓展老百姓致富空间。富民创业是姜堰富民强市的支撑策略,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富民创业大会,推出一批政策,展示一批创业之星,姜堰从事创业的比例从“十五”开始的不足30:1,上升到20:1左右。今后, 姜堰将继续保持和发扬创业势头,通过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干部带动、能人启动, 努力提升富民创业的数量和规模,力争使农村每10家至少有1家从事创业项目。三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带动,拓展老百姓致富空间。减少农民是致富农民的根本途径。 姜堰农民人均耕地不足2亩,靠土地产出增收空间狭窄,唯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姜堰将利用好“两个市场”:建筑业市场和本地市场,实现“双向转移”:输出劳动力和就地转移。姜堰市作为传统的建筑大市,全市从事建筑业的人口超过10万,产值过百亿,今年姜堰市新增特级资质企业1家,1级资质企业3家,建筑的规模和层次迅速攀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效益将日益显著。同时,姜堰不少镇的产业集聚颇具规模,例如白米的金属软管、娄庄的纺织、俞垛的钨钼、兴泰和溱潼的不锈钢加工、沈高的农产品加工都已成气候,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拉动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的能力很强,随着市委、市政府对各镇特色产业的扶持引导,它们都将成为致富当地百姓的重要增长极。 二、坚持统筹发展,让老百姓生活有质量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推进城镇化,加速城市化,姜堰将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坚持整体推进、各具特色。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城两区五镇联动”规划,即提升主城区品位和辐射力,将老城区和市经济开发区、溱湖风景区联成一体综合规划,将城区周边的五个镇建设成与城区呼应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镇。同时,规范村镇建设, 计划用20年将现 有2900多个自然村落改建成460个左右居民点。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姜堰共投资33.3亿元,全面建设市镇半小时交通圈,对全市主航道进行了全面疏浚,公路桥梁改危到位,农村危草房基本绝迹。2005年上半年,对全市农村52家自来水厂进行了达标整治,达标率100%,下一步将实行镇级区域供水,并逐步过渡到全市大区域集中供水。到“十一五”末,全市市镇公路实施二级化,村镇公路四级化,做到各类河道安全畅通,所有农村危桥改造到位,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长江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转变。三是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在丰富城市内涵,美化城区环境的同时,大力建设村镇环境。将农村重点排污企业引向开发区,实行统一排放,由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净化农村水环境。大力实施绿色工程,到“十一五”末,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20%。同时,继续推行“一区一池三改”,建好农村生态小区,普及农村沼气池,加快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提高农村人口生活现代化水平。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镇“三大保障”逐步向农村普及。对城乡医疗机构进行统一整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投率由现在的88%,提高到90%以上,并逐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水平。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思考建立大病救助资金,健全全市大病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响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广大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培植优质资源,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收费较低、质量较高的教育服务。 三、坚持和谐发展,让老百姓诉求有回应 保证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当前,促进姜堰农村和谐发展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满足所有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尽可能满足群众对参与民主管理、行使民主权力的要求;尽可能满足群众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要求。为此,市委、市政府狠抓三个突破口,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一是以挂钩帮扶为突破口,优化农村利益关系。2004年以来, 全市组织了近3000名市级机关于部对黄桥老区五个经济薄弱镇的3000多户纯农户,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明确了“511”帮扶目标,即帮助每个家庭人均增收500元,转移一个劳动力,有一个致富项目,这一目标已于去年年底基本实现。同时,各镇也组织3000多名镇级机关干部挂钩帮扶本地纯农户。除对有劳动能力的纯农户进行“造血式”帮扶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定期“输血式”帮扶,给予困难救济。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诚拥护。下一阶段,姜堰将提高帮扶标准和层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二是以教育疏导为突破口,优化农村干群关系。 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大力培养农村“双强型”干部,提升干部领导经济、致富百姓的能力。目前,全市20-30%的镇级机关干部有创业项目,70%以上的村干部有创业项目,许多人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百姓,受到群众拥戴。同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述职述廉、村民议事制度,继续深化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在全市开展了“大局观、创业观、法治观”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十星文明户”、“十星文明标兵户”评比,在全市30万户家庭中评出“五好家庭”5万多户,“十星文明标兵户”431户,其中泰州“十星文明标兵户”18户,泰州“十佳文明户”2户。对评出的文明户、标兵户除进行表彰外,奖励给他们化肥,对他们子女上学给予优惠,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推动了乡风民风转变。 三是以下访为突破口,调处农村社会矛盾。 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增多、信访压力增长的现象,姜堰主动出击,从2003年10月份起,组织市领导干部集体下访7次,接待群众555批次,1284人次,处理信访问题632件次。