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木兰县总体规划.doc

木兰县总体规划.doc

举报
开通vip

木兰县总体规划.doc木兰县总体规划.doc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按照国家和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5―2010年。 本次木兰县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同木兰县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木兰镇、东兴镇、大贵镇、柳河镇、利东镇、新民镇6个建制镇和建国乡、吉兴乡2个乡。总面积3179km2。 二、县域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是隶属哈尔滨市郊县,县城距省会哈尔滨市128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3179 k...

木兰县总体规划.doc
木兰县总体规划.doc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按照国家和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5―2010年。 本次木兰县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同木兰县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木兰镇、东兴镇、大贵镇、柳河镇、利东镇、新民镇6个建制镇和建国乡、吉兴乡2个乡。总面积3179km2。 二、县域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是隶属哈尔滨市郊县,县城距省会哈尔滨市128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3179 km2,县域南北长约77km,东西宽约60km。县城所在地木兰镇。木兰县取名于境内木兰达河,木兰原于满语“围场”之意。 2、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全县总人口为2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83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7.81%。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地区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县域平均人口密度较低,全县人口密度为83人/ km2。 全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6.2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为4.89亿元,第二产业为7.19亿元,第三产业为4.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1%、15.5%和12.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0.2:44.4:25.3。 木兰县作为国家第一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县,也是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全县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937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企业11家,木兰县以蓝艺地毯集团为龙头,形成了以纺织、柳编、绿色优质米加工、肥牛养殖和加工、木材加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县域基础设施状况 2004年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1.44万门,程控网络遍布全县6镇2乡。电缆敷设总长144公里,同时布局建设了移动通讯站和通讯基站等移动通讯设施。 2004年木兰县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各类普通中学17所、职业技术中学1所、小学校113所、幼儿园25所。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个,其中各类医院三个,共有医疗床位467张,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 4、县域交通发展概况 木兰县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对外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县内主要交通设施有长途汽车站和水运码头。木兰县南部有松花江水路运输线,过境74.4公里,与哈尔滨、佳木斯相通。目前水运主要以货运为主,设有木兰、柳河二个码头和临江渡口。北有亚洲最长的兴隆—乌鸦泡的森林铁路,过境46公里,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不发挥对外交通联系功能。哈(哈尔滨)—肇(肇兴)省级公路横穿东西,过境59.8公里。木(木兰)—庆(庆安)县级公路纵贯南北,过境90公里。 三、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 (1)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2)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联系便捷 (3)林业资源与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4)旅游资源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2、制约因素 (1)乡镇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非农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弱 (3)职能结构较为雷同,职能分工不明确 (4)乡镇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乡镇发展缺乏规划 (5)基础设施落后,风貌景观较差 四、县域城镇体系现状 1、县域城镇化水平现状 2004年全县总人口为2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83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7.81%。与黑龙江省和 哈尔滨地区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县域城镇体系发展与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县域城镇体系布局均衡,城镇规模较小 (2)乡镇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3)非农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弱 (4)职能结构较为雷同,职能分工不明确 (5)乡镇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乡镇发展缺乏规划 (6)基础设施落后,风貌景观较差 五、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一)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1、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畜牧业发展比重 2、加强以绿色食品加工、纺织、医药生产为主导的主体产业群发展 3、加强新型产业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二)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目标 以县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工业化推动县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和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城镇化改善县域城镇体系的城乡发展关系,削弱城乡二元结构;通过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使城镇体系更合理发展;通过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水平;通过文体设施的建设、科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木兰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生态型城镇的形成。 2、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到30亿元(2000年可比价)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0美元以上;经济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是20:5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8.4亿元;海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达到60万美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到1——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到2010年达到6000万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104,消费率在60,左右,基尼系数控制在0.3—0.4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比2:1;城镇化率35,;争取外商直接投资实现零的突破。 (2)人口与生活质量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达到27.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恩格尔系数不高于44,,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展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0,。 (3)资源环境指标 城镇居民饮用水质合格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4%。 (4)公共服务指标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每万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30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低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月人均差补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00升/日,排水管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0,。 3、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重点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的规划战略是:在集中建设发展县域中心木兰镇的基础上,还应提升县域北部中心镇—东兴镇作为县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发展有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大贵镇、柳河镇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县域二级城镇。逐步形成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地域分布协调、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 规划期内应进一步加大对木兰镇的建设力度,增强木兰镇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极核作用和集聚辐射 作用。完善城镇职能,发展城镇经济,改善城镇环境,提高木兰镇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增强其人口、产业的聚集力及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力,以带动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促进木兰县域城镇体系的协调综合发展。 规划期内应提升东兴镇的区域副中心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北部区域城镇中心的作用;重点建设有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大贵镇、柳河镇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县域二级城镇,使它们分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预测 木兰镇人口规模预测以2004年为基年,通过年平均增长率法、平均增长数法、时间相关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在定性修正的基础上,结合木兰县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构想,预测木兰镇2010年近期常住人口为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万人;2020年远期常住人口为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万人。 木兰县内除木兰镇外,有东兴镇、大贵镇、柳河镇、利东镇、新民镇5个建制镇。根据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部署和安排,县域北部中心镇东兴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重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一般城镇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0‰。 综合以上县城人口规模和建制镇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木兰县域城镇人口2010年为9.0万人,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为12.2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综合多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规划至2010年县域总人口为2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0年为9.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2.95%。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20年为1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63%。 3、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期内县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序列将进步明确,按城镇人口规模划分,城镇体系共分为三级: 一级城镇 人口规模5.0—10.0万人:木兰镇 二级城镇 人口规模1.0—2.0万人:东兴镇 三级城镇 人口规模小于1.0万人:柳河镇、大贵镇、利东镇、新民镇、建国乡、吉兴乡 4、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按照各乡镇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木兰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将县域各城镇的职能等级分为县域中心城镇、县域次级中心城镇、重点建设乡镇和一般乡镇等四个级别。 5、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的规划战略是“一主一副、二点二线”: 一主是县域主中心:木兰镇 一副是县域副中心:东兴镇 二点是县域重点城镇:柳河镇、大贵镇 二线分别是哈肇路—松花江线、木庆路—木兰达河沿岸线。根据木兰县城镇布局现状及城镇发展条件的规划分析,确定沿哈肇公路、松花江沿岸为城镇一级发展轴。沿木庆路、木兰达河沿岸为城镇二级发展轴。 七、县域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使全县8个城镇86个行政村以及林业专用公路全部通上白色等级公路,等级公路密度达13km/100km2。近期重点建设东兴至香磨山路段、建国乡至白杨木水库路段、木庆路东兴镇以北路段等主要路段建设,实现“县乡通”、“城镇—旅游景区通”等县域交通网络建设。 1、木兰镇 新建日供水10000M3给水厂一座;铺设和改造给水管线20公里;新建日处理20000M3污水处理厂一座;铺设地下排水管线24公里;新修次干道白色路面10条;修建停车场一处;重点改造木兰大街、振兴大街、安平街、建设路等;次干道水泥路全部安装路灯,绿化10条街道、10个住宅小区,建设公厕1个。 2、东兴镇 建设水泥路4条,铺设地下排水干线2条;1500延长米;2条街安装路灯;重点改造中经路、启动河畔公园工程,主干道全部实现绿化。 3、新民镇 重点改造通乡路两侧,安装2条主干道路灯,主次干道全部绿化。 4、大贵镇 新修水泥路1条,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和绿化;重点改造通乡公路两侧地区。 5、利东镇 重点改造通乡路两侧,修建东西干道水泥路1条;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和绿化。 6、柳河镇 新修水泥路2条,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和绿化;重点改造镇内东西大街两侧。 7、吉兴乡 新修水泥路1条,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和绿化;重点改造通乡公路两侧地区。 8、建国乡 新修水泥路1条,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和绿化;重点改造通乡公路两侧地区。 木兰镇城市总体规划 一、 基本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 木兰镇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木兰县南部,松花江北侧河漫滩地区,总体地势平缓,略呈东北高西南低。木兰镇南临松花江,北临建国乡、西与吉兴乡、东与五站乡相连。总面积17.5 k m2,其中镇区面积547.24万m2。小黄泥河、北城壕从镇区内流过,注入松花江。 2、行政辖区 木兰镇是木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辖7个街道和27个居委会,9个村和5个自然屯。全镇总人口64110人,其中镇区人口52390人。 二、木兰镇城市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 木兰镇的发展应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高起点的原则,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深化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加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高级化,使木兰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2、目标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构建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1)建立现代化外向型的产业结构 (2)建设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3)建设现代化的科技新城 (4)建设安全、舒适、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 (5)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居环境 (6)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7)建设方便快捷的物质与信息交流网络 (8)建设高效完备的灾害防御体系 (9)建设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三、木兰镇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一)城市职能 1、城市现状职能 从经济职能上,木兰镇拥有蓝艺集团等大企业,城市经济实力较雄厚;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镇距哈尔滨市较近,是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镇是木兰县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职能发展趋势 (1)经济职能由传统型工业向现代型工业转变 (2)中心地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城市性质 综上所述,本次规划确定木兰镇的城市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轻纺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为主的城市。 四、城市规划用地布局 (一)现状用地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用地结构 城区用地布局相对集中,主要用地以工业和居住为主,布局混乱。木兰镇现状城市建设用地547.24万m2,其中居住用地占52.39%,高于国家标准,主要是由于三类居住用地比例高等原因造成的。现状公共绿地仅7.33万m2,低于国家标准。 2、存在问题 (1)城市用地结构松散,用地间有较多的弃置地,中心区功能单一; (2)公共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均衡; (3)除城市中心环境较好,其他部分以平房为主,人居环境较差; (4)现状工业布局混乱,城区内工业、仓储与居住、商业等用地混杂分布,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 (5)沿江岸线被工业和仓储占用,未留出生活岸线; (6)过境公路穿越城区,城市道路建设滞后,T型道路过多,未形成网络; (7)镇区内缺乏公共绿地,绿地不成系统。 (二)规划用地指标 至2020年,木兰镇城市建设用地由2004年末的547.24万m2增加到1196.90万m2,人均用地119.69m2。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16.95%,绿地百分比21.90%,居住用地调整到33.74%,工业用地调整到10.65%。各项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面积详见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三)总体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的发展以向东和向北方向发展为主,随着镇西景观区的建设,将在白杨木河西岸,规划一部分用地作为一类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区应以成片开发、配套建设为原则,以详细规划为指导,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切忌沿街开发“一层皮”的开发方式。近期首选是对中心城区内现有的三类居住用地进行改造,远期则以新城区开发为主。 目前木兰镇中小学的设置数量可以满足镇区居民的需要,但普遍存在设备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进一步的规划中,重点是中小学自身的建设工作,改善教学环境,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在新建的居住区中要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合理布局。 规划(2020年)形成11个居住区。