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

举报
开通vip

短新闻两篇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2、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短新闻两篇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本文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新颖。 2、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 第 1 页共8 页 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明确: 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了什么。 明确:4、7、11自然段, 分别是:4自然段这几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7自然段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11自然段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4、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明确: 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六、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篇新闻特写,它以平实、含蓄、庄重的语言向我们再现了香港回归时的四个交接场景,写法反映事实。 七、课文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1、描写细致,富于动感,鲜明的色彩感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让学生齐读):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新新颖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八、布置作业 1、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外探究:香港和澳门都已经顺利回归了,在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作出哪些努力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 (一)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者去了哪些地方(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他在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 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 奥斯维新的毒气室:恐怖,终生难忘 毒气室与焚尸炉:表情茫然 头发、鞋子、牢房:停止脚步,浑身发抖 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锁门的,否则羞红脸 长廊墙上照片:死囚:表情木然;姑娘:温和微笑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窒息 (二)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提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瑟瑟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本文档为【短新闻两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3-06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