各镇也设立了“下访接待日”,定期组织下访,接待上访,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市检举揭发类申诉类信访下降10%以上,越级信访下降20%以上。这一做法得到省和泰州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信访问题是农村和谐的“晴雨表”,做好信访工作是增进农村和谐的重要抓手,因此,市委、市政府将在推动下访经常化、制度化的同时,加强对各类信访处理情况的督查、答复,完善和扩大民意民情反映、反馈渠道,让老百姓有话好说,说了有反响。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姜堰发展的自身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做好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文章,为姜堰农村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姜堰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姜堰溱湖风景区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泰州地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区,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风景区地处中国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古长江与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而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溱湖风景区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景区地处苏中地区的泰州市的姜堰西北部,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南通等大中城市均在 2小时车程之内,宁盐一级公路、姜溱公路穿境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在景区留有出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十分便捷。 风景区湖泊、河流等面积占到总面积的 37%左右,其中溱湖规模较大,溱湖又名喜鹊湖,因“昔多喜鹊飞集”而得名。溱湖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1.5公里,形似玉佩,面积约3500亩左右,登高而望,四面八方通达湖区的主要河流有九条,自然形成“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湖面开阔,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水清纯甘洌,是省内外难得一见的未被污染的水体。湖区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溱湖鱼虾制成的鱼饼、虾球,白如玉壁,红如珊瑚,被称为“溱湖双绝”;名闻遐迩的“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腴嫩、膏体丰厚被评为蟹中上品。 一年一度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就是在溱湖上演绎的,溱潼会船节是由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异俗殊风。每年清明时节,浩瀚的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种花船、龙船、篙子船千舟竞发,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媒体誉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溱湖湿地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成为保护区的另一道生物景观。在公园内还建有珍禽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里面生活着约二十多种,四百多只的珍禽。 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等。 这里就是麋鹿故乡园,麋鹿属世界级珍稀保护动物,据《麋鹿生境考察》记载,溱湖地区就是麋鹿的故乡。与此相印证的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国也较为典型,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内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标本便由此出土。溱湖的生态环境也正是麋鹿的生活习性所完全吻合。景区的麋鹿故乡园中个个膘肥体壮,也成为它们的乐园。 经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勘探,溱湖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风景区投资 100多万元钻探了一口地热井,井口出水温度达42 ? ,经国家地质实验中心测试分析,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锶、偏硅酸、锂三种元素的含量达到国家矿泉水标准,可制作三元矿泉水,据统计,全国只有10%的矿泉水是三元矿泉水。温泉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溱湖温泉疗养中心即将开放,服务于游客。 景区内建有鳄鱼馆,由鳄鱼放养中心和鳄鱼生态园组成,鳄鱼放养中心主要是世界濒临灭绝的,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扬子鳄,鳄鱼生态园为泰国引进的湾鳄。形成语言文字为一体的观赏旅游区。 里下河的宗教文化也是我国宗教文化中璀璨的一页,古寿圣寺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为佛教界“十四大丛林”之一。而且此地也是一个文化、历史汇聚的场所,该寺大雄宝殿后闻名遐迩的藏经楼——水云楼,千百年来吸引众多文人骚客在此隐居驻足,如明吏部侍郎储罐,清八怪郑板桥,民国元老于佑任等等。今日它将重现盛世之繁荣。 景区中富有乡土气息的游乐区域,设有多种参与性强,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园区还建有彩弹射击场,勇敢者道路等,既惊险又刺激,游客可以换上迷彩服,拿起彩弹枪,去参加彩弹对抗战,感受一下彩弹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 在景区的行宿,有绿树环抱,芳草如茵,加之临水而建的喜鹊湖度假村,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而且已形成冬暖夏凉的湖泊小气候。按三星级标准进行装修,可同时容纳好几百人就餐,餐饮以“溱湖八鲜”菜为主,乡土菜为辅,另外度假村还配备了会议室、卡拉 ok厅、室外游泳池、钓鱼池等配套娱乐休闲设施,是游客来此休闲度假、举行商务会议的理想场所。 溱潼古镇是溱湖风景区的重要依托,镇区四面环水,镇内处处可见小桥流水、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被誉为“苏北的周庄”,现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溱湖风景区东南部的河横村,经过长期的生态建设,于 1990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里盛产河横大米、如春红心变蛋、各种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有“城市的果蔬园、农民的希望园、游客的游乐园”之美誉。