居住用地总面积403.83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74%,人均用地面积40.38m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6 m2/人,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248人/万m2。规划远期(2050年)居住用地面积525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0%,人均用地面积35m2, ,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285人/万m2。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2020年)公共设施总用地97.97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19%,人均用地面积9.80 m2。 规划在县政府办公用地周围的基础上,新建成片的办公用地,形成全镇的行政办公中心,增强行政管理力度,有利于树立形象。 规划的木兰镇的商业设施是以中心路为主线,南端串联起仿古街沿江新开发的商业设施,中部对原有中心路的商业设施进行局部调整和改善,北部延伸至镇北北城濠综合商业景观区。 同时,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在镇西白杨木生态湖东、西两岸发展新兴服务业、购物、旅游等行业;此外随着成片的新居住区的开发,应建立各级商业副中心和基层商服网点,构筑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络。这样木兰镇原来的商业和新建的商业就形成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商业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求。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49.57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14%,人均用地面积4.96m2。 规划在镇西白杨木生态湖附近,开发成片的娱乐设施用地,形成全镇的娱乐中心。同时结合成片的新居住区的开发,建立各级文化服务中心和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项目。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6.70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0%,人均用地面积1.67m2。 规划在振兴大街南侧,第一中学西侧新建一座服务于全镇的体育馆,形成全镇的体育中心,同时在规划各组团建设区片体育中心,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规划体育用地4.99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2%,人均用地面积0.50m2。 规划进一步加强现有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备的更新,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与建设,与各居住区相结合,设置社区卫生所、医疗站,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66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4%,人均用地面积0.17m2。 规划期内将增加镇区内教育科研用地的数量,对现有教育设施予以适当调整,加大科研引入和发展力度,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完善科研体系;在城西南沿江建立职业技术学校,配套新建居住区内中小学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4.39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0%,人均用地面积1.44 m2。 3、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在城区内呈分散布置,工业性质多为M2、M3类,对镇区有较大污染,有一部分工厂已经停产,正处于闲置状态,对镇区土地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规划对镇区内有污染的工业用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迁出城区,城区内部不应再发展新的工业。 综合水源地的控制保护、城市常年主导风向、工业污染源的轻重情况等因素,并与木兰镇的现状用地情况相结合,规划在木兰镇镇区东北部和东部,设置两块工业用地,其中木兰镇镇区东北部,水源地西侧的工业用地,距镇区较近,为防止工业对镇区造成污染,工业区与镇区其他功能之间设置了250m的防护绿化,并且对工业用地中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环评测试,只有测试达标的企业方可进入。木兰镇镇区东部,水源地南侧的工业用地,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安排新建工业项目和由城区内迁出的工业。 规划工业用地127.50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65%,人均用地面积12.75m2。 4、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与工业用地相结合,选择距工业区较近,距对外公路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区设置,对振兴大街北侧的仓储用地进行扩大、调整;由于松花江航运功能的弱化,沿江边的仓库规划迁移,以最大限度地让出生活岸线,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带;形成完整的生活、生产仓储系统。 规划仓储用地30.59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6%,人均用地面积3.06m2。 5、特殊用地 在木兰镇镇区内有一座看守所,位于白杨木河以西;一座监狱,位于市场街南侧;一座军事用地位于西环路东侧。目前除了镇西的看守所面积较大外,其余两块用地都很狭小,并位于城市重要地段与城市重要的商业、文化设施临近,影响了城市形象,也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 规划特殊用地2.13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8%,人均用地面积0.13 m2。在远期规划中考虑将其迁出。 五、近期建设规划 1、居住用地 在完善原有居住小区配套的前提下,重点改造城市市场街两侧的居住区。 2、工业用地 启动木兰镇东北部工业区的建设,对意欲进入工业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污染测试,只有测试合格的企业方可进工业园区。启动东部工业区的建设,将镇内有污染的零散布局的工业企业搬迁到东部工业区。 3、公共设施 (1)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将松花江沿线、仿古街南端东侧的仓储用地进行土地置换,置换后的用地开发为商业用地;在市场街与通江街交汇处集中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对原有中心路上的商业设施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市民不同的购物需要。 (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将松花江沿线、仿古街南端西侧的仓储用地进行土地置换,置换后的用地性质开发为文化娱乐用地,同时对老城区文化娱乐设施进行调整、充实。 (4)体育设施用地 在镇东新建一座体育馆,满足居民运动休闲的需要。 4、 绿地 在镇区内现状的弃置地上建设城市绿化节点,改善居民游憩环境,使城市面貌明显、快速地改善;提高城区道路绿化水平,改善街道面貌;加大白杨木河周边的绿化覆盖率,为白杨木河的整体开发做好准备;进行滨江公园环境整治,增加绿化面积,设置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增加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 5、广场用地 将在仿古街南端东侧的用地上新建一个市民广场,作为镇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外部场所。 6、对外交通用地 在振兴大街北侧原乳品厂的位置上,向西适当扩大用地新建一个客运站场,作为木兰镇镇区主要的对外通道。 黑龙江省方正县、木兰县、依兰县、巴彦县 通河县、五常县地质灾害调查 该项目为“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子项目 工作起止年限为:2006,2006年 承担单位为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总体目标任务:查明黑龙江省方正县、木兰县、依兰县、巴彦县、通河县、五常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分布情况,在完成行政区域内大 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放在应急预案的编制的基础上,协助当地政府建立群策群防网络体系,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2006年工作任务: 按照2001年颁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以及《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以县(市)为单元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 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网络体系和编制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应急预案; 5、结合调查成果,对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6、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建议,为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7、对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专业监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8、建立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2-10-1 中国环保网 前 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对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系统开展功能区划,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市。生态市建设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贯?quo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需要;是促进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 1999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度,提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市建设目标。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及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期限为18年,比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提前2年。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生态市办公室主任 二OO二年十月 总 论 生态市建设目的意义: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指生态状况达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控制城市污染的指数达到最低限度,使人们获得一个清新、舒适、美好的绿色环境。生态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去改变生态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可利用资源潜力。其目的和意义是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高度统一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适度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三是增强公众生态道德修养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及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四是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与制度。 生态市建设趋势:生态市建设是把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强度开发的人工生态系统与 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融合、完善。这一模式已经逐步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的天津、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相继开展了生态市研究和建设,生态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发展目标。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的新世纪。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生态文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探索"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也是人类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的认同。世界可持续发展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实际行动。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分重视,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有效地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挑战与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获得"绿卡"与国际接轨,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近期,国家将海南、吉林和黑龙江、福建四省作为生态省建设试点。多年来通过开展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各类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的恢复,转变了过去经济社会发展依靠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浪费资源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为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 生态市建设是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资源日趋短缺的背景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生存质量,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1、自然地理 位置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12个县(市),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6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3.84平方公里。 地形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市、呼兰县地域平坦、低洼,东部10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O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道外和太平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太平、香坊和动力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 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区中主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太平区东部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山地为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和小兴安岭余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多为中心区和低山区,海拔在110,1600米之间,最高为尚志市三秃顶子,海拔1637(6米。丘陵漫岗地除属于松花江一级台地的部分低洼地外,大部分为丘陵漫岗地,分布于东南部、东北部、张广才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140,175米之间,最高达190,200米左右,坡度平缓,大多在7,25度之间,部分谷地散布其间。平洼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势平坦,海拔在116,174米之间。河流冲积低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由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蚂蜒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在112,130米之间。低平原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属河漫滩区与洪积--冰水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20,145米之间。 地貌 哈尔滨市地貌为东部、北部呈低山丘陵和西部平原的特征。地形地貌的总趋势是东高西低, 全市总面积中,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 气候 哈尔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中高纬度,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中为松嫩平原东部温暖半湿润区。其特点是春季气候多变,干燥多风;夏季降水集中,温热湿润;秋季降温迅速,初霜较早,农作物易遭危害;冬季干寒漫长。年内气温2.3,4.4?,无霜期119,146天;年降水量一般为495,600毫米,因地形差异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比同纬度其它地区高1,4倍,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平均日照时数2670小时,年日照率达55,66,,太阳辐射量为111.55千卡,平方厘米,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至稳定结束10?,日期在130天左右,保证率积温在2300?,2831?以上,完全能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水文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哈尔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 土壤 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土,是郊区及12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黑土在全市分为2个亚类(黑土和草甸黑土)、3个土属(粘质黑土、砂质黑土、草甸黑土),共7个土种。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在全市分为3个亚类: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共8个土种。黑钙土养分含量仅次于黑土,适于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数分布在沿江河低洼淋溶地带和松花江台地漫滩地带。草甸土在全市分为6个亚类: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硫酸盐草甸土,共10个土种。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较差,宜发展草场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河滩和低洼地块,适于发展渔业、牧业。 2、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哈尔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3种,已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铜、锌、钨、钼、硫铁矿、熔炼水晶、蛇纹岩、砷、建筑用石、矿泉水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地位。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居全省第一位的矿种有:硫铁矿占55(8,,熔炼水晶占61(2,,蛇纹岩占43(3,,砷占49,,以及石棉、硅石、饰面用大理岩、稀散元素碲等8种。 林业资源 哈尔滨市是全国林业大市,所辖12县(市)和7个区均属全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规划范围。辖区内林业用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等。林业经营面积131.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6.27万公顷,其中市属有林地面积99.2万公顷,占全省地方林业的18%,居第二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森林覆盖率43%,比全国平均水平(16.6%)高26.4个百分点。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西北麓,小兴安岭南坡。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杨、桦等。其中红松以材质优良享誉国内外,水曲柳以花纹美丽驰名。还有黄太平、大秋果、苹果、葡萄等温带果木林,以及特种经济林、黑豆果等。野生果树资源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悬钩子、刺玫瑰、猕猴桃、五味子、东方草莓等。野生薇果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出口资源。 植物资源 哈尔滨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具有分布集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药用植物中,名贵药材有山参、黄柏、地龙、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草原植物以"东北三宝"之一的小叶樟和饲用碱草为主。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刺嫩芽等1 0余种,还有大量的猴头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野生油料有松子、榛子等。野生花卉有130余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有小细叶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鸢尾、长瓣舍莲等2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实、睡莲、东北金鱼藻、菱角、菖蒲、芦苇、乌拉草。