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

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

举报
开通vip

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 【基本资料】 吕潜(1621—1706) 字孔昭、石山,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石山居士?四川遂宁人,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侨居江苏泰州。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工诗文,善书画,时称“诗书画三绝”。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金陵著名画家龚贤并称“天下二半”(吕潜,号半隐;龚贤,字半千),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胡传淮编选有《吕潜诗选》、发...

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
明代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画家吕潜资料汇编 【基本资料】 吕潜(1621—1706) 字孔昭、石山,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石山居士?四川遂宁人,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侨居江苏泰州。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工诗文,善书画,时称“诗书画三绝”。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金陵著名画家龚贤并称“天下二半”(吕潜,号半隐;龚贤,字半千),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胡传淮编选有《吕潜诗选》、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有《“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明末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半隐探析》(《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七辑),有助于吕潜研究。 吕潜为人平和安雅,学问渊博。他对诗歌具有高深的修养,诗风冲淡,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清代诗人陆廷抡在《怀归草堂诗集?序》中所言:“语云‘诗必穷而后工’,顾世人之穷,只在一身;若先生之穷,则在于世道变迁、君父死生存殁之大。故其穷有百倍于世人者,故其诗之工,亦百倍于世人。今读《怀归》、《守闲》两集,一若少陵(杜甫)浣花之篇,摩洁(王维)辋川之什,杂陈于前而不能辨其孰优孰劣也。”吕潜诗现存四百余首,诗集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吕潜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特别是博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米芾、赵孟頫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把“二王”的俊秀、流便,唐人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潇洒劲挺,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潜书则尚韵、尚意。他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猷劲,字距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互为照顾,前呼后应,文与字相映成趣,在如此灵巧的行笔布局之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他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尤其喜用淡墨,更显流畅淡雅、自然、潇洒。所书大多是其自己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现存的以行书、行草作品为多。 吕潜善画,山水尤长。他生活乱世,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他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当时就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吕潜,号半隐;另一半,指龚贤,字半千,清初著名书画家)。