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范畴是资本。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范畴是资本。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们相互之间发生的联系,体现为生产关系。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时,把生产关系看作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主要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谈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时,认为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关系是特殊,消费是个别。生产决定后三者,而后三者对其有反作用,它们两两之间又有决定、反作用和同一关系:1)生产和消费: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在生产劳动力的生产,两者具有同一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拓宽丰富,消费使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使其区别于自然存在物,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两者相互决定。2)生产与交换:生产之前要先进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生产之后要进行产品的交换,市场对产品生产的调节就反映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生产决定交换的性质和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的广深度决定的。3)生产与分配: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比如现代企业制度中,投资者参与股票的分红,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债权人以利息方式参与利润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生产的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分配对生产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因此,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要有对经理阶层的激励机制和股票期权计划,以使其朝着股东利益行事,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4)各环节间都有关系: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以及积累与分配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当今社会中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导致社会的消费力不高,储蓄率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是市场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 因此,在市场营销理念中,顾客就是上帝,企业要做的就是消费导向型的生产,甚至像海尔这样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来征得更多的消费者。 资本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采用科学的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即从完整的表象到抽象的规定再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如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时,运用抽象力,抽象出商品范畴,进而用使用价值和价值来规定商品的基本属性,然后从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得到货币范畴,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等更复杂的经济范畴,揭示客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第2部分《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使商品可以相互比较从而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现出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的不同效用;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结合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条件;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其唯一的源泉,具有社会历史性。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政经的枢纽,在此基础上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W-G-W,它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解决了商品以物物形式交换的困难,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现代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纸币甚至电子货币的出现,更是促 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货币支付关系的发展,赊销方式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长串的债权债务链条,如果其中一人到期不能支付,支付链条就会中断,整个债权债务关系就会陷入混乱,出现支付危机,导致商品生产与经营无法顺利进行。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是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般货币流通形式是W-G-W,而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其中,G?=G+?G),?G即资本的增值额,表明了资本运动的内在动机。但是G-W-G?中,若是等价交换,那么资本的增值额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产生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而劳动力非劳动成为商品,则解决了这个矛盾。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因此货币所有者就把货币转化成了资本。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可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因为劳动者需要生活资料来再生产、延续及提升劳动能力。工资还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的社会甚至同一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力价值量会有所不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的说来,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水平是上升的,人们有了更多追求精神生活的时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还有差距,我国低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应该抓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中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因此,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想区别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劳动者的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的制约,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是其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存在工会这样一个特殊的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机构,它在工人阶级的工资和工作制等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联系工人和资本家的桥梁和纽带。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比率,表示资本的剥削率。当今市场经济中,它已经被转化为利润率,即利润(剩余价值实体)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产品价格的最低界限,是衡量盈亏的界限;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关系到原油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资本围绕利润率高低在投资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成为资本价值增殖状况的一般现实。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生理和道德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本家要在工作日时间不变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提升了剩余价值率。现实社会中,社会普遍的生产率提高是个别企业生产率提高、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动机的结果。追求最大化利润(剩余价值)的内在动机,推动了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推进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组织的形态演进是一种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交织使用这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同时也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必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剩余价值量随着劳动的自然条件而变化,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使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六篇 工资 资本主义的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是现象上,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虽然它表现为多劳多得和少劳少得,且从长期趋势来看其名义值是上升的,但是在不同国家具有工资差异,且在通胀下其实际值可能是下降的;虽然随着社 会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财富量是增多的,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和种类增多,在长期劳资斗争中社会保险和福利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其相对工资(如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占制造业国民收入的比重)很可能是下降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其实质是用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即可变资本V相对减少,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越多。 资本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起点。马克思认为原始积累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直接的暴力(圈地运动、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和殖民掠夺)来实现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的原始积累意味着生产者被剥夺,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这种剥夺首先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用,也就是通过资本集中来进行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大资本家不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家,推动科技进步,形成垄断甚至跨国企业,推动资本的国际化;同时,受剥削者日益贫困和受压迫程度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被激化。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这是社会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无可否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于同一个地球村,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学习和借鉴意义。我们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为自己的发展谋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努力达到互利共赢。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定期的、以偿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运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它可以采取原始的实物借贷形态,也可以采取货币借贷,以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促进作用:1)信用制度的形成对利润平均化及其过程起中介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的。2)货币流通费用的减少,相当一部分交易用不着货币,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金币为纸币所取代;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3)股份公司的成立,单个资本不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4)在资本主义体系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的股份制度越是扩大并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消灭私人产业。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金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资本增殖的可能性,是一种资本创造的过程,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使大企业得以形成,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有效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促进其发展。 二是消极作用:1)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2)当信用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锐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混乱,引发货币信用危机。3)刺激投机,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扩张,加剧经济危机。如,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1世纪初美国IT产业的泡沫经济以及当前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金融危机。 因而,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信用制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尽量避免其消极方面,以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档为【资本论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55