山野果子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 动物资源 哈尔滨市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多。兽类有珍贵的东北虎、紫貂、水獭、猞猁以及黑熊、野猪、麝、黄鼬、灰鼠、狐狸、貉、獾、狼等。两栖动物有各种蛙、蛇、龟、蜥蜴等。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鹳、黑鹳等,属于二类保护的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鸳鸯、黑琴鸡、花尾榛鸡、单顶鹤、隼形目、鹗形目等猛禽。淡水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流经哈尔滨的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沼泽和水库中的淡水鱼,具有食用价值的经济鱼类主要有黑龙江鲤、银鲫、狗鱼、雅罗鱼、蒙古红 、松花江翘嘴红 、红鳍幽以及鳊、鲂、鳜、鲇等40余种。 (二)经济社会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我国行政区面积最大的、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南部,资源较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哈尔滨市交通发达,是东北亚经济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历史最高纪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3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9平方米。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以哈飞公司、东安公司、三大动力为主的装配工业制造基地;以哈药集团为主的医药产业基地;以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了冰雪文化的发展,冰雪文化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国内外游人和客商看好哈尔滨这块生态环境优美的处女地。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成效显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的切割焊接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动力技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心肺移植技术等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位置。 1、区位优势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东北部沿边开放格局的轴心和沟通南北的连接点,对东北亚邻国日本、韩国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一年一变样"的目标。200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全长30(5公里的机场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结6个区的二环快速干道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新建了中心休闲广场、新世界广场、母亲广场等13处城市广场;道里建国公园、道外靖宇公园等5处公园改造成为开敞式休闲公园;建成了南通大街、东直路、新阳路等一批景观大道。拆除违章占道及设施110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巷道191条、居民庭院370个,城市形象发生明显变化。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营运车辆更新步伐,部分线路增加豪华空调营运车辆。到2000年末,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达98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3631辆,比上年增加211辆,其中空调大巴270辆。全年客运量5(5亿人次,增长6.9,。市区拥有出租汽车10411辆,比上年增加1463辆。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资金16.2亿元;全市建成区内均为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26个,达标面积10.22平方公里。市区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站达到8个。市区空气中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244毫克,立方米;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89,,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24项指标均好于上年,"一控双达标"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市区新建成大型绿地93片,经对市区绿化状况普查,到2000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505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8.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 (三)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1、有利条件 哈尔滨市地域辽阔,资源较丰富,国土面积5.3068万平方公里,辖七区十二个县(市),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北麓,松花江自西向东从政区内穿过。市域大体为五山半水三分田,分半湿地和平原。年平均气温2.5,4.0?,年平均无霜期在110-150天之间,年降水量在400-600mm之间,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圈中起着重要的生态调解作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林特产业基地,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以盛产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胡桃秋、黄菠萝为主的针阔叶树种著称,具有较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现有林地面积226.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林区中有高等野生植物600多种,脊椎动物220多种。 湿地草原资源。湿地对调节市域生态环境起着肾功能的作用。西部和沿江河冲击平原是市域重点湿地草原区,具有较典型的草甸湿地特征,是生物种群繁衍基地和牧业基地。市域内现有湿地面积12.5万公顷,草原8.1万公顷。 土地资源。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丰富,是全国暗棕壤土和黑土面积较大地区,耕地集中在西部平原和沿江河川地间,耕地面积133.8万公顷,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农村人均耕地的6倍,耕地土质污染较轻,95,的农田具有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良好条件和发展潜力,37,的农田具有排灌基础设施。多年来,天然林保护、草原改良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工业污染源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等取得较大进展,创建各类生态示范典型和污染防治典型530多个,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制约因素 哈尔滨市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自我积累能力还不足,资源利用与保护还不协调。森林过伐、草原过垦、湿地过毁、部分区域地下水过采、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区域生态功能失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由于使用化肥、农药不合理导致部分区域的农作物和蔬菜有毒物质含量超标,秸杆、畜禽粪便等各类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市区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建设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烟尘、扬尘、粉尘物排放总量超标,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和逆温现象突出,直接影响生态调节能力,致使风、雹、干旱、酷热等城市病害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投入不足,人为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仍然存在。表明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和增强环境承载功能为主线,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自然资源有价论,资源环境价值观,遵循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相统一,科学利用和节省资源,变资源型经济为生态型经济,保持生态平衡,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增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2、坚持综合决策,保护优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在经济建设、 小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突出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建设,在开发建设中保 护,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 3、坚持投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回投的原则。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建设的经济补偿制度,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缩短生态周期以增强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 4、突出地域特色和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大森林、大农田、大草原、大湿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和推广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5、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6、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市建设要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示范区,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化格局。 四、生态市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经过18年奋斗,把哈尔滨市建设成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总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我市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清洁、高效、低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阶段性目标 本规划将生态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全面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6-2018年为完善阶段。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阶段(2001-2005年) 目标: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恢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城市载体功能水平有所提高,主要环境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生态市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初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新增人工造林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5%;改良草场0.5万公顷,草原"三化"治理面积为0.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公顷(含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4%,退化土地治理率40%,矿山复垦率30%,新增保护区面积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2.1%,建成有机、 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47%,城市空气环境质量82%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60%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绿化率达到38%,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比例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4.2‰,城市化水平达到6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580元。 第二阶段:推进阶段(2006-2015年) 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市区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以生态产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及城市生态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改良草场26万公顷,草原"三化"基本得到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万公顷(含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75%,矿山复垦率达到7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6%,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4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85%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85%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城市绿化率达到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5%以上,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比例达到80%,自然人口增长率小于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5650元。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6-2018年) 目标: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到2018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市域内的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超过47%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80%,矿山复垦率达到85%;优质草场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7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14%,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面积比率为3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90%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90%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城市绿化率超过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比率超过95%以上,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城市化水平超过7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8520元以上。 五、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南部,整个地势东、南、北高,中西低,平原和山丘各半。根据其自然环境状况,按《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布局的"生态功能区划 ",哈尔滨市域跨全省三个功能区。(1)以双城、呼兰县(市)为主的西部松嫩平原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2)以巴彦、阿城、宾县、五常县(市)和呼兰县部分乡镇为主的松嫩平原中部温带半干湿润草甸与农田生态区;(3)以木兰、通河、方正、延寿和尚志县(市)为主的张广才岭、老爷岭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按地域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类别,本规划将哈尔滨市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域和一个生态功能亚区。在四个生态功能区中规划了55处生态功能重点保护、恢复、建设工程区。?.东部山地森林控伐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功能区;?.中部丘陵漫岗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西部松嫩平原农林牧副渔生态农业功能区;?.沿松花江干流两岸河谷平原灌溉农业、湿地保护生态功能亚区。(详见哈尔滨市生态功能区划图) (一)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原则 1、区域完整的原则 生态区域的划分要保证生态体系的整体建设目标的实施,即协调各要素组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突出各区域的特点,在调节控制环境质量功能的同时,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分别实施的原则 由于要素组分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基本特征,不可能制定相同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及恢复措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生态经济系统的问题,使能流物流畅通,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3、可操作性的原则 将生态特征近似或关系密切的组分合并起来,划分成一个生态经济类型,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4、与行政边界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经济区域的划分还要考虑行政边界的因素,当生态界限与行政界线发生矛盾时,以行政边界为准划分。哈尔滨市的生态边界线为市、县、区行政边界范围为宜。 (二)生态功能类型划分依据和方法 1、依据 划分生态功能区域的主要依据,是生态功能作用制约因素的差异性,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降雨量分配、温度和生育期的差异、地貌变化、旱涝灾害、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和森林面积减少等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作用程度各不相同,根据这些因素在功能区不同地域的不同组合,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 2、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方法,在对各种生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主要制约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组合,划分生态功能区域。 (三)市域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1、东部山地森林控伐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1)生态功能区域范围 本区包括通河县,依兰县,木兰县的东兴、满天、大贵、东风,方正县的沙河子、高楞乡(镇),延寿县的中和镇,尚志市的庆阳、亮河、新光、万山、苇河、亚布力、石头河 子乡(镇),五常市的冲河、沙河子乡(镇)。面积21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9.7%。本区位于哈尔滨市辖区东部的小兴安岭南部和张广才岭西部的低山部分,属于市域生态功能良好区。 (2)基本生态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属小兴安岭余脉,多平顶山,地形起伏,山区丛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2.2%,地形多陡坡和低山丘陵。 ?气候特征 本区年降雨量一般在599-610mm,最大为1071mm,最小为386mm。年径流深一般120-170mm,最大为400mm,最小为100mm。年均气温2.4-3.6?,?10?积温2400--2644?,无霜期一般为127-137天,最少为105天。 ?河流水系生态特征 本区多为河流的源头,如少陵河、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岔林河、西北河、丹清河、蚂蜒河、拉林河等河流都发源于本区。源头森林植被茂密,地面覆盖物深厚,土壤含水能力强。水土流失程度较轻,本区森林过伐,植被破坏易发生洪水灾害、水土流失及水资源涵养地将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很难恢复。 ?土地利用及农林牧业开发特征 本区土地面积为211万公顷,占全市辖区总面积的39.7%,其中林地面积162.77万公顷,占本区的74.1%,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原湿地面积有1.67万公顷,占本区的0.8%,水域面积为8.0万公顷,占本区3.7%,河流湿地与水库在本区占有一定比例。耕地面积为34.16万公顷,占本区面积的16.2%,农田分布在陡坡地上,具有发生水土流失并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本区由于地势较高气温偏低,不宜发展农业。 (3)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不宜发展农业,保护天然水源涵养林,实施天然林保护是本区的生态建设重点。严格控制森林的采伐,杜绝坡地开荒种田。加强森林防火,防止山林受到破坏。控制本区务农人口及村宅数量,以减少其人为活动,并将人口逐步向平原区疏散为宜。加强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天然林的保护。 (4)主要保护目标 对本区内的各县(市)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的要求,保证成年林地面积不再降低;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2005年前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2015年控制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生态得到全面恢复。 (5)主要保护、建设对策 实施系统性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建立森林生态保护区工程;适度兴建大中型系列蓄水工程,增加区域地表保水能力,从源头控制水灾发生,最终建成多种类型保护区连片,山青水秀林茂的天然水源涵养地自然保护区。 2、中部丘陵漫岗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 (1)生态功能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巴彦县的黑山、东胜、镇东、龙泉乡(镇),木兰县的龙江、东风、利东、石河、柳河、吉兴、建国、五站乡(镇),宾县的摆渡、胜利、宾安、宁远、青阳、光恩、常安、新甸乡(镇),五常市的向阳、光辉、小山子、龙凤山、志广乡(镇),尚志市的帽儿山、黑龙宫、亮珠、长寿、河东、乌吉密、三阳、蜜蜂、马延乡(镇),延寿县太安、加信、安山、六团、玉河、延河、青川乡(镇),方正县新安、会发、珠河、永建、宝兴、德善、伊汉通乡(镇),阿城市的平山、大岭、亚沟、山河、小岭和中和林场等乡(镇)。面积125.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3.8%。本区位于?区外围丘陵漫岗区。即低山向平原过渡区域。本区是人口比较稠密区,也是生态环境破坏较重地区。 (2)基本生态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本区属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山地外延的丘陵漫岗区,平坦地带多已开发为农业区,沟谷区域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为42.78%。农田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20.8%。 ?气候特征 本区年降雨量一般为555-800mm,最大为1024mm,最小为324mm。年径流深一般100-280mm,最大为486mm,最小为50mm。年均气温2.3-3.6?,?10?积温2300--2624?,无霜期一般为115-130天,最多为160天,最少为97天。 ?河流水系生态特征 本区多位于河流发育的中段,河流切割严重,流速急促。部分河段因通过城镇等人口密集区,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水库、堤坝等工程进行引水灌溉。 ?土地利用及农林牧业开发特征 本区土地面积125.8万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23.8%,其中林地面积75.18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59.8%,草原面积为0.9879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0.8%,耕地面积为35.99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28.6%,农业开发强度超过(?)功能区;水域面积为6.3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5.0%。由于本区比低山区地形平缓,修坝筑库蓄水的功能不如(?)区,故而水域面积下降。本区可以适当发展农牧业,但必须注重水土保持。 (3)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可适度发展农牧业,但必须注重防止水土流失,陡坡地和丘陵漫岗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要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保持地域水土稳定是本区主要的生态问题。 (4)主要保护目标 ?2005年前,控制本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能降低,水土流失区域不再发展;2015年前,本区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到2018年,水土流失区域全面得到控制。?提高本区灌溉能力,发展喷灌和滴灌。到2005年,5%的耕地有灌溉条件;2018年,30%耕地达到有灌溉能力。 (5)主要保护对策 加强水土保持,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发展林业、牧业,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农田的林网建设,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实现本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西部松嫩平原农林牧副渔生态农业功能区(?) (1)生态功能区域范围 本区包括呼兰县、哈尔滨市郊区、双城市、巴彦县,以及宾县、五常和阿城市三县(市)除?区外的部分乡镇。面积171.5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2.3%,耕地面积113万公顷。本区属于松嫩平原最为富饶的黑土平原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达,是靠近哈尔滨市农、工、商、贸、科技各业发达的围城经济区域。 (2)基本生态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本区域土地较平坦,地形微波状起伏,区域地形复杂多变。土地粗放型耕种面积大,土地开垦指数高、投入低。本区森林覆盖率为13.2%。 ?气候特征 本区年降雨量一般为495-606mm,最大为912mm,最小为247mm。年径流深一般80-262mm,最大为525mm,最小为31mm。年平均气温2.9-4.4?,?10?积温2658--2831?,无霜期一般为132-146天,最多为169天,最少为110天。 (3)主要生态问题 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搞好水土保持是本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利用良好的农业条件,改善和提高本区农业灌溉水平,改变靠天农业的落后经营方式,是本区当务之急。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数量,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是发展本区农业的重点。 (4)主要保护目标 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05年本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到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7%。2005年前,控制水土流失不再扩大,到2018年水土流失区域全面得到治理。 (5)主要保护对策 本区靠近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珍贵。为此,保护每寸土地提高本区的土地利用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围城经济",开创第三产业和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加城区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创造美好环境是本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 4、沿松花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平原灌溉农业、湿地保护生态功能亚区(?) (1)生态功能区域范围 本区包括松花江、拉林河、阿什河、呼兰河、驿马河、木兰达河、岔林河、蚂蜒河、倭肯河、牡丹江等主要河流两岸冲积平原区和入江口冲积平原区。其中中小河流进入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沿江洪泛平原,泄洪区等草甸草原和沿江湿地皆属本区域。其面积在22.4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2%。本区耕地多以水稻为主。森林多为护岸林和沼泽丛林等。 (2)基本生态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本区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地貌景观单一。在两岸的一级阶地之间除堤坝和其他水利工程外,均为河流、湿地、草原等地貌特征。河流发育充分,多有牛轭湖,河道曲折多弯转,沼泽发育良好。 ?气候特征 本区气候与周边气候条件变化不大,除本区湿润程度较大外,温度稍有冷凉。 ?江河水系生态特征 本区包括中小河流汇入松花江前的中下游水域,河水平缓而宽阔,沿岸易于灌溉,水资源丰富,河流正常年份水量充沛,洪涝年份两岸易受洪涝水灾的影响。 本区为发育良好的河流冲积平原区,沼泽和湿地在本区分布较多,根据国家对湿地保护政策,本区不宜再度开发湿地和沼泽区,可作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土地利用及农林牧渔业开发特征 本区多为大面积肥沃冲积平原,土地营养高,水资源条件良好,水面宽阔,水流缓慢,水热条件良好,是发展农、林、牧、渔业的良好区域。本区环境的制约因素是河流对两岸土地冲刷严重,常有洪泛灾害。 (3)主要生态保护及建设内容 本区应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对开垦的土地,要发展水田以补充湿地面积的减少。应适宜的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尤其以建立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为主。实施退耕还草,加大草原湿地的保护力度。农田耕作区要加强河道的疏通,修建河堤及各种防洪工程,减少对农业的危害。 (4)主要保护目标 提高本区的森林覆盖率。2005年前,该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8%,2015年达到12%。适宜的地方多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5年前,要使该区95%的湿地得到保护,2015年达到100%。2005年前,重点江河段防洪工程要达到50年一遇标准。2015年松花江干流全江段防洪工程要达到50年-100年一遇控制标准。 (5)主要保护对策 停止一切改变湿地功能的开发活动,保存现有湿地资源不再破坏。在加强本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中小河流护岸林、沼泽丛林和松干堤防护堤林营造工程,努力提高保持水土和抗洪防灾能力,加强本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抗洪防灾的能力建设。 (四)市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恢复、建设工程区 1、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区 (1)主要生态作用:通过以林为主的风、水、路、林廊道建设,以切割城市热岛和逆温现象,消除城市生态病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区域分布:本区域规划面积为3万公顷。以一江(松花江市区段)、二河(运粮河、阿什河)、二环(三环路、四环路)、六纵(机场路、马家沟、信义沟、化工路、南直路、红旗大街)、三横(滨洲-滨绥、哈西一变电、先锋路)生态廊道网络为重点,形成风、水、林、路相结合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 (3)建设重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建造廊道两侧各30-100米的生态林带,在七个行政区各建一处生态园林功能区。通过生态廊道优化城市空间与平面结构,采用星状组团式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区功能,控制中心区用地的无序扩张,使中心区得到有机疏散,发展 外围组团。开发卫星城市,提高城市化质量。 2、城市湿地草原恢复及保护工程区 (1)主要生态作用:涵养水分、净化水质和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生态圈中起到肾功能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繁殖基地。 (2)区域分布:规划面积为2.2万公顷。分西部、北部、东部三片。西部,道里区太平国际机场两侧各3-5公里向北至松花江,包括运粮河、太平湖、长岭湖、西郊渔场周边草原、湿地、荒地、江河漫滩地;北部,二水源地江北岸、松北新区和道外区利民新堤防以南的沿江大部分湿地、草地、荒地、江漫滩地;东部,太平区民主乡坝外行洪滩地。 (3)建设重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区域内湿地、草原生态环境,控制开发。重点恢复和保护运粮河、太平湖、长岭湖、西郊渔场和沿江滩涂湿地草原,合理适度地开发湿地草原生态游、金代历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郊外渡假、田园生态游等旅游开发业和适度的渔牧业。 3、城市水域保护及建设工程区 (1)主要生态作用:城市生活饮用水、灌溉用水、娱乐、旅游生态用水,该区将起到增加城市湿度、调节城市气温、净化纳污的重要作用。 (2)区域分布:规划面积为1.16万公顷。包括松花江流域哈尔滨市区段水域、阿什河、运粮河、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工农水库、太平湖、长岭湖、西郊渔场、太阳湖、拟修建的天鹅湖、阿什湖等十三处水域。 (3)建设重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治理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确保该区水质。开辟和扩大水域面积,加大水域周边绿化、美化、香化、园林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人工栽植野生荷花和水生植物,适度开发水上娱乐旅游观光业和水产业。 4、城市林地保护及建设工程区 (1)主要生态作用: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净化城市环境,驱散城市热岛,调解城市气温,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区域分布:规划面积为1.9万公顷。本区含已建和拟建城市大片森林生态园地,包括植物园、林大试验林场、天恒山,一、二、三苗圃、道里苗圃、世纪之窗林园、太阳岛林园、群力森林公园、松北新区林园等十一处林地。 (3)建设重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加速植树造林,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加快树木成熟率。模拟森林生态结构,采用多树种、复合结构,并伴随生物多样性。人工放养狍子、鹿、松鼠、兔等野生动物。人工建设城市森林和林间湿地生态结构,建成城市近郊生态氧吧园、休闲娱乐园。 市区重点生态建设区号码工程为131311(即一个生态廊道建设区、三处湿地草原恢复保护区、十三块水域保护建设区、十一块林地保护建设区)。 (五)市域重点生态功能保护、恢复建设工程区 1、重点水源涵养地天然林生态功能保护工程区 (1)生态作用:该区是市域内重点水源涵养地,野生动植物生长、活动繁育基地, 林特产业基地和森林氧吧,起着极重要的调节区域内气候和生态环境作用。 (2)区域特点及分布:该区属我国森林植被较好区域,森林资源较丰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较轻,人口密度偏低,生态结构比较完整,在市域中属生态良好区,也是生态重点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重点恢复区域。本区适宜发展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业,生态旅游业等。本区分布包括木兰县的东兴镇;通河县大部;依兰县的迎兰、德裕、达连河、江湾乡(镇);方正县的大罗密、德善乡(镇);延寿县的中和、安山、寿山、玉河、加信乡(镇);尚志市大部;五常市的沙河、冲河、小山子、龙凤山、向阳、八家子乡(镇);阿城市的松峰山、平山、小岭、交界、玉泉、亚沟、红星乡(镇);宾县的摆渡、胜利、宁远、长安、平坊等乡(镇)。面积243.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77.8万公顷。 (3)建设重点:到2018年该区森林面积达到2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区域内1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重点保护磨盘山、凤凰山、帽儿山、虎峰、白石砬山、鸡冠砬子山、老黑顶子山等七处松花江流域重要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地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生长、活动、繁殖地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加区域保水能力,适度兴建大中型蓄水工程;兴建磨盘山、驿马河、华山、胜利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26座。 2、重点丘陵漫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区 (1)生态作用:该区是森林功能区域的缓冲带,对林地生态功能和平原生态功能起着重要的保护和演替过渡带作用。 (2)区域特点及分布:该区属林农型边缘区域,生态环境处于过渡演替不稳定状态,开发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重,部分区域生态功能出现失调。该区是市域生态脆弱区,也是生态建设重点区。本区分布包括巴彦县的人和、天增、山后、黑山、东胜、镇东、龙泉、华山乡(镇);木兰县的新民、大贵、东风、建国、吉兴、利东、柳河乡(镇);通河县浓河镇;依兰县的宏克力、愚公、团山子、迎兰、演武基、江弯乡(镇);方正县的德善、会发、宝兴乡(镇);延寿县的加信、安山、六团、新村、高台乡(镇);尚志市的蜜蜂、乌吉蜜、黑龙宫、长寿、马延、老街基、元宝、亮河、石头河子乡(镇);五常市的兴隆、背荫河、民意乡(镇);阿城市的杨树、双丰乡(镇);宾县的糖坊、满井、鸟河、宾西、宾州、宾安等乡(镇)。面积133.1万公顷,其中坡耕地面积41.1万公顷。 (3)建设重点:重点加强山区向川地过渡带天然林等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加速浅山区丘陵岗地植被的恢复。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和高营养、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产业。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加大巴彦县人和区域,木兰县东风区域,依兰县愚公区域,宾县宾安区域、宁远区域,尚志市老街基区域,延寿县寿山区域,方正县宝兴区域等八处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力度,人工再造良性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林、水资源,实行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宜农则农的林、牧、渔、农、工贸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政策。 到2018年,水土流失区域基本得到控制。市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6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喷灌、滴灌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重点湿地草原生态功能恢复工程区 (1)生态作用:湿地草原在市域生态圈中起到肾功能的重要作用,起到保水、保土、净化水质,调解气候作用,是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及生态旅游的最佳地域,也为重点牧业基地。 (2)区域特点及分布:该区多年遭到严重破坏,面积逐年减少。本区包括呼兰县、双 城市、哈尔滨市郊及松花江流域沿江河干支流两岸滩地草原湿地。面积18.4万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3.4%。 (3)建设重点:加强现有湿地草原的保护,扩大恢复湿地草原面积,提高湿地草原的质量,建立湿地、草原保护区。到2018年,新增人工半人工湿地草原25万公顷,使区域湿地草原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加大对草原"三化"的治理。重点完成拉林河两岸,双城市韩甸、对面城、临江等三处0.4万公顷,呼兰县对青山0.1万公顷的沙化、碱化、退化草原的治理工程。重点加强双城市石人沟、永胜;呼兰县对青山;阿城市蜚克图;木兰县沿江;通河县东部、西部;方正县蚂蚁河口和依兰县安兴等九处湿地草原的恢复建设。 4、重点水系流域生态功能综合整治工程区 (1)生态作用:该区是人们居住生产活动最为集中区。加强水系流域综合整治,控制该区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提高区域内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环节。 (2)区域特点及分布:本区主要包括市域松花江干流和拉林河、呼兰河、阿什河、驿马河、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岔林河、西北河、蚂蜒河、丹清河、牡丹江、倭肯河、夹板河、蜚克图河等14条支流两则各5-10公里(干流两侧各10公里,支流两侧各5公里)。该区总面积约264万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50%左右。 (3)建设重点:全面控制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农民使用无污染、低残留农药、化肥。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流域内污染源全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污染排放指标内,流域生态植被恢复率达到90%以上,流域两侧生态林带成网连片。 5、重点农田生态功能恢复工程区 (1)生态作用:本区是农作物重点产地,保护哈尔滨市域三种类型耕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是发展全市经济的重要潜力。 (2)区域特点及分布:本区含三种类型耕地,其中平原型耕地63.8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7.6%;丘陵岗地35.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6.8%;山区耕地34.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6%。 (3)建设重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工程,加强培肥地力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平原区耕地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实现基本农田防护林网覆盖率达到13%以上,发挥其生态功能。全面提高农田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及系列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6、绿色通道生态功能建设工程区 (1)生态作用:净化空气,降低交通污染,防风、固沙、护田、护路。 (2)区域特点及分布:哈长、拉滨、滨绥、滨满、滨北铁路哈尔滨市域段;哈黑、哈同、哈罗、哈绥、哈大、哈五、京哈公路哈尔滨市域段,铁路、公路两侧各2公里可视范围。 (3)建设重点:取缔、关停、迁出铁路和公路两侧2公里可视范围内的破坏植被难以恢复的矿山和污染企业,实行各行各业、县(市)、乡(镇)、村分段分块包干的办法限期完成综合治理任务, 建成12条线路,从市区向外围扩展, 市域内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 市域重点建设工程区号码为178915312。(即一市,哈尔滨市区;七片水源涵养地天然林生态保护区;八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九块湿地草原恢复区;十五条水系流域综合整治区;三 类基本农田保护区;十二条绿色通道建设区)。 (六)生态经济区划 1、生态经济区的范围 本区包括7区12县(市)的城关镇及部分乡镇。1市为: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双城、阿城、呼兰县(市);8镇为:巴彦、木兰、延寿、尚志、五常、宾县、依兰县(市)的城关镇和规划中的通方市(通河、方正合并成一市),以及对地域经济开发有影响的商业乡镇、文化乡镇、港务乡镇和观光乡镇等,皆属此区。 