吕潜继承了中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的黄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1911年出版有《吕半隐山水册》影印本。四川省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吕潜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三甲第287名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以弹劾马士英去官,入广东。吕潜 1 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不久,吕潜闻父病逝都匀(今贵州都匀市),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归蜀,扶父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于遂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46年,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清康熙45年(1706)病逝,享年86岁。子其棅,曾任青海西宁知县,有贤名。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吕潜性旷达,明亡甲申(1644)后不仕,常以诗画自遣。工书,能诗,擅山水、花卉。画作用笔放纵而具法度,神气清朗可赏,山水笔墨流畅,树石都以干、湿、深、浅相间,结合点、染、皴、擦,使画面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富于情趣。布局起伏错落,疏密得宜,别具风格。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林图》轴,上题七绝一首,现均藏四川省博物馆;清顺治九年(1652)作《仿王叔明山水》扇面图录于《名人书画扇集》;康熙六年(1667)作《山水图》卷图录于《清朝书画谱》;《林下草堂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 吕潜:隐者的低语 龚贤一幅画卖了1320万,不少人关注起他来。这位“金陵八家”之首,旧居在南京清凉山,但留存当地的画作极少,南京市博物馆和清凉山公园都没有他的作品。清凉山公园请画家临摹了一批龚贤作品,公园说,总归“聊胜于无”吧,龚贤的真迹,他们是没有钱买的,也只有等民间收藏家来捐献了。看完这则新闻,我读到吕潜画上的诗歌。 “板桥作渡雨山松,山入斜阳秋有痕。林下草堂遥望见,陶家曾不设篱门。”八十一叟吕潜,他的诗和画已不讲究形式了,音韵也好,皴法也罢,混沌一片,真是随心所欲。画面看似笨拙的墨点铺排开来,是一个八十老翁的单纯和执拗,笔墨的趣味让人忍俊不禁,无怪世称石涛、吕潜的点均雄润中高手,那种荒率寂寞的意境,“蕴藉中沉着痛快”。八十老翁眼中的世界,原是对生命之美的满目留恋。无尽消逝的时光,在茫然之间,尘封的一切被热烈的感召,又突然终结。 吕潜与龚贤的画风最为接近,山水用笔圆润,或称吕潜受业于龚贤,也有认为龚贤师法吕潜,这幅吕潜山水,倒是典型的“白龚”笔墨,四川省博物馆所藏龚贤课徒画稿,也在遂宁吕潜后人家中征得,因此,吕潜受龚贤影响应该很深。吕潜(1621—1706),四川遂宁人,字孔昭,号半隐、石山农,明末清初画家、诗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曾任南明太常寺卿,明亡后不仕。为兵部侍郎吕大器之子,父子二人同为当时有名的诗人。有《怀归草堂集》、《吕半隐先生诗集》存世。 吕潜长于留白,王渔洋称其画魄力雄浑,最难在空处多。这幅山水,山影天光,描绘了隐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吕潜,隐者的低语,暮色中盛开的花朵。在南京城中,我找不到他的一点痕迹。他像一个影子,再也没有什么给我们留下。 2 龚贤与吕潜 劳继雄 龚贤,字半千,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祖籍昆山,流寓金陵,所作山水往往用浓厚的墨色画出丛树山石,屋舍亭台相嵌其中,用笔简洁,墨色淡雅,其中的屋顶几乎以留白处置,黑白的强烈反差来表达画面的光感,这就是龚贤自开生面前无古人的风格。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潜与龚贤同时,字孔昭,四川遂宁人,侨居江苏泰州,明崇祯十六年 (1643) 进士,官行人,甲申明亡后不仕,专心于书画。据说他稍长于龚贤,而且也有称是龚贤之师,他的传世墨迹远不如龚贤之多,史书记载也只是说其画格亦入逸品而清疏者与龚贤相似。画派的流衍是否真是吕潜传脉于龚贤, 曾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北京文物商店分别见到吕潜所作的山水画,其中一本为山水册,风格为龚贤一派,而笔墨较之枯寂。另两幅都是立轴,与龚贤的画风岂止相似几欲达到乱真的地步,其书体也与龚贤步趋一致。传世的这几幅画都不具年号,故无从考证他的创作年份,但风格之沉稳,画笔之老健,无疑不是吕潜早年之作。记载吕潜曾于康熙六年 (1667) 作山水卷,他的生卒无考,但从他曾在明末中过进士做过官来看,清康熙年间,吕潜也该步入中晚年了。上述三幅画看来都是这一时期所作了。 