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 ●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 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 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 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 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 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资料回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 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 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老子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又叫《道德经》。 资料回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 历史纵横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 本课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 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烧毁所有 《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又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 到沉重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 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从“无为”到“有为”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资料回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学思之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例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也被汉武帝纳入统治思想而实行。 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 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 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 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 得以大兴。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 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 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 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20
浏览量: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