2、基本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为人口集中,工农业等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区域,本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该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多数城镇没有给水排水设施和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城市绿地面积小,公共绿地少,城市道路面积少且标准低,车辆拥挤。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 3、主要规划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土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结合哈尔滨市区目前的现状,逐步将哈尔滨市区周边的乡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卫星城,从根本上改变哈尔滨市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地域优势,为引进外资和发展乡镇企业创造条件,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互相促进、互为牵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小城镇梯度辐射作用,带动边远地区发展。结合土地合理流转机制的推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一批交通便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区域中心作用明显的乡镇重点建设。重点抓好新发、玉泉、达连河、亚布力、西集、周家镇六个省部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推动工业小区开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农村住宅标准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的进展。 4、主要对策 建立以市区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三个环状生态经济发展圈,用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城镇拉动周边区域发展,用城市生态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引进适于本区生存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建造森林绿地;完善社区、公园、生活区等功能;加速小城镇自来水管网建设;控制城镇大气污染,改善能源结构,发展秸杆燃气化燃料;控制噪音污染;加大建设固体物及垃圾的处理工程等;对于近镇、近县的基层村屯,创造条件向大的城镇靠拢。便于集中建设和改造小城镇向中等城镇发展。 生态经济区布局,在空间构筑上采用圈层分明、多轴线、多级核心的发展布局模式,立足于具有地方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遵循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哈尔滨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发展对全局有影响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形成具有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 (1)科技商贸密集型经济区 科技商贸密集型经济区核心是哈尔滨市城区,该区为生态经济圈的核心圈层,土地总 面积为42万公顷,352万人。本区工业经济优势明显。重点发展以7个行政区为支撑,依托资源优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石化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建设以节能机械加工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大城市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社会。建成城市功能齐全、生态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态-环保-园林-旅游城区。 (2)生态工业产品加工区 生态工业产品加工区属于第二生态经济圈,农业资源优势突出.该区包括阿城、双城、呼兰、巴彦、宾县(市),总面积129万公顷,总人口315万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品加工业,建成绿色产品加工基地。 (3)生态资源产品生产区 生态资源产品生产区,属于第三生态经济圈,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雄厚,具有生态原料产品的优势。该区包括五常、尚志、延寿、方正、依兰、通河、木兰县(市),总面积359万公顷,总人口275万人。重点建设林木与山产品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区;水产品养殖区;农牧渔产品种植养殖区;矿产资源适度开发区为主体资源产品生产区,总规划为1市8镇3环生态经济区。 (七)生态市示范建设体系 巩固现有的二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一个省级生态示范县(市),100个市级生态示范区,420个生态示范点;建设区、县(市)、乡(镇)、村、户不同生态示范典型,形成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塔型生态示范体系,同地域特色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能力。到2015年,使90%的县(市)、乡(镇)、村都实现生态示范区。到2018年,使100%的县(市)、乡(镇)、村达到生态区域标准。 六、生态市重点产业建设 (一)生态工业 1、发展方向 生态工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绿色工业网,其调控原则为循环再生原则和共生原则,其工业配置是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的循环工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循环生产;利用清洁能源,采用节能技术、清洁技术和清洁工艺,进行清洁生产。强制对污染物实行限值,对工业生产废物进行生物降解和无害化处理,实现零排放。以满足绿色工业产品的社会需要。 生态工业发展方向,首先是将生物医药、清洁燃料汽车制造、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加工新技术、电子信息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已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向高、大、精、新的方向稳步发展,发挥高新技术来源多样性、成果流动性和产业化项目选址灵活性的特点,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项目的"孵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多元化、群体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三是挖掘传统工业产业潜力。全面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产业,重点对机械、轻工、纺织、石化、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提高加工手段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收缩已无竞争优势的一般性行业规模,退出技术产品落后、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 2、发展重点 生态工业发展重点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它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重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3、基地建设 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建立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能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高效节能与环保、农业高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成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生态农业 1、发展方向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商品率、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实现生产-经营-市场相衔接,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增产与增收相一致,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发展重点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综合防治农作物污染,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污染,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生态种、养和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适地当家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采用模式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高效的粮、豆、薯、瓜、菜名牌产品系列。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采用太阳能等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农业效益的最佳化。重点开发高品位、高效益的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产品,工厂化育秧和利用工厂化技术生产脱毒良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作物实际水分变化状况及农业气象、气候资料,建立起作物蒸散模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及农田水分模拟等模式,发展节水灌溉,实现按需精确供水;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实现精确播种、精确用药、精确收获;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实现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联片开发、规模发展,到2005年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到2015年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18年,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 3、基地建设 在双城、巴彦、呼兰、阿城、宾县(市)和五常市北部部分乡镇,重点发展高淀粉、工业用高油玉米和高赖氨酸饲料玉米生产基地。五常、方正、延寿、木兰、尚志、阿城、通河等县(市),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巴彦、宾县、呼兰、依兰县等,重点发展高蛋白、高脂肪大豆生产基地。阿城、宾县、依兰、双城、呼兰等县(市),重点发展谷、糜等小杂粮生产基地。延寿、巴彦、宾县、呼兰、阿城、双城等县(市)等近郊乡镇及哈尔滨市区,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生产基地。 依靠先进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和农田机械设施,五常、方正、通河、木兰、巴彦、双城等县(市) 和哈尔滨市区,建成在省内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质、高效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种植业生产基地。 (三)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业 1、发展方向 采用清洁、安全生产工艺,执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强化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国内外市场,加速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体化进程,建成全国最大的原料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突出地域特色品牌,形成群体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产品档次高的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企业。依托原料生产基地,打破行政区域、所有制、行业界限,加速对初具规模、有较好发展潜力企业的改组与改造,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成一批有牵动全局的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业核心企业。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开发和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优质新品种、饲料添加剂、有机复合肥、无污染包装物等专用生产资料;加强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支持系统。 3、基地建设 种植基地。哈尔滨市平房区及近郊县(市),重点建设无污染、高营养、安全的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呼兰、巴彦、依兰、宾县、阿城、双城等县(市)规划20万公顷,重点建设优质大豆杂粮食品生产基地;五常、阿城、延寿、方正、通河、依兰、木兰、巴彦、宾县、尚志、延寿等县(市) 规划20万公顷,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及尚志市珍珠山,延寿县,通河县的凤山,五常市的冲河、龙凤山、山河屯,方正县高楞等乡镇规划20万公顷,重点建设绿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市区,双城市青岭乡,规划建设20万公顷,重点建设绿色瓜果、花卉生产基地。 畜禽养殖基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南岗区红旗乡、平房区平房镇、香坊区向阳乡、太平区民主乡,双城、巴彦、呼兰、尚志县(市),重点建设生猪、奶牛生产基地;双城、呼兰、巴彦、双城、呼兰、通河、宾县(市),重点建设绿色禽、蛋生产基地;依兰、通河、木兰、宾县、方正、阿城、尚志县(市),重点建设林蛙、鹿、野猪、黑熊、山鸡、山兔饲养基地;山区和林区建立绿色山野菜、野生菌类、野生果类产品采集基地。 加工基地。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乡龙宝公司、南岗区红旗乡运粮河生态园,重点建设无公害干菜加工基地;以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木兰肥牛加工企业、南岗区海顺生猪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禽畜加工基地;以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富地公司、施倍得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生物肥料加工基地;以雀巢公司、哈尔滨金星乳业集团、哈尔滨绿乐尔食品有限公司、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乳制品生产基地;以金都绿色食品厂、巴彦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吉精洁米公司、龙升稻业公司、松南稻业公司、大通河稻业公司、巴兰河精米加工厂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大米生产加工基地;以哈药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双黄连粉针剂、丹参粉针剂、双黄连冻粉针剂为主要产品的绿色粉针剂原料生产基地。 销售基地。建立哈尔滨-北京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配送中心;组建参加国内外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展销专门机构。 (四)生态林区业 1、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是生态林区经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调整森林工业向生态林、特产业转变,林业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由单一木材产品为主的粗放型林业向生态型产业和多资源林特产品的可持续林业过渡,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扩大"三北"防护林体系;发展林区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育、培植、采集、加工业,开发珍贵绿色特种产品。 2、发展重点 保护北部、东部、东南部山区天然林资源,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加快退耕还林进程,开展封山育林、更新造林、培育水源涵养林;木材加工业向精细产品加工方向发展,以龙头造纸企业为主,加快林纸联合产业的建设;发展林地经济,在商品林业经营区,加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经济林的营建;依托科技进步培育和开发林区经济动植物资源,发展林区产业;保护现有防护林体系,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建立林草植被经济型复合防护林体系;加快城市园林建设,以市区为核心,构建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体系。 3、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亚布力、驿马山、西泉眼、龙凤山、宝兴、龙口、玉泉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重点发展小浆果、山野菜、中草药、野生动植物养殖繁育、食用菌等山特系列产品,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和名、优、特、新产品;建设西部草原和黑土地生态防护林产业基地,实施乔、草立体结构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发展林区经济;建立重点林区的商品林及经济林基地,调整人工林结构及林种的结构,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步伐;建立城市森林体系,实施城市水源涵养林和环城森林的建设工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牧业 1、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生态草、牧业经济。加强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治理,调整种植结构,加快退耕还草进程,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建设人工草地,发展高效绿色畜牧业,实现由粗放型草地畜牧业向集约化生态草地畜牧业经济转变,将畜牧业发育成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以绿色草、畜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机遇,提高食品安全度。取得绿卡,形成准入制度,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消费者放心,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2、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双城市、呼兰县的西部草原和松花江流域的天然草场资源保护和建设,建立湿地资源科学管理利用体系,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加强双城市、呼兰县草原"三化"治理,遏制市域西部土地荒漠化趋势;重点保护西部风沙干旱区现有林草植被,加强基本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建立乔、灌、草植被复合保护系统。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扩大青贮饲料优良豆科牧草及其它高产饲料的种植,确立粮草轮作制,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发展草业经济,保护与改良天然草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加大秸秆利用力度,发展优质饲草料生产及加工业。大力发展绿色畜产品。利用草原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和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乳制品产业,建成国家奶源和乳制品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肉牛、肉羊及禽蛋生产,重点发展分割、冷冻肥牛肉、小白牛肉、肥羔羊肉及肉类加工产品及相关产业。 3、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双城市、呼兰县奶源基地。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乳品业生产基地的发展,建成省内规模最大的绿色乳制品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优质、绿色肉制品生产基地。双城、呼兰、木兰、宾县(市),培育重点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形成产业化格局,创建名、优、特、新产品。 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加强人工草地建设。以双城、呼兰县(市)为重点,建设紫花苜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大豆、单草、无芒雀麦为主的优质饲草、青贮饲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单草生产基地。以通河、方正、木兰、巴彦县为重点,建设以沿江草原为主的小叶樟生产基地。利用综合加工技术,开发东部草地资源,生产无污染草产品。 (六)生态渔业 1、发展方向 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和无公害水产品,恢复松花江"三花五罗"名牌鱼种,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渔业产业。 2、发展重点 加强对渔业水域环境的监测管理,强化渔业执法手段,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建设渔业保护区,加强鱼类资源保护增殖工作力度,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发展渔牧农林结合型,江河湖库增殖型生态渔业产业。 3、基地建设 建设湖泊水库生态渔业基地。以双龙、双凤、龙凤山、大通河、石人沟、太平湖、新城、丹清河、岔林河等水库水域为重点,建设湖泊水库生态渔业基地。 建设江河鱼类资源繁殖基地。利用丹清河、岔林河、白杨木河等河流的名贵特鱼类资源优势,建设江河鱼类资源繁殖基地;恢复和扩大江河自然鱼类资源,实现年捕捞产量达5万吨以上。建设渔、牧、农、林组合型生态渔业基地。以鱼为主,发展鱼畜(猪、牛、羊)结合、鱼禽(鸡、鸭、鹅)结合的综合养鱼生产体系。 (七)生态旅游业 1、发展方向 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重点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自然资源潜能和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重点 (1)旅游资源开发 一是冰雪旅游开发。