按龚贤生于明万历,在吕潜中榜做官时,也已有三十余岁了,他与吕潜应该年龄相仿,都活动在明末清初。现在能见到有他纪年的最早作品大致为清顺治十三年 (公元1656),早于吕潜的那幅作品达十多年,此后一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他逝世前一年都有作品传世。因此,从画的创作年限及数量来看,吕潜的画风应该受之于龚贤,再说,龚贤性格孤僻,与人落落难合,是一位傲气十足才情横溢的诗人兼画家,也只有具备如此性格,才有可能使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而开金陵画派的先河,作为开派的创始人,吕潜是远不能与龚贤相较的。? (作者系书画鉴定家) 龚贤作为清初的山水画大师,其独创的“积墨法”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画风影响了很多同辈画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论者亦将他称作金陵画派的开派宗师。吕潜,字孔昭、石山,号半隐,侨居江苏泰州。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工诗文,善书画,时称“诗书画三绝”,与龚贤并称“天下二半”。但是,他俩之间画风的关系却在20世纪以来成为画史疑案。俞剑华在1981年出版的《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提出吕潜为龚贤之师,而余辉著文称龚贤的“白龚”渊源于吕潜之作。那么,到底吕潜与龚贤在山水画风上的关系如何呢,北京画院研究员、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从对比分析二人的山水画作入手,在考证二人的交游、画风演变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疑团。得出吕潜不可能是龚贤的老师,从他们相差不过两岁来看,当为朋友更为恰当。吕潜的山水画明显受到龚贤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吕潜,遂宁新闻网,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数十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口锐减,文化板荡。当时只有吕潜与唐甄、费密三人被称为蜀中最有学问的人物。尤其是吕潜,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其诗,深 3 受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的推重,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明遗民诗人,“与靖节先生(陶渊明)相望”;其书,宗二王、董北苑,又别开蹊径,列为“神品”;其画,善山水花草,用笔放纵,魄力雄浑,气势磅礴,“人得其尺幅,皆珍之”,亦入“逸品”。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赞扬吕潜:“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吕潜似乎遗亡了,对他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吕潜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是一位不该湮没的诗人、书画家。有鉴于此,本文特将吕潜的生平、诗歌和书画作一初探,以供研究明清史、南明史、巴蜀文化和明遗民诗的专家学者参考。挂漏之处,望高贤哂正。 一、吕潜生平 明代遂宁有“席、黄、吕、旷”四大家族:席氏以宰相席书、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为代表;黄氏以工部尚书黄珂及其子布政使黄华、女黄峨为代表;吕氏以宰相吕大器及其子吕潜为代表;旷氏以巡抚旷昭为代表,均遐迩闻名。 吕潜之祖吕有闻,系遂宁乡贤,《遂宁县志?封荫》载:“以子大器封行人”。 吕潜之父吕大器(1586——1649),字俨若,号先自,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晚明重臣,文韬武略。曾官甘肃巡抚,兵部右侍郎,促定、山东、河北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为官清正,嫉恶如仇,节气甚高,在民众中极有威望,与黄宗羲、史可法、钱谦益、瞿式耜、龚鼎孳等相交甚笃,是明末东林党中很有声望的人。甲申(1644)之变,福王立,迁大器为吏部左侍郎,大器乃上疏弹劾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名震朝野。清顺治二年(1645),明宗室唐王在福州即位,召吕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46年,吕大器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立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久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鞠躬尽瘁,尽忠南明。