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其特征,理解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 “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二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除掉农民背负的三大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搬掉影响农民收入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准失业状态、国内外市场机制对农民的挤压、农民贫乏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 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协会获捐赠的70%来自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我国先富的一部分人,要么积聚财富、要么豪赌、要么回家修祖坟,主动将自己的财富回赠社会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农民多数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 2005年秋季以来,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东升村2队境内河岸坍塌严重,全队累计已有500多亩河滩地和承包田被毁。灾民自行护岸力不从心,多次找政府部门求助却得不到回应,一些迷信的农民便集资2000元请来和尚祭河,祈求河神“水下留田”。 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这值得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借鉴。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为就学、就医、结婚盖房子四处奔波的农民,精神状态没有大的改变,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顾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后村,都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以“下派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以经济能人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浮现;以农村民间协会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现在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应当以建设非农的先进村庄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生活殷实、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主健全。“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实际上是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农村发展目标,从而使话语更朴实,目标更具体,度量更易行。再具体一点,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找文章,到]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与此相对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2万多亿元。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使用;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而地方财政的农业支出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大多数农民是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的。当然,组织动员农 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更不能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变相向农民要钱要物。发挥社区集体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应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社区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国家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机制。 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还应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应制定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 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在各级政府中应确定一个“三农”工作的抓总部门,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城乡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此,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姜堰湿地生态旅游品牌效应初现 2010-08-19 07:05:00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笔者近日获悉,作为我省旅游重点景区,姜堰市溱湖风景区上半年已接待游客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亿元。据悉,这是该景区半年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也是泰州地区唯一一个半年收入超亿元的景区。 重点打造旅游核心区 旅游业是姜堰市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姜堰市溱湖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旅游局局长刘志群介绍,近年来,姜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抓,希望通过推进旅游兴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溱湖湿地公园、溱潼古镇、溱湖农业生态园以及泰州华侨城均是省内乃至全国响当当的旅游品牌。为了加快湖镇旅游联动发展,加速形成姜堰旅游核心区,去年,姜堰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大旅游,建设小城市”,全面实施“湖镇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湿地公园、溱潼古镇、农业生态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管理,同时主动服务好泰州华侨城项目,通过打造以“溱湖湿地、溱潼古镇、泰州华侨城”为重点的湿地生态旅游核心区,实现强强联合,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升级。 为了把湿地生态旅游核心区建设好,近几年来,该市先后投入10多亿元,新建、改建了一批旅游景点和基础配套设施。今年,华侨城一期项目已建成开放,二期古寿圣寺、药师塔等工程顺利开工;溱湖湿地宣教中心土建工程全面完成;溱潼古镇也完成了溱湖街仿古改造、牌坊、高二适旧居等工程。 刘志群说,溱湖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一个区域就集中了湿地生态、温泉休闲、古镇文化、农业观光等旅游亮点,这在全省没有,全国少有。