增加文化和科技含量,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档次,创建冰雪名牌产品。继续扩大冰雪大世界、冰灯、雪雕艺术博览会的规模和影响,推出北国冰雪风情系列产品,建设恒冷冰雪大世界,实现一年四季展出。建设和完善亚布力滑雪旅游渡假区国际会议中心?quot;瑞士"滑雪村和高级滑雪学校等接待服务设施,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滑雪竞赛场地。重点建设龙珠、帽儿山、玉泉、乌吉密、吉华等滑雪场,开发冰雪文化和冰雪体育项目,开展冰雪经贸和冰雪节活动。二是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生态、生物类型的多样性和各种自然、文化遗产,建设和完善野生东北虎和食草动物观赏项目,开发森林植物园、森林蒸汽机车、森林避暑、漂流和生态农业等旅游观光产业。开发哈夏音乐会、萧红文化节、侵华日 军"731"遗址、金源文化以及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等重点项目。三是城市风光旅游开发。重点开发以太阳岛为代表的避暑渡假区,以中央大街步行街、索菲亚建筑艺术馆为代表的欧亚风情观光生态游。开发建设金河旅游公园,道外传统风貌街。四是科考边境旅游开发。依托黑河、绥芬河、满洲里等口岸城市,继续开发至俄罗斯等国家的异国风情及科学考察游产业。五是龙江名胜旅游开发。重点开发哈尔滨市至大庆油田、扎龙、五大连池、北极村、伊春原始森林、界江、兴凯湖、镜泊湖等名胜景观的专线旅游产业。 (2)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推进力度,广泛开拓国内外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巩固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旅游客源市场,拓宽欧美、西亚及非洲市场,吸收东南沿海及哈尔滨市周边地区游客,提高假日旅游规模和水平。 (3)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 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全面提高整体旅游形象。加快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旅游纪念品开发;建立和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散客接待中心、导游员管理中心、旅游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旅行社、导游服务星级评定标准,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搞好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基地建设 以建设太阳岛风景区、通河县乌龙保护区、方正县森林公园、宾县香炉山、阿城市亚沟-平山线、松峰山旅游风景区、巴兰河-丹清河旅游区、东北野生虎林园、森林蒸汽机车旅游线为基地,开发生态旅游;以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亚布力风景旅游度假区、宾县二龙山风景区、玉泉旅游度假区为基地,开发冰雪旅游;以金源文化旅游区、金河旅游公园、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萧红故居等为基地,开发历史文化特色观光旅游;以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基地,发展科普观光旅游。 (八)环保产业 1、发展方向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实现环保产品系列化、国产化,创名牌产品,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的环保产业体系。研制开发低消耗、轻污染、高效益、无公害的清洁产品。开发利用天然气、煤气产业,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气化能源、核能源产业,用清洁可再生燃料替代煤、石油等污染重燃料,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以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2、发展重点 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无污染等环保产品。培育一批科研、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示范企业,加强和完善适用技术及推广应用体系。 开发以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与振动控制成套设备和固体废物处理、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置设备和汽车尾气污染控制设备,节水节能设备及环保专用材料、农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相关产品。重点发展环保技术服务领域,环保设施运营业,环境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及设计施工业,环境信息咨询服务业,环保技术产品推广服务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 3、基地建设 建设高科技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试验基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水处理技术优势,建成有竞争能力的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业;建成华春药业公司、风华节能设备厂、先锋环保设备厂等骨干企业;加强大型静电除尘设备、大布袋除尘器、高效节能脱硫装置和生物质气化炉生产。重点开发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和双燃料设备,研究开发哈尔滨市核供热设施。开发农村新能源,推广农村生物质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发挥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及哈尔滨环保产业园区的作用,积极推进型煤生产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型煤与洁净煤技术及相关企业的现有生产条件,建设年产百万吨规模以上的工业型煤生产基地。大力开发节能型煤锅炉,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燃煤污染。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使粉煤灰和城市垃圾资源化,变害为利。扩大全降解塑料制品的开发、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满足未来环保市场的需求。 (九)生物医药及滋补保健业 1、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北药工程、地方特色的中药产品、抗生素系列产品、生物工程药品。 2、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中药粉针剂、中药注射液、滋补保健品、中药材生产种植等。建成医药产品生产抗生素强市,重点开发头孢系列产品。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发展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开发天然VE和大豆卵磷脂系列产品。以北药开发为重点,以无公害山产品、农产品为原料,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发展中药粉针剂、世一堂系列中成药。培育国家二类三类新药,加强中药现代化步伐。开拓滋补保健品市场,巩固"三精"品牌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优势,提高蜂王浆系列产品及滋补保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开发和培育滋补保健品的后续产品。 3、基地建设 利用山区的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繁育、培殖基地。建成20个符合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地。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龙头,建成在国内具有规模的抗生素系列药品生产基地。以哈医药集团研究开发中心为龙头,组建集团型生物技术研发和生物药品生产基地。以哈药总厂、三厂、四厂、六厂为依托,组建天然VE和大豆卵磷脂基地和化学原料药物制剂基地。 (十)资源水利产业 1、发展方向 对松花江及其支流水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系统治理、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强化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松花江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保证生态用水,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产业转变。 2、发展重点 开发资源水利。保护水资源,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优先发展调水、引水工程建设项目,提高区域地表水控制能力和保证程度,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行节约用水,充分利用水价调整用水行为。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闯出适合区域的节水农业之路;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限制高耗水型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工业用水的节水新局面。建立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洪保障体系、水环境体系、水价格体系和科学管理体系,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计划。实行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利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实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价节水的新机制。 3、基地建设 以松花江及主要支流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中、小河流的防洪除涝工程,改造病险水库。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重点建设城市水源和缺水城镇的供水工程。 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提高水质等级。加强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东部、中部山区、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程;西部平原区拉林河沿岸、松花江沿岸太平区域耕地、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十一)绿色石化产业 1、发展方向 在采用先进工艺、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绿色农用化工,形成系列开发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减少废物排放和集中处理,减少对城市空气和水环境的污染,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发展重点 高分子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化学建材与塑料加工;有机酸产品和中间体产业;农用化工产品;农膜(包括棚膜、可降解地膜);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肥料(复合肥、专用肥、微肥);橡胶加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用橡胶制品;纺织与纺织化学品。 3、基地建设 发挥哈尔滨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形成精细化工基地。与大庆、齐齐哈尔联合建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集团型石化带。 (十二)高新技术产业 1、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四大领域。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哈尔滨开发区,以生物工程、电子技术等为主导,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焊接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为主导,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建成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领域。优先发展软件技术,加快哈尔滨软件园建设,形成软件开发、研究、应用体系。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着重研究开发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商业化运作和企业信息化系统。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领域宏观预测分析、农业灾情、宏观管理、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生产服务系统。 生物技术领域。开发安全、优质、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发展生物肥料、生物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兽药、基因工程疫苗。 制造技术领域。发展高效节能动力设备;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床、刀具、量仪、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新材料领域。发展特种合金钢、轻质陶瓷复合材料及抗突变功能制剂;石墨系列产品;新型建材;纳米粉碎体材料品种。 3、基地建设 以开发区为依托,建成国家计算机外部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基因工程药物基地;高效节能电站设备、高性能飞机、机器人基地;重型机械与机床机电一体化基地;纳米材料基地;数字化彩色电视机与电冰箱基地;新型陶瓷材料及其制品基地。 以技术和地域优势,建成工程塑料及化学建材基地。以省级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为依托,建成国家煤炭综合利用开发基地。 (十三)数字哈尔滨 1、发展方向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数字化、网络化、地学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三维可视化等新技术作用,实现哈尔滨市域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信息的采集、更新和集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和重大问题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及手段。 2、发展重点 数字哈尔滨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及建设。建设整合空间信息和社会、人文、经济诸多信息的基础数据系统。 开发生态市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数字生态信息系统,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整合、模拟与预测,实施监测控制,为生态市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最可靠的支持和保证。 3、基地建设 数字应用基地。发展影像数据、三维及多维数据、多媒体数据的集成应用,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覆盖各个领域。 数字城市基地。以数字哈尔滨为依托,建立数字城市基地。向各县(市)辐射,向国内城市辐射。 七、生态市建设优先项目 (一)市区生态建设工程 市区生态建设的核心是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水域治理开发工程;园林建设工程。 1、西部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湿地保护植被恢复工程,退耕还草、还湿规划面积135公顷;?运粮河生态屏障工程,全长23.7公里,河两岸绿化林带宽度各100米,规划面积470公顷;?太平湖景区绿化工程规划面积67公顷;?群力森林公园,规划面积780公顷;?运粮河南岗生态园建设工程,规划面积45公顷;?功能区环状林阴路工程,结合新老京哈路和市 区三环四环路,形成环状绿荫路网。 2、北部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江湾堤防工程,长约5公里,两侧堤防林各100米,规划面积300公顷;?松北新区东西生态林地建设工程,总面积7000公顷。东部林地东起东方红堤,西至滨北铁路,规划面积约3000公顷。西部林地,东起四环路,西至西隔堤,规划面积约4000公顷;?松花江非常溢洪通道、天鹅湖工程,规划面积900公顷,建成哈尔滨市最大的现代化水上乐园;?松花江栏江溢流坝工程,将松花江水位(哈尔滨市区段)抬高控制到正常水位,恢复湿地面貌和生态功能,改善市区江面景观;?松北新区生态园、别墅园、寒地风情文化园、科技园等工程。绿化率要达到45%以上,水域面积达到10%以上。建设成国际北方一流城市。 3、南部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工农水库生态林地建设工程,规划面积200公顷;?哈平路和平房区友协大街生态景观大道绿化工程,长19公里和4.1公里,两侧绿化林带各50,100米,规划面积200公顷;?绿色苗术培育基地建设,以一、二、三苗圃为重点采用细胞裂解技术,培育优质稀有和大规模绿化所需要的紧缺苗木;?森林植物观赏园工程。以植物园为基地,达到南有海南兴隆,北有黑龙江哈平。 4、东部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天恒山生态林恢复工程。规划面积2000公顷,其中恢复林地1650公顷,草地350公顷;?阿什湖及阿什河两岸绿化工程。规划兴建市区东郊阿什河湖,规划面积350公顷,库容700万立方米,库区及阿什河两岸绿化林带宽度各100米,总长度45公里,规划面积740公顷;?兴建信义沟污水处理厂,建成周边地区为生态景观水源。 5、市区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以增强市区风、水、林、路四方面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一江、二河、三环、六纵、三横的绿色廊道网、屏障网为框架,规划3×4公里网络的风、水、林、路四大纵横交错、互相搭配的廊道建设工程,切割、消散、减弱市区的热岛效应、温室效应、逆温现象,增加市区空气湿度,改善城区上空的空气环流形式,增强城区的通风避光。?三环围绕,五片衬托,六线辐射,江河镶边,农田成网,乡村点缀,点、线、块、面相结合的生态通道工程。开发城市地下交通和空中交通,减少城市地面扬尘和噪声等污染。规划市区铁路的改造工程,解决铁路对市区的切割和污染。改造和建设地铁和隧道工程,解决交通对城市污染。近期,重点规划市区环路工程、地铁工程及松花江隧道工程建设、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上游)铁路公路桥,加快和完善建设城市环路交通工程。远期,规划建设市区内道路改扩建工程。加速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市区段的六大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建成市区生态廊道。?重点治理改造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阿什河市区段,规划建成市民休闲游乐场所;建设太阳岛、虎林园、月亮湾公园、群力森林公园、植物园、林大试验林场、天恒山、一、二、三苗圃、道里苗圃、开发区公园、化工区公园、平房区何家沟源头公园等园林水域;扩大市区草原、湿地、森林绿地、水域面积,增加城市湿度,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灾害。逐年不断完善提高生态廊道和屏障的功能标准,建成水、路、风、林、园相结合,鱼、鸟及驯化培育的野生动植物种群伴生的回归自然的城市林园,建成人们休闲场所。 6、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1)城市绿化建设工程 ?目标任务。到2005年,规划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7440.7公顷,绿地率达32.4%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5.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5平方米以上;到2007年,规划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8344.7公顷,绿地率达到36.28%,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绿地1458万公顷,形成以阔叶为主针阔相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以生态廊道为主,路、水、林,点、线、片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林网,达到城市每500米半径范围内有一处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届时,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实现城 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环境宜人、景观优美的城市。各县(市)城关镇绿化覆盖率2005年达到25%;2015年达到33%;2018年达到35%。 (2)建设重点:城区内以建设中、小型公共绿地为主,在新规划区域以建设大、中型公共绿地为主,规划新建10公顷以上公共绿地15处,5公顷以上公共绿地14处,0.5公顷以上公共绿地142处。实施拆墙透绿、拆危扩绿、路水圈绿、庭院插绿、高空造绿措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在旧城区改造时,要留出不小于25%的绿化用地,新规划区域达到不小于35%的绿化用地。 扩展城市道路绿化带,重点加大城乡路、埃德蒙顿路、新阳路、大直街、哈平路、和平路、长江路、通乡路、红旗大街、中山路等10条街路的绿化。搞好市区通往外埠的五条铁路、七条公路市区段的绿色通道建设,形成路在林中的生态景观。 加快城市生态廊道绿地建设,完善提升松花江市区段南北两岸、马家沟、何家沟、哈西变电线路、哈南编组站、四环路、江南中环路、阿什河、运粮河两岸以林为主的绿化建设。 加大天恒山、植物园、林大实验林场、世纪之窗、群力森林公园、松北新区林园、太阳岛林园、太平湖、长岭湖、西郊渔场、工农水库、太阳湖、天鹅湖等生态林地建设。 (2)城市景观建设 ?修建松花江大顶山栏江橡胶坝,将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水位提高到117,118海拔高度,使哈尔滨市区段江面保持正常水位线上,使沿江湿地恢复历史原貌,使太阳岛再度恢复到青春风貌。规划栏江橡胶坝工程在2010年前完成。 ?完成天鹅湖、太阳湖、三桥扩孔建设工程,即增加江北新区水域面积,又增强市区松花江段的泄洪能力。规划在2007年前完成。 ?重点保护和保护性开发哈尔滨市区江北湿地。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吸引野生鸟类,放养鹿、狍子、野兔、雁、鸭类动物。作为城市生态一特殊景观。2007年前完成湿地造林和环岛旅游交通线防水路面建设;观赏区栈桥线路建设;野生动物在非常供水时期安全岛的建设。规划2007年正式向国内外游客开园。 ?加强市区内景观大道的建设,2007年前完成哈平路-和平路-长江路景观大道,红旗大街景观大道,中山路-红军街景观大道,和兴路景观大道,保健路景观大道,新阳路景观大道,一曼街,东直路景观大道,北环路景观大道,及进入市区的五条铁路七条公路景观建设。 ?重点保护、修缮市区内历史文化建筑使之作为对人们开放的建筑博物馆。强化城市规划设计改革,采用具有国际北方城市特色的建筑方案来建设哈尔滨。松北新区和群力开发新区要按照江南水乡和俄罗斯圣比德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风格来规划设计,建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北方新城。 