顺治六年(1649),病逝于贵州都匀,谥“文肃”,归葬四川遂宁磨溪,后迁葬遂宁城北嘉禾桥。吕大器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名独具特色的诗人。著有《东川诗草》、《塞上草》、《次梅集》、《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等。其诗悲凉豪宕,尤以边塞诗、军旅诗著称于世,山河沦陷之感时托于笔端纸墨,世人称其为“笔老情深”。清人李调元在《蜀雅》中评吕大器诗:“音旨俱极凄壮,逼似少陵”。王士祯也说他“诗多横槊之气,时露粗服,然秀拔坚深,终是唐人格调,不取宋元以下蹊径。”《明史》卷二七九有《吕大器传》;陈鼎《东林列传》、顾成《南明史》亦有传;孔尚任《桃花扇》、蔡东藩《明史演义》以及《风雨南明》等小说、戏剧也有吕大器之事迹。《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入选有吕大器《雪山》等诗作。清人舒云逵《读吕大器诗集后》云:“鼎湖龙去渺难攀,身督诸军戎马间。一代杀机生未运,满腔忠愤写时艰~盾头墨迹寒生袖,画角声悲月满山。继世尚存家法在,清风亮节出人寰。” 吕大器子四:吕潜、吕渊、吕泌、吕溥;女婿有李实(进士、语言学家)、张象翀(进士、胶州知州)。 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又字石出,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生于明末天启元年(1621)。崇祯十五年(1642),吕潜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三甲第287名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以弹劾马士英去官,入广东。吕潜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不久,吕潜闻父病逝都匀(今贵州都匀市),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归蜀,扶父 4 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于遂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46年,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 吕潜子:吕其木秉,,康 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官西宁(今青海西宁市)知县。 二、吕潜诗歌 吕潜为人平和安雅,学问渊博。诗风冲淡,诗调新颖,具有高深的造诣,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吕潜诗集今存《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有清康熙年间其弟吕泌刊本、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刊本、1935年成都沈氏刊本等。 《怀归草堂诗集》,系清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十二年(1673)吕潜客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时所作诗歌。因其志在松楸,旧署寓曰“怀归草堂”,诗集故以此为名。收诗歌170余首,有扬州诗人陆廷抡序,吕泌跋。 《守闲堂诗集》,系康熙十三年(1674)至二十四年(1685)吕潜客居江苏广陵(今扬州市)、海陵(今泰州市)时所作诗歌。因其甥李仙根(遂宁人,榜眼,清康熙时官至户部侍郎)赠其寓所,名曰“守闲堂”,诗集故以此为名,收诗歌约160首。 《课耕楼诗集》,系康熙二十五年(1686)吕潜归遂宁后在蜀中所作诗歌。因其居名“课耕楼”,故诗集以此为名。约收诗歌80首,有遂宁人雷廷序。 吕潜诗凡三集,系其弟吕泌(又名柳文,字长在,号旗山)在清康熙中叶任河南叶县知县时所镌,后版藏遂宁课耕楼。道光二十年(1840),涪江涨洪水,书版被冲走。光绪二年(1876),遂宁续修《县志》时,寻求《吕潜诗集》不得,仅采录吕潜诗数十首入《遂宁县志》中。光绪十四年(1888),有一遂宁人在成都故家见《吕潜诗集》,遂购以归,漫漶处为校补数十字,付之剞劂,以广流播。光绪十五年(1889),重刊本《吕潜诗集》,全名为《明朝太常博士吕半隐之诗集》,射洪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舒云逵、遂宁庠生欧阳绍,分别撰有《重刊吕半隐先生诗集序》。该诗集中,诗不分体,也不分卷,以写作先后为序。 吕潜足迹半天下,交游甚广。从其诗歌中,可知他到过今江苏省的苏州、泰州、扬州、南京、江阴、昆山,浙江省的湖州、绍兴、杭州、桐庐、富春江、钓台、淳安、安吉,河北省的保定、易县、饶阳、平乡、正定、大名、定州、定县,河南省的武涉、叶县,山西省的高平、长子、武乡,江西省的南昌,湖北省的武汉、宜昌、巴东,重庆市的重庆、巫山,贵州省的遵义,四川省的成都、潼川(今三台县)、崇庆、邛州、眉州、洪雅、嘉定(今乐山)、果州(今南充)、蓬溪、綦江、合川等地。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诗作。 