打造湿地生态旅游核心区,将使分散而单薄的景点串连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景区,形成内容丰富的溱湖2日游乃至3日游线路,逐步从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度假旅游,这将对做大做强姜堰旅游起到积极的作用。 借力造势叫响旅游战略品牌 酒香也需走出巷子。有了好的旅游产品还要靠人去宣传、去推广。 为了打响溱湖风景区的旅游品牌,姜堰市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了溱潼会船节,推出了湿地生态旅游节、溱湖八鲜美食节、溱潼古山茶观赏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溱潼会船节荣获“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博览赛事类节庆金手指奖”和“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船会活动”称号。如今,溱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越打越响,溱湖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自驾游基地首批试点单位”;溱潼古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溱湖农业生态园也被列入旅游行业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名录。 为了扩大景区影响力,除了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风景区还在上海、南京等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并与1500多家旅行社、20多家网络销售商和10多家车友俱乐部签定了旅游合作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同时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旅游推介活动,推广湿地生态游、古镇风情游、水乡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 “今年,风景区借上海世博举办之机,推出了„畅游湿地、欢聚世博?等市场营销方略,在世博主题馆开展了„保护湿地家园,风尚从我做起?环保主题日活动。”刘志群表示,今年7月,风景区已全面启动溱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溱潼古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通过努力,溱湖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日益提升,在旅游市场的份额也会不断扩大。” 全力打造精品景区 为了把溱湖风景区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重点景区,风景区不断加快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景区。 笔者昨天在溱湖风景区看到,作为景区今年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占地面积约5700平方米的溱湖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已进入室内布展阶段。该项目融生态展示、科普教育、宣传娱乐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湿地专业展馆。另外,华侨城二期藏经阁、钟鼓楼和60余米高的三面药师佛琉璃塔也正在抓紧建设。 溱潼古镇在做好现有景点功能完善、内容提升的基础上,从难以完全恢复原貌的古镇保护区中跳出来,引进浙江佳源集团,选址在鹊仙岛区域规划建设古镇旅游新区,再现百年溱潼的风貌。目前,投资约2亿元的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建设。预计一年后,一个融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水乡古镇溱潼将出现在游客面前。 刘志群表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风景区加快与姜堰主城区联动开发,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出新的景点、新的创意、新的品牌,把全市生态景点、文化景点、宗教景点、休闲配套设施等有机连接起来,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策划推出一年四季的旅游主题,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姜堰旅游新布局。 谢捷 姜萱 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暨长江湿地网络年会,近日在姜堰市溱湖湿地公园举行。溱湖湿地公园被命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宣传教育基地,与会的中外湿地专家对溱湖湿地修复保护现状钦佩不已,并共同发表了《溱湖宣言》。与此同时,总投资1.6亿元的溱湖湿地恢复三期工程,也迅速启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会后考察时指出,溱湖湿地修复已为国内湿地保护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们把湿地保护利用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探寻湿地修复、生态旅游与造福百姓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姜堰的宜居程度。”姜堰市委书记王仁政告诉记者。 姜堰在历史上系海水、江水、淮水交汇之处,独特的自然条件,蕴育了江苏最大的典型淡水沼泽湿地——溱湖湿地,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二家“国家湿地公园”。该市近年来累计投入7.8亿元进行湿地保护和建设,目前整个湿地保护面积达26平方公里。特别自2005年以来,他们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湿地的原生态尽量予以保护与恢复,先后实施了两期湿地恢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和水生植物580多万株,恢复本土绿地30万平方米。并投入2亿多元,关闭了沿湖及上游14家工厂,使溱湖湿地水体环境和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在溱湖湿地保护性利用过程中,姜堰市以不破坏湿地生态为前提,适当建了一些旅游设施并逐步开放。最近3年来,湿地公园游客接待量、直接旅游收入年均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长。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溱湖湿地就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 姜堰市市长蔡德熙认为,把湿地保护、永续利用真正融入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姜堰的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就能纲举目张。据介绍,溱湖湿地旅游业还引进深圳华侨城集团参与,兴建湿地桥梁博览、湿地体验休闲等旅游项目,目前一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 新华社北京,月,日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 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完) 。
本文档为【新农村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