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要根据哈尔滨市区的规划建设,每个城镇都要建一座生态公园,建成两条以上景观大道。 要强化城市雕塑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的审批管理,使每一座雕塑都成为时代象征的精品。 7、市区集中供热工程 哈尔滨市是北方特大城市、冬季供暖时间长达180多天。烟尘污染较重,使用清洁能源的费用昂贵,因此解决煤烟污染的途径是实现城区集中供热。规划以南岗区西南部热网、道里区热网和哈市第三发电厂热网为主线,以改造和扩建哈热电厂、哈发电厂、岁宝热电厂、华欣热电厂、新建滨江电厂为热源基础,以低温核供热为目标,逐步形成由小面积供热向大面积供热发展,实现全市全部覆盖供热网络。实现城市集中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100%,最大限度的消除锅炉烟尘污染,实现市区空气质量达标。 (二)市域生态建设工程 1、自然保护区建设 依托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到2005年,规划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0处,保护区面积达到64.1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1%。其中规划建设通河县二甲沟山参保护区、龙口羚羊保护区、中兴湿地保护区、五常市磨盘山湿地保护区、双城市拉林河口湿地保护区等。2015年,规划建成自然保护区62处,7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4%。规划在双城、阿城、方正、宾县(市)等地建生态脆弱地带资源恢复型保护区4处,在尚志、五常、木兰、巴彦、延寿等县(市)建设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系统保护区5处。重点加大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和种群的繁育壮大,加大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建设。 2、天然林保护和生态林建设 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结合哈尔滨市地貌特征及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将哈尔滨市天然林保护和生态林建设划分为平原区、丘陵漫岗区和山区三个生态类型区。平原区含呼兰县、双城市和哈尔滨市郊,总面积73.73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3.9%,实现森林覆盖率为11.4%;丘陵漫岗区含巴彦县、阿城市和宾县,面积97.93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8.4%,森林覆盖率27.05%;山区含尚志、方正、木兰、延寿、依兰、通河和五常等七个县(市),面积359.02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67.7%,森林覆盖率52.50%。到2005年全市退耕还林1.0万公顷,造林8.0万公顷,封山育林11.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增加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到2015年,有林地面积由现在的93.66万公顷增长到101.9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7441万立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其中,平原区达到12.53%,丘陵漫岗区达到30.95%,山区达到56.52%。规划新建中心苗圃12处,乡(镇)示范苗圃263处,总面积957公顷;规划建良种繁育点19个,面积8.05万公顷。近期,通过建设人工林2.66万公顷,商品林5.21万公顷,水源涵养林4.23万公顷,封山育林23.69万公顷,种苗基地面积0.8万公顷,抚育面积达到18.99万公顷。规划期内,封山育林41.8万公顷,退耕还林2.37万公顷,造林20.9万公顷,市区生态廊道建设造林1万公顷。 3、水利和水土保持建设 对现有大中型水库进行消险加固,增强调蓄能力;做好拟建磨盘山、胜利、驿马河、华山、白杨木、二甲沟、尚礼等七座大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并加快实施,达到年调节水量12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抗旱能力17.3万公顷,新增水田节水灌溉面积15.48万公顷;建设龙泉、二号桥、小元宝、马鞍山、西北河、扶安、朝阳、太平山八座大中型水库,年调节水量增加7.32亿立方米;加强工程配套建设,使90%以上耕地面积有灌溉保证,易旱面积全部实现节水灌溉。 水土保持工程。到2015年,通过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措施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使1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松花江沿岸哈尔滨段、阿什河、蜚克图河流域得到治理。 重点建设工程:?重点预防保护区工程,本区域包括五常市南部,尚志市东部和西北部,延寿县的东部、西部,通河县,依兰县的北部、西南部,宾县东北部山区,面积126.9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8.7万公顷。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98万公顷,修筑梯田4.02万公顷,造水保林7.31万公顷。?重点监督点工程,本区呈星状分布,重点包括依兰、方正、宾县、阿城的大部分矿区,煤矿、有色金属、大理石、建筑用石场、砂场、砖场等1300多处。面积28.19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15.49万公顷,规划营造水保林3.9万公顷。?重点治理区工程,本区域包括哈尔滨市郊(七区)、尚志、方正、延寿、五常、依兰、巴彦、阿城、呼兰、双城等县(市),面积403.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174.6万公顷。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8万公顷,其中修筑梯田21.28万公顷,营造水保林38.8万公顷。 4、湿地草原保护建设 草原建设工程。分近期改良和远期建设两个时段目标。近期草原改良建设目标:草原植被率在80%以上,亩增产干草50公斤,退耕还草10.5万公顷,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重点改造双城西部北部、呼兰南部、松北、太平民主、阿城蜚克图等草场和松花江、拉林河、蚂蚁河沿岸草场共计3.33万公顷;到2015年新增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面积8.33万公顷,退耕还草20万公顷,植被率在95%以上,亩增产干草100公斤,促使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远期草原建设目标:新增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面积25万公顷,亩增产干草150公斤以上,使草地生产能力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有根本性好转。 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对区域内现有湿地的保护,停止一切对湿地的开发,加速湿地保护区建设,到2005年建成方正蚂蚁河河口湿地、巴彦江北湿地、呼兰孟家湿地、阿城蜚克图湿地、双城永胜湿地、木兰沿江湿地等5-10处湿地保护区。加大对湿地功能的恢复力度,到2005年退耕恢复湿地7万公顷,重点加强双城市韩甸、万隆、对面城、临江等地段拉林河沿岸沙化地,呼兰县对青山、乐业、李家等沙化、碱化、退化地,太平区民主乡坝外沙化草原的抢救性保护治理工作,尽快恢复草源、湿地生态功能。 5、生态示范区建设 依据生态市功能区划和生态市建设体系,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重点是环境优美城镇建设。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观点,以县(市)建制镇为重点开展创建工作。到2005年建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县(市)7个,市级以上生态示范乡镇70个,村900个;2018年建成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县(市)11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170个,生态示范村2000个。 6、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对哈尔滨市域内的水体、植物生长、森林火情、大气化学成分以及气象灾害等生成状况的监测。建立自动气象站、气象生态监测网。包括:对现有气象台站进行强化建设,改善观测环境,增加观测项目,配备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特种观测仪器,改进台站基础数据的传输条件,承担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建立自动气象站、气候生态监测网:市域内的所有乡镇建设雨量与温度自动观测网,选择30个生态与气候监测站,更新和增配监测影响大气本底和生态系统的大气干湿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建立地球环境卫星(EOS)遥感监测系统;以EOS计划及EOS-AMI卫星的发射为契机,开发EOS/MODIS数据接收系统,监测气象要素变化,旱涝,霜冻面积与程度,森林、草地、农作物长势,森林火情,雪盖,水体等生态状况;配备大气环评监测、采样设施、大气环评化学分析设备,发展机载观测项目,配备移动式多普勒雷达仪器。 (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1、城镇供用水 哈尔滨市是一个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350立方米,只占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65%,市区日供水能力为107万吨,有75%取自松花江。松花江枯水期日来水量只有1490万立方米,其中有上游排放下来的污水400多万立方米。解决饮用水问题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生态问题。开发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地,加大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力度,到2007年实现投产供水。保护拉林河河谷地带地下水,治理西泉眼水库上游污染。加强二龙山、新城等区域内所有地表与地下水源涵养地、水源地的保护。建立各类保护区,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确保区域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用水发展的需要。 2、水资源保护与水利蓄水 哈尔滨市域年过境水量比较丰富,年径流量较大,区域年水资源总量128.97亿立方米, 但由于工程水平低,尤其是缺少大型栏蓄水利工程,至使境内地表水控制能力不足10%。保护好境内河流源头水资源,建设大型栏蓄水利调控工程,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在加强现有大中小型水库消险加固的基础上,加大大型栏蓄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市域地貌情况,形成系统的上栏蓄、中输通、下滤净的水利工程体系。要重点抓好蓄水工程建设,2005年前重点推进磨盘山、尚礼、白杨木、二甲沟等大中型水库建设;2018年前重点推进胜利、驿马河、华山等20座大中型水库建设,使市域河流源头水源地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1、流域治理 开展松花江流域干支流两侧5-10公里流域面积内点面源污染的全面治理,采用生物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及行政措施,实现流域的全面控制和达标排放。加大流域内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新建、改建、扩建哈尔滨城市排水管网、泵站和污水集中处理厂设施。2005年前要有20%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建成污水处理厂,2018年达到80%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和较具规模的大型建制城镇都要建污水处理厂。重点加大哈尔滨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改建市区排水管线,综合整治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改排污水为清水。扩大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水域面积,建成阶梯式蓄水工程的水上公园。完成马家沟文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加速何家沟、信义沟污水排放综合整治工程;高标准建设阿什河、运粮河两条城市生态屏障工程,在营造绿色屏障的基础上清污扩绿还水;修建阿什河湖、扩建太平湖,恢复太阳岛周边和北部部分湿地功能,结合松花江三座桥梁扩孔,修建拦江橡胶坝,加大松花江市区段水域面积;兴建江北天鹅湖,建造水上之家。 2、城镇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 加速城镇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小区垃圾焚烧炉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大农村生物质气化燃料工程、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工程力度,将城乡垃圾变为资源。2005年,市区建成3处垃圾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厂,20%的县(市)城关镇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2018年哈尔滨市区建成6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垃圾综合利用企业,80%以上的县(市)城关镇和小城镇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3、城镇空气与噪声污染控制 利用政策、法规、生态手段,加强城乡居民稠密区空气与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城镇功能区,控制城镇规模和人口密度;?加强城镇绿化,消除裸露地面,城镇绿化率要达到35%以上,用生物措施,净化空气中的烟尘、粉尘,降低噪声;?加大城镇水域建设,增加城镇湿度,水域面积要达到城镇陆地面积的6.5%以上;?加大城镇道路广场空间建设,城镇道路广场面积比率达到30%以上;?依法淘汰废旧车辆,推广新型环保车和新燃料,减少尾气排放污染;?严格控制工业和建筑业烟尘、粉尘、扬尘和噪声污染。 (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1、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核心。开源的途径包括跨流域调水、开发地下水和增加从空中水气到降水的转化率,其中开发空中水资源是开源的根本途径之一。哈尔滨市平均每年云水总资源约2510亿立方米,其中,云中液态水占20%(约502亿立方米);而自然降水年平均为306亿立方米,云中尚有39%的液态水(约196亿立方米)浮在空中。以蓄水抗旱减灾为重点,大力发展空中云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主要包括: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空中云水资源信息网络和通信系统建设;人工增雨防雹指挥控制系统建设;人工增 雨防雹作业系统建设;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250处人工增雨防雹基地,50处火箭、人工增雨基地;增雨防雹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设市、县两级人工增雨防雹指挥中心,使50%以上国土面积和全部农田面积得到控制。 2、太阳能风能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的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更多地利用洁净能源替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是当今社会能源建设遵循的原则。太阳能、风能是未来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保证,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太阳能、风能利用工程,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温室,太阳能民用住宅和禽畜舍;利用太阳能烘干鲜食品;太阳能风能发电等。 3、重大气象灾害防御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灾害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气象灾害,如旱涝、冰雹、洪水等;一类是地震、地质灾害;一类是生物灾害。研究表明,第一类灾害占所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的67-69%。该工程主要是结合对气候系统多圈层状况的认识,开展重大气候灾害机理研究,强化相应的业务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体系。对哈尔滨区域内旱、涝、低温冻害、洪水,沙尘暴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提供在时空尺度上更为精确、更具操作性的监测、预警和评估产品。 八、生态市建设优先项目投资规模与效益分析 (一)优先项目及投资规模 本规划的优先工程项目分为10类35项,总投资为586.1亿元。其中: 1、市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170亿元。(1)江河治理工程53.0亿元;(2)水土保持工程12.0亿元;(3)"三化"治理项目3.0亿元;(4)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23.0亿元;(5)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程5.0亿元;(6)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7.5亿元;(7)市区生态环境建设"131311"工程30.0亿元;(8)矿山环境治理工程5.5亿元;(9)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工程31.0亿元。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项目2个,总投资15.0亿元。(1)天然林保护工程3.0亿元;(2)生态林建设12.0亿元。 3、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规划项目2个,总投资147.0亿元。(1)水利蓄水工程92.0亿元;(2)城镇饮水工程55.0亿元。 4、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规划项目3个,总投资136.0亿元。(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85.0亿元;(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5.0亿元;(3)城市空气、噪声污染控制工程46.0亿元。 5、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规划项目3个,总投资12.0亿元。(1)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5.0亿元;(2)太阳能风能利用工程3.0亿元;(3)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4.0亿元。 6、生态产业建设工程。规划项目5个,总投资70.5亿元。(1)生态农业工程18.0亿元;(2)生态工业示范工程1.5亿元;(3)生物技术工程5.5亿元;(4)生态渔、牧业工程3.5亿元;(5)生态旅游工程42.0亿元。 7、环保产业工程。规划项目2个,总投资16.0亿元。(1)环保产业工程8.0亿元;(2)新能源开发工程8.0亿元。 8、数字哈尔滨建设工程。规划项目1个,总投资14.0亿元。生态市动态模拟与决策支 持系统。 9、生态文化与环境社会工程。规划项目2个,总投资1.0亿元。(1)生态文化建设0.5亿元;(2)环境与社会工程0.5亿元。 10、生态市管理能力建设工程。规划项目6个,总投资4.16亿元。(1)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工程2.0亿元;(2)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建设工程1.0亿元;(3)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工程0.5亿元;(4)生态市建设技术咨询体系建设项目0.5亿元;(5)生态市建设基础科研项目0.5亿元;(6)生态市宣传教育能力建设0.1亿元。 (二)效益分析 生态市建设时限较长、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从森林到草原;从湿地到农田;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工生态系统到自然生态系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生态效益将出现明显改善,生态恶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效益分析 规划实施后,到2005年实现经济效益达37.1亿元。到2018年实现经济效益可达76.6亿元。 2、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地方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到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7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6.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5.7倍。届时将实现生活富足,人居环境安定,社会治安良好。人民过上安康向上的生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3、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了市域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恢复了地力,农村环境和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示范区建设将获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山青水秀、环境清洁的生态良性发展。 本规划由于涉及专业面较广,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内容丰富,目前尚缺乏定量效益分析数据,仅以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及污染治理项目建设为例,表明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森林生态效益分析。据对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市属天然林面积为58.5万公顷,人工林为39.8万公顷,市属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406.9万立方米,出材率按66.4%计算,原材量为4918.2万立方米,可形成木材经济价值为781.8亿元,生态效益为4479.7亿元。"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的实施,造林面积20.9万公顷,按一个经营周期测算,每公顷林木蓄积可达150立方米,按出材率65%计算,每公顷可出材98立方米,每立方米按30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61.5亿元。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草原生态效益分析。