吕潜还和当时诗人、名士,多有唱和,如龚贤、费密、唐甄、邓汉仪、陆繁韶、姜垓、梁以樟、张鹏翮、王石谷、丈雪通醉、李仙根、郝浴、王新命、毛奇龄、吴树臣、吴绮、王玉映、李太虚、缪沅、王西樵、唐祖命、张象翀、罗为赓、周甲徵、祖嵩、姚缔虞等等,酬唱甚多,传为盛事。清初诗人费密有诗《吕太常潜自归安移家海陵》;周作人《东昌坊故事》 5 载:毛奇龄《毛西河文集》中有《题罗坤所藏吕潜山水册子》。 吕潜客居吴兴(今湖州)三十年、扬州十年,在江浙流寓共达40余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回蜀后,生活了二十余年,后又到河南叶县其弟吕泌处客居了几年。目睹了明末清初大动乱和人民的疾苦,选择了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走上了隐居之路,成为可与陶渊明媲美的一代隐逸诗人。其诗歌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诗情画意,实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清代诗人陆廷抡在《怀归草堂诗集序》中所言:“语云‘诗必穷而后工’,顾世人之穷,只在一身;若先生之穷,则在于世道变迁、君父死生存殁之大。故其穷有百倍于世人者,故其诗之工,亦百倍于世人。今读《怀归》、《守闲》两集,一若少陵(杜甫)浣花之篇、摩诘(王维)辋川之什,杂陈于前而不能辨其孰优孰劣也。”吕潜《江望》云:“横江阁外数帆樯,立尽西风两鬓霜。只有乡心不东去,早随烟月上瞿塘”。诗中浓得要流出来的思乡之情,勾起了古今许许多多游子的共鸣。清人欧阳绍在《重刊吕半隐先生诗集序》中云:“国朝渔洋山人(王士祯)尝采其《江望》一首入《诗话》中,并胪之《感旧集》,其为时流倾倒若此。„„工诗,兼善书画,一缣一素,得之珍逾珙璧。至今蛛丝煤尾之余,嗜古家犹饼金购之。„„窃尝反复玩咏,觉性情学术之征,身世显晦之故,与夫乡关怅惆之思,时流溢于楮墨间。而格调未始不合,词华未始不赡,共诸长留天地奕祀而不刊,无疑也!而况气节之清峻,复与靖节先生(陶渊明)相望于旷代之后者乎?!”其弟吕泌《跋》云:“五十年间时序之迁流、友朋之聚散、山川之阅历,展卷追忆,了然在目。”清末进士范溶在《论蜀诗绝句》中评吕半隐云:“桂水漓江满目秋,瞿塘烟月几行舟。西风立尽乡心冷,自写湘累万古愁。”(《蜀秀集》卷八)。 吕潜之诗,现存400余首,受到了历代读者的宝爱。《明名人传》卷24、《明诗综》卷69、《明诗纪事》辛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清画家诗史》、《国朝书画家笔录》、《清诗纪事》第二册《明遗民卷》、《四川通志》、《小腆纪传》、《国朝画识》、《国朝画征录》、《明人小传》、王士祯《渔洋诗话》《感旧集》、邓汉仪《诗观二集》、卓尔堪《明遗民诗》、《扬州府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四川通史》、《巴蜀文学史》等书籍,对吕潜及其诗书画均有介绍。胡传淮编选《吕潜诗选》,亦可供参考。 三、吕潜书画 吕潜工书擅画,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其书画,传世作品有:《仿王叔明山水》扇面(图录于《名人书画扇集》)、《山水图》卷(图录于《清朝书画谱》)、《林下草堂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1911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有《吕半隐山水册》影印本。 吕潜的书法,继承了我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特别是博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米芾、赵孟頫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把“二王”的俊秀、流便,唐人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潇洒劲挺,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然而,他的个人风格,却深深地打上当时时代风格的烙印。纵观吕潜的书法,基本上走的是董其昌的路子。他的书法,深得董其昌的意趣。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大家。书风疏宕秀逸,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擅山水画,画格清润明秀为其特色。清初以来,特别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偏爱董书成癖,对董书近乎狂热的提倡,上行下效,影响深远,致使士子执管,莫不习董,豪贵巨篇,竞相购求,因而全国蔚然成风,整个书坛几乎为董体所笼罩。所以,吕潜的书法,不能不受到当时时尚的影响。另外,董书与吕潜绝意进取,退隐山林的思想感情相吻合。书法家的艺术风格与作者本人的思想、修养、艺术观是一致的。 6 吕潜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吕潜书是尚韵、尚意的。吕潜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遒劲,布局妥当,疏朗匀称,别具特点。行距宽博,字距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互为照顾,前呼后应,文与字相映成趣,在如此灵巧的行笔布局之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 吕潜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吕潜作书用墨,以淡墨为多。淡墨不腻笔,易得流畅之势,易传使转之情,易臻淡雅之境,故其喜用淡墨,也是他的巧处。吕书多率意作,自然、潇洒、淡雅。其书,往往是他自己所写诗词,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吕潜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行草书为主,形式多样,立轴、手卷、扇面、册页,各臻其妙。吕书一般不落年款,只落名款。署“吕潜”款者,多为早期作品;署“耘叟吕潜”款者,当为吕潜晚年作品。 明末清初之际,是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极为激烈的时代,给当时的文人和书画家的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矛盾和感情上的种种波澜和痛苦。明末清初画坛,画派繁衍,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人物画较少,山水、花鸟画占据统治地位,尤以山水画最为发达。甲申(1644年)之变后,吕潜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他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在当时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二半”,一指吕潜,一指龚贤。龚贤(1618—1699),清初著名书画家,“金陵八家”之首。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曾寓居扬州等地,后定居金陵(南京)。善诗文,工山水,写山水氤氲万态,深得造化神韵,广采博取,大胆变革,突破藩篱,自成一家,对后世画坛影响甚大。《益州书画录》评吕潜画曰:“吕潜工诗善画,山水尤长。用笔放纵而不越矩矱。著有《怀归草堂》《守闲堂》《课耕楼》等集”。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吕潜画作“用笔放纵而不越矩矱,神气清朗可赏”。王士祯说吕潜之作魄力雄浑,最难在空处多,而其作气势磅礴,画石则多皴而少擦,画树则多老杆而少枝叶。现代著名书画大师黄宾虹对吕潜的诗画、人品,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黄宾虹在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吕潜《山水图》轴的题跋中评曰:“王渔洋《感旧集》辑吕半隐先生《江望》一首入《诗话》,其推重如此。今观《怀归草堂诗》,凡三集,此题画七言截句不载集中,知其所遗佚者多矣。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顾不独以诗画名,而得其寸缣零楮者,已不啻璜璧,毅崛先生其善藏之。”试观吕潜以下绘画作品,可深知上述评论其言不谬,十分公允。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吕潜《山水图》轴,是典型的倪云林式平远山水构图。远处山石上,几棵枯树,树干劲挺,中间一小山,远处则横卧一片浅山,气象荒凉萧疏,空旷无人。画面左上端,作者自题七绝一首:“水树迷离白鹭飘,风萧萧处雨萧萧。田家酒熟村沽少,尽日无人渡板桥。”左侧系黄宾虹的题跋。全幅格调萧散,墨法浓润,别有一番风韵。该图既是诗,又是画,融诗书画于一体,把人们带进冷漠孤寂的境界之中,堪称吕氏杰作 (此图参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苑掇英》总第9期) 。 吕潜《林下草堂图》轴(参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系墨笔画,远处高树板桥,上方丛林门栅。墨法湿润,意境幽深。画面右侧,作者自题:“板桥低度两山根,山入斜阳秋有痕。林下草堂遥望见,陶家不曾设篱门。”当我们欣赏这幅杰作时,同样感到不可名状的诗情画意拂拂袭来。秋野、斜阳、小桥、流水、人家,是古今多少画家描绘过的题材,可是吕潜却别有新意,造境不凡。布局起伏错落,疏密得宜,别具一格。该图从风格上看,与龚贤颇相接近。但用笔比较松动,用墨比较古淡。画山石细密柔和, 7 层层皴擦和渲染,使画面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富于情趣。偶用浓墨,亦见苍润。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吕潜《层峦丛林图》轴(参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龙门阵》杂志总第15期),系墨笔山水,写层峦叠嶂,丛林山居。此画风格浑厚,极似龚贤。画家用黑白对比的手法,浑穆之中见苍秀,沉厚之中见空明,别有一番情趣。笔墨苍老,深而不腻,厚而无滞,画面意境空远,新奇动人。