据测算,哈尔滨市草原资源可产生88295.4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草原还有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按每亩天然草场蓄水15立方米和每天吸纳粉尘60公斤和产生氧气40公斤计算,可实现天然草场蓄水373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水库的调节能力,同时减少地表降雨径流55%;减少泥土冲刷75%以上;夏季调节气温一般3-5?;净化空气浮尘20-30%;减少噪音30%,草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实施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可增加水资源利用量11856.9万立方米,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补充地下水源起到积极的作用,可形成水圈生态的良性循环。项目建成后年可减少泥沙下泄量9560万吨,其中第一时段6850万吨,第二时段2710万吨。土壤中 的水分、氮、磷、钾等有机质也减少流失,相对的土壤肥力增加,可形成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危害,使水土流失区内的河滩两岸及下游的土地和居民免受洪涝灾害损失,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社会的效益。 据《哈尔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经济评价分析:到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时,可增产粮食73610万公斤,果品73343万公斤,活立木160万立方米,技条19520万公斤,饲草60378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9亿元,净效益17亿元,投入产出比1:2.41。 污染治理生态效益分析。经过对我市污染项目的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固废处理与控制工程的效益费用比为10.5;市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费用比为6.8;水环境治理工程效益费用比为1.66;大气污染控制项目的效益费用比为1.82。所产生的效益大于工程费用的投入,规划项目是必要和可行的。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将推动生态经济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显著的。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将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并为之提供科学的量化分析依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得到协调持续发展。 九、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在生态市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生态建设规划,并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一任接着一任抓下去,保证各阶段规划目标的实现。 实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对生态市建设负总责,把生态建设业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实行目标管理,明确权、责、利,确保生态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积极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全力配合,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对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尽职尽责的抓好落实。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市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市建设能力 要把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培养生态保护科研人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和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要组织科技人员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难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创新突破。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技术。 (三)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计划、环保、建设、经贸、财政、科技、农业、林业、水务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落实环境基础设施和技改项目的资金和环境监测、监理能力建设。对有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必须保证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资金和三同时的资金落实。 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允许依法继承、转让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市建设,切实保护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生态市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的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各企业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规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各执法和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 (五)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围绕生态市建设,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环境相关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地球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等生态知识,提高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计划,坚持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生态城市"为主题的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人人要为生态市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各级新闻单位要把生态市建设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扩大宣传覆盖面,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 (六)完善各级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考核措施,增强生态法律责任 实施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定制度,对区、县(市)、乡(镇)主要领导任职时要向人大阐述自己任职期间本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指标,进行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要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环境质量比任职初期下降恶化的,其干部不能提拔升迁。 今年,上海市奉贤区和黑龙江省木兰县开展跨地域农业经贸战略合作,围绕水稻产销合作,两地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组建跨省区水稻合作联社、打造品牌、打通南北粮食运输绿色通道、提高水稻生产科技水平和水稻产品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开创了一条南北粮食产销区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新的发展之路。这一做法合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也是地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好形式。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2千米,浦东国际机场30千米。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有13.7千米长的江岸线和31.6千米的海岸线,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市。全区土地面积704.68平方千米,区属耕地面积27838公顷。是上海市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由于奉贤区地少人多,随着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奉贤区向上海市供应粮食的担子越来越重,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搞外向型农业合作已事在必行。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延伸地带。全县幅员面积3600平方公里,辖区6镇2乡,共84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6.1万人。木兰县自然资源十分丰 富,耕地面积146万亩,水田面积43万亩,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产量可达16万吨。发展绿色优质稻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2005年初,奉贤区和木兰县两地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四次进行接洽。双方多次进行交流洽谈,增进了共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上海市农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办事处的关心和支持下,促成了两地初步意向和框架协议的签订。3月25日,在木兰县利东镇水稻生产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优的三胜村建立了《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并在哈尔滨市农委登记,共有601户农民自愿入社,落实优质水稻10340亩,优质水稻种子生产研发基地300亩。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即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药肥、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由上海实行异地监管,按照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水稻生产。10月26日,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主办,木兰县人民政府和沪哈南北粮食合作联社承办了哈尔滨特色农业暨“哈哈木兰”大米新闻发布和产品推介会。出自东北黑土地优良生态环境的“哈哈木兰”大米引起了申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给予了极高赞誉,产生了极好地品牌效应。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水稻,不仅成功打入了竞争激烈的上海市场,还将拥有一个自主品牌——“哈哈木兰”,从传统的产品经营开始迈向品牌经营的新阶段。 经过一年的运作,已显现出新型农业联合体的强大生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此我们就其两地合作作了情况调查,其经验和意义有: 一、加强粮食产销合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 两地开展农业合作,共同组建农业合作社,实现了优势互补。上海具有充足的资金,巨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成熟的销售渠道等现实优势,而黑龙江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耕地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通过两地合作可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1、打造上海稳定的粮食基地。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年消费大米200万吨左右,但自身资源匮乏,80%粮食需要从粮食主产区采购和国外进口。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保证上海发展的基本条件。搞跨地域战略合作,既保证上海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也符合上海市委关于积极服务全国,加快自身发展的精神。 2、打造安全的粮食通道。上海有强大的高科技群体,有充足的科研经费,通过输出技术,整合品种,研制出适合上海人口味的良种,解决了东北大米口感硬、品种过多、过杂的 问题。通过输出管理、异地监管等措施,合作社执行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范操作,保证水稻产品的质量,生产出真正能经得起检验的绿色食品。产品全部直通上海,让上海市民吃上放心的、优质的东北大米,为维护上海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 月底“哈哈木兰”大米在上海一上市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其产品已供不应求。 贡献。10 3、打造统一的大米品牌,上海市场的东北大米品种繁多,新米和成米混杂,市民不易区别。通过打造自己统一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命力。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有利于上海粮食市场的稳定,企业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 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人均耕地为0.31公顷,是全国人均占有耕的2.9倍,由于大部分地区的积温在2400—2600?之间,无霜期短,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许多农民是个体经营。通过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合作社通过介入高科技手段,采取秸杆还田,科学施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优化资金、农资、机械、科技、人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统一供种、统一供药肥,避免了不必要的支出,既保证了农资质量,又节约了生产成本。据统计,种子和施肥、施药三项每亩可节约20元,按10000亩计算,可节约成本20万元。合作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500公斤,高于全县水稻平均亩产近100公斤。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力,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优质的商品粮基地。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黑龙江省是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人均和公顷占有量都低于全国水平。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黑龙江省1立方米的水平均产粮0.5公斤,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公斤。而木兰县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社后,调整用水布局和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调整部分不合理的土地结构,制定出科学的灌溉措施。1立方水平均产量0.74公斤,同比以前节水24%,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胜水稻生产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得到上海市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两地政府的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做好“三农”工作, 带领农民走向富裕小康的阳光大道。新型农业合作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农民是否得到实惠,市场能否接纳,通过今年农民的收入和市场的销售情况证明,合作社是有潜力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新型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实现农业 1 规模化经济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社群体运作模式,出现了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通过共同购买,各社内农户可以分享和使用大型农用资源,避免个体农户购买能力的财力限制和使用的低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品质高,沪哈双方约定,社内水稻全部由上海包销,水稻的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06元,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入社农民最高收入66000元,户均纯收入10000元,比上年收入提高19%。即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又提高了收入,得到农民衷心的拥护,体现了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强大生命力。 2、提高科技含量,降本增效。组建农业合作社后,集中使用了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及大型整地、收获机械,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今年单人工成本就节约了80万元。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合作社成立统一的技术服务组织,由技术人员对全体社员进行培训,实行全程指导,提高了技术标准的到位率,今年同比增产5.7%,共增收40万元。 3、解放农村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从田地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外出务工或实行其他经营模式,组建合作社更新机械化生产工具后,至少可解放劳动力三分之一。按三胜合作社601户社员每户解放一个劳动力计算,可以让20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外出务工,按目前外出劳务工的平均收入水平,200人可每年创收144万元,使农户收入大大提高,缩小了城乡差别。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供销研一体化新模式 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运作下,农业比较优势取决于农业综合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表现为区域农业的生存获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其表现为产业生产效率、质量、价格、成本、品牌、产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产业一体化等方面的综合竞争能力。由于农业自身的产业特点,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区域联合,集合各自的优势起决定作用的。 1、区域产业一体化优势整合。新型联合体的成立,以自身的自然资源潜在优势向区位 优势过渡。通过专业化规范的集合,转化为区域产业一体化的现实优势,在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洗礼下,提升了地域产业的抗衡能力。在组建沪哈南北粮食联社的过程中,运用了工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理念,把生产、研发、加工、销售四者有机地集合起来,共同组建产销区域合作的南北粮食合作联社,使其潜在优势得到实现。 2、技术支持能力和优势的整合。集中技术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合作社建立了300亩种子生产科研基地,应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新品种对比试验及新产品研发。推出了适合上海特定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建立1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确定生产技术规程,并实行统一供种、供药肥、统一收购,确保了水稻严格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作业,保证了产品质量。吸收有世界上最先进制米设备的企业加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加工和仓储水平,整体提升了合作社的农业核心竞争能力。 3、选择正确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战略,通过跨区域合作利用上海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和成熟的营销团队、通畅的信息手段,以生产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开发产品、组织生产。开发和发展适销的绿色食品,从根本上为广大上海市民提供了质量安全的绿色食品,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使广大顾客对其产品达到认同,激发了消费热情。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村新型经营体制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国上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胜水稻合作社通过一年来的运作得到了实惠,一些观望的农民也积极要求入社。他们已建立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体制,推行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以资金入股、以部分收入入股,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过去传统的农民转变成股权者,既享受入社承包地产出带来的效益,又享受入股分配的红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跨地域战略合作,打造新型农业联合体,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据了解,2006年合作社水稻标准耕作面积将达到20万亩,2008年整合周边县(市)水亩资源100万亩,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新型联合体不但能产生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将成为我国今 后南北农业合作的样板。
本文档为【木兰县总体规划.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5KB
软件:Word
页数:9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