这幅画不求奇僻,没有表现奇峰绝壑的大山或雄伟深静的崖谷,而是富于抒情意味地描绘了简洁明丽、清秀畅爽的丛林山居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画面左上角,作者题“丁卯夏过唐安,访徵翁长兄,作此请教”。唐安,即今四川蓬溪县。唐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置唐安县,治今蓬溪县,先天二年(713)废。“徵翁”,即周甲徵,浙江绍兴人,康熙十九年(1680)至三十三年(1694)任蓬溪知县,吕潜有诗《寄周蓬溪》,载《课耕楼诗集》中。此图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吕潜时年六十七岁。 四川省博物馆还珍藏有吕潜一帧书画精品,为行书轴,原为李一氓珍藏,1975年捐献给四川省博物馆珍藏。此帧行书轴,写七言绝句一首:“琴柳丝丝拂钓舟,溶溶水面一群鸥。不知谁在茆堂坐,坐看青山到白头。”款署“吕潜”,下钤白文篆书“吕潜”,朱文篆书“半隐”二方印。该书苍劲、流畅,系吕潜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佳作。 《仿云林山水》扇面,是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吕潜绘画的又一上乘之作,该画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参见秦化江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山水花鸟扇面》)。此图系泥金纸本,仿倪瓒笔法。倪瓒,元代著名书画家。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工诗文,善书画。其画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有重要影响。后人把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代四大家”。吕潜这幅山水画,墨笔绘平远小景。山石枯树,疏疏落落。坡石上茅屋两间,悄然无人影。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肃穆、淡远的气氛。山石用干笔勾皴,淡墨写就,苍劲之至。土坡皴法隽爽,极有质感。此画用笔有龚贤的特点,意境则近倪瓒的空旷,表现了遗民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画面右上端,作者题“戊申冬日仿云林笔,似圣育词兄”。戊申系康熙七年,即1668年,为吕潜48岁所作。 从上述吕潜的绘画作品中,可知吕潜的作品与龚贤的作品颇有相近之处。从吕潜的诗歌中,可看出他与龚贤过从甚密,关系甚好。《怀归草堂诗集》中,有六首专门描写了吕潜与龚贤的交往,即《过龚半千寓斋》《吴尔世招同半千、无言,泛舟真江看桃花》《访龚柴丈山中》《秋兰和柴丈》《题龚柴丈半亩园》(二首)。吕潜与龚贤在交往中,彼此在绘画艺术上,互相切蹉,取长补短,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所述,吕潜的绘画属于文人画体系。他继承了我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吕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不愧为明清以来的一代书画大家。 吕潜与遂宁 文/张茕 8 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遂宁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是明代大学士、宰相吕大器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时年22岁,官行人,授太 常博士。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那年的冬天特别冷,苍穹茫茫,百草皆枯,蜀中大地一片萧瑟。这天,一队人马出现在涪江河畔的遂州城北门外。 寒风凄凄,荒野苍凉,队伍静默而缓慢地行进着。除了少量的书箱行李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不过是木板车上那两具黑棺木了。棺材两旁,各扶着四个神情肃穆、额带沧桑、步履艰难的男子,破烂的布鞋、满身的尘土,无言地诉说着路途的遥远与艰辛。队伍最前面一位身着麻衣、长须飘飘、髯发苍色的半老者,手执孝幡,不时扬臂,撒一把冥币,轻飘飘的纸钱被风吹裹着,落在身后的棺材之上,护柩之人的肩背上,帽子上。 护柩队伍沿着涪江河畔,越过河谷平原,终于抵达城门下。老者停下脚步,抬起头,朦胧的目光凝视着古老而高大的城门,混浊的泪水终于淌落下来。 他就是吕潜。 46年前,18岁的吕潜,就是从这里离开家乡,进京赶考,有幸高中举人,次年再中进士,授太常博士,与父亲吕大器同朝为官。仕途顺遂,原本该有一番大作为的,无奈身逢乱世,李自成攻陷北京,父亲弃官离开北京,他不得不带着母亲,先后避难于湖州和扬州,仕途从此一片黑暗,空有一番抱负无法施展。父母先后病故于贵州和江苏,相隔数千里,他不得不往返两地安葬父母。原想早早回乡,偏偏蜀道险远,又遭滇黔之乱,兵灾马荒,令他饱尝了颠沛流离、处境艰难的苦头。幸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父母的灵柩护送回来了。此刻,站在阔离别四十六年之久的故乡城墙下,他双目凝空,不觉感慨万千,痴立茫然,珠泪满腮„„ 这样的一支队伍进入遂州城,早引起城内居民的注意。当得知那个半老者竟然是吕潜吕太常,棺材里躺着的,就是前朝宰相吕大器夫妇时,街坊无不奔走相告:“吕太常回来了,吕太常回来了~”一时间,引来围观者众,众人纷纷上前施礼叩拜。吕潜一一回礼,仔细辩认着,努力在一张张陌生的脸上寻找当年熟悉的街坊的影子。 “父亲——” 吕潜转过身,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群人当街跪倒,挡住了去路。为首是一位泪流满脸的中年妇人,呆呆的看着他,目光朦胧迷离,神色间似悲似怨,蕴藏着无比的凄恻。 她就是吕潜的女儿。吕潜离家进京赶考的时候,女儿才五个月大,没想到再见面,已是这般模样,真是光阴似箭啊~后来,为与女儿的相见之事,吕潜写下了“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的著名诗句。 吕潜抖抖索索走上前,掺扶起女儿,问:“你母亲可好,” “母亲大人早已过世„„”话未说完,女儿哽咽不能言,投身入吕潜怀中,嚎啕大哭起来。显然,四十六年来的孤苦伶仃,幽恨怨苦,都要籍着这一哭释放和补偿。惊闻夫人早已不在人世,听着女儿悲痛欲绝的哭声,吕潜只觉满心酸楚难当。想起自己在外颠沛流离这四十余年,几多孤独、几许艰难,想到吕家如此多磨多难,也禁不住老泪纵横。父女俩就这样相拥着哭了个肝肠寸断,身后的家人也陪着哭,场面一片凄惨,围观者无不摇头唏嘘,也陪下几把眼泪。 父母终于入土为安,葬于遂州城北嘉禾桥。 后来在女儿女婿的帮助下,吕潜在城北罗家藕园附近购置小楼三楹,取名“课耕楼”,并在楼旁置田置地,专事稼圃,闲暇时或在楼上写诗作画,或出门三五日,徜徉山水,过着清贫 9 却又超然世外的遗民生活。 吕潜学识渊博,一生足迹遍布,走过许多地方,他早年就工诗,善书、画,四十年的流离又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创作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其弟吕泌在《跋》里说:“五十年间时序之迁流、友朋之聚散、山川之阅历,展卷追忆,了然在目。”晚年的二十余年间,他以诗、书、画自娱,造诣更深,时称“诗、书、画三绝”。 他对诗歌具有高深的修养,诗风冲淡,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讲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现存四百余首,诗集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有清康熙年间其弟吕泌刊本、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刊本、1935年成都沈氏刊本等。曾有一首诗《江望》:“横江阁外数帆樯,立尽西风两鬓霜。只有乡心不东去,早随烟月上瞿塘”。诗中浓得要流出来的思乡之情,勾起了古今许许多多游子的共鸣。正如清末进士范溶在《论蜀诗绝句》中评吕潜:“桂水漓江满目秋,瞿塘烟月几行舟。西风立尽乡心冷,自写湘累万古愁。” 吕潜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博采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他的书法注重的是韵和意,以墨韵、意境、分行而白取胜。他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尤其喜欢用淡墨。淡墨不腻笔,更显得流畅淡雅、自然、潇洒。 吕潜善画,山水尤长。他的画作魄力雄浑,最难在空处多,而其作气势磅礴,画石则多皴而少擦,画树则多老杆而少枝叶。因生活于乱世,尤其是甲申(1644年)之变后,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自己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天下二半”之誉。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吕潜画作“用笔放纵而不越矩矱,神气清朗可赏”。 回遂州定居之初,也曾有人劝吕潜再入仕途,然而在外四十余年,目睹了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动乱,及民间的疾苦,加之不屑谄媚逢迎,吕潜终究选择了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走上了隐逸之路,在遂州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与东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代隐逸诗人,为遂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现四川省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小贴士 课耕楼遗址,在遂宁城北罗家藕园附近(今遂宁纺织厂侧),吕潜在此著有《怀归》、《守闲》、《课耕》等诗作留世。建国前,这里立有一座简易木质牌坊,上书“吕半隐课耕楼”字样,1952年被拆毁。 10
本文档为【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